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09年7/2,14:00-16:00
    地點:普門寺10樓1002室
    主題:六祖壇經2、第三品決疑品經文p1-18、問題1、p18-26
    成員:劉珍齡、賴平熙、鄭月娥、洪美沙、周財生、陳淑華等6人
    帶暖身:賴平熙
    帶領:劉珍齡
    記錄:陳淑華

    一、暖身:
    帶領大家做七分鐘的全身伸展操,三分鐘靜坐。

    二、主題討論:
    (一)決疑品的經文上次其實已經討論過了,但因疫情隔了很久,所以今天我們再複習一下。
    (二)決疑品主旨是六祖惠能回答韋刺史三個問題:
    1. 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實無功德?
    2. 念佛願生西方,得生彼否?
    3. 在家如何修行?惠能大師告訴大眾,在家可以用無相頌來幫助修行。
    (三)第三品決疑品有幾個原因讓我們很喜歡:
    1. 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功德。
    2. 功德與福德的區別?
    3. 告訴大家如何才能到極樂世界?
    (三)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因為有所求、是屬福德,是有相的。功德是無相的,本能反應,自性發出的善念,起心動念是利他的,無私心,無所求的。比如:前幾日在十字路口,遇到一個師姐剛好手上的玻璃杯突然暴破,玻璃碎片灑滿地,令她不知所措,我即時給予協助,同時也帶動週圍的人一起幫忙,頓時都彌漫著善的氛圍,真歡喜。
    (四)大師在問題一也解釋「常行喜捨,才是富貴」。布施猶如播種、儲蓄。隨時布施儲蓄在心田裡的隨喜、隨心、隨口、隨力等功德寶藏,才是致富之道。隨-自性發出。
    (五)大師說布施功德因心-起心動念(施者),田-福田-布施的對象(受者),事-布施的這件事,心田事三者不同,功德分勝劣。所以我們在布施時要以三輪體空為最勝。大師也告訴我們喜捨心中的寶藏是致富之道。比如:梁武帝把頭上的斗笠布施給淋雨的佛像,感得帝王的果報。
    (六)大師說布施如橋樑-布施是人天三福行,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也是人我之間的橋樑。所以也可以幫我們舖路造橋,讓我們往後過得更好,通往更美的地方。
    (七)西方就在眼前,心淨則佛土淨即是西方。對於外境的一切,了解緣起性空,過去心不可得,無所住心,則心就清淨,那何往西方。
    (八)如何讓心清淨?
    剛學佛時心無法靜,就要藉由禪坐來調伏心,慢慢的如果可以做到境隨心轉,那就是生活禪了。能自我觀照,不執著,常覺才能不住。深觀因緣法,才能做到無住,方能清淨。因緣來時要珍惜,緣滅時要放下。
    (九)菩薩道是以利他為主,但同時也是自利,比如宣講員在宣講的同時也要反求諸己,自己也在學習,也是修持。
    (十)六祖說在家修行如果能夠如法,等同在西方。在寺出家如果不行善,那等同在東方不在西方。這也是僧信平等。
    (十一)同學一致對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這二句最相應。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自性能覺悟,而且能夠真心的去作好自己不是向外去求神拜佛。
    (十二)布施要以慈悲心、感恩心,將心比心的心態去做,就不會捨不得。如果剛開始還不習慣布施,先以小額來喜捨,慢慢的就能讓心胸開闊
    。比如每天微笑的面對別人、隨喜讚嘆、給人方便,也是一種最好的布施。
    (十三)我們在境界中的起心動念造諸多煩惱,如何轉迷成悟獲得解脫的經驗分享一下吧!
    1. 三心不可得,尤其過去心不可得,比如:家人之間,有時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磨擦,以前會怒目相向,現在就以同理心去面對,甚至如果覺得對方的指責有道理,還會欣然接受,自我覺照,對於不愉快的事,不會「住心」。
    2. 對於跟家人的不合,現在可以用般若智慧去尊重對方,更以分工方式來分配工作。
    3. 學佛是學習快樂,尤其是人間佛教,了解因緣法,一切都隨順因緣,不挑剃不執著,做個可愛老人。別人快樂,自己也高興。

    三:回饋(今天的收獲):
    (一)對於福德與功德終於明白了。
    (二)以前總認為學佛就應該要出家,今天知道原來在家也是可以慢慢藉由薰習佛法,而能得解脫。
    (三)了解修行其實不用出家,在家用心修持也是可以往生西方。
    (四)對於家人的晚睡或看不慣的地方,
    現在學習放下。
    (五)看到貧女的公案,了解區別功德與福德,不在布施的多寡,在於「起心動念」。
    (六)心淨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希望慢慢的能把佛法傳承給家人。
    (七)福德可以存資糧-福。功德是自性本具有,但卻被習氣覆蓋,必須要靠般若智慧來讓佛性顯現名為慧。修行者必須福慧雙修,即是福德、功德都要修持,方能成佛。
    (八)當宣講員如果心存名而宣講,就只是福德。如果為傳法,想讓別人因為我的宣講而受益,那就是功德。
    (九)終於了解大師為何把六祖壇經排在大師全集的123冊,因為整部的六祖壇經就是人間佛教,就是生活禪,跟我們大師的理念很契合,讀起來很順暢,很舒服,很棒!
    (十)大師教導我們布施法門:三好、四給,給我們很多法布施、義工舞台讓我們實踐。

    四、總結:
    今天第三品讓我們學到很多,了解禪淨雙修,念佛是為了要學佛、行佛,心中有佛,方能成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Recent Activities
  • 多113.12.12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2月12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1.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法身遍滿觀想不得分第二十六-2.講話一、(p.466~468)。
    出席:劉珍齡、李虹慧、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賴平熙、洪美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鄭月娥

