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 台北教師分會—經典讀書會

    時間:111年10月26日上午10:00~12:00
    地點:台北道場11樓第一教室
    書目:星雲大師著:《修剪生命的荒蕪》
    召集人:李秀珍督導長
    帶領人:黃麗容師姊
    出席人數:八位

    一、暖身:佛光四句偈

    二、帶領人的導讀

    三、分享篇:

    東美師姊心得分享:
    10/26由麗容老師帶領導讀-第一部「心念有情」四篇文章分別是映現人生風景令、留一座美麗島、多看多聽少說、顛覆法則。這四篇文章是由星雲大師針對我們讀者引導認識你我他要如何擅用自己的六根,對治煩惱的外在社會大眾易起煩惱的自心,所隱藏者貪嗔癡慢疑習氣慢慢一點一滴沁蝕著真如本性.....。大師在顛覆法則文章裡,強調佛教重視「戒律」。臺灣現在的社會暴力、色情、黑金、賄賂等問題,就像是腐壞的水果,失去了芬芳的美味。大師強調自己要找回人性的良知,建立一個公平、合理、法治的國家,人人才能活得尊嚴快樂,安心又自在。
    在六祖壇經講話裡,有說到修行過程當中,往往會出現障道因緣發生。也就是「三毒」、「五欲」、「六塵」;世間的「金錢」、「感情」、「人事」、「觀念」「無明」等因緣,要能接受「真理」、要把「心門」打開,要解開「心結」,放下「心擔」,那麽,佛法才能進入我們的心中。經云:「但莫做作,只是平常」,用一切「平常心」,不矯揉造作,如此才能和「真理」契合。我們學佛的人,在「理」上頓悟以後,還要在「事」上精修。無論是頓悟也好,漸修也好都是需要時間累積,一旦功行圓成,自然水到渠成。所以,一個真正會聽的人,要聽無聲的聲音;一個真正會看的人,要看無心的宇宙。心中沒有聲音,那才是「最大的」聲音。如維摩居士「一默如雷」,我們不要去追逐「心外」的色香味觸法,所謂「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恁麼飛,無取無捨無罣礙。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淑貞師姊心得分享:
    10/26麗容會長帶領導讀:「第一部:心念有情」的四篇-映現人生風景、留一座美麗島、多看多聽少說,秀珍督導長不時的從旁引導如何找尋《關鍵字》,如何《啟承轉合》,好像又一次的聞思修證的復習。
    映現人生風景:大師說了一個故事「把眼睛收起來」,由側目、觀望、到眼觀鼻、鼻觀心,眼睛收起來,重新調整內在的焦距和光圈,才能映現出人生真正的風景。
    留一座美麗島:大師曾在內政部舉辦的「人生哲學」演講中指出:如果傳播者筆下有德,就可以就台灣;社會上每一個人口中有德,不說違背良心的語言,就能救自己;善惡的因果是永久存在。文字言語可以是溫馴春風,也可以是蕭瑟的冬雪,揭人長短隱私,震動社會群眾對立意識,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使人身敗名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九月霜,能不慎言慎行?
    尤其現今網軍猖獗⋯⋯口中留德、筆下有德,挽救我們的命運先從自己的慈悲道德開始!為我們子孫留下一座春可遊園、夏可觀荷、秋可賞月、冬可戲雪的美麗寶島。
    多看多聽少說:為什麼有兩眼、兩耳、兩鼻孔?卻只有一張嘴?因一張嘴不節制管理,一生危害自己,傷害別人;讚美就像雨後的彩虹、闇夜的螢火,雖驚鴻一瞥,卻是久久的激盪回味!剛剛小女兒路過我房門,伸出姆指頭說:媽咪妳做得最好的是什麼?我問:是什麼?她伸出雙手比兩個讚👍!說到:《尊重》…
    顛覆法則:佛陀說過「戒住則僧住」,有法律才有台灣,良知和道德不能被綁架,我們的心才能得到溫暖光明的家園。
    早上聽著:2022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維摩詰經的不二觀,心中一幕幕一年前研讀完大師「談淨土法門」後,接著就是大師的「在人間歡喜修行-維摩詰經」,當時秀珍督導期勉大家~
    「綜觀維摩詰居士,生活自在富有,圓滿和諧,修行深,幽默風趣,以般若空性思想行六度,是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家。最佩服維摩詰居士,在人間遊戲神通,自在不拘泥,幽默有智慧,生活禪定,心不散亂,雖身在家,奉行戒法,實是在家佛弟子的典範。透過閱讀大師經典著作,能學習深入經藏,獲得法要,讚嘆佛陀教化之智慧慈悲,也能了解大師思想行誼。原來佛陀是人天教化的說故事高手,大師也是!」歷歷在目,猶言在耳,感恩
    這本書經過多少師姊們發揮「佛光人的精神」,集體創作後~透過數位印刷技術快速影印還原這本原已絕版的好書。讓我想到「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讚歎!
    讚歎~大師《給》了我們那麼多的經典故事、自己的生命故事,當我拿到這本書時,看著鄭石岩教授序言:「一曲生命的法音」
    :如果把人生比喩成一趟旅行,記得一定要作個豐富之旅,然後恬淡地回到篦廬性海的老家;倘若把生命當作蒔花接木的園丁,請提醒自己,別讓庭園荒蕪,要經營絢爛的花園,然後慷慨地與人分享。讓我好感動喔!
    感謝秀珍督導長提供這麼美好的大師著作,感謝美雲、美玲、恒瑞等師姊的集體創作,還有一起參與讀書會的眾師姊們,感恩。

    秀珍師姊心得分享:
    這是大師在1999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書名以生命寓意為田園,期許時時勤修剪,莫使田園荒蕪,可謂意喻深遠。雖是白話文學,卻是蘊含佛法真義。自出版以來,我時時翻閱,咀嚼箇中菩提味,如同清泉洗滌心靈,每每閱讀,無不身心舒暢。感謝教師經典讀書會的愛書人,支持多元閱讀,願意從白話經典中共讀學習,更感謝美雲副會長熱心聯繫大美玲老師協助,找到好的印刷廠並得到滿觀法師的許可,復刻了這本絕版書,恆瑞老師辛勞聯繫搬運來給大家,這些善因善緣讓我們得以親近此書,大家真是幸運好福氣。
    我因為當天有校園講座,錯過恆瑞第一場精彩的導讀。第二次場麗容老師導讀「心念有情」的四篇文章,麗容老師柔軟的音聲帶領,有條不紊,每位同學輪誦的優美誠懇,讓閱讀高品質。「映現人生的風景」看似大師敘述少年學習往事,文中帶出的是:眼根的智慧與修持的方法,原來大師說眼睛收起來,是要我們重新調整內在的距離和光圈,才能映現出人生真正的風景。真是妙不可喻!這本書每一篇小小的篇幅,確有深深的佛法妙義與大大的啟發,真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經典好書!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教師戶外讀書會~六度波羅蜜
    時間:11/22(週四)
    流程:
    9:00~雨中漫步二叭子植物園/感謝導覧員謝平帶大家認識園區
    10:30~讀書饗宴在布佬廚房/帶領人李美雲
    本日共 26 人出席,其中 3 位首次參加讀書會。
    內容:慧昭法師《金剛經的理論與修行法門》
    第十一章《金剛經》之般若禪觀成佛次第要門: 大乘核心之二行菩提~六度波羅蜜
    帶領人設計了講義大綱分發,並請與會者分成六組進行「六度波羅蜜」聞思修證。
    *由於餐廳寛敞舒適,六組各據一角,立即進入核心討論,
    40分鐘後各組推出代表報 告心得。

    1布施度組員:薛慶色.陳秀蘭.楊冬梅.鍾和玲
    由秀蘭代表分享。
    *布施度:財施.法施.無畏施 一般人布施多為財施,總希望能得到對方的感謝,那就是帶有貪心的有相布施,如 果能毫不貪吝地施捨,不求回報,也就是無相布施。 秀蘭以法布施分享她多次到日本佛光山本栖寺當義工,每次至少二周以上, 滿心 歡喜承擔廁所清潔工作,她建議大家有機會多多參與, 亦可體驗師父們海外弘法 的辛勞,長養增上心。

    2持戒度組員:范鴻英.李淑斌.江麗雲.馬藹嫻
    由江麗雲代表分享。 *佛教徒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菩薩有大慈悲.大 智慧,以戒為本,濟度世人 我們要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好佛教徒的角色,力行三好運動:説好話丶做 好事、存好心。

    3忍辱度組員:莊秀蘭. 村上啓子.黃怡敏.陳恆瑞
    由恆瑞代表分享。 *布施度和持戒度是從自身開始要求,是捨己為他,是不侵犯他人,始於主動由內向 外的修行;但忍辱度是被動的,是沒有預期的隨時考驗自己的一種修行,猶如別人 隨時拋來的一顆球,要怎麼接才能接得好才不會傷到自己或甚至傷到對方?別人 的一句話、一個行為、一個表情都可能因為自己受到羞辱而引起憤怒,如不能忍 辱,布施與持戒的功德,都會因而破壞。寒山子詩偈:「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 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在教育青少年時期的子女的過程中,苦口婆心的父母最易因為子女無視於自己的 管教,積習未改,而動怒甚至口出惡言或露出絕望的言語表情,然而若能時時將子 女視為幼兒時期,忘記自己曾做過的努力,忍住自己的憤怒,抱著寬容的心,耐心的諄諄教誨,相信子女一定會更好,教養的路上就會更順遂。

