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   普門-多聞樂活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星期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10月2 4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一)

    三、書目:《星雲大師全集》經典系列~佛教管理學1

    四、出席人員:范鴻英、陳雪霞、李育麗、薛慶色、翁麗珠、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陳淑貞、錢素慧、蕭文鶯、葉玉珍、黃婌媛共13人
    記錄:黃婌媛

    五、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吳秀鑾老師
    <二>、閱讀主題:莊秀蘭老師
    <三>、回饋分享:莊秀蘭老師

    六、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
    1、主題:往事百語2「不要同歸於盡」
    2、內容:
    大師首先自蘆溝橋事變後,戰亂紛乘,外婆要家人「不要同歸於盡」,各自依自己能力去求生、發展,大師於是出家,在各寺院識字學習佛法、學習生活技能,追隨寺院法師,無論農村弘法、田莊耕作、小學教書,他都勇於承擔,要將佛教的僧才種子散播十方,不死守一處。

    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撤退至台灣,大師率領「僧侶救護隊」至台灣。
    到了台灣,僧侶救護隊都是人地生疏、投靠無門,大家相約各奔前程,以免「同歸於盡」。

    於是大師創立佛光山,本著此精神努力開枝散葉,讓法水長流五大洲,佛光山僧信二衆在弘法、文教、興學、運動、建築、救難、慈善、、均有成就,大師即使經濟匱乏,仍送佛光山弟子出國深造,弟子們也承襲「不要同歸於盡」的觀念,提㩗後進。

    大師希望普天下衆生,應有共存共榮理念,涵養尊重包容的雅量,捐棄同歸於盡的偏狹心態,建立歡喜融和的人間淨土。

    <二>、閱讀主題:
    1、主題:《地藏經》中的地獄管理法
    2、內容:
    (1)、探討地獄管理法之前,先了解《地藏經》內容。
    地藏菩薩有4次應化身,大長者子、婆羅門女、小國王、光目女,警惕示現諸惡莫作。而且地藏菩薩説: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都會百千方便度脫,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佛告虛空藏菩薩,聞此經讀誦布施、供養、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歎,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讀誦地藏經有這麼多的利益,又是最接地氣與生活習習相關,深入民心,闡述因果業報思想,指點犯錯世人一條改過向善的明路。

    佛教的戒律,有分為止持門和作持門,積極行善的是作持門,那麼「地藏經」就是諸惡莫作的止持門,勸解大眾千萬莫造惡業。

    地獄的陰暗恐怖,讓作惡的人入地獄,有各種方式來管理,其中用教育來感化,才是高等的管理,了解因緣果報,真正懺悔向善,去邪歸正。因此,地獄的有無,不過是諸佛菩薩的示教利喜,「大乘起信論」説:「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學佛應將我們的願力融入地藏菩薩的大願中,一起來莊嚴地獄、莊嚴世間!讓我們在佛法中做善事,行六度、三好,地藏菩薩都能善巧方便,開啟眾生心中的真如佛性,使眾生獲得利益。可以從自身做起喔!

    <三>、回饋分享
    帶領人:莊秀蘭老師
    請諸位善知識就你今天的收穫、感受、生活上的印證與未來的期許分享心得。

    《鴻英老師回饋》
    《地藏經》中的地獄,不是離開人間而有的地獄,也不是玄想出來的,其實是眾生的起心動念在審判自己,一切都是內心創造的。修行就是要「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

    《慶色老師回饋》
    「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祕藏。」如果能夠像大地一樣安忍,不論外境如何引誘都做到不貪、不瞋;遇事能夠深信因果,謹慎思量才是!

    《育麗老師回饋》
    讚嘆地藏菩薩在因地四次修行,自我管理、發大弘願,救度眾生,更誓願未來世度化三惡道眾生,最值得我們學習與期許。

    《麗珠老師回饋》
    「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不與人計較、比較,遠離貪瞋愚痴,不被煩惱憂傷繫縛,以此自勉!

    《立麗老師回饋》
    「一念三千」我們一念心是私心、是慈悲心、菩提心?「百界千如」是佛境界,唯學佛、行佛、精進不懈呀!

    《淑貞老師回饋》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如果在我們起心動念、舉止行為時,能運用佛法的智慧來自我管理,才能遠離「果報」的自受呀!

    《素慧老師回饋》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這四句偈從字面上很容易懂,自己的因果是自己的業力所招感,如果能透過行佛來體證這個道理,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為自己開創光明的人生!

    《玉珍老師回饋》
    20年前父親往生,我持誦《地藏經》49天,一直對它特別有感應;今天因緣奇妙第一次來讀書會,就能與大家共讀此篇文章,再次體證佛法的不可思議!

    《秀鑾老師回饋》
    「自私就是地獄,利人就是天堂。」
    原來地獄與天堂只隔著一道牆;心存善念,想著服務人群、造福大家,就能衝破那道牆呀!

    《雪霞老師回饋》
    為什麼眾生難度?佛法說「眾生剛強,難調難化」,所以佛法要有八萬四千法門呀!
    佛陀到忉利天去為母親說法,一則令人間的四眾弟子重新激起對法的渴望,再則忉利天的天眾在果報盡時,天身也會退失、也會死。這是佛陀圓滿智慧的具體表現。

    七、結語
    地獄在哪裡?原來在心內。
    地獄是什麼景況?是誰建造、設計了地獄?佛教卻說,地獄是人心及業力建造出來的!六道輪迴,是一種因果自然定律,並非賞罰制度,也非上天安排。

    佛陀說他不但當下地獄,而且還要常住地獄、歡喜地獄,最後還要把地獄莊嚴起來!由此可知,地藏菩薩的地獄管理法,是大悲心的流露,是人間菩薩道、大願者必學的法門。

    稻盛和夫說:「自利是本能,但利他却是本事!」利他是一種善待他人的慈悲心,可以縮短天堂和地獄的距離。

    學佛是可以離苦得樂的,人身是可以修行的,「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天我們兩者既已俱足,務要努力修行才是。學習放下才能減少煩惱,放下不如意再提起利人利己的佛事,心無掛礙!

    今天兩位帶領人,會前充分準備,表現帶領人的十萬分誠意!進行時掌握時間讓與會者都能消化吸收文中章節,提出自已相應處及最感動的文句,大家印象深刻、心開意解。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10月17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一)

    三、書目:《星雲大師全集》經典系列~佛教管理學1

    四、出席人員:范鴻英、陳雪霞、薛慶色、翁麗珠、黃麗容、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黃婌媛9人
    記錄:黃婌媛

    五、讀書會進行
    <一>主題:「佛遺教三經」的管理法
    佛陀在涅槃前,再三叮嚀弟子們:「你們應當以『戒』為師。」「對於惡人應默擯之。」《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持戒是最完善的自我管理,唯有如此,我們的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定與光明。

    「佛遺教三經」是佛陀教我們怎麼自己管理自己,怎麼樣認識世間,怎麼處理人間的事事物物。

    <二>、《八大人覺經》的管理法
    帶領人:范鴻英老師
    綱要:《八大人覺經》,「大人」意指「菩薩」,對在佛道發心的行者的自我要求、鼓勵自己向佛道邁進的八種修行之道。言簡意賅,容易記誦!
    1.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2.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3.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4.常行精進,破煩惱惡。
    5.廣學多聞,增長智慧。
    6.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7.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8.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三>《四十二章經》的管理法
    帶領人:范鴻英老師
    綱要: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譯經,是在漢明帝的時候翻譯的。內容簡單扼要。經中對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只作簡要說明,而重點在闡述沙門之證果、善惡諸業、心證、遠離諸欲、人命無常等教義,並明示出家學道之要。

    禪門講「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方寸之間的管理,要用我們的智慧,改惡行善。
    「懺悔」是滅罪消業的管理方式。
    「忍辱」是智慧、力量、化解人際衝突展現慈悲。
    「隨喜功德」是最高無上的布施,是淨心的管理。
    「明因識果」是思想管理,關乎人生成敗禍福。
    「愛欲垢盡,方可見道」是愛的管理。
    「學道見諦,無明即滅」是智慧的管理。
    「中道」不偏頗、不執著,「不二」才是修行最高明的管理。「平等觀
    「廣結善緣」、「精進行道」、「切莫放逸」
    「利用零碎時間」來管理我們的人生,才是懂得生命意義的人。

    <四>《佛遺教經》的管理法
    綱要:本經內容主要敘述佛陀在拘尸那揭羅的娑羅雙樹間,行將涅槃前的最後垂誡。佛陀最後囑咐少欲知足,應先有出世思想,方能作入世事業。要求學者嚴於約束自己身心,既具有經的性質,又具有律的性質,可謂經中之律。

    鼓勵三寶信徒,應當受持五戒,修諸善法,過八正道的生活;要能制心一處、專誠一意,才能無事不辦。

    從「六度波羅蜜」來講,能實踐「布施」就是要對金錢物資不要過分貪著,要能有自制力,在生活中才能防非止惡;「忍辱」能控制自己的瞋恚,養成柔和的性格;「精進」就是要我們立定目標後,不要懈怠;「禪定」才能夠臨危不亂,做出正確的判斷;「般若」有智慧,才能不執著、無明煩惱不生。

    六、結語
    遺言是一個人留給世間最後的重要話語,今天共讀大師《佛遺教三經》的管理法,發現佛陀涅槃前對弟子的殷殷教誨,具有戒律也有教法。內容大要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更多的是自利利他「大人」們菩薩道上的「六度波羅蜜」與「四攝法」,充滿佛法教理,是我們學佛、行佛的準則。
    大師更從佛陀制戒的精神與宗旨契入,以簡易能懂的語言、文字,期待我們能夠領悟、有所啓發、切實去實踐,是大師倡導「人間佛教」的本意。

    《佛遺教三經》帶領我們走向光明的道路,也是佛陀「以身作則」的管理學,是佛陀留給世人離苦得樂的方法。不禁追憶起星雲大師的一生.....同樣的,大師留給我們的是《星雲大師全集》~怎能不精進、向上、向善,追隨大師「自利、利他、菩薩行」。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6月2 7日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

    三、參加人員:范鴻英、陳雪霞、李育麗、翁麗珠、黃麗容、李美雲、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陳淑貞、黃婌媛11人
    記錄:黃婌媛

    四、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莊秀蘭老師
    <二>、閱讀主題:李美雲老師
    <三>、分享回饋:陳淑貞老師


    五、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莊秀蘭帶領

    大師說:「金剛經」是佛陀與「解空第一」的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闡述了「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皆空」的「般若空性」;一旦證悟了「空」、通透了「般若」,我們在人間,出世入世都能受用、皆得成就。

    讓我們認識世間的價值,大家同體共生,世界是一個大合相,包涵多元化的。要斷除一切煩惱,真空才能生妙有。整部「金剛經」可說有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奉行四大要義得智慧,一悟究竟,自身熾然光明。

    又教導我們要富有的方式是做到「無相布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了解空是因緣所生的。

    無我度生,體認世間是「緣起性空」,生活自在,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佛光山的四大工作信條:就是四給。

    無住生活,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應無所住」即是清淨自在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依因、不住任何的「假設」,是金剛經的精髓所在。是佛性、佛心就是「實性」,真實的自性就是「真如佛性」。

    無得而修,但不否認修行的得,佛法不是交易,是自修自得。心無所住,才能不驚、不怖、不畏,遠離顛倒夢想。從生活中修行三業供養:「身」做好事、「口」説好話、「意」存好心。

    佛在人間,「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一心住佛,一心行佛,能知行合一,金剛經是我們能夠信受奉行、實用活用的經典。

    <二>閱讀主題:李美雲帶領
    書目:星雲大師《佛教與生活》
    主題:如何歡度老年生活
    討論內容:
    簡介星雲大師及其對老年生活的見解。
    《提出今天要討論的五大重點》
    1、早起十念法
    何謂「早起十念法」。
    詳述每個念頭的意義及如何實踐。

    2、晚睡一炷香
    說明「晚睡一炷香」的概念。
    討論如何在晚睡前通過靜坐或冥想來平靜心靈。

    3、飯前五觀想
    解釋飯前五觀想的內容及其重要性。
    詳述每個觀想的含義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4、生活要放下
    探討「放下」的概念,尤其是在老年生活中的應用。
    提供放下執念、簡化生活的方法。

