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2025.07.20 (日) 14:00~16:00 金觀音讀書會紀錄
    參與成員:慧禾法師、李進士、李法伯、李俞嫻、李儀嬋,共5人。
    紀錄:李儀嬋
    地點:佛陀紀念館本館第一展廳

    本次讀書會由 李儀嬋 擔任帶領人,

    主題:芥子納須彌-參觀雲岡石窟特展(副標:金觀音讀書3週年慶)

    佛光山四大宗旨之一:以文化弘揚佛法,洽逢佛陀紀念館展出「芥子納須彌-雲岡石窟特展」,金觀音讀書會成員一同參觀,共同實踐「以文化弘揚佛法」。

    普覺禪師說「芥子納須彌」,是什麼意思呢?芥子是芥菜的種子,形容極小之物;須彌,指佛教世界裡最高的山──須彌山,也叫妙高山。極小與極大之物,一體平等,原不相礙。因此須彌雖大,納芥子極容易;但芥子雖小,卻也能無礙地容納須彌山。
    用現代科技-3D列印把雲岡石窟縮小後,移到佛館展出(佛館的展廳空間有限,但也能無礙地容納雲岡石窟(須彌山)),即體現了「芥子納須彌」的意涵。

    成員精彩分享:
    1.看展還能自拍,佛館的科技太厲害。
    2.出門前心想可能會遇到熟識的師兄來導覽,到了現場果真如此,深感佛法不可思議。
    3.北魏一開始說拜佛如拜君的典故令人感到驚訝,心想怎麼有怎麼狂妄的說法,但也因此而留下精彩的佛教石窟的文化遺產。另外,北魏時期還曾以佛教經典的內容來合理政治上的做法,例如太后與年幼皇帝共治,在當時「子貴母死」的時空背景下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太后非年幼皇帝的生母,因而以經典裡「二佛並坐」來說服朝庭官員,增加其合理性。
    4.藉由導覽員的精彩解說,了解佛教東傳的歷史演進以及因權力鬥爭遭受戰火無情的迫害的法難(三武一宗),現到在佛教還能繼續流傳,實屬不易,應更加珍惜。
    5.在1500年就在石窟裡把佛陀的一生刻在石柱上,特別是真的很不簡單。
    6.雲岡石窟的露齒菩薩令人似曾相識,原來之前曾在吳哥窟看過露齒仙女。不同的時空背景,竟然會有相似的文化的流傳,真的不可思議。

    討論分享及慶生的尾聲,慧禾法師鼓舞大家「世界上最寬闊的並非大地、海洋或高山,而是人的『心』。心就像芥子一般能包容萬有,無論好壞都在我的心中。一心想著好事時,世界一片美好;一意想著壞事時,世界便處處礙眼。心如芥子,能輕易容納彌之大而無所變形,正如一沙一世界,足以涵納萬有,無所妨礙。是以一切如如,並無不思議之處。」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常明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2025.06.26 (四) 20:10~22:00 金觀音讀書會(線上)紀錄
    參與成員:慧禾法師、圓恆法師、李進士、李法伯、李俞嫻、李儀嬋,共6人。
    紀錄:李儀嬋
    地點:Zoom線上

    本次讀書會由 李俞嫻 擔任帶領人,

    文章:大雄寶殿為核心,佛像各有意涵
    作者:慈惠法師/口述,蔡孟樺/記錄
    出處:慈惠法師訪談錄 星光雲水-隨侍大師70年,頁388-391。

    第一階段(聞)由帶領人提問,其他成員擇一回答。大家輪流導讀文章一遍。
    第二、三階段(思、修)各自分享閱讀文章內容與大雄寶殿的因緣,有的成員對於大雄寶殿的建築工法-殿內沒有任何柱子遮檔到視線,覺得特別欽佩。有的成員特別懷念在大雄寶殿當義工的時光,另有成員特別喜歡到大雄寶殿內靜靜的坐在一旁,自行持咒念佛修持,領受其加持力等。

    另外,慧禾法師也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星雲大師」述說「大雄寶殿的原由及歷史」,帶大家快速的複習一次佛光山的宗風及宗旨:「八宗兼弘」、「福慧共修(文化、教育、慈善、共修)」,「行在禪淨共修,解在一切佛法。」

    大雄寶殿,為什麼稱為「大雄」?