    一、 本次重點討論與分享
    (一)公案一
    有僧人向汾州石樓禪師請教:「我還沒有認識我的本來面目,乞求您慈悲指點迷津。」石樓禪師說:1.「石樓沒有耳朵。」這僧人請罪說:「我知道我不對。」石樓禪師就說:「老僧也有過錯。」
    這僧人便問:「禪師!您有什麼過錯呢?」
    石樓禪師說:2.「我的過錯就在於你不對。」
    這僧人聽了便行禮,3.石樓禪師立即把他打走。
    答:1.石樓禪師沒有耳朵,即「本來面目」非耳聞覺知所能及的。2.石樓禪師說:「老僧也有過錯。」石樓禪師說:「我的過錯就在於你不對。」即你會問此不對的問題,也在於我有錯,讓你認為此問題我能回答。
    3.石樓禪師立即把他打走。即「打他」在於要打死他妄想的念頭,讓他顿悟「本來面目非耳聞覺知所能及」,是要向心內求法才能得。
    (二)公案二
    石樓禪師有次問一個僧人:「你從哪兒來?」
    僧答說:「我從漢國來。」石樓禪師問:「漢國的主人重視佛法嗎?」那僧說:「幸好你是問到我,要是問別人,非惹禍不可。」
    石樓禪師問:「為什麼呢?」1.僧答說:「連一個人都沒看見,哪裡還有什麼佛法可重視?」石樓禪師問:「你受戒有多少年了?」僧答說:「已經三十年了。」2.石樓禪師說:「答得好!還說連人都沒有看見!」
    石樓禪師也一棒把他打出去。
    答:1.僧答說:「連一個人都沒看見,哪裡還有什麼佛法可重視?」即連他自己都如此說,顯見僧人對佛法的看法有偏頗。
    2.石樓禪師說:「答得好!還說連人都沒有看見!」石樓禪師也一棒把他打出去。
    答:心地清淨,平等無染即持戒,而不是執著於三十年的戒相。因此石樓禪師一棒想打死僧人的妄想念頭。
    *因為萬法唯心,心乃萬法之源,心以外無法,要想求法當往內探究自己的一念心,只要有心,無一法而不能,因此一切法是從心想而生。
    僧人參學問道三十年了還無法開悟,是因為他一直「向外」尋訪名師,不知心以外無法。不懂佛法是超越世間一切言說及對待分別的,所以石樓禪師棒打學僧,以打破他對言詮的執著。
    (三)如何回歸本來的面目呢?
    答:1 佛法是真理,我們不要被文字限制住,要懂佛法的真實義理,求心的清淨。2.要將佛法生活化,心清淨才能感受與感應,佛法在做中學,要不斷內观與自省,自我覺照。3.不起妄念或執著,因缘未到就要廣結善緣,李虹慧老師說其師兄也是後來因腊八粥的因緣,才開始認識人間佛教。
    (四)世間上什麼東西最堅固呢?
    1.一顆鑽石,勝過百粒珍珠。
    2.一事立功,勝過百人推舉。
    3.一步謹慎,勝過百城防備。
    4.一念慈悲,勝過百年修為。
    答:1.一顆「鑽石」,勝過百粒珍珠。*意指鑽石之勝,無堅而不摧,珍珠雖美,卻脆弱易碎。鑽石又名金剛石,其性堅硬至純,不可侵犯,所以佛教用金剛形容法的尊貴。
    如《金剛經》,表示此經所說之法,如金剛一般,可以破除一切邪說。
    2.一事立功,勝過百人推舉。*意指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比無功受祿,給人推舉上去更有價值。因此君子行事,立功立業,做出貢獻,才能真正為人感恩愛戴。
    3.一步謹慎,勝過百城防備。*意指行事抱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謹慎為是,以防百密一疏,更勝於固若金湯、處處防備。
    4.一念慈悲,勝過百年修為。*意指一念慈悲可以化除瞋恨,一念慈悲可以化除怖畏。例如
    屠夫心生慈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乾達多一念瞋心,只有再墮地獄。佛法不在空口說白話,主要在慈悲的實踐。
    (五)在經文中,反復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細述信、解、行、證的修行歷程。為何如此說呢?
    答:1.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 菩提,意譯為覺。 大乘佛教中,佛果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 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發菩提心;又發菩提心的定義,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2.信、解、行、證並非單線的次第,而是一種循環的效應。 我們由正信,生起清淨的心,而求慧解,經由實踐,得到證明,印可真理的用;而後更增加信心,再求深入的理解,更藉著履行反省,獲得真理的印可;又增勝淨信如是周而復始,不但能安頓身心,又能開拓智慧領域,提升生命品質,淨化我們的身心。

    二、同學回饋:
    (一)1.佛七的七,不是光指七日,而是打掉第七意識的執著。2.佛法要不執著於文字或名相,要離相心才能清淨。3.分會會務很多,會長職責所在要帶頭做,不能執著在一件事上,因此學會善用時間,不要執著在有形事項上,例如此次參加佛七或出席讀書會是個選擇,選擇自己真正重要的,所以來參加读書會充電。4.人間佛教要信解行證,要我們在眾中有我,要在眾中行佛,例如在月例會上別人不認同的唐突話語,當下承受不承受得了,爭辯或接受?到底自己是只會講的頭頭是道,還是能忍辱求當下的平和,是個考驗。在讀書會裡也有信解行證。
    (二)對夾山被船子禅師打入水中3次才清醒,很有感觸。學佛後研讀經典後,常對人生經歷回頭看,發現做錯很多的事情。也學到了不要執著於佛法名相的文字表達,除去對妄想的執著。
    (三)一切心外的世界都會滅,哪裡才能找到真正的佛法呢?要領悟一切的感知與覺受都不真實,了悟一切外相皆為幻化,就不會再執取看似真實的外在諸法了。
    (四)打破對佛法言詮的執著。如自我慚愧,自心的慚愧是無法由別人來教會你,需要能反觀自照,要能覺。
    (五)有同學表示1.學佛後會反省,發現自己說話太快了,造口業也傷到親人的心。醫生說她是完美主義者,需要改變,才有益身心。2.公案裡,禪師不了解自己,要自利利人要先有能力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別人。(記錄人自纪錄的心得分享:反觀自照還要能體悟及痛定思痛才能改變,一個人的修持是在自心的體悟,自己的一念心勝過別人的十句話,就算別人送上善語,自心的城門不打開,耳朵一樣聽不進去、行為不會改變。心外別無一法,只有自己的心打開,才能生萬法。)
    (六)1.要認清楚自己的能力在哪?然後不執著於外相,心要清浄。做事要簡單才能清淨,不要有太多的要求。2.上週參加里長辦的高雄二日遊,參观一個眷村,因為有人發善心將破舊的牆繪圖成為藝術村帶來观光商機,還有一個石頭廟,是此廟曾照顧落難的外鄉人,提供吃、住使脫困。他們為報恩,各自海邊撿拾石頭來供養,作為材料來蓋廟而成為观光景點,這些善行令人佩服及學習。
    (七)窥基大師的因何發心有三,一為見與聞佛等功德,如大師給我們的令我們想見賢思齊。二為聽聞佛法而發起菩提心,三為見與聞佛法將滅,眾生未行善業,令其餘人不捨眾生苦而發起菩提心,學佛的我們要結善緣行善道,行佛發揮佛法的影響力,聚沙成塔,將能使社會更美好,世界愈來愈美好。

