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南台三-羽讀諸友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6 天前
    2022/04/27羽讀諸友讀書會心得分享 #167
    地點:府東別管
    參加人員:叢德莉 、王美君、葉素芬、劉玉環、
    黃彩恩、張淑貞
    🏵研讀書目:雲居晨悟-心保和尚過堂講話
    🏵️心保和尚著
    🏵️2/18~2/23

    📗2/18
    我們每天都有很多念頭,念頭生生滅滅、來來去去。好的念頭要讓它生起,讓它延續;不好的念頭要讓它不生、不延續。在人事中不計較、不比較,能夠知足常樂,自然會有一片天地。

    📗2/19
    佛陀對於認為實有的人,說「空」的道理;對於頑空的人,說「緣起」的道理。用「無有來去」說明「空」。《金剛經》:「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金剛經》也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生滅就像閃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煩惱才不會如影隨形。

    📗2/20
    我們的身心所行有它的影響,身心如果與煩惱相應,就是煩惱的習氣;如果與佛法相應,便是香
    光莊嚴。在大眾中容易迷失,別人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對於善、惡沒有正思惟,不知不覺中容易染上懈怠、推諉、計較、分别的惡習。所以我們要隨時觀照行為思想,觀想未來會帶來什麼結果。也就是凡事往好的想,要有正思惟。

    📗2/21
    普賢行願品,提醒我們要發心,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在修行的路上會遇到障礙、煩惱。我們可以學習普賢菩薩的行願智慧,常隨佛學,利樂有情,在修道路上自強不息,精進不懈。

    📗2/22
    光明天神問佛陀:天上與世間,什麼事最吉祥?佛陀答道:「勿近愚癡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大師說:「所交皆君子」。古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古代孟母三遷都是在告訴我們,周遭環境及朋友影響我們甚遠,能跟有智慧、有德性之人在一起,慢慢的我們智慧德行也會增長。精進佛法、慈悲助人、知足感恩、淡泊之心最吉祥~

    📗2/23
    有佛法就有辦法!
    學佛就是學習佛法裡的智慧寶藏作爲生活的指南,心中自然能擁有慈悲、喜悅、禪定和安然的法樂。佛法是人生的妙法,當面對境界來臨的時候 ,就能用智慧去處理去化解去克服,如此能為自己的人生走出一條康莊之道,不但能自利利他,也能自覺覺他。 ‏ — feeling pretty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三-羽讀諸友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星期前
    2022/04/20 羽讀諸友讀書會心得分享 #166
    地點:府東別管
    參加人員:叢德莉 、王美君、葉素芬、李錦雀、
    黃彩恩、張淑貞
    🏵研讀書目:雲居晨悟-心保和尚過堂講話
    🏵️心保和尚著
    🏵️2/12~2/17

    📒2/12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所謂出世,是不取、不捨、亦不染著。所謂世間,是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當我們檢驗自己開悟見性的歷程,又哪一個不是,從「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忽知自己「非住」而豁然開朗,而知「應無所住而生心」呢?既是如此,所謂邪見也只是正見的背景。若能邪正盡打卻,果真菩提性宛然。所以只要開啟窗戶,陽光自然投射進來,就能見到菩提心的自性光明。

    📒2/13
    《佛光菜根譚》:「心中有人,為人著想,是做人的先決條件。」凡事不要想太多,說的簡單、做起來還蠻難的。煩惱、痛苦、都是自己想來的,因此,處處往光明面想,世界就會不一樣。

    📒2/14
    《法句譬喻經》「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行。」一個起心動念,都是未來果報的因,心起善念就感得光明的法界,感召諸佛菩薩、龍天護法的加被,諸事如意;心起惡念感得的是黑暗的法界,易招感諸事不順遂。所謂「萬法唯心造」,一切境界,都是念心所造作出來的結果。為人之道,就是要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讓惡念、妄想斷除,時時起善念,做任何事都能盡心盡力,凡事才能有所成就。

    📒2/15
    我們的念頭雖小,但是一個正念,乃至善心,未來可以成為證悟的資糧,所以要肯定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勢,發揮所長,未來也會為別人所肯定。所以要有好的念想,保持正能量。