    佛教的寺院,不管大小,大雄寶殿是不可少的建築,這是寺院的正殿,是道場的中心,也是出家人早晚課誦、信徒禮佛及法會共修的地方,一般簡稱「大殿」。
    大雄寶殿,為什麼稱為「大雄」?比方說,一個人帶領軍隊上前線打仗,打了勝仗,世人就會稱他為英雄。俗語說:「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誰?就是自己。」一般人都戀棧名位權勢,放不下金錢、財富。佛陀不貪愛世人所愛的聲名地位,他以大智力,克服內心的貪瞋痴煩惱,成為超越世間的英雄,被世人尊稱為「大雄」。所以在寺院裡,只要是供奉釋迦牟尼佛的殿堂,都稱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內裝簡介

    大雄寶殿於民國六十四年奠基,基石乃得自印度佛陀說法處,金剛座下的五穀磚,表示一脈相承佛陀教法,展開未來風範,具有深遠的意義。經過七年的籌劃興建,克服種種建築上的困難,終於完成巍峨莊嚴的殿堂。殿前的丹墀「成佛大道」佔地約千餘坪,可容納三萬人以上之聚會。「成佛大道」上舖有方型水泥塊,刻有優美線條,係佛光山大眾合力畫上。丹墀四周迴廊環繞,富麗莊嚴。大雄寶殿建地一千零八十坪,殿高約一百尺,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三寶佛,每尊高約二十六尺。佛前供桌以土耳其玉鑲成,殿內四周牆腳以義大利紅寶石鑲成。大殿四周供奉有一萬四千八百尊釋迦牟尼佛聖像,可供千人以上作早晚課誦或法會佛事。大雄寶殿內的大鐘為純銅打鑄,重約三千八百公斤,直徑六.二台尺,高八.六台尺,費時二年,經過兩次的鑄煉方成。大鼓直徑五.四台尺,長六.二台尺,係全省最大的鐘鼓,莊嚴壯觀。此外,還有兩座全世界最高的寶塔燈,安置於佛座兩邊,以示佛法的光明,遍照人寰,以智慧之燈照破無明黑暗,為全世界帶來和平的展望。此寶塔燈每座直經六台尺,高約三十台尺,計七十二層,鑲崁有七千二百尊佛像。

    成佛大道--修福修慧的田地

    佛光山大雄寶殿前的廣場,占地約千餘坪,從大殿一直通往「華藏玄門」之間的大道,稱為「成佛大道」。
    從「華藏玄門」往下走,可以到達「朝山會舘」、「靈山勝境」、「不二門」以及「觀音放生池」。
    每年新春期間,佛光山會在這個廣場上舉行上燈法會。近萬名信眾禮拜之後,每人將手上的一盞燈留在成佛大道的廣場供佛,豁然成為一片燈海,非常壯觀,整個場面寧靜莊嚴,攝受人心。在燈光、佛光,彼此輝映之下,也增長了學道者的信心。我們學佛的目標就是成就佛道,佛陀、大雄寶殿就是我們的目標。走在佛光山的路上,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心理建設,也就是通過「成佛大道」,走向大雄寶殿,就如同我們向著成佛的目標走去,那麼這一條成佛大道走起來,就會感到很有意義。
    三十多年前為了節省經費,許多的工程建設,我們發包出去,又再包回來自己做。就如這一條成佛大道,總計有四六四塊的方型水泥板,每一塊板上都刻有線條,這是佛光山的大眾拿著鐵尺,就著未乾的水泥地親手刻劃紋路,不是用機器刻劃出的,可以說,這條成佛大道是由山上的徒眾通力合作鋪設完成。
    然而成佛大道的路面不像柏油路那樣平整、規則,工程並沒有做得很完善。記得鋪設的那一天,天即將下雨,大家想儘快在下雨之前把工程告一個段落。雖然如此,但走在成佛大道上,兩旁的龍柏長青、綠草如茵,會讓你感動造路者那份為眾生奉獻的悲心。後來慈容法師跟我講,他要發心用磁磚重新鋪設成佛大道,好讓信徒更方便、更歡喜的在這裡行走、禮拜。成佛大道,是眾生修福修慧的田地,是修學佛法的正道。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留有過去、現在、未來無量學佛行者精進辦道的足跡。
    早期佛光山成佛大道上的水泥板,以五十二格為距,象徵五十二個圓滿菩薩道的階位,總計四六四塊,共有二七八四○條線。這些水泥板的鋪設就如袈裟上的福田,意喻著成佛要為眾生,也要為自己廣植福田,以長養法身慧命。後來因時空背景的變遷,由慈容法師發起暨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會員、信徒發心捐助,重新鋪設無障礙空間,承載二十噸重。用青斗石、斬石子等素材的成佛大道,於二○一一年十月中旬至十一月初完工。