    三、帶領人結語
    (一)學佛重在生活上的應用,並且要不斷的反觀自照。
    (二)感謝李虹慧老師熱誠分享寶貴的行佛經驗,老師豐厚的智慧與經驗,讓大家學習。
    (二)世間的表相如大家追逐近利,執政者或掌權者諂媚、急功好利,虛假不實的做法只是暫時的。因為因果不會騙人的,佛法是真理,我們學佛者要一本初心,繼續堅持做對的事,並廣結善緣,行善道,分享佛法給周遭的人,發揮影響力,時間拉長來看,事實勝於雄辯,功過自然顯現。
    (三)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2月19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法身遍滿觀想不得分第二十六-講話二、(p.468~476)。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11.28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1月28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p.455~458)。
    出席:劉珍齡、李虹慧、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洪美沙等6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一、 本次重點討論與分享
    (一)有一僧問契如庵主:「生死到來,該怎麼躲避?」他說:「跟著走就是了。」
    僧人反問:「那不就受到生死拘束嗎?」
    即契如庵主講「生死一如」,僧人講「生死拘束」。
    (二)對「生死一如」你如何解讀呢?
    1.契如禪師要我們於生死到來時,不起心動念,脫透妄相,明了本無生死來去之相,無人受到拘束。生死就像花開花謝一樣自然,有為有相,皆離不開危脆的生滅法則。
    2.大家對生死一如的看法
    (1)修習佛法明白四聖諦,緣起法,要將生死看淡。
    (2)萬法因緣生因缘滅,由沒有到有又回到無,生生滅滅,要以平常心看待,生與死,只是生命的過程,要豁達。
    (3)社會的一般人怕死,因為心不安。佛度有缘人,我們只能隨順因緣分享佛法,對方因緣不到,也只能尊重對方的選擇。
    (4)生時把握當下,老時生病讓人痛苦時,採自然往生,不再浪費醫藥資源、讓家人費心費錢。告別式需要與否,視因緣,如有,簡單就好,讓親戚朋友能藉此相聚。
    (5)生死一如的观念讓人生時能有美好的規劃,生活過得有品質,生時無遺憾。
    (6)生死一如,就能坦然面對死亡。

    (二)以無我等相的般若慧觀,行遊化度眾的菩薩事業,尊重一切凡夫有如來藏、有金剛寶,心離能度、所度的高下妄相,什麼是「無我」等相?
    1.對人無親疏遠近、愛恨情仇,以平等心視眾生,则心不生烦惱,將烦惱轉菩提。
    2.平等對待周遭的人,就能面對真實的自己,心能自在無烦惱。
    3.用一種結好緣與周遭的人建立關係及互動。放下分別心,平等對待人,對人是真心的,人際關係會更好。
    4.無我,心就能逍遙自在,更有能量去處理事情,把事情做得更好。
    5.無我,就能更自在,人際關係更好。生活無烦惱,更容易活在當下。
    6.無我,就能更慈悲的看待眾生。

    (三)《龐居士語錄》言:「無貪勝布施,無痴勝坐禪,無瞋勝持戒,無念勝求緣。盡見凡夫事,夜來安樂眠,寒時向火坐,火本實無煙。不忌黑闇女,不求功德天,任運生方便,皆同般若船。若能如是學,功德實無邊。」
    1.不忌黑闇女,不求功德天,中的黑闇女,功德天的故事:過去,有位容貌美麗、婀娜多姿、穿戴華麗的女子,來到一戶富人之家。主人看見她進來,好奇詢問其名字、來自何處?女子回答:「我是功德天女。」主人再問:「不知您到這裡有何事?」女子告知:「只要是我到之處,就會充滿金、銀、琉璃等奇珍異寶,有好車、好馬可騎乘,以及眾多的奴婢、僕役可供使喚。」主人聽後,非常高興地準備上等好茶、飲食、鮮花來供養,恭敬禮遇。就在此時,主人也看見一名容貌醜陋、衣衫襤褸污穢、皮膚龜裂、臉色死白慘不忍睹的女子立於門外,驚訝地詢問她的名字,以及為何而來?女子答道:「我是黑闇,只要是我到之處,這家人通常就會家財散盡、門庭衰危、時運不濟,所以被稱作『黑闇』」。主人一聽,馬上拿一把鋒利的刀子,威脅該女子:「如果你不趕快遠離我家,我就要你命。」女子告訴他:「你實在愚蠢又沒智慧!」驚怕的主人問:「你憑什麼認為我愚蠢又沒有智慧?」「黑闇」說:「現在已經住在你家的功德天,正是我的姊姊,我們姊妹倆都是同進同出,如影隨行,如果你趕我走,也同時在驅逐我的姊姊。」主人忙回到家中,詢問功德天:「外面有名喚作黑闇的女子,稱是您的妹妹,這件事屬實嗎?」功德天答:「沒錯!她是我妹妹,我們倆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會結伴而行,不曾分離。當我為人帶來功德、善報等順境時,她也會令人遭遇禍害、不幸等逆境;當我令人獲得福報利益的當下,她也會使人折福損利。然而,無法避免的是,喜愛我的人也必須要喜愛她;對我起恭敬心時,對她也必須同樣起恭敬心。」主人聽了功德天女這番話後,即刻說:「如您所言,要享有功德天,就必得接受黑闇天,光明和黑暗是一體的兩面,無法割捨,必須同時收受;若真如此,那麼我寧可二者都不要,請您們離開吧!」看到功德和黑闇兩名女子一起離去,富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歡欣喜悅。因此不忌黑闇女,不求功德天是不避諱黑闇女,也不求功德天,即隨順因缘,平等對待事情的發生。
    2.面對眾生的事情,因為世間事是因缘生因緣滅,如果人能無貪,無痴,無瞋,無念,则對禍害、不幸等逆境或福報利益的獲得,皆能隨順因緣,聽憑命運發展而行善巧方便,如同以般若智慧度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如能以此信解行證則功勞德業將是無限的偉大,給人深厚的恩惠和德澤。
    (三)-1《龐居士語錄》中的「無念」什麼意思呢?
    在日常生活中對情境的反應,做到不起心動念,即具般若智慧。

    (四)同學因無念述及「與先生會因事,观念不同起爭執生口角,只是述說澄清當下的事實,之後無念,不會再將事情放心上」,引起大家見仁見智的討論。
    1.此溝通模式易成習性,對家人或許習慣了,對旁人,卻會起瞋心,有時甚至有人記恨,牢記心中,日後報復,不可不防。
    2.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
    修行的我們要視時機善巧方便的選擇運用,要與時俱進。

