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天前
    日期:114年8月26日
    人員:劉阿幸、林栢華、潘富明、黃素招、黃鐘碩、林建發、林張金過
    地點:龜山島

    8/26日,參加了社區舉辦的頭城龜山島巡山活動。活動中,會員林建發說他已經80多歲,這是他第一次登島,才真正理解了龜山島的風貌。龜山島位於頭城海岸以東約10公里,屬於宜蘭縣,也是宜蘭的地標之一。過去,島上曾經有約800名居民。民國66年時,由於政府發現島上居民的子女教育資源不足,決定強制遷村將居民搬遷至本島,自那時以後,龜山島便再也沒有常住居民,島上立起了“島孤人不孤”的標語,成為歷史的見證。67年龜山島被列為軍事用地對外嚴格管制進入,直到解嚴後的89年,納入國家風景區並規劃為海上生態公園,開放民眾登島觀光。現在,遊客可以一覽龜山島的多樣景觀,包括硫磺噴氣孔、海蝕洞、牛奶海等,政府也為了保護島嶼的生態環境,實施了登島人數的管制。
    在這次的登島行程中,大家閱讀《菜根譚》中的一篇文章,深刻體會到「參訪不是觀光,是行腳參學;參訪不是旅遊,是增廣見聞;參訪可以觀照自在內心,參訪可以開拓胸襟與視野。」參訪不僅僅是身體的旅行,更是心靈的成長。潘富明會員也分享了對大師著作參訪的研讀,並將這次的龜山島之行與大師的教誨做了印證。透過這次參訪,揭開了龜山島的歷史與文化的面紗,更是宜蘭的守護神,保護宜蘭地區民眾平安幸福。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蘭陽-山水行旅讀書會
    時間:2025年6月6日
    地點:淡水

    參加人員:林美珠、葉素卿、余貞葉、陳林阿美、吳秀娥、林栢華、潘富明
    帶領人:林栢華
    講題:人間佛教的發展

    今日趁社區舉辦參訪一日遊,一大早便從宜蘭出發前往淡水。首先參觀了紅毛城,在導覽員的介紹下,大家才了解這座古蹟又稱「前英國駐台北領事館及官邸」。最早建於1628年,為當時統治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歷經近四百年的歷史,最終回歸祖國。
    接著,大家坐在庭院中研讀大師著作《人間佛教的發展》。大師對佛法根本道理提出了一些新的詮釋,並非標新立異創新佛教,而是為了宣揚佛院的本懷,使人更容易理解佛法的核心精神。佛法只要依循三法印、四聖諦,並本著佛陀的本懷:教、利、喜,使眾生獲得自在解脫,即是符合佛陀的本意。
    這時,貞葉師姐說她知道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美珠師姐接著補充,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大家討論得充滿法喜,隨後便前往下一個行程。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蘭陽-山水行旅讀書會
    日期:2025年4月26日
    地點:十分瀑布
    參加人員:林碧鑾、張麗卿、林栢華、劉阿幸
    講題:星雲大師(人生卜事)要做義工,因為救苦救難就是菩薩。
    今天邀了會員一同前往新北市平溪區的十分瀑布踏青,一大早從宜蘭出發,車程經一小時多便到達目的地’十分竂’,接著依路標行走不久就看到那瀑布壯麗的景象,氣勢磅礡,令人嘆為觀止眾人也讚嘆不已,欣賞片刻後就找一處可以休息的地方。阿幸督導此時便提議,利用此良機大家來研讀大師著作以增長智慧。便即以’人生卜事中要做義工,因為救苦救難就是菩薩’為題,其中說到菩薩就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要能自利利他、自助助人,就是通向圓滿佛道的必經過程,也是發菩提心的人。若人人當菩薩做佛教的義工做眾生的義工,世間煩惱就少歡喜就增加。春遊踏青的同時也研讀了大師的無上的智慧,此行真是令大家充滿法喜。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讀書會日期:113/04/18
    地點:蘭陽別院
    出席人數:9人
    壯二分會 山水讀書會
    地點:蘭陽別院
    出席人員:林柏華·劉阿幸.陳駿瑞·王雅淳·林素月·林麗惠·王秀蘭、康李秀琴等9位