    大雄寶殿——人間淨土

    佛光山大雄寶殿裡,中間供奉釋迦牟尼佛,右邊供奉藥師佛,左邊供奉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像又稱「三寶佛」。門外對聯是有「三湘才子」之稱的張齡(張劍芬)先生所作,殿外「大雄寶殿」四個字,則是一代書畫家張大千先生的題字。
    右聯寫著「兜率娑婆去來不動金剛座」,「兜率娑婆」,是指釋迦牟尼佛不論是在安樂的兜率淨土,或身在娑婆紅塵世界度眾,佛心佛性有如金剛穩固,無所動搖;左聯寫著「琉璃安養左右同尊大法王」,東方琉璃世界,是指藥師佛的淨土,他的願力成就,能給予眾生在現世獲得利益,如同陽光普照大地,萬物展現無限的生機。而極樂安養世界,是指阿彌陀佛的淨土。經典記載,若有人能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就能往生極樂安養的淨土世界。而淨土法門之所以殊勝,是三根普被、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可以修學。
    面向大雄寶殿右方為「東禪樓」,二樓有會議廳,可供舉辦佛學講座、各種集會之用途;樓下是客堂,開放來山大眾在那裡喝茶、談禪論道,唯不談世俗之事。
    左方為「西淨樓」,一樓是大雄寶殿服務中心;二樓為「抄經堂」,供應筆墨、各式抄經字帖,可在此靜靜書寫經文,領受禪悅法喜。
    一般的叢林寺院,或專修禪門,或專修淨土;大乘佛教的八個宗派當中,以修持為主的有淨土宗、禪宗、密宗、律宗;另外,法相宗、三論宗、華嚴宗、天台宗等,則偏重於義理的闡述。佛光山的宗風講求「八宗兼弘」,因此不論是本山,或者佛光山派下的各別分院,都鼓勵信徒「福慧共修」,主張「行在禪淨共修,解在一切佛法」。來到佛光山,有禪堂可以參禪,有淨業林可以念佛;到了大雄寶殿,可以在殿堂內外禮拜、靜坐、瞻仰,做一小時、半日或一日的修行。
    說到共修,佛光山除了大雄寶殿及各殿堂、會堂之外,過去也曾在普門中學的舊校區舉辦「假日修道會」,利用普門中學的活動中心及各個教室,做為來山信眾共修的地點。
    普門中學自從在二○○八年二月遷校到佛光山下不遠處後,我們將舊有的活動中心重新規劃、整修,成立「福慧家園」,內有佛堂及供萬人集會的空間。目前於每週六、日,固定舉辦各種不同的課程及共修活動,為信眾再添一處共修、活動的場所,讓大家能在這裡解行並重,修福修慧。
    總之,歡迎信眾、遊客回來本山時,不妨在大雄寶殿長廊上散步,靜靜聆聽蟲鳴鳥叫,感受佛門的清淨莊嚴;偶爾微風輕揚,靜下心來,當下即是人間淨土。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2025.05.30(五)13:00-16:00 金觀音讀書會紀錄
    參與成員:慧禾法師、圓恆法師、李進士、李法伯、李俞嫻、李儀嬋,共6人。
    記錄:李儀嬋
    地點:佛光緣美術館
    本次讀書會由 慧禾法師 擔任帶領人

    主題:人的無限潛能之「行舟運河」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出生在揚州,與揚州有深厚的情感。適逢大師圓寂滿二週年,佛光緣美術館以此展紀念大師對兩岸文化交流的奉獻。雲大師一生寫照與心願是「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達幸照五洲。」也是本次展出最大意義。

    從觀展的歷代船支中也發現許多的不思議及古代人的智慧。許多時候因時空背景的不同及當下的需求,進而發展出無限的潛能。我們以現代人的角度來反觀過去,容易陷入古代比較落後的先入為主觀念。
    但看完了「行舟運河」展覽後,赫然發現古代人所打造的船支,放在現代也是一種無限潛能被激發的表現。

    至於我們的潛能要怎麼激發呢?在成員彼此分享自己曾被激發挑戰成功的故事之後,慧禾法師鼓勵大家:「『要有信心』,因為有信心,才不會被外境所影響。要有信心,才不會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緒裡。有信心,才有辦法面對困境及挑戰,開發出自己潛能。」
    Like
    留言 轉發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2025.05.23 (四) 20:10~22:00 金觀音讀書會(線上)紀錄
    參與成員:慧禾法師、圓恆法師、李進士、李法伯、李俞嫻、李儀嬋,共6人。
    記錄:李儀嬋
    地點:Zoom線上
    本次讀書會由 李儀嬋 擔任帶領人,

