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早覺讀書會
    閱讀篇章: 獻給旅行者365日- 5/8參禪三境界
    活動單位: 北北四區南港分會
    成立日期: 2025/01/09
    活動時間: 2025/05/08(四) 13:30-15:00PM
    活動地點 : 台北市木柵貓空
    召 集 人: 邱玉英
    帶 領 人: 楊惠敏
    記錄:黃嘉貞
    出席人員: 輔導法師妙澄法師,周碧琴,李喜佐,張簡秀霞,陳招玉,李秀珠,高照貴,顏戴守,莊秀美,藍香妹,倪霞姝,李永蘭,許月娘,蔡依安,劉可炘,方鈺綺,劉家蓉,王槿雯,陳清溪,李春緞,楊梅,吳春梅,楊均香,馮清和,張永霖,闕淑真,陳愛珠,邱玉英,楊惠敏,黃嘉貞,陳蜂,羅月逢,彭建中,黃東盟,許素鑾,王淑玲,
    ****************************************
    導讀文章 :
    [參禪三境界] 宋 青原惟信(生卒年不詳)

    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參禪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參禪悟道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選自《續傳燈錄》

    ****************************************
    惠敏導讀內容 :
    人生,就像登山,初上山巔,眼前萬物清晰;再深入林徑,雲霧迷茫,疑問叢生;走過高處與低谷後,回首一望,天地依舊,心卻已不同。

    禪語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初看這句話,彷彿繞口令,但細細品味,正是人生的縮影。

    年輕時,我們看事情簡單直接。我們在〔有耳無嘴〕的教條下,有了深植的理所當然。什麼是對的、錯的,也都有它的一套答案。

    努力就該有回報,善良就該被珍惜,孩子該聽話,婚姻該美滿,人生應當有個樣子——這是第一境,「見山是山」。我們活得很實在,也很認真,但往往也帶著許多堅持與執著。

    中年以後,風裡來雨裡去,才發現很多事情並不像表面那樣清楚。有的人努力了一輩子,卻敵不過命運的安排;有的人善良溫柔,卻屢屢受傷;有的家庭表面美好,背後卻波濤暗湧。我們開始懷疑:什麼才是真實?什麼是值得?原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這是〔有耳有嘴〕第二境界,一種心靈的動搖與反思。我們不僅打開耳朵聽,還想大聲吶喊,人生到底怎麼回事?

    直到走過歲月,歷經生活的磨練,體會了人生跌宕,慢慢地,心放寬了、眼放遠了。我們開始懂得:有些事不必爭,有些人不必留,有些錯不必翻案,有些愛錯過不糾結,世事看透不說破。身體能動就感恩,不再追求無病無痛。這時候,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對錯好壞都有它的因果與意義,此刻心已安然臣服,這是〔無耳無嘴〕的第三境,也是開悟的起點。外界的紛擾如風而過,人世的是非隨他說去。

    「見山還是山」,不是回到從前的無知,而是經歷了波瀾後的通透與自在。這樣的心境,是一種修行的果實,也是一種生命的智慧。

    走到人生這個階段,我明白了:山水未變,變的是我們的心。真正的安樂,不在外境,而在我們是否能看得開、放得下、活在當下。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