    📒2/16
    生活處處是契機,處處是悟道的因緣。虛雲老和尚因杯子落地而悟道:「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成唯識論集解》「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意思是指第六與第七識還在修行的階段,於入初地時,就可以逐漸開始轉識成智的過程。至於第八與前五識,就必須要等到佛果時,才能圓滿。所以說「歇即菩提」,就是如來清淨法身。

    📒2/17
    觀照是修行的法門,我們要時時懂得自我觀照,不誹謗他人亦不觀是非,身為一個修行人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那麽自然而然也就沒有是非了。在觀照中要觀照自己的心自己的行為,而這就是所謂的自我觀照,從觀照中反省自己,進而得到自在,同時我們也要學習諦觀真理先從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開始觀照,時時能反觀自省,那麽處處都是自在的淨土了。 ‏ — feeling great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星期前
    2022/04/13 羽讀諸友讀書會心得分享 #165
    地點:府東別管
    參加人員:叢德莉 、王美君、葉素芬、劉玉環、
    李錦雀、黃彩恩、張淑貞
    🏵研讀書目:雲居晨悟-心保和尚過堂講話
    🏵️心保和尚著
    🏵️2/5~2/11

    🛜2/5
    佛光菜根譚:「心,要向麵糰一樣,越搓越柔,韌性越強。」誠如越挫越勇,當面對到逆境時,身邊的善友很重要‼️當面對到人、事、物都是一種不斷歷練的成長,學習如何讓心變得更柔軟,退讓一步海闊天空。不執著、學會放下就沒有了對立,能夠看到實相,便是自己的功德。

    🛜2/6
    過堂是五堂功課之一,也是一門修行。尤其在大型活動中,一大群人一起排班、用餐、在還沒結齋前,有很多時間都在等待中,要讓自己,靜下心,這都是修行的所在,一次次累積下來,就是功夫,讓身心自在、煩惱不生,時時刻刻都在修行。

    🛜2/7
    「鳥歸森林,聖歸涅槃」世間上萬事萬物都需要歸處,一個人在外面流浪太久,會想回家,家就是個歸處;天上的飛鳥也是一樣,活動於山野天空,它們各有歸屬。
    從學佛修行的角度,不論是成菩薩或成佛,從道理上來説,都是如此,終都是回歸到涅槃裡。

    🛜2/8
    《佛光菜根譚>「聰明者不迷,正見者不邪。」意即我們要有正信、正見,乃至正念。但是又有誰能如此做到呢?「佛陀說八正道,世間才有解脫,才有聖者。有六度、四攝,才有菩薩,也就是成就無上正等等正覺。
    有正信、正見、正念、不迷、不邪,才不會走岔路,浪費時間」。字字句句都值得我們深思~雖無法做到佛陀說的八正道,但是相信只要我們有「正念」,相信不迷思,就不會走岔路。

    🛜2/9
    我們在弘法上可能有一些成績,但是不用太在意,太在意就是太執著,喜捨、喜捨,能捨就沒有執著°佛教講緣起,不在結果上討論,而是看到種種的因緣,用智慧成就因緣°功德歸於佛陀,利益歸於大眾,對於種種的成就,心裡沒有掛礙°

    🛜2/10
    心生一切法生,心滅一切法滅。世間一切現象都在於自己的起心動念,修行就是能夠安住自己的一顆心,當我們專注於當下對外境即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即種菜時專心種菜,煮飯時專注於煮飯。心安住當下能見世間無常、諸法非我所,體悟這兩者,才有涅槃寂靜、解脫自在的可能。不執著過去,不妄想未來,這樣才能見自性實相。

    🛜2/11心得分享
    修行是為了要修身養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損害,透過自我反省觀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修行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他人,就好比讀書是為了增長見識,至於別人讀不讀書就無需管太多。我們只能要求自己靜心修行謹守本份,又何必因別人的問題招惹自己的不悅。確實修行容易產生很多障礙,或有很多的妄念產生,造成修行的無力感而讓自己有藉口可以不修因此,為了避開修行的障礙,應以至誠的心自我觀照,時時提起初發心放鬆身心修行,並隨緣培福修福,不畏懼修行的障礙,而能達到讓已生的煩惱斷除,未生的煩惱不生的境地。 ‏ — feeling special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三-羽讀諸友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2022/04/06 羽讀諸友讀書會心得分享 #164
    地點:府東別管
    參加人員:叢德莉 、王美君、葉素芬、劉玉環、
    李錦雀、黃彩恩
    🏵研讀書目:雲居晨悟-心保和尚過堂講話
    🏵️心保和尚著
    🏵️1/30-2/4

