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普門-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早覺讀書會**
    閱讀篇章: 獻給旅行者365日--7/31(”小”之妙用)
    活動單位: 北北四區南港分會
    成立日期: 2025/01/09
    活動時間: 2025/07/31(四) 10:00-12:00AM
    活動地點 : 台北道場
    召 集 人: 邱玉英
    導讀人:楊惠敏
    記錄:鄭春喜
    參加成員:邱玉英、黃嘉貞、謝佳如、劉家蓉、李秀珠、吳秀珍、鄭春喜、陳鳳雪、倪靜美、楊均香、王淑玲、陳愛珠、黃健式、楊惠敏、鄭春喜
    …………………………………………
    本文:
    一滴水,能匯聚成汪洋大海;一粒種,能收割成滿倉穀糧;
    一句話,能流傳至千秋萬世;一顆心,能蘊涵有無盡寶藏。

    不誇小善,終積大德;正如涓流,點滴匯聚,終成大海。
    不除小惡,終必敗事;則如磨石,不見其減,日有所損。

    小小金剛,能壞須彌;小小星火,能夠燎原;
    小小細菌,會傷身體;小小懺悔,能破大惡。

    一絲"小小"的微笑給人無限的歡喜;一聲"小小"的愛語,給人無邊的受用;
    一件"小小"的善行,給人無量的因緣;一則"小小"的故事給人無盡的啟示。
    ............................
    討論主題
    1.用怎樣的身份過好生活
    2.怎樣活出自己的一道光

    滴水穿石、涓河成海、字句善言、願念圓滿
    《微小選擇堅持不懈,是日常中的修行與成就》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刻感受到:「修行,從來不在遠方,而藏在每個生活瞬間裡的選擇。」

    日常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刻——
    在別人無理對待情緒將起時,選擇不急著回應;願意多呼吸一秒,多一分停頓;
    在自我否定浮現時,輕輕對自己說句「沒關係,再來一次 我可以的….」——
    在鬆散怠惰時,安排一刻時間靜坐 10分鐘運動,5頁閱讀…..持續不懈….
    這些「小」,其實就是修練心性的實踐。

    一如信念如量子,微小卻能改變能量場,我們多少的改變不正是因為堅持「不再用舊反應模式」生活,才慢慢從混亂中走向穩定。這不是靠一場大頓悟,而是靠一連串微小但清醒的選擇與覺察。
    原來,「小的妙用」,就是在日常中活出覺知,用一次次不被看見的堅持,悄悄地修正自己,擴展自己。一個微笑 一句善語 一個起心動念都因 [ 小 ]而有瞭更多的可能與美好。

