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國際佛光會人間佛教讀書會「南屏-晨曦讀書會」會議紀錄
    時間:110年8月17日 地點:各自在家用Line視訊讀書會
    輔導法師: 出席人員:11人(陳天德、柯美金、劉美金、林清江、高煜雄、楊文章、張采茵、陳秀珍、吳芳萓、陳慧美、李明雄)
    主持人:陳天德 帶領人:李明雄 紀錄:陳慧美
    活動紀錄:
    主持人:首先讓我們拍手歡迎新會長高煜雄和芳萓師姐加入我們的讀書會。接下來讓我們一齊來研讀大師文章「般若」的智慧。
    帶領人:因為有新同學,所以我會特別再說明「聞、思、修、證」四個層次,也就是「讀過、讀懂、讀通、讀透」的分別。
    問題討論:
    帶領人:今天我們的主題:般若、作者:星雲大師、出處:佛法真義第一冊、閱讀目的:般若甚深微妙,它是諸佛證悟的境界。現在開始請段讀本文,讓心中有印象就好。聞(讀過、直觀)。
    一.請問這篇文章令您印象深刻的內容是那一段,為什麼?思(感覺、聯想)。
    張采茵:何謂「六度」。布施、持戒為利他,忍辱、精進為自利,禪定、般若為解脫。
    陳天德:「般若」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一般是能夠辨別是非、辨別事物不同情況的智慧;但是佛教認為,「摩訶般若」即是大智慧。波羅譯為「彼岸」,蜜多譯為「到」,應為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即是「究竟圓滿之智慧」。
    高煜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善財童子比喻是眾生,因為得文殊菩薩的導引極樂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
    楊文章:般若是向內求呢?還是向外求呢?我認為要向內也要向外求,只要能「放下」,如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只要看到因緣不見是非就是般若。
    陳慧美:大師講:外求得科學、哲學等知識,總是世智辯聰;般若是內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智慧。和文章師兄講要向內也要向外求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美金:「般若」甚深微妙,它是諸佛證悟的境界,為了方便大家了解,大師把它分為四個層次,1.眾生所了解的般若是「正見」。2.聲聞、緣覺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3.菩薩的般若是「空」。4.而真正的「般若」,唯有三世諸佛知道,也就是要到成佛之後,才能真正認識的般若。
    吳芳萓:凡夫的般若智慧:背誦了一部《般若心經》這就是悟,就是般若。般若與智慧不同,更不等於知識。因為智慧、知識有善有惡、有正有邪、有利有弊。而般若的人生,則具諸正見,不容易被外境煩惱所轉,因而起惑、造業、受苦。因此,只要我們對世間的看法正確了,這就具備凡夫的般若智慧了。
    劉美金:聲聞、緣覺等聖者的般若智慧:看世間一切都是緣起而有。因此,想要獲得快樂的人生,就須培植好因好緣;想要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就應該廣結善緣、改善因緣,而不是一味在果報上計較、怨天尤人,使自己陷入無明、煩惱的流轉中。
    林清江:聲聞、緣覺二乘人,是已修得小乘佛教阿羅漢的最高境界。
    柯美金:菩薩所體會的般若就是「空」。空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謂「真空生妙有」,因為空才能有。
    高煜雄:不著相,沒有妄想。先修小乘,再修大乘才是佛弟子。正如佛光山的不二門,沒有是非、好壞、多少,就是菩薩的「空」、就是「般若」。
    林清江:般若究竟是什麼呢?般若是諸佛親證諸法實相的一種「圓明本覺智」,是離一切迷情妄想的「清淨無分別智」,是通達一切法自性本空、本無所得的「真實無相智」。般若不僅在徹悟諸法實相,離一切虛妄得解脫,更重要的是,菩薩行六度波羅蜜時,以般若為眼,則能喜捨不作施想,持戒不著戒相,忍辱離於我執,精進不生驕慢,禪修不戀定境。所謂「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意思是,五度是世間法,有了般若才能成為出世間法。
    楊文章:布施有了般若,就能三輪體空;持戒有了般若,就能饒益眾生;忍辱有了般若,才能無生法忍;精進有了般若,才能奮而不懈;禪定有了般若,就能證悟覺道。因此五度要能成就「波羅蜜多」,一定要以「無所得」的般若為方便而修。
