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法寶-竹二快樂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Introduction
Joined 4 年前
3 Achievements
302 Points
Pinned Items
法寶-竹二快樂讀書會
時間:2024年2月10日下午14:00至16:00時
地點:佛光山法寶寺B1圖書館
題目:2024年新春向星雲大師祈願-人生卜事
帶領人:鄭詠妮
與會人:張秀英、陳美玲、洪燕珠、顧玥珦、鄒明芳、賴瑞娥、陳靜茹、范振仁、劉秀枝、蘇綉燭、陶康盉、鄭詠妮
人在心中有疑惑時,經常希望能獲得一句話,求得一個答案,星雲大師在弘法期間,經常有人向他要求給一句話作為勉勵,大師以他的生命經驗口述了108則,希望這百句話帶給大家正念,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業自受,一切都由自己決定,值此新春,大家一起抽「人生卜事」的籤筒,為已展開嶄新的一年
張秀英: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因為吃虧是幸福
陳美玲:很在意就不大度,提起放下就是瀟灑
洪燕珠:心會藏污納垢,要謹言慎行
顧玥珦:自己有很多不足,要好好努力發現潛能
鄒明芳:歡喜做,不要有怨恨心,因果、因緣很重要
賴瑞娥:有付出就會有收穫
陳靜茹:不忘宗門思想
范振仁:淺根劣質
劉秀枝:天堂、地獄在一念之間,要轉念
蘇綉燭:取捨兩難
陶康盉:不忘初心、戮力以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Recent Activities
法寶-竹二快樂讀書會
時間:2024年9月25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顧玥珦、賴瑞娥、蕭宛芸、郭芊筑、陳靜茹、范振仁
導讀、帶領:陶康盉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勸發菩提心文~ 第二集 [上] 永固法師
二、內容大綱:
經文~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發心要大,因為佛道是這麼廣大無邊,如果我們小心小眼這樣子,什麼都是為自己打算,雖然有修行也有發心,但是不敢發成佛的心,不敢發要完成佛道的心,像那樣子就不能成為大,大到什麼樣的程度呢?
一般我們講這個四聖、六凡的十法界~
四聖->佛、菩薩、緣覺[辟支佛]、聲聞
六凡[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
佛道一定要成,眾生一定要度盡,但是這要多大的那種決心,去堅持它!所以有善法要修學,有善知識要親近,才可以保認著我們一路一路堅持下去。
經文~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看三界如牢獄我們要解脫,但是我們到現在還走不掉,就好像在牢獄之中。只要沒有出離三界,沒有這樣超越解脫我就不自在,在監獄裡怎麼自在怎麼會自由呢?我把生死輪迴這件事情當成是冤家仇敵一樣的,我絕對不跟它妥協的,我非得要解脫輪迴不可,所以剛剛認識真相、實相,可是你認識之後只顧自己,不管別人…要知道我們等於在輪迴路上,我們因為佛法得度,我們卻不把佛法拿來度人,像這樣子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經文~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我們發心本來是很單純的,我就是要度眾生,我自利利人、自度度人,很單純的一件事,但如果這個動作,在這個進行之中,若於心外具有眾生以及佛道,願度願成,念念不忘那一功德,我們現在修行很不錯,現在度了幾個人,像這樣子,這叫具有眾生這著相,這分別的知見也沒有泯除,這樣的發心就偏了。
經文~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眾生不是外面是我自性的、自心理的眾生,到最後你的認識裏頭,這一些都是不著於這一些相,如是發心名之為圓,這個才叫做圓滿的發心。
發心分為八種->有邪、正,然後真、偽、大、小、偏、圓。勸發菩提心文,我常常是把它作為是自己,叫做自我的審核,自我考核表,就是我們一日三省吾身,世間的人尚且要這樣反省,我們在修學佛道的人更加是如此,但是要反省檢視自己的這內心,我們內心唯有發心,我就要檢視我的發心,問自己是邪、是正、是真、是偽、是大、是小、是偏、是圓?不用向誰報告,我的因果是自然很清楚的,我必須向誰負責,我自己的因果很清楚,依據這一篇文常常反問自己、反省自己。
經文~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你就知道怎麼樣檢查、審核自己的內心,你知道怎麼樣去審核、檢查,那你就知道了什麼是要去除的,什麼是要保留的、要保持的,你知道去除什麼、保留什麼,你就知道我這個心要怎麼發了。
這是修行佛道修行人的基本動作,基本動作世間的功夫要蹲馬步,我們修行的基本動作就談發心,這個發心從知道審察、知道去取,你就知道怎麼樣正確的發起這個基本動作,心地功夫就對了,這個基礎打得對、打得好、打得穩固,然後你才有所謂的佛道勘成。
當自己懈怠、懶散,甚至於灰心、沮喪,或者墮入這種名利、知見、分別等等這一些,你要問自己我現在心跑到哪裡去?這個跟我們的修行一直到成就那個心念,念念你要保持這樣子的一個正念、正確的發心。
問題討論:
1. 對發心有大、小、偏、圓,你有什麼看法或是感想心得?
