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名稱: 雲水讀書會: 主辦單位:岡山講堂大崗山分會
    活動時間:113/05/15PM9:30-10:30
    活動地點: 岡山講堂滴水坊
    召集人:楊月鳳 帶領人/紀錄:游貴花
    參加人員:吳玉枝.馮淑娟 .鐘玉燕. 韋彬.呂秀美. 游貴花
    . 參加人數:6
    1.禮佛.開經偈
    2.內容: 「貧僧」有話要說二說 P17-P34
    大師對金錢取捨的態度摘要
    處理金錢 寧可無不預支
    第一個例子:本山功德主南豐鋼鐵公司的董事長潘孝銳居士,在我開山建寺之初,那個時候應該經濟非常困難,他將一顆印章交給我」但是我不能動用他的印章。我自己要有分寸。貧僧有貧僧的人格,我不去動用不屬於我的東西。

    第二個例子:日月光集團的創辦人張姚宏影女士,他又拿了五千萬台幣給我,叫我辦大學。但是我也不能接受,為什麼?因為辦大學不是我自己想辦就辦,我寧可以沒有,但我不能預支。這就是貧僧一生處理金錢的性格。

    第三個例子:知道月基法師有八百萬元存放在依嚴法師那邊,我就趕快叫依嚴法師拿去還給棲霞精舍的信徒。我不要這許多意外的財富。
    信眾往來 依法不共金錢

    常常有信徒知道我的性格,總特別在供養我以後,慎重的告訴我說:「這是要給您個人的,不可以給常住,不可以給佛光山。」我人都是常住的,身外之物,怎能不歸常住所有呢?我只想到整個常住,所以我都用常住的立場與他們來往。我的原則是,個人的名下不積聚金錢,
    在我的想法裡,所有的信徒跟我的關係是佛法的因緣,既是法緣,私人就沒有金錢上的來往。大家都是以佛法為緣分而交誼,所以一切的來往都以佛法作為標準。

    事實上,不錯,佛光山要建寺,必須要籌款,但佛光山在籌款上是有制度的,常住籌款必須由住持公告天下有緣人,他自然會前來幫助,這也與我個人沒有關係,是有緣人和佛光山建立的緣分。我一直主張,掌權的職事,不可以管錢,管錢的,都由沒有權力的小職事負責;因此錢財和權力要分開。

    成就學子 百萬人士興學
    像是辦大學這件事,現在台灣的信徒,知識水準提升,他們不只支持建寺,也有興學的觀念,願意栽培莘莘學子,讓下一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我提出「百萬人興學運動」的建議,都是由佛光山歷任住持,和執行大學建設的慈惠法師他們去處理。這些也都是有期限的,每個人每個月繳交一百元,三年為期。它不是無限的,因為我不貪圖無限。

    唯有佛陀紀念館例外,它的花費浩巨,每日一開門,就需要各項費用支出。曾經我建議過,若是有人捐建佛陀紀念館,每個人贊助一萬元,他的名字可以刻在石碑上,對象以「千家寺院、百萬人士」為主,讓來到佛館的大眾知道,這裡的設施,就是有這許多人的護持而成就。寫一筆字 作為公益信託

    甚至,我在常住照顧之下,自己也有作務,有生產,為什麼?我出書,我有稿費、版稅收入,但我悉數都捐給常住,沒有留給個人。我也寫一筆字作為公益之用,因為有人來捐款,甚至有人一個館、一個館的來收購,這些一筆字的捐助究竟多少錢,我不曾過問,全由公益信託基金處理,我個人不能取用,至於如何使用,則由委員會作決定。我這一生不肯涉及金錢,化私為公,貧僧敢說,這樣的自我期許是有做到的。人家說「無官一身輕」,我是「無財一身輕」。我一生的歡喜自在,就是這樣得來的。

    我對於取財之道,也有我「星式」的風格,在此也向各位報告:

    財富觀念 信徒富寺廟窮

    第一、在我的思想裡主張,要「儲財於信徒」:

    我經常跟出家的弟子說,我們要「儲財於信徒」。假如有時候信徒過分的發心,超過他的能力負擔以外,我都會叫常住的人把捐款退回去給他。
    但在我的想法是,我要讓信徒富有起來,佛教才能富有,信徒不能貧窮。大家要了解,佛教事業需要財富,我們個人要錢沒有用。但是信徒需要有錢,因為他要發展事業,他要養家活口,因此,超額的捐款必須還給他們。