    4禪定度組員:黃婌媛.陳淑貞.呂玉芬.陳淑媛.黃麗容.張國蕾
    由婌媛代表分享。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昭法法師以「常覺不住」確實體會到發菩提心、自覺 覺人、自利利人是譲我們減少煩惱而走上佛道! 大家禪修的因緣是想放下俗事,把心放空,如同空的杯來納受佛法,透過調息調心, 定靜法喜!收攝散亂心,由定而引發智慧少煩少腦,進而斷煩一惱習氣得大解脫! 曾經有一位法師開示’譬喻一心開二門如「心中養了兩隻狼,一隻餵養貪瞋痴,另 一隻餵養戒定慧,兩隻爭吵不休而你想自在一些,那麼多餵些什麼就看自己的決 心」

    5精進度組員:陳雪霞.陸金竹.吳美麗.葉碧蘭
    由雪霞分享。 *精進度是遍布其他五度,當要實踐此五度都要正精進配合,精進可創造福德因緣, 在八正道裏的正精進是四正勤,我們應常實踐四正勤的善念,所以未生善令生起, 己生善令增長來配合慈悲,今天大家來這為心發光,也為身心靈發光,團聚成一個 大善能量及發光體。

    6般若度組員:李美雲.林梅蘭.吳秀鑾.胡爰熹
    由美雲代表分享。 *般若是六度的根本,凡事能有般若引導,面對世間的森羅萬象,從「一」就可以 知道「多」,從「小」就可以知道「大」,能夠舉一反三。理解六度可以讓自己得 度,也讓別人得度,自他兩利的法門,是面對人生取之不盡的好方法。

    ※金剛經對六度的詮釋是以布施度來含攝其他六度。
    如龍樹菩薩說:說一波羅蜜,即具足六度波羅蜜!也就是要以常覺無住的心,來廣 修六度等大乘一切善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常覺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而行於布 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就是要時時生清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成 就佛道。 台北教師每次舉行戶外讀書會,參與的人特別多,一些對讀書會性質不甚了解的或 怯於發言的讀書會夥伴,可以藉小組互相切磋,增進佛法在人間的妙用。

    *預告 2019 年台北教師山水讀書會正式開始!
    1 月 15 日台中花博小旅行,這是一場以台中的土地,藝術,人文,農業為基礎,結合
    來自台灣各個角落的策展人,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花藝師,農業專家等各方好手, 共同打造出一個台灣送給世界的禮物,歡迎大家一同去聆聽花開的聲音。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Recent Activities
  • 📕台北教師讀書會📘
    時間:112年9月7日上午10:00
    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

    參加人員:范鴻英、黃麗容、翁麗珠、陳雪霞、莊秀蘭、陳淑貞、唐立麗、錢素慧、吳秀鑾、黃婌媛共10人
    導讀人:范鴻英
    記錄:黃婌媛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

    📚活動程序📚
    一、暖身活動
    第五類[文叢]如是說
    1、大師這麼說:這些談話,大都是臨時的寒暄、慰問、鼓勵、讚歎,至於談過些什麼,事情過後就忘記了。當然,有一些客人見到我,總想要問與佛教相關的一兩個問題;或者談話的時候,也涉及到社會上、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弟子們準備將記錄的內容,摘錄部分收錄到我的《全集》裡出版,請我為書定個名字,我就仿效佛經的集結「如是我聞」,定為「如是說」─都是學生、客人,他們聽到我這麼說。這些記錄,都是與當時的應機者乘興而談,隨意閒話,沒有規章,也沒有法則。現在我的眼睛看不清楚,就是念給我聽,耳朵也聽得模糊,所以這裡面的內容究竟有哪些?我也不復記憶了。

    現在,不管它裡面是說什麼,我都把它當作「如是」。因為既然是我說過的話,我怎麼能對自己說過的話沒有信心?又怎能不「如是」呢?

    不過,為我作這些記錄的人有很多位,大家的層次也不一定。對我的口音、措詞,了解的程度也不盡相同,或者難免有所差錯,但這些我也不去計較。既然是幾十年來的談話,學生和徒眾們有這種用心,把我和各種客人當時「一期一會」的說話整理成篇,我就以《如是說》供養大家,不敢要大家欣賞,只希望大家能有所得,或者能給予賜教,那就是這套小書出版的意義了。

    2、一九八二年「一代超越一代」
    一個人才的培養,沒有十年以上的時間,是不容易有成就的。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六日,一位入門未久的徒眾,正色的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師父!常聽到一句話說:麻布袋,草布袋,一袋(代)不如一袋(代)。我們這一代的佛光人真的會這樣嗎?」

    大師慈祥的答說:「近一年來,感覺到佛光山的大家有一個很好的現象,已經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是一代超越一代,為什麼呢?我記得過去一些剛出家的徒眾,經常想回家,但是近來發心披剃的弟子,離俗遠親的道念就勝過上一代。

    「剛入門的弟子要超越大師兄們,需要時間磨鍊、沉澱,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人才的培養,沒有十年以上的時間,是不容易有成就的。我的觀察是:麻布袋,尼龍袋,一袋(代)勝過一袋(代)。」

    二、《釋迦牟尼佛傳》
    (一)、前言:
    大師寫這本書的緣起是:22歲的大師,看到當時的中國未曾出版一本白話文的佛陀傳記,所以花了六年的時間,收集古今中外的學者十多種佛陀聖傳,以感恩的心情創作完成。所以讀起像看小說一樣,文字嚴謹卻又優美,敍述緊凑又充滿佛法真理!佛陀一生弘法的事蹟隨即印入我的腦海中!

    (二)、今天我導讀的是:
    1、佛陀住世時的印度社會
    2、佛陀住世時的印度思想界
    3、佛陀的家譜
    4、淨飯大王與摩耶夫人
    5、藍毗尼園中太子降誕
    6、相者的預言
    7、太子少年時的教育
    8、美麗的耶輸陀羅妃
    9、太子出城去郊遊
    10、最大的誘惑
    11、太子立志去出家
    12、車匿和犍陟
    13、苦行林中勸諫仙人

    (三)、《釋迦摩尼佛傳》的特點
    1. 有佛陀弘法教化路線圖。
    2.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社會及當時思想界。
    3. 細膩記載佛陀一生成道過程:
    入胎→出生→出家→降魔→ 成道→轉法輪→涅槃。
    4.佛教的教理以圖表來說明,讓人易懂。

    三、帶領人心得
    學佛前的我人生順遂,覺得只要努力一定可以人定勝天,可以照著自己的規劃來掌控、主宰自己的人生,幸福是應該永恆長久的!在93年先生因病往生,家母也在一夜間中風不醒人事,長期臥病在床,短短一年間遭遇家人老病死,這一連串無常的變化,讓我飽受痛苦的打擊,對人生灰心喪志!

    後來藉由同事的接引,加入台北教師讀書會,讀到《釋迦牟尼佛傳》觸動了我!

    喜歡它的原因是它開啟了我學佛的因緣,它改變了我的人生,也促成我加入台北教師分會,成為佛光人。

    四、莊秀蘭分享
    謝謝鴻英督導帶領「一代超越一代」、「釋迦牟尼佛傳」。
    佛光山大師重視叢林教育,師父們是一代超越一代的。
    學佛前只知道跟長輩拿香拜拜,加入佛光山,上佛學課程,原來佛教要認識佛的由來、好多名相,也才知那是道教,一樣的神像稱謂有別啊。
    道教的神祇稱佛陀為「老大公」,每年12月25日佛陀紀念館的神明聯誼日,數千宮廟神祇要來拜「老大公」,佛、神一家親。
    閱讀星雲大師著作的「釋迦牟尼佛傳」,原來佛教的始祖 釋迦牟尼佛,不是神祇,是生活在人間、見到生老病死的苦、尋找解脫離苦得樂之道,悟道成佛的。
    我很喜歡這本書,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困難、煩惱、天堂是什麼、地獄是什麼,書中有許多對應的故事,學習正念、互助、放下,佛教徒要奉行佛陀的教法,我們加上大師的三好、四給,在教師讀書會研讀此書,覺得好幸福。
    期待後面的文章,千二百五十弟子、竹林精舍、祇園精舍等的由來,了解更多佛陀的事蹟,精彩可期喔。