    🅾️1/30
    佛光菜根譚:「忙碌的時候要有空閒的心情,空閒的時候要有忙碌的感受。」忙碌容易造就人的心情浮動,所以在空閒的時候,能夠為未來做準備,讓自己隨時處於備好的狀態,就能夠克服因忙碌而造成的緊張及情緒引爆。凡事皆為一體兩面,凡事能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才能夠平心靜氣的面對及處理。

    🅾️1/31
    我們的人生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心也是一樣,有五戒十善,就有人天福報 ,所謂無上正等正覺,饒益有情,人天歡喜。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也有成佛的本能,要隨時隨地開發我們的心地,每天都要有進度,日積月累就能成就般若本性,往成佛的彼岸前進,證得佛果。

    🅾️2/1
    佛陀會成為一位開悟的聖者,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為人間帶來光明能夠成就這樣的功德,是他累劫累世的修行用心得力。在生活中,如果各方面我們都能夠精進用心,亦必能有所成就。

    🅾️2/2
    修行當觀己心,雖然有工作,但是不認真,還不能把事情做好,雖在紅塵,但不知無常,還心生煩惱,雖在當下,但不知無我,還是不能自在。提升、進步,是我們要持續精進的目標。

    🅾️2/3
    如何是本來面目?眾生從來沒有成過佛,一開始就跟煩惱在一起,所以本來面目是指沒有煩惱之前的我;或是斷除煩惱之後出現了純粹智慧的功能,這叫「還我本來面目」。還我本來面目之後,沒有「我」的執著,沒有煩惱,就是有智慧的功能和慈悲的表現。可是如果執著於有本來面目,即又陷入煩惱。我們眼見的、耳聞的,身體所接觸到感覺到的,以及自己的存在和環境的存在,只要心中不把它當成是煩惱,那就是本來面目。
    佛法說不住六塵,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多餘的想法及煩惱的感受就會減少,沒有受、想的干擾,慢慢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2/4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可供修行,門門皆可通,跑道也很多,就看自己適合哪一條道,例如初入佛門者會覺得念佛很好,那就念佛吧!在修行上要注意與佛法的契入點,金剛經的核心思想是「離相無住」,就是換位思考。離相乃是破除四相的執取,亦即所謂的無我,行ㄧ切的善法就必定與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相應,如此才能獲得解脫。而所言的無住,是指心念不要停留在ㄧ個地方,所以金剛經強調的是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串連這四個無就是離相無住,如此才能改變我們的生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才能修到平等愛念眾生。 ‏ — feeling great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三-羽讀諸友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2022/03/30 羽讀諸友讀書會心得分享 #163
    地點:府東別管
    參加人員:叢德莉 、王美君、葉素芬、張淑貞
    劉玉環、李錦雀
    🏵研讀書目:雲居晨悟-心保和尚過堂講話
    🏵️心保和尚著
    🏵️1/24~1/29

    🌐 1/24
    十善業道經:「心想異故,造業亦異色」因為每個人心念不同,而有不同的身口意三業行為和果報。在人道各有貧富貴賤、美好醜陋的正報,海中眾生也有形色的大小粗鄙。日常生活裡,我們如果能將身口意管理妥當,就能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相反的,管理不好,任它恣意妄為,一生就禍害無窮,痛苦不堪了。心的本質如果明白世間法,必定會為生命帶來希望跟成就光明。

    🌐 1/25
    學佛常說發菩提心。「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菩提心即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以眾為我,饒益一切有情。佛菩薩的願心或許很大,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們要知道,菩提心就在當下,只要懂得發心,不論大了事,都令人覺得法喜,菩提心處處可得,就看我們有沒有自覺。

    🌐 1/26
    唐朝黃檗希運禪師:「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問慈悲人。」菩薩發菩提心,廣度一切眾生。如果白己充滿煩惱、計較、比較,要如何度人?「無事」是指自在、沒有煩惱的人;内心自在、沒有煩惱,才能廣度眾生。出離心、菩提心,才能夠周遍圓融,成就無上等正覺。其實就是要發「菩提心」人要自在,沒有煩惱,不要計較,簡單來說就是要學習「放下」煩惱就會遠離你。