    所以,我一直主張不儲財於寺廟、不儲財於佛教,在我認為要讓佛教的信徒都要富有,他們富有了,佛教才會富有。這是我第一個財富的觀念。

    第二、興辦文教事業,要讓佛光山「窮」:

    興辦大學、雲水書車、雲水醫院,送醫療、圖書到鄉村、山區,辦報紙、辦電視台等等文化、教育事業,辦這麼多事業是為什麼?其目的就是要讓佛光山「窮」。

    一般的人都認為窮不好,但在我認為,窮,對佛光山的弟子會有幫助。因為窮,你要奮發向上,你要辛勤努力,你要精進不懈,你要力爭上游,你要發心光大常住。窮苦,才會讓人努力奮鬥進取,極力去尋找生存的前途。就等於佛陀說,修行人要帶三分病,才肯發道心。所以修行也要帶一點窮,才知道要向前走。大概我一生都是守貧、守窮,就知道為佛教要努力,所以也能為佛教創辦事業。

    給受之間 施比受更有福

    第三、珍惜信徒淨施的發心:

    我經常告誡佛光山的徒眾們,信徒一百元布施給佛教,那可能是他一整天的菜錢了,也可能是他一整個月薪水裡百分之幾的收入,他拿最真誠的心捐獻給常住,我們能隨便不當一回事嗎?一個人能「給」比「受」更有意義啊!

    對於「受」與「給」,我這個人感到「給」比較快樂,「受」雖不痛苦,但有負擔。因此,我生平喜歡給人,也為佛光弟子立了佛光人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第四、布施要不自苦、不自惱:

    我們佛光山的信徒也真可愛,他們經常為佛光山出錢,一下繳納會費,一下點光明燈,一下這個活動贊助,一下又那個活動捐款,整年總有許多對社會、對人生有益的事情可以參與。我也一直警告佛光山的徒眾,要把信施和個人私有的財務分開。

    有的人對教育熱心,就不要他贊助文化事業;有的人對文化事業熱心,就不要讓他在教育上再支出;有的人在慈善事業上發心,就讓他專心做慈善事業;有的人歡喜法會共修,就讓他參與共修。因為分開,大家的負擔就不重,他的信仰就不會有壓力。重要的是,要讓信徒在不自苦、不自悔、不自惱的情況之下歡喜布施。

    施者受者 功德等無差別

    我也常說,佛教界的領導人,在領導信徒的時候,要懂得體諒信徒的生活,體貼信徒的辛苦,體會信徒的一切來之不易。所以,當信徒再給常住時,我們也要思考:我們自己又給了信徒什麼?

    所謂,捨得、捨得,要捨才能得,我們自己也要奉行。我一直鼓勵信徒在佛光山吃飯不必給錢,你在這裡吃飯就是功德。你布施,有功德,你接受人家的布施,一樣有功德。等於我們到寺廟裡捐獻、添油香是功德;在寺廟裡面喝口茶,吃碗飯也是有功德。跟佛門結緣,並不是說一定都要給才是布施,才是功德。接受,也是緣分,也是功德。佛經裡說,施者受者,等無差別。

    俗諺云:「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又能幾何?」所以,我們要比較的、要爭奪的又是什麼呢?一個人在世間上,你能睡多少、用多少,都有一定的,如果你超過了,那就會變成一個負債的人。

    佛光山常住為山上的徒眾建立了醫療、疾病照護、退休養老等制度,徒眾的食衣住行,常住寺廟也會全部為他們負擔。我也主張徒眾要孝養父母,所以現在不少徒眾的父母,都依靠他的兒女,住在我們的佛光精舍裡頤養天年。人常說,這世界上共產制度最進步,它讓社會貧富均衡、平等、不私有;其實佛教六和敬的僧團,本來就講「利和同均」,你看我佛光山比共產主義更共產、更落實。

    現在佛光山開山五十年。我都告訴宗委會的大家,不可以只想在錢財上儲財,大家要儲道,要憂道不憂貧,要鼓勵修道,有道就不怕沒有錢財。我們也要把大眾的道糧預備好,因為不能吃了今天望明天,明天吃了望後天,那是攸關大眾的慧命,怎麼能不預備呢?我的意思是,我們可以窮苦一點,寺廟基本可以儲糧一年,但不可超過三年,超過三年,就會變成積聚儲蓄,那是非法的。這就是我對儲財的想法。