    一粒微塵,藏有日月山河;
    一滴朝露,照映天地無垠;
    一念心轉,成就因果萬千;
    一瞬覺悟,解脫累世迷霧。

    輕聲鼓勵,可振作疲憊身軀;
    微光善行,可照亮暗夜人間;
    一念心轉,可化解無明怨懟;
    緩步不歇,可慢慢通向覺悟。

    涓細筆尖,能記傳世經典;
    善念義舉,可暖命運寒冷;
    和顏細語,能撫人心苦痛;
    靜定思緒,可解混亂執著。

    不輕微善,終得大功;不捨微明,終至大悟;
    不懼微道,終登大位;不斷微修,終圓大願。

    一片葉裡藏春秋風華,一滴水裡含慈悲透徹,
    一個信念藏來是因緣,一個堅持圓修行功德。

    世事如潮漲汐還,唯有看見「小」的深遠,方能走穩腳下修行之路,
    讓我們在微光中,成就真正的明亮。

    .............................
    與會者分享
    玉英:煩惱不可怕,怕的是被煩惱困住;每日寫下三件感恩事項。
    佳如:說好話 甜甜的話,能令人健康開心。
    秀珍:長久以來,寫下自己的善行日記,日積月累,從小小量不知不覺中就積累可觀的量。
    鳳雪:堅持對自己好,以好的方式善待自己;堅持對自己好,由運動開始,好的規律作息 能重獲健康的身體。
    春喜:心想事成的真實體驗;故而我們要心裏常意念著正向積極的事,心之所嚮,將會引領我們趨向良善的目標。
    靜美:女人要懂得對自己好 疼惜自己,惟有健康的自己,才能做到利益別人的事;也有終身學習精神,做好終身義工。
    淑玲:利用住家的運動設備,數十年如一日般的堅持運動,有感受到身心受益,尤其在疫情期間特別明顯。
    嘉貞:感恩幸福的自家來自溫柔善良的婆婆身教及言教的傳𠄘續流,才有體貼的先生懂事的下一代。
    ~~~~~
    結語:
    *誰都愛完美,但身為凡人,要能接受不完美的人;再持續保持開心的態度與人互動,能引發他人的好行為,也能造益自己。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早覺讀書會**
    閱讀篇章: 獻給旅行者365日--7/17 [無價]
    活動單位: 北北四區南港分會
    成立日期: 2025/01/09
    活動時間: 2025/07/17(四) 10:00-12:00AM
    活動地點 : 台北市 大安區 玉英宅邸
    召 集 人: 邱玉英
    帶 領 人: 鄭春喜
    記錄:黃嘉貞
    參加成員: 邱玉英、黃嘉貞、高玉美、謝佳如、劉家蓉、李秀珠、吳秀珍、鄭春喜、陳鳳雪、楊惠敏
    -----------------------------------------------
    閱讀文章: 星雲大師- 選自[菜根譚]
    有心,即使十萬里路也不算遠;
    無心,即使近在隔鄰也走不到。
    只要有心,小事也可以做成大事;
    只要有力,毀謗也可以轉為讚美。
    錦上添花,得到的是短暫的歡喜;
    雪中送炭,得到的是永久的感激。
    有錢可以買到美食,買不到食欲。
    有錢可以買到醫藥,買不到健康。
    有錢可以買到床鋪,買不到睡眠。
    有錢可以買到讚譽,買不到知己。
    有錢可以買到書本,買不到氣質。
    有錢可以買到妻妾,買不到愛情。
    有錢可以買到群眾,買不到真心。
    有錢可以買到旅行,買不到寧靜。
    有錢可以買到房舍,買不到安住。
    有錢可以買到珍寶,買不到智慧。
    ---------------------------------------------
    ・討論主題:
    1.錢的用途
    2.有心.無心的差別

    如果有心.天涯也在咫尺.
    如果無心.双尺也在天涯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雖是因緣,但過程才令人感動。

    其实不管是距離,也不管是成果,
    往々取决的是你有没有信心,有心,好辦事, 例如..
    ・判断事物的重要標準—在於”心”
    令人感動與否、是否認真、有心或是無心的處理事情。
    只要有心(任何事情都是無价),若没有心,再貴也没有多大意義。
    如我們今天排除其他事情相聚這裡,就算遲到了也是算有心,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穫。

    文中有10個買的到,10個買不到代表什么?
    [報酬] ---- 錢雖然重要但非全部、卻最能考驗人性。
    生命中的解藥, 但若沒有報酬,
    生活中會碰到困擾
    大問題、錢無法解决

    *無价:取決你的心對事物的定義
    价值 vs 价錢

    何種無价?如友谊、親情.
    有錢買不到一些東西

    人心善良,與愛情的价值呢?如何衡量?

    人生的過程[修心]很重要,只要心正、一切都正了、正確了,要先有好的心念、正念。
    只要有心,小事也能做成大事
    只要有力.毁謗也能変成讚美
    --------------------------------------------
    分享:
    鳳雪: 1.覺得親情是世上最無價的。對沒有結婚的人雖沒有子女的教養的問題,但也無下一代的親情相親,是一種缺憾。億母親的過往生活及送往生的過程,十分感恩。
    2.心情平順時膽固醇也會降低,自律的生活,心情就會開朗快樂。
    -------------------------------------------
    春喜: 旅行可以暫時抽離不安的現狀,可以看清楚實況,容易放下心中的疑慮不安。聽聽水聲可以消除煩惱,又可欣賞美景,推薦內湖大溝溪,平日都很容易到達。
    我喜歡隨興開車出遊,走錯路也無妨有時會認識不同的新朋友,錯過了這村又有另一番風景的感受。這就是無價的自由。
    ------------------------------------------------
    嘉貞: 人生就是一個最大的旅行,去哪裡都需要找到安住。我們持常常講要放下,也要不忘提起,提起什麼? 提起我們的正知、正念。提起與放下是一體兩面,不能只有一味地提起不放下,或只會放下不會提起,這就落於消極面,所以兩面都要做,如7/3文中大師的墨寶:提放自如。
    ---------------------------------------------------
    秀珍: 我也覺得親情最重要,家人分隔三地,終於選出一個特定時間線上聯繫,相互分享生活中的點滴,感受家人雖相隔千里仍互相關懷。
    ------------------------------------------------------
    秀珠: 雖然三個姊妹沒有住在一起,我會祈禱菩薩加被,有時出來相聚感覺很好,特別珍惜相處的時光。
    ------------------------------------------------------
    玉英: 有錢買得到群眾,買不到知己。像我們交往十幾二十年了的朋友,為什麼可以如此? 因為我們彼此都是用真心對待、以誠心相待,所以成就如此因緣。
    ----------------------------------------------------
    家蓉: 以前會把玩一些珍寶而玩物喪志,而無法得到智慧。
    --------------------------------------------
    佳如: [拼被人送的禮]一書,國王從不捨送出身上的珍寶換來受贈人的喜悅時感受強烈的歡喜,領悟到施比受更有福的快樂。
    -------------------------------------------------
    弘梅: 現實中生活服侍公婆期間,才能顯現子女對父母的關懷[真心]與否。
    ----------------------------------------------------
    玉美: 想要去揚州獨旅,感受一個人的心安與寧靜。
    ----------------------------------------------------------
    春喜: 我們可以讀好書、交善知識內化自己。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常明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早覺讀書會**
    閱讀篇章: 獻給旅行者365日--7/3[人間智慧]
    活動單位: 北北四區南港分會
    成立日期: 2025/01/09
    活動時間: 2025/07/03(四) 10:00-12:00AM
    活動地點 : 台北市 大安區 玉英宅邸
    召 集 人: 邱玉英
    帶 領 人: 黃嘉貞
    記錄:謝佳如
    參加成員: 邱玉英、黃嘉貞、高玉美、謝佳如、劉家蓉、吳秀珍、王淑玲、楊惠敏
    --------------------------------------------------
    導讀文章內容:
    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
    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入世的生活,是以擁有為快樂,擁有是包袱、是拖累;
    出世的生活,是以空無為快樂,空無是無邊、是無限。

