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5/25
    帶領人:張儀芳
    電腦紀錄:張儀芳
    參加:張儀芳,林麗萍,蘇台順,曾台湘,游淑珍,游欣婕

    如何過「放光」的般若生活?
    《金剛經》開卷即言:佛陀以日常的穿衣吃飯,顯示「般若」
    的妙趣,令眾生都能在生活的行、住、坐、臥當中,體會、實踐「般
    若」。吃時口中放光,持缽時,手上放光;入舍衛大城,即足下放光;
    打坐時,通身放光,這些都是表現智慧、表現般若。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
    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
    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
    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阿難尊者說他從佛陀那裡聽聞:
    那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有一千二百五十
    位大比丘眾隨侍左右。
    到了吃飯的時候,佛陀穿上袈裟,拿著飯缽,帶領弟子們走進
    舍衛城,挨家挨戶地托缽乞食。之後,回到給孤獨園中。吃過飯後,
    佛陀將衣、缽收拾好,洗淨了腳,鋪好座位,盤腿坐著。
    我們來看佛陀在《金剛經》開卷示現的六度(六波羅蜜),如
    何令日常生活的行止從容自在:
    一、持戒波羅蜜:著衣持缽(手上放光)。示現律儀的肅靜、
    安詳。
    二、布施波羅蜜:城中乞食(足下放光)。佛陀乞食,令眾生
    聞佛法,以佛法布施,和眾生結緣。
    三、忍辱波羅蜜:次第乞食(眼睛放光)。乞食依次第,不論
    滿缽、空缽,食物好壞,都平等以視。
    四、精進波羅蜜:飯食訖,收衣缽(口中放光)。佛陀從入城
    乞食到收衣缽,一切不假手他人。
    五、禪定波羅蜜:洗足已,敷座而坐(通身放光)。
    六、般若波羅蜜:佛陀一日的生活,從穿衣吃飯到洗足敷座完
    成五種波羅蜜。這些呈現於外的日常形相,無非是般若的「相」,
    般若的「體」就是以「般若」為心,妙用於生活的行住坐臥,成就「波羅蜜」。
    佛陀於《金剛經》開卷示現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不以戲
    法作怪展現神通,而要我們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內心
    本具的「般若」,過放光的般若生活。
    般若是光,光是沒有染汙,是清淨自在的。放光不是諸佛菩薩
    才有的,只要在生活裡,我們說柔軟的、善良的、讚美的語言,這
    不是口中在放光嗎?
    觀看人世,以慈眼平視眾生,以慧目觀照社會,這不就是眼睛
    在放光嗎?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