    所以,我對於這十方供養的應用,其實說起來,也沒有什麼祕密,「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這些總總,原本什麼就都不是我的,是大家的、是十方的,在我,也只是「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最後,還有一件事跟大家報告,記得佛光山開山之初,有一些出家同道之人到山上來參觀,看到前面高屏溪的水一直向外流,就警告我說,這個佛光山地理不好,水都流出去了,保不住錢財。但我聽了非常歡喜,因為水就是法財,佛法要長流,這是我們的目的,所謂「法水長流五大洲」,不就是我們的願望嗎?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名稱: 雲水讀書會: 主辦單位:岡山講堂大崗山分會
    活動時間:113/05/15PM9:00-10:00
    活動地點: 岡山講堂滴水坊
    召集人:楊月鳳 帶領人/紀錄:游貴花
    參加人員: .鐘玉燕. 韋彬.呂秀美.朱芸瑄. 游貴花
    . 參加人數: 5
    1.禮佛.開經偈
    2.內容: 「貧僧」有話要說
    大師說貧僧明年九十歲,已經老矣了!這《「貧僧」有話要說》二十篇拙作,是在二○一五年的春天,我因為眼瞎耳聾,視聽模糊,但還是有別人告訴我,報紙、網路、電視對慈濟清算的時候,像颱風一樣,尾巴也掃到佛教各個道場。我一時有感,寫了〈「貧僧」有話要說〉,為佛光山做了一點表態。後來報章傳播,對佛教有蔓延的攻勢,我也無以去一一的為大家說明,就又再想寫二說。但佛光山徒眾們一向都非常保守,為社會大眾做什麼事情,也都不愛發表傳說,做了就算,紛紛勸我:「師父,不說也罷!」我基於護教情殷,覺得有些話不能不說。因為佛教是講信仰的,不能讓信徒對佛教失去信心,所以還是有話要說。

    一說
    今天開始共讀大師的「貧僧有話要說.一說」,做弟子的我們真的很慚愧,大師盡其一生都在為人著想,無私無畏的「給」。

    大師有一顆廣大無量的慈悲心,「給人歡喜」的願心,他可以一無所有,但期盼給人信心、歡喜、希望、方便,自許做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黑暗,為世間帶來光明。
    大師說一切都不是我的,都是大眾和社會共有的。大師本著佛陀的慈悲心,推行人間佛教,積極入世,旨在引領人性向上向善,自有感動人心的巨大力量,因而有十方的護持奉獻,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