    文章:佛光日抄經修持
    作者:慧傳法師
    出處:慧心傳道覺有情第237 - 240頁


    做一個心中有光的人

    慧禾法師2025.05.23發表於金觀音讀書會

    有一盞燈,能照亮前方;有一束光,能穿透胸膛;有一些品質,能讓生命閃光;有一些信仰,能讓靈魂皈依。
    人,不必有傾國傾城之容貌,也不必有腰纏萬貫之財富,甚至不必有博大精深之才學,人最重要的是:用一生去堅守並篤行應該恪守的品格。
    生命誠然可貴,然而,還有比生命更可貴的三種品格,那就是:善良、正義、擔當。
    人首先應該做一個善良的人
    我總認為:善良是生命之根基,是人性之至高點,心存善念之人,人生路定會走得踏實、穩固。
    善良是人性中最璀璨的光芒,它包含了生命對生命的仁慈與悲憫、寬恕與救贖,在某種境遇下,善良還包含隱忍與拒絕。
    世界紛繁複雜,每個人都會面臨種種誘惑,也因此,每個人都無時不在接受人性的考驗。
    於是,有人在誘惑面前轟然倒塌,失守了本該恪守的品格;也有人在誘惑面前堅如磐石,固守了人性的淨土。
    很喜歡梁曉聲對「文化」的表述: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我理解這四句話中,每一句都離不開以善良作底蘊。
    善良與貧賤無關,與富貴無關,與學識無關,與職位無關,它存在於每個心存善念的普通人當中。
    這世間,能讓一切人與人之間無私無畏相處,能讓一切事與事之間合情合理存在,皆因有了善良。
    人應該做一個正義之人
    正義的含義包括懲惡揚善、是非分明、處事公道、態度公允、利益平衡等內容。
    正義很大範圍來源於廣泛的社會群體力量與個人行為,它存在於崇尚和平、公正、正直等美好品格的人當中。
    人應當有一顆善心,但善良也應該是有底線的,沒有底線就是沒有原則,當善良失去原則就必然會助長惡的滋生。
    只有心懷正義,才能與不良的社會現象作鬥爭;只有維護正義,才能讓邪惡無處藏身。
    維護正義,就是維護社會規則和秩序。
    維護正義,也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道德義務。
    人應該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擔當是一種責任、一種境界、一種道德情操。
    所謂擔當,不只是對小家庭要有肩挑重任勇於承當的氣度,還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社會分子的每個個體生命,都有責任努力擔負起一份社會責任。
    忠於職守是一種擔當,克己奉公是一種擔當,弘揚正氣是一種擔當,立德樹人也是一種擔當......
    人的稟賦各不相同,但只要各施其才各盡所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前行,就是在承當社會責任。
    一切擔當,都必須受制於人類崇高的美德,譬如真理、文明、人道,因而,它的最高境界也必然來源於對美好人性的呼喚與引領。
    事實上,只要是每個人格優秀的個體生命,都會對社會進程產生有益的促進作用。
    他們的存在,為社會堅守了一方淨土;他們的言行,又為社會傳承了一份光明。
    這本身就是一種無形而偉大的擔當。
    擁有善良、正義、擔當的人,就是內心有光的人,一個內心有光的人,不僅能照亮自己,同時也能照亮別人。
    在他們身上散發著強烈的正能量,所到之處皆能形成一種有力磁場。
    他們付出一份善良,別人就能感受到一份溫暖;他們維護一種正義,別人就能獲得一種平等;他們勇挑一份擔當,別人就會懂得一份責任。
    一個內心有光的人,最好的生命狀態是去感染更多人。
    可以通過自身不斷努力來豐富閱歷,提升境界,拓寬視野,從而擴充光源增加能量,打通與世界溝通的橋樑,讓更多的人前行在通往人性光芒的大道上。
    願每個人都做內心有光的人。
    內心有光的人,不僅生活得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而且能夠實現生命最大價值,更能為社會輸送陽光綻放芳香。
    世界在呼喚內心有光的人。
    倘若能有更多人成為內心有光的人,倘若人人都能做到內心有光,這個世界就一定會少一些醜惡多一些美好,少一些紛爭多一些和諧,少一些苦難多一些幸福。
    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讓前方有明燈,胸中有光芒;生命能閃光,靈魂有家鄉。
    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明媚自己,也明媚世界。
    有句話說:「善良也應該是有底線的,沒有底線就是沒有原則,當善良失去原則就必然會助長惡的滋生。」這句話道出了現代社會面臨的某些亂象根源。
    有時法律無法真正替受害者伸張正義,部分原因在於某些人對「善良」的理解過於片面。像是廢死團體與部分法官,他們或許出於對人權的重視而選擇寬容,但這種沒有底線的「善良」,往往只成為對加害者的庇護,卻忽視被害者的權益與家屬的痛苦。
    當奪走他人性命,只需付出極小的代價時,那些潛藏於人心的惡意便會有恃無恐。若法律無法對惡行產生有效制衡,所謂的善良就會成為滋長惡的溫床。
    真正的善良,不是無條件的寬容,而是建立在原則與正義之上的仁慈。只有在善良中保有堅定的底線,才能保護善良的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2025.05.23 (四) 20:10~22:00 金觀音讀書會(線上)紀錄
    參與成員:慧禾法師、圓恆法師、李進士、李法伯、李俞嫻、李儀嬋,共6人。
    記錄:李儀嬋
    地點:Zoom線上
    本次讀書會由 李儀嬋 擔任帶領人,

    文章:佛光日抄經修持
    作者:慧傳法師
    出處:慧心傳道覺有情第237 - 240頁

    2025年5月16日佛光日全球同步抄經修持活動剛結束沒多久,特別感謝常住舉辦全球同步抄經修持活動,讓佛光山的全球信眾能夠籍由現在發達的科技在「異地」「同步」抄經修持。而金觀音讀書會成員也能各自在就近的道場/總本山,異地同步共修。