    心中要有根,才能開花結果;心中要有願,才能成就事業;
    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心中要有主,才能立處皆真;
    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萬物;心中要有道,才能擁有一切。

    人生要求真,以真誠對待他人;人生要求善,以善心擁抱眾生;
    人生要求美,以美麗妝點世界;人生要求和,以和平促進繁榮;
    人生要求知,以知識帶動文明;人生要求喜,以喜悅豐富生命。
    —選自《佛光菜根譚》
    ----------------------------------------------------
    導讀內容:
    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他用簡單平實的語言,教導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智慧,活出充實、自在與圓滿的人生。

    第一段大師點出這是人生的常態;
    第二段是生活的態度;
    第三是修養的重點;
    第四段是學習修行的功課。
    第一段:我們每個人都希望人生順利、事事如意,但現實並不總是如此。
    星雲大師提醒我們:
    人生的苦與樂、成與敗、得與失,其實都是自然的、合理的。
    因為正是這些高低起伏,才讓人生變得完整、變得充實。
    如果只有樂而沒有苦,我們不會懂得珍惜;
    如果只有得而沒有失,我們無法學會放下。
    所以,當我們遇到挫折時,不要怨天尤人;
    當我們擁有成就時,也不必過度驕傲。
    一切都是人生的必經過程。

    第二段:入世與出世的快樂之道-兩種生活態度:
    在世間,我們常以擁有財富、名位為快樂,但擁有的越多,包袱也越重,煩惱隨之而來。
    相反,出世的生活追求的是心靈的自在無礙,
    放下執著,心就能無邊無際,如虛空般自由。
    這不是叫我們逃避現實,而是提醒我們:
    即使在紅塵中奔忙,也要懂得放下執念,才能減少煩惱,增長清安。

    第三段:心中六要:根、願、理、主、德、道
    大師接著以六句話點出人生修養的重點:

    🌱 有根——我們要有信仰、有堅持,人生才能穩定。
    🌟 有願——人生要有理想目標,才有動力前行。
    ⚖ 有理——做事有道理,做人講道理,才能行遍天下不怕困難。
    🕊 有主——心中有主心骨,不隨波逐流,處處都能站得住腳。
    💖 有德——心懷善念,才能包容不同的人與事。
    🌌 有道——懂得道理、體悟人生,才能真正自在,擁有一切。

    第四段:人生六求:真、善、美、和、知、喜
    最後,大師勉勵我們:
    👉 求真:做人誠懇不虛偽。
    👉 求善:心懷善意對待每個人。
    👉 求美:用美好的心境、美好的行動讓世界更好。
    👉 求和:與人和睦相處,促進社會和諧。
    👉 求知:不斷學習,讓人生不斷成長。
    👉 求喜:以喜悅的心面對生活,活得更快樂。