三、心得分享:
郭芊筑:
「為大」指,視野要廣闊,超越小我的執見,心懷眾生解救一切苦難眾生,這是為大的體現。
「為小」指,修行人只局限於個人利益得失,是無法真正理解菩提心的深遠。
「為偏」指,執著一端,已偏離正道。
「為圓」指,菩提心圓滿無碍,能通達一切法,應對不同眾生的根器,巧用方便法門度眾。
總結,去掉我執,不偏不倚,中道思想,發廣大菩提心,在菩薩道上成就菩提果位。
顧玥珦:
有感凡夫習氣難調伏,自許先自度,修改習性能收放自如後,再期度衆,以小後大之善提心,改偏執為圓融,共成佛道,期不負為人身難得之因,成佛之道為果。自勵志。
陳靜如:
每天都在天堂(大)地獄(小)間來回,能持續發大心而不退轉是多麼的慈悲啊。優秀如舍利弗尊者,一念菩提心,還是沒能通過試煉,退回聲聞。難行能行不是口號,要行動,要如佛一樣的行動,三大阿僧祗劫,從現在當下起。(佛陀啊~我要討拍)
賴瑞娥:
身體的健康、完善,是功德、福德所致。「了生死」不是了結自己的生命,而是一個更大的意境,是功德圓滿、自覺覺他的境界。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天堂、地獄在一念之間;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就是相信因果,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把歡喜祝福布滿人間,將清淨正念安住心裡,那麼隨所在處,你都能擁有「天堂」的幸福與安樂,讓我們自己,為自己的內心建設一所「天堂」吧!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法寶-竹二快樂讀書會
時間:2024年8月28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1樓會議室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張秀英、賴瑞娥、蕭菀芸、劉純印珠、陳靜茹、范振仁、顧玥珦
導讀、帶領:陳靜茹
記錄:鄭詠妮
一、研讀教材:勸發菩提心文~ 第一集 [下] 永固法師
二、內容大綱:勸發菩提心文省庵大師著
┌乙一、總標心願為修行之先容
甲一、緒論─序分│
└乙二、別辨心願為立行之標準
乙一、總標心願為修行之先容
不肖、愚下凡夫僧 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乙二、別辨心願為立行之標準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概要:勸發.勸勉我們要發生心。要發生起什麼心?就是發這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就是明白的心,就是反迷歸覺的心,就是捨邪歸正的心,就是明辨是非心,就是不顛倒的心,就是一個直心。直心就沒有委曲,沒有彎曲的行為。菩提心是利人的心,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他的心,都叫菩提心。
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菩提心,所以也就是一個持戒律。你守規矩,就是菩提心;你不守規矩,就是忘失菩提心。這菩提心大概的意思是這樣子。
想要修行,最要緊的是什麼呢?「發心為首」:你一定要先發菩提心。你要先發菩提心,這才是最要緊的。「修行急務」:你修行,這個最要緊的你應該懂得的,就是什麼呢?「立願居先」:一定要發願。你若不發願,你就不能修行;你修行,那都是假的。因為連願你都不敢發,還修什麼行?那都是在騙人!你若真正想要修行,為什麼不敢發願呢?所以說立願居先,你要先立一個願。
「願立則眾生可度」:你有了願在那兒來支持著你;你若沒有願,你就是這麼樣子,說:「我修行,我修行。」啊!到時候就忘了,到時候就不記得了,所以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你若能自己有了願力,就像你有個船了,你才能度人;你若沒有船,你怎麼能度人?那個願就像一個船似的。「心發則佛道堪成」:你要發菩提心了,你才夠成佛的資格;你若不發菩提心,你就沒有機會成佛。所以這說得都非常地懇切,非常地要緊。
茍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你如果不發廣大心,就那小小氣氣的,一點點虧也不能吃,也不能捨得。你不立最堅固的這個願,「假如我說了,一定要這樣做,不能改變的。」這叫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你就經過有塵剎那麼多的劫數,你不能脫出這個輪迴。輪迴就是六道輪迴--天道、人道、阿修羅這三善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你還在這裏頭轉來轉去。你就是做什麼善事,或者升天,或者做人,享福報,這沒有什麼大意思的,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雖然說你也吃齋啊,也念經啊,也念佛啊,「總是徒勞辛苦」。你就是用多少功,都是自己在那兒徒勞無益,很辛苦的;你就修什麼法,也是不究竟的。不生退怯心,勇猛精進.不半途而廢.有始有終,真正發菩提心。
心得分享:顧玥珦師姐:凡事猶豫不前,錯失良機,故先立願找出目標,確定方向勇往直前,正财在努力充實自我實力方向下自然會得,生活品質亦會随之提昇,心靈層面亦因自許發心成就菩提,喜捨無求,達到寧静無染,明瞭凡事無常,随缘自在,海闊天空。
1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法寶-竹二快樂讀書會
時間:2024年8月14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張秀英、賴瑞娥、蕭宛芸、洪燕珠、陳靜茹、范振仁
導讀、帶領:陳靜茹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勸發菩提心文~ 第一集 [上] 永固法師
二、內容大綱:
菩提心跟我們什麼關係?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省庵大師所著作的這一篇[勸發菩提心文],在《華嚴經》裡頭講,菩提心是一切善法的種子,大家知道一棵大樹,一棵植物它沒有種子,它不能生根、它不能發芽,它當然不能成長茁壯,它不能擁有生命,所以種子是根本。
如果說我們一個修道者,遇到佛法了,唉呀!很歡喜,什麼都只想自己的話,這樣子的人就自修自了,他修得再好但是也不過,在佛教裡稱為叫焦芽敗種;菩提心如果說完整的來講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什麼意思?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菩提心是要求覺悟的心,是無上的、正等的、正覺的心,無上只有佛是最上正等。
所謂的菩提心,是自利、是利他、是自覺,然後也令人家可以覺悟的,這樣的心,這跟我們修道是什麼關係?這就是今天省庵大師,他在作這篇文他真是用心良苦,他講說這部《勸發菩提心文》也有一個緣起.....他去寧波阿育寺去參拜頂禮佛陀的舍利,現在在我們佛陀紀念館,可以讓世界各地的有緣人來朝拜的,這個時候我們在講說《勸發菩提心文》,我覺得有一個時間因緣上的契機,就是省庵大師當時就是去阿育寺去瞻仰佛陀舍利,他還燃指點燈供佛,因為當時正好是農曆的二月十五日就是佛陀的涅槃日,所以他就集合有出家眾有在家眾,也就是說發起了這個涅槃大會,發願每一年辦涅槃大會,他就要來講<佛遺教經>還有<阿彌陀經>他也在這個時候就是發起這份心,就來撰寫了這個《勸發菩提心文》,就是有這麼一個緣起.....
