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台北-教師經典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台北-教師經典讀書會
時間:113年11月20日上午10:00-12:00
地點:台北道場11樓第一教室
書目:大師著:「八大人覺經十講」
召集人:李秀珍老師
暖身:秀珍老師
帶領人:麗卿老師
回饋:興家老師
出席人數:李秀珍、邱致遠、許興家、林瓊珠、陳麗卿、陳恒瑞、林瓊微、陳淑貞等八位
一、暖身:
由秀珍老師帶領~「妙吉祥」是文殊菩薩的名 號 ,「妙」是不可思議、很奇妙,不可以用言語、不可以用心意、不可以想像,都沒有辦法形容的,就是很微妙的,說都說不出來的不可思議。簡單的說,它是無法透過想像所能明白言喻的,是更廣、更深的美好。
文殊菩薩的功德、成就,就是很妙!像是佛教的好多經典稱「妙」,妙不可言。像《妙法蓮華經》的「妙法」,這個法是很微妙的。像《人間福報》,這十五年來(今年二○一五年)每天第一版〈奇人妙事〉,都是奇妙的人與事,廣收許多稀奇的人、微妙的事,分享給大家,讓大家看到原來世間有這樣奇妙的人事。
這個「妙吉祥」,什麼才是真正的「妙」而又合乎「吉祥」呢?你說世間上,哪裡有比平安吉祥更好的事呢?我很平安、我很吉祥,我就會覺得幸福自在,甚至每天都很歡喜。所以現在佛光山、佛光會,乃至佛教徒,大家見到面都互道一聲「吉祥」,彼此祝福也是很平安的事。因為我不知道你姓什麼,我也不知道怎麼樣跟你招呼,當然就用文殊菩薩這個名號「吉祥」,來向你問個好。吉祥就是平安,吉祥就是祝福你,吉祥就是問候你好!怎麼個好法呢?喔,我很吉祥!
在世間上,我們做什麼事都希望要吉祥;我們遇到什麼人,也希望是遇見吉祥的人。我們都希望未來不要有災難,凡事都能很「吉祥」。吉祥就很歡喜,吉祥就會很順利,吉祥就沒有困難。所以我們都希望家庭很吉祥,我的事業很吉祥,我的所有朋友都很吉祥,我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很吉祥。
甚至於有錢沒錢也不重要,只要我很吉祥;有名沒有名也不重要,我很吉祥。吉祥就能平安無事,希望各位學佛了,要學到「妙吉祥」菩薩的心,凡事為人著想,先懂得怎麼樣愛自己,才會知道怎麼樣去愛別人,才能明白別人真正的需要。其實「妙吉祥」就是從無私、為人著想、懂得體諒的心出發,這樣可以學習做一個大家都歡迎的菩薩。
文殊菩薩的大智慧,就是一個「吉祥」。以一顆吉祥之心招感吉祥的因緣,自然吉祥就都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希望各位學佛了都能「妙吉祥」,人人都能散播「妙吉祥」。
二、導讀
由麗卿老師帶領第七講 布施為度人的根本,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在這段經文裡,我們要說明佛教對世間貧富的看法。
這個世間,有錢的住高樓大廈,吃著珍肴美味;沒有錢的人,連棲身的草屋也無法覓得,每日三餐更不易維持。但是,窮苦的人,有時交了好運,財富也會滾滾而來;富有的人倒楣時,也可能淪落為乞丐。所以,世間上貧窮的不會永久貧窮,富貴的也不會永久富貴。貧窮,是因慳貪的關係;富貴,是因喜捨的緣故。
說起貧富的分別,在佛教看來,並不是無錢的人叫窮,有錢的人叫富。要知道,「貧苦」不是專指沒有金銀財寶的人,即使你黃金白玉堆積如山,沒有道德,沒有學問,沒有福慧,仍然是稱做貧苦。
這個世間,有錢的人很多,而他們不善於利用金錢,反而給金錢使用,只要有錢,什麼貪汙枉法的事都做得出來,錢雖然是有了,但沒有智慧將錢用於有用之處,這當然是貧苦了。
貧苦的人,容易生起怨恨的心,因為自覺貧窮無依,困苦艱難,往往生出怨天尤人的心來,嫉妒他人的富有和博學,惱恨別人的顯貴與財富,甚至想出謀害人的方法,造下種種的惡業,結下種種的惡緣。
貧苦的人,究竟有些什麼「多怨」呢?第一是上怨天神︰怪菩薩沒有保佑,怪神明沒有眼睛,有些人只想求得現實的財利,禁不起邪教的誘惑,連祖宗牌位都出賣,這在台灣高雄、花蓮等地時有所聞。第二是下怨世間︰一旦貧苦失意的時候,總是怪這個社會,或是這個主義不好,那個制度不行。第三是內怨眷屬︰很多人在外面受了挫折,回到家裡,總愛拿妻子兒女出氣,沒有錢,也總怪家裡的人沒有用,所謂「無米夫妻百事哀」。第四是外怨師友︰失業的人,不怪自己所學不專,總是怪朋友不幫忙。像這許多因貧苦而生的怨恨,不但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
假若財富方面雖然不寬裕,而在精神修養方面能夠注意些,就是淡泊的生活,也會覺得快樂的。沒有錢而有智慧道德,不算貧苦,這種人也不會怨天尤人。顏回的生活,窮得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簞食,一瓢飲」,別人見了都生起同情憐憫的心來,而顏回仍然是安樂如常。所以「貧苦多怨」不一定是從經濟上去衡量,深山中的隱士、古寺裡的頭陀,他們雖沒有物質上的財富,但精神上的財富卻比人多。
貧苦的人,終日不知修德,只希望有錢,其實,就是財神歡喜跟隨你,但財神的身後還有個窮鬼。世間上沒有千年的富翁,因為財神送錢給你,還有窮鬼為你化去。就算是有錢,而自己不積德,對財富也不會滿足。心不能夠滿足,即使有家財萬貫,仍然會感到貧苦;既然感到貧苦,怨恨也多,不知多少有錢的人,為此造下惡業,結下惡緣!