    🌐 1/27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外在的世界,生生滅滅,內心沒有觀照,就會隨世界轉,看看外面的世界,也看看自己的內心,心淨則佛土淨,你看到外面的世界很亂,表示你的內心也是很亂,我們的心不生不滅,外在的世界也就沒有生滅。

    🌐 1/28
    古德云:夢裡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枕頭撲落忽驚起,四壁清風無處尋。有人說人生如夢,夢醒一場空;也有人說人生如浮雲,漂泊不定。一般人做夢,總喜歡求金銀、求富貴,夢想擁有所有一切,然而夢醒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作夢,是虛幻而不能實現的夢想。永嘉大師證道歌: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中分明清楚的種種經歷,一覺醒來却什麼都沒有留下來。二祖慧可大師:覓心了不可得。心都不可得了,何況是夢,何況是世間呢?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出來的。向前有路,才有發展,走出自己的路,便可以活得充實而有意義。把握當下,珍惜難得的人生,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成就大事,但可以付出自己所擁有的愛與慈悲,便不枉費此生來過,縱使人生如夢,也是有意義的夢想。

    🌐 1/29心得分享
    雜阿含經中所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身不受後有。此乃二乘中聲聞的名言,指的是已出離三界的生死,也已圓滿修得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同時斷除貪瞋癡的煩惱,從此以後不再接受任何的善惡果報。貪瞋癡乃所謂的三毒,貪更是煩惱的根源,ㄧ個人太過於貪心,生活中必定充滿煩惱無法快樂。瞋,則是指事情和自己期望的狀況不同而生氣,也是一種負面情緒,在佛教中更有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的說法。所以瞋恨會讓心無法清淨變成痛苦的來源。至於癡,就是不明事物的道理。世間一切痛苦的起源乃源於此,也可說是無明。因此我們要時時關照自己的內心,不要讓三毒來毒害身心、障礙修行,同時要勤修戒定慧三學來息滅三毒,讓我們的所做所行皆能如法,並於「動中磨練」中產生智慧去除煩惱。 ‏ — feeling pretty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三-羽讀諸友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2022/03/23羽讀諸友讀書會心得分享 #162
    地點:府東別管
    參加人員:叢德莉 、王美君、葉素芬、黃彩恩
    劉玉環、李錦雀
    🏵研讀書目:雲居晨悟-心保和尚過堂講話
    🏵️心保和尚著
    🏵️1/18~1/23

    ⚛️1/18
    佛光菜根譚:「有膽識,方能承擔。」
    想的總比做的多,是人之慣性。怕做不好為懦者之藉口。發心~為由心喜悅,進而主動力行而為之。當心心相印時,油然而生歡喜心,便能產生動力接受承擔如來家業、承擔常住的事業。

    ⚛️1/19
    大雄寶殿洗佛是稀有、殊勝的因緣,洗佛可以增福慧,也是提醒自己是佛。洗佛不僅是洗去佛像上的灰塵,亦將內心的塵垢去除,這是洗佛最大的意義及功德,讓信眾洗佛也是體悟淨化自己的心靈,發心莊嚴佛像也是莊嚴自己。

    ⚛️1/20
    從洗佛像充滿法喜之心說起,確實從洗佛像中體悟佛的慈悲、佛的般若與佛的清淨,進而觀照自己的心念,尋求自心的本性與佛性。大師曾說過:所有事物中變化速度最快的莫過於人的心念,心念的生滅剎那不住,比閃電還要迅速,也因此說心念是念念無常的,其實除了心念無常外,人的生老病死、物的成住壞空,無一不剎那生滅變化,且是不斷的在變化,所以說無常是世間實物,是不變的真理。因此在我們起心動念的當下,要懂得時時去覺照,觀心觀外境,不要讓無明煩惱蒙蔽了我們本來的面目,因為心中有慈悲智慧心就是佛,所以藉著洗佛進而照顧好自我心中的那尊佛。