省庵大師應該是在清朝康熙年間的人,他這世壽七十四歲,他是在雍正十一年的時候在農曆四月八日,他就說明年的今天我要往生預知時至,所以最後這一年就不在忙於一般的這些事務,他專心要修持,他的修持除了說是每天念佛十萬句之外,為什麼他是這樣精進的一個人,他的許多著作研究淨土宗都非常的專精,他被尊稱為淨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師,他對於這方面是非常的專精,比較有意思的就是,他真的如他的所說的第二年,他預知時至往生了,弟子們僧信大眾聽到了很難過,這一代大師圓寂了,然後從各地都趕來瞻仰他的遺容也要送他一程這樣,當然很多人就很傷心、很難過,省庵大師已經圓寂了躺在棺木裡,他看到大家這麼難過突然睜開眼睛,跟大家講你們不要那麼難過,我可是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是高興的事情,何況我去去就來了,你們現在最要緊的是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好好的修行,他又再說大家念佛,我走了.....閉上眼睛真的隨佛生西了。
所以一位修行人,可以修道預知時至圓寂,看到大家難過再回來叮嚀兩句再走,這樣子的生死自如、自在,我想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中,除了佛陀的智慧、教導我們、啟發我們,也有許多的祖師大德,他們也是現身說法來提攜我們,所以我想我們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先賢做為我們的榜樣,我們應該更加發心.....
《勸發菩提心文》古杭 梵天寺 沙門 實賢 撰,唉呀!作者換人了,其實不是,實賢是省庵大師的別號,是他的師父為他提取的法名叫實賢,也可以講是看出他的根機,就是那一種老實修行,然後又是賢能,賢能有德的人所以叫實賢,法名實賢省庵大師。
經文~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僧->僧團,僧團->和合眾,六和->身、口、意、戒、見、利,如果要記的話我希望有個順序,一來是它有一個次第,二來對它的理解會更加的有條理~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一個出家就是大家修道的一個團體,它必須是符合這樣子的和樂、親近,不管在思想上的、大家的這種見解是一致的,然後對於佛陀制定的戒律,我們是共同去修持、去遵守的。
省庵大師那麼的謙虛,在講自己實在是沒有什麼?根機不好、根器不好,這樣一個凡夫來修行,我懷著啜泣、流淚哀慟這種沉痛的、沉重的心情頂禮大眾,我哀告現前大眾,我用很哀傷的、哀痛的心,向眼前的大家還有當世淨信男女等一起來共勉的,只願大家慈悲,留意聽我這邊,你要進入佛道,它這個重要的一個好像一個門檻、一個入口處,進入佛道什麼事情是第一要準備好的呢?發心為首,你要發起這一份菩提心。
人身難得今已得,做人在六道輪迴裡頭多麼的不容易,生而為人,你怎麼能夠不知道做人的意義,你這一生來的使命、你來的功用,你要必修必完成的功課是什麼?你怎麼可以不知道呢?你要知道要確立的話,你就要先知道我的目標,目標一直到解脫究竟的證悟,就是剛剛提到發起菩提心,只要求得就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得心,我一定要發起這一份我要覺悟的心。
因為你很確定我就是要藉著修行這條路,然後到圓滿的覺悟,然後來走人生的路,生生世世,在沒有圓滿解脫以前,你還是在走,但走的力量不一樣,有方向感的人走起路來虎虎生風有力,走修行的路也一樣,修行最急要最緊要的就是立願,願先建立力量才會產生,眾生難度誓願度,你已經建立這個誓願,你就會去做到,你沒發起成佛的心,到最後怎麼可能成佛呢?一定是先發起這份心。
問題討論:
1. 出家眾與在家眾,法同沙門,你覺得有差別嗎?
2. 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3. 六和~身、口、意、戒、見、利,那一和你認為重要或與你現在比較相映?
三、心得分享:
陶康盉:發菩提心就是對人好
蕭宛芸:發菩提心才能中道,才能行佛道,遇境界時才有力量轉化!