    大師一生奉行「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空為樂」 的人生觀,大師本身就是一個清貧思想的實踐者。所謂「清貧思想」也不一定是「一無所有」;真正的「無」,「無」中才能生「有」,「無」才能無量、無盡…..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名稱: 雲水讀書會: 主辦單位:岡山講堂大崗山分會
    活動時間:113/04/03PM9:30-10:30
    活動地點: 岡山講堂滴水坊
    召集人:楊月鳳 帶領人/紀錄:游貴花
    參加人員: 鐘玉燕. 馮淑娟.呂秀美.游貴花 .
    參加人數: 4
    1. 禮佛.開經偈
    2. 內容: 人生四階段(一)(二)
    人們從呱呱落地,到蹣跚學步,從寒窗苦讀,到闖入社會,從初涉職場,到遊刃有餘,從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 人生的路看似很漫長,卻又轉瞬即逝。
    人在正常的情況下,必會經過嬰兒期、童年、少年、青年、壯年到老年等幾個時期。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他應負的使命與該扮演的角色,自然每個階段的心態也不一樣。茲舉「人生四階段」說明如下:
    第一、少年要有禮讚生命的感恩:少年時期猶如幼苗正待茁壯,面對未來的人生,莫不充滿期待與好奇,總想好好的揮灑一番。殊不知少年時期,人生才正開始,應該珍惜生命,要知道生命的可貴,要禮讚人生的美好,要對生命充滿感恩。因為,父母生我、養我,老師教我、育我,社會大眾及國家培植我,才有今日之我,因此要有禮讚生命的感恩,才能莊嚴的面對人生,繼而踏實、努力的開拓人生。
    第二、青年要有自覺信念的價值:青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歲月,也是「而立之年」,自己的事業、人生都待開創,家庭責任也要一肩扛起。此外,青年是社會的中堅,是國家的菁英,因此要做社稷的棟樑,要做人民的模範,這是青年的使命。在此願心與信念下,必得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若有不當,要修正、要淨化,唯有透過自覺,不斷淨化,才能肩負使命,創造生命的價值。
    第三、壯年要有活水源頭的精進:壯年是人生的顛峰,有的人努力付出後,看到輝煌的成果而意興風發、志氣昂揚;有的人對自己未能全力以赴,導致乏善可陳而後悔、沮喪。但是,不管結果如何,都應該重新收拾起心情,繼續奮發、精進不懈,不可因志得意滿而安於現狀,也不可因失志落寞而裹足不前。須知人生就像「跑馬燈」,不容片刻的猶豫、停頓,否則就是落伍。因此,人到壯年時期,要有活水源頭的精進,才能繼續再創人生的另一個高峰。
    第四、老年要有淡泊養性的平靜:老年是退休頤養天年的時候,當人生「從絢爛歸於平淡」,有的人一時難以適應,而有「夕陽無限好」的感傷。甚至對於如何安度晚年,毫無計畫與心理準備,以致對未來感到悲觀、沮喪,終日惶惶不安、無所事事。其實,老年人應該歡喜過著「退而不休」的生活,可以把智慧、經驗傳承給後代。此外,可以蒔花植草、品茗下棋,過一種修心養性的悠閒生活,甚至信仰宗教,過一種淡泊無欲的修行生活。只要能平靜的安度老年,甚至面對生死都能無憂無懼,這就是人生莫大的福報。
    人要做好自己的生涯規畫,要把握每個階段的人生,珍惜當下的每一個好因好緣,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人生四階段」提供參考:
    第一、少年要有禮讚生命的感恩,
    第二、青年要有自覺信念的價值,
    第三、壯年要有活水源頭的精進,
    第四、老年要有淡泊養性的平靜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 雲水讀書會: 主辦單位:岡山講堂大崗山分會
    活動時間:113/03/20 時間PM9:30-10:30
    活動地點: 岡山講堂滴水坊
    召集人:楊月鳳 帶領人/紀錄:游貴花
    參加人員: 吳玉枝.玉燕.陳淑惠.呂秀美 游貴花(5位)

    1.禮佛.開經偈 .
    2.內容:慎行.如何結緣.隨緣不變 閱讀頁數p24 -P32
    讀誦方法:齊讀.分段
    3.閱讀心得分享:
    (1) 「謹言慎行」是修身的第一步,也是處世要道。所謂「禍從口出」,有的人因為逞一時之快,一句話說得不當,惹來殺身之禍。所以,做人要想免去無妄之災,首先應該注意不可隨便說話,更不可以率性行事;當你的言行都能合乎道德、合乎慈悲、合乎正直,就不會有過失,這是做人第一修養。

    (2) 佛教裡常常講到因果,「因」要成為「果」,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緣」。把一粒種子播撒到泥土裡,必須要有陽光、空氣、水分等助緣,它才能開花結果。如何結緣一、感謝過去的因緣二、珍惜現在的因緣三、把握當下的因緣四、培植未來的因緣.

    (3) 在佛門時常會聽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何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以《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來說:隨緣不變就是「生其心而無所住」;不變隨緣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作何解釋?譬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該隨順當下的因緣,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是做父母的,就要把父母的角色扮演好;是做老師的,就要把老師的角色扮演好;是做主管的,就要把主管的角色扮演好,這就是生其心。

    不變的就是無所住,即不管我們扮演那一種角色,從事什麼工作,甚至修行度眾……等,都要無所住,即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不住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住於人我是非,甚至別人的一言一行所產生的煩惱痛苦。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生活修行才能自在解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名稱: 雲水讀書會: 主辦單位:岡山講堂大崗山分會
    活動時間:113/03/06 PM9:30-10:30
    活動地點: 岡山講堂滴水坊
    召集人:楊月鳳 帶領人/紀錄:游貴花
    參加人員: 吳玉枝 .鐘玉燕. 馮淑娟.陳淑惠.游貴花 .
    參加人數: 5
    1.禮佛.開經偈
    2.內容: 複習 四威儀.四念住.四攝法.四聖諦.
    3.內容:小事不可輕.一 二.
    4.說唱藝術 行三好.

