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05/22(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歡喜」p.85,「吉祥」p.87
    地點:線上
    學員:施為貴、陳華芬、陳麗真、林寶珠、許惠娟、潘月鳳、張汶珠、Bibi

    【歡喜】
    文章中~佛教要帶給眾生的,是歡喜的佛法,要創造當下的人間淨土,不必等到將來才到極樂世界。我們當下承擔、當下觀想、當下發心、當下接受世間的一切,和人生不必對立;甚至憂愁,困難也不必拒絕,那你即刻就可以轉苦為樂,轉憂為喜。希望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能歡喜,人人都能快樂。

    【吉祥】
    就代表沒有災難,沒有災殃,一切都是美好的時刻,美好的因緣。當一個人在生活裡,時時刻刻都吉祥了,也就不會有災難發生。是最圓滿的意思。甚至現在社會國家動盪之際,我也主張要「共生吉祥」都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般親密,才能吉祥。那麼「二六時中很吉祥,不就是佛法普遍人間的意思嗎?

    【分享】
    寶珠:回饋「歡喜」
    在文章裡大師說「人心好像工廠,不善於經營的工廠,都是冒黑煙,排出骯髒的水;假如你善於經營工廠,那麼產品必定優秀、良好,如此就能在社會上與人競爭,這都要看自己的能量與創造力。」所以還是在於這一顆「心」,時時刻刻都要提醒自己注意「修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人生種種的憂悲苦惱,進而能夠創造歡喜,真正的帶給人家歡喜。

    陳麗真:
    回饋「吉祥」
    在佛陀的「吉祥經」有教人獲致吉祥的方法,佛經裡也常提到(二六時中恆吉祥)或是(晝夜吉祥)或者(一切吉祥)的祝福語,當我讀到大師這篇文章,讓我了解佛光山為什麼會以「吉祥」來做為問侯語,「,吉祥」是問侯語,是最圓滿的意思,所以大師主張「共生吉祥」世界上各種生命的存在,都要能「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般親密才能吉祥,才有和平。