    ⚛️1/21
    要如何在生活中沒有煩惱?佛法說無常無我、緣起性空;煩惱也是無常無我、緣起性空,明白了,就能夠不執著、不掛礙。

    ⚛️1/22
    「修行如駕上灘舟,暫歇篙時便下流;若不從茲勤努力,何時撐得到灘頭。」我們修行也好,做事也好,求學也好,都要不斷地努力,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修道也是一樣。凡事有規劃,無論是讀書、做事、修行,都要精進不懈!若不精進努力,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抵達目的地呢?看到別人成功,才知道自己退步,為時已晚。

    ⚛️1/23
    「力耕火種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有了辛勤努力的春耕,方得有秋收;春天播種是因,到了秋天,家家戶戶自然有收成的果。 「放不下時擔取去」,一個人如果缺乏修養的力量,就會有很多事提不起、放不下。世間上沒有無緣而能成事的,凡事都是緣聚則成,緣散則滅,做好自己的本分,等待好因好緣,水到渠成,指日可待。 ‏ — feeling special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三-羽讀諸友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2022/03/02 羽讀諸友讀書會心得分享 #161
    地點:佛光山新營講堂
    參加人員:叢德莉 、陳奎蓁、王美君、葉素芬、
    黃彩恩、劉玉環、張淑貞、黃子玲、林明珠
    🏵研讀書目:亞洲週刊 2023年第7期
    星雲大師傳奇一生
    人間佛教先鋒,影響全球華人

    🇹🇼緬懷大師~
    大師在我心中只有「完美」二字可以形容,他永遠在我心中。大師終其一生的志業就是推動人間佛教、弘法利生,推行的「三好運動」「四給精神」更是所有佛光人奉行的教條,社會和諧的力量。大師的慈悲無私、般若智慧,更是爲人稱道與敬佩,一生都在「給」,心中永遠只有眾生沒有自己即使身體不適也不為所苦仍持續不斷勤寫一筆字,為了蘊育好苗子。誰說世上無「完人」,大師就是真真切切的這麽一個人,大師的「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今雖然他老人家的法身離開了,但留給我們的法舍利可謂世人無盡的寶藏,大家應好好珍惜、力行與發揚,尤其身為大師的僧信弟子,更要不負師父的期望,將人間佛教發揚光大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以慰師恩。

    🇹🇼緬懷大師~
    星雲大師對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人物,但是因緣際會,接觸佛光山,讓我感到與大師拉近距離,大師給人感覺就是溫暖的家人~~~
    大師的處事智慧留在人間,常在大家心中~

    🇹🇼因緣來時要及時把握珍惜~一晃眼35年就過了,人生有幾個35年呢?因為同事的一句星雲法師是一位政治和尚,為何要去佛光山呢?沒有福報的我不加求證了解,就自斷自己善緣,真是可悲啊!
    我常在佛光山人間福報或佛教書籍裡常看到星雲大師的著作文章非常的喜歡,107年我鼓起勇氣報名佛光山七天短期出家修道會,當下才理解佛光山的教義宗旨真的是如大師書上所寫的人要的、佛說的、善美的人間佛教。
    課程中突然安排大師要與大家接心,心裡想著大師生病還在復健中怎麼可以出來接觸大眾呢?此時大師出現了,當下我深受著莫名的正能量震撼了我熱淚盈眶。
    印象最深刻大師說:我老了,生病了,我不知道還能替你們做什麼,你們可以說說,我做得到的我一定幫忙大家。此時全場非常感動都淚流滿面,原來佛光山這麼大真的都是大師的真誠給出來的。
    大師在我心目中已經超乎文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以上的完美之人,就這麼一個人怎麼能完成那麼多事呢~心想大師是佛菩薩轉世慈悲來渡眾的。
    現在大師雖然已圓寂,但我一直不認為大師離開我們,現在只要閱讀大師著作、短文法語就覺得大師就在身邊陪伴著我們。
    心懷度眾慈悲願
    身似法海不繫舟
    問我一生何所求
    平安幸福照五洲
    這是何等的慈悲願力呀!