    5、老死不可怕
    闡述老死的自然性及其不可怕之處。
    分享星雲大師對死亡的見解和智慧。
    提供如何面對老死的方法,如接受無常、活在當下。

    總結五大重點的核心思想。
    在此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智慧。


    《陳淑貞分享》
    歡度老年生活的方式有很多,關鍵是保持身心健康和積極的生活態度。以下是一些建議:

    1. 保持身體健康:
    • 規律運動: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游泳、瑜伽等,這有助於維持體力、靈活性和平衡。
    • 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食品和瘦肉,減少鹽分、糖和脂肪的攝入,保持均衡飲食。
    • 定期體檢:及時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和處理健康問題。
    2. 保持心理健康:
    • 積極的心態:保持樂觀,學會應對壓力,尋找生活中的樂趣。
    • 社交活動:多參加社交活動,保持與朋友、家人的聯繫,參加社區活動或志願服務,這有助於減少孤獨感。
    • 學習新事物:學習新技能或知識,如學習新語言、繪畫、手工藝等,保持大腦活力。
    3. 豐富的休閒活動:
    • 旅行:如果健康狀況允許,可以多出去旅行,探索新地方,享受大自然。
    • 興趣愛好:發展和培養興趣愛好,如園藝、閱讀、寫作、音樂等。
    • 娛樂活動:參加社區的娛樂活動,如舞蹈班、棋藝俱樂部等。
    4. 生活管理:
    • 財務規劃:做好退休後的財務管理,保證經濟穩定。
    • 居住環境:保持居住環境的安全和舒適,根據需要進行適當的改造。
    5. 心靈成長:
    • 精神生活:參加宗教或靈修活動,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 與年輕人交流:與年輕人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保持心態年輕。

    這些建議可以幫助你在老年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享受每一天的生活。

    六、結論
    <一>、暖身部分秀蘭近日接觸~張振宇的「量子臉書」系列~今天介紹了題名《金剛經》的畫作,詮釋他的畫與佛教義理之間的關係。

    《金剛經》的畫作,整個畫面是濃郁的橙紅色,仔細觀察細微處,可以見到他畫出了佛菩薩天龍八部、印度濕婆神、雙翅展飛的天使、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甚至還看得到梵谷肖像。佛教哲學與現代藝術結合產生新的碰撞,更讓人驚艷。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誰說菩薩與天使、濕婆神與蒙娜麗莎不能並陳?所有的「相」都毋須肯定或否定它,它都已交融在一起,都可以「一體同觀」,這不就是「空」的最高境界嗎?

    張振宇的「書子臉書」系列展轟動藝文界。「量子」是科學名詞,「臉書」則是近年崛起的網路社群,二者的結合在張振宇的彩筆下形成一張張菩薩面容。整幅畫就是額頭至下頷的一張臉,其他身體部分儘量省略。菩薩的眼簾下垂、微笑、慈悲祥和地俯視眾生,視覺上令人震撼。也震憾了秀蘭老師~對《金剛經》更深一層的了悟。

    <二>、主題探索
    帶領人美雲人生體驗因佛法的薰陶,在承擔與放下的拿揑,讓自己自在於每個當下!由她帶領「如何歡度老年生活」,更有意義與可信度。

    就如書中大師所言:依早起十念法,有時候過去所做的事已經忘記了,因你每天早上念佛集中心神的關係,往事就會回憶起來,使你感到人生悠然自得。也有的人,如在政治上、在學術界有成就以後,他知道要返樸歸真,他知道要擴大自己生命的境界,也一樣的以稱念阿彌陀佛為依歸。

    所以,他們生活得自由自在,這可說是阿彌陀佛充實了他的精神內涵,使他的生命能任性逍遙!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人心貪婪無度,永不滿足,到頭來只會害了自己,《心經》告訴我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唯有覺悟「緣起性空」,一心一意稱念阿彌陀佛,念到心無染著,放下身心掛礙的世界,「無量光無量壽」才是我們探尋的境界。

    晚睡一炷香,內觀禪修,修止觀;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什麼腿子一定要盤起來?如此對於集中心神,統一意志有很大功用。調身再調心,靜坐,並不是茫然地呆坐在那裡,主要的是內心要有活動。譬如:用心觀想前面有一尊佛像,或是頭頂上方有一尊菩薩像,那聖像並不是木頭偶像不動,而是眼睛、眉毛栩栩如生,好像在對你說話一般。

    大師叮嚀再三、苦口婆心,告訴我們靜坐的意義與方法,期待我們「豁然而悟」,如此人生導師,是我們生命裡的那道光!在此篇章「如何歡度老年生活」讀來更是迫切與感動!

    「佛教與生活」每個章節處處都是佛法,以前讀「佛法概論」、「佛法真義」、「六祖壇經講話」⋯⋯在此更能體會大師文章的奧妙之處,看似簡單明瞭,實則是大菩薩的慈心悲願,願弟子們平安幸福照此生呀!
    要牢記在心、切實執行才是!

    <三>、回饋部分
    帶領人提供了老年生活方式的詳盡的建議,祝福大家身心健康,在有佛法的加持下,自在享受當下的幸福生活。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5月30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

    三、參加人員:范鴻英、陳雪霞、翁麗珠、黃麗容、李美雲、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陳淑貞、錢素慧、黃婌媛11人
    記錄:黃婌媛

    四、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黃婌媛老師
    <二>、閱讀主題:翁麗珠老師
    <三>、回饋分享:吳秀鑾老師
    唐立麗老師

    五、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黃婌媛帶領
    主題:《法華經》的重要十句話
    內容:
    1、示教利喜──處處給人歡喜
    2、隨喜功德──時時讚美說好
    3、恭敬不輕──尊重各人佛性
    4、普門示現──整治心靈水源
    5、一心稱名──念念真誠善美
    6、四安樂行──安住慈悲喜捨
    7、六根清淨──煩惱轉成菩提
    8、淨土信仰──人間莊嚴美好
    9、法師菩薩──弘法不分僧信
    10、久遠成佛──法身常住不滅
    重點提示:
    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後才說《法華經》,說的是三乘會歸一乘之道。顯示善惡、教導捨惡修善得歡喜心。尤其佛陀累劫修道,三十二相應化身慈悲、圓滿威德,令眾生如沐春風!

    隨喜是心量的修行,心小了,任何事都是大事;心大了,任何事都是小事。為人處事時時讚美說好,隨分隨力隨喜就能累積功德。

    個人習慣性的語言批評,都是對人的輕視與傷害,批評之前先反省自己,多說點善意溫暖的話,修好口德,可造三代福澤。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佛門廣大普門大開,只要衆生的心垢清淨了,做人做事事言行一致,人和事和萬事如意!

    念念眞誠善美,心意所想的都是慈悲喜捨,所有的願望都是清淨誓願,才能安樂自在。如此依教奉行、自利利人、廣結善緣,能發心立願一生受持盡未來際~行菩薩道,就是《法華經》的重要思想。

    <二>閱讀主題:翁麗珠帶領
    書目:星雲大師《佛教與生活》
    主題:身心安住的家園
    討論內容:
    要建立身心能安住的家園,得先斷除煩惱,給自己一顆朗朗如晴空般的心,才能有理想的淨土。

    佛教中,欲樂指追求經由五蘊感知五塵,可以得到的物質性快樂,又稱五欲樂,分別是財、色、名、食、睡五欲,又迎合心裡的貪、瞋、癡三毒,造成身心的禍源苦果,是無明煩惱的根本。

    學佛就是要開啟真如心,時時觀照、淨化自己的身口意,不與惡魔~貪瞋癡慢疑相應,時時轉善念~煩惱轉菩提,慢慢改正習慣,才能離惡向善。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念佛、聽經人間三福行,無不就眾生善緣正因,運用三根普被、人人可行的方法來度化眾生。每天念佛號成定課,一聲「阿彌陀佛」即是「無量壽、無量光」,藉念佛的修行求得身心自在安住。

    極樂世界的往生,須要靠現世人生的千番歷練。涅槃解脫的妙果須要觀照染淨不二的實相,才能體證。佛國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來流光,而在當下人間淨土的建立,現世人生的莊嚴。因此淨化現世生活,才是我們身心得以安住的家園。

    <三>、分享與回饋:
    吳秀鑾、唐立麗帶領
    《莊秀蘭分享》
    謝謝婌媛老師帶領暖身,我喜歡這一句~「學佛人做事言行一致,學會包容,隨順眾生,海納百川,上善若水。」開啟真心,認識自己,而且人的煩惱90%可以自己掌控的,人生苦短,保持清淨的心,既然無法如願,是因緣不具足,放下它,讓自己人生快樂。
    謝謝麗珠老師帶領佛教與生活主題,「身心安住的家園」篇。
    大師說:「佛國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來流光,而在當下人間淨土的建立,現世人生的莊嚴。」
    大師美滿的家園標準:
    1.沒有骯髒的污染,只有清淨的環境。
    2.沒有經濟的占有,只有均富的日用。
    3.沒有猜疑的誤會,只有互相的信任。
    4.沒有人我的是非,只有和諧的眷屬。
    5.沒有怨敵的相殘,只有互助的友愛。
    6沒有生活的勞累,只有安樂的滿足。
    7.沒有階級的差別,只有大眾的平等。
    8.沒有政治的迫害,只有德化的和平。
    感覺在佛光山本山的環境、僧團、制度,就是這個寫照啊!原來大師不止建立佛光山,而是建立極樂世界在人間的淨土啊!
    將每個人的家庭生活,建立成美滿、幸福、快樂、光明的歸宿,家就是淨土,讓我們的身心都可以安住。

    六、結論
    佛陀初轉法輪,為五比丘宣講四聖諦。世間無常故苦,世人把一切看得很實在,所以無法自在。我執、我見是苦的根源,學佛就是要超越世俗、出離世塵,以三學、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來去我執、我見,深觀因緣法、淨化心靈,以出世的思想過入世的生活。也就是不著世間,不離世間的菩薩行,難行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提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教師分會—經典讀書會

    時間:111年10月26日上午10:00~12:00
    地點:台北道場11樓第一教室
    書目:星雲大師著:《修剪生命的荒蕪》
    召集人:李秀珍督導長
    帶領人:黃麗容師姊
    出席人數:八位

    一、暖身:佛光四句偈

    二、帶領人的導讀

    三、分享篇:

    東美師姊心得分享:
    10/26由麗容老師帶領導讀-第一部「心念有情」四篇文章分別是映現人生風景令、留一座美麗島、多看多聽少說、顛覆法則。這四篇文章是由星雲大師針對我們讀者引導認識你我他要如何擅用自己的六根,對治煩惱的外在社會大眾易起煩惱的自心,所隱藏者貪嗔癡慢疑習氣慢慢一點一滴沁蝕著真如本性.....。大師在顛覆法則文章裡,強調佛教重視「戒律」。臺灣現在的社會暴力、色情、黑金、賄賂等問題,就像是腐壞的水果,失去了芬芳的美味。大師強調自己要找回人性的良知,建立一個公平、合理、法治的國家,人人才能活得尊嚴快樂,安心又自在。
    在六祖壇經講話裡,有說到修行過程當中,往往會出現障道因緣發生。也就是「三毒」、「五欲」、「六塵」;世間的「金錢」、「感情」、「人事」、「觀念」「無明」等因緣,要能接受「真理」、要把「心門」打開,要解開「心結」,放下「心擔」,那麽,佛法才能進入我們的心中。經云:「但莫做作,只是平常」,用一切「平常心」,不矯揉造作,如此才能和「真理」契合。我們學佛的人,在「理」上頓悟以後,還要在「事」上精修。無論是頓悟也好,漸修也好都是需要時間累積,一旦功行圓成,自然水到渠成。所以,一個真正會聽的人,要聽無聲的聲音;一個真正會看的人,要看無心的宇宙。心中沒有聲音,那才是「最大的」聲音。如維摩居士「一默如雷」,我們不要去追逐「心外」的色香味觸法,所謂「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恁麼飛,無取無捨無罣礙。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淑貞師姊心得分享:
    10/26麗容會長帶領導讀:「第一部:心念有情」的四篇-映現人生風景、留一座美麗島、多看多聽少說,秀珍督導長不時的從旁引導如何找尋《關鍵字》,如何《啟承轉合》,好像又一次的聞思修證的復習。
    映現人生風景:大師說了一個故事「把眼睛收起來」,由側目、觀望、到眼觀鼻、鼻觀心,眼睛收起來,重新調整內在的焦距和光圈,才能映現出人生真正的風景。
    留一座美麗島:大師曾在內政部舉辦的「人生哲學」演講中指出:如果傳播者筆下有德,就可以就台灣;社會上每一個人口中有德,不說違背良心的語言,就能救自己;善惡的因果是永久存在。文字言語可以是溫馴春風,也可以是蕭瑟的冬雪,揭人長短隱私,震動社會群眾對立意識,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使人身敗名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九月霜,能不慎言慎行?
    尤其現今網軍猖獗⋯⋯口中留德、筆下有德,挽救我們的命運先從自己的慈悲道德開始!為我們子孫留下一座春可遊園、夏可觀荷、秋可賞月、冬可戲雪的美麗寶島。
    多看多聽少說:為什麼有兩眼、兩耳、兩鼻孔?卻只有一張嘴?因一張嘴不節制管理,一生危害自己,傷害別人;讚美就像雨後的彩虹、闇夜的螢火,雖驚鴻一瞥,卻是久久的激盪回味!剛剛小女兒路過我房門,伸出姆指頭說:媽咪妳做得最好的是什麼?我問:是什麼?她伸出雙手比兩個讚👍!說到:《尊重》…
    顛覆法則:佛陀說過「戒住則僧住」,有法律才有台灣,良知和道德不能被綁架,我們的心才能得到溫暖光明的家園。
    早上聽著:2022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維摩詰經的不二觀,心中一幕幕一年前研讀完大師「談淨土法門」後,接著就是大師的「在人間歡喜修行-維摩詰經」,當時秀珍督導期勉大家~
    「綜觀維摩詰居士,生活自在富有,圓滿和諧,修行深,幽默風趣,以般若空性思想行六度,是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家。最佩服維摩詰居士,在人間遊戲神通,自在不拘泥,幽默有智慧,生活禪定,心不散亂,雖身在家,奉行戒法,實是在家佛弟子的典範。透過閱讀大師經典著作,能學習深入經藏,獲得法要,讚嘆佛陀教化之智慧慈悲,也能了解大師思想行誼。原來佛陀是人天教化的說故事高手,大師也是!」歷歷在目,猶言在耳,感恩
    這本書經過多少師姊們發揮「佛光人的精神」,集體創作後~透過數位印刷技術快速影印還原這本原已絕版的好書。讓我想到「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讚歎!
    讚歎~大師《給》了我們那麼多的經典故事、自己的生命故事,當我拿到這本書時,看著鄭石岩教授序言:「一曲生命的法音」
    :如果把人生比喩成一趟旅行,記得一定要作個豐富之旅,然後恬淡地回到篦廬性海的老家;倘若把生命當作蒔花接木的園丁,請提醒自己,別讓庭園荒蕪,要經營絢爛的花園,然後慷慨地與人分享。讓我好感動喔!
    感謝秀珍督導長提供這麼美好的大師著作,感謝美雲、美玲、恒瑞等師姊的集體創作,還有一起參與讀書會的眾師姊們,感恩。

    秀珍師姊心得分享:
    這是大師在1999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書名以生命寓意為田園,期許時時勤修剪,莫使田園荒蕪,可謂意喻深遠。雖是白話文學,卻是蘊含佛法真義。自出版以來,我時時翻閱,咀嚼箇中菩提味,如同清泉洗滌心靈,每每閱讀,無不身心舒暢。感謝教師經典讀書會的愛書人,支持多元閱讀,願意從白話經典中共讀學習,更感謝美雲副會長熱心聯繫大美玲老師協助,找到好的印刷廠並得到滿觀法師的許可,復刻了這本絕版書,恆瑞老師辛勞聯繫搬運來給大家,這些善因善緣讓我們得以親近此書,大家真是幸運好福氣。
    我因為當天有校園講座,錯過恆瑞第一場精彩的導讀。第二次場麗容老師導讀「心念有情」的四篇文章,麗容老師柔軟的音聲帶領,有條不紊,每位同學輪誦的優美誠懇,讓閱讀高品質。「映現人生的風景」看似大師敘述少年學習往事,文中帶出的是:眼根的智慧與修持的方法,原來大師說眼睛收起來,是要我們重新調整內在的距離和光圈,才能映現出人生真正的風景。真是妙不可喻!這本書每一篇小小的篇幅,確有深深的佛法妙義與大大的啟發,真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經典好書!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教師戶外讀書會~六度波羅蜜
    時間:11/22(週四)
    流程:
    9:00~雨中漫步二叭子植物園/感謝導覧員謝平帶大家認識園區
    10:30~讀書饗宴在布佬廚房/帶領人李美雲
    本日共 26 人出席,其中 3 位首次參加讀書會。
    內容:慧昭法師《金剛經的理論與修行法門》
    第十一章《金剛經》之般若禪觀成佛次第要門: 大乘核心之二行菩提~六度波羅蜜
    帶領人設計了講義大綱分發,並請與會者分成六組進行「六度波羅蜜」聞思修證。
    *由於餐廳寛敞舒適,六組各據一角,立即進入核心討論,
    40分鐘後各組推出代表報 告心得。

    1布施度組員:薛慶色.陳秀蘭.楊冬梅.鍾和玲
    由秀蘭代表分享。
    *布施度:財施.法施.無畏施 一般人布施多為財施,總希望能得到對方的感謝,那就是帶有貪心的有相布施,如 果能毫不貪吝地施捨,不求回報,也就是無相布施。 秀蘭以法布施分享她多次到日本佛光山本栖寺當義工,每次至少二周以上, 滿心 歡喜承擔廁所清潔工作,她建議大家有機會多多參與, 亦可體驗師父們海外弘法 的辛勞,長養增上心。

    2持戒度組員:范鴻英.李淑斌.江麗雲.馬藹嫻
    由江麗雲代表分享。 *佛教徒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菩薩有大慈悲.大 智慧,以戒為本,濟度世人 我們要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好佛教徒的角色,力行三好運動:説好話丶做 好事、存好心。

    3忍辱度組員:莊秀蘭. 村上啓子.黃怡敏.陳恆瑞
    由恆瑞代表分享。 *布施度和持戒度是從自身開始要求,是捨己為他,是不侵犯他人,始於主動由內向 外的修行;但忍辱度是被動的,是沒有預期的隨時考驗自己的一種修行,猶如別人 隨時拋來的一顆球,要怎麼接才能接得好才不會傷到自己或甚至傷到對方?別人 的一句話、一個行為、一個表情都可能因為自己受到羞辱而引起憤怒,如不能忍 辱,布施與持戒的功德,都會因而破壞。寒山子詩偈:「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 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在教育青少年時期的子女的過程中,苦口婆心的父母最易因為子女無視於自己的 管教,積習未改,而動怒甚至口出惡言或露出絕望的言語表情,然而若能時時將子 女視為幼兒時期,忘記自己曾做過的努力,忍住自己的憤怒,抱著寬容的心,耐心的諄諄教誨,相信子女一定會更好,教養的路上就會更順遂。

    4禪定度組員:黃婌媛.陳淑貞.呂玉芬.陳淑媛.黃麗容.張國蕾
    由婌媛代表分享。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昭法法師以「常覺不住」確實體會到發菩提心、自覺 覺人、自利利人是譲我們減少煩惱而走上佛道! 大家禪修的因緣是想放下俗事,把心放空,如同空的杯來納受佛法,透過調息調心, 定靜法喜!收攝散亂心,由定而引發智慧少煩少腦,進而斷煩一惱習氣得大解脫! 曾經有一位法師開示’譬喻一心開二門如「心中養了兩隻狼,一隻餵養貪瞋痴,另 一隻餵養戒定慧,兩隻爭吵不休而你想自在一些,那麼多餵些什麼就看自己的決 心」

    5精進度組員:陳雪霞.陸金竹.吳美麗.葉碧蘭
    由雪霞分享。 *精進度是遍布其他五度,當要實踐此五度都要正精進配合,精進可創造福德因緣, 在八正道裏的正精進是四正勤,我們應常實踐四正勤的善念,所以未生善令生起, 己生善令增長來配合慈悲,今天大家來這為心發光,也為身心靈發光,團聚成一個 大善能量及發光體。

    6般若度組員:李美雲.林梅蘭.吳秀鑾.胡爰熹
    由美雲代表分享。 *般若是六度的根本,凡事能有般若引導,面對世間的森羅萬象,從「一」就可以 知道「多」,從「小」就可以知道「大」,能夠舉一反三。理解六度可以讓自己得 度,也讓別人得度,自他兩利的法門,是面對人生取之不盡的好方法。

    ※金剛經對六度的詮釋是以布施度來含攝其他六度。
    如龍樹菩薩說:說一波羅蜜,即具足六度波羅蜜!也就是要以常覺無住的心,來廣 修六度等大乘一切善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常覺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而行於布 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就是要時時生清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成 就佛道。 台北教師每次舉行戶外讀書會,參與的人特別多,一些對讀書會性質不甚了解的或 怯於發言的讀書會夥伴,可以藉小組互相切磋,增進佛法在人間的妙用。

    *預告 2019 年台北教師山水讀書會正式開始!
    1 月 15 日台中花博小旅行,這是一場以台中的土地,藝術,人文,農業為基礎,結合
    來自台灣各個角落的策展人,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花藝師,農業專家等各方好手, 共同打造出一個台灣送給世界的禮物,歡迎大家一同去聆聽花開的聲音。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Recent Activities
  •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11月14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一)

    三、書目:《星雲大師全集》經典系列~佛教管理學1

    四、出席人員:范鴻英、陳雪霞、李育麗、薛慶色、翁麗珠、黃麗容、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陳秀蘭、陳淑貞、錢素慧、蕭文鶯、吳炘縈、黃婌媛共1 5人
    記錄:黃婌媛

    五、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翁麗珠老師
    <二>、閱讀主題:陳雪霞老師
    <三>、回饋分享:陳雪霞老師

    六、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
    1、主題:佛光菜根譚 自在人生
    2、內容:
    (1)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2)安住身心,是工作進步的關鍵;淡泊寡欲,是人生自在的條件。
    (3)人之所以不平,大多是因為有分別心、比較心、計較心、偏見、貪欲、嫉妒、瞋恚。如果能以「清淨、單純」的心來做事,就能泯除分別對待,而過得歡喜自在。

    <二>、閱讀主題:
    1、主題:天堂的管理法
    2、內容:生天即指天堂,但天堂也有其法治規範,有其運作的管理方法。如:投生天堂其條件,一定要薄淫欲,欲心輕者、清心寡欲者,才有可能投生到高層的天界。

    而投生天堂的資格,據《辯意長者子經》載,行五事可以生天界:
    一、慈悲,不殺生,進而放生護生;二、賢良,不偷盜,進而布施濟貧;三、貞節,不邪淫,進而護持戒律;四、誠信,不妄語,進而說善良語;五、明智,不飲酒,進而勸人不飲。

    就此五事細分,即是一般所謂的十善業,不僅是消極的止惡,更要積極的行善。
    奉行此五事,將來可以投生到欲界的四天王天、忉利天二天。
    而投生欲界的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則要多加修禪定,只是此四天的定功,只要即「未到定」即可。
    若投生色界天及無色界天,其定功則要入根本定才可。如果能遵守這些升天堂的「生活公約」,自能離墮惡道的畏懼,有一個安住的修行場所。

    佛教的宇宙觀~三界
    【欲界】
    欲界有六天:地居天、空居天
    1.四天王天──守護世間、廣學多聞
    2.忉利天──統理諸天、請法供僧
    3.夜摩天──不假日月、自身發光
    4.兜率天──資具具足、彌勒說法
    5.化樂天──化現五欲、享受樂事
    6.他化自在天──假他樂事、自在遊戲