    二、回饋:
    (一)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在读書會裡大家的分享獲益很多,雖然自覺未婚,但自周圍的朋友們看到夫妻間、親子間、家人間、道場夥伴間的互動及衝突的處理方式各有不同,學佛後知道要隨緣應變,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中,識時識地識人,選取佛法中的任一法門來使用,讓生命更寬廣圓融。
    (二)要以不變應萬變並隨緣應變,自佛法中取一適合的法門來使用,否則一成不變,有時會踢到石頭而不討好。
    (三)有同學分享她籌辦畢業50年後的同學聚會,發現每個人的因緣和環境不同,因而造成彼此想法不同差距很大,感觸很多。想到大師說的好壞都一半一半,也就釋然。感謝學佛真好,能有正念,少煩惱。
    (四)感謝讀書會的相聚,讓我們是同參道友,能坦然相處,互相交換心得和意見,法喜充滿。
    (五)李老師分享一個公案有A、B兩名禪師,A是得道高僧,B禪師挑戰A禪師,提出一連串的問題
    問A禪師。A禪師聽完後對B禪師說:「你說的都是別人的東西,是鸚鵡禪(所言不是自己親證,只是拾取古人的言詞,有如鸚鵡學語)。」B禪師聽後,很慚愧的離去。修道的人我執易除,法執難除,會為佛法義理爭論不休。我們是同參道友能互相勉勵、探討,真太棒了。又面對各種不順己意的境界,要能容他、化他、不要有怨,要無念,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上,有佛法就有辦法,讓生活更自在、快樂。

    三、帶領人結語
    (一)以無我等相的般若慧觀,就能以平等心對待周遭的人,無親疏遠近、愛恨情仇之別,心能逍遙自在,更有正能量去面對與處理事情將事情做得更好。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2月5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法身遍滿觀想不得分第二十六-原典,注釋,譯(p.477~479八)。
    帶領人: 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11.21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1月2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p.452~455)。
    出席:劉珍齡、李虹慧、周財生、賴平熙、洪美沙等5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劉珍齡

    一、 本次重點討論
    (一)《大般涅槃經》佛說:「『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實、三真、四善、五淨、六可見。』,『眾生佛性猶如虛空。虛空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內、非外,非是色、聲、香、味、觸攝,佛性亦爾。』,『眾生佛性,猶如貧女宅中寶藏、力士額上金剛寶珠、轉輪聖王甘露之泉。』,『犯四重禁、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皆有佛性。如是眾生都無善法,佛性是善。』,但是弟子不解其意,反說『佛說眾生佛性離眾生有!』」
    答:意思是說佛說:「佛性,具有恆常、實有、真正、純善、清淨、可見等六種不可思議!即令作五逆罪等,無纖毫善根的闡提人,仍貝佛性。」
    但因為凡夫執五蘊為實有,迷四大是真我,虛妄造作諸業,枉受輪迴憂悲惱苦。卻不知自宅中寶藏,頂上明珠,四處拋家散走,認他鄉作故鄉,不知自性能煥發光采,只要狂心歇、妄想息,觸目將全是春水春綠、妙樹重重,景色優美無限!

    (二)聖一是個獨眼禪師,駐錫於京都東福寺。因為領悟真性,故禪師廢止東福寺誦經禮懺的佛事,門人除了坐禪和普坡作務之外,別無雜事。此寺無論晝夜,都寂靜無聲,數十年如一日。直到聖一禪師圓寂時,一位鄰居老婦才聽到引磬和誦經的聲音。
    答:此故事是說因為禪師領悟真性,如佛陀所說已降伏自心,離我等一切諸相,心平等,心眼淨明,靈光獨耀的好處。故要求門下跟進,以坐禪和普坡作務,向內降伏自心,離我等一切諸相,心平等,即心「應無所住」,直至心眼淨明、至見性悟境。

    (三)長慶稜,是雪峰禪師的門徒,有一天捲簾,豁然大悟:「也太差,也太差,捲起簾來見天下,有人問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
    答:此故事是說長慶稜勤用禪坐悟道,已坐壞七個蒲團仍未能開悟,却在捲簾時頓悟,故寫出詩來述說心境,如有人問他解悟何宗,他會拈起拂子劈口打對方。用意是他的自悟,只能自己意會無法言傳,無法清楚讓對方明白,他打問他的人就是不打對方,希望這突然的舉動,促發對方能頓悟。

    (四)南宋人張九成由於聞蛙鳴聲,心有省悟,作一偈:「春天月下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
    正恁麼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
    答:張九成在詩中表達他在夜晚的寂静中聽到蛙聲故心中有領悟,感受到了宇宙的存在感,意識到每個家庭都與宇宙息息相關。這份美妙的體驗却只有嶺頭玄沙師備禪師的脚痛能够理解和领悟。因為玄沙曾因走路,經過一個山溝,不小心,踢中一個石塊,打到自己的腳背,「喔!好痛啊!」他這一痛,痛得開悟了。兩人情境相同,才能體會當下得悟的心情。也暗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視或無法藉宇宙而體悟自性。

    (五)總結前面四個故事,就是開悟須假因緣的成就,即所謂水到渠成。
    答:如信、解、行、證的修行路上,也須假善法修為與修為的累積。如釋迦、佛陀,也都是從生起一念清淨信心,聽受讀誦經教(文字般若);深解義趣,返歸自心(觀照般若);發起修一切善行,才能證入無上平等法性(實相般若),所以世界上沒有不播種而有收穫的。

    (六)《大乘起信論》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值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答:凡夫雖有佛性,猶如木中火性,雖是火的正因,但如果無人知曉,不逢因緣,木頭無法自燃自燒,凡夫無法進趨涅槃解脫道,除非遇到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為緣,才能點燃自性的火苗,否則凡夫妄想馳求,永無所獲。

    (七)傅大士的〈浮漚歌〉:「君不見驟雨近看庭際流,水上隨生無數漚。
    一滴初成一滴破,幾迴銷盡幾迴浮。
    浮漚聚散無窮已,大小殊形色相似。
    有時忽起名浮漚,銷竟還同本來水。
    浮漚自有還自無,象空象色總名虛。」
    答:意思說水上泡沫聚散無窮,自有還自無,泡沫的泡銷了仍還同本來水!浮漚一生,如同凡夫於此幻影,執我與攀緣,六情自昏,不知暫借浮漚身,明白人我毀譽、人情濃淡、人世盛衰、人心愛憎均不久長。於浮漚假相中,徹見人間的真相,解悟凡夫是有個千年萬劫不敗壞的真身。