    張采茵:何謂三輪體空?「有相」布施就是有為法,「無相」的布施,才是無為法。布施要能做到「三輪體空」,就是沒有布施的我、沒有接受布施的你、沒有布施的物,這三方面都不計較,就是「三輪體空」,是無相功德,是最高的布施。
    陳天德:何謂無生法忍?「生忍」肉身的忍「法忍」心理的忍「無生法忍」就是精神上的忍。無上正等正覺證得智慧的力量,有了這種力量的人,實際上他不是在度衆生,亦無衆生可度。無生忍這個「生」,是衆生的意思,度盡一切衆生,而言無衆生可度。
    陳秀珍:總說「六度」的修行;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慳貪,亦令人受惠受益;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毀犯,亦不毀犯他人;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傷害他人;修精進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修禪定行,不但自不散亂,亦教人不散亂;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痴、邪見,亦教人不愚痴、邪見。所以,菩薩的六度精神是積極且意義深遠的,是能幫助我們建立美好人生的善法,是保持生命不斷學習的熱情,終而邁向圓滿的究竟之地。
    二. 請問本文的那一段,有您或朋友相關的生活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嗎? 修(經驗性)
    李明雄:讀了這篇文章,突然讓我覺得「般若」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最近陳天得創會會長、柯美金督導、劉美金督導和林清江會長,為尋覓新任會長契而不捨費盡苦心,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有高煜雄師兄緣具發心承擔,連秘書都有惠玉師姐願承擔,都是有般若智慧之人。
    柯美金:其實煜雄新任會長,前幾年就發心承擔,因為因緣不具足而失之交臂。這一次則是因緣俱足,非他莫屬。我們分會很慶幸有這一位學養俱佳的博士來承擔會長,是三民三分會之福。
    高煜雄:有緣能為三民三分會的師兄姐服務,是件歡喜的事。蒙大家的抬愛,我會向林會長慢慢學習。
    劉美金:有兩個人一起散步,一個是和尚,另一個是肥皂製作商。肥皂製造商對和尚說:您的講經有什麼好?佛經有什麼好?佛教至今已兩千多年,講經、頌經也兩千多年,他們仍然在爭奪、偷竊、殺害、仇恨...過了一會兒,他們路過一個地方有好多小朋友在泥漿中玩耍。和尚就和肥皂製造商說:肥皂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即使世上到處都有肥皂,這些小朋友卻還是被泥漿所弄髒。那位肥皂製造商就說:和尚呀!除非人把肥皂拿來使用,否則它發揮不了功用。「完全正確!」和尚說:肥皂本身無法使人乾淨,除非人拿來使用。這個道理和佛經的道理是相同的,佛經的道理沒辦法改變人,除非人們把經上所說的道理實行出來。
    三.請問大家在討論這篇文章中,有那些值得您學習或啟發的觀念,您將如何應用在生活中? 證(啟發、踐行)
    柯美金:讀完這篇文章,讓我深深體悟到,有佛法就有辦法。也讓我認識到該吃飯就吃飯、該工作就工作、該睡覺就睡覺。活在當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
    陳秀珍:一直以來都認為*般若*就是智慧,恭讀大師文章後才知*般若*延伸更廣,名符其實佛法無邊。但願眾生都能深入經藏,必能智慧如海。有了智慧也是需身體力行,才能落實真義。大眾若能將*般若*體悟融入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來做依歸,必能獲得諸多善因善緣。
    楊文章:沒錯,空有佛法沒有用,要行佛才能自度度它。
    回饋:
    主持人:大師說:人生有般若,就能生活自在,縱使遭遇再多的災難、難堪,都能在一念間逢樂不喜,遇苦不憂。善用般若思想、用般若待人、用般若生活、用般若做事。有了般若,說話、談吐的風格不一樣,心境一轉海闊天空,人生何其快樂自在!請大家繼續用功。
    下期預告:110/9/21 (二) 讀書會。時間:晚上8點~9點30分。
    地點:各自在家用Line李明雄的會議室視訊讀書會(另公告在群組)。
    讀書主題:「慚愧」。
    會議圓滿。
    活動花絮: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