    【色界】
    如果欲念完全伏住,對五欲不動心、不起念頭,達到初禪定功,自然就能夠生到色界天。
    1.初禪──無言無語,無憂無欲
    2.二禪──無覺無觀,歡喜輕安
    3.三禪──無歡無喜,舒服自在
    4.四禪──無出入息,安穩調適

    【無色界】
    無色界的有情,雖然沒有物質,但依禪定力的深淺和業報的不同,因此也分為四級:
    1.空無邊處天──與空相應,心中明淨
    2.識無邊處天──與識相應,清淨寂靜
    3.無所有處天──空無所依,諸想不起
    4.非想非非想處天──不見有無,恬然清淨

    【帶領人陳雪霞結語】
    導讀大師《佛教管理學》1「天堂的管法」後,大家都覺得 天堂離我們太遠了,太不可思議了。
    從小起,就常聽人家說:你真是個好人,以後一定會升天。你救了那麽多人,老天爺一定會照顧你⋯⋯
    但今天讀到「天堂的管理法」後,才知天堂原來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麽簡單。
    生天固然有生天的福報,但福報是有限的,所以天界並不是一個最好、最究竟的地方。故有偈云:
    六欲諸天具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
    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

    <三>、回饋分享
    帶領人:陳雪霞老師
    請諸位善知識就本次讀書會的聞思修證的層次,提出您仍然不解的問題,或大師某一句話在生活上的印證與未來的期許分享您的心得。

    《鴻英老師分享》
    珍惜修行的機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能得人身是非常殊勝的因緣,佛陀已經印證「佛成道也都在人間」,要能珍惜地用今生的色身來修行才是。

    《麗容老師分享》
    本家父母都是修佛者,弟弟更是虔誠的佛教徒,曾請教某寺院父母往生後在那裡?回覆令我們家人心慰,因他們在世時每日都是佛號聲不斷的精進信徒,以此見證、鼓勵大家要念佛。

    《育麗老師分享》
    隨心所欲,要怎麼快樂馬上就可以化現,故名「化樂天」。這𥚃的天人很符合我的個性,「隨緣自在」希望每天都能開開心心的隨願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等一切善法,將來得生化樂天!

    (文鶯老師分享》
    「他化自在」是依他人的快樂而有,因此,此天天人非常注重團隊精神,因快樂是要靠大家共同成就。經典中「天魔」修十善業也能升此天,但是因為我慢、嫉妒、貪欲此三重障未放下,所以才變成了魔。世界是一半一半的,有佛自然也有魔。所以學佛一定要依法不依人,要有正確的修行方法,否則會進入天魔的思惟中。

    《麗珠老師分享》
    《法華經》𥚃「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經文常常聽聞,今天讀了大師這篇文章,更深刻體會到「唯有修行精進,以求出離三界,進而證悟涅槃,才能夠超越無限的生命,了生脫死,這才是究竟解脫之道。」

    《立麗老師分享》
    今天的主題「天堂的管理法」確實吸引著我期待能悟點道,但僅僅是看到「小世界諸天圖解」就令我更暈眩了⋯⋯確實我們離「悟道」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呀!但接著看到大師文章中「能受持十善業,對三寶恭敬,對父母孝順,且能隨力布施,待人處眾具忍辱柔和,將來必得投生忉利天。」感覺有個明確的目標可以前進了,是我今天最大的收穫!

    《素慧老師分享》
    四大天王是中國民間俗稱的四大金剛,也是佛教的護法神~保護善良的眾生,對世間的的管理是護持國家、增長眾生善根,手持法器分別是「劍、琴、傘、龍」,有「風調雨順」之意,那麼天下大平、人民安樂,這目標具體又有意義。

    《莊秀蘭分享》
    「天堂」多少人響往的地方,我們幫往生的人助念,祝禱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的淨土。祈願能升天堂。
    天堂何等的廣闊,凡人無法想像的,好像我是佛弟子、是善女人,以後就會去天堂,是嗎?
    如今學到大師的這篇,天堂是有人管理的,每一處「天」是要有資格、條件才能進入,要進入天堂實在不容易喔!
    而且天人福盡,也有五衰相現,墮於惡道的。
    所以大師説:「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唯有修行精進,以求出離三界,進而證悟涅槃,才能夠超越無限的生命,了生脫死,這才是究竟解脫之道。
    我們是凡夫學佛的信眾,多多親近道場,讓此生少病少惱,布施植福惜福,國泰民安,天堂就在日常生活中了。


    《淑貞老師分享》
    秀蘭師姐說:天堂多少人嚮往的地方我們幫往生的人助念祝禱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的淨土,祈願能升天堂….
    雪霞師姐提供好多的有關天堂的寶貴資料,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云:天堂有「所謂四大天王」...太遙遠、太虛彌了,我常唱的那首鄭華娟如實生活書寫的好歌:「天堂」的歌詞~日日夜夜輕輕嘆息,只想告訴你沒有愛的地方沒有天堂!」

    《陳秀蘭老師分享》
    你可知道天堂在哪裡?天堂就在自己的「心中」。世間人與觀世音菩薩因緣最深,就是要對外觀「世音」,明明白白世間的音聲,你看明白世界到底怎麼了嗎?

    對內觀「自在」,一切都是因緣生也會因緣滅。「世間相」在困擾著我的內心嗎?我能自在嗎?學佛人多為寡欲者,堅守好自己的本分,凡事知足感恩,更何況慈悲也要有智慧,願意來讀書會的各位就是幸福的人,今天就來沾大家的光吧!末法時代的我們就以「念佛法門」共同勉勵修持吧!

    七、結語
    佛教稱世間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前四苦是的自然規律,而後四苦則是起源於人的貪嗔痴,是人自己造作的。佛說苦樂由心,終究是萬境本閒,唯心自鬧。若能轉念放下,便可愜意自在了。

    人生最大的權力就是「選擇的權力!」
    那麼換個角度看人生就大不同了,這是學佛人要參透的事。上次我們共讀「地獄管理法」地藏菩薩心中早已空卻,心中的眾生已經度盡,本週共讀「天堂的管理法」 大師說「天堂地獄在一念之間」;如果你已有選擇權了,那麼做什麼選擇不就在你一個轉念嗎!

    那麼我們凡人如果心志不堅定,不能忍百苦耐千憂,退失修行的信念,不能堅持成佛的一念,就只能隨境界流轉三界六道了!令人欣羨的「天人」何嘗也會心念不堅而成「天魔」,諸方阻擾、考驗凡人成就道業。身為佛光人的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時有貴人提攜,若心念不堅令自己與「天魔」交易了而不自知,不可不謹慎小心呀!

    今天大家又有些醒悟了,所分享的心得實用又有趣,因為我們每週都在「大師全集」聞思修中薰習、磨練!久違了的陳秀蘭老師心得分享更是令人難忘與深思哦!

    感謝今天的兩位帶領人,我們領受到您「法供養」的真心誠意!感謝今天與會者共襄盛舉,又圓滿一次「與法相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多聞樂活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星期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10月2 4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一)

    三、書目:《星雲大師全集》經典系列~佛教管理學1

    四、出席人員:范鴻英、陳雪霞、李育麗、薛慶色、翁麗珠、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陳淑貞、錢素慧、蕭文鶯、葉玉珍、黃婌媛共13人
    記錄:黃婌媛

    五、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吳秀鑾老師
    <二>、閱讀主題:莊秀蘭老師
    <三>、回饋分享:莊秀蘭老師

    六、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
    1、主題:往事百語2「不要同歸於盡」
    2、內容:
    大師首先自蘆溝橋事變後,戰亂紛乘,外婆要家人「不要同歸於盡」,各自依自己能力去求生、發展,大師於是出家,在各寺院識字學習佛法、學習生活技能,追隨寺院法師,無論農村弘法、田莊耕作、小學教書,他都勇於承擔,要將佛教的僧才種子散播十方,不死守一處。

    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撤退至台灣,大師率領「僧侶救護隊」至台灣。
    到了台灣,僧侶救護隊都是人地生疏、投靠無門,大家相約各奔前程,以免「同歸於盡」。

    於是大師創立佛光山,本著此精神努力開枝散葉,讓法水長流五大洲,佛光山僧信二衆在弘法、文教、興學、運動、建築、救難、慈善、、均有成就,大師即使經濟匱乏,仍送佛光山弟子出國深造,弟子們也承襲「不要同歸於盡」的觀念,提㩗後進。

    大師希望普天下衆生,應有共存共榮理念,涵養尊重包容的雅量,捐棄同歸於盡的偏狹心態,建立歡喜融和的人間淨土。

    <二>、閱讀主題:
    1、主題:《地藏經》中的地獄管理法
    2、內容:
    (1)、探討地獄管理法之前,先了解《地藏經》內容。
    地藏菩薩有4次應化身,大長者子、婆羅門女、小國王、光目女,警惕示現諸惡莫作。而且地藏菩薩説: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都會百千方便度脫,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佛告虛空藏菩薩,聞此經讀誦布施、供養、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歎,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讀誦地藏經有這麼多的利益,又是最接地氣與生活習習相關,深入民心,闡述因果業報思想,指點犯錯世人一條改過向善的明路。

    佛教的戒律,有分為止持門和作持門,積極行善的是作持門,那麼「地藏經」就是諸惡莫作的止持門,勸解大眾千萬莫造惡業。

    地獄的陰暗恐怖,讓作惡的人入地獄,有各種方式來管理,其中用教育來感化,才是高等的管理,了解因緣果報,真正懺悔向善,去邪歸正。因此,地獄的有無,不過是諸佛菩薩的示教利喜,「大乘起信論」説:「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學佛應將我們的願力融入地藏菩薩的大願中,一起來莊嚴地獄、莊嚴世間!讓我們在佛法中做善事,行六度、三好,地藏菩薩都能善巧方便,開啟眾生心中的真如佛性,使眾生獲得利益。可以從自身做起喔!

    <三>、回饋分享
    帶領人:莊秀蘭老師
    請諸位善知識就你今天的收穫、感受、生活上的印證與未來的期許分享心得。

    《鴻英老師回饋》
    《地藏經》中的地獄,不是離開人間而有的地獄,也不是玄想出來的,其實是眾生的起心動念在審判自己,一切都是內心創造的。修行就是要「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

    《慶色老師回饋》
    「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祕藏。」如果能夠像大地一樣安忍,不論外境如何引誘都做到不貪、不瞋;遇事能夠深信因果,謹慎思量才是!

    《育麗老師回饋》
    讚嘆地藏菩薩在因地四次修行,自我管理、發大弘願,救度眾生,更誓願未來世度化三惡道眾生,最值得我們學習與期許。

    《麗珠老師回饋》
    「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不與人計較、比較,遠離貪瞋愚痴,不被煩惱憂傷繫縛,以此自勉!

    《立麗老師回饋》
    「一念三千」我們一念心是私心、是慈悲心、菩提心?「百界千如」是佛境界,唯學佛、行佛、精進不懈呀!

    《淑貞老師回饋》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如果在我們起心動念、舉止行為時,能運用佛法的智慧來自我管理,才能遠離「果報」的自受呀!

    《素慧老師回饋》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這四句偈從字面上很容易懂,自己的因果是自己的業力所招感,如果能透過行佛來體證這個道理,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為自己開創光明的人生!

    《玉珍老師回饋》
    20年前父親往生,我持誦《地藏經》49天,一直對它特別有感應;今天因緣奇妙第一次來讀書會,就能與大家共讀此篇文章,再次體證佛法的不可思議!

    《秀鑾老師回饋》
    「自私就是地獄,利人就是天堂。」
    原來地獄與天堂只隔著一道牆;心存善念,想著服務人群、造福大家,就能衝破那道牆呀!

