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時間:2025年1月 8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顧玥珦、賴瑞娥、蕭宛芸、張秀英、陳靜茹、范振仁、劉晉銓
    導讀、帶領:陶康盉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勸發菩提心文~ 第五集 永固法師

    二、內容大綱:
    我們發起菩提心,無因無緣它沒有辦法發起,要發起這一份心,而且這一份心不是說,我決定去那裡旅遊,我決定去做某一件事情,不是只有這樣子的決心而已,而是這一發起,它就會成為一股貫穿的力量,生生世世就成為我們的一顆種子,成為我們的根機,這個根機就是菩薩的根機,所以這一念菩提心發起,它必定是有因有緣,一旦發起時時要勤護念,所以為什麼我們講說受菩薩戒的時候,戒師都會問說你有發菩提心嗎?當然一定回答有,在受菩薩戒的時候要發起菩提心,所以鼓勵受過菩薩戒的人,只要有機會複戒,你都去參加受菩薩戒,菩薩戒只有一次實在講是不夠?要時時就是有機會、有因緣,你就要去受菩薩戒,在受菩薩戒的時候戒師還會再提醒我們,就這一份菩提心你一旦發起,你要善加護念,就是保持著它,這份功夫是要持之以恆的,然後加深到帶到來生,生生世世一直都是菩薩的根機。

    經文~云何懺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恒違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尸羅。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就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業障,我們知道我們必須懺悔我們的業障,所以跟菩提心有什麼關係?在佛經裡頭講:違犯了一個小的過去會如何?相當於是四大天王的壽命五百年,在那裡?不是在天界是墮入地獄,天界的壽命它的一日夜,我們人間已經從五十年到五百年都有,尤其是相對不是人間的壽命而是到地獄,真是不曉得千萬年,都在地獄那裏頭受苦。
    我們要常常讀誦《勸發菩提心文》就比較知道,為什麼我們學佛久一點的人,很怕因果,只是小小的過失,都還要像四天王的壽命那麼長,天界的五百年這樣的時間然後墮入地獄,等於在地獄要幾千萬年的時間在受苦,前面講過了惡道的苦報在地獄道,實在念生死苦實在苦,所以我們不敢放縱自己、不敢隨便,所以吉羅小罪,突吉羅就是這種小的過失,尚且都還會有這樣子嚴重的果報,何況波羅夷?那樣子的苦果惡報實在是沒有辦法去訴說!
    尸羅梵文的意思本來是清涼,你持戒就可以得清涼,這一段在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實在講因為戒律很細微,就算我們身體的行動、行為沒有去造作,就算我們可以叫做修養的,就是口也可以不造作、不造業,但是要要求到內心裏頭,連起心動念都是那樣子的清淨,以我們凡夫來修學,實在講是不容易即使是一代大師,太虛大師他都說「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此話怎講,太虛大師明明是民國當代的一代大師,像我們的師父上人一直都講,他非常的就是欽佩、仰慕太虛大師,他對不管是佛學上的涵養也好,對當代佛教的起了一種帶動,影響到佛教現代化的這種貢獻,都是我們的師父最為欽佩、讚揚就是太虛大師,太虛大師他是大比丘僧、賢聖僧,他說因為比丘戒兩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很細微,它要求到身口意,除了自己還要懂得怎麼跟人家配合、協調,如果說身、口我們可以要求得到,意你也要求不到,更何況實際上連身、連口,我們能夠修到完全清淨,不能說沒有,我的見聞非常有限,但我只能講真的是這樣的人也很有限,太虛大師才會很謙虛的說,要說是一百分的比丘,比丘沒有辦法修到一百分,但也還沒有成佛那到底我是什麼?那稱呼我什麼?但願稱我為菩薩,初發心菩薩、新學菩薩,一個學習中的菩薩,就是學習菩薩道的人,太虛大師尚且這樣的自謙,也可以講一代大師用自己的謙虛,來算是警惕我們後學,也是勉勵我們後學,就是反問自己說,修行持戒的功夫不到的話,就不符合戒律,我們講說食存五觀,你那個用心有時時刻刻嗎?每一餐用飯都能夠掌握到完全嗎?常常也是在戒律之外的。
