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114.6.5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1.時間:114年6月5日下午3:30-5:30
2.地點:線上視訊
3.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依報無住世界假相分第三十一:講話二、發菩提心,生正知見。(p.556~562)
4.帶領人:劉珍齡
5.記錄:洪美沙
6.拍照:江麗滿
7.出席:劉珍齡、周財生、鄭月娥、張晉民、陳淑華、江麗滿、賴平熙、洪美沙等8名.
一、發菩提心,生正知見
(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1.如是知:
要知道無住生心,不住相而行六度,方能妙行無住。即六根不攀緣外境六塵而生六識。心悟得真如自性,心清浄,而發慈悲心行六度,自能成就佛道。
2.如是見:
要能度盡眾生,而不見一眾生得滅度。即心清浄,因發慈悲心却不執著於眾生得滅度,以隨顺因緣、方便法、觀機逗教度化眾生。
3.如是信解:
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無法發心,是真發心」的教導,能心無疑慮,明見其理。
4.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能空掉心外我等四相,心内的我等四見,熄滅妄心,回到真如自性的清浄心。
討論:
1.本分旨意:真知者,有空性智悲能無所知而又無所不知;真見者,能無所見卻又無所不見。而凡夫不悟般若空性妙理,故不能降伏妄念之心,因此所得知見,對外不能離六塵,對內不能斷緣影,知見愈多,塵勞愈甚,終日為知見所迷,恆時墮於能知、所知之障中。即是要我們斷除心外取法的毛病,務使知見不生。
2.有同學說:有清淨的空性智慧,自能發菩提心,實踐七佛滅罪真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盡其意是諸佛教。
3.另有同學說:有清淨的空性智慧,自能人我和協,不計較、不比較,不會為一定要有所得而抱怨與烦惱。
(二)公案一
溥畹大師《心印疏》:
1.「至如前汝問我云何應住?我則教汝住心無住,不住六塵等境界,汝應如是知也。
2.汝前問我云何降伏?我則教汝度脫一切眾生,度盡眾生不見有眾生可度,汝應如是而見也。
3.汝前問我發阿耨菩提心法,我則教汝無法發心,是真發心,汝應如是而信解也。果能如是而知,是真知也;如是而見,是真見也;如是信解,乃真信解也。」
(q3.佛陀於此分如何總結「伏心、住心」的兩大問題?)
討論
1.行者以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時,就能不生法相,不起妄想執著。也不執著無住離相、無法之說。要知道佛說法相者,不過是隨順俗諦(世間法),藉假修真;但就真諦性理來說,沒有恆常不滅的法相實體。但有法相之假名,以便能顯妙有真空,真空含容萬有,入中道第一義諦。」
2.有同學說:《心印疏》:要我們對事相不分別,布施能三輪體空,真發心,不執著(無住、離相),要放下。
(三)《大乘伽耶山頂經》: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起,十種行,十種無盡觀。
1.十種發起。
(1)身發起,為一切眾生淨治身業故;
(2)口發起,為一切眾生淨治口業故;
(3)心發起,為一切眾生淨治意業故;
(4)內發起,於一切眾生無所取著故;
(5)外發起,於一切眾生行平等行故;
(6)智發起,修習一切佛智故;
(7)國土發起,示現一切佛剎功德莊嚴故;
(8)教化眾生發起,知諸煩惱病藥故;
(9)真實發起,能成就決定聚故;
(10)無為智滿足發起,於一切三界,心無所著故。
2.十種行:
(1)波羅蜜行;
(2)攝物行;
(3)般若行;
(4)方便行;
(5)大悲行;
(6)求慧資糧行;
(7)求智資糧行;
(8)清淨信心行;
(9)入諸諦行;
(10)不分別愛憎境行。
3.十種無盡觀:
(1)身無盡觀;
(2)事無盡觀;
(3)法無盡觀;
(4)愛無盡觀;
(5)見無盡觀;
(6)資糧無盡觀;
(7)取無盡觀;
(8)無所執著無盡觀;(9)相應無盡觀;
(10)道場識自性無盡觀。
討論:
1.菩薩摩訶薩發起大心、大行、大觀,皆以不分別愛憎境,於一切三界心無所取著,為一切眾生淨治身、口、意三業。
2.凡諸修行人,欲證佛道聖果,對於有情衆生要行平等對待,發慈悲心教化有情眾生,使知道如何化解煩惱,使生清淨心,得真如自性、空性智慧,將有無盡功德來莊嚴佛土。
3.公案說:白居易碰到鳥窠禪師,問他:「法師,什麼是佛法大意?」鳥窠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聽了說:「這兩句話三歲兒童都能說得出,還要鳥窠禪師來講嗎?」鳥窠禪師回答他說:「三歲兒童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即修行的人有空性清淨的心,自能發菩提心,發起大心、大行、大觀,並落實於信、解、行、證,自能證悟佛世界,並教化眾生,而一般人無清浄心無關乎年齡即使八十老翁,均行不得做不出。
4.智、慧之區別:智是通過聞斯而具備的能力。慧是有豐富學識及豐富的經驗,互相融和内化後體悟出的思想與智慧。
5.十種無盡觀中哪個難達成?