    古時候塞上有一位養馬的老翁,有一天他的馬不見了,而在一年之後帶了一群良馬回來,小馬駒長大之後老翁的兒子試著去騎,卻被馬駒甩了下來,摔斷了一條腿。 之後塞外發動戰爭,到處都在徵召壯丁作戰,老翁的兒子因為殘疾而免於一戰。 老翁的鄰居們一連幾次都根據眼前事情來判斷老翁的遭遇是禍是福,而老翁卻有著“焉知非福”的思想,預料到之後事情的好壞。 故事流傳,後人便用焉知非福來比喻一時受到損失不一定是壞事,也許之後會因禍得福。這是我們熟知的成語[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的由來。

    又如:陶淵明一生仕途坎坷,蘇軾一生屢次遭貶; 鄭燮遭罷黜,他們卻心懷”不患得,焉有失”,懂得笑看得失,所以即使不能一生遂順,亦能活得愜意安樂,如今才能將高風亮節的氣節與曠世文學作品流傳後世。 他們的「失」卻造就了我們的「得」。

    人生總是潮起潮落,心境若是時時隨境轉肯定會暈船,如果跳脫自己用客觀的態度看待人生,你會發現,一切的得與失,功名利祿,都是風景與風情。
    桃樹失去了桃花,換來了滿樹碩果; 幼鳥失去了暖巢,換來了廣闊天空。 萬事萬物皆有得失,放眼世界,縱觀千古,莫非如此。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有捨才有得,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得失相伴而生的過程。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數千年前古人就深刻地揭示了得與失、福與禍之間的關係。

    結語:
    人生苦樂參半、得失相伴,這是自然也是公平的。
    只要我們調整心態,懂得放下、懂得感恩,
    在人生的路上種下善根、立定願心、奉行道德,
    就能走出一條充實自在的幸福人生之路。

    *搜尋慧寬法師說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J_KfKWYGo0
    ------------------------------------
    分享討論
    每個人都會碰到得與失、成與敗、您如何處之?
    佳如:過年逛街招小偷偷錢,轉念“小偷也要過年”,心理的坎就過了。凡事
    淑玲:張忠謀說“你不要羨慕別人,每個人都有個卻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句話讓心情沉澱。
    秀珍:家中來了“米奇家族”,過程雖困擾,卻也趁機家中大掃除。
    玉英:得與失,接會長雖有壓力,但過程學會更多的承擔,與成長多元的能力,堅持與持續很重要。
    佳如:分享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設計分館當期展---位來。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2025/06/19早覺讀書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早覺讀書會 uploaded a new video
    619讀書會
    2025/06/19獻給旅行者365日-三篇文章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早覺讀書會**
    閱讀篇章: 獻給旅行者365日--6/19[三寶]、6/18 [朋友四品]、6/16 [半半歌]
    活動單位: 北北四區南港分會
    成立日期: 2025/01/09
    活動時間: 2025/06/19(四) 10:00-12:00AM
    活動地點 : 台北市 大安區 玉英宅邸
    召 集 人: 邱玉英
    帶 領 人: 謝佳如
    記錄:吳秀珍
    參加成員: 邱玉英、黃嘉貞、高玉美、謝佳如、劉家蓉、吳秀珍、鄭春喜、倪靜美

    -----------------------------------------------------------------------------
    分享三篇文章: 6/19[三寶]、6/18 [朋友四品]、6/16 [半半歌]
    (小口訣: 說三道四一半一半)
    -----------------------------------------------------------------------------
    **6/19[三寶]
    道德經
    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出處
    《我有三寶》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文本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文
    天下都說我道大,大到無形,只有大形,所以能成無形;若有形,早已成為細小了。我有三件寶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愛,第二件叫節儉,第三件叫不敢處在眾人之先。慈愛所以能勇武;節儉所以能寬廣;不敢處在眾人之前頭,所以能成為萬物的尊長。有人割捨慈愛而搞勇武,捨棄節儉而搞大規模行動,捨棄退讓而搞領先,就會死亡。那慈愛,用來作戰就可取勝,用於守衛就會堅固。天將建立之事,則以慈愛去衛護它。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愛而勇敢、儉約而博施、謙和而無爭,即儒家特別重視的仁、義、禮。

    三寶 一詞有多種涵義,最常見的佛教用語指的是「佛寶、法寶、僧寶」;在台灣,網路用語中,「三寶」也常指「女人、老人、老女人」駕駛技術不佳,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貶義用詞,而後也引申為所有不遵守交通規則的駕駛;另外,早期台灣也有「鹿皮、茶葉、樟腦」為代表的「台灣三寶」之說。