    佛光山的弘法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其中「共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文化、教育、慈善」能夠持續下去,「共修」是很重要的推動力。星雲大師說:「經典,是入道的要門,不論受持一偈或書寫一句,都有無量功德。」所以,在佛光山開山紀念日,特別舉辦抄經修持。

    圓恆法師也特別說明為什麼佛光日抄經修持是抄心經而不是抄其他經典,例如八大人覺經等呢?主要是因為《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經文意涵,正是大師建立佛光山空中生妙有的願力與智慧。將空性慧化為人間佛教的實踐。才有今日莊嚴的道場。

    有成員分享,他在抄經的過程中,除了滿心歡喜之外,也觀想著許多眾生一同在大殿中抄經修持。

    Ps.慧禾法師在佛光日抄經修持的感想—「做一個心中有光的人」於下篇分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2025.04.24 (四) 20:10~22:00 金觀音讀書會(線上)紀錄
    參與成員:慧禾法師、圓恆法師、李進士、李法伯、李俞嫻、李儀嬋,共6人。
    紀錄:李儀嬋
    地點:Zoom線上

    本次讀書會由 李法伯 擔任帶領人,

    文章:參加水陸貴在心誠
    作者:慧傳法師
    出處:慧心傳道覺有情第125 - 129頁

    第一階段(聞)由帶領人提問,其他成員擇一回答。大家輪流導讀文章一遍。
    第二、三階段(思、修)各自分享閱讀文章內容與參加水陸法會的心得。

    李俞嫻:去年報名水陸頭,在如來殿4樓大會堂參加佛事也很莊嚴,自己也能清楚明白的跟上佛事儀軌的進度,但每每看到旁邊已參加多次水陸法會,卻依舊不清楚當下佛事進行為何的師姐,心生感慨,真的要把握每一次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參加法會之機會。好好精進,隨文入觀。

    李進士:去年水陸法會期間到雲居樓2樓查看牌位時,但因字太小找不到,故異想天開的把手機相機拿出來放大觀看,結果突然感到一陣擁擠,彷彿被超多人推擠到快要站不住了。於是趕緊扶著旁邊的桌椅穩住身體,然後火速的手機收起來。經過這次經驗也就明白為什麼常住不讓大家拍照了。

    李儀嬋:對於文章提到「妳現在所處的環境就是淨土,妳還要到哪裡尋找淨土?裡面是內壇,隔著一道牆也是內壇,同樣都在淨土聽經聞法,重點看誰先『花開見佛悟無生』。」這段內容特別有感,去年報名懺主,不論坐在城牆內還城牆外,所感受到的氛微都一樣,特別是每當自己起心動念想要去坐城牆內位置,但偏偏就會被引導到城牆外的座位;遇到時間特別長的香別,就想偷懶去座城牆外的位置,最後就會被引導到城牆內的座位區。城牆內外都坐過之後,更加清楚明白,一樣都是坐在內壇裡,不會因為一牆之隔而有所差別。

    李法伯:挑選這篇文章來讀書會,深感與文章內容特別相印,去年水陸期間,在雲居樓大寮當義工,在休息睡夢中常常會夢到虛空中內壇的樣子,夢裡的內壇很大,連大雄寶殿及其他各堂口的修持點都是,只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分成各個區域及建築物而以。所以當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特別心有戚戚焉。
    圓恆法師:在學院時期,每逢水陸法會時,就會分成法務組及行堂組。法務組就要負責華嚴壇的佛事;行堂組故名思議就是去大寮典座、行堂相關的工作。我剛好一直都在行堂組這區塊服務,同時也很看很多義工師兄師姐發心回來幫忙。法會期間回山人數眾多,用餐人很也很可觀,真的需要很多人手幫忙,典座組就包含煮飯菜及湯的人員、撿菜挑菜的人員、行堂人員、繕後整理清潔人員等。這些都需要眾緣的成就才有辦法完成,感謝所有發心回山幫忙工義們,有您們真好。

    本篇文章的核心重點在於「心誠則靈」,以下為慧禾法師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六祖壇經》云:「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說明人心中含藏有諸善性種子,一旦甘露法雨普降之後,種子萌芽,頓悟智慧花開,自然成就菩提佛果。

    禪云:「心誠則靈」,又說:「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以誠懇之心待人,人亦以真摯之心待我;以虔誠之心禮佛,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一念之誠存乎天地,也是含藏於吾人心中的善性種子。