    五、總結
    1、學佛修行的人一定要知道佛陀的事蹟,才能真正的認識佛教,所以身為佛光人我們一定要看這本《釋迦牟尼佛傳》
    2、帶領人今天導讀《釋迦摩尼佛傳》與暖身的部分《星雲大師全集》中第五類[文叢]如是說,
    大師如是向弟子叮嚀,又帶出其中的「一代超越一代」,而我們讀書會下週導讀《星雲大雲身教與言教》,由弟子們「如是說」來緬懷大師!令人感動與期待!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教師讀書會📘
    時間:112年6月15日上午10:00
    地點:台北卡帛素食餐廳
    導讀人:唐立麗、陳淑貞
    記錄:黃婌媛
    參加人員:范鴻英、翁麗珠、李美雲、莊秀蘭、陳淑貞、唐立麗、錢素慧、黃婌媛共8人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活動程序📚
    一、暖身活動
    二、主題:《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第二篇~第七大願請佛住世~聖賢的禮遇
    三、帶領人唐立麗導讀及討論
    佛住世間,有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光照大千指引著眾生,脫離生死苦海趣向光明。佛陀出現世間是為了度眾,如果眾生得度的因緣已盡,為防止弟子懈怠放逸,所以要示現涅槃。佛一入涅槃,人間沒有了偉大覺者,所以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之一,才要「請佛住世」。人間有了佛陀,眾生才有得度的因緣。
    『請佛住世』並不是真的要請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再到這個世間上來說法;而是對於有賢能、有道德、有學識的人視為諸佛,禮遇、護持他們,請他們在這個世間上廣結善緣有很好的因緣、可以教化眾生,繼續弘揚佛法,領導大眾出離生死茫茫的大海。讓佛法可以廣為流傳!
    「佛世難逢,大善知識難遇。」如何把握和聖賢相處的因緣,落實禮敬聖賢和有德之士相處之道:
    1:尊敬~讚美、宣揚聖賢的功德,有事弟子服其勞,聆聽聖賢教誨,在生活中落實知行合一,在行為上,要主動親近、請益聖賢,都是尊敬的表現。
    2:供養~除一般供養外每一個人隨時隨地就能做到身口意的供養,比如舉手之勞,為人分憂解勞;口頭說好話、讚歎他人;發自內心尊重他人,這些都是供養的實踐。
    3:雅量~團體裡要能夠接受各種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所謂「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在溝通過程中達到共識,才能面面周到。
    4:虛心~虛心求教,可以表現出我們求才若渴,學習向上的精神,虛心可以讓我們進步!
    如何請佛住世
    1:遵守僧團的清規
    規矩的制定,首先要能把握「殺、盜、淫、妄」四根本大戒的原則,加上不喝酒、不吸毒,這些是僧團維持秩序、清淨,讓人人都能安心修行。其他規矩,則視時代的趨勢、當地的民情、這個團體本身運作的需要來制定。制定的清規,僧團大家要有共識,佛教信眾要能接受遵從。
    2:承擔「我是佛」
所謂「身口意三業清淨,佛住世間;身口意三業不淨,佛入涅槃」。佛是不生不滅的,眾生隨著自己的善根、業緣,而決定了自己能否見到諸佛的因緣。只要我們不斷淨化自己、昇華自己,作一切眾生的楷模,讓眾生見到我們就如同見到諸佛般歡喜,那就是一種請佛住世。
    3:憶念正法
    佛菩薩應緣示現人間的事蹟,歷代都有一些記載,像峨嵋山,相傳曾有普賢菩薩在此示現說法,所以古來即被奉為普賢菩薩的道場。在普賢菩薩的應化事蹟中,又以拾得大士最為人們稱道,如:寒山曾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常常思惟祖師大德們留下來的智慧法語,使我們能夠安身立命、遇事豁然,也是一種請佛住世。
    4: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能增加我們的信仰、智慧、布施等各種善法。親近善知識,就是要我們建立心中修道的典範,作為自己效法、學習的對象;如果沒有建立起來,就如同沒有地標、沒有方向,前面的路就不知道要怎麼走,向古聖先賢多多請益,時時放在心中,久而久之,我們也會成聖成賢,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5:提供助緣
    培養優秀僧青年,提供各種弘講因緣,贊助他們出國汲取經驗,使其具有弘法特長;設立佛教青年獎助學金,讓優秀青年能接受很好的教育,同時舉辦各種活動,讓有專長的青年能發揮所學;舉辦各種學術活動,提供佛學研究與發表空間;邀請優秀佛教學者參與講經弘法;提供有德有學人士獎勵學金,讓他們的生活沒有後顧之憂等等。唯有培養人才,才能續佛慧命,光大佛教。

    四、主題:《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第二篇~第八大願常隨佛學~智者的追隨
    五、帶領人陳淑貞導讀與提問:
    《阿含經善知識品》提到:一位好的善知識可以為我們帶來信心、聞法、布施、智慧、持戒;如果遇到惡知識,則是種下不好的惡因緣。
    (一)向人間佛陀學習什麼?
    (二)向古今善知識學習什麼?
    (三)學習的精神與態度如何?
    (四)如何做自己的善知識?
    (五)請列舉數則佛陀平易近人的生活觀?
    1.慈悲 2.精進 3.認錯 4.平等 5.和平
    (六)善知識有哪八種條件?
    (七)試著舉出高僧的弘化風範?
    (八)試著舉出書中居士的護教行誼?
    佛教講「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追隨善知識的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自己。如果我們能向自己學習,把自己的慈悲擴大,把自己的般若智慧擴大,不斷鼓勵自己、提升自己,我們就是自己最好的善知識。所以跟別人學習,更要向自己學習,因為我——就是佛。
    結語:大師說:人間有許多的因緣,每一個因緣都可能將自己推向另一個高峰,不要輕忽任何一個人,也不要疏忽任何一個可以助人的機會,學習對每一個人都熱情以待,學習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完善,學習對每一個機會都充滿感激,我們就會是自己最重要的善知識。好感謝能讀到華嚴經普賢十大願,能與眾師姐共讀、充滿法喜 ~感恩

    四、心得分享
    《莊秀蘭老師分享》
    普賢行大願的二位帶領人,選在卡帛烘培坊進行讀書會。
    立麗老師帶領第七大願、請佛住世「聖賢的禮遇」。準備充分,每一頁的重點提示,都是精華。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請求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菩薩,不能入涅槃,住於世間,為眾生說法。其實是對於有賢能、有道德、有學識的人,我們視為諸佛,禮遇、護持他們,請他們在世間上廣結善緣,教化眾生,讓佛法可以廣為流傳。
    因為,佛住世間,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光照大千,指引眾生,脫離生死苦海,趨向光明。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
    大師要我們承認「我是佛」,勇於承擔,多親近善知識、廣結善友,讓自己也成為正法的一尊「佛」。
    淑貞老師帶領第八大願、常隨佛學「智者的追隨」。不急不徐的問答方式帶領,我也很喜歡。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每一個人都是「佛」,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我們要跟隨有道德、智慧、能力的人學習。也要做自己的貴人,開發自己的慈悲、勤勞、服務奉獻,和真如自性。
    但是善友、貴人何處尋?
    大師説:1.要慎選明師。2.要真誠謙恭,虛心求教與善知識相應。3.要不畏艱苦。4.要觀德莫觀失,學習他的道德、長處。
    佛經亦云「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追隨善知識,還是要回歸自己,所以把自己的慈悲、般若智慧擴大提升了,成為自己的善知識,也達成「常學佛學」的修行。

    《黃婌媛老師》
    釋迦牟尼佛降生人間、八相成道!在入滅前教導弟子:「以戒為師」,因此尊重戒律,讓正法久住,就是請佛住世。星雲大師等高僧大德提倡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保障大家的法身慧命,因應不同的時空因緣,與時俱進,戒律要能隨緣調整,不墨守成規,障礙佛教的弘法!
    古今中外有賢能、有道德、有學識的人,我們都要把他們視為諸佛,禮遇、護持他們,讓佛法廣為流傳,對內,我們也要能承擔「我是佛」,負起淨化自己、淨化世道人心~做到「求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佛教界都是優秀人才,就是一種請佛住世!
    從經典𥚃,我們可以看到佛陀以他的身教和言教,給大家在生活、修行、工作各方面的示範教導。是六度波羅蜜融入平常作息,佛法在生活中實踐,才是真正幸福安樂的人生!常隨佛學,更要探究圓滿生命的真諦~佛說的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等宇宙真理,透遇發心立願,追隨善知識、廣行菩提道!
    善知識有如大海中的燈塔,指引正確的方向,歷代高僧大德不僅翻譯三藏十二部經典,更是以身作則、廣為流傳,有幸學佛的我們雖不逢佛世,猶能有跡可循,有樣可學,怎能不珍惜!
    世間法向外攀緣、無窮無盡卻也煩惱叢生,唯有佛法才是身心的修持,淨化心靈!發現了自己與佛平等,具有「佛性」!那麼就如星雲大師本章所說~回歸到自己,向自己學習!
    本次讀書會兩位帶領人發揮專長,娓娓道來、有條不紊令人印象深刻!普賢十大願不僅是對聖賢,也是對自己、對一切眾生而發,是盡未來際永無休止的悲切願心,啓發我們要提起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奉獻大眾!每每想到:星雲大師弟子緬懷師父「師父2019年疫情影響,已經不適遠行,但是看到來自五大洲三大洋的各地徒眾 就會問:我還能為你做什麼⋯⋯」令人感動不已~生命中每一寸能量都能交付衆生~是我們最無上的善知識!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教師讀書會📘
    時間:112年5月25日上午10:00
    地點:台北信義區喫茶趣
    導讀人:吳秀鑾
    記錄:黃婌媛
    參加人員:范鴻英、陳雪霞、薛慶色、翁麗珠、黃麗容、李美雲、莊秀蘭、陳淑貞、吳秀鑾、錢素慧、黃婌媛共1 1人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活動程序📚
    一、暖身活動
    二、主題:《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第二篇~第六大願請𨍭法輪~真理的傳播
    三、帶領導讀及討論
    《帶領人引言》
    普賢菩薩第六大願是「請𨍭法輪」,法輪是對佛法的喻稱,古印度有一種利器叫「卡克拉」,形狀像輪子,可以做武器,擊殺敵人,表示以真理法輪,能摧破衆生的無明煩惱。
    普門大開,信徒能來聽經聞法,法輪常𨍭無盡;打開藏經樓供大眾閱讀,是轉法輪;人間佛教到社會弘法利生,是轉法輪;舉辦講經說法佛學講座,接引人群是轉法輪。
    「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所以,將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真理法輪長遠滾動下去,是佛弟子應有的責任。

