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岡山-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個月前
    佛光山日光寺-台東分會
    讀書會名稱:台東讀書會
    活動名稱:line線上讀書會
    活動時間:2025/05/29 晚上7:30-9:00
    帶領人:黃明瑛會長
    記錄員: 楊芹宜
    參加人數:4位
    拍照:黃明瑛
    參加人員:黃明瑛、許文福、楊芹宜、田秝芳
    閱讀書籍: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人間佛教當代問題探討:書名為「生死關懷」。
    由會長分配每人導讀一小段。
    1.佛教對「喪葬習俗」的看法
    2.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
    心得分享:
    1.許文福師兄:人生有兩個大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生從何來」,一個是「死往何去」。生命的意義,是珍惜人與人之間的因緣,所以人生的意義應該是服務、奉獻、結緣。例如,給人方便、給人信心、給人歡喜,乃至給人善因好緣,助成別人的好事等等。
    修淨土法門的人,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目的就是要養成念佛的習慣,一但臨命終時,一聲佛號就能與佛感應道交,而得往生極樂淨土。
    2.楊芹宜師姐:「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一般民間佛道混合鋪張的喪葬儀對亡者毫無意義;能夠為亡者誦經念佛、佈施行善累積功德,才有益於亡者彺生佛國淨土。因此,臨命終時,身為佛教徒,都應該助住者一臂之力,為其助念;如果能以亡者的名義成立獎學金或設立教育基金會,乃至護持文化、慈善等公益事業。以此為亡者植福薦拔,更有意義。
    如果能在適當的時間及早安排、處理、就能減少很多紛爭。對佛教徒而言,《佛遺教經》就是佛陀的遺囑;連佛陀都預立遺囑,因此佛教徒應該打破迷信,破除禁忌,早日遺囑,以免發生紛爭。
    3.田秝芳師姐:認為佛教面對民間信仰的態度體現出「慈悲與智慧並重」的精神。正信佛教皈依三寶以後,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個正信佛教徒要依下面四點: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真正信仰,其實是相信自己。佛教的核心不在於排斥他教,而在於從根本轉化內心,離苦得樂,並廣行菩薩道,利益一切眾生。
    帶領人黃明瑛總結,佛教以智慧觀照生死、以慈悲接引眾生,對喪葬儀式與民間信仰均採取尊重與轉化的態度。其最終目標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覺醒自性,並在現實生活中落實佛法,以建立正信與和諧社會。最後帶領大家迴向。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