    從前有個富翁帶著小兒子至南海朝禮觀世音菩薩,到了大殿,他就把自己老遠攜來的一對超大蠟燭,交給香燈師,叮嚀囑咐一定要在佛前點燃,之後不放心地在一旁等著。由於香火鼎盛,富翁久候,見自己帶來的蠟燭尚未點燃,就催促香燈師,師隨即將尚未燃完的蠟燭撤下重新點燃富翁帶來的蠟燭,富翁見狀心頭歡喜。欲離去時,忽見香燈師將點燃不久的蠟燭,又換上新的。心頭非常不快而自忖:「這個香燈師貪心。一定是要拿去賣錢,所以才把剛點不久的蠟燭給換了下來。」鬱鬱不樂地帶著小孩回家鄉。半途,小孩得急症而亡,富翁傷心地買口小棺材將亡兒裝歛,僱人挑回家。到門口忽見活蹦蹦的小兒子出來迎接他,大驚,忙問兒子如何歸來?小兒答:「半途迷失了,是一位老公公帶我回家的。」富翁著人打開棺材一看:躺著一對大蠟燭,上面還寫著兩行字:「來意不誠,退回原處。」諸佛菩薩不求豐盛的供品,他要的是凡人的一片誠心,一念至誠可感天地。

    司馬光(溫公)一生最得力的是一個「誠」字,劉漫堂在《麻城學記》裡說:「溫公之學,始於不妄語,而成於腳踏實地。」不妄語就是不欺人,腳踏實地就是不自欺。在我們的人生字典當中,有了「誠」;將使我們「言」有所「成」。
    再者能做到:一、時常對人表現出誠摯的關切。二、臉上經常掛著真誠的微笑。三、記住一個人的名字,誠心和其交往。四、以誠懇鼓勵他人,暢談他們自己,繼而鼓勵他們對自我的肯定。
    只要以「誠」待人,不僅事業有成,更可讓你處處有人緣,到處受歡迎。

    最後,慧禾法師再以「心誠則靈,○○○○」的句型,勉勵大家「有誠心就會產生信心」,自然「水到渠成」。
    「心誠則靈,事在人為。」這句話強調了人在事情發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意思是說,雖然心誠很重要,但最終的結果還是要靠人的努力。
    「心誠則靈,無往不勝。」這句話表達了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決心。意思是說,只要心誠,無論面對什麼困難,都能夠取得勝利。
    「心誠則靈,百事皆成。」這句話強調了心誠的力量,認為只要心誠,任何事情都能夠成功。
    「心誠則靈,善自得之。」這句話告訴我們,只要心懷誠意,自然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語境不同:在不同的語境中,人們對“心誠則靈”的理解和需求不同,因此給出的下一句也會有所不同。
    個人信仰:每個人的信仰和價值觀不同,對“心誠則靈”的理解也會有所差異。
    時代背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心誠則靈”的理解和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因此下一句也會隨之變化。
    總之,《心誠則靈》的下一句沒有固定的答案,它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心懷誠意,努力付出,相信「心誠則靈」的力量,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2025.03.29 (六) 20:10~23:00 金觀音讀書會(實體)紀錄
    參與成員:慧禾法師、圓恆法師、能進法師、李進士、李法伯、李俞嫻、李儀嬋、新竹師姐、美國師姐,共9人。
    紀錄:李儀嬋
    地點:成員家中

    本次讀書會由 李俞嫻 擔任帶領人,

    讀書會主題:K歌讀書會(成員自選歌曲,並說明為什麼要選唱的原因)

    金觀音讀書會帶領人之一李俞嫻,為挑戰多元的讀書會帶領方式,本次以「K歌」的方式進行讀書會的討論及分享。

    由每位成員自行選唱歌曲且不限於人間音緣的歌單,但須說明「為什麼要選唱的原因」以及「與佛法相印的關鍵點」。

    首先以「給三好」一曲,揭開本次K歌讀書會的序幕,選唱人說「給」與「三好」這二首歌都很好聽,而「給三好」能一次同時唱二首,且二首併成一首的音樂也棒。

    接下來每位成選輪流選唱,有些歌曲在選唱人未說明之前,我們以為就像表面歌詞一樣,僅為流行音樂。但選唱人一解說之後就恍然大悟,不一樣的切入點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成員A:藉由幾首流行的意境來述說:「到了佛光大家庭之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這麼渺小」、「思考人生的下一步抉擇」、「期許自己不再為情所困」、「向過去人生告別」…等。

    成員B:藉由流行歌曲+「佛光山之歌」,說明「自己古稀之年的學佛心得,在外在的世界雖美,但我們還是要有佛法的依靠,好讓自己像野馬似的一顆心安住在佛法裡」。

    成員C:同樣一首「想得開真好」不同的唱法有不同感覺,「輕柔的唱就好像在人生的困境裡,需要不斷的思考及轉念才能從困境裡翻篇;恢宏的唱法就好像什麼事都雲淡風輕,一溜煙的就過了」。