    四、心得分享
    《陳淑貞老師分享》
    那麼熟悉的場域~曾是成功之愛的同事們相聚,仍談到那些年成功托兒所的趣聞!曾經斷腿後進入了這間離家不遠又能吃得健康的《喫茶趣》。
    謝謝秀鑾老師帶領我們「請轉法輪」,「輪」有 四種含義:圓滿之義、具德之義、有用之義、轉動之義;「轉」有轉動、 運轉的意思;大師為了改變佛教長期以來種種封閉、保守錯誤的觀念,以順應時代的潮流,回歸到佛陀平等精神的本懷,將佛教帶回人間,讓人間有佛教。
    佛陀成道後說法 四十九年,因爲佛教發源於印度,能東傳至中國,是靠西域僧侶的東來傳法,能在中國生根,主要是靠經典的漢譯;而現在我們自己隨時隨地、隨緣隨喜,都可以爲人說法布施,都能自覺到我們聽聞佛法,依法修持、自己就能轉動法輪,傳播真理。感謝與眾師姐們「請轉法輪」、法喜充滿。

    《范鴻英老師分享》
    感謝秀鑾老師帶領《普賢十大願》的「請轉法輪」。
    星雲大師一生秉持「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要讓佛法興隆,永續傳播,不斷轉動法輪。
    例如在1977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希望將古代版的大藏經重新整理成現代人看得懂的《佛光大藏經》。
    我有幸在2009~2010年參與《聲聞藏》的編撰工作。編藏是無人聞問、寂寞的工作,然而有一群人為此付出,始終不退轉。我回山接受編藏培訓時,才發現佛光山上有一群法師帶著許多義工,默默在進行編藏的工作。因為星雲大師秉持藏經要「人人能讀」,進而「讀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所以編藏流程從蒐集資料、選定底本、入藏標準,到標點、分段、校勘、註解、題解等程序,都是非常縝密的工作。
    星雲大師對佛法的弘傳,轉動法輪、傳播真理,真是這一代的高僧大德。

    《莊秀蘭老師分享》
    讀書會在環境優雅的包廂裡進行,好享受啊!
    「請轉法輪」就是要弘揚佛法,傳播真理。為何要以輪子來比喻佛法呢?原來古印度有一種利器「卡克拉」像輪子,佛陀引申為「法輪」,表示以真理法輪,能摧破眾生的無明煩惱。
    讀書會真好,終於了解「法輪」的義理,包含深遠。如大師説的,信徒來聽經聞法、閱讀佛書,就是轉動法輪了。要佛教能在社會上活絡,利益眾生,讓大家接受,法輪就必須向前滾動,做個自利利他的菩薩,所謂「法輪常轉,佛日增輝」,讓佛教遠播,法水長流。
    現代的佛教徒請善知識講經、親近道場、師父開示,都是在轉法輪了 ,慢慢熏習下,我才了解從「苦、集、滅、道」,到「四弘誓願」是有次第的,還要加上四攝、六度的行門,只要我們聽聞佛法,依法修持,就是轉動法輪,佛法的真理都融在生活中了。
    有些寺廟建築,有一排可以轉動的圓柱子,印著法語,大人小孩走過都順手撥動,後學如今才知道這是轉法輪啊!護持佛法,就從自己轉起,摧破無明煩惱吧!

    《黃婌媛老師分享》
    讀書會從選一本《星雲大師全集》帶領大家導讀、整理、抓重點,聽聽別人怎麼說,想想自己做到了沒?佛法的聞思修證,從自覺開始,思維法義,如何落實?再依此作為日常生活的準則,自己就在轉動法輪,傳播真理。
    本週研讀普賢菩薩第六大願、請轉法輪。感謝秀鑾老師的帶領~從事前接洽、預定場地,統計會後餐點,更是招待會前的點心,令大家在幸福滿滿的氛圍中進行讀書會。帶領人今天轉動了法輪!
    本節中星雲大師告訴我們:現代佛教徒每一個人都要義不容辭的轉法輪!如何能轉法輪呢?如鴻英督導曾經參與《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的編撰,就是非常殊勝的因緣,更是𨍭動法輪的善舉!
    常不輕菩薩見到人都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將來皆當作佛。」請轉法輪,可以去除我慢法障,得多聞智慧。我們遇到善知識,自當勸請轉法輪;若我們也能效法常不輕菩薩,感恩當下的一切因緣,珍惜身邊的人,都將之當做成就自己的助緣;隨時隨地,隨緣隨喜,從善知識處得來的佛理能依法修持,就是真理的化身,自己也可以為人說法布施。勸轉、請轉、最重要的是自己轉了,世界就跟著轉了,一起來轉動法輪吧!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教師讀書會📘
    時間:112年5月18日上午10:00
    地點:佛光山普門寺
    導讀人:李美雲
    記錄:黃婌媛
    參加人員:范鴻英、陳雪霞、李育麗、李美雲、莊秀蘭、陳淑貞、吳秀鑾、錢素慧、黃婌媛共9人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活動程序📚
    一、暖身活動
    二、主題:《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第二篇~第五大願隨喜功德:心意的淨化
    三、帶領導讀及討論
    《帶領人引言》
    星雲大師諄諄善誘地跟我們講了很多隨喜功德的好處與實踐方法~是我加入佛光會15年來不斷薰習的一個中心思想。台北教師分會從歷任督導到會長,大家力行實踐,從每個人身上都可以找到不少楷模,乘今天讀書會主題,就讓我們盡情分享聞思修證的例子吧!

    四、心得分享
    《陳雪霞老師分享》
    謝謝美雲師姐帶領第五大願:隨喜功德,又在普門寺滴水坊吃到好吃的午餐,尤其是師父送的炸丸子,太好吃了。
    此大願是佛光人最易實行的功課。
    例如知道有道場要改建或新建,我們可以盡己之力道喜一下。有人在召募做功德,我們也可以隨喜,成人之美,也培植自己的福德,前提要知道這是正面的勸募。我們也可學西藏人;他們会將鈔票都換成零錢,然後到寺廟的每一個功德箱都結緣,(因民情不同,我們不習慣投零錢)這是他們廣結善緣的方式之一,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方式之一。
    佛光会、道場給了我們很多的方式來隨喜,尤其是從工作中,集體創作培養互相成就,利己利人的精神。
    以美雲召集山水讀書会而言,讓我們参與者各各都玩得盡興,也有佛法的熏陶,絕不虛過。美雲也精神越來越好,相貌也愈來愈慈祥這也是隨喜功德的意外收獲。
    台北教師分会讀書會所有人員都有隨喜功德的性格,相信大家会越活越活躍,並以此能量向佛道邁進。

    《莊秀蘭老師分享》
    謝謝美雲師姐帶領第五大願
    隨喜功德(心意的淨化)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隨喜是佛弟子的重要修行,對治我慢、忌妒的習氣,是心意的淨化。
    大師説隨喜功德,以平等心,隨緣、隨分、隨力的結緣,不自惱的,而且自己福份不減,有如無盡燈,還可以廣結善緣。
    道場處處需要義工,奉獻時間、體力、做個隨喜義工,親近三寶,實踐菩薩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也會得到「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道場義工都在法喜中成長。
    每次讀書會,消文裡隨時提醒三好、四給以及慈悲心,對做事的人隨喜功德,給予肯定、讚歎,歡喜滿人間,我們生活在人間淨土上喔。