    《雪霞老師回饋》
    為什麼眾生難度?佛法說「眾生剛強,難調難化」,所以佛法要有八萬四千法門呀!
    佛陀到忉利天去為母親說法,一則令人間的四眾弟子重新激起對法的渴望,再則忉利天的天眾在果報盡時,天身也會退失、也會死。這是佛陀圓滿智慧的具體表現。

    七、結語
    地獄在哪裡?原來在心內。
    地獄是什麼景況?是誰建造、設計了地獄?佛教卻說,地獄是人心及業力建造出來的!六道輪迴,是一種因果自然定律,並非賞罰制度,也非上天安排。

    佛陀說他不但當下地獄,而且還要常住地獄、歡喜地獄,最後還要把地獄莊嚴起來!由此可知,地藏菩薩的地獄管理法,是大悲心的流露,是人間菩薩道、大願者必學的法門。

    稻盛和夫說:「自利是本能,但利他却是本事!」利他是一種善待他人的慈悲心,可以縮短天堂和地獄的距離。

    學佛是可以離苦得樂的,人身是可以修行的,「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天我們兩者既已俱足,務要努力修行才是。學習放下才能減少煩惱,放下不如意再提起利人利己的佛事,心無掛礙!

    今天兩位帶領人,會前充分準備,表現帶領人的十萬分誠意!進行時掌握時間讓與會者都能消化吸收文中章節,提出自已相應處及最感動的文句,大家印象深刻、心開意解。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9月26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教室

    三、書目:《星雲大師全集》經典系列~佛教管理學1

    四、出席人員:陳雪霞、李育麗、翁麗珠、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錢素慧、蕭文鶯、黃婌媛9人
    記錄:黃婌媛

    五、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莊秀蘭老師
    <二>、閱讀主題:翁麗珠老師
    <三>、回饋分享:翁麗珠老師

    六、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
    《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
    ~慈悲圓融管理法~

    大師説:「在佛光山我並沒有什麼高深的管理法則;管理人,我倡導法治、人治、無為而治,因為最好的管理,莫過於自己內心的管理。」
    學佛的人都有因果觀念,要帶領眾人的事,先要廣結善緣,學會「生活的七巧」管理上如虎添翼。

    何謂「生活七巧」:(1)說話要有技巧,(2)做事要懂善巧,(3)反應要能敏巧,(4) 思想要達智巧,(5)學習要用心巧,(6)做人要夠靈巧,(7)凡事要會活巧。
    當然,學習觀音管理,首先就是要自我健全。一旦自我健全了,則無論什麼事情都能成辦,一切也都能完成、都能圓滿了。

    <二>、閱讀主題:普門品的管理法
    《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中的一品,也稱《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它主要講述了觀世音菩薩如何以各種不同的形象和方式來救度眾生,以適應他們的需求和狀況。這部經文強調了菩薩的慈悲和智慧,並描述了觀世音菩薩如何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基和困難,採取相應的救助措施。

    (一)、從「大慈大悲」看觀世音的管理。
    在《普門品》裡,提到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觀世音菩薩因為「大慈大悲」,他不但走進了每一個人的家庭裡,並受到每個人尊重。
    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是用「慈悲」來做為他對眾生的管理。慈悲沒有敵人,慈悲才能受人愛戴。「慈悲」就是最好的管理

    (二)、從「救苦救難」看觀世音的管理
    人在世間生存,難免會有遭逢困難,或是感到無助的時候。當我們遇到困境,總希望別人可以助我一臂之力;同樣的,別人有了難處,我們也要主動施以援手。尤其在領導學上,你要管理人,首先就是要幫助他解決困難,就像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這就是一個最好的管理法。

    (三)、從「一心稱名」看觀世音的管理
    「管理學」就是「領導學」,能領導才能管理;領導首重得人心,所謂「帶兵要帶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的「一心稱名」,就是最好的管理法。世間上的管理,主要是站在人的立場來管理,,但最難管理的是人的一顆心。所謂一心,就是沒有二念。我的心與觀世音菩薩心合而為一,一心慈悲,便能遠離貪嗔癡三毒的惡業。而人與人之間,唯有至誠的讚歎,雙方才能心意相通,達到人際關係的圓滿融合。

    (四)、從「布施無畏」看觀世音的管理
    觀世音菩薩能施與眾生無畏,同樣的,我們也要提升自我的能量,做一個具有「慈悲心、智慧力、勇猛力」的眾生保護者。做眾生的舟航,讓大眾能離開苦海;做眾生的家園,讓他免於餐風露宿,正如觀世音菩薩的「施無畏」一樣。
    如果把觀世音菩薩的「施無畏」用在管理學上來說,身為領導者,要管理別人之前,先要讓他信任你,因你而獲得安全感,不會感到害怕;如果能夠做到讓屬下「不要害怕,凡事有我在」,那一定是很成功的領導者。

    (五)、從「滿足所願」看觀世音的管理
    除了慈悲、智慧以外,一個領導人還要有福德因緣;所謂「福聚海無量」,意思就是要跟人結緣。所以觀世音菩薩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來管理眾生。一個團體要和合無諍,必須以讚美代替批評,以正面代替負面,凡事往好處想,歡喜助人,以平等心,柔軟心善待每一個人,這就是領導人應該學習的「觀世音菩薩圓融無礙」的管理法

    (六)、從「隨機應現」看觀世音的管理
    有一首偈語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觀世音菩薩就像一輪明月,月亮是一個,但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你的心地清淨,只要你有誠心祈求,觀世音菩薩都能隨緣應現。
    如《普門品》裡提到,觀世音菩薩針對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如此才能契理契機,才能讓人接受。我們大師的理念亦是,比如,應以大學「因緣」得度者,即辦大學而度化之;應以佛光會「因緣」得度者,即設佛光會而度之;應以寺院庵堂「因緣」得度者,即建寺院庵堂而度之;應以佛學院「因緣」得度者,即辦佛學院而度之;應以美術館「因緣」得度者,即建美術館而度之;應以青年團「因緣」得度者,即辦青年團而度之。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可以學習觀世音菩薩,都可以化身千百億;只要我們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把家庭、公司、國家、社會所付與我們的責任做好,那麼大家不就都是觀世音菩薩的應化身,不就可以隨緣應化了嗎?

    <三>、回饋分享
    帶領人:翁麗珠老師
    本次讀書會經過引起動機的暖身及主題導讀,請諸位善知識就你今天的收穫、感受、生活上的印證與未來的期許分享心得。

    《雪霞老師回饋》
    觀世音菩薩雖已具足「慈悲」與「智慧」,仍然接受佛陀的建議,收下無盡意菩薩代表「智慧」的寶珠瓔珞,
    是為了大家歡喜。因為他把大眾化為自己,沒有分別心,這就是他的管理學。

    來自人間福報~【珠飾妙供】 菩薩瓔珞法喜莊嚴~專文報導:佛教用瓔珞來譬喻宗教教義,以彰顯佛法的珍稀玄妙。在大乘律典《菩薩瓔珞本業經》中,全文前後共出現約四百次「瓔珞」,但所指的對象並非裝飾用的瓔珞,而是與經中所闡釋的菩薩修行法門相呼應,稱「菩薩瓔珞」、「瓔珞妙法」等,用以比喻菩薩修行的種種智慧和法門。

    在佛教裡,菩薩與瓔珞是最般配的,無論經典還是佛教造像藝術,瓔珞是諸天聖眾,尤其是菩薩莊嚴法身不可或缺的珍寶。

    《文鶯老師回饋》
    「一心慈悲」就是一念的「清淨之心」,如甘露法水淨化無明煩惱,遠離貪慎痴三毒的惡業,才是真正的智慧。

    《秀鑾老師回饋》
    回想過去在職場,觀世音菩薩的「施無畏」在管理學上最受用,如果能夠做到讓屬下「不要害怕,凡事有我在」,一來提升了自我的能量,再來懂得呵護屬下才能凝聚共識!

    《素慧老師回饋》
    「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保持心地的清淨、誠心祈求,觀世音菩薩都能隨緣應現~令人感動!我們求法就是要以佛法的般若智慧,去除我們的愚癡,期待我們學佛開悟之後,心中沒有絲毫的污染,沒有任何的牽掛,心胸能開展與它相應。

    《立麗老師回饋》
    同情僅是有漏的慈悲,若是有主觀的自己及客觀的對象,僅是有分別的智慧。必須經過如法的修持,徹底的開悟,才是真正的慈悲與智慧。
    僅有情感的慈悲反而會受到波波折折纏縛、折磨,身心是得不到安寧的,學佛修道者一定要精進釐清!

    七、結語
    綜合以上,「管理學」最重要的就是管好自己,一切自然能循序漸進。尤其,在任何管理學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責任」二字。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間,就要對得起自己和此生的意義,也就是要肩負起「責任」;換句話說,我們信奉觀世音菩薩,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管理,最終極的目標,就是「念觀音,拜觀音,更要自己做觀音」,如此才能和觀音菩薩一樣,成為一個領眾有方、處事有道的管理專家。

    大師受「普門品」的啓發,發願成立「普門寺」推已及人的心路歷程令人敬佩!辦學校、佛教雜誌,都是效法觀世音菩薩的精神,接引廣大的眾生。莫不是將心比心,不忍眾生承受自己相同的苦難!

    修行觀世音法門,可以先從口念觀世音菩薩開始,身拜觀世音菩薩,並心想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如此由身、口、意三業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稱揚繫念菩薩聖號,心裡學習嚮往菩薩的本懷,自然也具足如觀世音的慈悲與智慧心性品德,而與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

    做觀音:觀音菩薩有無數的化身和無數的手眼,能時時處處救濟眾生,如果我們能夠隨時隨地用平等的慈悲心與智慧心來幫助人,那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也就在學做觀音了~實踐慈悲圓融的管理學。

    今天兩位帶領人,會前提供重點提要,進行時掌握時間讓與會者都能消化吸收文中章節,大家印象深刻、觸動內心而提出自已相應處及最感動的文句,更給予未來的期許,一起跟著觀世音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3月21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灣大學農業實驗場「訪客中心]

    三、參加人員:范鴻英、李育麗、黃麗容、唐立麗、陳淑貞5人
    三階段帶領人:黃麗容老師
    記錄:黃麗容老師暨陳淑貞老師提供

    四、讀書會進行
    (一)、前言
    每年台大杜鵑花開的季節最令人雀躍,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趁著3月21日擔任讀書會帶領人,邀請善知識們一起欣賞杜鵑花。
    正好多位善知識都去北京山西參學了,這天就容我三階段全程帶領。

    (二)、暖身活動
    是大師幾十年來臨時的寒暄、慰問、鼓勵、讚歎的談話,學生和徒眾們很用心,將「一期一會」的說話整理成篇,大師命名[如是說]供養大家。我從中選了12篇整理成講義與善知識們分享。

    (三)、主題帶領
    導讀《佛教與生活二》
    佛法的真理在何處?大師明揭就在世間的食衣住行上,就在人我的處事經驗上,指引我們將佛法善用於生活上實行。
    談到佛教的物質生活,《阿彌陀經》的極樂世界,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屬於「人天乘」的在家眾,只要發「增上生心」,即可招感人天果報,享有功名富貴;
    《金剛經》中描寫佛陀的日常生活即含攝六度的修行,食衣住行處處皆有佛法。大師提醒我們,佛弟子須注重內心修持,培養高尚氣質,以道德修養莊嚴自己。
    佛教如何處世? 大師勉勵四眾弟子,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廣結善緣;奉行六和敬-「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戒和同修、意和同悅、口和無諍、身和同住」即能和諧處世,期勉共同為佛教效力,復興佛教。
    佛弟子如何充實精神生活,提升信仰層次?大師勉勵以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勤、正定」作為生活準繩,並舉例高僧大德行誼以為典範。其中,唐朝百丈懷海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並且以身作則,終生實踐,最令人攝受崇仰。

    (四)、回饋與討論
    感謝鴻英、育麗、淑貞、立麗四位善知識熱烈分享佛法應用於家人朋友相處上的各種經驗,大家彼此討論,分享心得。感謝老天爺今天心情特別好,日麗風和,萬里晴空,我們在菁英薈萃的台大校園,讀書、賞花,拍照、打卡,共度愜意的閱讀時光,衷心感謝各位善知識!