    成員D:一直以來就很喜歡「晨禱(又名每天都是新生的開始)」及「流行歌-我相信」這二首歌,用來「鼓勵自己要正向、有信心,持續正能量,才不會被恐懼打敗」。

    成員E:用流行歌「心的方向」來呼應「向前有路」,用「迦裟的一角」來「緬懷大師,領受大師的加持力,當下不再煩惱」。用二首媽祖進香歌曲來表示對媽祖的歡喜及恭敬。

    成員F:用「走去出」來告訴自己,「不要害怕離開原來舒適圈,要勇敢的走出去,真的會感受到不一樣的世界與新的希望」。用「一起來學佛」期許大家都能一起來學佛,用知名歌手唱的「韋陀尊天菩薩」來表示對護法的恭敬,用流行歌「想念」告訴自己「過去的人事物放在心裡,默默的思念就好,日子會一天天的過,不能一直停留在過去的那個點」。

    成員G:用民歌「小草」來解說「小不可輕」,用流行歌「追夢人」來懷念過去的青春,青春如同那吹動長髮的風,而夢就在風的牽引下開始啟程。再用「我的未來不是夢」來鼓舞士氣,要勇於追夢,昂首闊步,大步向前,向前有路,光明在望。最後用「好小子」來比喻自己的成長經歷。

    成員H:流行歌「稻香」歌詞「回家吧 回到最初的美好」彷彿在告訴我:「要趕快回到我們的法身慧命之家-佛光山」。用流行歌「真心英雄」來懷念過去的年少青春。

    必唱歌曲:
    1.「楊柳觀音」為金觀音讀書會的會歌。
    2.「弘法者之歌」慧禾法師說明為佛學院學生畢業必唱的歌曲。(慧禾法師感想,另篇分享)
    3.「佛教青年的歌聲」圓恆法師說明也是佛學院學生必唱的曲目;資深青年也說靑年團必唱。
    4.「佛教靠我」青年團必唱歌曲。
    5.「一顆永恆星」、「四海都有佛光人」。

    本次的K歌讀書會以歌曲會友,分享各自的學佛與行佛的心得,每每聽到成員分享為什麼選唱的原因,都有種在「參話頭」的感覺。有些歌曲一聽就能理解選唱人想法,有些是要等選唱人解說才能真正明白選唱的用意。所以,同樣的一首歌,不一樣的切入點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最後讀書會在大眾齊唱「一顆永恆的星」、「四海都有佛光人」歡喜的劃下句點。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2025.03.09 (日) 20:10~22:00 金觀音讀書會(線上)紀錄
    參與成員:慧禾法師、圓恆法師、李進士、李法伯、李俞嫻、李儀嬋,共6人。
    紀錄:李儀嬋
    地點:Zoom線上

    本次讀書會由 圓恆法師 擔任帶領人,

    電影讀書會主題:信任的風箏-教育的初衷
    (2020年三好微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dq4EmZjSQ)

    本次金觀音讀書會的以「電影讀書會的方式」進行,帶領人圓恆法師採用「聞思修證」方法,引導大家討論及分享。

    成員不約而同的回想起各自的求學時光,進而跟大家分享與影片相呼應的學生時代片段。
    不論讀書會成員是老是是少,大家在求學時期發生的情境,大同小異,例如從戰後嬰兒潮到現在千禧世代的年青人,在學生時期都曾看過/遇過校園霸凌,甚至到職場上也都遇過職場霸凌。

    有成員分享曾在學生看過霸凌發生,雖然身感害怕,但也是鼓起勇氣的迅速通報老師處理;有成員分享自己在學生時代被同學霸凌欺負,後來是分別院的法師知道他在學校發生事情,不斷的開導他,他才漸漸出陰影。另有成員分享在職場上遇到主管的霸凌,籍由信仰的三寶的力量,找出方法挺過去。

    從影片及成員的分享可以得知,星雲大師所提倡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是引導大家走出低谷的重要關鍵。

    分享及討論的最後一題,「教育的初衷」是什麼?
    成員分享:讓大家更好,有共識的往前走,就是教育的初衷。(佛光山的宗門思想、企業裡的公司文化亦是如此)

    慧禾法師鼓勵大家:放下背不動的書包,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最後圓恆法師用星雲大師的一段話為大家勉勵:
    教育的意義
    第一、教育的課題在啟發心智;第二、教育的秘方在尊重學生;第三、教育的基礎在生活習慣;第四、教育的目的在完成人格。
    教育是在開發人們與生俱有潛能,是在培養良好和諧的性情,進而完成健全的人格。
    最重要的,教育要達到自我啟發、自我教育、自覺教育的目標。
    恭錄《星雲大師全集》185.[第五類]文叢34.星雲法語8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2025.01.07 (二) 21:10~22:30 金觀音讀書會(線上)紀錄
    參與成員:慧禾法師、圓恆法師、李進士、李法伯、李俞嫻、李儀嬋、王俐文,共7人。
    紀錄:李儀嬋
    地點:Zoom線上

    本次讀書會由 慧禾法師 擔任帶領人,

    讀書會主題:向前有路 光明在望 (2025年星雲大師的墨寶)

    慧禾法師說明為「為什麼要點燈呢?」、「點燈的利益」、「春節平安燈法會、上燈法會」及「禪淨共修」等大型活動與「燈」的關聯性及重要性。

    ● 為什麼要點燈呢?