顧玥珦:自發菩提心除了可增加個人處事結缘更精進外,心境更清淨。
陳靜如:
成佛要發菩提心,即便成佛只有千億分的機會,我還是慕羨涅槃寂靜的境界,發菩提心首要有智慧的慈悲心。
張秀英:發菩提心要慈悲。
賴瑞娥:
1. 在家眾心也在學習,現的相不同而已,法都是相同的,在家眾比較難斷、捨、離...所以困境阻礙較多。
2. 發菩提心有明確的目標,方式正確、朝目標努力修行。
3. 意和同悅,在團體中意見相同、達成共識,在工作、同行中,氣氛效率會愉悅圓滿。
2
0
0
0
0
0
岡山-豆書朋讀書會 and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法寶-竹二快樂讀書會
時間:2024年7月31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張秀英、賴瑞娥、蕭宛芸、許秀卿、陳靜茹、范振仁
導讀、帶領:陳靜茹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第七章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下]
二、內容大綱:
堅實心如金剛
業:梵語Karma,造作之義。是指行為、所作、意志等身心的活動。一般分為三種,即是身口意三業。業的性質,有善、惡、無記[非善非惡]三種。所造者為五逆十惡之罪業,將來必受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之業報;若造五戒十善之善業,將來可得人天等善道之福報。
所謂業障,或是宿業,或是現業,皆可障蔽真如自性,在六道輪迴之中生滅不已,沒有休止。若能受持讀誦《金剛經》,悟般若妙智,知一切皆是幻相,皆是虛妄,則不再隨境轉業,而能令境隨人轉了。深入般若,虛妄淨盡,所以說,能淨除業障。
三業供養
能夠轉煩惱為菩提的六度波羅蜜,其中忍辱[羼提波羅蜜]包括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金剛經》本從日常生活開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修行就是每人行三業供養:
1. 身供養:做好事。
2. 口供養:說好話。
3. 意供養:存好心。
處處是菩提道場
「不開悟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也就是說,覺悟了以後,再到山裡修證;破參了以後,在閉關印證。有的人一接觸佛法,就急著要「閉關」,要「住山」修行。但是,在「理」上頓悟以後,還要在「事」上精修。沒有人能立刻長大、成熟。「頓」也好,「漸」也好,都需要時間累積,一旦功行圓成,自然水到渠成。修行不是裝腔作勢,裝模作樣,應該要出於自然,才是真如實相。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過與不及不都是執著?太過執取世間的五欲六塵,固然欲壑難填,有的人習佛,太過強求出世的生活,顯得枯寂無趣。定慧雙修,則能調和入世和出世。人間的佛教就是用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過「有無不二」的生活,即沒有分別、無念法門的生活,人間處處皆是菩提道場。
佛在人間,人成即佛成
「如來」是佛的德號之一。如來真性,如如不動,充滿法界,隨感而發,來固非來,有時隱藏,去亦非去,因無法來,故名如來。
「如來」也是隨順世諦法,為了方便度化眾生而說。若有人認為佛既無四相,怎麼又言自己已成道果、為法王尊、於一切法自在無礙?「如來」就是法身真我。佛陀的來、去、坐、臥是隨順世間相,佛陀證果,但不住佛果之相。佛陀對住相的凡夫說,不可以從色與聲去執著求見佛陀,所謂佛有三十二相,色相、音聲都是因緣和合的假象,是為了度化眾生才顯現的,緣聚而現,緣滅則散,不過是一時的假名,哪裡是法身常住、無所從來一無所去的如來?
佛陀一再護念囑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行者,要空去眾生相、佛身相、說法相等,就是要我們做「不受惑」的自在人,返歸本心。成道覺悟不在背誦千偈、遍覽佛典,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念念用心,對於生活的細節,不可輕視,因為:燒茶煮水、搬材挑石,都蘊含著悟道的因緣時機。
佛陀說「若能受法、行法,以覺悟為花供養,這才是真正的供養佛陀。」
佛陀說「你們不要憂愁!只要心中常有四念,一是念佛陀出生的地方,二是念佛陀成道的地方,三是念佛陀轉法輪的地方,四是念佛陀涅槃的地方。阿難!我涅槃後,凡是鳳池佛陀所教的善男子善女人,應念佛生時,累劫修持的善法功德;佛陀成道時,降伏魔軍的神力功德;轉法輪時,廣度有情的慈悲功德;臨涅槃時,寂靜安然的不動功德。如果有人能信受此四念處,奉行此四功德,就能日夜與諸佛善知識不離。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既已得到了人身,又得聞佛法,因緣實在殊勝。人間佛教,是「大乘菩薩道」的佛教,是要讓人幸福歡喜,是無得而修的佛教,所以要「廣大成就,普施度眾」;當我們發「大乘心」,正是發「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就能以我們本來自性清淨的般若心,和佛陀心印心!
佛在人間,我們也在人間,成就的祕訣何在?在於「般若的心」~自在而且無可限量的潛能。佛法乍看初覺很深奧,但用在生活裡,處處皆妙。
關於《金剛經》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若以色身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三、心得分享:
鄭詠妮:
金剛經是人生金鑰,要我們對境如何掌握降伏這顆心,又怎麼面對無常,要如何斷除煩惱,去除執著,消除業障、魔障……,金剛經真是修行者的聖經。
金剛經是日常生活上修行修正修善的法門啊!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范振仁: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若經我苦,未必有我善。
放下執著,無我相,太難太難。
我執著有分別的素食,不行嗎?
