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114.4.10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4年4月10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正報無住如如不動分第二十九:講話一、不住佛果無來無去、(p.512~p.520)。原典,注釋, (p.528~529)。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劉珍齡
出席:劉珍齡、李虹慧、周財生、陳淑華、鄭月娥、賴平熙、徐百合、洪美沙等8名.
一、原典再複習
「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q1.為什麼真如法性,沒有來去、坐臥之相?)
(一)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即「來,去」與「坐,臥」互為相對,有分別;有分別则會起烦惱,會障礙修行。
(二)如來就是法身,法身無形無相,遍滿虛空,無所不在,寂然不動;法身恆常寂靜,從未有來去、坐臥的相狀,眾生所見的語默動靜之相,不過是如來的應化身,隨眾生之機緣感應,而有隱有現。因因缘生而生,因因缘滅而滅。
(三)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在生活上如何應用?
1.我們要常保持心的清浄,當心波動時要深入了解事實真相,知道自心本性的價值观,據以處事,不受妄念來左右價值的判斷。
2.-1同学說:观照心雜染的緣起,要不忘初心,開啓般若智慧行事。
2.-2同学說:以平等自性,面對生活的遭遇。
2.-3同学說:《金剛經集註》:「如來者,來而無來,去而不去,住而不住,非動非靜,上合諸佛,下等群生,一性平等,故號如來。」是指佛性,是上合諸佛,下等群生,一性平等,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佛心和眾生心,是同一個心,佛心就是眾生心。 佛心是智慧心,智慧是由眾生的煩惱心轉成清淨的佛心;因此我們要把煩惱轉為菩提。
2.-4同学說:美國川善總統發佈「對等關稅」的衝擊下,我們對外在環境的變化要有真正的理解,不要被外境迷惑,才能在了解真實相後作出正確的解困對策。
(一)公案一
「佛陀喚尊者須菩提告誡之:如果有人說,佛陀或入舍衛國中去,或歸祇樹給孤獨園來;有時結跏趺坐,有時吉祥而臥,便以為在語默動靜四威儀中,見到佛陀法身,那麼此人並未領悟佛陀所說的無上法義。」是什麼意思?
1.要了解法性平等,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更無來去、坐臥之相。蓋來去之形、坐臥之相,此僅是目見、耳聞所得,只是佛陀示現與大眾相同的日常行事來方便度眾而已。
2.若以法身理體而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並無住著來去、坐臥之相,就如真空之中,雖見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但真實相是月未嘗運,岸未嘗移。
3.真如體性,未嘗有生滅去來,見生滅去來此皆凡人謬見。
4.佛陀苦口婆心要修行者空掉我等四相,才能解悟佛陀的真意。
(二-1)云何為十一想?
1.戒意清淨,2.威儀具足,3.諸根不錯,4.信意不亂,5.常有勇健意,6.若更苦樂不以為憂,7.意不忘失,8.止觀現在前,9.三昧意無休息,10.智慧意無量,11.觀佛無厭足。(1)如是,比丘!以此十一想,思念如來→已思念如來,當發慈心於如來所→是謂比丘於比丘中修行念佛。
(2)彼比丘已修行念佛,於二果當求一果;於現法中得自在,成無餘(即阿羅漢)、阿那含。即《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說:以十一種想念法,修行念佛,能證得無餘涅槃。
(3)「十一種想念法」譯:因修行念佛,能守戒清浄,自威儀具足,五諸根功能不錯亂,信心堅则信為道元功德母,長养一切諸善根,進而心意不亂,常有勇健意,遇苦樂自不以為憂,常保初心心意不忘,戒定慧升起,入三解脫門,自然般若智慧現前及觀佛、行佛所行而不停止;有平等自性、無差別、如如不動的體性,自能達無餘涅槃。
(4)我們修行佛法的人,要空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相,才是悟解佛陀真意,止靜根塵緣境,契入真如平等之性,才能與佛心意相通。以這十一種想念法,修行念佛,才能證得無餘涅槃。
(二-2)十一種想念法,你覺得哪一個較有困難?
1.-1同学說:「意不忘失」,因為心如猿猴,心意不定難把持。要不忘初心,常自我反观自照。
1.-2同学說:「信意不亂」,要经常薰習佛法,使信佛、信法、信僧堅定。
1.-3同学說:要把握當下,該做的事就去做,起心動念時,就收攝心意,把心叫回來,在生活中修行要離四相。
1.-4同学說:對外境要能洞察,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問題,處理事情。
1.-5李虹慧老師說:要「戒意清淨」,生活中落實持戒,「止觀現在前」,即禪定讓心清浄,因為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要時時反观自照。又佛法在眾生中求,要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讓自己日日增上,解脫烦惱。
(三)公案二
《中阿含經》裡,提到解脫的人究竟去向何處的問題?
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有天,一個外道的思想家婆蹉來拜訪佛陀,問關於解脫的去向,問:「解脫的人究竟去哪裡投生?」佛陀說:「在我的教義裡,並沒有去某處投生的想法。」婆蹉不懂,再問:「是不是說不去任何地方?」佛陀再說:「有所謂去,或所謂不去的妄想,都不是解脫的境界。」
但婆蹉始終無法解悟佛陀所說之義。因此佛陀改以問答的方式,來啟發婆蹉。問婆蹉:「如果眼前有一把火在燃燒著,你會怎麼說?」
「佛陀!我只能說火在燃燒啊!」佛陀又問「那把火為什麼燃燒?」婆蹉答:「因為有薪柴才會燃燒啊!」
佛陀又問:「如果那把火熄了,你會怎麼說呢?」婆蹉答:
「我只能說火已熄滅了。」佛陀又問:「婆蹉!那把火熄了以後去哪裡,你會怎麼說?」婆蹉答:「有柴則有火燒,無柴,當然無火可燒了。熄了的火,並不會到什麼地方去的吧!」
(q2.解脫的人究竟去哪裡呢?)