    二、討論與分享:
    (一)由水泡悟到人生如夢,我們要醒悟,無常使萬物變化與生滅,要事,物要會放下,不執著,把握現在,珍惜擁有。
    (二)修行人要懂因識果,落實生活中的修行。只問付出,不問結果。
    (三)顿悟雖是在突然的時候悟道,其實在之前不知道已經累積了多少時間的學習和努力,那一刻只是水道渠成。
    (四)學佛後深入經藏真的能智慧如海,能明心見性,看事情能智珠在握,情緒情識的波動能自覺與正確處理。
    (五)如何才能感受到佛性?
    1.學佛後在佛法的熏修下,或讀經典後反觀自照均能感受到佛性。
    2.佛性一直在人的善良本性中,學佛後更能開發,且在助人中、行六度中,佛性才能彰顯。
    (六)往生佛事
    1.時代及環境變遷下,土葬日減,火葬,海葬,樹葬興起,儀式有多元性的選擇,學佛後自己感受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平等的,生時要向內求心的清淨最重要,往生後的佛事是他人作主,是他人的事,不需掛礙。
    2.修行後內心變寧靜,告別式見人見智,學佛後把握當下,好好過日子最重要。
    3.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地球上的人也應無貧富貴賤之別,只因因緣果報的變現而有別。有佛法就有辦法,要心無怨言,坦然面對,勤修善事,累積福報,當因緣具足自然心想事成,要無得而修。

    二、回饋
    (一)財生師兄分享學佛習佛行佛,因太太要求參加佛光山新年的佛化家庭的菩提眷屬,個人初認為菩提眷屬是自家事何須張揚,後隨順因緣參加,沒料到南下有周聰發會長安排的遊覽車邀請親友參加兒子在佛光山的佛化婚禮,又蒙在禮敬大廳受招待餐食,真是沒料到的好因好緣,今年又被選為佛化家庭。大家向他恭賀,實是名至實歸。
    (二)偶遇堂姐而加入讀書會,持續參加學習人間佛教的观念,很受用,有善知識陪伴,希望自己能繼續精進。

    三、帶領人結語
    (一)佛教講緣起法,學佛後更能反觀自照,發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自利利他的善/事。
    (二)顿悟雖是在突然的機緣下悟道,其實在之前不知道已經累積了多少努力,那一刻就像錘打的石頭裂開了,最後的一擊是前面累積了多少錘打的工夫造成的結果。
    (三)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1月2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p.455~458)。
    帶領人: 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11.7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1月7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一、究竟離相降伏妄心(p.445~450)
    出席:劉珍齡、李虹慧、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洪美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一、 本次重點討論
    (一)佛陀說法的「教、理、行、證」的四種階次意義為河?
    答:佛陀說法有的「教、理、行、證」四種次第為:
    1.信佛陀的言教,要聽受讀誦,應如所教住。
    2.解悟佛陀所說...
    多113.11.7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1月7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一、究竟離相降伏妄心(p.445~450)
    出席:劉珍齡、李虹慧、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洪美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一、 本次重點討論
    (一)佛陀說法的「教、理、行、證」的四種階次意義為河?
    答:佛陀說法有的「教、理、行、證」四種次第為:
    1.信佛陀的言教,要聽受讀誦,應如所教住。
    2.解悟佛陀所說的義理,深解義趣。3.依所解悟的義趣發起修行,遠離一切相,通達無我法,把妄心降伏,以「無所住」安住真心,修一切善法。4.證果之法,從1.至3.,發起修行直至證果4.的究竟圓滿。

    (二)須菩提啓請《金剛經》的因缘,為現在及後末世請示二大根本問題,一是云何因住?一是云何降伏其心?為什麼呢?
    答:因為在信解般若義趣,生起一念清淨心,修一切善法,乃至證悟無上菩提,都離不開這兩大問題。一是「云何因住」一是「云何降伏其心」,因此啓請佛陀講說《金剛經》,藉佛陀不斷的演說「云何降伏其心」是「伏心離相」也就是降伏妄心應離一切相,「云何因住」是「住心無住」也就是安住真心,要無所住著(不執著)的道理,讓眾生知道在修行過程的「伏心離相」、「住心無住」只是把心修好的深淺粗細不同罷了!因為在信解般若義趣,生起一念清淨心,修一切善法,乃至證悟無上菩提,都離不開這兩大問題。

    (三)「究竟離相,降伏妄心」什麼意思呢?
    答:佛陀開導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因為生、佛平等,佛陀修一切善法度眾,心不住著,善法者無實,佛陀以善法度眾不過是應病予藥,一時的權巧方便而已。眾生也要學佛陀過去依此無我等四相的般若智,發心、修行、而得證果,否則無法降伏妄心,攀緣外相,只是徒增煩惱,墮入生滅的輪迴。

    (四)龍濟紹修禪師的譬喻是什麼意思呢?
    龍濟紹修禪師遇見一個僧人。
    僧人問他:「什麼是大敗壞的人呢?」
    龍濟說:「萬劫不壞。」
    僧人再問他:「你知不知道佛法呢?」
    龍濟喝一聲:「我要是知道佛法,那就是顛倒。」
    僧人不明白的問道:「我要如何才能不顛倒呢?」
    龍濟說:「必須知道佛法。」
    僧人就問:「什麼是佛法?」
    龍濟說:「大敗壞。」
    故,龍濟紹修禪師寫了兩首偈子。一首是:「風動心搖樹,雲生性起塵。
    若明今日事,昧卻本來人。」
    又一首是:「萬法是心光,諸緣唯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答:1.萬法因緣生因緣滅,本無生滅,是不生不滅,生、佛、眾生三無差別,都是平等的,都具有真如本性,清淨的本心。
    2.眾生是因緣和合,無恆常存在,是會敗壞,真如本性不生妄念。但心念生住異滅,念念遷流;器世間是成住壞空,剎那不休,悉無定相可得。眾生心攀緣外境,知才是顛倒,要隨順因緣,心無所住。
    3.要信解佛陀所說,佛法是遇緣生起,法無自性,亦難免生滅敗壞。
    4.眾生要信解行證,教理行證,得究竟圓滿,不打破無量法門。
    5.想弄明白現實中的這些事情,反而弄不明本來的自我。(因為心攀緣外境而不清淨,起妄想與執著而生煩惱。)