    因為燈光能照破黑暗,令人感到溫暖,就像爐灶裡的火,可以成熟食物,所謂「佛光普照」,佛如光,可以讓我們的心光開朗;佛如光,可以給我們溫暖、依靠。心中有佛光,才能引領我們成聖成賢、成佛作祖,一切都能成熟圓滿。

    佛在世時,有一位知客師駝驃比丘,不管前來掛單的人來得多麼晚,他都是耐心的等候,打著燈籠送單,三十年如一日。幾十年下來,他不需要再點燈照路,手指自然放光,以手指的光,就可以帶人去掛單。

    《譬喻經》卷二記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尊者,有「天眼第一」的稱譽。他過去世曾是一個小偷,原本想偷寺院裡的香油錢,無意間發現佛前的燈快要滅 了,就用箭去把燈芯挑正,使燈恢復光明。當佛前燈明亮後,抬頭看見莊嚴的佛像,心生慚愧,從此革心向善。此後經過九十一劫的修行,聽佛說法,證得聖果。因 為過去以箭正燈,感得遇佛修行而證悟得道果,獲得天眼通。

    另外,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曾上忉利天說法,看見天女的美貌莊嚴而大為讚歎。天女說,過去在頻婆娑羅王時代,因點燈功德而招感相好莊嚴的殊勝果報。

    ● 點燈的利益

    在《法苑珠林》裡,也提到點燈有八種利益:
    1美貌相好;2信心增上;3道德、戒律增上;4眷屬和合、美滿增上;5辯才增上;6修行增上;7出生人間,可生富貴家。生天,可增品增位;8看清目標,照亮前途,果證菩提。

    其實,在供佛點燈之際,更重要的是點亮自己心靈的燈光。諸佛的國土皆為光明無量,因為,佛的心無一點昏暗。點燈是一種供養,更是提起我們的正念與信仰,你的信心生起了沒有?信心即是肯定我們的佛性,沒有這個信心,燈就不亮了。點了燈以後,還要加油,這和世間的道理是一樣的。好比,汽車加了油,可以繼續往前跑;佛教所謂的「加油」,就是隨喜隨力去布施行善,做功德好事,具足了信心、功德,我們內在的心燈會長明長亮,甚至比日月光還要強大,可以遍照十方;心燈 明亮了,佛性顯現,心靈充滿光明清淨,就能生起慈悲、智慧。

    佛陀住世時,有神通力的聖者可以放光,他們的德行讓人尊崇禮拜;但佛陀放光、聖者放光是讓我們見賢思齊,讓我們懂得自覺,努力點亮心燈,讓自己的生命也能 時時放光。在生活裡,學習:口中放光,即講好話;眼中放光,即目中有人、慈眼待人;手中放光,即做好事。若每一個人都能放射出慈悲光、般若光,在照亮別人 的同時,也把光明帶給自己。

    ● 春節平安燈法會、上燈法會

    佛光山每年春節舉行平安燈法會、上燈法會,乃至世界各別分院舉辦光明燈法會等,在在期許每個人的心裡能點亮一盞慈悲的燈,點亮一盞智慧的燈。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說:「以智慧莊嚴道場」,佛光山的平安燈法會是結合全球佛光人、僧信四眾弟子、佛學院學生的智慧與力量,以傳統花燈技藝,製作具有宗教祈福氣息的平安燈,讓來山祈福的社會大眾在點燈之餘,也能賞燈淨心,為心靈增添祥和與寧靜。

    大師表示,「一個人即使物質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變得充實、富有。」

    佛教的光明燈、平安燈,亦如有光才有溫暖,有光才有熱量,有光才有照耀。因此每年正月初一有平安燈,平常的日子有光明燈;有父母為子女點燈,希望子女聰明乖巧;有子女為父母點燈,希望父母身體健康;有的人為自己點燈,希望自己未來順利;也有的人為世界點燈,希望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大師曾說,「佛好比光,光能破除黑暗,給予溫暖,轉生成熟。同樣,佛的光能破除內心貪、瞋、癡煩惱無明的黑暗,溫暖我們的心,圓滿我們的人生、人格、未來,成就一切功德。」藉由點燈,希冀能為世間點亮一盞和平的燈光,讓國家與國家和平相處,讓種族與種族和諧友愛。

    ● 禪淨共修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云:「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

    感懷佛陀出生在人間,生活在人間,成佛在人間,星雲大師提倡在人間佛教裏做一位行佛者,冀人人將佛心、禪意,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成就人間當下的淨土;禪淨共修祈福法會,即藉此匯集眾人的願心。

    凝聚清淨祥和、安頓人心的力量,在燭光照亮的同時,也燃起心中無限光明的佛性,以淨化自我的力量,廣及人間每一角落,願人人自心和悅、人我和敬,家庭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華嚴經》說:「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於眾生心室,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煩惱業,種種暗障,悉能除盡。」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