    五、心得分享:
    《陳淑貞老師》
    謝謝麗容老師提供了暖身:《星雲大師全集》第五類文叢『如是說』共12冊的摘要,達9頁之多,有12項如下:
    一、與諸佛菩薩相會
    二、一生都歡喜做事
    三、發心行佛,比念佛重要
    四、「靠自己」與「靠人」
    五、受戒必得歡喜自在
    六、讀書,才能優秀
    七、持咒的功能與作用
    八、平安是大福報
    九、空掉心中的地獄
    十、冤家宜解不宜結
    十一、勤勞就是營養
    十二、抬頭為人服務

    謝謝麗容老師導讀大師著:佛教與生活(二)
    一、佛教的物質生活—衣食住行上的佛法
    二、佛教的處世生活—人我相處上的佛法
    三、佛教的精神生活—思想見解上的佛法

    我對「從四攝化他上談人我相處」有著深深的感觸~25年的公托所長托兒樂在剛接任信義托兒所時,移交清冊上原任所長最後一次的教保會議記錄:建議所內有資深六年的普考上保育員都有機會當教保組長每半年輪一位,這對新任的我是一種挑戰,我本著可提升老師的職等、又可讓老師都有機會發揮潛能、增加歷練的機會,我不但答應且當她們當過教保組長有機會調到更適合的職位時,我以嫁女兒的心情給予祝福。我相信能設身處地和對方ㄧ樣,只要把握「真心為人」而利行,以誠懇、歡喜的心,事事就能夠做得恰到好處。

    當天風和日麗、涼風拂面,在台大農場『訪客中心』的戶外庭園,周遭綠意盎然,心中法喜充滿。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4月25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六樓教室

    三、參加人員:范鴻英、陳雪霞、翁麗珠、黃麗容、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黃婌媛8人
    記錄:黃婌媛

    四、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階段:翁麗珠老師
    <二>、閱讀主題:黃婌媛老師
    <三>、延伸分享與回饋:陳雪霞老師

    五、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運作:翁麗珠
    1、主題:《星雲大師全集》第三類~往事百語3~慈悲
    2、內容:
    大師剛出家不久,就體悟到:慈悲是做人本來應該具備的條件。

    大師自述:我自幼就極富慈悲心,總是想盡方法補救那些不完美的人事~央求家人救濟一個孤苦無依的老公公;四處尋找零工,幫忙補貼家用,希望能藉此減輕父親的憂勞。

    十二歲,割愛辭親入寺出家,自覺在慈悲上有更深的體驗,這才感受到慈悲並不是一個定點,而是情感的不斷昇華。體驗到救護道友,無所畏懼顧忌雖忙碌卻是滿心歡喜。

    在佛光山開山之初,經濟最為拮据也都竭力捐輸~斯里蘭卡、新加坡、孟加拉、錫金、尼泊爾、拉達克、印度等地的佛教機構,以盡佛子微忱。覺得:慈悲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而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慈悲也不是用來沽名釣譽的工具手段,而是真愛的自然流露。

    一生興辦許多佛教事業,許多是一念的悲心所成就的因緣。初建佛光山時,滿山的刺竹雜草,想到用來建設規模較大的佛學院,一償培才興教的宿願。後來,為了因應朝山信眾的需要與方便,我又籌款購地,移山填海,規畫其他佛殿、講堂、客房、齋堂等建築。所有的設施,都是為了利益眾生;一切的建設,都是為了福利社會。

    多年來的處世經驗,使我深深感到:唯有慈悲,才能化干戈為玉帛,消怨懟於無形;唯有慈悲,才能廣結善緣,成就事業。

    天下之事不能盡如人意,以慈悲行事也有吃虧的時候。但我從來未曾灰心氣餒,因為我寧可因慈悲而自己吃虧,也不願任意捨棄一個眾生。

    我回想剛來台灣時,雖然無錢無緣,但是心中卻不以為苦,因為只要我以慈悲待物,愛護珍惜,花草樹木會酬我以繁茂青翠,昆蟲飛鳥也迎我以悅耳鳴唱;只要我以慈悲應世,不冀回報,榮辱得失都是我的增上因緣,天下眾生也成為我的法侶道親。即使是一無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二>、閱讀主題帶領:黃婌媛
    1、書目:星雲大師《佛教與生活》
    2、主題:生活與信仰
    3、討論內容:
    《前言》
    星雲大師說:「信仰是人生終極的追求,沒有信仰,生命就沒有依歸。」我們是有情眾生,是用感情來維持生命,生活有信仰,才有力量!相信來到身邊的人、事、物必有因緣,透過因緣來磨練自己、昇華人格!大師在文中以六點來說明「生活與信仰」

    (一)、信仰的利益:
    邪信、不信、迷信,當然要找到正信,信仰的利益如手、如杖、如根、如船、如力、如財,信仰是產生無量功德的根本,《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二)、信仰的價值:
    信仰能使思想統一,解決人生許多的難關,可以克服恐懼使前途有望;信仰能使煩惱解脫,使身心安住,凡事正向思維使生活美化、生命有依靠。

    (三)、我們要信仰什麼: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確實存在,八相成道圖歷史遺跡上是明明確確載錄的;是功行圓滿的覺者,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的大善知識,以引導我們走向正道。佛陀所修的戒行是清淨無瑕,所教化的法是圓滿的正法,讓我們能夠建立圓滿的人生。

    (四)、信心如何增長:
    人生尋得足以安身立命的信仰,如何讓它增長、不退轉?孫立人將軍夫人張清揚居士,煮雲法師打精進佛七,從靈感而增長信心;從修福德、慈悲、慧解、體驗、見性增長信心。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正信的佛教獲得的智慧,淨化身心歸向三寶純正的信仰。佛教講「人人有佛性」,相信自己、迎向光明。遵循「四依止」,護持僧團,才是佛弟子應有的責任,讓信仰從認識法相進而深入體證法性。

    (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佛弟子應該從「少食為湯藥,樸素為清高」做起,體驗工作是神聖的,服務是偉大的,踐行四攝法來處世接物;更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堅定自己對佛教的信仰,隨緣、隨分、隨力在生活中落實、運用,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意義與價值。

    《結語》
    眾生都有向上、向樂、向光明的趣向,佛法正是引導眾生向善提升的真理,透過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慧深觀因緣的平等性,看到人生的光明、希望。行菩薩道,以慈悲溫暖人心,發心、發願、力行中圓滿佛道。在這漫長的修行道上,確定信仰的目標、找到生命的主軸,生生世世努力精進不懈!

    <三>、分享與回饋:陳雪霞
    主題閱讀「 生活與信仰」文中說,有佛教的信仰後,要在生活中落實、運用。
    因信仰,讓我們知道如何減輕自己的煩惱,安住我們的身心,讓我們面對問題都能轉換或克服,不管今生或來世,因信仰讓我們生命都有仰歸。
    所以正信就很重要,要信仰真實實在有的且歷史可考証的、有能力、道德高尚的、戒行清凈的、智慧圓滿的。也要隨時培養善根福德因緣。
    麗珠是慈悲的觀音,有求必應,所以她在分享往事百語「慈悲」一文時,有如觀世音菩薩在說法。大師說;「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大師自己也是慈悲到了極點,才能創建佛光山,並擴展為五大洲都有佛光道場,也是因大師慈悲心引發的。
    以上感謝婌媛、麗珠的分享,妳們太棒了。

    《莊秀蘭分享》
    謝謝翁麗珠老師的暖身「慈悲」一文,大師一生是慈悲的實踐者,以身作則,令人感動。
    大師自述詩:「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平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謝謝婌媛老師帶領生活與信仰。
    學佛之後,有信仰為依止。其實,信仰應該依照佛陀所說的「四依止」為準繩。
    1.依法不依人。
    2.依智不依識。
    3.依義不依語。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有正確的方向,在處世上協調人際關係,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是最好的妙方了。
    鼓勵、讚美都能讓我們廣結善緣,增加信仰的力量。
    因此,對於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七佛通偈,應該要信受奉行。
    而我們堅定自己對佛教的信仰之後,還需在生活中落實、運用,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意義與價值。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4月25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六樓教室

    三、參加人員:范鴻英、陳雪霞、翁麗珠、黃麗容、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黃婌媛8人
    記錄:黃婌媛

    四、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階段:翁麗珠老師
    <二>、閱讀主題:黃婌媛老師
    <三>、延伸分享與回饋:陳雪霞老師

    五、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運作:翁麗珠
    1、主題:《星雲大師全集》第三類~往事百語3~慈悲
    2、內容:
    大師剛出家不久,就體悟到:慈悲是做人本來應該具備的條件。

    大師自述:我自幼就極富慈悲心,總是想盡方法補救那些不完美的人事~央求家人救濟一個孤苦無依的老公公;四處尋找零工,幫忙補貼家用,希望能藉此減輕父親的憂勞。

    十二歲,割愛辭親入寺出家,自覺在慈悲上有更深的體驗,這才感受到慈悲並不是一個定點,而是情感的不斷昇華。體驗到救護道友,無所畏懼顧忌雖忙碌卻是滿心歡喜。

    在佛光山開山之初,經濟最為拮据也都竭力捐輸~斯里蘭卡、新加坡、孟加拉、錫金、尼泊爾、拉達克、印度等地的佛教機構,以盡佛子微忱。覺得:慈悲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而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慈悲也不是用來沽名釣譽的工具手段,而是真愛的自然流露。

    一生興辦許多佛教事業,許多是一念的悲心所成就的因緣。初建佛光山時,滿山的刺竹雜草,想到用來建設規模較大的佛學院,一償培才興教的宿願。後來,為了因應朝山信眾的需要與方便,我又籌款購地,移山填海,規畫其他佛殿、講堂、客房、齋堂等建築。所有的設施,都是為了利益眾生;一切的建設,都是為了福利社會。

    多年來的處世經驗,使我深深感到:唯有慈悲,才能化干戈為玉帛,消怨懟於無形;唯有慈悲,才能廣結善緣,成就事業。

    天下之事不能盡如人意,以慈悲行事也有吃虧的時候。但我從來未曾灰心氣餒,因為我寧可因慈悲而自己吃虧,也不願任意捨棄一個眾生。

    我回想剛來台灣時,雖然無錢無緣,但是心中卻不以為苦,因為只要我以慈悲待物,愛護珍惜,花草樹木會酬我以繁茂青翠,昆蟲飛鳥也迎我以悅耳鳴唱;只要我以慈悲應世,不冀回報,榮辱得失都是我的增上因緣,天下眾生也成為我的法侶道親。即使是一無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二>、閱讀主題帶領:黃婌媛
    1、書目:星雲大師《佛教與生活》
    2、主題:生活與信仰
    3、討論內容:
    《前言》
    星雲大師說:「信仰是人生終極的追求,沒有信仰,生命就沒有依歸。」我們是有情眾生,是用感情來維持生命,生活有信仰,才有力量!相信來到身邊的人、事、物必有因緣,透過因緣來磨練自己、昇華人格!大師在文中以六點來說明「生活與信仰」

    (一)、信仰的利益:
    邪信、不信、迷信,當然要找到正信,信仰的利益如手、如杖、如根、如船、如力、如財,信仰是產生無量功德的根本,《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二)、信仰的價值:
    信仰能使思想統一,解決人生許多的難關,可以克服恐懼使前途有望;信仰能使煩惱解脫,使身心安住,凡事正向思維使生活美化、生命有依靠。

    (三)、我們要信仰什麼: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確實存在,八相成道圖歷史遺跡上是明明確確載錄的;是功行圓滿的覺者,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的大善知識,以引導我們走向正道。佛陀所修的戒行是清淨無瑕,所教化的法是圓滿的正法,讓我們能夠建立圓滿的人生。

    (四)、信心如何增長:
    人生尋得足以安身立命的信仰,如何讓它增長、不退轉?孫立人將軍夫人張清揚居士,煮雲法師打精進佛七,從靈感而增長信心;從修福德、慈悲、慧解、體驗、見性增長信心。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正信的佛教獲得的智慧,淨化身心歸向三寶純正的信仰。佛教講「人人有佛性」,相信自己、迎向光明。遵循「四依止」,護持僧團,才是佛弟子應有的責任,讓信仰從認識法相進而深入體證法性。

    (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佛弟子應該從「少食為湯藥,樸素為清高」做起,體驗工作是神聖的,服務是偉大的,踐行四攝法來處世接物;更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堅定自己對佛教的信仰,隨緣、隨分、隨力在生活中落實、運用,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意義與價值。

    《結語》
    眾生都有向上、向樂、向光明的趣向,佛法正是引導眾生向善提升的真理,透過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慧深觀因緣的平等性,看到人生的光明、希望。行菩薩道,以慈悲溫暖人心,發心、發願、力行中圓滿佛道。在這漫長的修行道上,確定信仰的目標、找到生命的主軸,生生世世努力精進不懈!

