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12月19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一)

    三、書目:《星雲大師全集》經典系列~佛教管理學1

    四、出席人員:陳雪霞、翁麗珠、黃麗容、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陳淑貞、錢素慧、蕭文鶯、葉玉珍、黃婌媛共1 1人
    記錄:黃婌媛

    五、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黃婌媛老師
    <二>、主題一:黃婌媛老師
    <三>、回饋分享:蕭文鶯老師

    六、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
    1、主題:回歸清淨自在生活
    2、內容:
    (一)、金玉滿堂5:星雲法語
    結合佛法與現代人的生活,以十冊《法語》打造十把『佛法鑰匙』,帶領我們從不一樣的角度,去發現與體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第一課 自在的生活
    1.對感情要不執不捨?
    2.對五欲不拒不貪?
    3.對世間要不厭不求?
    4.對生死要不懼不迷?

    (二)有感於瓊瑤女士辭世的生命省思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
    1、佛法因緣法~死後光景來自生前作為。
    2、《三世因果經》的管理學
    即所謂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3、了解因緣法,就會懂得慎防造業、廣結善緣、歡喜受報、正向思考。
    4、回來看瓊瑤對「死法」的堅持。慧開法師在「生死自在」哀心建言,不可忽視「它」將留下的隱患與隱憂!

    (三)、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一期生命有更好的謝幕方式。
    韓國電影~「天堂之約」
    韓國導演閔丙勳的真實家庭生活記事,本片紀錄小孩面對母親因病離開產生的不捨及哀愁,轉而藉由撰寫一封封書信,傳遞給天上的媽媽表達思念心情,從悲傷中逐漸復原,啟動正向的循環《用生命影響生命》。

    <二>、閱讀主題:
    主題:《佛說孛經》的政治管理學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佛教是淨化社會人心。正如太虛大師所說:「佛教是問政不干治。」《佛說孛經》,記錄的是「孛」和國王的對話。以下就從孛回答藍達王的對話,來說佛教對於政治管理的看法。

    (一)、以性格仁慈來管理國家
    1、慈悲領眾:慈悲沒有敵人,能化戾氣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
    2、誠信攝眾:必須管理好自己的道德操守,不要失信於民,才能將民心找回來。
    3、智慧導眾:世間上有許多是非善惡、好壞對錯,但評斷的標準卻只能依靠智慧。
    4、育才用眾:要不斷培養人才、提拔後學,找到適才適任的接班人。
    5、平等待眾:是立場互換、視人如己,尊重對方的尊嚴與權益。

    (二)、以重視輿情來管理國家
    1、以謙卑折服傲慢:謙卑待人、不輕後學,才能贏得別人真心的敬重。
    2、以傾聽走向人民:像觀音菩薩耳根圓通,而能「聞聲救苦」一般。
    3、以冷靜處理危機:處變不驚,從容以對、化危機為轉機。
    4.以包容獲得民心:有足夠的心量來包容、接納人民。
    5.以智慧面對輿論:「是非止於智者」,要能夠理性看待輿論。

    (三)、以民生康樂來管理國家
    1.以健全制度來保障民生:帶領行政團隊,擬出各種配套措施。
    2.以加強環保來維護國土:盡心盡力地在維護大自然,加強人民的環保教育。
    3.以重視教育來幫助人民:人民學會技能,就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照顧家庭、國家。
    4.以福利事業來穩定民心:得到良好的關懷,安心生活。
    5.以薄賦節稅來處理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穩定國家經濟與物價。

    結語:佛法可以從更高的角度,來補政治與法律不足的地方。佛陀放棄政治權位出家,也是希望能在政治之上,找尋真正可以為人民創造安身立命的理想世界與方法。

    <三>、回饋分享
    《蕭文鶯分享》
    本學期有修住持法師華嚴經的課程,本次回山巧遇法師,請示對經典確實不易理解,是因剛接觸不久,期待透過繼續薰習、多参與法會來精進。

    感謝因緣參加了本期的水陸法會,水陸法會共舉行七天,每次主法的法師5到7位,信徒們都流露出一份虔誠及肅靜的莊嚴,感覺非常殊勝!尤其在瑜伽焰口施食、內壇儀軌送聖更多達13位和尚主法,讓我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攝受力更令我震撼!建議大家把握因緣回山體驗。

    《素慧分享》
    國家領導人性格「慈悲」,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用人唯賢,沒有偏見,人民不畏懼,才能發自內心的擁戴。

    《雪霞分享》
    直正的平等不是齊頭式的平等,而是立足等的平等,就如功德主捐獻多,自然受到較好的回饋;若心態不平也只能發願來生,自己有更好的福德因緣了。
    平等是立場互換、換位思考,但視人如己就要多加學習,才能做到尊重對方的尊嚴與權益。

    《秀蘭分享》
    領導者諸如:總統、地方首長、、、會長、小至家長,能善用「慈悲」、「誠信」、「平等」、「傾聽」、「包容」、等等來穩定大眾,穩定每個人的身心,平息爭紛才有祥和的生活。
    「以傾聽走向人民」這一段,說明傾聽,不單是聆聽,還要善聽、兼聽、會聽、用心聽。這真的是要領導者學習「耐心、包容」,才能細心傾聽他人意見,增長智慧。
    「以重視教育來幫助人民」這一段,讓人民學會技能,他們就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照顧家庭,也能幫助國家變得更富強。
    人人受教育,有智慧、有技能,提升生活品質、增加幸福,也會分辨善惡,大家相處就更融洽了。

    《玉珍分享》
    「法律防患於己然,佛法防患於未然。」讓我想到學佛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機緣,常遇到身邊的人怎樣勸都沒有感覺,那麼你更要懂得珍惜。

    《淑貞分享》
    慈悲是做人的基本條件,是拔除他人痛苦,給予快樂。慈悲讓人懂得尊重包容,不會與人結惡、樹敵,所以「慈悲沒有敵人」

    《秀鑾分享》
    當領導人一定要以智慧面對輿論,別人的批評來檢視自己,記得旅遊歐洲時看到城牆寫著:沒有智慧的人不可能有道德。是非判斷錯誤就是智慧不夠。如今民主開放,輿論有正面有負面,更需要有智慧的領導人!

    《文鶯分享》
    要以謙卑折服傲慢,佛門𥚃也講究不輕後學,教人不能看輕後輩,要不恥下問。

    《麗容分享》
    道場活動利人利己,大家應多發心做不請之友、為眾服務,讓教師分會團隊更强大。

    七、結語

    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來實現政治目標。但在現實生活裡,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利益分配,為了利益,世界各國當前的政治生態,就是活生生的一副政治眾生相。

    政治是管理眾人,維護社會秩序的團體;政治希望人人能夠安和樂利的生活。佛教是教化眾生,淨化社會人心的力量;佛教要求人人能夠慈悲喜捨的做人。政治是重視法紀,要人人守法;佛教是慈悲懺悔,要人人自律。佛教與政治不但關係密切,彼此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倘若領導人是個仁君,有佛法的慈悲與智慧,知人善任、人盡其才,那麼「法律防患於己然,佛法防患於未然。」相輔相成、國泰民安了!

    感謝今天文鶯的分享~參與水陸法會的感動以及同修往生後的「生死兩相安」的努力盼望圓滿。雪霞點醒「立足點的平等」自求多福、抱願不要抱怨。秀蘭分析耐心傾聽的重要,秀鑾悟出道德的判斷來自智慧等等,令人心開意解更確信彼此菩薩道上攜手相伴!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