    4. 上課教材

    P19-23小事不可輕.一 二.
    「小」有很多功用,小小的微笑,給人無限的歡喜;小小的愛語,給人無邊的受用;小小的善行,給人無量的因緣;小小的故事,給人無盡的啟示。但是,「小」也不可輕,諺語有云:「小孔不補,大孔叫苦。」佛教也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以,「小事不可輕」有四點建議:祝融起於小火 大樓崩於裂縫
    大盜因於小偷 聖賢成於小善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 雲水讀書會: 主辦單位:岡山講堂大崗山分會
    活動時間:113/1/3時間PM9:00-14:30
    活動地點: 參訪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指導法師:慧璞法師
    召集人:楊月鳳 帶領人/紀錄:楊月鳳
    參加人員: 1/3(三)回佛館参訪,搭車分配如下:
    1.王絹惠(開車) .慧璞法師、韋思如、朱芸瑄
    2.楊月鳳(開車).蘇桂令、吳玉枝、馮淑娟
    3.陳明泰(開車).呂秀美、陳淑惠、楊老師
    4.蔡順貞(開車)以上人員早上9點講堂集合搭車!(13位)

    雲水讀書會很幸運的終於在2024/01/03這一天,參觀了嚮往已久的佛陀紀念館,其實早在接近佛陀紀念館前,映入眼簾的便是世界上最雄偉的佛光大佛,神聖的莊容,慈悲的神情,似乎就是堅定的守護著眾子民,不由得讓人興起一股肅然起敬之心,心情也為之沉澱、安定了起來,這座尊貴的大佛有著耗費工時最短、全世界最大、結構材質均由台灣研發的紀錄,莊重的呈現在眾子民的眼前,儼然已成了高雄的新地標。
      由於天氣溫和舒適,整個佛陀紀念館在柔和光線的照射下,顯得金碧輝煌。紀念館的建築透露著整齊、對稱的氛圍,也是以「塔」為建築基調,如位於本館周圍的四聖塔,是以印度塔式建築為主;讓我體會到不同國家的建築風格,而象牙白的建築,更是顯得神采奕奕、精神飽滿,閃耀著光芒。
      最後,在享受佛館的美味蔬食中, 圓滿達成了這次的參訪之旅!相信每個成員的心情一定是很富足的,未來我們雲水讀書會還會再去第二次、第三次、我相信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體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 雲水讀書會: 主辦單位:岡山講堂大崗山分會
    活動時間:112/12/20時間PM9:30-10:30
    活動地點: 岡山講堂滴水坊
    召集人:楊月鳳 帶領人/紀錄:游貴花
    參加人員: 吳玉枝.鐘玉燕. 馮淑娟..朱芸瑄.呂秀美.游貴花(6位)

    1.禮佛.開經偈 .
    2.內容: 四聖諦. 頁數p16 -P18
    讀誦方法:齊讀.分段
    112/12/20四聖諦補充教材
    所謂四聖諦,一是苦的事實,二是苦的原因,
    三是滅苦的方法,四是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

    解釋
    苦諦:指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等一切苦惱。

    集諦:指一切苦惱的根源,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等。

    滅諦:指一切苦惱的滅盡,即涅槃。

    道諦:指滅盡苦惱的方法,即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指正確的見解,即對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正確認識。

    我們要離苦應修正道,修正道必須具備正知正見:深信世間一切現象均不離因果的定則;思惟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能相信因果就不會貪便宜或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也相信真正要離苦成佛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

    能體驗到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無常的,就能勝不驕、敗不餒,成功是大家的幫忙,眾緣所成,而所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變。比如我們現在是煩惱凡夫,將來可能成佛,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啟發一切眾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緣、善福德而去度眾生。

    信因果、明因緣,就是正知正見和正思惟。有了正知正見之後,要有正確的修行:除此之外還得努力持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損於人的事絕對不做;凡是有利於人的事非做不可,並以禪定的方法,才能使信心堅固,努力讀誦經典,聽聞佛法,如法修行,便能開發智慧,有了智慧,方能滅苦。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 雲水讀書會: 主辦單位:岡山講堂大崗山分會
    活動時間:112/12/6 時間PM9:30-10:30
    活動地點: 岡山講堂滴水坊
    召集人:楊月鳳 帶領人/紀錄:游貴花
    參加人員: 吳玉枝.鐘玉燕. 馮淑娟.傅明娣. 陳淑惠.朱芸瑄.林美玲 .呂秀美.韋彬.游貴花(10位)