    陳華芬
    回饋:吉祥
    佛陀在各種經典裡教導並淨化人心給予眾人無限祝福。也祈願同學共堂的師兄師姐們歡喜自在、六時吉祥。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5/1
    時間:10:00-11:30
    主題:佛法真義第三冊-P.87禮拜 P.111知客
    成員:陳謝玲娟,楊凱棋,陳華芬,林寶珠,施爲貴,陳麗娟,洪惠鶯,陳麗眞,張汶珠
    [禮拜]
    佛教除了合掌表示恭敬以外,一般見到佛像要禮拜,見到長老大德要禮拜,見到佛塔、祖師的聖像要禮拜;但這些禮拜都要在莊嚴的佛殿、祖堂進行,不可以隨處、任意就向大德禮拜。
    禮拜能培養謙虛恭敬的美德,更是與佛菩薩交流往來與佛街心最好的方式
    在《大比丘三千威儀經》中列舉出不宜作禮的五件事:讀經、誦經時,不得向上座作禮;上座在下處,自己在高處時,不得作禮;上座在前,若已離去後,不得作禮;不得自座位上向上座作禮;著帽之時,不得對佛作禮。
    其實,人都有一顆我慢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放下貢高我慢,以一顆謙卑的心,才能見得到佛陀。」一個愈成熟的人,愈懂得謙虛,就像稻穗愈豐實,便垂得愈低。
    其實,諸佛菩薩並不需要我們禮拜,但人間的眾生需要藉由禮拜,認識自己的永恆生命;在一起一拜之間,昇華自性,進而降伏我慢,也消業增福,並擴大、淨化內在的心靈世界。
    ([)回饋分享(])
    凱棋師姐:
    回饋:今天上禮拜主題的感想讓我深深感受有如會長,華芬師姐所說的一樣,當我們雙手五體投地的跪拜下去,那種莫名的感動以及心靈上依靠真的很不可思議,就好像回到父母親懷抱一樣安心,安慰感動,這會不會也許是前世久遠以來我們佛弟子都有佛菩薩的慈悲善因種子所感應來的真是足感心感動啊(拜託)(two hearts)
    華芬師姐
    禮佛三拜:一.為折伏慢心二.為懺悔往昔罪業三.為接佛行止學佛所行。
    [知客]
    可說是佛門的第一線,如同一個國家的外交官,舉凡信徒一進山門,不管他是來接洽事情、求助、傾訴,或是參觀、禮佛,第一個接觸的就是知客。
    因此,一個知客稱職與否,關係著常住的興衰得失。除了見人要招呼,還要能遇事變通,不失威儀,言談舉止都要如法得宜所以身為知客,首要條件,除了主動服務、溫和謙恭、熱情之外,還要能盤算、策畫、了解各種因緣關係、來龍去脈,更要懂得耐煩、替人設想、肯吃苦。大師認為,上等的知客師必須能與人談說佛法,為人解決問題,慈悲耐煩,無所不能。中等的知客師,能帶人參觀,說些應酬的話,但不能為人解決問題。下等的知客師,一見到香客來,只會趕人去拜佛、吃飯,自己閒著沒事可忙。
    身為知客必須要有學問,要不斷充實自己的佛學素養,說起話來能出言吐語不俗氣,且能對信徒說法,使他們認識佛教、僧團、常住,讓他們感受到法喜,獲得法益。甚至要能接引遊客,度化成為檀那,由檀那 變成信徒,進一步成為護法、幹部;能夠如此,這就是一個盡責而成功的知客師了。
    ([)回饋分享(])
    Bibi督導:
    佛門四大堂口-禪堂、客堂、庫房、衣鉢寮,其中管理人事、接待十方的客堂知客是佛門的第一線,一個知客稱職否,關係著常住的興衰得失。記得有一年隨團參訪南京棲霞古寺(住持 隆相和尚也是佛光山祖庭宜興大覺寺、美國德州休士頓中美寺的住持,也是佛光山的法子),當時古寺由知客師接待,手挽大袖,手機不離耳,竟讓全團聽他講手機、站立等候!這印象就偏差了!真是白費草鞋錢!
    由此可鑑,身為佛弟子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要𧫴慎、避譏嫌,外現威儀相、內斂謙虛、養深積厚;廣結善緣、培養福德,深入經藏、轉識成智!
    麗娟師姐:
    知客是佛門接引眾生的第一線,非常重要,不但應變能力要強,佛學造詣要深厚,能為大衆說法、慈悲度衆,有同理心,不卑不亢,平等待人,愛護大衆。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calendar)日期:1/17(三)
    (鬧鐘)時間:10:00
    (love hotel)地點:線上
    (couple)成員:陳謝玲娟,陳華芬,陳月娥,楊凱棋,陳麗娟,陳麗眞,施爲貴,張汶珠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佛法真義>第三冊
    P.78頭香與頭鐘、頭鼓

