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閣讀書會(鳳儀組)會議紀錄
日期: 2025年11月18日
時間:9:00-11:00
地點:左營區翠華路601巷102號10F
參加人員:
林麗珠、孫觀利、許月、林秀、賴玉珍、黃敏、吳鳳妹、羅美英、蘇林秋桃、姜潘珠仔、黃佩貞
活動內容:
1.請經: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2.誦讀般若波羅密心經
3.唱十修歌
討論與分享:
1.印度之旅分享
2.般若波羅蜜心經修持分享
林麗珠:
10/28行程
參訪印度門、總統府、國家博物館、新德里文教中心/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
「佛光山印度德里文教中心」,於二○○八年成立,「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成立於二○一○年。慧顯法師當年他在菩提樹下發願要回饋印度,弘揚人間佛教。後來因緣成熟回到印度奉獻心力。當我們知道學員裏也有釋迦族時,讓人想起當年釋迦族遭滅時,摩訶那摩王為了讓更多的釋迦族逃走,他潛入水中把頭髮縛在樹根上,抱著樹根而死的義舉。
10/29行程
上午8時前往被列為世界文化遗產的泰姬瑪哈陵及阿格拉堡參觀。隨後,前往羊毛織品店購物。
午餐後,14時30分出發前往勤克腦,
沙彌學園學員, 除了接受正規的佛門教育外,也配合文教中心的施診醫療團隊,到各處偏鄉服務,深獲大眾肯定。
星雲大師曾對印度沙彌們慈示:第一、安住身心;第二、終身做和尚;第三、以佛光山為家;第四、要復興印度佛教;第五、要把佛法遍滿天下。
但願這些菩提種子,都能成為弘揚人間佛教,復興印度佛教的新希望!
10/30行程
早上出發前往瓦拉納西,在車上,讀書會講師陳玉翠帶領大眾進行讀書會,妙菩法師和妙貫法師分享佛法。妙貫法師用心編集「佛教聖地課誦經文」與大衆結緣。隨著朝聖行程,根據經文記載,詳細解讀。
隨著佛陀的足跡,下午我們來到佛陀初轉法輪處「鹿野苑」。我們在鹿野苑佛陀轉法輪處恭敬禮拜、達梅克佛塔前念佛繞塔、誦經、發願。當天我們也參觀瓦拉納西鹿野苑博物館,館內展示很多佛教文物。
佛陀當初在鹿野苑對憍陳如等五人說,偏於苦或樂的修行,都不能成就根本的大道。捨棄苦樂,才能得到中道。並對憍陳如等五人三轉四聖諦法門,勸修苦集滅道。要走進正覺之門,必須修學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是佛教最初三寶的成立。
晚間我們由人力車接駁來到恆河,恆河正在進行印度教祭典。祭典也希望恆河的水永不枯竭!
10/31行程
凌晨4時,驅車前往恆河畔,踩過泥濘、登船,雨幕打亂我們迎接旭日的浪漫,岸邊,河壇上的晨祭,火葬...依舊上演著印度人的日常,我們則在船上進行早課呼應,也不免俗的將花、燭放流到河面,表達對這母親河的孺慕之情。
回到飯店,帶上行李和餐點,迫不及待的趕路,途中,妙貫法師講說有關菩提伽耶的經文。有法為伴,讓歷經七小時顛簸的路程,不覺辛苦。
抵達菩提伽耶,便速往摩訶菩提寺,即佛陀證悟處。我們穿過擁擠的朝聖人群進入主塔,在佛前誦經供養。出了塔,雨水如甘露遍灑,我們雨中趬塔三匝,並巡禮佛陀證悟後首七七日之中的七個冥想處。
行經Mucalinda 湖,湖中豎立著蛇王護佛雕像,闡述佛陀冥想進入第四個星期時,連遭七天暴雨的魔考,而有蛇王出現護佛。此時,這場讓我們濕透全身的雨,是魔考?抑或是加持?一念之間而已!