    書名:365日
    著作:心保和尚

    第六十二頁
    佛法不是在書本經典裡面,人能宏道要走出去,才能將佛法流入每個人的心中,也唯有如此,法的傳𠄘,才能登登相續,無窮無盡,盡為來靜。
    林伯華督導回應~
    這句老和尚說過,佛法不是在經典裡面,而是要宏揚出去,才能將佛法流入每個人的心中,也唯有這樣才能夠傳承下去。透過別院的展覽讓我們知道更多觀音和菩蕯背後的故事與由來。阿彌陀佛是觀音菩蕯的導師,觀音菩薩視阿彌陀佛為老師,所以 將阿彌陀佛放在自己的頭頂上
    劉阿幸督導:為什麼大師要我們讀書。何謂天助自助,人助,天要幫我們一定要靠人;人要幫我們,我們必須靠自己。如果自己選擇放棄,別人也無法幫助我們。所以 每個人要充實自已·首先要多讀書,聽經聞法。
    林栢華督導分享:20多年前有位文川會員小學畢業,但他對經書的研究非常透徹,每次金鋼經的導讀都由他負責,每一的由來都非常清楚,無論學什麼都學得很快。
    陳駿瑞督導分享:讀書會大家意見分享,觀音菩薩有求必應最重要要有宗教信仰。
    素月師姐分享:每個人的思想與想法不同。前年與三寶佛的因緣到來,每每只要有困難或身體不舒服時透過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協助加持都能改善。
    林栢華回應:大師有提倡神明聯誼,沒有什麼佛教與道教。因為 素月
    師姐與土地公有因緣,所以 很自然的進入佛教發心護持道場。
    麗惠師姐分享:是因為長輩往生後才走進道埸,透過朋友介紹進入佛光山,過程中三進三出直到98年才正式加入佛光山。同修拜媽袓,同修曾說過:我護處持我的媽袓;妳護持妳的佛袓。
    林栢華督導回應~
    小孩從小種下菩提種子,以後就有自己的發展,來佛光山修持,累積功德福報回向給家人。
    總結:每個月讀書、每個地點和讀書內容
    開悟:大師說:我們弘法主要廣結善緣要將好的分享出去,不要留著自己用。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讀書會日期:113/03/17
    地點:佛光大學-櫻花林
    出席人數:6位
    時機:百萬人興學大悲懺法會義工結束後
    書名:心保和尚著作《晨齋語錄365》

    書中提到:「世間的快樂,是五欲之樂。而欲望的追求,帶給自己內心的空虛;學法的快樂,是心中法喜之樂。有禪悅般若,有慈悲喜捨,有平等包容,有無我放下,就是自在的人生。 」人的一生要面對很多人、事、物,有很多是別人有、而我們可能也想要卻得不到的東西、機會、工作甚至子女的成績、表現成就,如果家庭條件還不錯,或許每一項的追求能有滿足的時候,但這都是一時的,因為很快就會被新的貪嗔癡的欲望蓋過,所以追求不完,你的心也不會安穩、自在,但是當我們是學習佛法來看自己的生活時,就會覺得越來越寧靜而閒適,安身立命只在當下的轉念而以。
    像我們幾位之前主動應諾前來佛光大學的擔任義工,感覺好像會很辛苦,要花時間來幫忙做事,的確大家在前面包上千個便當也認真、身體也很會累,但是我們知道這是提供給參與法會的信眾和義工們享用的,就覺得很值得。尤其現在我們能在中午休息時間來賞櫻花,不用舟車勞頓去武陵農場就可以有這麼美的花景可賞,樹蔭下分享大師的法語智慧,從每個人照相的表情和精神來看,大家都好快樂心情好、所以每張都很自然很好看。
    貞葉師姊分享說,如果我沒有上來做義工,我就沒這次的因緣欣賞到櫻花,而且跟這麼會拍照的大家一起度過午休時光,等一下參加下午場的法會我一定更有精神。真的很高興。
    這棵樹雖然不是菩提樹,但是能在樹下共讀,希望也能更提升自己的慧根。我們住在宜蘭離這裡也不遠,但若不是藉此次因緣,就是不會踏出自己的這一步到這裡,所以其實幸福很簡單、也很近,就看自己願不願意伸出雙手、邁開雙腳、甚至打開心扉來接受,佛法帶來的轉念心念頭。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讀書會日期:113/05/05
    地點:冬山河綠色博覽會
    出席人數:15人
    余貞葉家1戶三代6人、陳駿瑞、王雅淳、張秀雲、廖麗雪、林栢華、劉阿幸、林麗惠、李福霞、陳志光等
    研討與分享:接引二代、三代的因緣與方法及《人間音緣》-〈十修歌〉
    林栢華督導和劉阿幸督導兩位分享如何接引二代、三代進佛門,因緣俱足在機緣下逐步接引,之後在工作上也都順利安好。目前也都分會服務,孫女也會參加活動,禪淨共修也都全家一起在電視機前共修,家庭氣氛和睦的佛光家庭。

