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春秋閣讀書會 (拱辰組) 會議紀錄
日期: 2025年11月6日
時間:9:30-11:00
地點:
參加人員:
蔣姿香、孫觀利、余慈芳、王美珠、石世貴、黃佩貞
活動內容:
1.請經: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2.誦讀般若波羅密心經
3.唱「悉發菩提心」
帶領人:
今天要研讀的內容是生活與般若,讓大家更認識甚麼是般若、及般若的妙用,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具備般若,運用智慧,提升個人人生的層次,另外,我們在讀書會中持誦心經與唱「悉發菩提心」,都是一種將佛教法義實踐於生活中,希望大家在讀書會中細細品味。
導讀:
生活與般若:
石世貴:
般若是什麼?鬱鬱黃花皆是般若,如果懂的話,世界上什麼都是般若;如果不懂,什麼都不是般若,甚至念經拜佛都不是般若。
我們住的房子裡,掛幾幅畫、擺幾盆花,這個家庭裡的美感就不一樣。般若之於生活,就好比有了畫、有了花那般美麗。
長得漂亮的女子,抹上淡淡的胭脂更增加嫵媚,般若對人生也像胭脂的功用。以下分幾點來說明般若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一、什麼是般若?
(一)「般若」和「非般若」
世間什麼都是般若,什麼也都不是般若。比方念經、拜佛、修行,都是般若的顯現,但是當我們念經拜佛時,妄想紛飛,妄念不斷,那念經拜佛就不是般若了。罵人、打人,是很粗魯、很不應該的行為,可是老師、慈母,他本著愛心、慈悲心打他的學生,罵他的孩子,希望他成長;如此罵也好,打也好,也未嘗不是般若。
一般人都以為般若就是智慧,或者是知識。事實上,並不是這麼簡單。一般的知識是從事相上去認識世間,那是分別意識,不究竟;般若即大圓鏡智,普照世間,還我們的本來面目,從本體上來認識世界。所以般若和智慧有所不同。知識有利、有弊;有好的知識,有不好的知識。從中國的造字來看,當「知」識生病就變成愚「痴」了。
般若不容易解釋,也是言語道斷,說出來就不是般若了,可是又不能不說,以下我用智、情、意,三者總合起來,或許能說到一點相似般若的意味。
黃佩貞:
所謂「智」,是透過自己的心靈、智慧,而能對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有了正確的了解。
要看清世間一切真相並不容易。一本書、一張桌子、一個茶杯……它們的真相是什麼?人我是非、感情苦樂……各種心識活動的真相又是什麼?對這一切的外境、內相,我們都能清楚明白嗎?就是因為不能認識真相,把一切看錯了,才有顛倒妄想,才有是非煩惱,假如有般若智慧,對世間一切都能認出真相,就沒有痛苦煩惱。
有一位老太太,每天很虔誠的到寺院去做早課,一天早晨,天還沒全亮,她走在路上不小心踏到一個東西,「是一隻青蛙!」老太太心想:「糟糕!佛教講不殺生,我今天踩死一隻青蛙,這個罪過很大呀!」她心裡很難過,憂憂愁愁地做完早課。回家路上,她特地去找尋那隻被她踩死的青蛙,此時天色已明,她仔細一看,那是青蛙,原來是一顆茄子!認出了真相,她就不再憂傷煩惱了。
們世間往往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假如知其一,也知其二,認識真相,認識諸法因緣,何有這些顛倒妄想、是非煩惱呢?
「情」是一種不為苦樂所動的真情實義。人間的有情眾生,所擁有的都是是非好壞,患得患失,苦樂交雜的感情。假如能超脫這種人我的感情而能淨化昇華,不為苦樂、好壞所動,就是般若了。
所謂「意」指止惡向善的意志,對於止惡向善,有著永遠不灰心、永遠不懈怠的意志。能認識諸法真相,情緒上能不為苦樂所動,並恆向善道,如此即體得般若的妙義。
孫觀利:
(二)般若的層次
般若有深淺的不同,可分成四個層次: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或者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初步小學的般若是「正見」,是我們凡夫的般若。什麼是「正見」?正見有善有惡、正見有業有報、正見有聖人有凡夫、正見有過去有未來。
學的般若是「緣起」,是二乘羅漢的般若。所謂「緣起」,就是宇宙的一切都是關係的存在,都是條件的聚合。如我們看到周遭所有的房屋、大眾、桌子、地板、花草樹木,就曉得這個「結果」,必定有它潛在的「原因」,如有鋼筋水泥等因緣條件,才能聚合成房子;有種子土壤,才能成為花草樹木。所以我們要從結果上面去推求尋找原因,看到花開,就知道花農要付出多少的辛苦;看到一所大學,就想到這麼偉大堂皇的建築,當初是投入多少的智慧、多少的金錢來建設的。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悟道,覺悟的就是緣起真理。所以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大學的般若是「空」,是菩薩所認知的般若。「緣起」真理的法則,是「果從因生」、「有依空立」、「事待理成﹂。而宇宙萬有的現象就建立在「空」的上面。空才有,不空就沒有。「空」是菩薩才能體會了解的境界,「空」不是沒有,「空」是建設有的。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真空裡才能顯現妙有。
一般人很害怕談空,以為「空空如也」、「四大皆空」,其實不然,假如懂得「空」,心如虛空,世界是我心中的世界,一切萬有是我心中的萬有,這是多麼富貴,多麼富有。
有了凡夫的「正見」、羅漢的「緣起」、菩薩「空」的認識,再往上高升,就如同到了研究所,此時的「般若」,就是佛的境界了。
蔣姿香:
二、般若的妙用
