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Search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蘭陽-師子吼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Introduction
Joined 1 年前
1 Achievement
36 Points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蘭陽-師子吼讀書會
5/25
帶領人:張儀芳
電腦紀錄:張儀芳
參加:張儀芳,林麗萍,蘇台順,曾台湘,游淑珍,游欣婕
如何過「放光」的般若生活?
《金剛經》開卷即言:佛陀以日常的穿衣吃飯,顯示「般若」
的妙趣,令眾生都能在生活的行、住、坐、臥當中,體會、實踐「般
若」。吃時口中放光,持缽時,手上放光;入舍衛大城,即足下放光;
打坐時,通身放光,這些都是表現智慧、表現般若。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
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
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
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阿難尊者說他從佛陀那裡聽聞:
那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有一千二百五十
位大比丘眾隨侍左右。
到了吃飯的時候,佛陀穿上袈裟,拿著飯缽,帶領弟子們走進
舍衛城,挨家挨戶地托缽乞食。之後,回到給孤獨園中。吃過飯後,
佛陀將衣、缽收拾好,洗淨了腳,鋪好座位,盤腿坐著。
我們來看佛陀在《金剛經》開卷示現的六度(六波羅蜜),如
何令日常生活的行止從容自在:
一、持戒波羅蜜:著衣持缽(手上放光)。示現律儀的肅靜、
安詳。
二、布施波羅蜜:城中乞食(足下放光)。佛陀乞食,令眾生
聞佛法,以佛法布施,和眾生結緣。
三、忍辱波羅蜜:次第乞食(眼睛放光)。乞食依次第,不論
滿缽、空缽,食物好壞,都平等以視。
四、精進波羅蜜:飯食訖,收衣缽(口中放光)。佛陀從入城
乞食到收衣缽,一切不假手他人。
五、禪定波羅蜜:洗足已,敷座而坐(通身放光)。
六、般若波羅蜜:佛陀一日的生活,從穿衣吃飯到洗足敷座完
成五種波羅蜜。這些呈現於外的日常形相,無非是般若的「相」,
般若的「體」就是以「般若」為心,妙用於生活的行住坐臥,成就「波羅蜜」。
佛陀於《金剛經》開卷示現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不以戲
法作怪展現神通,而要我們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內心
本具的「般若」,過放光的般若生活。
般若是光,光是沒有染汙,是清淨自在的。放光不是諸佛菩薩
才有的,只要在生活裡,我們說柔軟的、善良的、讚美的語言,這
不是口中在放光嗎?
觀看人世,以慈眼平視眾生,以慧目觀照社會,這不就是眼睛
在放光嗎?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蘭陽-師子吼讀書會
unlocked the badge
Photogenic
Photogenic
Photo uploader. To unlock this badge, you need to upload 30 new photos on the site.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蘭陽-師子吼讀書會
5/20
帶領人:張儀芳
電腦紀錄:張儀芳
參加:張儀芳,張莊華芳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金剛經》強調無相布施,人間行者的布施應該效法佛陀,不住法布施、不住相布施,沒有四相(我、人、眾生、壽者)的執著,也沒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執著,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的。
……………………
以前,有一個最得疼愛的公主,從早到晚跟隨在國王身邊。
有一天,下了場雨,淌著水的地面,漂著水泡,公主看見水泡,心裡非常歡喜,他對國王說:「我要用水泡,作成頭上戴的花環。」
國王說:「這水泡不能用手抓住,怎麼能拿來做花環?」
公主說:「如果沒有水泡做成的花環,我就絕食自殺。」
國王聽了女兒的話,趕快召集能工巧匠,對他們說:「你們手藝精巧,沒有做不到的事。你們趕快用水泡為公主做花環。要是做不成,就殺了你們!」
工匠們個個惶恐又無奈地說:「水泡真是沒有辦法做花環。」
就在國王要處死這些工匠的時候,一個老工匠走出來,上前稟告國王:「我能用水泡給公主做花環。」
那個老匠人對公主說:「我不懂水泡的好壞,請公主取來自己喜歡的水泡,好讓我替你做花環。」公主答應了。但是,公主的手一碰觸,水泡就破滅了。一天下來,一個水泡都撈不到。公主理解了水泡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幻象。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蘭陽-師子吼讀書會
5/15
帶領人:張儀芳
電腦紀錄:張儀芳
參加人員:張儀芳,林宜慧,袁靜
有一次,佛陀和阿難入城乞食,看見一群孩童在路旁嬉戲。他們在辦家家酒,聚集沙土,建造房屋和倉庫,並把土當作米,儲藏在沙土所造的倉庫裡。
有一個小孩看見佛陀,天真地捧著沙土做的米,供養給佛陀,佛陀微笑地接受了。阿難很感困惑,為什麼佛陀要接受這把沙土?
