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Reposted from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日期: 2024年10月23日
    時間: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0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石世貴

    出席人員:7人(蔣姿香、劉秋月、石世貴、余楊碧桃、余慈芳、林麗珠、王美珠)
    活動方式: 座談會(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研讀教材: 佛教與生活(三) :
    生活與信仰P129~P131,生活與道德P132~P137,
    活動紀錄:
    全體合唱:悉發菩提心
    請經:誦唸開經偈

    帶領人蔣姿香:
    1.今...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日期: 2024年10月23日
    時間: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0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石世貴

    出席人員:7人(蔣姿香、劉秋月、石世貴、余楊碧桃、余慈芳、林麗珠、王美珠)
    活動方式: 座談會(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研讀教材: 佛教與生活(三) :
    生活與信仰P129~P131,生活與道德P132~P137,
    活動紀錄:
    全體合唱:悉發菩提心
    請經:誦唸開經偈

    帶領人蔣姿香:
    1.今天是我們春秋閣讀書會繼佛學會考之後首次召開讀書會,為因應佛學會考,我們從3月份到8月3日實施密集複習,相信大家都很有收穫。從8月份至今,因為個人到加拿大探親,以及會務工作繁忙、麗子師姐身體不適,所以我們暫停運作將近兩個月,很高興今天終於能夠再次聚集,希望大家珍惜把握因緣。
    2.春秋閣讀書會今後聚會時間地點都有更改:
    時間:每星期三下午3:00~4:30
    地點: 左營區埤仔頭路50號
    今天這場地是跟陳明棉師姐商借的,非常感謝阿綿師姐無償借場地給我們。
    以下就開始進行今天的讀書會。
    一、篇章導讀:
    生活與信仰
    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五) 理智上的信仰實踐(余慈芳)
    (六) 信仰上的信仰實踐(林麗珠)
    生活與道德(劉秋月)
    一、道德與非道德
    (一) 安樂死與道德(劉秋月)
    (二) 偷富濟貧與道德(劉秋月)
    (三) 殺人救人與道德(王美珠)
    (四) 自殺行為與道德(王美珠)
    二、提問與討論:
    如何透過理智抉擇的信仰,才不至於迷信?
    余慈芳:
    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使用望遠鏡觀測天體,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因而創立了地圓的學說,此學說與天主教創世紀的上帝創造世界的說法互相牴觸,他雖然被教皇逮捕下獄,逼迫他改變說法,但是到最後他仍然堅持他的科學論證,即使死難當前,也要堅持自己所相信的,這就是透過理智的信仰,後世的科學家也經過研究證明他的理論是對的,天主教也沒有因為這樣被推翻,但是人類科學與文明卻更進步,這就是理智上的信仰。
    試說明佛教的十信為何?
    林麗珠:
    十信位是佛菩提道菩薩五十二位階中最初的十個位階。《大方廣佛華嚴經》與《大佛頂首楞嚴經》中所列十信位次序如下: 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護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願心。
    試說明什麼是道德?什麼是非道德?
    劉秋月:
    凡是舉心動念,對別人有所侵犯,甚至危害到社會公安的就是不道德;相反的,對社會大眾有利益的就是道德。
    佛教對於「安樂死」抱持什麼樣的看法?
    石世貴:
    佛教有種種的法門與方便,而一切的法門與方便,如果不能和大悲心相應,都是魔法,因此佛法以慈悲為根本,對於「安樂死」,佛教不絕對否定它,也不斷然肯定它。對於每一個生命,我們應該本著愛心、慈悲心,讓他健康地存在。萬一不得已而施以「安樂死」,如果確認是出於慈悲心,不忍病人受苦,也沒有什麼不對,重要的關鍵在於是否以慈悲心為出發點。
    「偷富濟貧」是道德還是非道德?
    有人稱讚這種行為是俠義作風,大加喝采;但是就佛法來看,仍然不究竟,貧窮的人雖然被救濟了,卻侵犯了富有的人家。凡是對人足以構成傷害的,都是非道德的,真正的道德是不損害任何人,而人們可以得到利益。
    為了救五百個人而殺了一個人,這樣的做法合乎道德嗎?
    《大寶積經》上有這樣一段記載: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為了救五百個人而殺了一個人,佛陀正是抱著這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心,而殺一救百,所以在大乘的戒律中是讚歎他的行為。我們在修行菩薩道時,除了動機要純正,抱持大慈悲心之外,還要具備心甘情願接受因果制裁的膽識,因為有所造作,必有報應。
    心得分享與回饋:
    林麗珠:
    國父說:「佛教為哲學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梁啟超說:「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獨善,是住世而非厭世,是無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別,是自力而非他力。」古聖賢哲對佛教的認識,及對佛教信仰的肯定,更能證實佛法的正確性、普遍性、長遠性。而我們堅定自己對佛教的信仰之後,還須於生活中落實、運用,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意義與價值。
    王美珠:
    佛教是非常重視生命的宗教,不殺生是佛教徒共守的戒律,尤其小乘佛教更是嚴守。殺生是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如果本著大慈悲,救人救世的心去殺生,在大乘的戒律是開放的。譬如為護衛自己的國家、人民,一旦戰爭爆發,佛教徒可以殺害敵人嗎?如果是真正本著救民出於水火、殺一救百的願心,並且甘願承擔因果的責任,在大乘的戒律是讚美這種行徑。
    三、總結:
    1. 今天學習內容總結來說,就是大家要有理智的信仰,而且要堅定,對佛法要有淨信─清淨的信仰。如《金剛經》云:「若人能一念生淨信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做為佛弟子,我們應該透徹明白道德與非道德的分別,世上對於安樂死與劫富濟貧殺人救人這些議題有所爭議,我們應該本著慈悲心運用智慧去思考,自然就能契入佛陀本懷。
    今天課程到此結束,非常謝謝大家!
    下次預告:
    1、日期:10月30日(三)
    2、時間:15:00-16:30
    3、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0號
    4、進度:生活與道德
    (四) 自殺行為與道德
    (五) 仁義犧牲與道德
    (六) 殺生捕鼠與道德
    二、世間的道德生活
    (一) 感情生活的道德
    (二) 倫理生活的道德
    敬請期待!!
    More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星期前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日期: 2024年10月23日
    時間: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0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石世貴