    (五)佛陀不是一再強調要以「無我」來修行,為什麼文中卻說「如來說有我者」?
    答:1.眾生是因緣和合,無恆常存在,佛陀修一切善法度眾,心不住著,以無我,观機逗教,權巧方便應病予藥來度眾。
    2.佛陀說「有我」,不過是隨順世諦法,為了方便度化眾生而說,乃至於說及自己過去生種種廣行菩薩道的事蹟,但佛陀並非執著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我」存在,一切不過權巧立個「我」的假名為說而已,所以說「即非有我」。
    3.但佛陀又恐怕有人認為,佛既無我等四相,怎麼又說自己已成道果,為法王尊,於一切法自在無礙?其實佛陀的真身,並不是凡夫所見的五蘊和合的丈六金身,也不是聖賢菩薩等眾所見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報身,而是離於四相的法身。
    4.此法身,生、佛平等,個個有份,怎奈世間凡夫認名取相,錯解假我為實,卻不識得真身。

    二、分享
    (一)修學佛法是要在佛法中體驗、實證,學佛是快樂的。
    (二)佛法要深入,要隨順因緣,隨順本性。
    (三)透過學佛的信解行證,把現在的你,變成未來更好的你。提升自己,把自己的心照顧好,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快樂、更自在。
    (四)心要能轉性,不因外相所動,世間法即是隨緣,要保持清淨心,看透外相活得自在。有八萬四千法門可用,處理佛光會的事務就能輕鬆自在少煩惱。
    (五)心保持清淨,透過學佛來開啟般若智慧,生活更歡喜、快樂、自在。
    (六)佛教講緣起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具足則事成,因緣不具足則創造因緣,廣結善緣,有佛法就有辦法。

    三、帶領人結語
    (一)保持清淨心,就不易會被道塵所染,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好壞都會過去,就能平心靜氣去面對,悲痛的事也能輕易的跨越,我們要如大師說的把握因緣、創造因緣、廣結善緣,因緣具足就能成事。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1月14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一、究竟離相降伏妄心(p.450~451)。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p.451~458)。
    帶領人: 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目前
    More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11.14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1月14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一、究竟離相降伏妄心(p.450~451)。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p.451~452)。
    出席:劉珍齡、李虹慧、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洪美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一、 財生師兄宣講「珍惜因緣」
    文章的出處來自大師「迷悟之間」,宣講重點有三:(一)早期接觸佛教的因緣,(二)認識佛教...
    多113.11.14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1月14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一、究竟離相降伏妄心(p.450~451)。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p.451~452)。
    出席:劉珍齡、李虹慧、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洪美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一、 財生師兄宣講「珍惜因緣」
    文章的出處來自大師「迷悟之間」,宣講重點有三:(一)早期接觸佛教的因緣,(二)認識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及實修的因緣,(三)佛光山深入佛法,福慧雙修。大家受其宣講內容感動,也隨其敘述接觸佛教的故事與照片如深入其境的享受,受益匪淺,尤其其見證與最後提示要大家珍惜一生中所有的善因善緣,特別是要加入佛光會的讀書會中的經典讀書會。因為能深入佛法,助益成就道業,更是了知緣起性空的最佳途徑。大家都極為認同,因為我們都是經典讀書會的受益者,因為深入經藏,讓佛法入心而不易受外境所迷惑,能歡喜自在。

    二、本次重點討論
    (一)野人獻曝
    很久以前,宋國有一農民,平常穿棉粗布做的破衣勉強度寒冬。春天到了,他到田裡作務,休息時躺在田邊晒太陽,覺得暖和而舒適。他不知人間還有人住高大寬敞、華麗舒適的房屋,穿著皮裘毛衣保暖。他驕傲地對妻子說:「晒太陽這樣暖和舒服,人們都還不知道,我如果把晒太陽的快樂獻給國王,一定能得到重賞。」

    討論與分享
    1.「單純無知的農夫,執著於自己的破棉衣,不知道人間還有毛裘可以保暖,以為露天晒春陽就是最大的快樂,擬野人獻曝獻給國王,以為一定能得到重賞;他不知世間尚有高廣的華廈可以安身」。故事的農人雖說其無知愚昧,但是他當下內心的滿足,與要將「露天晒春陽就是最大的快樂」獻給國王的真誠心,值得珍惜。
    2.此故事在闡述:佛陀以「實無眾生可度」明示發菩提心的人,要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勉勵我們不要被眾生相迷惑,要知道眾生相本體是空,只要至心一處,一念聽受信解般若妙義,即能轉凡入聖;真正的佛法是向內學、向內觀照,若心向外求,即是外道邪魔。事修的功德固然有所助益,但最重要的是心地的清淨,以「正信」為行路指標,才是根本之道。

    (二)正信之美
    正信之美:
    清淨的心就像點燈一樣,沒有先劃亮燈蕊,否則添加再多的燈油,仍舊是漆黑無光,點亮燈蕊得正信之美。正信之美達到「如琴瑟妙音,如明鏡照人,如大地安穩,如日月星光。」

    討論與分享
    1.心清淨後,所學所悟就能佛法入心,得正信,享受正信之美。
    2.正信之美表達出佛法在個人心中達到的境界、受用與和諧。佛法向內求,遭遇的一切如被明鏡照亮,內心清楚,心安穩平靜,感受佛法的影響,能達到: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目的。