陶康盉:
理事圓融很重要,但「理」易圓、「事」難融,常常看人不順眼,希藉金剛經常常練心,以平心靜氣!
蕭宛芸:
親眼所見未嘗是真的,親耳所聽也未嘗是真的,所以我們要無眼耳鼻舌身意,除去這個分別,去體會那個真實的事情、真實的心,才是般若!
顧玥珦:
金剛經已很明白的告知我們所有的現相和形相都是虚而不實,真正擁有的是你那颗清淨無染的般若心,凡事隨缘何需執取,徒增煩惱惹因果。
1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法寶-竹二快樂讀書會
時間:2024年7月10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顧玥珦、張秀英、賴瑞娥、洪燕珠、許秀卿、陳靜茹、
范振仁
導讀、帶領:陳靜茹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第七章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上]
二、內容大綱:
所謂「無所得」是指「沒有定法可得」。般若妙法,本是自己所有,非心外而得;本來無失,故無所謂有得。若以為有所得,還是執情未忘。凡夫以為物可得,法可說,都是有住的執著。也有人以為法不可說,也不可得,但可以心得,這樣還是落入了執著,就是所謂的「事障」、「理障」~「事障」障凡夫,「理障」則障菩薩。「無得」就是要破事、理二障,法不可說,就是要破語言文字之障,若能得「無得」之得,才是真得,才能還現本來的清淨自性。
天然禪師破除凡夫以為有個正覺可得的「事障」,又破除「理障」。當我們以為自己懂得了、悟道了然了,凡是就有定見、成見,甚至要拿知識和修行與人較量、爭個高下,自以為「得」的修行,反而成了我們的障礙,所以要無得而修。有些人不願修鍊自己堅實的金剛正覺,向內見到般若自性,以為依賴別人、依靠著一些成說定法就能得悟,就能活得自在,這樣是執迷不悟,就是迷信了。
佛陀要我們修行時不執著,卻不是不必修行。有些人,偶而誦經拜佛,也行種種布施,但是,稍有感情、事業、工作、健康的挫折,每每怪罪佛菩薩不曾庇佑。佛法不是交易,我們和佛菩薩的往來,是信仰清淨的增長,要和諸佛感應、接心,而不是時時掛礙:心有所求,盼有所得,哪裡還能自在?
心無所住,隨緣而住,就能免去許多業緣的勾牽;心有所住,不識慧命,執著將令我們無法真正透澈生命真實的輕重緩急。心無所住,才能不驚、不怖、不畏,遠離顛倒夢想;心有所求時,信仰也會成為顛倒夢想。佛陀說,要是有人聽聞《金剛經》,「信心不逆」,福德將勝過在無限的劫世中,無限量的以身布施。「信心不逆」就能隨順《金剛經》的文字般若,心不住著一處,不生毀謗。受持讀誦,能夠自利;為人解說,能夠利他。
佛陀說,《金剛經》的義理甚深,卻是不可思議、無法言語著相,應無所住,所以受持《金剛經》所得的果報也就不可思議,功德無邊,不可稱量。如同僧肇大師所言:「此法門所有功德,過心境界故,不可以心思也;過言境界故,不可以口議也。」不可稱,不可以秤秤也;不可量,不可以器物量之也。若人於此經,了悟人法二空,深明實相,功德廣大,即同佛心,無有邊際,不可稱量也。
三、心得分享:
顧玥珦:境無對錯
外在的境界本身並沒有對錯,只因我們的執著才成為障礙。~永富法師
1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岡山-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法寶-竹二快樂讀書會
時間:2024年6月26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陶康盉、顧玥珦、張秀英、賴瑞娥、蕭菀芸、許秀卿、
導讀、帶領:陶康盉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第六章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
二、內容大綱:
《大乘起信論》說「一心開二門」,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但因為無明妄動,而有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的相狀;因此,「一心開二門」:一是真如心,另一則是妄念心、生滅心、無明的心。眾生與佛,本來無異。眾生心就是佛心,眾生本有佛性,與佛原來無二無別,所以如來能悉知眾生心性。但是,眾生被六塵所蒙蔽,生出種種虛妄心念,忘失寂然不動的真心,執著在妄想之中,就無法證悟「實相」:而佛不為業轉,了悟真心。佛知眾生為同體,因同體而起滅度無量眾生的大悲,是以「同體大悲」。
五眼並不是說一個人長五個眼睛來看東西,而是同一個眼睛,就他所能看見的意義來說,有這五種不同的境界。這五眼就是:
1.肉眼:世人皆具,受到種種障礙而不通達。
2.天眼:天人所具,人中修禪定可得。內外、晝夜皆能看見,仍有理障。
3.慧眼:為二乘聖賢照見平等法界空無相的智慧,但因所知障故,有智無悲,
雖勝天眼,由不及法眼能悲智並用。
4.法眼:菩薩所具,為適應機緣,度化眾生,照見一切世出世法,差別相,以
及眾生心藪,前因後果,如幻緣起的智慧。
5.佛眼:佛陀照見諸法實相,圓具前四眼,而超勝四眼者。
凡夫的心原與如來無二致,只要懂得化慳心為捨心,化瞋心為喜心,化貪心為施心,化殺心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不在於刀口上舔蜜,貪求世間五欲的滋味。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變我們內在的心境。對諸法產生虛妄的分別心,就是住相;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是不執著,不執著,生命才能往前進,不會像陀螺一樣在原地踏步。我們的心不住在「六塵」,而且,不住內,也不住外,才能來去自由。所以我們要能夠:1.不追憶過去 2.不貪著現在 3.不幻想未來;如果能不追憶過去,就是「修定」;不貪著現在,就是「持戒」;不幻想未來,就是「修慧」,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正是對「戒、定、慧」的修行。