    出席人員:7人(蔣姿香、劉秋月、石世貴、余楊碧桃、余慈芳、林麗珠、王美珠)
    活動方式: 座談會(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研讀教材: 佛教與生活(三) :
    生活與信仰P129~P131,生活與道德P132~P137,
    活動紀錄:
    全體合唱:悉發菩提心
    請經:誦唸開經偈

    帶領人蔣姿香:
    1.今天是我們春秋閣讀書會繼佛學會考之後首次召開讀書會,為因應佛學會考,我們從3月份到8月3日實施密集複習,相信大家都很有收穫。從8月份至今,因為個人到加拿大探親,以及會務工作繁忙、麗子師姐身體不適,所以我們暫停運作將近兩個月,很高興今天終於能夠再次聚集,希望大家珍惜把握因緣。
    2.春秋閣讀書會今後聚會時間地點都有更改:
    時間:每星期三下午3:00~4:30
    地點: 左營區埤仔頭路50號
    今天這場地是跟陳明棉師姐商借的,非常感謝阿綿師姐無償借場地給我們。
    以下就開始進行今天的讀書會。
    一、篇章導讀:
    生活與信仰
    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五) 理智上的信仰實踐(余慈芳)
    (六) 信仰上的信仰實踐(林麗珠)
    生活與道德(劉秋月)
    一、道德與非道德
    (一) 安樂死與道德(劉秋月)
    (二) 偷富濟貧與道德(劉秋月)
    (三) 殺人救人與道德(王美珠)
    (四) 自殺行為與道德(王美珠)
    二、提問與討論:
    如何透過理智抉擇的信仰,才不至於迷信?
    余慈芳:
    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使用望遠鏡觀測天體,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因而創立了地圓的學說,此學說與天主教創世紀的上帝創造世界的說法互相牴觸,他雖然被教皇逮捕下獄,逼迫他改變說法,但是到最後他仍然堅持他的科學論證,即使死難當前,也要堅持自己所相信的,這就是透過理智的信仰,後世的科學家也經過研究證明他的理論是對的,天主教也沒有因為這樣被推翻,但是人類科學與文明卻更進步,這就是理智上的信仰。
    試說明佛教的十信為何?
    林麗珠:
    十信位是佛菩提道菩薩五十二位階中最初的十個位階。《大方廣佛華嚴經》與《大佛頂首楞嚴經》中所列十信位次序如下: 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護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願心。
    試說明什麼是道德?什麼是非道德?
    劉秋月:
    凡是舉心動念,對別人有所侵犯,甚至危害到社會公安的就是不道德;相反的,對社會大眾有利益的就是道德。
    佛教對於「安樂死」抱持什麼樣的看法?
    石世貴:
    佛教有種種的法門與方便,而一切的法門與方便,如果不能和大悲心相應,都是魔法,因此佛法以慈悲為根本,對於「安樂死」,佛教不絕對否定它,也不斷然肯定它。對於每一個生命,我們應該本著愛心、慈悲心,讓他健康地存在。萬一不得已而施以「安樂死」,如果確認是出於慈悲心,不忍病人受苦,也沒有什麼不對,重要的關鍵在於是否以慈悲心為出發點。
    「偷富濟貧」是道德還是非道德?
    有人稱讚這種行為是俠義作風,大加喝采;但是就佛法來看,仍然不究竟,貧窮的人雖然被救濟了,卻侵犯了富有的人家。凡是對人足以構成傷害的,都是非道德的,真正的道德是不損害任何人,而人們可以得到利益。
    為了救五百個人而殺了一個人,這樣的做法合乎道德嗎?
    《大寶積經》上有這樣一段記載: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為了救五百個人而殺了一個人,佛陀正是抱著這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心,而殺一救百,所以在大乘的戒律中是讚歎他的行為。我們在修行菩薩道時,除了動機要純正,抱持大慈悲心之外,還要具備心甘情願接受因果制裁的膽識,因為有所造作,必有報應。
    心得分享與回饋:
    林麗珠:
    國父說:「佛教為哲學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梁啟超說:「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獨善,是住世而非厭世,是無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別,是自力而非他力。」古聖賢哲對佛教的認識,及對佛教信仰的肯定,更能證實佛法的正確性、普遍性、長遠性。而我們堅定自己對佛教的信仰之後,還須於生活中落實、運用,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意義與價值。
    王美珠:
    佛教是非常重視生命的宗教,不殺生是佛教徒共守的戒律,尤其小乘佛教更是嚴守。殺生是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如果本著大慈悲,救人救世的心去殺生,在大乘的戒律是開放的。譬如為護衛自己的國家、人民,一旦戰爭爆發,佛教徒可以殺害敵人嗎?如果是真正本著救民出於水火、殺一救百的願心,並且甘願承擔因果的責任,在大乘的戒律是讚美這種行徑。
    三、總結:
    1. 今天學習內容總結來說,就是大家要有理智的信仰,而且要堅定,對佛法要有淨信─清淨的信仰。如《金剛經》云:「若人能一念生淨信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做為佛弟子,我們應該透徹明白道德與非道德的分別,世上對於安樂死與劫富濟貧殺人救人這些議題有所爭議,我們應該本著慈悲心運用智慧去思考,自然就能契入佛陀本懷。
    今天課程到此結束,非常謝謝大家!
    下次預告:
    1、日期:10月30日(三)
    2、時間:15:00-16:30
    3、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0號
    4、進度:生活與道德
    (四) 自殺行為與道德
    (五) 仁義犧牲與道德
    (六) 殺生捕鼠與道德
    二、世間的道德生活
    (一) 感情生活的道德
    (二) 倫理生活的道德
    敬請期待!!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Story Teller
    Loves sharing stories. To unlock this badge, you need to post at least 30 different story post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左一、右三分會燈籠彩繪聯合讀書會紀錄
    日期: 2024年9月18日
    時間:上午9:00〜11:00
    地點:佛光山寶華寺四樓會議室
    出席: 15人
    左一:劉秋月、石世貴、王美珠、羅惠美共4位
    右三:林振道、詹月齡、趙若君、何慧敏、孫吳金蓮、徐黃秀月、吳王金忍、
    劉黃金好、張雪雲、李彥徵共10位
    研讀篇章: 星雲大師全集 如是說『向前有路』
    帶領人:謝惠瑛督導
    紀錄: 石世貴
    拍照: 詹月齡
    方式:
    1. 分享大師文章-向前有路
    2. 提問與討論
    3. 心得分享與回饋
    4. 2025年春節平安燈會彩繪燈籠