    (三)佛陀無我,凡夫性空
    1.佛陀無我
    (1)佛陀心念不動-「無我」,不住「有能度之我」相;「有我」,是隨順世諦,善巧方便立的假名而已。
    (2)但是凡夫執著「有度眾生」的佛陀。由於凡夫住心著相,以為佛有個「我」在修行無相、在廣度有情,乃至得法證果。
    2.凡夫性空
    (1)「凡夫」是因緣和合而生,緣滅而散,而;是未開悟的眾生,六根攀緣外境起分別心,生煩惱而造業。因造業而輪迴不止。
    (2)「空」是變化無窮,「凡夫」是變化的,生滅的。迷為眾生,悟為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中的凡夫,有懺悔心,發菩提心,大願心,勤修佛道,有朝一日能成佛。
    (3)即凡夫因無明起煩惱,妄想執著,如果除去妄想執著也有成就佛道的一日。
    3.「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1)凡夫即是凡愚無智者!我執深重,於五蘊六塵上,攀緣外境起妄想生我執;煩惱不已。
    (2)「凡夫者」,世俗諦;「即非凡夫」者,依真諦;「是名凡夫」者,依中道第一義諦。即我們明白凡夫性空-本體性空,具生滅,如果發起菩提心修行,已是具有少分的菩薩,那時已是「即非凡夫」。雖然已是行聖道者,但未獲證果,因此是個假名的「凡夫」,亦即「是名凡夫」。
    (四)李老師說故事中提及狼人故事,引起眾多方向的討論。
    1.狼人在月圓之夜,人變為狼人迷失本性,妄殺無辜事,如同當今環境下一些人迷失本性妄殺無辜事,被捉到判刑,處死刑或廢死刑之下,何去何從。
    (1)a.從因果,殺人者自會有報應;b.社會教化,如果判刑太輕或宥於廢除死刑只是長期監禁,則不但浪費公帑,日後出獄或許本性不改仍是作奸犯科或再殺人均對對社會的安寧引起恐慌,對社會教化有極大壞影響力,對受害者的家屬受冤屈的心情更是難以開懷、平復。c.沒有公平的處置更是後人學習的壞榜樣。
    (2)廢除死刑要深思。
    人性本善,但有的人泯滅人性,無法覺醒,如無死刑威脅,出獄後更會為所欲為。
    (3)落實學校品德教育與家庭教育。
    雖然金錢、財富、名利、地位,眾人嚮往,但是少子化下的寶媽寶爸,為孩子在學校受責罰而控告老師,媒體與新聞記者的報憂不報喜,為提高收視率偏頗報導也影響老師們的教書熱忱,左右大眾的判斷力,加之目前學校品德教育不受重視,父母忙賺錢忽視家庭教育,環環相扣社會風氣逐漸敗壞,均讓人憂心。應當回到倡導道德、良知、因果觀念與重視家庭教育,父母要身教重於言教。
    (4)政府要倡導正向社會風氣,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5)推廣福報教育。
    (6)學佛行佛,自覺覺他,把自己做好,並影響周遭的人。

    三、分享
    (一)當前社會亂象,年輕人重視短利,當車手,販毒,賣帳戶帳號,購物詐騙、網路詐騙越來越猖狂,這是教育未做好,民進黨的政策引發兩岸危機,政府宜考慮兩岸交流,讓台灣人明白世界局勢,否則美國川普上台要台灣交保護費的剝削將是惡夢的開始。
    (二)兩岸和平極為重要。
    (三)學佛要將妄想除去,保持清淨心,提升般若智慧極為重要。
    (四)財生師兄的宣講極為受用,學佛因緣的感想,覺得自己也在經典讀書會收獲很多。
    (五)在想自己未來的出路,如財生師兄當大師的代言人宣揚人間佛教,在讀書會中闡揚佛法,是不錯的選擇。因為上了年紀有智慧,更能將自己自佛法的受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讀書會的宣講中發光發熱。

    三、帶領人結語
    (一)佛教講緣起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具足則事成,因緣不具足則創造因緣,廣結善緣,有佛法就有辦法。在讀書會中與有緣的分會結法緣,是自利利他的善事。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1月2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p.452~458)。
    帶領人: 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More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多聞樂活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多113.11.7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1月7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一、究竟離相降伏妄心(p.445~450)
    出席:劉珍齡、李虹慧、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洪美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一、 本次重點討論
    (一)佛陀說法的「教、理、行、證」的四種階次意義為河?
    答:佛陀說法有的「教、理、行、證」四種次第為:
    1.信佛陀的言教,要聽受讀誦,應如所教住。
    2.解悟佛陀所說的義理,深解義趣。3.依所解悟的義趣發起修行,遠離一切相,通達無我法,把妄心降伏,以「無所住」安住真心,修一切善法。4.證果之法,從1.至3.,發起修行直至證果4.的究竟圓滿。

    (二)須菩提啓請《金剛經》的因缘,為現在及後末世請示二大根本問題,一是云何因住?一是云何降伏其心?為什麼呢?
    答:因為在信解般若義趣,生起一念清淨心,修一切善法,乃至證悟無上菩提,都離不開這兩大問題。一是「云何因住」一是「云何降伏其心」,因此啓請佛陀講說《金剛經》,藉佛陀不斷的演說「云何降伏其心」是「伏心離相」也就是降伏妄心應離一切相,「云何因住」是「住心無住」也就是安住真心,要無所住著(不執著)的道理,讓眾生知道在修行過程的「伏心離相」、「住心無住」只是把心修好的深淺粗細不同罷了!因為在信解般若義趣,生起一念清淨心,修一切善法,乃至證悟無上菩提,都離不開這兩大問題。

    (三)「究竟離相,降伏妄心」什麼意思呢?
    答:佛陀開導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因為生、佛平等,佛陀修一切善法度眾,心不住著,善法者無實,佛陀以善法度眾不過是應病予藥,一時的權巧方便而已。眾生也要學佛陀過去依此無我等四相的般若智,發心、修行、而得證果,否則無法降伏妄心,攀緣外相,只是徒增煩惱,墮入生滅的輪迴。

    (四)龍濟紹修禪師的譬喻是什麼意思呢?
    龍濟紹修禪師遇見一個僧人。
    僧人問他:「什麼是大敗壞的人呢?」
    龍濟說:「萬劫不壞。」
    僧人再問他:「你知不知道佛法呢?」
    龍濟喝一聲:「我要是知道佛法,那就是顛倒。」
    僧人不明白的問道:「我要如何才能不顛倒呢?」
    龍濟說:「必須知道佛法。」
    僧人就問:「什麼是佛法?」
    龍濟說:「大敗壞。」
    故,龍濟紹修禪師寫了兩首偈子。一首是:「風動心搖樹,雲生性起塵。
    若明今日事,昧卻本來人。」
    又一首是:「萬法是心光,諸緣唯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答:1.萬法因緣生因緣滅,本無生滅,是不生不滅,生、佛、眾生三無差別,都是平等的,都具有真如本性,清淨的本心。
    2.眾生是因緣和合,無恆常存在,是會敗壞,真如本性不生妄念。但心念生住異滅,念念遷流;器世間是成住壞空,剎那不休,悉無定相可得。眾生心攀緣外境,知才是顛倒,要隨順因緣,心無所住。
    3.要信解佛陀所說,佛法是遇緣生起,法無自性,亦難免生滅敗壞。
    4.眾生要信解行證,教理行證,得究竟圓滿,不打破無量法門。
    5.想弄明白現實中的這些事情,反而弄不明本來的自我。(因為心攀緣外境而不清淨,起妄想與執著而生煩惱。)