    1.禮佛.開經偈 .
    2.內容: 四攝法可以廣結善緣. 頁數p13 -P15
    讀誦方法:齊讀.分段

    3. 四攝法共學分享:
    布施利他是真情, 愛語關懷暖人心, 同事共行結善緣, 攝受有情入佛門。
    布施財物無所求, 心懷慈悲憫眾生, 利益他人無限量, 廣結善緣增福慧。
    愛語溫柔柔似風, 安慰鼓勵心無憂, 說話誠懇利益人, 令他歡喜心開懷。
    同事共行心相連, 互相扶持助成長, 共同修行成佛道, 利益有情廣法喜。
    四攝法是佛陀教, 普施一切無差別, 眾生平等皆有情, 同願共修成佛道。
    4.補充教材:
    12/6(三)四攝法 補充教材
    在佛教的教義裏.其中一種渡化眾生的方法,稱為四攝法。「攝」是攝受的意思,即接近、親近。四攝法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華嚴經】云:「若得善攝眾生智,則能成就四攝法。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菩薩用這四種方便法門攝受眾生,使一切眾生歡喜接受教化,進而信樂佛法,入佛智海。
    (一)布施:布施分為財施、法施及無畏施。
    (二)愛語:隨著眾生的根性,菩薩以溫和慈愛的言語對待眾生,令其生歡喜心,接受佛法,信受奉行,成就普度眾生的目的。
    (三)利行:菩薩以身口意三業之善行,利益眾生,令其生親愛之心而受道。故凡有利益眾生之事無不盡力而為,積極修利他之行,得到眾生的尊敬和信賴,使其樂意接受菩薩的教化與指導。
    (四)同事:菩薩以親近眾生同其苦樂,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業的人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以此方便因緣去循循善誘,令其同霑法益,從而入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Photogenic
    Photo uploader. To unlock this badge, you need to upload 30 new photos on the site.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 雲水讀書會: 主辦單位:岡山講堂大崗山分會
    活動時間:112/11/29 時間PM9:30-10:30
    活動地點: 岡山講堂滴水坊
    召集人:楊月鳳 帶領人/紀錄:游貴花
    參加人員: 吳玉枝.鐘玉燕. 傅明娣. 王絹惠.朱芸瑄.林美玲 .呂秀美.游貴花(8位)

    1.禮佛.開經偈 .
    2.內容: 四念柱可以安頓身心. 頁數p10 -P12
    讀誦方法:齊讀.分段
    3.補充教材:
    四念處的目的在於用觀照身、受、心、法而發無漏智慧,也就是禪宗六祖的「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即慧,即慧即定,所以強調明心見性、頓悟成佛。
    (一)觀身不淨
    不必觀察身體的淨與不淨,但求時時明察身體的動作。從粗大的肢體動作,至關節、皮膚、頭部的五官、腦部、胸腹的五臟、腰部、臀部、四肢等的活動,從粗而細,從外而內,從大而小,從點而面,從局部而全身,逐層觀照,乃至明察秋毫,隨時隨地,都能清清楚楚。(二)觀受是苦
    受是覺受、觸受。身體的五根與外境的五塵接觸而得的心理反應是或苦或樂,或是不苦不樂,是謂觸受。身體本身的生理機能互動互用,例如,消化系統的運作、循環系統的運作、禪坐中氣脈功能的運作等,均會使你產生心理的反應,或苦或樂,或是不苦不樂,是謂覺受。
    (三)觀心無常
    心念的活動,與身、受相連,一切煩惱,均以身體的五根為媒介,均以觸受與覺受為取舍,逢苦則憂、遇樂即喜,喜則生貪、憂則生瞋。平常心境不苦不樂,亦無貪瞋,似非煩惱,實則因其無記,即是愚癡。如何觀心?觀心之時,不是不許心念活動,而是明察心念在做什麼。
    (四)觀法法
    法的內容,是指色法及心法。色法的物質現象,主要是指生理的肉體事實;心法的心理活動,主要是一切語言、文字、形象等符號印象,在心中留下的種種思想、觀念、分別、執著。
    其實對初學的人,先從某一個特定的動作或觸受開始觀照。例如拜佛時,觀照拜的動作是觀身,觀照拜的肢體覺觸是觀受,觀照所受的心念反應是觀心,觀照心念反應的情況是觀法。

    4. 四念住唸謠 貴花編1121127
    觀身不淨 借假修真 追求法身慧命 觀受是苦 憂悲苦惱 終會變化消逝
    觀心無常 時好時壞 放下才會自在 觀法無我 終會散滅 找回真如法性.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There are no activities here yet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