    「燒頭香、撞頭鐘、擊頭鼓」是一樣的道理,它並不是在時間上界定,也不是搶在別人之前就叫作「燒頭香、撞頭鐘、擊頭鼓」。燒香是一種恭敬,你有你的頭香、頭鐘,我也有我的頭香、頭鐘,與別人沒有關係。你在正月初一燒頭香,我到三月十五才有時間燒香,那也是我的頭香。頭香並不特定在哪一天燒、哪個時間燒,比如,世界各地的時間都不同,如在台灣是清晨,在洛杉磯則是傍晚,那麼全世界有一、兩百個國家,寺廟這麼多,信徒這麼多,哪一個人燒的香才是頭香?哪一個人撞的鐘才是頭鐘?哪一個人擊的鼓才是頭鼓呢?
    所以,在佛光山我們不稱「燒頭香」,而稱「燒年香」。以往的過年,佛光山都要等到晚上十二點零一秒才讓大家撞頭鐘、燒年香;但我認為,要人家等到十二點敲了鐘、燒了香才回去,路途遙遠,會造成別人的不方便,佛法是給人方便的。所以,過年到了,大家燒一炷香,那個年香就是頭香。我們的心不要給時空、地理錯亂了,燒頭香是沒有時間標準的。
    P.81點燈
    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燈,代表著光明、智慧。《華嚴經》說「慧燈可以破諸闇」,「燈」供養是佛教的十供養之一,一般寺院道場也會在新春期間舉行上燈法會。
    為什麼要點燈呢?因為燈光能照破黑暗,令人感到溫暖;所謂「佛光普照」,佛如光,可以讓我們的心光開朗;佛如光,可以給我們溫暖、依靠。心中有佛光,才能引領我們成聖成賢、成佛作祖,一切都能成熟圓滿。
    在《法苑珠林》裡也提到,點燈有八種利益:一、美貌相好;二、信心增上;三、道德、戒律增上;四、眷屬和合、美滿增上;五、辯才增上;六、修行增上;七、出生人間,可生富貴家;生天,可增品增位;八、看清目標,照亮前途,果證菩提。
    其實,在供佛點燈之際,更重要的是點亮自己心靈的燈光。諸佛的國土皆為光明無量,因為佛的心無一點昏暗。點燈是一種供養,更是提起我們的正念與信仰,你的信心生起了沒有?信心即是肯定我們的佛性,沒有這個信心,燈就不亮了。點了燈以後,還要加油,這和世間的道理是一樣的。好比,汽車加了油,可以繼續往前跑;佛教所謂的「加油」,就是隨喜隨力去布施行善,做功德好事,具足了信心、功德,我們內在的心燈會長明長亮,甚至比日月光還要強大,可以遍照十方;心燈明亮了,佛性顯現,心靈充滿光明清淨,就能生起慈悲、智慧。
    佛陀放光、聖者放光是讓我們見賢思齊,讓我們懂得自覺,努力點亮心燈,讓自己的生命也能時時放光。在生活裡,學習口中放光,即講好話;眼中放光,即目中有人、慈眼待人;手中放光,即做好事。若每一個人都能放射出慈悲光、般若光,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把光明帶給了自己。
    華芬師姐回饋:點燈
    每年都會在道場為家人點盞光明燈希望諸佛菩薩護佑平安吉祥。藉由小小微弱的燈可以光光相照,除了照亮我們的自信光明也希望佛光照亮各各角落,給大眾帶來溫暖與喜悅。
    麗娟師姐回饋:點燈、點燈,點亮自我心燈,也希望,透過我們自信心燈,照亮一切暗處,祈願世界和平,衆生無災、無難🙏
    麗眞師姐回饋:點燈
    每年都會在佛寺點燈,希望大家都能借由點燈而得到平安,健康,世界和平然而我們心中的明燈,更是可以指引我們往正法行走而不偏差,往正向修行,願世界和平🙏免於苦難,南無阿彌陀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4/10(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地球人」p.52,「七誡」p.82
    成員:林寶珠、施為貴、陳麗娟、陳麗真、陳華芬、張汶珠、Bibi

    【地球人】
    我(大師)自許做個地球人,因為地球沒有捨棄我~台灣本地人說我是外省人、大陸和尚;大陸家鄉揚州人說我是台灣來的和尚,其實,地球、世界都是公眾的,不是哪一個個人的。

    人在思想上要建立尊重包容的觀念,才能把自己融入到世界裡;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就能有多大。

    【七誡】
    一九九四年我透過國際佛光會,發起了一項「淨化人心七誡運動」。所謂「誡」,具有教育、警覺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時時提醒、告誡自己,不要沾染不良的惡習,才能成為健全的人。
    一、誡暴力二、誡偷盜三、誡色情、四、誡惡口、五、誡酗酒六、誡屆賭博、七、戒煙毒。