修學菩薩道的人,無論貧富,都不會怨天尤人,相反的,菩薩願把自己的所有布施給人。
布施是發財最好的方法。一般人總以為布施是給人,即給人,自己怎麼會發財?其實道理很簡單,好比田地裡面,沒有播種,怎麼會有收成?不修習布施的因,怎麼會有財富的果?
諸佛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由於累生累劫修習布施而得來的,大乘行者修學六度萬行,布施是第一波羅蜜,我們的菩提心、慈悲心要從布施的行動上去培養。
過去有一個貧窮的婦人向迦旃延尊者訴苦,說他如何貧苦,如何窮困。
說起布施,「善財難捨」,很多人總怕人勸他布施,其實布施是有多方面的,並不一定非要把金錢物質給人才叫做布施,就是我們貧窮得一無所有,仍可以布施。比方,見到人的時候,就先對他招呼,向他說︰「你早呀!」或是︰「吃過飯了嗎?」「你從哪裡來?你來得很好!」「謝謝你!」「請坐吧!」「阿彌陀佛!」如能把這些話掛在口邊,不但會有很好的人緣,而且這就是在行「語言的布施」。
除此之外,見到人時含笑、慈顏、注目,這就是「容顏的布施」。見到人迷路時,指引他帶他去;見到有人東西拿不動,事情做不了,你說你來幫助他,代他做,這就是「身行的布施」。見人受苦心生憐憫,見人布施心生歡喜,這就是「心意的布施」。
像前面所舉出的語言、容顏、身行、心意等的布施,只要誰願意誰都可以做到的。佛法不是陳列品、不是貴族的,佛法是大眾化的,佛法是人人都能奉行的。
在經裡一說到布施,就會說到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是說以衣食住行資身用物幫助別人;法布施是說以知識、技術、真理教化他人;無畏布施是說維護正義法理,為社會除暴安良,給別人精神安慰。
行布施是容易的,但行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就很難。一般人布施時,總希望別人向他感謝報答,希望宣揚讚美他的功德,再不然就是覺得自己能布施榮耀非凡,或是輕賤受施者,假使帶著這樣的心理行布施,只是世間的善行,而不是佛法菩薩所行的布施。佛法的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1)沒有能布施的我;(2)沒有受布施的人;(3)沒有所布施的物。在佛法,行布施而不覺得有布施可行,做功德而不覺得有功德可得。其實你不求功德,功德反而大,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
布施給親人或是所愛的人容易,布施給自己所怨恨的人就難。把東西給我們所歡喜的人,這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心,把東西給我們所不歡喜的人,才是真行布施。所以菩薩布施「等念怨親」,無論是他的怨家、親人,只要有需要,他都會平等地布施。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學佛的人對人應該沒有隔宿之仇,「寧願天下人負我,我決不負天下人」,就是人家有虧待我們的地方,也要原諒他,給他一個懺悔改過的機會,把惡人感化回頭,這才是真正度了眾生。
「不念舊惡」,不去報仇雪恨,這在有修養的人還容易做到;「不憎惡人」,怨憎相會的時候要不生起討厭的心來就很難。要做到「怨親平等」,非要菩薩的心腸不可。要知道,仇恨總是相對的,你恨人,人也恨你,大家能做到怨仇宜解不宜結,你原諒人,人也就原諒你。人不能離群獨居,人生何處不相逢,把喜歡的人記在愛心之中,把惡的人也包容在愛心之內,這樣才能做到怨親平等的看待。
沒有黑暗,顯不出光明;沒有惡毒,見不到善良;煩惱即菩提,大乘行者是不怨惡人、不懼煩惱,只要有「等念怨親」的觀念,舊惡是我們的恩惠,惡人是我們的善知識,烏雲開了,就是金光朗朗的太陽