從真心本性上來說,罪業也是空性的。「妄念」一滅,罪業也沒有了。我們的一念心中,具足十法界。我們的心,一天當中不知道在十法界來去多少回。發了慈悲心、菩提心,不就是佛心嗎?布施、為人服務,不就是天人心嗎?起了貪、瞋、痴,想算計別人,想殺人、害人,不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嗎?往往一念之間,一念三千,如果找不到真心,就無法自在了。
眾生的本性原來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的;人本來就沒有來去,沒有生死;眾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個人本來具足的本性沒有動搖,本性就是本體,能生一切萬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佛性、佛心,就是「實性」,真實的自性,也就是「真如佛性」。能夠安住身心,就不會被別人的一個眼神傷害,被別人的一句話刺誘,乃至被貧富寵辱毀譽動搖了初衷,所以,想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要先能夠「無住生活」。
不斷昇華的愛,無有所求的愛,就是慈悲。心有愛結、愛染,生起憂悲恐怖,飄零於三界風塵中。《金剛經》要我們心無所住,凡所有相,不生愛著,把愛昇華為布施的大慈大悲。世間原本是「一半一半」的,「一半」是佛的,「一半」是魔的;「一半」是正的,「一半」是邪的。但是,「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成邪」,我們要擇善固執,堅守佛的那「一半」、正的那「一半」,千萬不要被邪魔歪道的另一半所顛倒迷惑。在春天裡,紅花綠葉,顯得相得益彰;在夜半空中,星月交輝,更覺宇宙之浩瀚偉大。只要我們懂得互相尊重、包容,彼此調和、平衡,就會發現「一半一半」的世界真美好!
禪定,是關掉「有所住著」的自己,脫離有所住的日常,不在執著於自己的妄念偏執,把心帶回無住自在的清淨菩提。真正的閉關坐禪要能做到:
1.關閉六根賊。 2.禁足妄想心。 3.正觀三毒軍。 4.清淨身口意。 「坐禪」不適表面上蒲團上的靜坐,而是超越一切,不動心起念,明心見性,見性成空,空即般若。
能展現「心無所住」的大自在是善於時間管理,管理時間就是珍惜生命。能夠管理、善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是心靈的時間;而不能夠善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只是鐘錶刻度的時間。
任何國家、企業、團體的「世代交替」,才是「永續經營」的關鍵。不要久住權位,要給年輕人機會,讓年輕人去做,做得不好,我們很多資歷比較深的人都還在,可以提醒修正、傳承經驗。
所謂不住生死,就是要以般弱的智慧,超越生死;所謂不住涅槃,就是以大慈大悲服務人間,救度眾生。凡夫的內心,經常恐懼未知的未來,對過去充滿懊悔,而現在,心又不住在當下。我們對當下的此刻常常意續紛紛。總在幸福的當下,擔憂無常,在悲痛的時刻,懊悔過去。
世間一切,本就依著成住壞空的因緣生滅。凡所有世間的因緣,壞去死亡時,我們感到無所依附時,要能參透因緣合和,生滅本來就應無所住,才能隨緣自在。「無住生活」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夠對外境超然、不執著己心的生活。佛陀在《金剛經》所揭示的並不是出世的玄理,而是要凡夫也能在生活中照見般若自性,得到更自在的生活。
三、心得分享:
顧玥珦:心在何處
一半一半的人生,人生不必求全,取決於自己選擇,首要俯仰無愧,關掉[有所住]心念,带回無住自在的清淨心。自勉之。
1
0
0
0
0
0
岡山-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法寶-竹二快樂讀書會
時間:2024年6月12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鄭詠妮、陶康盉、顧玥珦、張秀英、賴瑞娥、陳靜茹、范振仁、蕭菀芸、
許秀卿、洪燕珠
導讀、帶領:陶康盉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第五章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
二、內容大綱:
六祖壇經中惠能所說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的「自度」,就是要我們培福、結緣、修慧,即所謂的「福慧雙修」、「行解並重」。喜捨的善心,就是~培福。人生忙忙碌碌,我們應該讓身心有所安住,更進一步還要幫助別人也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1.安住在慈悲喜捨上。 2.安住在發心立願上。 3.安住在般若智慧上。
4.安住在禪定戒法上。 5.安住在淨念禮拜上。 6.安住在淡泊謙卑上。
7.安住在放下自在上。 8.安住在學習滿足上。
佛教講「無我」就是「空」。「無我」即一切事物皆因緣所生,沒有本體自性。「我」應該要具有四個條件:要能主宰、要能常住、要能普遍、要能自在。《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積極地從否定上建設一個「常樂我淨」的世界;能夠無我、無對待、無是非、無苦惱、無障礙,永恆的「真我」才能顯現。