    【分享】

    寶珠:
    從小就一直聽到這麼一句話「中國人很有人情味」,現在也是常聽到「台灣人很有人情味」這樣的話。但我總覺得這種人情味常常是在於對彼此認識的人而言,至於不認識的人就未必了;譬如一群人外出搭車,就常見只顧為自己認識的人佔位子,而罔顧其他陌生人的觀感。
    其實,所謂炎黃子孫都有傳統的同鄉同宗牢不可破的地域觀念,以佛法來說大概就是「我執」吧!因為心中想的只有「我」。
    接觸佛法真好,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果真能有彼此尊重、包容、平等、無我、慈悲的理念,人人都能去除地域的觀念,那大家將都是地球人了。
    也很讚歎「出家無家處處家」的雲水自在僧,思想上放下執著,出離煩惱之家,安住在佛法上。

    汶珠:
    學佛讓我們可以懂得佛法了因知果,如果明白因果,就會懂得持守淨戒,以戒為師,能看清善惡、是非、好壞,可以舍惡從善,舍非從是。

    麗娟: 星雲大師自許做個因為地球沒有捨棄他。
    我們也是地球的一份子,當然也是「地球人」,身為「地球人」就應該要愛護地球,注重環保,不破壞大自然,參與植樹、響應蔬食,護法、護生,讓世界更美好。
    假如世界上,人人都能把地域的觀念去除,自覺自己是「地球人」,不分你我,相信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戰爭,天下無災無難、世界和平。

    華芬:
    大師少小離家深深體會同體共生共存之重要性加上現今交通方便、科技網路發達人與人之間不再因距離而疏離。居住在這地球上人人更應珍惜愛護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02/21(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提放自如」p.57,「給的意義」p.73
    地點:線上
    成員:陳華芬 陳麗娟 陳麗真 許惠娟 施為貴 林寶珠 潘月鳳 Bibi

    【提放自如】
    大師:「一筆字」是因為視力模糊,因此不能一筆完成一幅字句的話,第二筆就不知道要從哪裡繼續了,而一筆從頭到底,最主要是靠『心力』的幫忙。最喜歡寫的2個字是「放下」。
    未經佛法教育的人,不懂「放下」的積極是「提起」,有「提起」的因、才堪能有「放下」的果。提起的時候,要負責,要奉獻,要賣力;放下的過程方法,是生活中,不要計較,不要比較,不要給功名富貴,貪瞋愚痴來束縛,只要能放下,沒有人會來跟你為難。
    『放下」的白話~『提放自如』。然後提起就提起,當放下就放下;能如此,就是學佛最好的修行。

    【給的意義】
    經典裡提到的「布施」就是「給」三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給』要有佛法,要能不自苦、不自惱。不為了貪圖虛名,不是要求你幫助,只是想到我所有的,要能與大家共享。
    「給」是無所求、無分別的,如此行善,功德無量;有分別就有對待的立場,就會離佛法很遠。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也是可以改成『但願眾生得離苦,也為自己求安樂』這只是信仰上的層次不同。
    佛教講【因果】一切善事,都會有好報的。佛陀所說的法都是為了示教利喜,都是為了給眾生利益,給大家歡喜的。

    【分享】

    華芬:提放自如
    世上的牽掛都是一種執著如何學會放下是一門功課端視己身的心態,凡事輕鬆對待不為難自己相對的也就會寬容任何的人、事、物。大師開示弟子們要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就放下學會「提放自如」

    麗娟:給的意義
    “布施”就是‘’給‘’,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身為佛光人,對於“給”一定不陌生,我覺得‘’給‘’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智慧---要給人真正所需、有所幫助,不讓人有壓力。‘’給‘’要有同理心,不要有分別心。若能以慈悲為初發心,將自己所有,與大衆共享,別無所求,無事不辦。

    麗真:給的意義
    財施,法施,無畏施,凡是善舉,彼此不分你我,沒有分別心,付出無所求。「給」要給的恰到好處,要給的不自苦,不自惱,必須聰明有智慧的。「給」把自己所有與人分享這也是好的布施。