    帶領人與李福霞會長共同帶領大家唱起〈十修歌〉,再請成員們將歌詞的十條修身之法逐條閱讀,了解之後反思自己生活上有無應和之處。
    很多煩惱都是從比較和計較引發的,人比人氣死人,永遠也比不完,而且經常別人都不在意,自己卻很在意而氣憤難平,最後較也睡不好、飯也吃不好、連臉色都是臭臭的,讓好家人、朋友都不敢靠近,真的是自己傷身體、又傷和氣,很划不來。
    在《維摩經》有提到「我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有禪悅、法喜、真理及大眾之樂的人,人生就會不一樣。....時時覺察自己得情緒,其實如果有佛法,就有定見、正念還有慈悲心,佛法越深入了解與落實之後,自己遇到難題或不如意的人事物時,若能運用學到的佛法智慧去面對,那就不容易被人影響。隨時都是調適自己的情緒,過歡喜自在的日子! 對身邊的來去也能微笑以待。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讀書會日期:113/04/28
    帶領人:林栢華督導
    地點:蘭陽別院
    出席人數:8位
    林栢華、劉阿幸、陳駿瑞、王雅淳、林麗惠、林秀蘭、林素月、陳月華
    書名:心保和尚著作《晨齋語錄365》

    由栢華督導持續帶領導讀保和尚所著的《晨齋語錄365》,文字樸實易懂,內容非常生活化也讓長者和初次接觸學佛的會員能容易入門。
    一個人的人格,品德,必須要有涵養,要有價值。做人如何給人尊重?
    一、要有愛護大眾的慈悲。 二、要有行止莊重的威儀。
    三、要有道德忠誠的氣度。 四、要有情理通達的涵養。
    《星雲法語 ‧ 如何給人尊重》
    以慈悲的心平等以待大眾,「情理法」情字在最前面,不要先下判斷,了解他人的苦衷、尊重別人的選擇,對於每個人都應該要一樣的平等接納,面對跟自己不一樣的生活習慣,或不同興趣喜好,家境差異....等,也不可以用訕笑、歧視貶抑的言詞回應,或者自持傲驕的心態更是不可以的。
    林麗惠師姊:我有時候後有不小心出錯的時候、或者看到有人因為誤會而搞錯狀況,這時候自己內心也會自責,如果又被尖酸刻薄的言詞責備,心理真的會很受傷,可是,如果有人可以了解、體諒我,給我友善的回應,或者要我不要難過、不要罣礙...這種話語能讓我感受溫暖,比較好過一點。所以慈悲、通情達理對待別人或家人,真的很重要。真的需要要修。
    文中也提到「給人尊重,就是大眾對你的肯定。人我之間是互動的,把身心做好,固然重要,能夠尊重他人、肯定別人也很重要。」
    林素月師姊:像我沒讀甚麼書,我只能做我會做的,通常就是在大寮幫忙,或者在其他活動也都是煮東西的方面比較多,大家也都對我很客氣,義工們都和和氣氣的一起做完法會需要的工作,整理完場地,然後一起休息,讓我感覺到自己做的事很重要,自己也很有成就感,能來跟大家做義工我也很歡喜。應該就是因為師父和大家都對好給我肯定吧!
    另外,讀書會還特地安排陳月華副會長和林栢華督導共同為大家做美術館最新布展的展覽做導覽,讓大家不用出外縣市也能從藝術品中感受到法益充滿。大家都十分感謝常住能經常帶來多元且高水準的藝術饗宴,嘉惠宜蘭地區的精神食糧。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讀書會日期:113/3/12
    地點:頭城
    出席人數:8人
    有清法師、如純法師、林栢華、劉阿幸、陳駿瑞、王雅淳、張玉琳、吳銘澤
    書名:心保和尚著作《晨齋語錄365》
    帶領人:林栢華督導

    「自己需要好因緣,才能身心安住; 社會需要好因緣,才能和諧安樂。因此,好人很重要。好人多了,團體才能進步,如同心中善念多了,就能自在歡喜。」
    社會上每個人若是都能有一顆良善的心,多做好事,對於大人小孩、身邊周遭的親朋好友甚至是遇到的人,都能給予關心,好臉色的回應打招呼,那氛圍一定會很好。
    每個人都可以當貴人,可以做彼此的貴人,更可以是自己的貴人,大家都有善念了,社會必然不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所到之處都能平安自在、小孩出門在外,父母也能放心,不要為了忌妒、比較、計較、貪嗔癡...而煩惱或做錯後悔的事。朋友家人會遠離你,自己會孤單、煩惱多。相反的,多結交好友,一起相招外出踏青欣賞好風景、呼吸新鮮空氣,生活會變得更快樂,好朋友也會變多。
    阿幸督導:如果時間是放在跟好朋友一起出遊,心情會很開心,走累了休息一下,就算是只喝一杯茶,那杯茶也會是甘甜的!
    駿瑞督導: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出發,開始持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慢慢地就會影響身邊的人一起行三好,不去計較、不去爭,這樣晚上比較好入睡,因為不會有煩惱,心情不會被影響,家人也都會感情比較好。
    好山好水好風景讓人心曠神怡,我們不只對人要有善念,對環境也要有正向的對待,不然大自然的反撲是人抵擋不了的! 唯有心保、環保都做到,才能永續的保有這樣好環境,子孫也才享受的到!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