    🇹🇼緣分的來去不在當下的體會,當因緣具足點出現時,惺惺相惜同屬性者就此而相聚。星雲大師圓寂,激發了大家內心的自性,有了共同的思維及發心,彼此都明白了「給」的力量,將會更力行於生活上。藉由大家凝聚的小我力量,將佛光精神溫暖身邊所有的一切。

    🇹🇼對我來說大師就是菩薩,大師實行人間佛教,不只弘揚佛法,更要我們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並推動三好,四給,五合的世界,宣揚佛法走入人群、學校、社會中,讓佛法遍佈五大洲。大師雖已不在,但是大師留下很多的法寶,可以讓我們跟隨大師的腳步,行佛學佛做佛,繼續落實人間佛教。 ‏ — feeling loved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三-羽讀諸友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2022/02/23羽讀諸友讀書會心得分享 #160
    地點:府東別管
    參加人員:叢德莉 、王美君、葉素芬、黃彩恩
    劉玉環、張淑貞、李錦雀
    🏵研讀書目:雲居晨悟-心保和尚過堂講話
    🏵️心保和尚著
    🏵️1/11-1/17

    💠 1/11
    「法門無量誓願學」。世間的真理在於空性慧,藉由世間的「有」做觀察,眼睛看到的,心內的也要有無常的體驗。世間上的來來去去,無一例外,學會不著於世間,自然會不管其如何變化,我們的心都可以很自在。
    大師說:「說要有前面的世界,也要有退讓的境界。」智慧是靠累積的,懂得更多後,便可提升自我的智慧,明白世間道理。

    💠 1/12
    人在世間久了知道養生,人的品格提升了知道要養慧。
    當壽命延長智慧也要有所成就,生命才有價值可言。所以有智慧的人會讓生命智慧一直延續下去。

    💠 1/13
    面對事情,真的會緊張;緊張時,容易落入混亂
    急著要開始,又急著要結束,沒有辦法從容的把事情圓滿。正常來說、就是有開始、有結束;而真理,卻是無始無終。因緣不具足時,想開始也沒有辦法開始;大師的從容應對與面對、是我們要學習的。

    💠 1/14
    無論在世間或是修行,都必須精進,才能不斷進步,有所提升,也須有善巧智慧,才能不執現況,有所突破,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事也沒一勞永逸的事,只有努力不懈才能擁有,才能進步

    💠 11/15
    我們所執著與世間的道理不相應,我們要「常」,但世間「無常」;我們要「我」,但世間「無我」。如何在這不相應的情形下,讓身心安住?唯有靠修行,在修行上,看見道理悟道了,顛倒夢想會消失,也就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悟道了,助於修行,要進步就很快速,相輔相成終究成佛。

    💠 1/16
    明國呂坤:「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含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我們常犯的錯,就是自讚毀他。這樣顯得自己的心量狹小。心有慈悲,就沒有敵人,心量也就能放廣。我們需謹言慎行,時時自我警惕,長養慈悲心。

    💠 1/17
    「緣起性空」意義的闡述~
    學佛過程中經常能在師父的開示中聽到「緣起性空」這四個字,對其所代表的意義從未曾深入去探究,口中能朗朗上口的一句話就是隨緣自在,因為同時都有個「緣」字。
    緣起~是佛法的核心,萬事萬物都因「緣」的聚散而變動,這也正是所謂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道理。因緣本身是環環相扣的,若組成的因緣消失,事物本身也終將歸於烏有,所以緣起所闡述的是宇宙萬法生滅變異的關係,以及人生苦樂的來源。
    性空~是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其本性是空的,因為世間沒有獨存性的東西,萬物是相生相成,這也就是諸法無我,就是緣起性空。
    諸法自性了不可得,蘊含著著無限,因真空才能生妙有。所以,「緣起性空」是人生的真理,世間萬物萬象皆是因緣和合而生,也會隨因緣分散而滅,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關係。 ‏ — feeling loved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三-羽讀諸友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2022/02/16 羽讀諸友讀書會心得分享 #159
    地點:府東別管
    參加人員:叢德莉 、王美君、葉素芬、黃彩恩
    劉玉環
    🏵研讀書目:雲居晨悟-心保和尚過堂講話
    🏵️心保和尚著
    🏵️1/1-1/10

    🦚1/1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邁入新的年度,做好省思,安排規劃好未來新的一年。「發心立願」,把過去不好的習氣及煩惱,藉由省思後化為新的力量,讓新的一年開始都能自在生活及學習成長。將所有的好~帶動身邊的人事物共同美好。