    寶珠:提放自如
    人生在世,學業、事業、家庭、生死,不同階段都有著不同的煩惱。因為在乎,所以心受牽絆;因為執著,所以難以割捨,於是就在提起與放下之間矛盾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如何提得起,放得下何嘗不是人生必修的課程。若能有為所當為的毅力勇氣、提放自如的大智慧,那將就是自由自在之人了。

    為貴:與新春值班12樓知賓的例子,因午齋領便當時,受氣;當下不想吃飯;但能即時轉念,不和自己的肚子為難而用餐。因為來佛光山是承擔歡喜的義工,可不能「火燒功德林」。

    月鳳:過年期間,在知賓室更衣,看到一個紅包好幾天都沒人領就很掛礙,後來解決了。才發現自己常會執著在相上(皇帝不急、急死太監)。

    惠娟:只要自己行得正,被人誤解。也會因為時間而證明。
    麗娟:舉例供佛齋天,齋主在乎沒有在大雄寶殿拜諸天而怨言,可見身段柔不柔輭,還得常禮佛,才能彎腰。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31(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3冊「關於戒律問題」p.241,「朝山」p.285
    地點:Zoom線上
    成員:陳華芬、楊凱棋、陳麗娟、陳麗真、許惠娟、施為貴、林寶珠、Bibi

    【關於戒律問題】

    佛教的三學:「戒 定 慧」裡,以『戒』為首。
    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僧眾安住叢林、戒律維護安住;《華嚴經》:「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寺院僧人是宣說『正法』的老師。
    (hearts)佛陀的戒律=是宣揚國際的。有每一個地方的文化、氣候、生活、語言、習慣等不同,是不能統一的。
    (hearts)佛教的戒律也是一樣,要能順應時代、民情,才能為大家所奉行,所實踐。

    【朝山】

    朝山是「增福滅罪」最好的修持法門。
    「朝」向自己的真心本性(佛性:我是佛),所以也有到達的意思。
    「朝山」是從凡夫拜成聖者,當一拜一拜的拜到佛前,就會感到自己與佛心融合在一起,心靈也跟著清淨、自在、解脫,禮佛拜自性佛的功德都已存入大家心中的功德簿上。

    【回饋】

    華芬:朝山禮佛三步一跪拜除了懺悔往昔罪業也學會謙卑與恭敬將自己的佛性開發雖然色身會感覺疲累但是身心自在、清淨,歡喜。

    花子:朝山懺悔,與佛接心。

    寶珠:戒律問題:一個人的行為往往是被習氣左右著,被執著捆綁著;習氣和執著又是如此地根深蒂固,要去除談何容易。我想大概只有一心持清淨戒才有可能去除吧?!

    麗娟:戒律不是只用來約束我們,更是用來幫助我們,讓我們不要走偏了。佛教的戒律應該因地制宜、與時俱進、順應民情,才能為大家所奉行。 朝山能增福滅罪,朝山拜佛可以與佛祖接心,更可以拜出正知正見、拜出智慧、拜出慈悲、拜出佛性。好處多多,鼓勵大家有機會一起來朝山,能讓我們內心充滿幸福及快樂喔!

    麗真:戒律不是要求別人,而是要內省自己的心,因應每個時空背景的不同,時代的變遷與文化,規律必須符合而有所調整,這樣才能使佛法更深入人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2/13(三)
    時間 : 10:00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佛法真義>第3冊「初夜、中夜、後夜」p.307,「六齋日」p.316

    地點: Zoom 線上連結
    帶領人:朱玥
    成員:陳麗娟 、陳麗真、林寶珠、施為貴、陳華芬、朱玥

    【初夜、中夜、後夜】回饋
    Bibi:
    大師在「初夜、中夜、後夜」中提到唐三藏玄奘大師因閱讀經文、對某些義理的說法有所疑問而有西行印度取經,玄奘大師帶回中土,三藏中最重要的是「瑜伽師地論」其譯文中提到~