    這個實在是一個很深的反省,一天二十四小時所犯,也已經都算不盡了,更何況我們這一輩子,更何況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罪更不可說了,到底這個觀念,我們怎麼樣來看跟菩提心的關係?就以這五戒來說,十個人大概違犯的就有九個人,也就是說大多數的人,連五戒都不容易守得清淨,就是能夠顯露在外讓人家知道的,或者你自己知道的很少,顯露出來的少,大部分都把它好像掩蓋、隱瞞起來,就是犯了自己或者不知道,或者不敢讓人家知道叫覆藏,優婆塞是在家居士,優婆夷是女居士,以在家人受的五戒都還算不上具足,這五條戒我們都很難把它守持完全,對於沙彌十戒或者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菩薩戒,像這一些更多的戒條就更不用說了,就是說做不到的就更多了,做得不夠周全的就更多了。
    名義上講我們是受了大戒的人,就具足戒的人,那就是比丘、比丘尼,實際上你真的做到有多少?就是連基本的五戒,都不一定能夠守持清淨,所以在佛法、在戒律的面前,我們沒有辦法傲慢起來,真的學佛的人,真的懂佛法的人,你怎麼樣你都沒有辦法傲慢得起來,在佛法的面前,佛法浩瀚如大海,我們學了多少,就算你幾十年,也不過就是那麼一點一滴,對整個大海來說,如果說持戒清淨,我們也傲慢不起來,沒有誰能夠講我是百分之一百的持戒清淨的修行人,不敢這樣講,學佛的人照說要很謙卑的,不管太虛大師也好,省庵大師也好,歷代祖師大德,包含我們的師父上人也好,他們那麼的謙卑,因為它們太瞭解佛法,他們在佛法、在戒律的面前,很自然他就是那麼的謙卑,只有說滿瓶不動半瓶搖,大概有一些人自得意滿的,再沾沾自得的這些人,有時候講起一些很自滿的話,我們聽了就覺得很慚愧。
    這個觀念當然同學們要知道得很確定,我們沒有受戒則已,一旦受了就不可以毀犯,我們也很清楚不犯則已,一旦犯了,終必墮入三惡道,就定會受惡報。因為一路我們這樣瞭解來,我們日常所違犯的不知道有多少?然後又那麼難去把它持守完整,所以這樣講起來,我們瞭解之後,除非能夠我們自己可以憐愍自己的愚癡,就當我們自己因為自己的這力量不夠有所違犯,我們自己可以理解得到,同時也理解別人也很容易這樣,通常我們是要求別人很嚴格,對自己很寬鬆,現在講將心比心,同樣是凡夫,同樣是在修學都是初學,所以自己瞭解自己的不足,同時也體諒別人的不足,自己對自己的不足傷感,也能夠對別人的不足也是一樣傷感,就是痛定思痛,我們跟眾生一起懂得去懺悔,否則千生萬劫真是惡報難逃,這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經文~云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求生淨土跟我們發菩提心是什麼樣的關係?在佛經之中說在此土修行,也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間,又稱穢土就五濁惡世,說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你要在佛道上要有所進展,要進展、要進步是比較困難的,彼土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淨土了,如果你是先往生到西方淨土,不是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成佛了,其成佛也畢不是這樣,不是完畢,是說比較容易,因為畢竟在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裏不是只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最主要我常常把西方極樂世界,形容叫西方極樂大學,去到那裏一樣要精進,而且應該是比我們在娑婆更加精進,這一所極樂大學,校長室阿彌陀佛,教授就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像這樣就是稍微打個妄想,教授觀音菩薩都會來提醒一下,再把你喚回保持正念,在那裏要把根器調好,把成佛的資糧把它準備好,看起來就是要比在娑婆界容易得多。所以容易,用一生的功夫就可以完成,如果說在此土修行難,所以要經過長時間,不一定能夠成就很難成就。