11/1行程
上午參訪佛光山印度佛學院,佛學院於1999年成立、育幼院也於2005年成立。印度佛學院院長妙軒法師帶領師生進行「大樹下的課堂」已十年以上,推廣品德教育、三好教育(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等教育紮根工作,為宣揚人間
佛教、復興印度佛教而努力。
下午朝禮佛教聖地「靈鷲山」,大衆以虔誠朝聖的心,隨著佛陀的足跡到達靈鷲山頂,沿途也朝禮阿難尊者和舍利弗尊者的修行洞窟。在靈鷲山頂,大衆恭敬禮拜,妙菩法師和妙貫法師帶領大衆念佛、誦經。
回程參觀了頻婆娑羅王牢房遺址、竹林精舍、那爛陀大學。
玄奘大師西行取經,以「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的願力,來到印度那爛陀大學參學。當時那爛陀寺的住持是戒賢論師,跟隨他學佛的出家人超過萬人以上。
11/2行程
清早8時,首站前往玄奘大師紀念堂,一座由中、印政府合作興建的建築,供奉著大師雕像、壁畫、浮雕,展示大師求法、弘法、譯經的非凡人生。透過大量的圖像,加深我們對大師的了解,若非大師,則沒有佛教在中國蓬勃發展的可能,我等更難有今日學佛的因緣。
告別玄奘大師,我們再度車行近4小時,前往毗舍離,追憶佛陀最後公開說法,並宣告即將入滅的情境。其中的阿育王石柱,頂端獅頭朝北,正是佛陀離去的方向。阿育王代表我們表達了對佛陀永遠的思念。
其後,前往附近的新、舊两座佛舍利塔參訪。據導遊所説,新塔5日前才開幕,我們因緣殊勝,能進入其中,近距離禮拜佛陀舍利、繞佛、與佛接心。原址舍利塔雖然已成為遺址,但仍見僧人、教團在此禮拜誦經,尤其近日以來,與數個越南佛教團體不期而遇,看到他們對信仰的虔誠,亦激励我們更要精進求法。
感謝两位法師,每到聖跡之處,都能為大眾解說經典要義,讓我們如同身歷其境,如佛就在眼前。
11/5行程
上午搭車前往迦毗羅衛城王宮,大衆在佛陀舍利塔前念佛繞塔、誦經禮拜。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餘年前的四月八日,降誕在古印度中北部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方),取名悉達多,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成年後,悉達多有感於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無常,於是在十九歲那年二月初八,夜出宮門,開始十二年的修道生活。其中雪山六年的苦行,但苦行終究未能令他開悟。後來體會到真正的修行是離開苦樂二邊的中道修行。世尊通過重重考驗,一一降服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等內外魔障後,徹見自己本來面目,止息一切妄想無明,終於在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正觀緣起法而成正覺。
佛陀一生弘化、度眾無數,但也受到外道迫害及各種的災難。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到了八十歲仍然 孜孜不倦,帶著弟子四處行化傳教;臨入涅槃之際,仍然不捨任何眾生,接受一位一百餘歲的外道須跋陀羅,成為最後弟子。佛陀進入涅槃,令弟子們悲痛不已。佛陀一生四十九年傳教生涯裡,應該得度的已經度化了,未能得度的,佛陀也為他們種下未來得度的因緣。佛陀是我們人格最高的模範,是我們三界的導師、人天的師範,更是眾生的教主!
妙貫法師今天帶領大衆讀誦《長阿含經‧迦毗羅衛城 ·藍毗尼》,並詳細解說。
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在弘化的生涯裡,宣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
般若波羅蜜心經修持分享
許月:
誦持心經是我們學佛最基本的修持,初學佛者想要進入佛法堂奧,亦可從信、解、行、證四個次第來實踐佛法,修行者從單純到複雜、再到返璞歸真的過程共有三個層次:
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人生初期,心地純淨,看見事物本來的樣子。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隨著經歷增多,對事物產生懷疑、迷惑,看見的不再是單純的表象。
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經過深入的體會與反省,回到本心,了悟事物的本質,雖然仍是看山看水,但已是另一種內涵。
黃佩貞: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一個修行的過程,每一階段有不一樣的感受,剛剛聽到各位的分享,深深覺得我很有福報,以前上班時,從沒想過會跟各位相處,各位都充滿了正知正見正能量,都很發心和精進,像鳳妹師姐還去讀社會大學分享,各位都是我的善知識,跟各位相處、相遇真的是我的福報。
剛剛許月師姐說:修行次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實最近我也常講這句話,有時候再跟其他人討論時,她們會置疑我為什麼這樣的想法,我也不多解釋,有時候跟觀念不同的人,也不用講太多,就說:我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哈哈一笑爾之。
所以修行一步一腳印是個次第,每一階段去感受‘不生不滅、不垢不減、不增不減’是不一樣的體會。
林麗珠:
《般若心經》大家都會唸誦,也很多人抄寫,持誦、書寫,都有無量功德,《般若心經》講的「空」、「無」,並非否定客觀現象界,而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的真如法性境界──關鍵在於「行」字!有此「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之「行」,才能進入般若本體心性,觀照空相,而清淨無染,得大自在!
此「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實為佛法的究竟真理、第一義諦,其理甚深,唯有明心見性的開悟者能解、能行、能證知,凡夫眾生多不能領會。
總結:
佛法千經萬典,總不離「信、解、行、證」,而非讓眾生去賣弄玄虛,開口閉口「空」啊「無」啊!
老實修行最是要緊!故《般若心經》教你要「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得解脫自在,而「心無罣礙」,證得無上菩提!
誦經不只是將經文熟背,銘記在心,還要將內容要義當作一面鏡子,隨時在起心動念處,活用經義法門檢視自己的身心,與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合而為一。例如遇到煩惱或困難時,觀「煩惱是什麼?」、「困頓危險是什麼?」,提醒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現象,一切現象依因緣而生,也將依因緣而滅,當下所要做的便是面對它、接受它。
今日讀書會到此圓滿結束,希望大家都能持續精進修持!
謝謝大家!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