    “本地分中聲聞地初瑜伽處出離地品第三之二“

     主要說明修行人、應知人身難得、故於生活細節都有精勤的方法,又時間寶貴,故應減少睡眠,但不包含中夜;卷24說明二道資糧(出世、入世)中的初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禪修)及正知而住。

    《金剛經》持經功德分第十五~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從經文中,知道「晝夜六時」中,白晝三時、勤精進布施、若依持經文【聞、思、修】入三昧精進修持弘法(法布施),其福德勝前布施。
    (hearts)佛弟子二佰億耳的琴弦典故。修行也要「中道」,太懈怠或沒解勞眠,皆為極端、不可行。

    陳麗娟:
    人生苦短,從小就很擔心父母往生(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歷經了很多次親人的往生,從遠親到近親,從懵懂到清晰,心中總有很多疑惑想了解。
    年輕時心理就羨慕有學佛的人,但不知道如何入門,直到母親帶我們去参加佛光山台北道場每年的瑜伽燄口法會,才知道,接近佛教,好像沒有想像中的難。
    平常庸庸碌碌忙於工作,沒想到要把握因緣與家人好好學佛,直到至親的父母陸續往生,才真正理會到,唯有正信佛法,才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讓我懂得因果、懂得一切唯心造、懂得眾生平等,佛教反對殺生,‘’放生‘’不如‘’護生"的道理。
    希望有生之年,能把握因緣精進學佛、行佛,與眾生結好緣、結善緣。