    《黃婌媛老師分享》
    上次讀書會談到普贀菩薩第四大願
    ~懺悔業障,「有罪當懺悔,懺悔即安樂!」二六時中與人相處,說錯話、做錯事,自己覺知到也反省了,但要發願「不二過」才能徹底改進!不只要發願改正現在的身口意,看到別人好事善舉,更要隨時讚歎!以寛容的心胸熄滅自己的瞋心,也長養慈悲心、同理心,才會有歡喜心,才能稱得上「隨喜功德」的修行!
    學佛修行,希望福田能圓滿收成,當下隨緣隨分的播種是必然的!若用歡喜清淨的心,用感恩惜福的心,其功德自是無量無邊了!
    那麼這個「隨喜功德」的「隨」,就是大師說的:隨順、跟隨、依順、不違背,有與人為善、從善如流的意義,這個「喜」就有平等、歡喜、無瞋、不嫉妒的意涵,如此,面對世間順逆起伏的因緣,就能平常心的坦然接受,來由他來,去由他去。如此境界、智慧自是不易,唯有繼續閱讀「星雲大師全集」,多聞薰習,廣結善緣,待因緣成熟!
    大師文中又談到~隨喜的功德利益:如香遍滿堂室,如炬普照十方、如種一能收百,如月映現千江。佛法是自覺教育,用自覺心來昇華自我,懂得自己思考、發覺問題、解決問題!禪堂法師時時提醒「提起正念」「照顧腳下」,就是凡事先檢查自己,看看自己的立足點,究竟對不對?正不正?時時刻刻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在本位上,有沒有迷失。也就是要你自我觀照每個當下的起心動念!十法界因果,一切唯心造,我們能以一顆慈悲柔軟的心與人為善,不為世間名利枷鎖所縛,不管走到哪裡,就像晴空萬里不帶一𢇃雲彩,山中蜿蜒的江水處處映著月影,保持隨喜之心,靜觀欣賞世間的美好,隨緣自在,隨遇而安!隨喜自己沒有減少什麼,反而能獲得更多的善緣好運!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時間:112年5月4日上午10:00
    地點:松山區饒河街217號2樓
    導讀人:翁麗珠
    記錄:黃婌媛
    參加人員:范鴻英、翁麗珠、陳雪霞、李育麗、莊秀蘭、陳淑貞、吳秀鑾、錢素慧、唐立麗共9人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活動程序📚
    一、暖身活動
    二、主題:《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第二篇~第四大願懺悔業障、行為的改進
    三、帶領導讀及討論
    《帶領人引言》
    普賢十大願 第四大願 懺悔業障.
    我們常在法會中唱誦: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我心中總是很沉重,思索著人總會在有意無意中犯下罪業。
    首先自覺是個不孝的人,雖生3子,孩子幼兒期全賴父母養育,讓我專心於職場。
    直到子欲養而親不待,令我痛心疾首。此生無以為報父母恩。
    其次自覺慈悲心不夠,有次暑假到美國度假,寄住加州同學位於山頂的別墅,某天黃昏從客廳的落地窗看到花園裡狗與蛇在打架,我同學衝出去,拿一把鏟子,將蛇砍成兩段。我雖驚恐,但還誇她好厲害。
    我們生活在世間中,每一個起心動念,再經過身、口、意所造作的行為會障礙我們趨向善的正道,所以叫做業障。
    懺悔是佛教很重要的修行法門,
    懺悔業障,就是生活上一種反省、 認錯的功夫。
    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懺悔時要信願佛力的攝受加持,藉此激發我們內心的清靜,不再重蹈覆轍,
    實踐佛教教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諺云:「聖人本是凡人作,但盡良心即聖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引述顏淵的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我們在三皈五戒時,大師總是要我們說「我是佛」。
    只要我們發願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相信學佛 行佛 必成佛。

    四、心得分享
    《陳淑貞老師分享》
    感謝麗珠老師帶領我們ㄧ起研讀大師「第四大願~懺悔業障」
    佛陀曾說:維繫世間人倫的綱紀,就是「慚愧」,慚恥之服、無上莊嚴。社會的人心、需要淨化,淪喪的道德、需要重整,失落的良知、需要找回,不安的社會、需要鞏固。大師告訴我們:「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錯了就要反省,認錯反省是求進步很重要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處互動時,要時常反省自己的身口意,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大師說:懺悔認錯不是掛在口頭作門面裝飾而已,是要在生活中徹底的反省、認錯,改進自己的行爲,與人為善、給人接受 ,甚至要發願未來要如何的為社會大眾服務、奉獻,這才是真正的懺悔。感恩的心、感謝有您們的一起共讀。

    《莊秀蘭老師分享》
    謝謝麗珠前會長,帶領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的第四大願、懺悔業障(行為的改進)
    每次參加拜懺的法會,都會唱誦「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大師説,懺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是行為的改進,唯有勇於認錯,勇於改過,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成為自我進步的動力,才能讓自己一次比一次變得更好。
    梵網經説:「有罪當懺悔,懺悔即安樂,不懺悔罪益深。」
    反觀自己,從小到大,說錯話、做錯事,只有最親的人會糾正,長大習氣已成,也不知不覺的犯錯,身、口、意所造的不善行為,發現不得人緣、朋友少,找不到人幫忙,因短視、執著五欲,種下無盡的苦果,真的該好好真心的佛前懺悔。
    大師説「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錯了,在菩薩前發自內心的反省認錯,取得對方諒解,也讓自己去惡向善,身心輕安自在。如果每個人都先承認是自己的錯,勇於認錯,並勤於反省,則人我相處自然和諧了,反省、認錯,不但利人也是利己的,人生才能繼續往前。
    有懺悔改進自己的行為,讓往後生活幸福快樂。

    五、結語:
    佛教不怕人犯戒,就怕犯過而不懺悔。生活中身、口、意所造作的不善行為,會障礙我們趨向善的正道,叫做業障。
    認錯、懺悔的力量如同諸佛菩薩的慈悲法水,可以洗滌我們的罪愆,使我們獲得清淨法喜,所以佛門有許多拜懺法門。
    無論是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具足戒、菩薩戒,受戒之前必定先舉行懺摩儀式,在佛前至誠禮拜,持誦〈懺悔偈〉,懇切懺除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之後,才能以清淨的身心,納受戒體,重新做人。而受戒之後,在修學佛法練習持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所毀犯,如果能如法懺悔,才能使身心清淨,繼續持戒修行。
    記得受持菩薩戒前的懺摩儀式,持誦懺悔偈時,心中無比的悸動,悔恨不已!那股臣大的力量,當下就是要坦誠地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過去和現在,好像抖掉一身汚垢,放下執著,頓覺身心清淨法喜!
    懺悔不只是表白而已,當下內心還要有覺照反省的功夫,有人「勇於認錯,死不悔改」修行就是能做到~同樣的錯絕不再犯第二次,要努力的朝向此目標邁進,才能看到光明未來!甚至還要發願為大眾服務、奉獻,如此迴向的功德無量呀!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時間:112年4月27日上午10:00
    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一
    導讀人:李育麗
    記錄:黃婌媛
    參加人員:范鴻英、薛慶色、翁麗珠、陳雪霞、李育麗、莊秀蘭、李美雲、陳淑貞、吳秀鑾、錢素慧、黃婌媛共1 1人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活動程序📚
    一、開經偈
    二、《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第二篇~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 普遍供養諸如來
    三、帶領導讀及討論
    帶領人引言:
    菩賢十大願,第三大願-廣修供養,重點是說結緣的實踐。
    「供養」是非常好的結緣方式,廣修供養除了是廣結善緣的實踐,更是無盡奉獻的廣大心量。不管是供養、布施或是結緣,看起來是給別人,其實是給自己。在無私,無我的奉獻中,不僅促進人我之間的和諧,同時也破除我執,進而擴大自己的人生。

    四、本節綱要
    (一)廣修供養的種類
    二種供養:
    🖇️物質供養、心意供養
    🖇️財供養、法供養
    三種供養:
    🖇️財供養
    🖇️法供養
    🖇️觀行供養
    四種供養、五種供養、十種供養
    可以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報。

    (二)廣修供養的功德
    種種供養中,不管供養什麼,最重要的應該是身、口、意三業清淨的供養。

    (三)廣修供養的意義
    不僅要感謝三寶的供養,還應擴大到對一切眾生無限的奉獻,無限的布施和無限的結緣。

    (四)如何實踐廣修供養
    1、對國家要能盡忠愛國
    2、對社會要能盡心服務
    3、對國家災難要能救援
    4、對偏鄉弱勢要能幫助
    5、對青年求學給予奬勵
    6、對長者弱小要能養育
    7、對動物生命要能愛護
    8、對山林水土要能保持
    9、對世道人心要能淨化
    10、對一切眾生有所得益

    五、心得分享
    《莊秀蘭老師分享》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的第三大願廣修供養(結緣的實踐)
    育麗督導笑咪咪分送珍貴稀有的結緣品,澳洲帶回來的K金書籤,廣結善緣,太令人感動了,正是結緣的實踐者。
    開經偈接著進入主題:廣修供養「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佛說阿彌陀經》裡敘述,已經在淨土世界的眾生,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從廣修供養十方諸佛開始。
    廣修供養的種類很多,在修學佛法中,供養父母、師長、三寶,都是最好的結緣溝通管道。我們熟悉的十供養:花、香、燈、塗、果、茶、食、寶、珠、衣。佛經裡記載,布施供養十種物質,可以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報。供養,最重要的應該是身、口、意三業清淨的供養,以清淨心、恭敬心、歡喜心來供養,都能獲得無量的功德。
    在無私無我的奉獻中,不僅促進人我之間的和諧,同時破除我執,所以廣修供養,依大師教導,人我之間不計較、不比較,這就是解脫、自在的人生了。
    學佛修心,奉獻時間、體力做義工、親近善知識,讓我身心愉快。

