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114.8.21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1.時間:114年8月21日下午3:30-5:30
2.地點:線上視訊
3.主題:星雲大師的“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導言:四、八識的修行,五、唯識的應用(p.36~39)
4.帶領人:劉珍齡
5.出席:劉珍齡、周財生、鄭月娥、張晉民、賴平熙、洪美沙等6名.
6.記錄:洪美沙
7.拍照:鄭月娥
一、八識的修行
(一)各識,有分別的作用。八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1-1.末那識
末那識即第七識,含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四種我執的特質。當前六識敗壞消失時,第七、第八識會隨著業力而轉投到下一個生命體,繼續另一期的生命但藉由第七識的修行,破除我執,平等對待眾生,才有離苦得樂,解脫輪迴的可能。
1-2.同學交流
(1)第七識是習性、觀念的修行,前六識將外在環境當真而起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去追求生烦惱起行為對應而造業墜輪迴,只有反觀自性,起平等無礙心,不起心動念,不造業,自能脱離煩惱。
(2)萬法唯心造,透過聽經聞法、對佛法的修行,會使反觀自照更快,更易放下執著,心更平等自在。
(3)李虹慧老師說:平等觀有正能量具慈悲心,能使人心量擴大,因為修行能讓人心平静,面對境界,氣能平静下来,家事、國事、天下事都能智慧的處理。
2.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即第八識,一般稱為靈魂、神識。它就像電腦的記憶體般,將前七識產生的行為思想毫不遺漏的保留著。積極累積善的、與法相應的八識內容,是眾生免於三惡道的方法,也是修行人悟道的途徑。
2-2.同學交流
第八識如同倉庫,積極累積善的、與法相應的善的種子,則要靠聽經聞法、對佛法的修行及實踐。
二、唯識的應用
(ー)我們的思考模式,總是以二元(好壞、美醜、善惡等)對立。但這些分別都是個人心識來認定,不是絕對的,會因人而異。
(二)人經常會因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而心情起伏,煩惱不斷。但心識的力量可以經由修行(如念佛、參禪、禮拜等)而增長。這些法門中,轉念是其中的樞紐,因為人的一切思想行為,都存在一念中,一念三千,「一念之間,天堂地獄」,唯有轉念,才能讓我們由迷轉悟,由無明轉清淨。(三)「萬法唯心造」,念頭轉換為清淨,「隨其心淨則國土淨」,讓自己成為自我真正的主人。
(四)了解八識能讓我們明白心識的重要,認清心內的主人翁,善於分別世間相,體認生命的無限。對八識的認識,知道八識互相的關聯,不但可以清楚的掌握起心動念,歇止惡念,提起善念,對於道德的增進,人我相處的圓融,自心的和諧等,也都有很大的助益。
(五)同學交流
1.轉念就是能體悟能改變自己。轉念靠修行。
2.轉念就是當下有智慧有定力,回到正知、正見,念頭清浄的境界。
三、财生師兄主持大家對“李虹慧老師新書發表會”有関现場或書的心得交流。
因珍齡老師有事離開,由财生師兄代理,财生師兄邀請大家就“李虹慧老師新書《穿越知識邊界》發表會”有関现場或書的心得發表感想。
(一)鄭月娥師姐分享:李老師的生命故事是一部充滿感恩與奉獻的實踐。從貧困的童年到教育界的服務,再到人間佛教的弘揚,李老師用行動詮釋了佛法「悲智願行」。
1.童年歷經艱辛,以感恩之心轉為挑戰成長的動力。
2.三十三年的教職生涯,她用耐心與愛心教育學生,尤其是幫助與關懷特殊需求的學生學習與成長,並讓學生學會感恩。
3.因接觸佛光山與星雲大師,走上學佛、行佛之路。她以大師「走出去」的精神,將佛法融入生活,且致力於關懷老人及弱勢群體。
4. 李老師對親職教育、親子關係有獨特的見解曾在人間福報闢有專欄,後被輯撰成書《陪孩子一起成長》影響更多的家長與教育者。