    【六齋日】回饋
    陳華芬:
    未學佛之前因母親生病家人許願初一、十五吃素於是跟進但不知吃素真正的含義,學佛後也慢慢了解佛教為尊重一切眾生平等的生存權而反對殺生,現今更因該為生態環保大力推廣蔬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佛法真義>第三冊p.267「滴水坊」
    p.325「百萬人興學」
    日期:11/29
    時間:10:00-11:30
    地點:線上
    學員:陳謝玲娟,陳華芬,楊凱棋,林寶珠,陳麗娟,陳月娥,張汶珠
    滴水坊
    儀山禪師因弟子浪費水訓誡弟子:「世間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處,你那麼輕易的把剩下的水倒掉,太不懂得珍惜了,就是一滴水,把它澆到花草樹木上,它們也會歡喜,雖是一滴水,但價值無限大啊。」
    弟子聽了以後,若有所悟,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滴水」,這就是後來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弘法過程,有人問他:「世間上什麼功德最大?」
    「滴水!」「虛空包容萬物,什麼可以包容虛空?」「滴水!」
    滴水雖微,但大海亦是由滴水所成。人在世間,福報有多少?這是有數量的,一個人該有多少金錢、多少愛情、多少福壽、多少資用,等於銀行存款;浪費開支,終有盡時,因此要節用惜福,雖是滴水,也不可任意丟棄。 
    因為個人生存在這世間上,都要靠著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士,提供我們生活所需。
    大師覺得,感謝十方,不單只是在佛殿裡祈求佛菩薩保佑,應該是要走入社會,改善風氣,淨化人心,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因此,我提倡施茶、施粥、施書、施醫……細水長流的布施,點滴給人,希望施者、受者都能歡喜,彼此兩利。此外,為實踐佛法所講的「四恩總報」思想,我則在佛光山全世界各地別分院,設立「佛光緣滴水坊」。滴水坊的命名,源自於「滴水之恩,湧泉以報」之意,以感謝十方大眾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蘊含滴水禪師惜水如金的訓誨。因為我「富」,才能報恩;我「窮」,只想接受別人給予,哪裡有辦法來報恩呢?
    所謂「四恩總報」就是:
    第一、父母養育之恩,要孝敬以報。
    第二、師長教導之恩,要正行以報。
    第三、國家護衛之恩,要忠愛以報。
    第四、眾生成就之恩,要回饋以報。
    P.270
    百萬人興學的意義
    佛教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宗教,自古以來,叢林寺院就如學校,是供給十方學生進修的地方。大師最重視教育他認為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教育可以提升自己,教育也可以帶動國家興盛、發展。所以從一九五四年起,大師陸續在宜蘭、高雄開辦慈愛、慈育幼稚園;在高雄創辦壽山佛學院、佛光山叢林學院。後來接辦普門中學、創辦台北智光商工等;但心中最大的希望,是能辦一所大學。
    只是辦大學需要很多的錢,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辦到,因此大師效法「武訓興學」的精神,以托缽的功德善款來辦學。不過並不容易,因為籌建大學,動輒就要幾十億,甚至上百億。於是大師又想到發起「百萬人興學」運動,結合一百萬人,每個人每月出資一百塊錢,成為興學委員,大家共同來建大學。
    ‭‬‬‬所以「百萬人興學」運動一發起,就有很多人響應支持,這種發心,雖是小小一百元的布施,可是助人、利人,幫助國家社會培育人才,參與興學運動的發心,從中助長自己的力量,也增加未來人生的福德與善緣。百萬人興學是「把大學留給人間,把成就留給社會,把智慧留給自己,把功德留給子孫」。
    華芬師姐回饋:
    百萬人興學是大師的慈心悲願,藉由一點小小的金額可與學子們結一份善緣,大師的想法及做事方式都有長遠的眼光與思考讓弟子讚歎不已
    寶珠師姐回饋:
    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為人的品格。
    我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是來自於社會各行各業、百工的成就,能常存感恩之心,是多麼的心安理得啊!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大師創舉的「百萬人興學」運動,每個月一百元、一百元,如此細水長流的布施,終也興辦了五所大學,其高瞻遠矚的智慧與慈悲心,真是令人讚嘆!
    Bibi督導回饋:
    【滴水坊】
    大師設立滴水坊是為了感謝師公 志開上人予鹹菜的典故,更是為了「給人方便」令大眾有處用素齋、讓大家有因緣長養慈悲心。「給」要從內心細水長流、才能滋潤法身。得「方便」時要心存感恩。
    願 心存無盡滴水坊!
    【百萬人興學的意義】
    佛光山行化四大類中,又以文教為重。大師說教育1.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2.提升自己3.帶動國家的興盛、發展。「法水長流五大洲」,法水要充沛是「僧伽教育」的力道、在家眾的護持;每月一百元是心懷度眾慈悲願。
    佛門講「因、緣、果」;播種因緣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的興學種子,還怕沒般若?沒光明嗎?
    所以「百萬人」興學、是「集體創作 功德同均」佛教的平等觀。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red ribbon)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1/ 15(三)
    時間 : 10:00AM
    地點: Zoom 線上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佛法真義>第3冊「說唱弘法」p.323,「以音聲做佛事」p.325
    帶領人:陳謝玲娟/Bibi
    成員:陳華芬、陳麗娟、陳月娥、施為貴、林秀華、楊凱棋、林寶珠、陳麗真、張汶珠、 Bibi

    【說唱弘法】
    現在是佛光紀元(five)(seven)年
    佛光山開山屆五十週年之際,大師說:未來佛光山下一個50年,要注重「說唱弘法」。佛光山的弟子大家要會說唱。
    1.只要有人喜歡,能聽到佛法,都可以作為弘法說唱的材料。
    2.雖然體育打球、音樂唱歌,不能了生脫死,不過可以接引大眾,讓佛教人口增加;將來慢慢了生脫死的人也會增加,這有什麼不好呢?
    3. 了生脫死也需要種種的功德、種種的因緣,念佛、拜佛,就能了生脫死嗎?佛陀給我們的指示,佛教不捨一法;當今的弘法,也應該要用適合當代社會人生的種種方法來接引眾生。

    Bibi:信、願、行『任何善法(有利益他人)皆可成佛、只要養深積厚』,藉由佛光會、佛光山各種活動、廣結善緣。每年的3好歌唱選拔曲項、也是一種度眾的方便。透過【音聲】令佛法(大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佛法填入歌詞)也能讓小朋友朗朗上口;傳揚週際。