    《范鴻英老師分享》
    感謝育麗帶領菩賢十大願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對山林水土要能保持」也是實踐廣修供養之一。
    4/22-23我很高興能有因緣參與在花蓮玉里佛光園地「話說星雲大師 世界地球日暨世界書香日」的活動,實踐愛地球植樹的心願。
    很開心與大家共度美好時光,ㄧ同種下花蓮原生種植物,為台灣留下ㄧ片森林,為地球永續發展盡心盡力。
    祈願持續不斷跟隨大師的腳步,倡導「環保與心保」,保護環境,淨化心靈,使世間能長住久安。

    六、結語
    面上無瞋是供養,口𥚃無瞋出妙香,心中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當我們以語言讚美,以真心誠意,歡喜尊重為供養就是最好的結緣。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教師讀書會📘
    時間:112年4月20日上午10:00
    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一
    導讀人:黃婌媛
    記錄:黃婌媛
    參加人員:范鴻英、黃麗容、薛慶色、翁麗珠、陳雪霞、李育麗、莊秀蘭、李美雲、唐立麗、陳淑貞、江麗雲、吳秀鑾、錢素慧、吳炘縈、黃婌媛共1 5人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活動程序📚
    一、唱誦:星雲大師人間音緣~袈裟的一角
    二、《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第二篇~第二大願、稱讚如來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 讚佛甚深功德海
    三、導讀及討論

    四、本節綱要
    《前言》
    如來即是佛。佛為通號,三覺圓備之義。如來亦是通號,後佛出世,如同先佛再來之故。
    什麼叫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呢?就是我們對一切眾生都把他們看成佛菩薩一樣的莊嚴智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優缺點,事實上在佛的眼裡都是圓滿的。所以我們都要去禮敬、稱讚。我們要常常稱讚人家的好處,不要常常去批判別人的點點滴滴,這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

    (一)稱讚如來的意義
    🖇️「如」是佛陀的法身,遍滿虛空;「來」是佛陀為度眾生, 應化而來。
    🖇️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因此一切眾生也都是如來。
    🖇️佛門中比出錢出力更高一層的功徳,就是語言的布施。
    🖇️恰如其分的讚美,像陽光、雨露、花朶,是為人處世上的方便和助緣。

    (二)語言讚歎的功德
    🖇️釋迦牟尼佛比彌勒菩薩早了九刧成佛,是因為多修了讃歎法門。
    🖇️佛教徒早晚課誦中,都有<讚佛偈>以此讚美如來的功德力。
    🖇️我們平日在人我相處上,要能夠學習讚美他人,藉此帶給他人歡喜、信心,與人結一份善緣。
    🖇️自己在說好話過程中,去除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的惡息。
    🖇️要求自己要有天理良心,就是道;要求別人就會吵架。
    🖇️「慢半拍」「一回合」是改進發脾氣、吵架最好的辦法。

    (三)語言的生活修行
    🖇️夫妻之間的讚美~多溝通,把愛說出來。
    🖇️親子之間的讚美~多讚歎,鼓勵比責罰重要。
    🖇️師生之間的讚美~要接受,常說利益言,令自他安樂。
    🖇️職場之間的讚歎~多肯定,得體、幽默多包容。
    🖇️朋友之間的讚歎~說得妙,言多必失,說得巧。

    五、心得分享
    《莊秀蘭老師》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讓我了解普賢菩薩的行願是,不捨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利益安樂。
    雪霞帶領的第一大願「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教導我們平常的行為舉止,要做到:語言要溫和、往來要誠摯、待人要恭敬、處事要謹慎、舉止要謙遜、人我要尊重。這些都是做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根本,敬人者人恆敬之,學佛讓我們成為行事端正、心意善美的人,廣結善緣,一起圓滿人生。
    第二大願「稱讚如來」是「語言的讚美」,星雲大師提倡的三好,「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事」,養成身口意的善美。說好話是「語言的布施」,透過「稱讚如來」這個修持,提醒我們在人我相處上,能夠學習讚美他人,帶給他人歡喜、給人信心,結下一份善緣,也可以去除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的惡習。
    「人格的尊重」加上「語言的讚美」,能對眾生發慈悲心,多說好話,適時的說讚美語,家庭和樂、廣結善緣,也擴大心胸欣賞別人,出言吐語「口出妙香」,懂得善用語言,發現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身邊都是諸上善人,讓我們生活在人間天堂裡。

    《陳雪霞老師》
    謝謝婌媛有條不紊的帶領第二大願、稱讚如來。
    大師提倡的三好,第一條就是;說好話,就是語言的讚美,在學佛過程中,隨時都聽到師兄師姐們的讚美,讓我們聽到的、接觸的都是善的、美的。隨時讓自己充滿快樂與自信。
    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比彌勒菩薩早了九劫成佛,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多修了一個讚歎法門,可見想成佛作祖,都得多學讚嘆。大師在文中又舉了好多,因讚歎功德所得的善果報,這些例子都真是我們的善知識。
    讚歎要發自內心,要真誠感人,所以在生活中,面對家人或周邊的人,要常常互相讚歎結緣 ,累積些善根福德。

    《范鴻英老師分享》
    感謝婌媛以角色扮演方式帶領普賢十大願第二願、稱讚如來,很有趣!
    現代人因為經常自我設防,往往造成人際間的疏離,許多家庭問題因此產生,例如親子代溝、婆媳不和等等,大都起源於溝通不良。
    語言是人際間溝通的重要工具,大師說:「學習說好話,以隨喜讚歎給人歡喜,也是一種修行。」所以,人際相處能發自內心適當的讚美,說出具體的內容予以肯定,這樣一來,周圍的人都會因此相處得越來越好!
    讚美子女,說明你關愛他,而他將會更加關愛自己;讚美朋友,說明你喜歡他,而他將會更加喜歡自己。懂得讚美、學會讚美、珍惜讚美,人生路上將會綻放美麗的鮮花。

    《陳淑貞分享》
    帶領的有聲有色,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方便、給人希望,充滿了四給的氛圍,更是行三好的佳作。
    普賢十大願第二大願: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多麼喜愛這兩句稱讚如來(語言的讚美),尤其是當我接近佛法時,一直有個心願,要用聲音供養,是因從小聽多了家母說的故事與她待人接物的身教,影響了我;我的阿公常誇家母是最好的媳婦,贏過三個兒子,而家父也感同身受,尤其在家母往生後的幾年,家父每憶起家母只有讚美與讚歎!
    祖父是白手起家的窮人家的孩子,但肯吃苦、經商而有一些土地,在分家產時,家母建言也要分給大姑、小姑們,祖父居然答應了,而且日後成了父母辛苦打拼的遺產是兒女都有的典範。回憶家母的種種德行,就是稱讚如來(語言的讚美),能深入人心、感動我心。
    大師說:有陽光的地方,就有溫暖;有好話的地方,就有溫暖。所謂「好話ㄧ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什麼是好話?正直的語言、柔軟的語言、和合的語言、真實的語言,是語言的佈施。
    感恩的心 感謝能與眾師姐共讀的良辰。

    六、結語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星雲大師說:「僧讚僧出高僧。」上一句就是「人讚人出偉人。」
    大家所熟悉的<讚僧歌>𥚃,「慈悲的心腸、莊嚴的儀表,舉止像金山的光耀,語言像蓮花的吐香。」教導我們如何讚佛、讚法、讚僧。
    大師在本節中列出百種讚歎的語言文字,提供给我們在生活中,作為人我之間的潤滑劑。
    誠摯地稱讚某人時,至少含有對那個人成就的肯定,甚至生起效法的意願,也許我們一時間做不到,但會想去試試看。
    只要在生活中,懂得善用語言,發自內心的讃歎可以長養福德、昇華自己,學會欣賞人,說出的話才會真誠感人,感召身邊都是諸上善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教師讀書會📘
    時間:112年4月13日上午10:00
    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一
    導讀人:陳雪霞
    記錄:黃婌媛
    參加人員:黃麗容、薛慶色、翁麗珠、陳雪霞、李育麗、吳秀鑾、錢素慧、黃婌媛共8人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活動程序📚
    一、誦開經偈、三稱佛號
    二、《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第二篇~第二大願
    禮敬諸佛(人格的尊重)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三、帶領導讀及討論

    四、本節大綱
    (一)禮敬諸佛的意義
    🧷禮就是恭敬心~就個人而言:是自我修養、心意的傳達。
    🧷禮是立身處世準則~要發自內心,表𥚃如一,恰到好處。
    🧷佛是有完美人格,充滿覺性、慈悲與智慧。
    🧷心中有佛,肯直下承擔,我自己就是佛。

    (二)如何禮敬諸佛
    🧷有佛菩薩聖像的廳堂等都可以禮拜。
    🧷沒有佛像的地方,面向西方,合掌問訊,十念佛號。
    🧷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念念不離佛號最好。

    (三)禮佛的功德
    🧷禮佛的當下,誠心誠意就能增長福慧,折伏我慢。
    🧷拜佛讓身心清淨莊嚴,歡喜光明,拜出心中之佛。
    🧷我心與佛心接觸,心量擴大,人格提升,感應道交。

    (四)禮佛的感應
    🧷從「有相的感應門」進入「無相的真實門」體會「法身無所不在」。
    🧷星雲大師為了求智慧,每天晚上禮拜觀世音菩薩,記憶力大增。

    (五)禮敬諸佛的現代意義
    🧷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格,讓一切眾生平等交流往來。
    🧷時時在生活中,設身處地的為人著想,𣾀集好因好緣,學佛道路才能長久。
    🧷善財童子參訪各行各業,各階層的人,互相尊重、包容,一一禮敬,成就五十三參永遠的典範。
    🧷建立和諧的人我關係,促進社會的祥和進步。

    五、帶領人結語
    「禮敬諸佛」大師銓詮釋為~人格的尊重。首先我們要從對所接觸的人事物開始學習如何尊重。
    我們學佛的人應從「禮敬三寶」培養恭敬心,自然慈悲心、平等心就顯現在做人處世上,大師所提倡的三好四給就是最好的實踐。
    我們除了對佛菩薩行身口意清凈的禮拜外,也要隨時折伏我慢,以謙虛、包容、歡喜活在當下,這才是落實對每一個人的尊重,擴而建立和諧人我關係,以促進社會的祥和進步。
    謝謝今天參與的各位不吝發言,讓讀書會更熱絡流暢,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大家繼續維持。
    感恩大家!