(1)無所執著的無盡觀難達成。因為有無窮盡的因缘造出無窮盡觀的相,故有無窮盡無所執著觀要達成很難。
(2)無盡观等同是空性,萬法因缘生,在無窮盡的因缘下,產生的身、事、法、愛、見、資糧、取、無所執著、相應、道場識自性等均是無窮無盡的,彼此也會互相影响而無窮盡。因此身、事、法、愛、見、資糧、取、無所執著、相應、道場識自性等應該也是平等不二的無窮盡。
(3)有同學说:在群組表達内政部提議全台湾各地300多條中正路名的更改。認為這是内政部以轉型正義與反威權的名義倡議,是擾民的、亂花公帑的。因為一旦更名後會涉及民間更多的後續事宜,是劳民傷财,已引起地方政府的反彈。po出後群组却有人表示此為政治問题不用放群组。故再po文澄清:認為不關心時事、不關心公帑浪費,事關自己的福址怎能漠不關心。在民主國家下怎能讓政府以威權,強迫民間接受中正路名的更改。這不就是獨裁嗎?目前國事如麻,川普的關稅戰,物價上漲,電力不足等重大事件不去解決,而為中正路與蔣介石有關的名詞與民意爭執,怎是政治問题。更名後衍生的事將會是事無盡、法無盡、見無盡、相應無盡並浪費公帑。
(四)《金剛經註解》:
「若見自性,本自具足,是清淨人見。於自心中,本無煩惱可斷,是清淨眾生見。自性無變無異,無生無滅,是清淨壽者見。」
討論:
1.每個人都有真如自性,心清浄则六根不會攀緣外境得六識,不會因無明起妄想及分別想,了知萬法皆空,不執著我及我所,對眾人不起分別心,明因缘果報,知三世因果,不因時空改變而起執著的壽者相。因為真如自性如如不變,無生無滅,恆常不變。
(五)公案二
滴水禪師死前三日,弟子峨山隨侍在側。峨山早被印可為滴水的衣缽傳人。當時有一座寺廟老舊,峨山正著手重建。滴水問他:「廟建好以後,你想做什麼?」峨山:「你病好了,請你去說法。」
「如果我活不到那一天呢?」峨山:「我們可以請其他的人代替。」
「如果你找不到人呢?」滴水追問道。
峨山大聲答道:「您不要擔心這種不可預測的問題,您要睡,只管睡去吧!」
討論:
1.我們的心,一念三千,因此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妄念幻影裡,貪逐欲樂,以苦為樂又自他相惱,種種夢想顛倒,讓心雜染無法清浄而造業墜入輪迴受苦。此公案中峨山禪師的喝聲以警醒滴水禪師,使心念不再於前際、中際、後際的念想出沒,回歸滴水禪師當下安息無明的妄心,只管活在當下睡去(能心平静的往生)。
2.即心不動念,未有瞋意。五欲的快樂,逃脫不了「苦、空、無常」的生滅,三世諸佛了明「行苦」千般逼迫有情,因此才教說「無相無住」,令現法樂住。
(六)一個修行人又是以什麼為快樂呢?
(q4)修行人以什麼為快樂?
1.以自我革新為樂。
2.以誦經念佛為樂。
3.以禪坐經行為樂。
4.以布施結緣為樂。
5.以奉獻服務為樂。
6.以感恩知足為樂。
7.以隨緣方便為樂。
8.以宣揚正法為樂。
討論:
1.富有,是心靈豐盈滿足,不被渴愛之火燒灼、情欲之水淹沒、人我之山囚困、妄想之風襲捲。安然恬適,具慧眼遍照器世間及有情世間的幻化,不再心外求法,求神通妙術,求諸事順利。因明白因果業報,從自心求,曉知了脫生死,從自淨其意-調伏和浄化自心開始。
2.修行的這八項中你以做哪一個為快樂?
(1)有同學說以布施結緣為樂。因為他目前拙於法布施,故會隨缘行財施而快樂。
(2)另有同學說:當病患親屬陪病患就診,聽完診後比患者更焦慮病患的病況而提出質詢。他會先心静下,再和颜悦色的詳細說明使他們釋懷及知道應如何配合醫療,故以布施結緣為樂。(大家讚歎他的無畏布施。)
(3)還有同學說以禪坐經行為樂,由於分會會務繁忙,將禪落實在生活中行動中禪,保持心的清浄,了知一切事都是緣起性空,因此在生活中事忙心不忙,體驗空性智慧,對發生的事不執著,以平常心對待。
二、帶领人結語
(一)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等四相並無恆久不變的實相,是隨因缘變化,只要了解萬法皆空的真實性就能破除我執、我所。修行的我們要在信、解、行、證過程中增長空性的般若智慧,悟得真如自性就能無所住、無所著。
(二)下次讀書會
1.時間:114年6月12日下午3:30-5:30
2.地點:線上視訊
3.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受持演說勝無住行施分第三十二: 原文、註釋、講話一、為人演說,續佛慧命。(p.579-581,p.565~)
4.帶領人:劉珍齡
5.記錄:洪美沙
6.拍照:江麗滿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