娑婆世界又稱「堪忍」的世界,因為世間充滿煩惱、痛苦,事事可忍,就可以成就。忍,就是忍耐。忍耐逆順之境而不起瞋心,安住於真理而不動心。忍,可以分為三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金剛經》說的「得成於忍」,指的就是「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就是不生不滅,本來沒有,一切法無生,根本也不需要忍,即無忍之忍,諸菩薩因此不受福德相的限制。因為菩薩行利益眾生之事,是發菩提心,不著相布施,而不是貪求福德利己。菩薩若能明白一切法「無我」,皆由因緣所生,即與空性相應,內無貪念,外無所得,不為外境所動,這樣證得「無生法忍」,以此「住心無住」的內證,即能廣興佛事,度無人之眾生,得無我之佛果。菩薩的「無生法忍」,就是無我、無相,不執著在我,也不執著在布施的相、福德的相,是「諸法無我」、「無我生法」的真實之境。
推行人間佛教,正是源於「無我度生」。弘法,不要執著於自己的、或是傳統的,一旦住法執著,就被法索拘泥,不能夠權衡變通。佛法重於實踐,而世間成就的秘訣,是獨當一面、能實踐的執行力。要發大心,就要無我;愈是無我,就能對更多人奉獻,愈感受不到自己的各種執著,就能有更大的包容。
佛光山開山之初,我就為佛光人訂出四大工作信條:
1.給人信心~多關懷讚歎他人。 2.給人歡喜~把歡喜帶給別人。
3.給人希望~多期待鼓舞別人。 4.給人方便~凡事相助不推諉。
我們的心永遠向別人開啟,向世界開啟,奉行這四大信條,才能與《金剛經》的「無我度生」相應,才能證入實相般若。
三、心得分享:
許秀卿:一念入暗無間地獄;一念慈悲自利利他 、吉祥如意。心念很重要,所
以我們必須常存善念。
洪燕珠:人生忙忙碌碌,我們應該讓身心有所安住,更進一步還要幫助他人也
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安住在慈悲喜捨上,在發心立願上,在般若智
慧上,在禪定戒法上,在淨念禮拜上,在淡泊謙卑上,在放下自在,
在學習滿足上。
陳靜茹:這次讀金剛經
「一念入暗,無間地獄,一念慈悲,自利利他 、吉祥如意」。
剛好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的講話,可以做為
我們的反思,提供給大家
112-2期末全院集合 郭朝順院長以「還債或報恩」勉勵大眾創造良善循環 實現人間淨土
112-2期末全院集合講話
文 / 郭朝順院長
最近在常在課堂或在學術會議中提到一個說法,業種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文化概念,因為就唯識學而言,業種的是為名言熏習所成,名言就是我們賴以理解並表達一切對象的語言文化,它是構成眾生阿賴耶識的基本形式。將業種理解為文化概念,可以包含將業視為「債」,或者視為「恩」的兩類說法。現在就對這兩種說法稍微談談。
將業視為債的說法,常常出現在強調因果報應的善書中。這類善書往往會強調:今生所受之苦即是償還過去所造諸惡業,而今生所造諸惡業,便得由來世償還。所以若生了不肖子女,父母便會說是來討債的;碰到不幸的事情,就會自我安慰地想,這是業報。這類說法,就是達磨《二入四行》中的報怨行。這個說法自然是為了勸人去惡行善,然而未免不夠積極,甚至在現代社會中,若用這個說法來安慰受苦者,有時反而會令人感到不悅,或者造成二度傷害:由人之不幸推斷其必然曾經為惡,將不幸作為對人的道德判斷。
如果從報恩的角度來解讀的話,人生在世有幸與不幸之事,幸福之時固然勿忘受之於人的恩德,然而由幸轉為不幸之時,更勿忘記原本所曾受的恩德之可貴,更不要只是怨恨此時之不幸,反而要努力創造令自己及旁人幸福之條件。一切的幸與不幸皆是諸因緣所成。若有人從一生下來,從沒有嚐過幸福的滋味,則我們更應憐憫他,令之經歷到可以潤澤其生命之幸福甘露,這便是在回報我們曾受之於人的恩德。
以報恩而非償債的觀點,來解讀業報時,我們將更能體會,何以星雲大師在世界各地的道場建立滴水坊,因為:「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報恩不是償債。若是償債會有債主、債權,因此還債須還給特定債主;若是報恩,則是將所受恩德回報天地萬物及每一眾生。還債的業報觀,只教人忍受,報恩的業報觀,則是如大師倡導三好四給,創造人間的良善業報循環,以令淨土在人間實現。
1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法寶-竹二快樂讀書會
讀書會名稱:快樂讀書會
時間:2024年5月23日19:30-21:00
地點:法寶寺
成員:蕭菀芸.張秀英.顧玥珦.鄭詠妮.陶康盉
導讀、帶領、記錄:蕭菀芸
一、研讀教材:成就的秘訣-第四章金剛經:無相布施—無限的功德
二、內容大綱:
世事都是短暫聚合的因緣
無相與有相
財布施
法布施
無畏布施
人人皆能布施
三、討論與分享
玥珦師姐:
有幾句話讓我深思即:
1、重新估定價值。
2、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
3、用虚空譬喻福德。
4、借筏渡岸。
做人做事的價值取決於一念。既未生亦未死,我是誰?一切無來亦無去如虚空,何需計較。凡物皆是「借」放下即可渡。
世事都是短暫聚合的因緣;
好貼切的四句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善用人身做有利自己及眾人的事物,才不虚渡此生。自勉~
秀英師姐:
我們布施時,應要做到:
1、不貪求勝境,誰應隨緣布施
2、不吝惜所有,應隨力布施
3、不分別怨親愛憎,應隨喜布施
4、不忘想未來果報,應隨心布施
身口意三業的修為,口業最容易布施,不需要有很多的錢財,也不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只要口出善語,就如花香,可以使人感染到歡喜和喜悅
詠妮師姐:凡事做就對了
如大師書中所教導我們〜大心未發,仍是凡夫;既發大心,即是菩薩.