    [内容紀要]
    請聖&開經偈

    [引言]
    今天的聯合讀書會,主要是結合今年大師2025年新春賀詞「向前有路,光明在望」的祝福,這也是2025年彩繪燈籠的主題,所以今天一方面藉此機會召開聯合讀書會,另方面進行彩繪燈籠,讓大家更深入體驗這主題。

    [導讀]
    『向前有路』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三日上午七時,佛陀紀念館未開館前,大師在館長慈容法師、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及書記數十人隨侍下,行走在環館道路。
    走到靠近樟樹林滴水坊附近路段時,大師突然說:「大眾開車到這裡,可能會感到前途茫茫,不知道車子要開到哪裡?」
    大眾一臉茫然,不知為何大師突然這麼說;見大家沒有回應,大師又說了:「佛館的地形屬長型,雖然我們兩旁有提供停車,但停車位還是不夠,來館的人只好往前開,尋找停車位。但開久了,有的人會心生怯懦,感到前方遙不可及,不知是否還有路。所以常有人在半途倒車,造成的結果,就是塞車,導致交通不順暢,義工也很難指揮。」
    大師又問:「你們有想到解決的方法嗎?」見眾人苦思許久未回應,大師提出了一個建議:「地面上可寫『向前有路』四字,比喻只要向前就會有道路、有希望!」
    聽了大師的提議,個個鼓掌讚歎大師的睿智。雖然大師視力模糊,對事物的觀察卻是這麼地入微。大師說:「因為我心中有人!」
    弟子們謝謝大師又為他們上了一堂寶貴的課。

    [提問與討論]
    佛館環館延路至樟樹林,有一個路標指示,請問路標寫著甚麼字:
    劉秋月:向前有路
    謝惠瑛督導:
    大師的這句話「向前有路」的含意是甚麼?
    劉秋月:
    1.指引我們正確的人生方向
    2.看到指標能安定人心,走出迷惑與不安
    石世貴:
    大師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學佛德的路上,要勇往直前,堅定信仰,不受外境所影響,道心不退。

    [心得分享與回饋]

    林振道:
    記得以前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開車到佛館,離開的時候,懶得繞一大圈離開,我經常貪方便倒車或掉頭迴轉逆向行駛,有一次正好遇到一位師父,我正想倒車掉頭離開,師父指著前面的路標,要我往前開,繞一圈再走,當下不好意思聽從法師指示,只好老實繞一圈,當時還沒接觸佛教,只知貪一時之快,當我學佛之後,再次看到這路牌指標,才深深體會這句話含意很深,值得品味。
    從此以後,我不再貪圖方便,老老實實地把車停妥再走路過去,有一次,我目睹兩輛工程車因為有一方像我一樣貪圖方便逆向行駛,結果兩輛車卡在那裏動彈不得,那條道路本來寬度足夠兩車會車,因為工程車體積龐大,當場堵在那裡,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當時那位師父要求我遵照指示行車是對的,大師要求在那裏設路標指示牌更深有寓意。
    這故事告訴我們: 1.精進正道心 2.道心永不退轉
    何慧敏:路要自己走,走對的路。

    [結語]
    謝惠瑛督導-
    1. 走在佛館環館路,當遇到轉彎時,有時候會令人產生懷疑、迷惑:前面還有路嗎?我有沒有走錯路? 要不要再繼續往前走?人生道路也是如此,在學佛的路上更要堅定信心、精進求道,不疑不惑,這就是今天的主題:向前有路,希望能帶給大家信心,立定學佛之方向,永不退轉。
    2. 今年彩繪燈籠主題是「向前有路,光明在望」,等一下大家彩繪燈籠時可以深深體會其中意涵,每顆燈籠都代表一個願望,讓每個心願都帶有強大的力量,激勵著我們向前行;也讓心願燈籠在佛光山上閃耀,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祝福。祝福我們勇敢追夢,向前有路,光明就在不遠的前方。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uploaded a new video
    分享《我的悅讀時光》:我波羅蜜了嗎?
    今天是2023年的倒數第3天,再過2天,我們就將告別2023年,迎向2024年。回顧這一年,不知您是否一切都「波羅蜜」了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30PF0li_cQ
    《我的悅讀時光》 | EP007:我波羅蜜了嗎?
    《我的悅讀時光》 | EP007:我波羅蜜了嗎?星雲大師說:做人要從讀書開始。閱讀可以讓我們~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些緣;讀懂一顆心。今天是2023年的倒數第3天,再過2天,我們就將告別2023年,迎向2024年。回顧這一年,不知您是否一切都「波羅蜜」了嗎?每逢星期五中午十二點,《佛佑》Podcast我們...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2月26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石世貴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 6人
    蔣姿香、王美珠、石世貴、余慈芳、宋林麗子、李碧娥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
    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三)處世上的信仰實踐 p128
    (四)善惡上的信仰實踐 p129
    方式:
    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會議内容:
    全體合唱:悉發菩提心
    請經:誦唸開經偈
    帶領人蔣姿香:
    今天因為少數人工作繁忙或有其他活動,所以無法出席,讀書會,我們讀書會不限人數,照常進行,感謝大家都能持之以恆,今天出席人數有6人,我們繼續研讀佛教與生活,以下請輪流朗讀,再分別討論與分享:

    一、篇章導讀:
    王美珠朗讀: 處世上的信仰實踐
    余慈芳朗讀: 善惡上的信仰實踐
    二、提問與討論:
    1.如何從處世上實踐信仰?
    王美珠:
    佛法講究人際間的相處之道。有很多人所以感到苦惱,都是由於人際間的不協調。協調人際間的關係,行四攝法是最好的法門。所謂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蔣姿香:
    這裡所說的四攝法,我們在生活中都有在做,前二項比較容易明白,後二項有些人還不是很明白,在此提出個人看法:
    《華嚴經》說:「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四攝法門是菩薩度眾時的權巧方便,視眾生根器、喜好的不同,讓他能夠轉迷成悟。
    所謂布施,就是廣結善緣。佛門裡常對布施者讚歎說:「功德無量!」此「無量」意,不在數字的多寡,而在發心的大小。你心量有多大,結的緣就有多廣。如《金剛經》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就是說,布施時不執著有布施的我、布施的物,以及受布施的人,更不心存回報的念頭,如此「三輪體空」的布施,才是真正清淨的布施。
    愛語,就是語言的巧妙。有的人講話,總是話中帶刺,或是言不由衷,缺少真誠,無法讓人感動。「愛語」並不是說一些諂媚、奉承、虛偽、言不及義的語言;即使是讚美的語言,也要能得體,讓人如沐春風。若是開示、教訓的言詞,也要讓對方堪受,聽後心開意解,並且歡喜奉行。如仙崖禪師的「夜涼了,多加一件衣服」,感動夜遊沙彌,不再貪玩,安心辦道;良寬禪師的「年紀大了,鞋帶都繫不動」,讓他的外甥洗心革面。因此,說話要讓人感受到你的真心善意,才能為人所接受。
    利行,就是助其增上。中國有句俗語說:「欲意取之,先要予之。」你要攝受他人歸心,先要給他用,先要幫助他成長、進步,給他一些助緣,也就是讓他不斷增上,幫助他成就諸事。甚至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也是利行的表現。比方說:有人對工作不了解,指導他一點;有人遭遇困難,幫助他一下……只要是真心為人服務,以誠懇、歡喜心去從事利益他人的行為,就能成就好因好緣。
    同事,就是同行共事。社會上,有些人所以成為同黨、同派、同道,必然是由於理念上彼此有契合之處;當我們想要攝受他人,成為朋友、幹部,也必須攝受一些在思想、價值觀上與我們相近的人,並以對方能接受的立場來和他往來、共事。比方說,當他是一位老農時,就以老農熟悉的事物來與他交往;當他是一個兒童時,就談論小朋友能懂、有興趣的事情。對方需要什麼、歡喜什麼,我們針對他的需要,設身處地為他設想。
    人與人之間要靠緣分,靠志同道合才能共事、共處。我們待人處世,要給對方感動,讓他對我們生起歡喜之心;要能給人利益,給人有表現的機會,那麼人家才肯得為你所用。無論朋友、同事,甚至家人、夫妻、兄弟姐妹,不要求對方與自己完全一樣。四攝法,以慈悲、方便來攝受他人,是增進人際關係的妙法,也是我們為人立身處事應遵循的準則。
    以上引用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016佛法真義
    2.如何從善惡上實踐信仰?
    余慈芳: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對於自認為是不足輕重的善惡行為,尤應謹慎小心,所謂「滴水雖微,可以穿石」,學佛的人,對於善惡要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石世貴: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啟明堂凌霄寶殿得牆壁上就有這一句話,在城隍廟及其他廟宇也很常見,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從內心裡做起, 尤其在心念上,要根絕不好的念頭,我們學佛,經常會拜懺,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這包括不好的行為與意念,因為念頭往往就在剎那間一閃即過,甚至於很難控制,有些不好的念頭,我們曾經在不經意之中閃過,其實已經造業,但卻毫無自覺,所以我們才要認真學佛,徹底懺悔。律宗弘一大師修持戒律最嚴謹,甚至於走在路上都不敢踩死一隻螞蟻,遺囑甚至於交代:準備四個小碗放在龕之四腳,盛滿水,以免螞蟻嗅味走上來,以致於火化時損害螞蟻生命。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蔣姿香:
    唐朝有位大文豪白居易,有一次,他去請教鳥窠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鳥窠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一聽,輕蔑的說:「這麼簡單的道理,三歲小兒也懂得。」鳥窠禪師說:「三歲孩童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我們自己反省一下,是不是無論大小的惡事,都能夠絲毫不去犯著,且又能奉行一切大小善事呢?因此,對於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七佛通偈,應該要信受奉行。
    自淨其意就是說:佛教教我們練習如何起心動念都是清淨的,一點惡念都不生起。能夠做到諸惡莫作,自然就能眾善奉行,這便是我們修行提升的一個方向。
    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七佛對佛弟子的共通教誡,也可以說是佛法修行的總綱,意思是說:透過持守戒律,廣修善法,淨化心念,而使身口意三業清淨。
    在「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的實踐中,心中難免有種種邪惡心念需要調伏,此時就必須在「自我觀照」及「反省檢討」處下工夫,剛才石師兄說的懺悔很對,透過持修與懺悔,去除貪心、嗔心、癡心、慢心等煩惱,這也正是自淨其意最重要的內涵。此時,一方面要多聽聞佛法,增長智慧,一方面也要藉由加行的工夫,如念佛、持咒、禪修,以加強定力,幫助自己調伏自心,使行為舉止端正、清白,在「眾善奉行」的實踐中,使心意柔軟良善,在「自淨其意」的反省內觀下,歇下妄心,不斷地淨化、昇華,找回人人本具清明的自性。
    補充說明(石世貴):
    七佛通戒偈:是指總結娑婆世界過去七佛共同教法的一首佛偈
    娑婆世界: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此世界眾生安忍於十惡,忍受諸煩惱,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又譯作雜惡、雜會、忍土,謂娑婆國土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過去七佛:
    又稱原始七佛,是佛經中紀錄的離我們時間最近的七位佛陀。
    佛教認為,世界會有無數無盡的佛依次出世傳法。在我們的娑婆世界中,現在所處的時間叫賢劫,有千佛出世,過去叫莊嚴劫,也有千佛出世。
    拘留孫佛爲賢劫千佛之第一佛,釋迦牟尼佛爲賢劫千佛之第四佛,而拘留孫佛之前,則是莊嚴劫出世的佛陀。佛教中將過去莊嚴劫最後出世的三佛,與現在賢劫最先出世的四佛,合稱為過去七佛,爲離我們現在時間最近的、依次出世的七尊佛陀。
    釋迦牟尼佛(Śākyamuni)是七佛中最後一位,釋迦佛之前出世的六位佛是毗婆尸佛(Vipaśyin)、尸棄佛(Śikhin)、毗舍浮佛(Viśvabhu)、拘留孫佛(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迦葉佛(迦葉佛,Kāśyapa)。
    帶領人:
    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結束,今天討論內容非常精彩豐富,感謝大家共同分享、學習,由於學期接近尾聲,年關已近,春秋閣讀書會這學期課程到此結束,接下來是寒假,讓大家能有更多時間忙碌過年的事物,等過年結束之後,在開始下學期的課程,屆時會再通知大家一起來上課!!
    祝福大家寒假愉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2月19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蔣姿香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8人
    蔣姿香、王美珠、劉秋月、石世貴、余楊碧桃、余慈芳、宋林麗子、李碧娥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六)從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p126
    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一)衣食上的信仰實踐p127
    (二)工作上的信仰實踐p127
    方式: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會議内容:
    全體合唱:悉發菩提心
    請經:誦唸開經偈
    帶領人蔣姿香:
    今天因為美月師姐擔任雲水書車工作,所以無法出席,其他幾位菩薩也因其他事情沒來參加讀書會,其實,雲水書車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讀書會,而大師也說過,生活就是佛教,我們讀書會一直以來都是自動自發,自性隨緣,不拘形式,不限人數,所以今天出席人數有8人,今天我們繼續研讀佛教與生活,以下請輪流朗讀,再分別討論與分享:

    一、篇章導讀:
    劉秋月朗讀: 從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石世貴朗讀: 衣食上的信仰實踐
    王美珠朗讀: 工作上的信仰實踐
    二、提問與討論:
    1.請說明何謂法相的信仰,何謂法性的信仰?
    劉秋月:
    這裡所說的法相的信仰,是指實體的佛像,法性的信仰,是指自性佛,真正的信仰佛教,並不只是在差別相上認識,而是進一步認識法性的平等,也就是佛性。
    石世貴:
    佛性是遍滿虛空,法性是到處都在的,哪個地方沒有佛?哪個地方沒有法?我們應該從認識偶像佛,進而認識法身佛、自性佛。雖然如此,但在還沒有通達自性,沒有認識法性以前,佛像還是最崇高的。所以,信仰應從認識法相進而深入體證法性。
    蔣姿香:
    在佛教裡一般將佛身分為:法身、報身、應身三種。法身佛毘盧遮那佛,報身佛稱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為應身佛。書裡面提到法相佛,意指佛像。
    有些人歡喜相信天命,把自己的主權毫無條件的送給神明,讓諸天鬼神來主宰,而不知自己有自我主宰的主權,實在愚痴又可憐。一個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樂、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為何要讓神明來支配、施予呢?其實,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我們信仰佛教也是一樣,凡事要靠自己,千萬不能迷信,有些人到廟裡拜拜,求財富、求健康,甚至跟神明交換條件,說如果神明保佑我發財就怎樣答謝……等等,這是不對的。
    余楊碧桃:
    佛教講「人人有佛性」,就是提高每一個人的主權,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可以變為光明;悲慘可以化為幸福;崎嶇不平可以鋪成坦蕩蕩的人生大道。信佛,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比依賴神明的支配更有意義。
    2.如何從衣食上實踐信仰?
    王美珠:
    佛教並沒有要求每個信徒一定要苦修,當吃,要吃得飽;當穿,也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所需,在飲食服飾上,不應該過份奢侈、浪費。
    蔣姿香:
    佛陀以「節食偈語」,教波斯匿王以少食為湯藥的長壽之道,佛陀的偈子是:「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康。」意即能夠節食的人,就可以獲得健康。對於衣與食,我們應該相信「少食為湯藥,樸素為清高」的道理。
    劉秋月:
    我知道很多佛光人都茹素,持之以恆,為響應大師提倡環保與心保,我們也推行蔬食A計畫,請大家鼓勵親友家人一起持素。至於衣服的穿著,在八關齋戒也提到不著香華縵,不香塗身,這也是我們能做得到的,以簡單樸素為宜。
    3. 如何從工作上實踐信仰?
    宋林麗子:
    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表現了對工作的熱忱與服務的精神,他的勤勞給予後輩學子很好的榜樣。
    蔣姿香:
    六祖惠能大師於五祖處參學時,躬操舂碓,苦作供眾,遂有傳法之美事。道亮律師為大眾做了六年舂粟的苦役,後來成為一代律師。
    余慈芳:
    大師教我們勤勞作務,大師說:我從小就是受苦勞的出家人,童年出家,就擔任行堂、司水等雜務,從工作裡面,對佛法、對人生,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因此,我一直提倡「工作是神聖的,服務是偉大的。」經中所謂「工作是道德,服務是幸福;懶惰是罪惡,空閒是墮落。」即是這個道理。
    帶領人:
    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
    下期預告:
    1、日期:12月26日(二)
    2、時間:15:00-16:30
    3、進度:
    (三)處世上的信仰實踐 p128
    (四)善惡上的信仰實踐 p129
     (五)理智上的信仰實踐 p129-130
     (六)信仰上的信仰實踐 p130-131
    敬請期待!!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2月12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蔣姿香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11人
    蔣姿香、王美珠、劉秋月、石世貴、余楊碧桃、余慈芳、宋林麗子、鄭林妙品、李碧娥、李群娣、溫美月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 123~125頁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三)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四)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五)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的信仰
    方式: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會議内容:
    全體合唱:悉發菩提心
    請經:誦唸開經偈
    帶領人蔣姿香:
    上週因為很多人參加佛光山萬緣水陸法會第二期,所以停課一次。
    水陸法會是佛教所有法會中最大最殊勝的法會,全名是「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水陸法會冥陽兩利,我們參加法會,應該先超度自己,再超度祖先,這樣才能轉迷為悟。
    在法會中,要觀照自己的心念,是不是能夠與佛菩薩的悲心宏願相應,實實在在的隨文起觀,把心靜下來,在經文中感受到人生如夢, 一切都不究竟的, 無論富貴、貧窮、名利、權勢,什麼樣的人,最終都是一場空,我們需要仰仗佛力加持, 堅信三寶,為自己的未來努力修持。
    很高興大家共同成就此一法會,功德無量,祈願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從法會中得到利益,仰仗諸佛菩薩加持力量超升上品,同登佛道,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研讀佛教與生活,以下先請輪流朗讀:
    一、篇章導讀:
    余慈芳朗讀: 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溫美月朗讀: 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劉秋月朗讀: 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的信仰
    二、提問與討論:
    1.如何從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余楊碧桃:
    有些人歡喜相信天命,把自己的主權毫無條件的送給神明,讓諸天鬼神來主宰,而不知自己有自我主宰的主權,實在愚痴又可憐。一個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樂、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為何要讓神明來支配、施予呢?其實,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我們信仰佛教也是一樣,凡事要靠自己,千萬不能迷信,有些人到廟裡拜拜,求財富、求健康,甚至跟神明交換條件,說如果神明保佑我發財就怎樣答謝……等等,這是不對的。
    蔣姿香:
    佛教講「人人有佛性」,就是提高每一個人的主權,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可以變為光明;悲慘可以化為幸福;崎嶇不平可以鋪成坦蕩蕩的人生大道。信佛,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比依賴神明的支配更有意義。
    2.如何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宋林麗子:
    有許多人這個廟去應酬,那個廟也去走動,最後被眾多人情包圍,不能選擇真正的信仰。其實,信仰應該依照佛陀所說的「四依止」。
    3.試說明何謂四依止?
    劉秋月:
    「四依止」是每一個信佛的人都應該知道且確實去施行的道理。
    (1)依法不依人:
    信仰佛教的人,依據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證」,不因人(說法的人)的優劣而放棄信仰;或只做某一個寺廟、某一個僧眾的信徒,置整個佛法於不顧。
    (2)依智不依識:
    智是智慧,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來面目;識是差別、分別。學佛的人,不以分別的知識去追求佛法,學佛的人,應該運用智慧去內證真理,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而獲得解脫。
    人人都是佛,只要能明心見性,都能夠成佛。歸宗曾說:「一翳在眼,空花亂墜;若離諸相,即見諸佛。」我們不能認識自己是佛,是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性,只在人我、是非、好壞、苦樂的世間差別相上計較,等於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各種事物,因此,錯認了世間本來的面目,對於自己的本性也不能認識。
    (3)依義不依語:
    應該從義理上去了解佛法,不應該在語言上推敲、計較。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不了義的佛法,只是勸誘初信或根機淺薄的人的方便法門;信仰真理,應該相信究竟的一乘解脫之道。
    蔣姿香:
    以上所說的不了義,般若深義,既甚深又秘密,劣根有情不能解,故稱為不了義。
    學佛法不在於說聽聞熏習時即能究竟了知,乃至於說就能夠成就實證的智慧;得要能於法的義理,經過思惟、籌量、觀察,才能進一步受持運用。而觀察義理時,要依止於法的究竟義、真實義,而不依止於不究竟的方便善巧法說。那麼了義指的就是真實義,不了義指的就是說是方便指引,以便能夠到達真實義。佛陀的究竟說,其實指的就是眾生皆有如來藏、皆能成佛,這才是這個佛法的真實義理。
    佛經裏面有一句話很著名:凡是講空性的經典,無論在第二轉法輪當中,還是第三轉法輪當中,都是了義經;凡是講人、自我、眾生等等(等等裏面包含了因果、山河大地等等)的經典,都叫做不了義經。”
    4.請舉例說明: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的信仰?
    王美珠:
    很多人迷信有名氣的寺廟,或很靈驗的神明,自己起了分別心,這不是正確的心態。
    台灣寺廟林立,一些在家信徒,走動於每一座寺廟之間,比較僧眾待他的熱忱,有些甚至撥弄是非,使寺廟與寺廟之間失和,這都不是一個正信佛教徒應有的行為。
    石世貴:
    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個寺廟的信徒,應該做整個佛教僧團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個人的弟子,應該做全僧團的弟子。做為一個佛教徒,對任何一個寺院,都應該護持;凡僧團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應該盡心協助,應愛護僧團如愛護自己的家園一樣。
    蔣姿香:
    我們分會會員有很多人同時也會到其他道場參與活動,例如有些人喜歡去法隆寺禮敬佛菩薩,除了是地緣關係外,另外一個原因是家人的信仰,法隆寺的佛菩薩與寶華寺佛菩薩並無兩樣,法隆寺的僧團與寶華寺的僧團都是佛教的僧團,沒有差別,個人可能對哪個道場覺得親切,但毋須排擠。所以不要只做一個寺廟的信徒,應該做整個佛教僧團的信徒
    三、總結:
    蔣姿香:
    1. 今天學習的重點是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從剛才大家所討論的內容中,我們對對信仰要有正確的心態,屏除迷信與偶像崇拜。
    2. 我們要深入了解了義與不了義,不了義只是方便法門,我們更需要分辨,了義的最終境界,是空性和光明。值得我們花一生的精力去追求的,也是空性和光明的境界。光明空性在哪裏?在我們自己的心裏——只要我們往裏去尋找、追求,就能證悟空性光明的心的本性!
    3. 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
    下期預告:
    1、日期:12月19日(二)
    2、時間:15:00-16:30
    3、進度:
     (六)從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 p126
    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一)衣食上的信仰實踐 p127
    (二)工作上的信仰實踐 p127
    (三)處世上的信仰實踐 p128
    (四)善惡上的信仰實踐 p129
    敬請期待!!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Reposted from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1月28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蔣姿香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8人
    蔣姿香、劉秋月、石世貴、余楊碧桃、余慈芳、宋林麗子、鄭林妙品、李碧娥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 118~123頁
    四、信心如何增長 ---
    (五)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六)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一)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
    (二)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1月28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蔣姿香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8人