    【以音聲作佛事】
    『回饋』

    華芬:回饋題4
    佛光山舉辦各種活動例如籃球比賽、童子軍、禪修、佛學講座、茶禪等等接引不同的信眾雖然這些不能了生脫死,但是藉由這些方式讓大家接觸佛法進一步讓眾人明白佛法的真諦。

    寶珠:回饋題第十一
    個人以為以音聲作佛事是最自然而然的事了。
    我自己就是因為喜歡梵唄的音聲而進入佛門,一句「南麼千華台上盧舍那佛」的梵唱就足以讓我感動不已⋯⋯
    又喜歡聽師父門的開示,進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接近道場,以至於三皈依,乃至受戒⋯⋯

    麗娟:回饋14.
    將自己所聽、所聞的善法,轉述給周遭親朋好友,讓他們有因緣接觸佛法,深信因果;有法會也會轉傳給大家,有機會來聽經聞法;有佛學課,頃全力介紹,請大衆來上課、薰習、深入經藏;分會有活動會,即時通知認識的人參與(例如.禪淨共修、贈米.臘八粥....),有因緣布施、結好緣。
    回饋15
    學習遇境不執著,因緣生、因緣滅。
    學習遇事坦然面對,轉念、不逃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1/ 01(三)
    時間 : 10:00AM
    帶領人:張汶珠
    成員:陳謝玲娟,潘月鳳,楊凱棋,陳麗娟,陳麗真,施爲貴,張汶珠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佛法真義>第3冊p.37佛陀會生氣嗎?p.44天堂地獄在那裡?

    凡人很容易生氣,佛陀是不是也會生氣呢?佛陀當然會生氣,只是佛陀的生氣,跟一般人的生氣不一樣。我們生氣,是因為別人欺負我,障礙我,為了保衛自己,所以會生氣。佛陀不是,我們對佛陀不好,佛陀不會計較,但是我們對待別人不好,佛陀就會生氣了。
    對於只知謀一己之利,漠視他人的辛苦、困難,這類的事情,佛陀是會生氣的;即使是童心戲言,只要侵犯到他人,佛陀也會生氣。
    《維摩詰經》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如果我們能以慈心待人,肯為別人服務,別人也樂意和我們共事、相處,那麼每天就像身在天堂般快樂;如果自私自利,心中充滿嫉妒、瞋恚,別人也討厭與我們往來,整天活在埋怨的氣氛中,不就等於是地獄嗎?

    分享回饋:
    Bibi:
    【佛陀會生氣嗎?】
    是肯定的。佛陀是會生氣的,但是佛陀的生氣,不是瞋恨心,他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愛護之情。
    讀這段話,感慨很深!鐵材要經過多少的千垂百鍊、方能成「鋼材」,鋼材又要經過多道手續的火鍊、才能彎曲「成型成器」,提供實用性、方便人使用!現在的【我】、方才是一棵傾倒的朽木、正等著大自然的力量、將【我】埋入土裡存封、經過千萬年、方得「成礦」出土提鍊!
    佛陀的慈悲令弟子「慚愧」、佛經上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有慚愧心才能反省懺悔,佛教修行的七聖財:信、戒、慚、愧、聞、施(捨)、慧。
    【天堂地獄在哪裡?】
    藉著「一水四見」:同一境界,由於見者心識不同,所抱持的觀點也會大異其趣一樣。
    同樣的一缽水(境界)~
    天人「修十善業」的心識感到的是~琉璃寶地。
    凡人「受持5戒」 的眼識看到的是~一池水。
    餓鬼「愛著貪念」的鬼眼看到的是~一盆膿血。
    畜牲「不明因果」的眼睛看到的是~最佳居所。
    陳麗娟:
    回饋:心中若有煩惱無法解決,如同處在人間地獄,苦惱不已;若能常保有一顆清淨心,遇事能妥善化解,沒有煩人的問題,有機會聽經聞法,又可以出來當義工,幸福感覺如同在天堂。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There are no activities here yet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