三分享:
興家老師「八大人覺經第七講 」四層次回饋
1. 如同世間法,貧富也是因緣生。沒有永久的貧與富。
2. 慳貪是貧窮的因,喜捨是富貴的因。所謂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
3. 為什麼布施是富貴的因?布施就像在福田裡播種,富貴就是福田的收成。
4. 得財富而不知善用財富,有也等於無。安貧樂道的人,雖貧而富。貧富不只是物質上的差別,內心的富有更勝於物質。
5. 布施有三類:財、法、無畏或是身、口、意
6. 最上乘的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相布施,無得而修。
7. 布施要做到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怨親平等。把惡人視為逆增上緣,是成就道業的資糧。
恒瑞老師的分享:
【妙吉祥】佛光人見面就是互道「吉祥」,每每讓我覺得歡喜、幸福,今天更了解原來「妙吉祥」是文殊菩薩的名號,「妙」是不可言喻的美好,「吉祥」就是很順利、沒有困難,看到別人打聲招呼「吉祥」,心中想著文殊菩薩, 期許自己也能效法祂,從懂得愛自己,再學習無私、為人著想 、體諒別人,做一個遭遇任何事情都會轉為吉祥的的人。
【布施為度人的根本】佛教對於世間貧富的定義是不同於世俗的,貧者不會恆貧,富者更不會恆富,貧窮是慳貪起心動念,富貴是因為願意喜捨。布施是六度波羅蜜的第一,布施是給別人更是給自己,人生的貧富各有因緣,這一生多布施如同在福田裡先播種,修布施的因,將來才有財富的果。但一無所有的貧窮之人如何能布施呢?其實,沒有金錢物質也可以布施「語言」,布施「容顏」,佈施「心意」,佈施「身行」。布施也講求方法,世間善行的布施總希望別人感謝讚美或輕賤受施者,佛法菩薩所行的布施則要做到三輪體空1)沒有能布施的我;2)沒有受布施的人;3)沒有所布施的物。甚至於要「等念怨親」,即使是怨家有需要也會平等的布施,把怨家視為我們的善知識、逆增上緣,更有助於道業的成就。
淑貞老師的分享:
昨日的讀書會讚歎秀珍老師的暖身~「娓娓道來「妙吉祥」是文殊菩薩的名號⋯⋯述說著「妙」是不可思議、很奇妙,不可以用言語、不可以用心意、不可以想像,都沒有辦法形容的,就是很微妙的,說都說不出來的不可思議。簡單的說,它是無法透過想像所能明白言喻的,是更廣、更深的美好。
文殊菩薩的功德、成就,就是很妙!像是佛教的好多經典稱「妙」,妙不可言。像《妙法蓮華經》的「妙法」,這個法是很微妙的。像《人間福報》,這十五年來(今年二○一五年)每天第一版〈奇人妙事〉,都是奇妙的人與事,廣收許多稀奇的人、微妙的事,分享給大家,讓大家看到原來世間有這樣奇妙的人事。
秀珍老師的分享與期勉:
讚嘆帶領人麗卿老師,事前用心準備親自手作的《八大人覺經》抄經本送給每位愛書人,將今日主題<第六覺知>以書法寫出,字跡雋秀優美,意義非凡,大家在完成讀書會後體會抄經的禪心妙意。麗卿老師今日以行動示範了經文內含,「菩薩布施」,財施(抄經簿+筆)、法施(宣講經典)等真義,讓大家如獲至寶,心存感謝,心生歡喜。
感謝大家共讀內容,分享經驗,淑貞老師在擔任園長時時常領眾帶領幼童做操,滿臉笑容,贏得家長師長學童愛戴。恆瑞老師分享在讀報教育遇到學校行政協調有誤時白跑一趟,仍然想起要保持「平常心」「歡喜心」不給人為難,來保持優雅,講說生動活潑,令聽聞者大為佩服,開懷歡喜。
感謝 興家教授在主題閱讀後,回饋分享,整理歸納7點心得,其中好觀念有:布施如同播種,功德存摺的概念;思惟錢財的價值,安貧守道、享有也是一種富有。布施以法布施為最上乘,原因是能離苦得樂最究竟。
我最相應的部分是布施三輪體空,沒有能布施的我,沒有受布施的人,也沒有所布施的物,這也是《金剛經》所說的要我們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