    六、總結大家心得
    心存恭敬心的人,不只心中充滿尊敬、護持、感恩,在事相上亦須做到至誠禮拜、供養,如此身心合一,才是真正的禮敬。憶起每回見到道場法師、師姐禮佛、拈香的威儀而被攝受心生歡喜,生起恭敬之心,亦隨之虔誠作禮。如此懇切的禮佛,當下身心清淨,進而發心立願護持正法,自利利人就有無量的功德。
    普賢行願,大菩薩發心到實踐修行的功德,更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就如星雲大師言行~願力不是即興的發心,而是永恆的承諾;願力不是內心一念,而是實踐的行為。
    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要成就如來殊妙功徳,應該實踐十種廣大行願。這十大願不僅是對聖賢,也是對自己、對一切眾生而發,是盡未來際永無休止的悲切願心,啓發我們提起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奉獻大眾。
    今天雪霞老師帶領大家進入~華嚴經普賢十大願,第一大願、禮敬諸佛~人格的尊重。雪霞老師佛學素養、弘法熱忱、提攜後進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對台北教師讀書會的付出更是有目共睹!「共讀」中從消文、提問、檢視、期許自己是否有「定課」的實踐,在在都顯示樂於分享與關懷、體貼、愛護之心⋯⋯⋯雖是與大師的法身交心,也是實踐法義的最佳典範!
    就如最後總結:「與人相處,互相尊重包容,是禮敬諸佛;平等交流往來,是禮敬諸佛;凡事為人著想,也是禮敬諸佛,只要能落實對每一個人人格的尊重,就能建立和諧的人我關係,促進社會的祥和進步。」諸佛充滿一切處,只要有心,都可以禮拜、請益,真心以他為師,以他為榜樣!
    感謝🙏今天大家共讀共學,期待下次更臻完善!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教師讀書會📘
    時間:112年3月30日上午10:00
    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一
    導讀人:范鴻英
    記錄:黃婌媛
    參加人員:范鴻英、黃麗容、薛慶色、翁麗珠、陳雪霞、李美雲、莊秀蘭、李育麗、唐立麗、王玉治、吳秀鑾、錢素慧、陳淑貞、江麗雲、黃婌媛共15人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活動程序📚
    一、誦開經偈、三稱佛號
    二、《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第一篇~華嚴大意提要: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三、帶領導讀及討論

    四、帶領人整理華嚴大意綱要
    引言:
    ⑴佛陀在三十一歲悟到「緣起中道」之理,在禪定中,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講說,後來結集在有「經中之王」稱譽的《華嚴經》裡,流傳下來。
    ⑵大師寫一筆字時,喜歡《華嚴經》裡的「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贈送給朋友與信徒。
    ⑶平常生活中,我們常接觸到《華嚴經》的思想,例如「三皈依文」、「懺悔偈」等。
    ⑷《華嚴經普賢十大願》主要在解釋《四十華嚴》的普賢十大願。
     
    (一)《華嚴經》的傳譯
    《華嚴經》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內容說明佛陀的因行與果德,如眾華莊嚴,璀璨耀眼,廣大圓滿,重重無礙。《華嚴經》由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
    1.《華嚴經》的漢譯本
    ⑴《六十華嚴》在東晉時由佛馱跋陀羅翻譯,又稱《晉經》、《舊經》,共有七處八會,三十四品。
    ⑵《八十華嚴》在唐朝時由實叉難陀翻譯,又稱《新華嚴》、《唐經》、《新經》共有七處九會,三十九品。武則天大為歡喜,提筆寫下〈開經偈〉,影響深遠,流通最廣。
    ⑶《四十華嚴》在唐朝時由般若翻譯出四十卷《華嚴經》,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普賢行願品》。又稱《貞元譯》、《後譯》、《四十華嚴》。 《四十華嚴》的來源是在西元七九五年唐朝烏荼國王手寫《華嚴經‧入法界品》,其中增加的「普賢十大願」與「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是新、舊二譯所沒有,成為《四十華嚴》最大特色及價值所在。
     
    (二)《華嚴經》的思想特色
    《華嚴經》主要思想,稱為「法界緣起」,屬於四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的內容是四法界中最高境界。
    1、四法界
    ⑴事法界:指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千差萬別現象,即是事法界。
    ⑵理法界:雖然宇宙萬物在事相上各自不同,但是在思想、真理上,真如本體只有一個,宇宙法界唯有一心,這是我們共尊的一種美德。一切諸法,一切道理,都有其各自的規範、原理,稱為理法界。
    ⑶理事無礙法界:即理由事顯、事待理成、理事圓融。理,指的是道理、名相。道理、名相是需要實際事項來加以顯示說明的,事待理成,即一件事情的完成,需要具備各種的因緣條件,理,就是因緣條件。。
      ⑷事事無礙法界:宇宙萬法相互融通,即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無盡。
    2、法界緣起
    (1)六相圓融:「六相」是指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是以三對看似相反的宇宙命題範疇論證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正因為相反又相成,故而萬法皆有其圓融、無礙、無所分別的特性,此乃法界緣起的依據。
    (2)十玄門:「十玄門」又名「十玄緣起」,是指若能理解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則可進入華嚴大經的玄妙之海,故稱「玄門」。又因此十門相互為緣而起,故稱「十玄緣起」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
    (五)隱密顯了俱成門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
    (七)因陀羅網法界門
    (八)託事顯法生解門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
    大師以現代的話來詮釋「十玄門」,就是
    1.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算多。
    2.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
    3. 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
    4.有不是真有,無不是真無。
    5.染不一定是染,淨不一定是淨。
    6.法界即是人間,世出世間不二。
    7.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三)《華嚴經》的生活修行
     1. 學佛修行要效法佛菩薩,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2.《華嚴經‧淨行品》文殊菩薩宣說「141個願行」,每一願都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佛法的修持。文中指出:「若有人能讀誦〈淨行品〉一品,此人已具足菩薩淨戒,不須再另求菩薩戒。」可見〈淨行品〉的重要。
     
    (四)結語
     1. 《華嚴經》真如自性的思想,契合中國人的根性,法界緣起觀展現宇宙萬有互相關連、影響、包容的思想境界,豐富中華文化內涵,影響中國佛教發展。
     2. 《華嚴經‧淨行品》是佛教徒實踐清淨生活的指南,〈十地品〉影響中國佛教在菩薩道修行,以52個階位做為典型的修證次第。
     3. 《華嚴經》是一部提倡人我平等、僧信平等、男女平等、生佛平等的經典,如此才能法界圓融。
     4.星雲大師為佛光會訂定〈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作為佛光山修行內容,這首四句偈,可以說就是華嚴思想與實踐的最好體現。

    五、心得分享
    《莊秀蘭老師》分享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第一篇華嚴大意,鴻英督導將詞義、段落,用問答方式進行,讓大家收心在「華嚴大意」裡,彷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華嚴大意標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陀悟到宇宙人生的「緣起中道」之理,還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大師說喜歡『華嚴經』的「長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寫一筆子時,也經常用這兩句送給朋友和信徒,希望大家奉行華嚴教法,要有法界圓融,平等的思想,人生才能離苦得樂。
    這本書,主要解釋「四十華嚴」最後的「普賢十大願」,我們如何去實踐普賢菩薩的十個大願呢!
    大師這篇詳細解說「華嚴經的傳譯」、「華嚴經的思想特色」、「華嚴經的生活修行」,在在都要我們領悟「真如自性的思想」、「法界緣起的觀念」,「淨行品」卻是佛教徒實踐清淨生活的指南,積極的戒行精神。
    《華嚴經》雖説是「不讀華嚴,不知佛法的富貴。」,在我的認知裡華嚴經是很深廣的大經文,非佛學淺的我能懂,今有幸參與研讀華嚴四十普賢十大願,認識《華嚴經》是一部提倡「人我平等、僧信平等、生佛平等、男女平等」的經典,所以有「認識重重無盡華嚴會,恍悟自身佛法富貴人」原來「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把我們提升。感謝大師的『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天天朗朗上口,用感恩心、平等心去體會華嚴思想法界緣起,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無盡,事事無礙,融在日常生活裡實踐佛法。很棒的導讀,令人法喜充滿。