這是告訴我們不要等待時間,找理由藉口,人人現在就能布施,把最珍貴的心毫不遲疑地布施給別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法寶-竹二快樂讀書會
讀書會名稱:快樂讀書會
時間:2024年5月9日19:30-21:00
地點:法寶寺
成員:范振仁.陳靜茹.陶康盉.許秀卿.賴瑞哦.蕭菀芸.洪燕珠.顧玥珦.
導讀、帶領、記錄:陶康盉
一、研讀教材:成就的秘訣-第三章金剛斷一切煩惱
二、內容大綱:
1.金剛就是般若: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諸法皆空.
放下.超越.無所住
2.真空才能生妙有
無住生心
在相離相
佛法所云〜真空〜涵蓋〜有、無
其實就是〜因緣
三、討論與分享
詠妮師姐:
之前不是非常了解金剛經的要義,但經過閱讀星雲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後,已漸漸入門了,知道日常平常隨時隨地在食衣住行坐臥上,逆境上都要觀心,守住自已的心,修正自己心,即能慢慢自我修行,然後放下,超越執著,讓自已自在隨遇而安.
菀芸師姐:
念經拜佛,若是有口無心,念再多也是枉然,對於我們的人生是沒有幫助的.要多看星雲大師給我們的書,熟讀內化改變自己.
玥珦師姐:
佛陀取最堅最利的金剛(金剛石,也就是鑽石)為比喻,讓眾生明白,我們本來就具有金剛般若之寶,能夠斷除一切煩惱無明,成就自性中的法身慧命.
秀卿師姐:
只要能管理自己的心,就能自在地生活,就能夠做一個正觀,真正自由的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法寶-竹二快樂讀書會
時間:2024年4月24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3樓教室
成員:鄭詠妮、陶康盉、顧玥珦、張秀英、賴瑞娥、陳靜茹、范振仁、
導讀、帶領:陶康盉
記錄:賴瑞娥
研讀教材: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第二章秘訣:般若
「般若」,是向自己的內心探求、開發,超越一切知識和智慧。《五燈會元》裡的一則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說明禪宗的傳承,根源於靈山會上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在所有人的面前,佛陀和摩訶迦葉「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而不是透過語言文字的辯解詮釋,解離了文字可能造成的矛盾和誤解,直入本心。
「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直指本心,穿透文字障、知識障、無明障等種種世間煩惱憂苦,直接通達諸佛的大智慧,並於現世實用,即是成就的秘訣。
「般若」是正見、正覺。「般若」是知道一切法依因緣而起、虛假而有。「般若」是了解「緣起性空」,「真空」才能「妙有」的空不滯空、有不住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每個眾生皆具備的真心,要自己體察,在生活實踐,才能明澈放光。
「般若」分為以下層次:
一、 人天乘:正見
二、 聲聞、緣覺乘:因緣
三、 菩薩乘:空
四、 佛:般若
佛陀在《金剛經》開卷示現的六度[六波羅蜜],如何令日常生活的行止從容自在:
一、 持戒波羅蜜:著衣持缽[手上放光]。
二、 布施波羅蜜:城中乞食[足下放光]。
三、 忍辱波羅蜜:次第乞食[眼睛放光]。
四、 精進波羅蜜:飯食訖,收衣缽[口中放光]。
五、 禪定波羅蜜:洗足已,敷座而坐[通身放光]。
六、 般若波羅蜜:佛陀一日的生活,從穿衣吃飯到洗足敷座完成五種波羅蜜。這些呈現於外的日常形相,無非是般若的「相」,般若的「體」就是以「般若」為心,妙用於生活的行住坐臥,成就「波羅蜜」。
心得分享:
鄭詠妮:金剛經、般若心、聞思修、放光心。
顧玥珦:一切唯心造~多聞、思、修。清淨無住無動心,因緣合和,妙自悟。
陳靜茹:六祖惠能大師:「不思善、不思惡,制心一處而無妄念。沒有妄念,
就是般若。」理懂但是現在的我還做不到。因為計較、比較的三毒太
強,要落實到衣食住行的個人實踐中,要能時時提起正念,還需善知
識的幫忙。
賴瑞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可放光,我們說柔軟的、善良的、讚美的語
言,這不就是口中在放光嗎?能親手為別人服務勞動,不也是手掌放光
?以慈眼平視眾生,以慧目關照社會,這不就是眼睛在放光嗎?……
我們只是凡人,也帶有習性、情緒、惰性、……,時時需要佛法薰習…
不只要學佛、更要行佛,希望我們能以「般若智」、「金剛心」活出生命
的大自在。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You need to login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stream items.
登入
or
現在註冊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4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4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3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3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