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新竹第四分會 心路讀書會 / 帶領人:游朝江/記錄:蔡淑瓊/攝影:蔡淑瓊
    人員:蕭富,陳淑枝,游朝江,顏盈婷,蔡淑瓊,蔡鶯妹, 吳玉英,楊思琴,丁金環,林錦霞,游林綉勤,劉秀蓮,林鄭秀華等13人
    地點:新竹市法寶寺
    時間:2025年06月21日9時~10時
    課程內容:《無量壽經》的淨土思想
    活動內容:
    1. 讀書會參與者大家一起唱讀書會會歌,呼隊呼,接著讀書會正式開始。
    2. 課程內容:《無量壽經》的淨土思想
    3. 摘錄內容要點以ppt呈現,解說、提問與分享。
    4. 結束前游朝江督導帶領大家唱誦〈讚佛偈〉、稱念佛號回向,結束今日的讀書會。
    活動心得:
    1. 讀書會開始先唱3首人間音緣:〈四給〉、〈佛光菜根譚〉、〈悉發菩提心〉,之前有唱過,再次齊唱加深印象,多唱幾次熟記於心,平時想唱就唱心情舒暢 !
    2. 阿彌陀佛在成佛以前,為一國王,喜聽佛法,在聽聞世自在王如來說法後,內心
    無比歡喜出家為僧,法號法藏比丘。因見眾生沉溺於娑婆之苦,六道輪迴,而生起了大菩提心,期望能拔脫眾生生死之本。世自在王如來知道法藏比丘志願宏深,就為法藏比丘講說二百一十億個諸佛國土,細說這些國土天人之種種特色、及善惡差別好壞,提供法藏比丘作為願力的參考。法藏比丘沉靜凝思,歷經五劫,加以攝取諸佛國土莊嚴殊勝之處,作為建立一個清淨佛土的藍圖。便發下四十八願,要為八方上下憂苦眾生,建立一個佛國淨土,來拔脫眾生苦難。當法藏比丘向世自在王佛說完他為眾生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之後,並且誓言,願望不成,不取正覺。法藏比丘成就佛果,名阿彌陀佛,亦名無量壽、無量光佛。
    3.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其思想架構不僅構築了淨土法門的核心
    思想,也深刻影響了佛教信仰的發展。
    4. 《無量壽經》的淨土思想,主要闡述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以及眾生如何透過
    念佛往生其中的淨土法門。淨土思想的核心是依賴阿彌陀佛的願力,強調「信、願、行」三資糧,並以念佛為主要的修行方法,使眾生得以超越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果。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分類與核心,48願可分為三大類--攝法身願:如光明無量願、
    壽命無量願、展現阿彌陀佛的法身特質;攝淨土願:如國無惡道願、形色相同願,
    描繪極樂世界的莊嚴淨境界;攝眾生願:如十念必生願、臨終接引願,強調阿彌
    陀佛的救度力量。
    6. 依正不二的意思提醒修行者環境與自身修行密切相關,透過念佛、發願、修行,
    可感得清淨依報。 依正不二的意思不僅是無量壽經淨土思想的核 心概念更與華
    嚴宗「事事無礙法界」相互輝映。
    7. 依報與正報的定義:依報指極樂世界的環境,包括七寶池、寶樹、宮殿、光明等
    極樂世界莊嚴境界,這都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就。正報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包括往生者的友情眾生,彼佛具足清淨法身,眾生皆具備淨化身口意,無有輪迴之苦。
    8. 往生條件的核心
    無量壽經中的四十八願,特別是第18、 19 、20願明確指出往生的條件:第18 願
    念佛往生願:強調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即使僅念十聲佛號亦可往生。
    第十九願發菩提心願,要求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臨終時阿彌陀
    佛必定接引。第二十大願修行廻向願:強調 聞佛名號,繫念極樂,植諸得本,
    至心迴向,則可往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