    蔣姿香、劉秋月、石世貴、余楊碧桃、余慈芳、宋林麗子、鄭林妙品、李碧娥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 118~123頁
    四、信心如何增長 ---
    (五)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六)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一)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
    (二)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
    活動方式: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會議内容:
    帶領人蔣姿香:
    今天我們繼續研讀佛教與生活,以下先請輪流朗讀:
    一、篇章導讀:
    余慈芳朗讀: 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余楊碧桃朗讀: 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宋林麗子與鄭林妙品朗讀: 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
    劉秋月朗讀: 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
    二、提問與討論:
    1.如何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余楊碧桃:
    從自己的宗教經驗中可以增長信心,個人曾經在某次水陸法會中親眼目睹佛菩薩駕臨大放光芒的殊勝景象,問在場的人是否同樣見到這樣的景象,每個人的說法不一,但我深信心誠則靈,原來佛經裡面說得一點都不假,因為這體驗,使我對信仰更具信心。
    蔣姿香:
    有些修道的人,在修持過程中,中途退失信心,有句嘲笑的話說:「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二年,佛在西天;信佛三年,佛祖不見了。」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沒有宗教的經驗,所以,對佛法生不起信心。
    石世貴:
    憨山大師,曾經為了建造寺院,被皇帝誤會,強迫其返俗,並被放逐。可是,他一直未改變對佛法的信心,等到誤會冰釋,又再恢復他僧人的身分。憨山大師這種高超的德行,和對佛法堅定不移的信心,值得學習。
    李碧娥:
    念佛,要念到與佛同在;拜佛,要拜到與佛共存;布施,須施得我你泯滅;參禪,要參得真性現前。有了這樣的體驗,自然信心增強,不論別人說好或說壞,都不會動搖我們的信心。
    2.如何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宋林麗子:
    見性,即見到自己的本性,這種增長信心的價值最高。昔時,福建芙蓉山有位靈訓禪師,一日,去參訪歸宗禪師,劈頭就問:「請教禪師,如何是佛?」,歸宗說:「不能告訴你,告訴了你,你也不會相信。」,「你說的話,我怎麼會不相信呢?」,「那我告訴你,你就是佛!」,靈訓一愣,懷疑地說:「我就是佛?」
    鄭林妙品:
    人人都是佛,只要能明心見性,都能夠成佛。歸宗曾說:「一翳在眼,空花亂墜;若離諸相,即見諸佛。」我們不能認識自己是佛,是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性,只在人我、是非、好壞、苦樂的世間差別相上計較,等於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各種事物,因此,錯認了世間本來的面目,對於自己的本性也不能認識。
    3.請說明甚麼是偽裝的信仰?甚麼是真實的信仰?
    劉秋月:
    所謂偽裝的信仰是指一般社會大眾,由於沒有獲得真實的信仰而趨於迷信、邪信,糊裡糊塗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來。比如看風水、時辰、算命、占相、卜卦、燒錫箔金銀紙等,這些都是迷信的行為,都為佛法所不容許。
    蔣姿香:
    佛陀在《遺教經》中一再指示我們:「不得占相吉凶,仰觀星宿。」大師一生奉行「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存心公正,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個時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絕不迷信,迷信的絕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宋林麗子:
    有些宗教信仰充滿神祕色彩,用各種方式掌控信徒,使他們不敢違抗。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我們應該捨棄偽裝的邪教迷信,選擇真正正信的信仰。
    4. 請說明何為雜亂的信仰與純正的信仰
    余楊碧桃:
    台灣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現在的社會信仰複雜,許多人不管禮拜的對象是誰,只知到處燒香、拜拜,信仰應該純一,雜亂信仰不能獲得信仰的利益。
    劉秋月:
    民間的信仰有時候釋儒道不分,台灣人常說:「有燒香有保庇」`,逢廟就拜,事實上,不要雜信,這個也信,那個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難時就得不到幫助。倒不如把身心歸向三寶,讓三寶統一我們的信仰,不必見神就叩拜,逢廟就燒香,回歸到淨化純正的信仰,才是最重要的。
    三、總結:
    蔣姿香:
    1.今天學習的重點是正信的信仰與正信的生活,從剛才大家所討論的內容中,我們對不僅對信仰要有信心,於且要堅定正向的信仰,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到許多民眾信仰很雜,不僅迷信,而且有時候走偏了,很容易造成社會風氣的敗壞,我們應該致力推展正信的佛教,導正社會不良習俗與風氣。
    2.佛教絕對不會倡導迷信,佛教提倡慈悲喜捨,明心見性,人人皆有佛性,有了這些認知,就不會迷信、偏信、雜信。
    3.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
    下期預告:
    1、日期:12月5日(二)
    2、時間:15:00-16:30
    3、進度:
     (三)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四)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五)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的信仰
    (六)從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
    敬請期待!!