5.民國八十四年,她成為檀講師,30年以上檀講師經歷,追隨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超過50年。她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弘揚佛法。 透過「心內世界」的擴展與「廣結善緣」一 生奉行悲智願行,傳遞佛法的善美與力量,啟迪眾人共同追求幸福人生。
(二)張晋民師兄分享:
1.慈悲奉献:
李虹慧老師以佛法為基礎,懷抱慈悲心,感恩心。弘法是李老師一生之心願。2.走出去,遊走海内外宣揚人間佛教:
她的弘法人生充滿了勇敢,坚毅,智慧與謙虛,足為後進的榜樣。
3.摯情手足,共度困苦歲月:
李老師在國小二,三年級生活困苦,每天放學後等二哥,二哥一手牽著牛,一手牽著妹妹,一起替牛洗澡,晚上睡前二哥還會講故事給妹妹聽,妹妹睡著了,二哥才會做自已的功課。這段自述,我們不只看到李老師對早年困顿人生之坦然與接納,更多的是知足與感恩。
4.李老師深諳教育是影响一個人理解是非黑白之関鍵:
李老師非常重视孩子之品格教育,致力於培養孩子同理心,憐憫心,感恩心,期許他们长成明是非有品德之大人。
(三)洪美沙分享:新書發表會中,出席的
1.蔡青樺檀講師、李秀珍檀講師都感謝李老師在過去弘法時给與的鼓勵與支持。分享因李老師的影響,發願要有如李老師般的影響力:「向前有路、佛教靠我」的精神行佛。
2.受大家喜愛的甘露水,是李老師在一次大師問:「要以何物當信衆的结缘品?」李老師提出以甘露水當結缘品,經大師應允後實施至今的。
3.發表會中,還有李老師19歲自師範學校畢業,回老師母校的宜蘭力行國小教書時,班上7位男同學也出席並献花致敬,如今老師85歲而他們也已77,78歲了,足見李老師的愛心教導得到學生恒久愛戴的明證。
4.李老師在各地弘法,都有人記錄下來,可供大家去感受與回味當時的法音,足見記錄的重要。李老師的行止是我們佛光人學習的典範,讓我們學到有因缘要把握當下的因缘,無因缘時也要行三好四給廣結善緣,創造因缘。李老師帶給我們功不唐捐的最好見證。
(四)周财生師兄分享:
1.以詩讚誦李老師。
李簡家族好榜樣
虹彩星雲相輝映
慧心廣佈佛光會
讚聲不絕徹雲霄
新作記載生平事
書中顯示慈悲願
發現原來是因蝝
表裹如一人稱頌
2.並做總结
李老師新書發表分享會上賀客盈門,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場面溫馨感人,可見過去老師廣結善緣,與人為善所獲得之甜美果實,令人讚嘆,實至名歸,功德圓滿。
3.劉珍齡參與《穿越知識邊界——李虹慧的生命因緣》新書發表會,以及閱讀此書的感動:
在佛光山台北道場十三樓法堂,幻燈片緩緩展開,串起一段段溫柔而堅定的生命歷程。那天,我們不只是見證一本書的誕生,更是共同禮敬一位以「悲智願行」實踐佛法的典範——李虹慧老師。
發表會現場呈現善緣的果實,感動的迴響。當年宜蘭力行國小的四位學生,如今白髮蒼蒼,仍手捧鮮花前來致敬,這份師生情誼跨越六十載,令人動容。趙翠慧、蔡青樺、李秀珍等檀講師的分享,以及現場許多佛光人的參與,更讓我們看見李老師如何在弘法路上廣結善緣、鼓勵後進,啟發眾人發願:「向前有路,佛教靠我」。
《穿越知識邊界》書中記錄她從貧困童年到教育崗位,從教壇到壇場,李老師用一生書寫感恩與奉獻的篇章。她不僅是三十三年教職生涯中無數學生的引路人,更是人間佛教的弘法者、善緣的播種者。她的生命故事,如同一盞心燈,照亮我們在平凡中行菩薩道的可能。不只是一本回顧生命的書,更是一部佛法生活化的教科書。李老師以教育者的耐心,佛弟子的慈悲,將星雲大師「三好四給」的精神落實於校園、家庭、社會。
她的文字不炫技,卻句句入心;她的行止不張揚,卻處處感人。老師的生命,是功不唐捐的見證;她的故事,是我們修行路上的明燈。感恩有您,讚嘆不已。
願虹慧老師法體安康,弘法無礙;願《穿越知識邊界》如甘露法雨,滋潤更多心田;願每一位讀者,都能從老師的生命故事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崗位上,行三好、給四力,成為人間佛教的實踐者。
四、下次讀書會
1.時間:114年8月28日下午3:30-5:30
2.地點:線上視訊
3.主題:星雲大師的“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導言:第一講總論八識(p.41~49)
4.帶領人:劉珍齡
5.記錄:洪美沙
6.拍照:江麗滿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