    <三>、分享與回饋:陳雪霞
    主題閱讀「 生活與信仰」文中說,有佛教的信仰後,要在生活中落實、運用。
    因信仰,讓我們知道如何減輕自己的煩惱,安住我們的身心,讓我們面對問題都能轉換或克服,不管今生或來世,因信仰讓我們生命都有仰歸。
    所以正信就很重要,要信仰真實實在有的且歷史可考証的、有能力、道德高尚的、戒行清凈的、智慧圓滿的。也要隨時培養善根福德因緣。
    麗珠是慈悲的觀音,有求必應,所以她在分享往事百語「慈悲」一文時,有如觀世音菩薩在說法。大師說;「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大師自己也是慈悲到了極點,才能創建佛光山,並擴展為五大洲都有佛光道場,也是因大師慈悲心引發的。
    以上感謝婌媛、麗珠的分享,妳們太棒了。

    《莊秀蘭分享》
    謝謝翁麗珠老師的暖身「慈悲」一文,大師一生是慈悲的實踐者,以身作則,令人感動。
    大師自述詩:「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平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謝謝婌媛老師帶領生活與信仰。
    學佛之後,有信仰為依止。其實,信仰應該依照佛陀所說的「四依止」為準繩。
    1.依法不依人。
    2.依智不依識。
    3.依義不依語。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有正確的方向,在處世上協調人際關係,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是最好的妙方了。
    鼓勵、讚美都能讓我們廣結善緣,增加信仰的力量。
    因此,對於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七佛通偈,應該要信受奉行。
    而我們堅定自己對佛教的信仰之後,還需在生活中落實、運用,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意義與價值。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5月2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

    三、參加人員:范鴻英、陳雪霞、翁麗珠、黃麗容、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黃婌媛8人
    記錄:黃婌媛

    四、帶領人
    <一>、閱讀主題:吳秀鑾老師
    <二>、 回饋分享:翁麗珠老師

    五、讀書會進行
    <一>、閱讀主題帶領:吳秀鑾
    1、書目:星雲大師《佛教與生活》
    2、主題:生活與道德
    3、討論內容:
    什麼是不道德?凡事舉心動念對別人有所侵犯,甚至危害到社會公平的就是不道德;相反地對社會大眾有利益的就是道德。

    現代人很爭論的問題「安樂死」是道德還是不道德呢?佛教不絕對的否定它也不斷然地肯定它,重要的關鍵在是否以慈悲心為出發點,就是不忍病人受苦的慈悲心。

    佛教的不殺生主要以人為對象,殺人是佛法所不允許的,但如果是為了去除蟲害,就以人為本的佛法,為了人的生存,用農藥並不是很大的罪惡,主要關鍵在於我們的一念,不能懷著瞋心而故意殺生,意即主要的關鍵在於我們的一念。

    在佛教中有些什麼道德生活呢?可以依循六點:隨喜、慈悲、慚愧、因果、戒律、信忍。尤其「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直是佛教教化衆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如何實踐佛教的道德生活?身為佛教徒最基本要奉行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這八正道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波羅蜜,能夠力行,就是佛教的道德。

    <二>、分享與回饋:
    《翁麗珠分享》
    古訓名言「衣食足而知榮辱」可以知道經濟生活滿足了,才能講求禮義廉恥。大師提倡五和的生活~「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社會和諧才能有善良的風俗,也就是人民有道德的觀念,才能維繫著社會的安定。
    一般宗教團體的各項活動也都在勸說禮義廉恥的奉行;佛教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五戒十善」就是人本的道德標準。

    《莊秀蘭分享》
    要將所學的佛學條理,用在生活上,大師說「以六度作為自己道德生活的準繩,再以六度法深入社會,普利大眾。」
    又說,以慈悲心為出發點,做對大眾有利益的事,就是道德了。
    學佛遵守八正道,勤修戒定慧,再習六度,以慈悲心普利大眾。
    佛教是講求三世因果報應的宗教。
    修忍辱保持心平氣和,相貌端正。
    修布施能廣結善緣。
    收起驕慢受人尊敬。
    長壽是因懂得行慈悲。
    諸根不具是破戒的報應。
    所以要我們把因果觀念牢記,言行舉止務必合乎佛法準則。
    將道德的觀念建立在思想裡,並於生活中實踐,讓自己的身心、家庭、事業、人際關係圓滿,過快樂的日子。

    六、結論
    每次讀書會分三階段進行,暖身部分帶領人就自己較為熟悉、相應的《星雲大師全集》中的一篇文章或某一類論述分享,內容非常多元,可謂包羅萬象,一應俱全。也都能切入當天的主題,繼續探索、分享、啟發我們作另類思考,期許我們去契入佛心,時而溫故知新、時而茅塞頓開、豁然了悟,多聞薰習而獲得身心的自在。
    深切的感受到大家心更柔軟,更能為他人設想;心胸也更加敞開,那顆「自我設限」的執心漸遠了。
    那顆柔軟心和佛法所說的「空」息息相關,是利人利己的修行!如虛空遍一切處,如海納百川,引領我們一起繼續邁向菩提道上。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5月16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

    三、參加人員:范鴻英、陳雪霞、李育麗、翁麗珠、黃麗容、李美雲、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陳淑貞、錢素慧、黃婌媛12人
    記錄:黃婌媛

    四、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李美雲老師
    <二>、閱讀主題:錢素慧老師
    <三>、 回饋分享:李育麗老師

    五、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李美雲帶領
    生命中的一句話─往事百語
    福慧家園共修會永本法師認為,大師用慈悲溫暖人間,把親身體驗化作能懂易記的座右銘,只要打開心扉,就可迎接寬闊的人生。

    永本法師表示,「先做馬牛,再做龍象」,肯定服務的偉大;「不要做焦芽敗種」,激勵他不忘失菩提心;「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讓人堅忍不拔。這些法語皆是激勵大師勇敢邁步向前的動力。

    妙凡法師認為,「忍耐就是力量」,凡事三思而後行,能忍一時衝動、克制習氣、弭平分別心、去除貪瞋癡,方可成就戒定慧,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

    妙光法師則談「歡喜與不歡喜」,他提到祖師大德卓塵長老垂訓:「你喜歡的事情,固然要去做;不喜歡的事情,如果對他人有益,你一樣也要發心去做。」

    《往事百語》是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為滿信眾所願,透過修行體驗與印證,提出無數個「一句話」集錄而成,是一本啟發人心的百句真言。

    「力行三好,做自己的貴人!」、「念佛、拜佛、學佛,不如行佛。」、「在一半一半的世上,做自己的主人!」永本、妙凡、妙光法師分別提出最受用的一句話,希望你也能說出你生命中的一句話!


    <二>閱讀主題:錢素慧帶領
    壹、書目:星雲大師《佛教與生活》
    貳、主題:生活與修持
    參、討論內容:
    一、修行的種類,
    分5種來分析解說:
    1.修身與修心
    2.出家與在家
    3.樂行與苦行
    4.鈍修與利修
    5.外修與內修
    二、修行的次第,
    依不同層次來解說:
    1.菩薩修行的層次
    2.阿羅漢修行的層次
    3.禪者修行的層次
    4.淨土修行的層次
    5.一般修行的層次
    三、修行的利益
    1.訓練身心強健
    2.淨化煩惱習氣
    3.蒙受三寶加護
    4.常得人天尊敬
    5.可以明心見性
    6.永斷生死苦惱
    四、修行的方法
    1.如何處理衣食住行
    2.如何安排身心世界
    3.如何和諧人際關係
    4.如何使用金錢財物
    五、補充說明
    1、三大阿僧祇劫:
    「阿僧祇」梵語,原意是指數目的最大極限。「劫」是時間名,意謂長遠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 為菩薩修行成佛之年時也。菩薩之階位有五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總共四十位,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圓滿,即佛果也。當世界歷經三次成、住、壞、空,即是三大阿僧衹劫。
     
    2、四果羅漢:
    小乘佛教認為,一個凡夫要修成阿羅漢果,前後要經歷四個果位。

    第一果為須陀洹,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只會在須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迴,七次往返後證四果阿羅漢,方斷盡見思煩惱而永脫輪迴。
    
第二果為斯陀含,若證須陀洹果,應伴隨證得基本的天眼通與天耳通。即使證得此果之後立即死了,再來人間天上,一番生死,即可解脫。故名一來。
    
第三果為阿那含,意為不還,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所以不再還到凡夫的生死界中。
    
第四果為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餘,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

3、禪宗三關之大意:
    「三關」是禪宗的專有名詞,也是修行證悟的一種過程。
    開悟有深淺之別,依破執著、煩惱的層次,可以分為三個次第:初關、重關、生死牢關。
    參破第七識,稱之為「破初關」。
    再者是「破重關」,開悟之後還要繼續精進修行,悟後起修是真修,再用參話頭的方法破除法執,將八識田中的種子破除,此時就入登聖位,能了生死,這一念心即呈現空明的境界,甚至有諸多感應、神通,此則是破了重關。
    破「生死牢關」,就是破除無始以來的無明,無始無明破除了,才算究竟契入清淨法身,所謂「毗盧遮那頂上行」。


    <三>、分享與回饋:李育麗帶領
    《陳雪霞分享》
    佛教常言善護身口意三業,這當中以口業最易違犯,一不小心就禍從口出,招惹是非。
    永本法師常說,我們看到一個東西,第一個念頭若發出「好醜!」沒有惡意,那是阿賴耶識發出;但是如果第二念頭:「好醜!為什麼五官怎樣~怎樣~」那麼就有惡意了。
    當你看到一個人,立即發出「呀!我好喜歡!」那是以前與他有善緣,但是又想說「最近我看他覺得他愛出風頭了!」這就有惡意了!
    所以我們的觀念很重要,如果在第二念頭發出前收攝、護念就是修行要努力的方向。

    《李育麗分享》
    護念我們的第二念頭,讓惡的意念不相續出現;念佛號就是我的日常修行,平常六根接觸六塵是不可避免的,那麼收攝六根,清淨六根就是我們要守住的。

    《莊秀蘭分享》
    謝謝美雲老師的暖身,「念佛、拜佛、學佛,不如行佛。」、「在一半一半的世上,做自己的主人!」,讓我時時提醒自己,我是學佛人要遵守。
    素慧老師帶領,佛教與生活一書談到「生活與修持」,重點精華的開啟 聞、思、修,很攝受人心。
    大師說:生活中的修行,只要讓自己做人無愧於天理、無負於人道,如此修行,才是真修行!
    修行要有信仰、在慈悲中,將佛法理論付諸實行。佛說「人生難得」,又說「借假修真」,修持者不能太重視安適享樂,也不虐待自己,以無相布施,廣結善緣,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誠如「人成即佛成」。
    『南傳經集』說:「有信仰的人最富貴,具道德的人最安樂,肯修行的人最安住,有智慧的人最可貴。」
    進入佛光山,看到大師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生活中處處都是良善的人、事、物,我們奉行三好就是最安樂又有智慧的佛光人。

    《陳淑貞分享》
    美雲師姐帶領暖身時,眾師姐都暢談:「生命中的一句話」;
    我生活中充滿懷舊、珍惜、思念與感恩,我生命中的一句話:「感動是最美的世界」,就是因爲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我感動~
    曾經25年所長媽咪托兒樂,體會到黑夜過了、黎明來臨、旭日東升的感動。
    大師說:「感動的世界最美麗,感動的人生最富有,因爲感動就是佛心,感動就是佛性,感動是最最好的修行。世間沒有夠不夠,但憑盡心盡力,這便是感動;以眾為我,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多,也是感動。」力量的來源往往要靠發心,觀世音菩薩的力量,是一份感動的力量,有了感動才能有感應。
    觀世音菩薩展現無比的神通威力,正是他的發心、慈悲、謙卑、勤勞、忍耐,令諸佛菩薩感動,更令人感動。
    閱讀主題:「生活與修持」,素慧師姐有佛學院的背景,加上她頗能提綱挈領、娓娓道來修行的次第等等,尤其她有一種歡喜心、帶著活潑的肢體語言,更是散發出幼教的精神。
    在大師《生活書香化》的理念下,每次的讀書會漸漸地~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些緣,讀懂一顆心,感恩的心、感謝有眾師姐們、內心充滿法喜。

    六、結論
    暖身部分帶領人美雲老師以《往事百語》~生命中的一句話,作為「生活與修持」的開場,非常適合!
    如此順利的進行主題的探索「生活與修持」,大師一生種種善巧方便法門度化眾生,不斷創新的思惟與行事,尤其是一句名言、佳句,明確的目標帶領著我們勇往直前!