    More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1月28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蔣姿香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8人
    蔣姿香、劉秋月、石世貴、余楊碧桃、余慈芳、宋林麗子、鄭林妙品、李碧娥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 118~123頁
    四、信心如何增長 ---
    (五)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六)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一)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
    (二)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
    活動方式: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會議内容:
    帶領人蔣姿香:
    今天我們繼續研讀佛教與生活,以下先請輪流朗讀:
    一、篇章導讀:
    余慈芳朗讀: 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余楊碧桃朗讀: 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宋林麗子與鄭林妙品朗讀: 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
    劉秋月朗讀: 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
    二、提問與討論:
    1.如何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余楊碧桃:
    從自己的宗教經驗中可以增長信心,個人曾經在某次水陸法會中親眼目睹佛菩薩駕臨大放光芒的殊勝景象,問在場的人是否同樣見到這樣的景象,每個人的說法不一,但我深信心誠則靈,原來佛經裡面說得一點都不假,因為這體驗,使我對信仰更具信心。
    蔣姿香:
    有些修道的人,在修持過程中,中途退失信心,有句嘲笑的話說:「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二年,佛在西天;信佛三年,佛祖不見了。」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沒有宗教的經驗,所以,對佛法生不起信心。
    石世貴:
    憨山大師,曾經為了建造寺院,被皇帝誤會,強迫其返俗,並被放逐。可是,他一直未改變對佛法的信心,等到誤會冰釋,又再恢復他僧人的身分。憨山大師這種高超的德行,和對佛法堅定不移的信心,值得學習。
    李碧娥:
    念佛,要念到與佛同在;拜佛,要拜到與佛共存;布施,須施得我你泯滅;參禪,要參得真性現前。有了這樣的體驗,自然信心增強,不論別人說好或說壞,都不會動搖我們的信心。
    2.如何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宋林麗子:
    見性,即見到自己的本性,這種增長信心的價值最高。昔時,福建芙蓉山有位靈訓禪師,一日,去參訪歸宗禪師,劈頭就問:「請教禪師,如何是佛?」,歸宗說:「不能告訴你,告訴了你,你也不會相信。」,「你說的話,我怎麼會不相信呢?」,「那我告訴你,你就是佛!」,靈訓一愣,懷疑地說:「我就是佛?」
    鄭林妙品:
    人人都是佛,只要能明心見性,都能夠成佛。歸宗曾說:「一翳在眼,空花亂墜;若離諸相,即見諸佛。」我們不能認識自己是佛,是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性,只在人我、是非、好壞、苦樂的世間差別相上計較,等於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各種事物,因此,錯認了世間本來的面目,對於自己的本性也不能認識。
    3.請說明甚麼是偽裝的信仰?甚麼是真實的信仰?
    劉秋月:
    所謂偽裝的信仰是指一般社會大眾,由於沒有獲得真實的信仰而趨於迷信、邪信,糊裡糊塗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來。比如看風水、時辰、算命、占相、卜卦、燒錫箔金銀紙等,這些都是迷信的行為,都為佛法所不容許。
    蔣姿香:
    佛陀在《遺教經》中一再指示我們:「不得占相吉凶,仰觀星宿。」大師一生奉行「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存心公正,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個時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絕不迷信,迷信的絕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宋林麗子:
    有些宗教信仰充滿神祕色彩,用各種方式掌控信徒,使他們不敢違抗。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我們應該捨棄偽裝的邪教迷信,選擇真正正信的信仰。
    4. 請說明何為雜亂的信仰與純正的信仰
    余楊碧桃:
    台灣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現在的社會信仰複雜,許多人不管禮拜的對象是誰,只知到處燒香、拜拜,信仰應該純一,雜亂信仰不能獲得信仰的利益。
    劉秋月:
    民間的信仰有時候釋儒道不分,台灣人常說:「有燒香有保庇」`,逢廟就拜,事實上,不要雜信,這個也信,那個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難時就得不到幫助。倒不如把身心歸向三寶,讓三寶統一我們的信仰,不必見神就叩拜,逢廟就燒香,回歸到淨化純正的信仰,才是最重要的。
    三、總結:
    蔣姿香:
    1.今天學習的重點是正信的信仰與正信的生活,從剛才大家所討論的內容中,我們對不僅對信仰要有信心,於且要堅定正向的信仰,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到許多民眾信仰很雜,不僅迷信,而且有時候走偏了,很容易造成社會風氣的敗壞,我們應該致力推展正信的佛教,導正社會不良習俗與風氣。
    2.佛教絕對不會倡導迷信,佛教提倡慈悲喜捨,明心見性,人人皆有佛性,有了這些認知,就不會迷信、偏信、雜信。
    3.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
    下期預告:
    1、日期:12月5日(二)
    2、時間:15:00-16:30
    3、進度:
     (三)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四)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五)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的信仰
    (六)從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
    敬請期待!!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