    詳細說明:
    1. 佛教的三寶:
    佛寶:: 指釋迦牟尼佛,也泛指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諸佛.
    法寶:: 指佛陀的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經等.
    僧寶:: 指依照佛法如實修行、弘揚佛法的出家僧眾.
    2. 台灣網路用語中的三寶:
    最初,在PTT等網路論壇上,一些網友用「三寶」來戲稱駕駛技術不佳、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女性、年長者和年長女性,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後來,這個稱呼被引申,泛指所有在路上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
    3. 台灣的「三寶」:
    在台灣早期貿易發展時期,曾有「鹿皮、茶葉、樟腦」被視為台灣的「三寶」,因其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4. 其他「三寶」:
    「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句俗語,其中的「三寶」指的是佛教中的「佛寶、法寶、僧寶」.
    在不同的語境下,「三寶」還可以指其他事物,例如:宗教的三寶、自然的三寶、說話的三寶、家庭的三寶等等.


    **6/18 [朋友四品]
    孔子對「交友」提出的觀點是:友直、友諒、友多聞,也就是三益友。而佛教《佛說孛經》中提到有四種朋友: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這其中分別指著「益友」與「損友」,損友是指:「有友如花」,好花就插在花瓶裡,枯萎的就丟棄,好比見富貴就攀附,貧賤就遠離,形容奉承阿諛的人。另一損友:「有友如秤」,喜歡打量別人,面對有權勢時就低頭,無權時就瞧不起人。
    那益友是指:「有友如山」,倘若心胸寬闊,就能接納很多朋友。當朋友有難,便集結十方好友相挺,可以當朋友的靠山。而另一益友:「有友如地」,也就是為朋友分憂解勞,付出不求回報。身上有什麼好東西便捨得與朋友分享。

    用「花、秤、山、地」這四種常見的事物來比喻朋友,真是相當貼切。以貌取人,崇敬高官顯貴,嫌貧愛富,視販夫走卒如敝屣,這樣的人在社會上甚是常見。看重友情,視朋友如寶貝,為朋友兩肋插刀,這類的朋友在世界上也是時有所聞。在我們生活周遭所遇到的又是哪一類型的朋友呢?是不是也有上述的情況呢?交友的標準,又是如何來制定?檢視一下,您的交友圈中不妨用這四種來歸納,為自己篩選出良師益友,豐富個人的人脈帳戶,來增添多采多姿的人生風景。


    **6/16 [ 半半歌 ]
    這首歌,共廿八句,分為七段,每段一、二、四句採用六言詩體,第三句則七言,每句都嵌進一個或兩個「半」字。《半半歌》在敘述人生閱歷與心境,雖略帶玩世色彩,但其哲理則非常耐人尋味,能引發讀者深切的共鳴。以下分段簡要闡析如下:

      首段敘「半」之受用無邊: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
    半中歲月儘幽閒,半裡乾坤寬展。

      李白云:「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人生幾十寒暑,轉眼就過,何必什麼事都與人斤斤計較。應敞開胸懷,豁達開朗,高高興興的過一生;但也不能全都看破,若真的看破紅塵,以為人從生下來就一步步往墳墓走,每活一天,離死亡的日子又近了一天,那是多麼沒味?人生雖然若浮生,既不能全看破,亦不能太執著。如果懂得這個人生哲學,這個「半」字中庸之裡就可以讓我們受用不盡。

      體悟這「半」字哲理以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會過的很悠閒自在,每個人的生活天地亦會感覺特別的寬大舒暢。孔子曰:「志於道、據以德、依於仁、游於藝。」所謂「藝」 ,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孔子在勸人講求仁、義、道、德之外,仍不忘教人亦要懂得「游於藝」,以舒展生活壓力。換言之,人的生活,既不可太放任,亦不必太拘謹,過與不及都不適宜。

    引申--人間音緣:《一半一半》
    作詞︰星雲大師 作曲︰彭康甡 製作人︰莊立帆 演唱︰蕭煌奇
    白天一半 晚上一半
    善良一半 邪惡一半
    男人一半 女人一半
    真的一半 假的一半