(一)能知苦、滅苦 有了般若就能知苦、滅苦,沒有般若,不知道苦,因為苦中作樂是我們的人生。或許有人不覺得人生苦;青春美貌、身體健康,吃得好、穿得好,家裡錢財多,日日過得很快活,不感到苦呀!但是這許多東西能永久存在嗎?百年大限一到,能不苦嗎?人生的苦,有時是苦處的苦苦,有時是快樂會消失的壞苦,還有那不樂不苦的會變異的行苦。現在有了般若,明白我們苦的來源,是由我而生,由我才有苦,我與人的關係不協調、我與物質的關係不協調,自然界天災、水災、震災,社會上的貪官、污吏,政治不平……種種的痛苦,無不是由於「我」的存在。
王美珠:
(二)能觀空
《般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就是我,五蘊一空就可以度一切苦了。
「一切皆空」意謂整個宇宙世間都是我們的,何必去紛爭那幾坪的土地呢?所看到的一切人,都是我的心上人;一切萬物,宇宙虛空都是我心內的東西。所以真正講起來,世間上沒有一個貧窮的人。只要有佛法、有般若,就有辦法。有佛法、有般若,就擁有富有的、真善美的人生。若能如此,即到達「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不生不死的境界了。
一般人最怕的兩件事情,一是「怕鬼」,二是「怕死」。其實,有了般若,鬼並不可怕,死更不必怕。
有了般若,會認識「死不是沒有」,死了之後還會再生。如花凋謝了,種子還會再生長,繼續開花結果;房子壞了,拆除之後,將來還可以建一個更高的大樓;衣服壞了、身體壞了,再換一件衣服、換一個身體就可以了。
生命如一串的念珠,一粒叫張三,一粒叫李四、趙二、王五,在生死的輪迴中,天上、地獄、餓鬼、畜牲,生生世世流轉不息,不會少一點的。因為業力把我們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連線,生生世世給串連在一起。所以說,人是死不了的,死的是「身體」,「生命」永遠不死;色身有時間性,慧命在般若裡,則可以證悟無限的壽命,可以獲得永恆自在。
有了般若,可以觀空自在。空是不定形的,擺到茶杯裡的空是圓形的,紙箱裡的空是方形的;空沒有相,給它什麼樣的空間,它就是什麼樣子。空也好像是拳頭,拳頭是「有」,一張開就「沒有」了;其實,五根手指是拳頭,拳頭也是五根手指。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變化無礙的。這個拳頭,打你一拳,你會告我打人;幫你捶背,你會感謝我;同一個拳頭,用法不同,意義就不一樣了。所以,般若有什麼用?端在它的巧妙運用!
討論與分享:
石世貴:
鬱鬱黃花皆是般若,念經、拜佛、修行,都是般若的顯現,但是當我們念經拜佛時,妄想紛飛,妄念不斷,那念經拜佛就不是般若了。所以,若將般若融入到生活中,人間處處皆文章。
黃佩貞:
般若不容易解釋,也是言語道斷,說出來就不是般若了,可是又不能不說,透過自己的心靈、智慧,而能對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有了正確的了解,這就是般若。
蔣姿香:
超脫這種人我的感情而能淨化昇華,不為苦樂、好壞所動,就是般若了。
黃佩貞:
大師說:般若有深淺的不同,可分成四個層次: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或者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我自己覺得我是一年級的階段。
蔣姿香:
人人都有佛性,具備有般若的四個層次,但要自覺覺他,有了凡夫的「正見」、羅漢的「緣起」、菩薩「空」的認識,再往上高升,就如同到了研究所,此時的「般若」,就是佛的境界了。
石世貴:
所謂「緣起」,就是宇宙的一切都是關係的存在,都是條件的聚合。例如我們接引新人,有時候因為因緣不足而無法完成,這時候毋須煩惱,因為以後因緣俱足
就會水到渠成。
王美珠:
有了般若就能知苦、滅苦,沒有般若,不知道苦,因為苦中作樂是我們的人生。以上我個人深表認同,而且我還要補充:樂極生悲、離苦得樂,
蔣姿香:
人生的苦,有時是苦處的苦苦,有時是快樂會消失的壞苦,還有那不樂不苦的會變異的行苦。苦的來源,是由我而生,由我才有苦,我與人的關係不協調、我與物質的關係不協調等,自然界天災、水災、震災等,種種的痛苦,無不是由於「我」的存在,所以我們應該能知苦進而滅苦,如何滅苦?就是要運用般若智慧認知世間無常。
黃佩貞:
我們剛誦讀心經,《般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就是我,五蘊一空就可以度一切苦了。
余慈芳: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一切皆空」是說整個宇宙世間都是我們的,何必去紛爭那幾坪的土地呢? 有佛法、有般若,就擁有富有的、真善美的人生。若能如此,即到達「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不生不死的境界了。
石世貴:
有了般若,可以觀空自在。空是不定形的,擺到茶杯裡的空是圓形的,紙箱裡的空是方形的;空沒有相,給它什麼樣的空間,它就是什麼樣子。空也好像是拳頭,拳頭是「有」,一張開就「沒有」了;其實,五根手指是拳頭,拳頭也是五根手指。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變化無礙的。這個拳頭,打你一拳,你會告我打人;幫你捶背,你會感謝我;同一個拳頭,用法不同,意義就不一樣了。所以,般若有什麼用?端在它的巧妙運用!
總結:
蔣姿香:
今天探討修行的方法,有四個重點:
一、什麼是般若?
(一)「般若」和「非般若」
(二)般若的層次
二、般若的妙用
(一)能知苦、滅苦
(二)能觀空
以上透過大家分享,相信對於如何在生活中修行有更透徹之體認,希望大家能時刻精進,不忘修行,日積月累,必然會有很大收穫。阿彌陀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