1.佛陀以問答的方式,來啟發婆蹉:期望婆蹉在自說「有柴則有火燒,無柴,當然無火可燒了。」「熄了的火,並不會到什麼地方去的吧!」中了悟解脫的人究竟去哪裡。(解脫之人無有生滅,自不會到什麼地方去的。)
2.就如佛陀法身遍虛空,而應化世間,如燃起光明之火,遇緣(薪柴)則生,緣滅散盡,火性無有生滅來去。
3.《金剛經》云:
「正覺無來處,去亦無所從,清淨妙色身,神力故顯現。」闡述性空妙理,是要開發我人覺性,悟透轉八識為清淨八功德水,化濁惡煩惱之身為琉璃寶地,即真空之智,觀照一切妄相,從五蘊的樊籠中解脫而出,證得最上第一之法。
(四)公案三
《雜阿含經》裡,提到佛陀問阿難:「如果有諸外道出家來問你說:『佛陀為什麼教人修諸梵行?』你要如何回答?」
阿難說:「佛陀!我將依您所教,告訴他們,是為了於色修厭,不起恩愛之心,就能離開欲望的擺布,進而滅盡煩惱,直至解脫,並悟到心空寂然,不生不滅的平等法性。
離色相後,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修行。一個不再受五蘊束縛的人,即能和佛心平等相應。我將會如此回答。」
1.佛陀誇獎阿難的回答。並說明為什麼:為了於色修厭→離欲→滅盡烦惱→得解脫入不生滅緣故,故教人修諸梵行。
(q3.佛陀教人修行的原因是什麼?)
為了示教利喜,讓眾生悟入佛知見:於色修厭→離欲→滅盡烦惱→得解脫入不生滅,故教人修諸梵行(佛法)。
2.佛光山大雄寶殿,有湖南才子張劍芬先生所作的「三寶佛」對聯,上下聯分別是:「兜率娑婆,去來不動金剛座;琉璃安養,左右同尊大法王。」即說佛陀已是證果的法身,本無來去之相,佛陀來去娑婆,所做所行,僅是藉日用身邊事,示教利喜,都是為慈悲的引度一切有情。所示現穿衣吃飯,行住坐臥,無非是為令怯弱凡夫生起勇猛的信心。
(五-1)佛陀臨涅槃時,告誡弟子,行者應如何來供養佛陀?
要以經、戒為庇護,行持覺道,來供養佛陀。
(五-2)公案四《長阿含經》記載佛陀入涅槃的情況:
當時,佛陀進入拘尸城,來到娑羅雙樹間入涅槃,...,回答阿難問:「如何才是供養佛陀呢?」佛陀說:「若人能受法、行法,以覺悟之花來供養,這才真正能稱為供養佛陀。」
又再回答阿難担憂佛陀涅槃後,四方沙門、長老比丘、深解經律的行者,因不再能得見佛陀而不再前來,以致弟子們失去能向他們禮敬並學習,而將失去諸善知識所教的疑問。
佛陀說:「你們不要憂愁!只要心中常有四念:一是念佛陀出生的地方,二是念佛陀成道的地方,三是念佛陀轉法輪的地方,四是念佛陀涅槃的地方。我涅槃後,凡是奉持佛陀所教的善男子、善女人,應念佛出生時,具無量的善法功德;佛陀成道時,有降伏魔軍的神力功德;轉法輪時,有廣度有情的慈悲功德;臨涅槃時,有寂靜安然的不動功德。如果有人能信受此四念處,奉行此四功德,日夜與諸佛善知識不離。」又說:「阿難!你認為佛陀涅槃後,就沒有蔭護,而失去依靠嗎?不要如此想!我自從成佛以來,所說的一切經戒,都是你的蔭護,都是你的依靠。佛陀的遺教,將是後世眾生得度的法船,怯弱身心的庇護和依靠。能以佛陀遺教所行的人,如佛陀在世。」
1.佛陀的來去之相,是色身的虛妄遷滅,於真如法性觀之,實乃寂然不動,猶如第五分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真正和佛陀相應的人,不是散華布地,起塔禮拜,因為這不過是事相的福德;若有人能秉持佛陀的教法,聽受、行持,以覺悟的心華、妙香供養,才是真正供養三世諸佛,供養無漏無相的法身如來。
二、同學回馈
(一) 同学說:我們受妄想雜染而心不能清淨,要記住佛陀為了示教利喜,讓眾生悟入佛知見:於色修厭→離欲→滅盡烦惱→得解脫入不生滅境界,這是我們修行佛法的原因,要如實去做。
(二)同学說:學到真正和佛陀相應的人,不是散華布地,起塔禮拜,因為這是事相的福德;不如能秉持佛陀的教法,聽受、行持,以覺悟的心華、妙香供養,才是真正供養三世諸佛,供養無漏無相的法身如來。
(三)同学說:学佛後的我們對十一念想法,修行念佛,要正心實意的去實踐,期能證得無餘涅槃。
(四) 李虹慧老師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因此我們要用定、慧來解決問題並廣結福報、福德的因缘。要持正念使心安住,不起分別心、執著心。佛光山僧信二眾亦如大師在世般依教奉行,因此大家可以看到佛法的活動如同大師並未離世般的運轉著。
三、帶領人結語
(一) 我們要好好把握當下修行,十一種想念法,落實去做。要如心经說照見五藴皆空如是修行,只有不再受五蘊束縛的人,才能和佛心平等相應,悟到真如自性得大自在。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4年4月17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正報無住如如不動分第二十九:講話二、清淨法身,遍一切處。(p.520~p.527)。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