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松智開心讀書會記錄
    日期:11月13日(四)
    時間:10:00~11:30
    地點:台北道場 六樓信願教室一
    書籍:《八大人覺經十講 法華經大意》
    主題:第九講 大乘心為普濟的根本, 第十講《八大人覺經》的總結
    導讀者: 周美珠, 記錄: 施郁麗
    參加人員:
    朱美玲、周美珠、張秀梅、施郁麗、莊淑卿、高素蘭、余月娥、 楊莉、廖麗娟、徐秀慧、鍾瑀瑩、劉鉛妹、陳素珍
    概述:
    第九講 大乘心為普濟的根本
    《八大人覺經》所講的菩薩應覺悟的八事,第一覺說的是佛教世間觀;從第二覺至第七覺說的是佛教人生觀;最後的第八覺是本經的宗要,說明大乘心為普濟的根本。
    本經是一部著重於在家佛子(居士)修行的經典,旨在指導他們如何改善生活、認識世間,並進而發心普度眾生。

    本經的宗要和精髓在於最後的第八覺:「覺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揭示了本經的真正主旨,是要求學佛者在勘破世間虛幻後,能發起大乘普濟的悲心,積極入世,為眾生擔當苦難。
    「利他」應該有赴湯蹈火不怕吃苦的精神,很歡喜地代眾生受無量無數的痛苦,這才是大乘菩薩行者。

    第十講 《八大人覺經》的總結
    修心就是要將諂曲、虛偽、瞋恨、貪欲的心去除,將心識轉成智慧,即是佛道成就的時候。
    《佛遺教經》說︰「宜其端心,質直為本。」《維摩經》說︰「直心是道場。」一個人能把心淨化了,能把心識轉成智慧,那就是佛道成就的時候了。
    《八大人覺經》猶如一艘渡輪,它明確指引我們:小乘思想是先登船學會掌舵(放下五欲,修習智慧),而大乘思想則是在靠岸後,必須掉轉船頭,再次駛回苦海。這艘「法身船」,搭載著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確保沒有人會永遠沉淪。最終的目標不是逃離,而是攜帶者完整的智慧與慈悲,返回人間,像一位已經考取執照的船長,帶領更多乘客脫離生死的汪洋。

    分享:
    1.秀慧會長與美玲督導分享了承擔與轉念的重要性:
    擔任會長或督導是一種「直下承擔」,因緣來就要接下。在承擔的過程中,能否「轉念」至關重要。雖然擔任幹部帶來許多歡喜,但也面臨實際挑戰,例如舉辦臘八粥活動、以及活動密集時的身心壓力。
    但是在承擔中更能體會「結緣與護法」的重要:同修的支持、會員與常住的協助都是力量來源;遇到困難時,要懂得尋找信任的善知識,必要時向法師求助。願意幫忙的人,都是生命中的菩薩。辛苦之後留下的,是值得珍惜的回憶。如果沒有承擔,就沒有機會面對這些境界,因此能「此身無憾」。
    2.楊莉也分享大悲心的日常:在公車上把隨身的止咳糖果給不停咳嗽的陌生人,這種「舉手之勞」就是在幫助他人解除痛苦。
    3.面對親友或師姐的煩惱,要運用四攝法:先用心傾聽,再以愛語安撫,並以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避免只用自己的視角去判斷事件。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