    佛的世界一半 魔的世界也一半
    你一半 我一半
    這個世間 誰也無法統一另一半

    努力好的一半 壞的一半自然減少
    接受美好的一半 包容短缺的一半
    才能擁有全面的人生

    結語: 雖然每一篇王章都很簡短,但加以深入探討、逐字推敲之後,會發覺無比微妙佛理就藏在字句中,猶如入寶山怎能空手而回呢?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早覺讀書會**
    閱讀篇章: 認識植物--如何與植物做朋友
    活動單位: 北北四區南港分會
    成立日期: 2025/01/09
    活動時間: 2025/06/5(四) 10:00-12:00AM
    活動地點 : 台北市 大安區 玉英宅邸
    召 集 人: 邱玉英
    帶 領 人: 吳秀珍
    記錄:黃嘉貞
    參加成員: 邱玉英、黃嘉貞、鄧弘梅、劉家蓉、吳秀珍、王淑玲
    .................................
    內容: 如何與植物做朋友---
    1.了解居家附近的行道樹
    2.分辨"桃、李、梅、櫻"
    3.樹葉變身包包、蝴蝶、魚。
    ......................................
    ** 了解居家附近的行道樹 **

    1. 台灣欒樹--位置敦化南路--台灣欒樹是台灣的特有種,高達15至17公尺,樹形美觀是優良的行道樹及園景樹,(3-6月長出嫩葉、9-10月開花、10-12月結果、12-隔年3月落葉)。因從滿株綠葉到開花時呈黃色,結果時又轉為紅褐色,直至蒴果乾枯成為褐色而掉落,共有四色,觀賞期特長,又稱「四色樹」 。此外台灣欒樹花季鮮黃色的小花紛紛飄落,像下黃金雨,因此又被稱為「台灣金雨樹」。

    2. 白千層--和平東路--台灣於1896年從澳洲引進白千層。原生長於乾旱地區,當發生森林大火時,因具有多層樹皮,大火很快燒掉樹幹蓬鬆的海綿質樹皮,快燒又快滅。此特色樹皮,反而成了防止整株樹被焚燒至枯死的保護機制,像是壁虎斷尾求生,樹木的生機被保存了下來,所以不適合造林。
    每年白千層的木栓形成層都會向外長出新皮,並把老樹皮推擠出來,但老皮仍然層次分明地一層貼著一層留在幹上。所以細數樹皮就可以知道它的樹齡。它在初冬開出一支支白花,遠遠望去就像掛滿整樹小白刷造型的燈泡,近看其形狀像極了瓶刷子。

    3. 木棉--復興南路--俗語: 木棉花開,冬天不再來。除觀賞外還有藥用價值,缺點是花朵掉落及果絮造成髒亂及令人容易摔倒。
    文獻紀載由荷蘭人於1645年從印度引進。木棉是落葉大喬木,高可達25公 尺。主幹直立少有分枝,側枝水平伸展自然分層呈傘形,樹幹灰褐色,長圓錐形硬刺,以基部為多,這種有刺的樹幹可以防止動物碰撞;長成大樹後,瘤刺會自動脫落,變成灰白色的樹皮。春季2-3月新葉長出前開成紅色花,花朵大呈肉質性,提供大量花蜜,吸引鳥類完成授粉。到五月時果實由綠轉褐色,成熟後果瓣內有絲狀棉毛,種子包裹其中,隨風四散呈現雪白世界。
    ..........................................

    **** 分辨 桃、李、梅、櫻 ****
    桃、李、梅、櫻都是薔薇科的植物,常被混淆,尤其在春天開花時。下面從花梗、花葉、花朵、花色四個方面來比較這四種植物的區別:
    🌸 一、花梗(花柄)

    桃--花多為單生(一節一朵),花梗短或近乎無梗,緊貼枝幹。
    李--花多為單生或成對,有較長的花梗,不像桃那樣緊貼枝條。
    梅--花單生,花梗極短,花緊貼在枝條上(像直接長在枝幹上)。
    櫻--花常2~5朵成簇,有較長的花梗,多從葉腋或枝上成束垂掛。

    🌿 二、花葉(花與葉的關係)

    桃--花多在葉芽之前或同時開放,花和葉常一起出現。
    李--花在葉芽展開之前開放。葉較後才出現。
    梅--花在葉芽之前先開,花開時幾乎沒有葉子。
    櫻--視品種而定,多數為葉前或同時開花,有些品種花葉同時,也有先花後葉的。

    🌺 三、花朵(形狀與排列)

    桃--花大,約2.5~3.5公分,五瓣、圓形、單生,花瓣較厚實。
    李--花較桃小,圓形,花瓣排列較疏鬆。
    梅--花小(約1.5~2公分),花瓣較圓,緊湊圓整,有香味。
    櫻--花大(多數在3~5公分),數朵成簇,花瓣有時先端有缺刻(像心形)。