    🦚1/2
    在新的一年開始做好健全的心理建設及準備,展開新的一年。讓舊的及不好的不再生起,學習即刻放下,不讓掛礙困擾自己。立定將貪瞋痴煩惱轉變成禪定、智慧為新年新目標及計劃。

    🦚1/3
    對於人生一字訣的闡述與啟發:
    《讓》就是謙讓,生活中人人重禮讓,就會減少彼此的摩擦而互相尊重,只要人人禮讓,社會也就能和諧,因此讓可謂是人的重要德性。
    《正》是領眾的基礎、處事的根本,凡事本著正字如正知、正見、正念等等自然心胸坦蕩,而德風使人誠服,處事之道也能懾服眾人。
    《施》就是給就是布施,行善而施是不求回報而是真心無悔的付出。
    《淡》凡事不執著能淡薄身心以對,自能安住自在進而達到解脫。
    我們本著讓、正、施與淡的理念去勤修,必能獲取身心的自在與祥和。

    🦚1/4
    世間最難的是做人與處事做人不得其分,處事不得其法凡事只會徒勞無功。也因此為人處事應有四大態度:
    1.與人處事要柔軟,才能獲得別人的接受,也才能與人溝通順暢。
    2.只想好事不想壞,才不會萌生退心。
    3.服務勤勞不後退,本著服務他人的態度時時勤精進。
    4.謙和恭敬滿芬芳。
    為人處事如有煩惱處,應以佛法來對應,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利用佛法來化解自己的煩惱與愚癡。

    🦚1/5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長短;世事由來多缺陷,學道求真免無常。當我們了解無常的的真理後,煩惱就顯得微不足道,用世間法觀照自己的心,就會使自己進步,而且越練越好。

    🦚1/6
    金剛經:「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無我、無人,菩薩學佛不偏於一法,覺行圓滿。菩薩行能夠度人,自我也同時解脫得自在。本著慈悲心做事,慈悲心做人,而不是有所求而為,就能得解脫得自在。

    🦚1/7
    古德云:「最是平常最神奇。」
    有人問:「平常有什麼神奇之處?」
    一般人喜歡一蹴可幾啊,這樣顯得不踏實。一個人的成功,需要靠自己一步一腳印的去努力;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神奇之處在于踏實,在于我們的用心。

    🦚1/8
    人生是一場歷練,從歷練中我們可以得到智慧。我們都想得到無上的智慧,但是無上的智慧不是憑空而來,需經歷很多的煩惱、痛苦。人與人相處,心量很重要。妳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1/9
    我們學習佛法的重要性,在於能夠學以致用。生活中處處都是道場,處處充滿了學習的機會,然而我們如果沒有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中,那只是一種知識而已,但如果能夠把佛法運用在生活當中不管遇到任何困難,有佛法就有辦法。有些人講佛法頭頭是道,佛學飽滿但遇到問題習性就起,只看到對方的錯,沒有平等對待之心,往往不能與佛法互相結合,一件事情的發生一定有其因緣所在,此時必須內觀自心,讓自己心靜下來,學習諸佛菩薩的慈悲與寬宏大量的精神,這樣學佛才有意義與價值。

    🦚1/10
    星雲大師說「大事或做小事,在於每一個人的發心,做君子或做小人,在於每一個人的願力」
    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立願則眾生可度。發心則佛道堪成。有願則有力,自己要發心才會進步,要立願才有動力。我心常記著德瑞莎修女說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發願成就大事,但我們可以發心用滿腹大愛來完成小事。努力共勉之! ‏ — 感到開心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三-羽讀諸友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2022/02/09羽讀諸友讀書會心得分享 #158
    地點:府東別管
    參加人員:叢德莉 、王美君、葉素芬、黃彩恩
    劉玉環
    🏵研讀書目:雲居晨悟-心保和尚過堂講話
    🏵️心保和尚著
    🏵️12/21-12/31

    🐥12/21
    古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學佛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法為鏡來悟心性,將生活中看不清楚的煩惱與缺失,以法來照見自己藉以察覺自己的缺點與不足。而四聖諦、四念處、六度四攝等均為種種的法要,我們更可依此作為警惕自己的法鏡,來看見煩惱改善缺失,並提升自己。

