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天前
    2025.09.29 (一) 13:30~16:00 金觀音讀書會紀錄
    參與成員:慧禾法師、圓恆法師、能進法師、李進士、李法伯、李俞嫻、李儀嬋、王俐文,共8人。
    紀錄:李儀嬋
    地點:佛陀紀念館本館第二展廳

    本次讀書會由 圓恆法師 擔任帶領人,

    主題:佛光珍藏-走讀金陵刻經處

    金觀音讀書會再次前往佛陀紀念館,參觀「佛光珍藏-走讀金陵刻經處」展覽,落實以「文化弘揚佛法」。
    特別感謝佛陀紀念館提供「預約導覽」的服務,讓每個團體可按各自方便的時間參觀展覽聆聽精彩的解說。

    本次展覽重點
    1.發心刻經
    金陵刻經處創辦人楊仁山居士,在偶然的機緣下得到一本金剛經,但發現自己看不懂,而後又發現廣大的佛教徒僅有早晚功課儀軌可誦,卻無經書可讀,深感佛教文化傳承岌岌可危。在此緊要關頭,楊居士認為如欲弘揚佛法,須有經典流通,於是發心重刻經本。

    2.「三不刻」原則:
    1866年(清同治五年),楊仁山居士約集十數位志同道合者勸募經費,於住宅內正式創辦「金陵刻經處」,從事刻經事業。楊居士訂下「三不刻」原則:一者,疑偽者不刻;二者,文義淺俗者不刻;三者,乩壇之書不刻;表現他對刻經事業的嚴謹態度。

    3.金陵刻經處與佛光山的淵源
    楊居士除了創辦「金陵刻經處」,還在刻經處內成立「祇洹精舍」(當時的現代佛學院)培養許多人才,太虛大師為「祇洹精舍」的傑出學生之一。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深受太虛大師與金陵刻經處的啟發,成立了佛光山叢林學院及推動「人間佛教」,「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的理念即與金陵刻經處、祇洹精舍相呼應。

    成員精彩分享:
    1. 在電腦打字這麼方便的現代,金陵刻經處還能繼續流傳下來,很不容易。
    2. 小時候美勞課曾經刻過板畫,要先在板子上畫圖,然後刻出來,最後要上油墨印出來。這次看到這個展覽真的能夠體會楊居士他們刻經的辛苦。
    3. 金陵刻經處在刻經時,要先把文字反印在板子上,然後刻字,刻完字要上油墨印出來。一想到從刻經到最後的印刷裝訂經書的種種流程與辛苦,真的覺得楊居士很不簡單。
    4. 楊居士在自己家成立金陵刻經處,為了讓金陵刻經處能夠永流傳,還把家裡全部捐出來(類似現在的財團法人基金會),真的很偉大。
    5. 佛光山編藏處為了藏經能夠流傳閱讀,已編輯出阿含藏、禪藏、般若藏、淨土藏、法華藏、唯識藏、本緣藏、聲聞藏等,並用現代科技讓藏經普及化。與楊居士當初創立金陵刻經處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6. 慧禾法師分享:大師受祇洹精舍的影響,最初在壽山寺時代即成立了佛學院,當時的佛學院教學非常的嚴格,原以為可能招不到學生,反而因為教學嚴格而著名,進而招到許多學生。
    7. 圓恆法師勉勵大家:從祖師大德完整的保留藏經,到星雲大師創立的佛光大藏經,再回到我們自己身上要能活用的藏經,乃至於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部有溫度的藏經。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