    今天的主題探索,帶領人素慧老師一路順暢的引導大家逐步進入大師的文字般若,享受佛法義理的熏陶,引觸日常生活中修持的檢視,時而提起疑情,時而融會貫通、心開意解,是很盡職且勝任的讀書會帶領者!

    依空法師說:「人活在世上很辛苦,有時候還要病得一大糊塗!」我們的心如何好好的保握住,才能不受貪瞋痴慢疑煩惱的障礙,繼續在三界六道間輪廻。如何身心兼重,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作為自己的力量,訓練自己意志堅定,讓佛法融入我們的身口意修持中!

    回饋與分享帶領人育麗老師,更是分享平日修持的盲點,引發大家心有戚戚焉⋯⋯是宿世習氣太重?是深奧的佛法未流入心中?「學佛」目標訂定在「成佛」,我執我見是最大的障礙,收攝、淨化六根,第六識轉迷成悟,就是期許自己先把人做好;那麼「依教奉行」~找到、奉行先進大德們「生命中的一句話」,實踐在生活中,懂得珍惜、知道感恩、感謝,更加精進,雖未能「大疑大悟」也能每日都有「小疑小悟」呀!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5月23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

    三、參加人員:范鴻英、陳雪霞、李育麗、翁麗珠、李美雲、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陳淑貞、黃婌媛10人
    記錄:黃婌媛

    四、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唐立麗老師
    <二>、閱讀主題:范鴻英老師
    <三>、回饋分享:李美雲老師

    五、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唐立麗帶領
    主題:迷悟之間~觀自在的意義
    內容:「人人都有觀自在,何必他方遠處求?」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外一個名號,意思是說,只要你能觀照自己,你能認識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

    能夠「人我不二」、「心能轉境」;事情千般萬種,我只求簡單;心意千變萬化,我只以平常心對之,又有何不自在的呢?

    「有」就是有掛礙,就是有煩惱,如果能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的「八風」境界裡,都能不為所動,自然就能自在解脫了,那個時候,你不就是「觀自在」了嗎? 

    如心經中「觀照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此能離一切障礙,一切明明了了,日常生活何等自在!菩薩之所以自在,因為他有般若智慧,因為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用般若的智慧照見我空,觀照出內在的真心,安住在平等的真心裡,外境萬般波濤,你都能自在了!

    <二>閱讀主題:范鴻英帶領
    書目:星雲大師《佛教與生活》
    主題:生活與般若
    討論內容:
    (一)、什麼是般若?
    一般的知識是從事相上去認識世間,那是分別意識,不究竟;般若要從本體上來認識世界。
    以下用智、情、意來解釋:
    1、「智」是對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有正確的了解,遠離顛倒妄想,才能遠離痛苦煩惱。
    2、「情」是超脫人我的感情而能淨化昇華。
    3、「意」是有著止惡向善的意志。
    如此才能體得般若的妙義。

    (二)、般若的妙用
    有了般若,明白我們苦的來源,是由我而生;有了般若,可以觀空自在,因為空沒有相,卻可以巧妙運用!

    (三)、般若與生活
    有了般若,處世上: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好我壞、你有我無、你樂我苦,是般若的妙用。
    念著感恩,念著真實,而生起報答回饋、廣結善緣的歡喜心;般若會讓我們在生活中不瞋不怒,安然自在,就能成就當下的淨土。

    <三>、分享與回饋:李美雲帶領
    《莊秀蘭分享》
    謝謝立麗老師暖身「觀自在」一文。一句「心能轉境」,原來只要我心自在,一切自然都能自在了!
    隨時調整做自己是個凡夫的修行,念佛、行佛、無煩惱的義工,就像「觀自在」了。
    謝謝鴻英老師帶領主題,佛教與生活中的「生活與般若」,不急不徐的依段落次第的聞 思 修不空過,是最佳帶領人,讓我了解什麼是「般若」,是轉識成智了。
    大師說:般若即是「大圓鏡智」,普照世間,還我們本來面目,從本體上來認識世界。都是由淺漸入深的學習,起先是凡夫的「正見」、羅漢的「緣起」、菩薩的「性空」、上升到佛的「般若」。借此解脫輪迴之苦。
    大師還教導我們,時時懷著善心,念著慈悲、友愛、感恩,處處都是為別人著想,當下就生活在淨土中了。
    雖然般若智慧妙用無窮,只要心中有佛,有佛法就有辦法,處事圓融心無罣礙。我還需時時熏習,才能瞭解般若智慧自利利他的運用啊!

    六、結論
    今天暖身帶領人,選擇大師文章,整理、分析,再帶入自己的日常待人處事的覺知,體會「誰痛苦誰改變」,爭吵、講道理不如自己先懺悔。學習「藉境練心」,讓「心來轉境」,世間諸法玄妙莫測,只以平常心面對,我又有何不自在的呢?

    主題帶領人,循序漸進熟悉章節,提問消文、激發思考,鼓勵大家分享生活體驗與不同以往新的領悟。
    都令大家受益良多!

    回饋分享帶領人,首先分享自己學佛後的受用,心性上轉換,來體諒、包容親人健康的無常變化,珍惜身邊人的至誠付出,深深體會到擁有不如享有。

    今天願意分享、面對自己的煩惱,因為他們相信有佛法的般若智,將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啦!

    「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以無所得為方便。」故知:般若經的核心思想是「慈悲與空」,凡夫熏習佛法、依教奉行,在生活中體證羅漢、菩薩的「緣起性空」,漸次修行,期待在永恆的人生追求「佛」的般若。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6月20日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

    三、參加人員:范鴻英、陳雪霞、李育麗、翁麗珠、李美雲、莊秀蘭、吳秀鑾、陳淑貞、黃婌媛9人
    記錄:黃婌媛

    四、二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李育麗老師
    <二>、閱讀主題:陳雪霞老師


    五、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李育麗帶領
    主題:三好歌~大家一齊唱
    人間最美是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平安就是我們的人間寶,人間最美好是三好。
    做好事,舉手之勞功德妙;
    說好話,慈悲愛語如冬陽;
    存好心,誠意善緣好運到;
    三業清淨真正好。
    實踐三好最重要。

    假如大家都做好事,你幫我,我助你,一片友愛多麼珍貴;大家都說好話,耳根清淨,社會家庭多麼美好;大眾都存好心,處處都有春風、有和平、有尊重。所以「三好」是一個淨化社會、改善社會風氣的運動。

    <二>閱讀主題:陳雪霞帶領
    書目:星雲大師《佛教與生活》
    主題:人生十問
    討論內容:
    第一問:如何處貧居富?
    貧富苦樂都只是自己內心的體認,心裡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果肯開採心裡的能源,才是真正的富者。

    第二問:如何處理得失?
    所謂「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滅諸相故」。在「有」上才有得失,在「無」上就沒有得失了。因世事無常故無我,能這樣想,就不會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了。

    第三問:如何懺除罪業?
    佛法則說罪業是由無始貪瞋痴而來,更透過身語意產生的。那麼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能轉煩惱為菩提,轉汙穢成清淨,就能轉娑婆為極樂,端看自己如何把心上的妄念驅除,能否坦誠地懺悔。

    第四問:如何消除煩惱?
    由於我執、我愛、我見等等所引起的邪知邪見,讓我們產生數不盡的煩惱。蠲除我貪、我瞋、我痴,佛經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才能遠離煩惱纏縛。

    第五問:如何安排生活?
    人生一定要忙,分配一些時間為生活忙,一些時間為精神忙;一些為自己忙,一些為別人忙;甚至不只是為現在忙,也要為未來忙,讓自己的生活忙得有意義。

    第六問:如何安身立命?
    「人生七十才開始。」主要在啟示我們,人生不在乎年齡,而在於對於未來是否抱持希望。這個希望,不只是對自己,也是針對眾生的,這就是「願力無窮」,就像普賢菩薩的十個大願,現在得安康,來世植善因。

    第七問:如何放下眷屬?
    一個學佛的人,對於眷屬要能放得下,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自然不會為情所苦。

    第八問:如何施捨財富?
    佛陀曾說:「財物為五家所共有。」
    留給子女最好的財產,不是金銀財寶,也不是洋房汽車,而是道德學問與技能修養。

    第九問:如何面對老病?
    老年人生病是比較讓人擔心的,對疾病的態度要學習: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從藥物治療做到心理治療,從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人老不要緊,重要的是心理的永遠健康與不老。

    第十問:如何了生脫死?
    佛教講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無常變滅、無窮無盡的,了知人生與萬有諸法互相為緣,互相生成;對於生死也就不覺得可怕,因為生死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樣,只不過換了一個軀殼而已。

    以上人生最常遇到的十個問題,佛教都提供了明確的解答。

    六、分享回饋
    《莊秀蘭分享》
    謝謝雪霞老師帶領人生十問。
    大師說:佛教講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人既來世間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
    因為無常之故,世界有成住壞空,自然有寒暑冷熱,人類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及一切自然現象,都有變壞的一天。

    人生十問,如何安排生活?參加佛光山分會,有很多活動可以親近道場,有法會、各項義工、讀書會、月例會、人間大學的課程,二六時中不空過,月復一月忙碌中的生活法喜充滿。

    如何安身立命?我是佛教徒,在佛法裡,最靠得住的是三寶。
    皈依佛:引導我們走向光明。
    皈依法:規範我們日常生活的德行。
    皈依僧:僧相當於老師,可以做我們的善知識,轉迷成悟。

    如何了生脫死?雖然說有生就有死,是自然法則。但是面對病和死亡還是忐忑不安和痛苦的。
    大師說:我們須了知人生與萬有諸法互相為緣,互相生成的。能與佛法結合在一起,對於生死也就不覺得可怕,因為生死就像世俗搬家一樣只不過換一個軀殼而已。

    佛教的萬千法門,主要是為眾生解決各種煩惱及生死問題。而「解脫之道」是讓我們有個合理的安排。如「華嚴經」所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用與不用,印心與不印心,端看個人了。

    學佛修行的人,用心念佛,厚積信、願、行的福德資糧,以自身清淨為要事,南無阿彌陀佛。

    六、結論
    感謝育麗老師暖身部分,帶領大家一齊唱~三好歌。
    人間有好歌,唱歌結好緣。「人間音緣」是佛光山佛教藝術弘傳事業中的一個獨創和一大特色,令人矚目且印象深刻。

    感謝雪霞老師臨時代理這次的主題帶領,仍是有條不紊、層次分明的將讀書會的信條~聞、思、修、證,有次第的消文、提問、經驗分享、啓發思考、對未來的省思,是讀書會帶領人最好的示範。

    佛陀告訴我們,生命的流轉起於「無明」,而流轉的經過就是「十二因緣」;面對境界時,慣性思維、舊有習氣而造成困擾,若能將佛法的正知、正見,改變內心無明所帶來的感受,次第修習,轉識成智。大師說:貪瞋癡是三毒,是人的三種根本煩惱,勤修三學,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能使我們心慮澄淨,不生瞋心,加以運用般若觀照,可轉煩惱為菩提。因此,勤修戒定慧是息滅貪瞋癡良方,戒定慧是福慧雙修、行解並重的根本功夫,唯有勤修三學,才能獲得圓滿幸福的人生。

    感謝讀書會成員,珍惜週四相聚共學,分享彼此心得,在菩提大道上無憂無懼、共成佛道。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