    省庵大師是淨土宗的第十一代的祖師,當時印光大師是蓮宗十三祖,當時十三祖還沒有產生的時候,因為有不同的年代結集的、確認的,都有一點出入的,所以也有講省庵大師是蓮宗第九祖,這樣的記錄也有,不過當時因為還沒有定位,定這個名到第十三祖,要把印光大師定為第十三祖,這個時候就再多加幾位,省庵大師大部分我們把他定位在第十一祖,因為這樣講起來,他是淨土宗的祖師,所以在要發菩提心的因緣,這一部分他特別就提到說,過去祖師大德,都是發願往生這淨土,在佛陀教導我們的經典之中,有許多的經典、經論,這個法門也是可以講都是指向淨土法門。
    當然這個淨土法門,是最為被推崇的、最推薦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在佛經裡頭也有講少善不生,你的善根因緣不具足,你還是去不了那哩,你要多一點福德、多一點因緣,才有辦法說隨願往生,願生西方就隨願所成。談到多福還要不可少善,那就沒有什麼比執持名號更好了,一般的人講念佛,看此經又一般人會以為經常要唸佛、保持念佛,其實持這個字,是動詞像我們講保持、持續、持平、持戒都叫持,所以持它有保持的、持續的,這樣子的一種成分在裏頭,說你要有很大的福德能夠聚集,最好的就是執持名號,就是累積最大的善心善法,莫若發廣大心。
    省庵大師這裡強調,說你能夠持續的持守聖號,就算是短暫的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執持聖號,真心的執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本來在修菩薩道或者是我們講四攝六度,菩薩道的法門,為首的第一的一定都是布施,還有比布施更加殊勝的,即使是站持聖號,都要勝過於布施百年的功德,這廣大的菩提心一發超過修行歷劫,實在講沒有發心,就沒有佛道可成,一旦發起大心來,必定有成的一日。
    現在在講唸佛的人,口裡你念阿彌陀佛也好,你念藥師佛也好,你念觀音菩薩都好,當你念阿彌陀佛、念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你在念它的聖號就是本期作佛,就是期許自己也要成佛,念佛本來就是為了要成佛,所以我一直念著佛的聖號,希望有一天我決定會有一天,一定會到達像佛您這樣子的圓滿,具有這樣子的廣大的力量,如果你都不敢發成佛的心,那你在念什麼的啊!你念的是為那樁呢?你念佛然後又不要向佛學習,又不要像成為佛那樣,那你是念什麼的呢?
    我們發菩提心本來也是為了修行來成就佛道,但是要知道如果你沒有生淨土,你發起這份心在娑婆界雖發易退,要謹記在心娑婆界初發心容易恆常心難,尤其後面我們到下一次會講到,在要令正法久住這一段,會提到末法修行,考驗也很多、障難也很多,所以好不容易發起的心,有種種因緣、外緣要令我們退卻,所以省庵大師因為是專修淨土宗,所以它一直推薦我們,說你就是要發願往生西方,你發的心就比較安全一點,所以它是從這個角度上,來告訴我們說要發願往生淨土,否則的話雖發易退。從這段來看其實可以完全看得出來,淨土宗的修持的這種決心,說我們發菩提心就好像種下一顆菩提種子,你要耕耘的梨是什麼呢?念佛之犁,就是以念佛的法門來耕耘它,很自然成佛的道果就會增長。
    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當時真的很辛苦,我們佛光山大概有五百多位法師,當時大家在中部的救難指揮中心,那是在草屯禪淨中心,還有它的體育館,我們就設了很大的施放物資的地方,每一天我們去不同的路線去賑災救難,在這麼大的災難裡頭,每一天出門去都像生離死別,當時開會我都很深深看大家說,我們一定要再見一定要再見,當時九二一大地震賑災的那一種,看到那種災情的苦等到我任務完成再回到山上來,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回到雲居樓齋堂過堂的時候,當時對著那一碗冒煙的、熱騰騰的白飯,突然眼淚滑下來,在災區的人什麼時候有這一碗熱騰騰的白飯可以吃,當時覺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過去不敢發願成佛,就在那個時候念眾生苦,念眾生應該往生淨土,那個時候發起心願,一定要成就佛道,一定要具足更廣大的力量,才可以救度無邊的眾生,所以發心當然有發心的因緣,所以也在這裡跟大家共勉,真的娑婆界是苦,西方是解脫成佛的很好的助緣,我們大家對於這一點要發起菩提心的助緣,大家要好好的把握!我們大家一起共勉,也祝福大家!阿彌陀佛!

    三、心得分享:
    顧玥珦:
    文中己陳述發心因缘不同因果亦不同,持戒守律,常思已過,在懺悔業中,改過不再犯,使自心懷正念,執持名號,清淨心念,深植菩提心濟眾,互成佛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