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松智開心讀書會記錄
    日期:7月2日 週三
    時間:10:00~11:30
    地點:拈花軒
    書籍:《人間與實踐》
    導讀:p332~379
    主題:佛光會的希望: 發揚佛教—發揚和平而團結、現代佛教的建設、佛教寺院經來源
    導讀:鍾瑀瑩
    紀錄:施郁麗
    出席:鍾瑀瑩、施郁麗、徐秀慧、高素蘭、楊莉、劉湘玫

    🌿 現代修行的省思與實踐
    一、修行不是躲避人群,而是在大眾中磨練
    很多人認為,只要在家念佛、遠離紛擾,就等於修行清淨了。但實際上,真正的修行,往往不是在獨處中,而是在與人互動中見真章。讀書會中有人提到一位鄰居,每天在家念佛唸得很好,但一出門就動怒,顯示這種修行還未落實於人際之中。修行不該只是關在自己小天地裡的安逸與清淨,而是能否在生活現場中面對挑戰,轉煩惱為智慧。真正的修行,是在「大眾中修,生活中鍛煉」,這才是佛法的現實實踐。
    二、修行就是當下的覺察與懺悔
    楊莉分享自己某日參加法會,因趕時間準備闖紅燈,卻被兒子即時拉住提醒。當下她雖然內心感到不快,但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執著,並升起懺悔心。她主動傳訊向兒子致謝,兒子也回應道歉,雙方從原本可能衝突的狀況中化解了情緒,彼此體諒。這段過程讓大家深刻體會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修行不是沒有煩惱,而是在煩惱生起時,能立刻覺察、轉化,讓每一次「起心動念」都成為修行的機緣。
    三、從分工到共修:佛教的集體創作精神
    另一段討論中,有人談到佛光山推崇「集體創作」的精神,而不是傳統的上下指派式「分工合作」。分工常是由上而下地分派任務,而集體創作則是人人發揮所長,共同成就一個完整的願景與成果。例如過去有人想要一人獨捐建設佛館,被提醒「這樣功德就變成你個人的,不是眾生共成的」。真正的佛法精神,是人人參與、眾緣和合──**百萬功德,來自一百元的匯聚。**這不只是財施,更是法與心的共同承擔。
    四、佛法要與時俱進,靈活應變而不失本懷
    在分享中也提到佛光山早課時間的調整:從原本四點半,因應現代生活作息改為五點半。星雲大師說,佛陀時代早起是因為沒電燈、早睡早起,但現代社會的節奏不同,如果照搬舊制,會造成身心過度負擔。修行要與時代合拍,才能接引更多人。包括飲食習慣、課程設計、共修方式,佛法不該死守形式,而應因地制宜、靈活應變。這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的活潑體現,讓法住世而不化為空談。
    五、從空性中生起慈悲願力:「真空妙有」的智慧
    很多人誤解佛教只講「空」,以為佛教就是消極、否定現實,其實真正的佛法講的是「真空妙有」。空不是虛無,而是放下執著後所生起的慈悲與智慧。當我們說「曾經有」但如今失去,這個落差會讓人痛苦;但如果懂得「一切因緣生滅」,就能看見其中的流轉與希望。修行不是為了逃離世界,而是要在當下活出清淨與安樂,讓「此時此地」就成為淨土。
    六、將四大菩薩精神落實在人間生活
    觀音代表慈悲、文殊代表智慧、地藏象徵願力、普賢則體現實踐。這四大菩薩的精神不應只存在經典與寺院,而應該融入日常生活。現代佛教的建設,是要把菩薩精神帶入現實社會──慈悲地關心眾生、智慧地解決問題、有願力地承擔責任、身體力行地實踐佛道。這正是「人間佛教」的核心,也是真正讓佛教活在當代的關鍵。
    七、轉念即轉業,學佛者面對逆緣的修行智慧
    最後,郁麗分享自己曾被信任的老師騙錢,經歷痛苦後沒有怨懟,而是轉念反思:「為什麼這件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能從中學到什麼?」這種轉念,是佛法的智慧與修行的成果。若沒有佛法,人面對逆境只會生氣、報復;但學佛的人學會用因果與慈悲去面對錯待,將逆境轉為資糧,這是真正的功夫所在。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