    🎨 四、花色

    桃--粉紅色為主,也有白色或紅色。
    李--多為白色,偶有淡粉紅色。
    梅--花色變化多,有白、粉紅、紅、淡黃、淡綠等。
    櫻--以淡粉紅、白色為主,也有深粉紅甚至近紅色的品種。

    五、果實

    桃--有毛、核果
    李--光滑表面、核果
    梅--有毛、核果
    櫻--光滑表面、核果

    🌸 小總結(一句話記憶法: 葉子長度判斷花種 ---- 桃長梅短李中間)
    • 桃:花葉同時生,單花緊貼枝,花大粉紅。
    • 李:白花先葉開,花梗稍長。
    • 梅:花香先葉出,花緊無梗。
    • 櫻:花多成簇開,梗長花嬌豔。
    ...........................................................................

    分享心得:
    玉英: 因為幫秀珍澆花,意外發現秀珍擁有"綠手指",每株植物生氣盎然值得學習,由於這堂課程讓我更了解植物,還能將植物變身設計成生活的一部分,非常感謝她。
    ...........................
    家蓉: 我對花草本就十分喜愛,家裡有一部分花草都取自別人丟棄的花草,拿回來重新栽種養活的。我曾種過茄子、蔥、蒜、辣椒、九層塔、佛手瓜。我喜愛園藝的原因是將已是枯木不生氣的植物,最後培植成果實;這過程就像是人生一樣的成就感。
    .............................
    淑玲: 以前我對植物有些恐懼,因為常常把植物照顧死了;經過這堂課後,對植物比較了解也升起一些興趣,多去觀察身邊周遭的植物,讓植物深入自己的生活中。
    ..............................
    弘梅: 我向來不是綠手指,所以玩玩樹葉就好了。
    ..............................
    嘉貞: 我以前也太關愛植物怕它渴了,常常養死了,曾上過一堂"認識多肉植物"後,發現太過溺愛你的植物,你的植物就會"溺死",所以愛它前先認識它很重要。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早覺讀書會**
    閱讀篇章: 獻給旅行者365日- 5/22 警世詩
    活動單位: 北北四區南港分會
    成立日期: 2025/01/09
    活動時間: 2025/05/22(四) 10:00-12:00AM
    活動地點 : 台北市 大安區 玉英宅邸
    召 集 人: 邱玉英
    帶 領 人: 黃嘉貞
    記錄: 王淑玲
    出席人員: 邱玉英、黃嘉貞、王淑玲、鄧弘梅、吳秀珍、鄭春喜
    …………………………………..
    導讀文章:

    措身物外謝時名,著眼閒中看世情;
    人算不如天算巧,機心爭似道心平。
    過來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覺再生;
    說與明人應曉得,與愚人說也分明。
    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
    幾回缺月還圓月,數陣南風又北風。
    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
    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
    但凡行事要知機,斟酌高低莫亂為;
    烏江項羽今何在?赤壁周瑜業更誰?
    贏得我時何足幸,且饒他去不為虧;
    世事與人爭不盡,還他一忍是便宜。
    舉世不忘渾不了,寄身誰識等浮漚;
    謀生盡作千年計,公道還當一死休。
    西下夕陽難把手,東流逝水絕回頭;
    世人不解蒼天意,空使身心夜半愁。
    ——————————-
    引申文章:
    憨山大師勸世文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喫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春日纔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盅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
    禪宗六祖圖釋義— 戴進(寬33.8cm 長220cm)
    被認為是戴進早期的佳作。全畫分為六段,以長卷的形式將中國禪宗六祖及其弟子間的傳宗付法序列繪出。從右至左依序畫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六組人物群。每組人物群之間穿插以岩石、小徑、蒼松、翠柏、瀑布等,過渡自然,顯示了高超的畫面組織能力。
     第一段繪達摩在積雪的山洞中面壁而坐,身後慧可恭謹而立,雙腳沒入皚皚積雪中。
    第二段慧可端身倚坐岩石,僧璨尚未剃度,以居士之身參謁。
    第三段僧璨側身轉頭,手持一物坐於岩石上,身側道信躬身求法。
    第四段樹下石頭上書一「佛」字,可知描繪的是道信與牛頭法融,據《景德傳燈錄》卷四,唐貞觀十七年(643),法融於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別立禪室,潛修禪觀,道信知道之後,前往付予所受僧璨之頓教法門。
    第五段弘忍手持錫杖,去履,結跏趺坐於岩上,身前惠能抬頭仰視弘忍,神情堅決篤定,似正答五祖所問:「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第六段六祖坐在禪椅上,身前一行者,頭戴斗笠,身著長袍,正向前請益佛法;六祖右側有二童,一立一坐,正提桶添水、起灶燒材,二童造型天真,平添趣味。
    ………………………………….
    聆聽Youtube-依空法師的導讀