    🐥12/22
    古德云:「白髮蒼蒼似銀條,老樹無根怕風搖;家有黃金貯百斗,難買菩提路一條。」白髮蒼蒼的老人,就如同一株老樹,根座鬆散不牢怕風吹搖,人ㄧ到老最害怕的莫過於生死無常,即便家有萬貫錢財,無常ㄧ來什麼都不是我的,再多的黃金也無法買一個不生不死的菩提路。而所謂的菩提路就是能修行自利利人,自覺覺人與人為善並樂於助人,也就是尋求正覺、解脫、涅槃的道路。人生ㄧ世不必有滿天下的黃金白玉、錢財名位,最要緊的是發菩提心,有道德、慈悲與信仰,這才是永恆的菩提路,而大師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12/23
    「思考」是運用智力,以現有的知識經驗和資訊,從事問題的解決或新知的探究過程。反省檢討自己的想法,讓自己的想更有規則、順序、邏輯和方法,並且更貼近真實能有效解決根本的問題。也因此大師開示說:「思想要進步,就要有思考,經過一番的思考,凡事就能有把握。」透過正確的思考、思想,也才可以帶動我們的行為讓自己能更上一層樓。

    🐥12/24
    星雲大師說世間上最美麗的東西是微笑,最動人的表情也是微笑。見人要微笑,微笑,是慈悲、是包容,更是自在。微笑真好,自己快樂也帶給別人快樂,何樂而不呢?

    🐥12/25
    在神明巡禮的日子,看到眾多的神明為人所信仰、護持,一定有祂的德行,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在學佛路上,要把每個人當作學習的對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廣學多聞,不起分別心,更可以增長功德、增長智慧。發心學習,持之以恆,一定可以到達成功的彼岸。

    🐥12/26
    《星雲法語》:退一步想,就是一種逆向思考,退一步想才能超越原有的框框,退一步想世界會更寬廣。這好比我們的人生是自己創造的,凡事必須放下眼前的執著,寬恕別人的過錯,就是善待自己。

    🐥12/27
    佛遺教經》:「若有不妄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
    我們在世間每天每個時候都在接觸外緣,接觸世間的種種誘惑,如果能夠提起正念,能夠以佛法來對治,這是在修道上可貴的地方。「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內心有佛法、正見、正念、正信,我們在世間就不會有太多煩惱,而能身心自在。

    🐥12/28
    「天地無情,人間有愛」當天災人禍發生殘酷地奪走眾多生命時,我們會感嘆上天的無情,但在救災的過程中又會譲我們看到人性的愛及光明面,特別是那些無名的救難英雄不眠不休地爭取時間救回許許多多的生命,猶如示現要我們學習諸佛菩薩慈悲救苦救難的精神。災難意外的發生讓我們覺悟「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我們隨時心有準備,如何在無常到時,運用自己的智慧來面對及處理無常的發生。

    🐥12/29
    大師在《人間萬事、整理》一文中提到每天出門前要把衣冠整理乾淨整潔,才會走向人前;顏面也要整理容光煥發,才可以和人會面。
    一、整理生活,才有紀律:人每天要生活,讓自己的生活規律,身體才會健康。
    二、整理思緒,才有條理:當思想情緒混亂時,一定要訓練自己整理思緒、思想集中,心中才不紊亂,情緒就不起伏不定,心中自然獲得平靜
    三、整理心靈,才能安定:當內心妄想紛飛,千頭萬緒時,遇到不如意事就會心煩意亂,這時就要訓練自己整理心靈當心的主人,心不隨境轉,自心即能安定自如。
    四、整理語言、才能優雅:語言主要是為了溝通彼此的思想,說出來的語言要讓對方歡喜、接受,經過整理的語言有組織、架構,講話即有分寸,才不至於出錯。 
    整理能讓生活有頭緒,人生才有方向。

    🐥12/30
    歲末大掃除,掃地又掃心。時間不停的往前走,緬懷過去種種只能徒增煩惱。藉由佛法來堅定信念,實踐於生活上,省思過去不足處,與新的一年做好規劃,補正不足處。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

    🐥12/31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即將又是新的一年。
    歲末也是年的開始,確實在新的一年做好生命的規劃、計劃將來。佛門常說的發心立願,是一股力量。立願~學習發菩提心,堅定重要的信念,做為新年度的計劃。 ‏ — feeling special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