回去之後,阿難合掌恭敬問佛:「佛陀,這小孩布施那麼一點沙土,有什麼功德呢?為什麼你要接受那把沙土呢?」
「阿難,你忘了嗎?佛法從來不計事相的美醜貴賤,而在於發心的真偽,那小孩以無染的心,發無分別心、行大布施,不可輕視!小孩供養泥土的功德,於我涅槃後一百年間,將成為大國的國王,那小孩將名為『阿育』,剛才他身邊的小孩,都將成為他的侍臣擁護他。那小孩將在人間興隆三寶,廣建八萬四千塔,令已信者增進善根,未信者有得度之因緣。」
《大智度論》談布施分為三種:除了財物的布施(財布施)外,還包括信心的給予(無畏布施)和佛法的傳揚(法布施)。
一、財布施:以財物救濟急病貧苦的人,令眾生能夠生存。
二、無畏布施:由於自己奉行淨戒、忍辱無害,即使有冤家也不報仇,慈愛一切有情,令不生怖畏恐懼。以無限的慈悲,不顧慮自己的安危解除別人的怖畏,令眾生正信佛法。
三、法布施:講說正法,令人修善斷惡,令眾生開悟覺性。由於精進故,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由禪定故,如淨鑑止水,知眾生心;由智慧故,能事理無礙,不顛倒而說法。
《金剛經》所談的無相布施,可說是入乎三布施,出乎三布施,而高乎三布施。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蘭陽-師子吼讀書會
5/10
帶領人:張儀芳
電腦紀錄:張儀芳
參加人員:張儀芳,蘇台順,曾台湘
《金剛經》的四句偈和這個小故事,提醒我們面對世事要建立六種觀念:
一、如夢觀:世間法如夢,一切都會過去,如夢醒時一點痕跡都沒有。
二、如幻觀:有為法是幻化不真的,業果、輪迴生死是幻化的,好像舞台上的戲劇,有父母、兄弟、親戚、眷屬,頃刻一聲鑼鼓歇,都沒有那麼一回事。其實,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
三、如泡觀:水泡是不長久的,我們的種種感受,喜怒哀樂、不苦不樂,都如水泡一般,是一時的、短暫的。
四、如影觀:世間的種種現象,人生的各種遭遇,如影子一樣,是不真實的。
五、如露觀:太陽一出來,露水很快就消失了。我們的色身也是如此。譬如一個嬰兒出生,慢慢長大叫女童,再過些時候就是女學生、是小姐,然後是太太、媽媽、老太婆,生病衰老漸漸如嬰兒一樣沒有辦法獨立生活,不是常聽人說返老還童嗎?人生一點一滴地變化,如同朝露。
六、如電觀:電是快速的,時光過去、現在、未來非常快速,人的生命亦如電,人命在呼吸須臾間,一口氣不來,人的生命就沒有了。
從前有一個戲班子,因為國內發生了饑荒,他們只好帶著道具到國外另謀生計。他們雖然拚命趕路,但是趕不到村落去投宿,只得在山中過夜。山上氣溫很低,寒風刺骨,於是他們就生起火堆取暖,並且在火旁睡覺。
其中有一個人生病,禁不住寒冷,他就從道具箱中隨手拿了一件戲服穿上,而這件戲服是扮羅剎鬼時穿的。他沒有覺察,坐在火旁取暖。半夜中,有人從夢中醒來,不經意看到火的旁邊坐著一個羅剎鬼,想起自己曾經聽說山中住有吃人的羅剎鬼。於是驚慌大叫,拔腿就跑。這樣一來,驚動了大家,一群人盲目的跟著逃跑。
這時,穿著羅剎鬼戲服的人,看見大家奔逃,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情,也拚命跟在大家後面跑。跑在前面的人,看到後面的羅剎鬼追上來了,更加恐怖,於是拚命狂奔,也不管荊棘和石頭,不管小河和溝壑,都不顧一切地飛奔過去。弄得大家精疲力盡,並且遍體鱗傷。直到天亮,才發現後面追來的,原來不是鬼,而是自己的同伴。
—
感到開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蘭陽-師子吼讀書會
5/5
帶領人:張儀芳
電腦紀錄:張儀芳
參加人員:陳曉慧,陳朝旺,李佳靜,林麗萍,羅詰霖,羅敬霓,許千惠,施素美,李寶珠,李寶琴
主題:因緣果報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是「緣起」。而人間萬事萬物也都是仗「因」托「緣」,才有「果」的生起;此「果」又成為「因」,待「緣」聚集又生他「果」。因此,佛教認為,宇宙人生都離不開因緣果報。