    ………………………………….
    討論題目:
    如何學習在與世界接軌之時,控制自己的情緒或是日常的喜怒哀樂
    ……………………………………
    秀珍分享
    要有善知識、老師(景仰之人、師父、同群善友)、法源,才能夠明辨是非才不會走岔路。
    ………………………….
    弘梅分享
    不鑽牛角尖,自己深思熟慮後解開想通
    …………………………..
    玉英分享
    DNA和家庭氛圍都很重要,父母給予很多愛,無限的包容力為榜樣,造就了今日有耐力、忍受力、抗壓性很強。
    ……………………………
    淑玲分享
    EQ教育的重要性,協助讓EQ教育深入生活中,從小扎根到學校進班,使人與人相處較祥和,社會減少一些暴唳之氣
    ……………………………………
    春喜分享
    觀世音菩薩是善巧的教育家,有些師父會對人因材施教,解釋經文。多念經書可得智慧,不斷地重複練習、學習。碰到事件會想到菩薩如何思考回應行動,這也是日常的內修。
    ……………………….
    秀珍分享
    若人無‘慧根’也要‘會跟’到善的團體,對自己也有頗多學習跟助益。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早覺讀書會
    閱讀篇章: 獻給旅行者365日- 5/8參禪三境界
    活動單位: 北北四區南港分會
    成立日期: 2025/01/09
    活動時間: 2025/05/08(四) 13:30-15:00PM
    活動地點 : 台北市木柵貓空
    召 集 人: 邱玉英
    帶 領 人: 楊惠敏
    記錄:黃嘉貞
    出席人員: 輔導法師妙澄法師,周碧琴,李喜佐,張簡秀霞,陳招玉,李秀珠,高照貴,顏戴守,莊秀美,藍香妹,倪霞姝,李永蘭,許月娘,蔡依安,劉可炘,方鈺綺,劉家蓉,王槿雯,陳清溪,李春緞,楊梅,吳春梅,楊均香,馮清和,張永霖,闕淑真,陳愛珠,邱玉英,楊惠敏,黃嘉貞,陳蜂,羅月逢,彭建中,黃東盟,許素鑾,王淑玲,
    ****************************************
    導讀文章 :
    [參禪三境界] 宋 青原惟信(生卒年不詳)

    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參禪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參禪悟道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選自《續傳燈錄》

    ****************************************
    惠敏導讀內容 :
    人生,就像登山,初上山巔,眼前萬物清晰;再深入林徑,雲霧迷茫,疑問叢生;走過高處與低谷後,回首一望,天地依舊,心卻已不同。

    禪語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初看這句話,彷彿繞口令,但細細品味,正是人生的縮影。

    年輕時,我們看事情簡單直接。我們在〔有耳無嘴〕的教條下,有了深植的理所當然。什麼是對的、錯的,也都有它的一套答案。

    努力就該有回報,善良就該被珍惜,孩子該聽話,婚姻該美滿,人生應當有個樣子——這是第一境,「見山是山」。我們活得很實在,也很認真,但往往也帶著許多堅持與執著。

    中年以後,風裡來雨裡去,才發現很多事情並不像表面那樣清楚。有的人努力了一輩子,卻敵不過命運的安排;有的人善良溫柔,卻屢屢受傷;有的家庭表面美好,背後卻波濤暗湧。我們開始懷疑:什麼才是真實?什麼是值得?原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這是〔有耳有嘴〕第二境界,一種心靈的動搖與反思。我們不僅打開耳朵聽,還想大聲吶喊,人生到底怎麼回事?

    直到走過歲月,歷經生活的磨練,體會了人生跌宕,慢慢地,心放寬了、眼放遠了。我們開始懂得:有些事不必爭,有些人不必留,有些錯不必翻案,有些愛錯過不糾結,世事看透不說破。身體能動就感恩,不再追求無病無痛。這時候,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對錯好壞都有它的因果與意義,此刻心已安然臣服,這是〔無耳無嘴〕的第三境,也是開悟的起點。外界的紛擾如風而過,人世的是非隨他說去。

    「見山還是山」,不是回到從前的無知,而是經歷了波瀾後的通透與自在。這樣的心境,是一種修行的果實,也是一種生命的智慧。

    走到人生這個階段,我明白了:山水未變,變的是我們的心。真正的安樂,不在外境,而在我們是否能看得開、放得下、活在當下。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