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111年6月7日星期二中午12:30-13:45,北市南一區督導委員會的福田讀書會第三組舉行Zoom線上讀書會,羅妙琴同學帶領大家研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五章242~253頁「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 一、文化出版」,這次共有7位參加線上共讀共學:林孝雄、車金枝、孫玉花、徐牡丹、曾碧玲、蔡瑞蓉與羅妙琴。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作者分五個面向敘述,這次探究一、文化出版:
    (一) 佛陀時代,佛法的傳播都是靠口耳相傳,後來透過經典結集、藝術、雕刻、繪畫等不同方式流傳,其中以文字的弘傳力量最為廣大,受益人數最多。書中從清末民初的「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文會(仁山)居士說起。
    (二) 刻經處是流通、印刷佛經之據點:楊仁山居士在南京捨宅設金陵刻經處,另有其他多處刻經處。文化大革命時,總理周恩來下令要保護金陵刻經處,所以延續至今,都還在從事印經工作。這許多刻經處對佛典保存、校勘,刻印流通的發展功不可沒。
    (三) 善書的印贈、海內外佛教刊物的發行、學術研究佛學,都對人間佛教的傳播和貢獻都很大。
    (四) 嚴寬祜居士成立「香港佛經印送處」在文革期間,從延燒的火堆中,把佛經搶救出來運到香港,並將不少珍貴的版本,重新印刷出版。後來,印送處更名為「香港佛經流通處」,在海內外流通佛經和法器,舉凡教界的請託、代辦,他都一概義務承攬,是一位受人敬重的佛教大護法。
    (五) 張少齊父子創辦《覺世》旬刊,第一期大師做總編輯,總共辦了四十年,每期準時出刊,直到現在,《覺世》轉型在《人間福報》上,每天都有一個版面和讀者見面。民國報人朱鏡宙和周春熙居士等創辦「台灣佛經流通處」,以半賣半送的情況,將佛書推展到各界。
    (六) 東初法師得到孫張清揚居士的支持,發起影印葉公超外交部長從日本運回的《大正新脩大藏經》,並成立影印大藏經環島宣傳團,南亭法師擔任團長,由大師領隊,宜蘭青年慈惠、慈容、林松年等人一起參與,環島八十天,推廣數百部大藏經。
    (七) 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法句經》)因此,作者倡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文章,跟隨胡適之一樣,在佛教裡推動白話文運動。
    (八) 作者認為人間佛教的文化出版,要順應時代需求,在書本的設計上,要求印刷精美、精裝 ; 在內容上,要文字流暢,白話易懂、有可讀性、藝文性、生活性。

    因為文章內容有些是大家熟悉的人與故事,所以談起來特別親切,也很歡喜。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