    《黃婌媛老師》分享
    華嚴事事無礙法界,華嚴世界周遍虛空法界,是佛的境界,就是無量光壽!
    滿濟法師著作「華嚴之心」卷五有一篇<華嚴學:洞見與悲憫>「若心心念念祈願,有情眾生皆能走入華嚴光芒溫暖的世界,都能擁有與毗盧遮那佛同樣的心靈品質。⋯《金剛經》讓我洞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欲見如來,必須從有相穿透,才能見到實相。讀《華嚴經》讓我了知生命如鑽石,重重無邊,光光相攝互放光明,唯有毗盧遮那佛的高度,才能看見所有光源所在。」最後他說:「把自己開成一朶花,綻放華嚴無邊的洞見與悲憫。」學習禪者視難遭難遇的人生是開悟之旅。
    台北讀書會本學期第三週起,共讀《華嚴經普賢十大願》,由鴻英老師導讀第一篇「華嚴大意」《華嚴經》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三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的自內證法門,此一華嚴經教是教法中的根本法輪,內容記述佛陀的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妙旨。所謂「不讀華嚴,不知佛法的富貴」星雲大師說「佛法在眾生身上求」,希望大家奉行華嚴教法,要有法界圓融、平等的思想,人生才能離苦得樂。
    鴻英老師課前充分準備,收集資料讓大家慢慢進入深奧的華藏義理,抽絲剝繭、詳細分析、適時提問~解開《華嚴經》的傳譯、思想特色、生活修行,彷彿讓每位成員處在莊嚴華美的佛國世界,想著共餐時大家都拿著長長的筷子,開心為對方夾菜,滿心歡喜的說「謝謝!您這麼好!」
    佛之境界屬於“殊勝、極妙、無上、不可思議的境界”,遠遠超過一切大小菩薩與二乘人、凡夫眾生都能夠了解的能力之外,卻又如此令人嚮往!滿濟法師「華嚴之心」以雲淡風清的筆觸,描述日常生活如何去「煉心」「體悟」不可思議佛境界,那麼就讓每次的共讀來薰習人人具有的「本來面目」~時時勤扶拭,期待早日顯發佛性!

    六、結論與期許
    成員一致肯定今天鴻英老師成功帶領華嚴事事無礙法界,華嚴世界周遍虛空法界,是佛的境界大家進入華嚴世界。尢其是空師父與慧昭法師的補充教材,令大家覺得開了智慧,揭開了大家對深廣難懂的《華嚴經》玄妙門,紛紛發心想透過更多管道,好好的深入探索!再次感謝今天的帶領人、讀書會的每位成員!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教師讀書會📘
    時間:112年3月23日上午10:00
    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一
    導讀人:薛慶色
    記錄:黃婌媛
    參加人員:薛慶色、翁麗珠、陳雪霞、莊秀蘭、黃麗容、范鴻英、李育麗、陳宛君、李美雲、吳秀鑾、陳淑貞、黃婌媛共12人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六祖檀檀經》3第十付囑品

    📚活動程序📚
    一、誦讀心經、三稱佛號
    二、星雲大師本品提要:
    在生活𥚃面,什麼是佛教的生活?平常心是佛教的生活,平常心就是中道,也就是不偏於有無、苦樂二邊。有時候太苦了,苦得人消極煩惱;如果太快樂了,也會樂極生悲。不偏於苦樂二邊,自有一個超越苦樂的境界。
    三、講述大師譯文綱要
    四、逐項研讀、討論大師書中十大問題及講解

    五、導讀人整理第十品摘要
    本品是整部壇經之總结,內容大要如下:
    1、惠能大師在即將圓寂前,召集幾位大弟子,殷殷付託,期許他們將來都能住持一方,成為弘法教化的襌師。
    2、教授如何說法,才不失南宗頓教法門宗旨。舉述三科法門及三十六對法,作為基本原則。
    3、强調要依正法修行,說法不要住相。並以‘’真假動靜偈‘’勉勵弟子們依此偈修行,則不失卻南宗之旨。
    4、囑咐弟子們,要想成就佛的一切種智,必須了達‘’一相三昧‘‘及‘’一行三昧‘’。所謂一相三昧,即是在一切處,不住一切相;一行三昧,則是在一切處,都懷有一顆纯淨正直的心。
    5、以‘’自性真佛偈‘’與弟子們告別。此偈主要是教我們要肯定自己,直下承擔,自己就是佛。
    6、臨涅槃時,表明從此不再傳祖衣,只留下一部‘’法寶壇經‘’,依此經說法即是正法。
    7、滅度前又說了一首四句偈:
    靜止不動不修善,悠閒自在不造惡斷絕見聞心安静,心無拘束無所著說完不久即安然示寂。
    惠能大師世壽七十六,然其法身慧命卻永垂不朽。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其人其書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是後人難以望其項背的。

    六、心得分享
    《莊秀蘭老師》分享
    謝謝慶色老師帶領,六祖壇經講話第十付囑品,不急不徐的提綱挈領,深奧的佛法要在短時間分解,又能掌控時間,不愧是帶領高手。
    付囑品是六祖惠能大師圓寂前對徒眾的付囑,詳細教導十大徒眾說法要領,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説一切法莫離自性。甚至預知時日,要徒眾趕緊提問,這跟釋迦牟尼佛傳裡,述說涅槃前的景象相似啊!
    六祖大師說:「你們用心聽著!後代的迷人如果能夠識得眾生,就是佛性;如果不能識得眾生,即使歷經萬劫,想要覓佛也是難遇難逢。我教你們認識自己心中的眾生。見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見佛,在能夠認識眾生迷失佛性,不是佛要來迷惑眾生。」所以經文裡面說:「心念一生則種種法隨之而生,心念一滅則種種法隨之而滅。」留下「自性真佛偈」讓後代人如果了解此偈的旨意,自然能夠見到自己本心,自然能夠成就佛道。
    一直以為六祖壇經是一部很大的經典,難讀難懂。讚歎大師著作的「六祖壇經講話」,有注釋、有譯文,白話的講解,讓佛法融入日日的生活中,想要過美好人生,詳讀了解「自性真佛偈」,一切唯心造,放下貪、瞋、痴、慢、疑吧!

    《黃麗容老師》分享:
    [護法品]主要透過宮中內伺官薛簡為武則天太后和中宗皇帝向惠能大師請法,惠能大師開示「佛法心要」,曉喻大乘見解-煩惱即菩提,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就是真實的自性。星雲大師詮釋,實性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無所不在,無處不有,但須要自己努力修行體證。
    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無明妄動而有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的相狀。所謂「萬法歸一,一生萬法」吾人唯有清淨心體,一念不生,心無所住,始能真信、真修、真解、真證。
    學佛修行,千般辛苦,萬般艱難,但我們何其有幸,古有高僧大德如惠能大師,當代有我們崇敬的星雲大師上人,以他們為典範,更有讀書會善知識相濡以沫,相信我們必能在大乘菩薩道上勤修精進,彼此提攜共勉。

    《黃婌媛老師》分享
    帶領人慶色老師,先將「付囑品」譯文重點提示、法義融會貫通,為大家從容不迫的導讀無遺、依序提問,接著後面的十大問題講解,大家很容易就能進入核心點,讓《六祖壇經》深奧的佛理在時間內,頓然理解許多!雖是最後一品了,但覺得才開啓了解門,應該趁勝追擊好好的再讀它幾遍才是!
    付囑品是六祖大師對大弟子們的殷切叮嚀,期盼他們在為眾說法時,如何才能不失頓教法門的宗旨~「說一切法莫離自性,有人問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想起野狐禪中「不落因果」「不昧因果」~學道而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稱開悟,一字之差或一個觀念的錯誤,會讓人誤入歧途,何況還要為眾說法!自迷猶可,怎可謗經呀!要從對待法超越,才能契合中道實相。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處一切處而不住相。一行三昧~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大師釋文:佛法沒有二法,心也是這樣只有一種,切勿偏著「看靜」和偏落「空心」,就如<真假動靜偈>:大乘宗門下,談論若相契,共論佛法義;若實不相契,應合掌使歡喜。既無諍那麼「煩惱即菩提」弟子各自努力,隨緣珍重!令我又想起:大師一再要我們承擔「我是佛!」就是「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偉大處!修行就是自重自愛、自性自度、自利利人!
    星雲大師提倡「老病死生」,讓人重新發現生命是有希望、有未來的;生時不為苦所束縛,死時不為死亡而傷心,星雲大師告訴弟子,來世還要做一個和尚。六祖大師付囑「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代代高僧均同此「慈悲度眾為懷」,都是我們的追隨的典範!更要時時觀照自己把「分別心」𨍭成「真如佛性」,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眞佛?

    七、結論與期許
    再次感謝🙏薛慶色老師承擔,《六祖壇經講話》最後付囑品導讀。本次讀書會有成員十二位參與,麗珠、美雲兩位老師更是剛從「鹿野苑佛教文化古蹟參學~越南之旅」回來,隔天即加入行列,實屬難得!再次感謝今天的帶領人、讀書會的每位成員!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