講到「緣」,所謂「因、緣、果」,在「因」成為「果」的過程中,要有「緣」。如一顆種子擺到桌子上,它不能生長,因為桌子不是它的「緣」;種子種在土地裡,還需要有陽光、空氣、水分等種種的眾緣和合,才能生長、結果。所謂「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但是因果之間,「緣」是很重要的一個必要條件。
世間上,你可以什麼都不信,但是不能不信因緣果報,因為宇宙人生彼此都有相互的關係,都是互為因緣的存在。自然界中,小到一隻昆蟲,也都需要有花草作為食物;一個人的存在,也需要士、農、工、商供給生活所需;甚至人的身體,也是四大和合所成。
如果你認識因緣果報,就能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會懂得在世間上做人,必須要成就眾生、成就好的因緣,不要破壞、嫉妒他人;因為你打倒別人,自己也不能獨存。
尤其,當你懂得因緣果報,就能明白人生的一切,都是其來有自,就能自我負責。如《三世因果經》說:「有衣有食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採花供佛前。」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因此,因果是通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時。就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華的都市裡,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終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窮鄉僻壤營生,這不是命運不公平,或是有神明主宰,而是因緣果報不同。但只要你肯努力向上,肯廣結善緣,不論你生長在哪裡,也都能夠獲得善報,有所成就。
其實,因緣果報的原理很簡單,就好比一個人過去在銀行裡存款很多,今生雖然造惡多端,卻不能不准他提用存款;如果有人往昔負債過多,雖然現在做人善良,但欠債還錢是必然的道理,不能因為他現在很有道德修養,就不用還錢了。
善因增添功德,猶如存款;惡因減損功德,猶如負債。所以善惡因果,每一筆存入支出都是清清楚楚。惡人作惡還未受報應,是由於時候未到,不能光看這一世或這一個段落,就妄說沒有因果存在。
再者,因果也有因果的理則。例如,健康有健康的因果,你要健康,就要保持身心的愉快、要過正常的生活、要有保健的習慣;如果你日夜顛倒、暴飲暴食,卻祈求佛祖來保佑健康,則無異緣木求魚,因為不合乎「如是因,招感如是果」的真理。
若想要發財,就必須勤勞努力;想要有好人緣,就要多為人服務;想要有好的名譽,就必須有人格、有道德。須知經濟有經濟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佛教不是保險公司,因果也不容錯亂。
佛教並不是「宿命論」,而是「緣起論」。佛教雖然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但更重視現世和未來的因果。而因緣本身空無自性,若從「諸行無常」、「緣起性空」的真理來看,過去的惡因雖已造成,但可以透過今生的努力來改變它,未來的善果,也可以靠今世的修持而獲得。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You need to login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stream items.
登入
or
現在註冊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