    (五)佛陀不是一再強調要以「無我」來修行,為什麼文中卻說「如來說有我者」?
    答:1.眾生是因緣和合,無恆常存在,佛陀修一切善法度眾,心不住著,以無我,观機逗教,權巧方便應病予藥來度眾。
    2.佛陀說「有我」,不過是隨順世諦法,為了方便度化眾生而說,乃至於說及自己過去生種種廣行菩薩道的事蹟,但佛陀並非執著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我」存在,一切不過權巧立個「我」的假名為說而已,所以說「即非有我」。
    3.但佛陀又恐怕有人認為,佛既無我等四相,怎麼又說自己已成道果,為法王尊,於一切法自在無礙?其實佛陀的真身,並不是凡夫所見的五蘊和合的丈六金身,也不是聖賢菩薩等眾所見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報身,而是離於四相的法身。
    4.此法身,生、佛平等,個個有份,怎奈世間凡夫認名取相,錯解假我為實,卻不識得真身。

    二、分享
    (一)修學佛法是要在佛法中體驗、實證,學佛是快樂的。
    (二)佛法要深入,要隨順因緣,隨順本性。
    (三)透過學佛的信解行證,把現在的你,變成未來更好的你。提升自己,把自己的心照顧好,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快樂、更自在。
    (四)心要能轉性,不因外相所動,世間法即是隨緣,要保持清淨心,看透外相活得自在。有八萬四千法門可用,處理佛光會的事務就能輕鬆自在少煩惱。
    (五)心保持清淨,透過學佛來開啟般若智慧,生活更歡喜、快樂、自在。
    (六)佛教講緣起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具足則事成,因緣不具足則創造因緣,廣結善緣,有佛法就有辦法。

    三、帶領人結語
    (一)保持清淨心,就不易會被道塵所染,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好壞都會過去,就能平心靜氣去面對,悲痛的事也能輕易的跨越,我們要如大師說的把握因緣、創造因緣、廣結善緣,因緣具足就能成事。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1月14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一、究竟離相降伏妄心(p.450~451)。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p.451~458)。
    帶領人: 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目前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多聞樂活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多113.11.14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1月14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一、究竟離相降伏妄心(p.450~451)。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p.451~452)。
    出席:劉珍齡、李虹慧、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洪美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一、 財生師兄宣講「珍惜因緣」
    文章的出處來自大師「迷悟之間」,宣講重點有三:(一)早期接觸佛教的因緣,(二)認識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及實修的因緣,(三)佛光山深入佛法,福慧雙修。大家受其宣講內容感動,也隨其敘述接觸佛教的故事與照片如深入其境的享受,受益匪淺,尤其其見證與最後提示要大家珍惜一生中所有的善因善緣,特別是要加入佛光會的讀書會中的經典讀書會。因為能深入佛法,助益成就道業,更是了知緣起性空的最佳途徑。大家都極為認同,因為我們都是經典讀書會的受益者,因為深入經藏,讓佛法入心而不易受外境所迷惑,能歡喜自在。

    二、本次重點討論
    (一)野人獻曝
    很久以前,宋國有一農民,平常穿棉粗布做的破衣勉強度寒冬。春天到了,他到田裡作務,休息時躺在田邊晒太陽,覺得暖和而舒適。他不知人間還有人住高大寬敞、華麗舒適的房屋,穿著皮裘毛衣保暖。他驕傲地對妻子說:「晒太陽這樣暖和舒服,人們都還不知道,我如果把晒太陽的快樂獻給國王,一定能得到重賞。」

    討論與分享
    1.「單純無知的農夫,執著於自己的破棉衣,不知道人間還有毛裘可以保暖,以為露天晒春陽就是最大的快樂,擬野人獻曝獻給國王,以為一定能得到重賞;他不知世間尚有高廣的華廈可以安身」。故事的農人雖說其無知愚昧,但是他當下內心的滿足,與要將「露天晒春陽就是最大的快樂」獻給國王的真誠心,值得珍惜。
    2.此故事在闡述:佛陀以「實無眾生可度」明示發菩提心的人,要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勉勵我們不要被眾生相迷惑,要知道眾生相本體是空,只要至心一處,一念聽受信解般若妙義,即能轉凡入聖;真正的佛法是向內學、向內觀照,若心向外求,即是外道邪魔。事修的功德固然有所助益,但最重要的是心地的清淨,以「正信」為行路指標,才是根本之道。

    (二)正信之美
    正信之美:
    清淨的心就像點燈一樣,沒有先劃亮燈蕊,否則添加再多的燈油,仍舊是漆黑無光,點亮燈蕊得正信之美。正信之美達到「如琴瑟妙音,如明鏡照人,如大地安穩,如日月星光。」

    討論與分享
    1.心清淨後,所學所悟就能佛法入心,得正信,享受正信之美。
    2.正信之美表達出佛法在個人心中達到的境界、受用與和諧。佛法向內求,遭遇的一切如被明鏡照亮,內心清楚,心安穩平靜,感受佛法的影響,能達到: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目的。


    (三)佛陀無我,凡夫性空
    1.佛陀無我
    (1)佛陀心念不動-「無我」,不住「有能度之我」相;「有我」,是隨順世諦,善巧方便立的假名而已。
    (2)但是凡夫執著「有度眾生」的佛陀。由於凡夫住心著相,以為佛有個「我」在修行無相、在廣度有情,乃至得法證果。
    2.凡夫性空
    (1)「凡夫」是因緣和合而生,緣滅而散,而;是未開悟的眾生,六根攀緣外境起分別心,生煩惱而造業。因造業而輪迴不止。
    (2)「空」是變化無窮,「凡夫」是變化的,生滅的。迷為眾生,悟為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中的凡夫,有懺悔心,發菩提心,大願心,勤修佛道,有朝一日能成佛。
    (3)即凡夫因無明起煩惱,妄想執著,如果除去妄想執著也有成就佛道的一日。
    3.「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1)凡夫即是凡愚無智者!我執深重,於五蘊六塵上,攀緣外境起妄想生我執;煩惱不已。
    (2)「凡夫者」,世俗諦;「即非凡夫」者,依真諦;「是名凡夫」者,依中道第一義諦。即我們明白凡夫性空-本體性空,具生滅,如果發起菩提心修行,已是具有少分的菩薩,那時已是「即非凡夫」。雖然已是行聖道者,但未獲證果,因此是個假名的「凡夫」,亦即「是名凡夫」。
    (四)李老師說故事中提及狼人故事,引起眾多方向的討論。
    1.狼人在月圓之夜,人變為狼人迷失本性,妄殺無辜事,如同當今環境下一些人迷失本性妄殺無辜事,被捉到判刑,處死刑或廢死刑之下,何去何從。
    (1)a.從因果,殺人者自會有報應;b.社會教化,如果判刑太輕或宥於廢除死刑只是長期監禁,則不但浪費公帑,日後出獄或許本性不改仍是作奸犯科或再殺人均對對社會的安寧引起恐慌,對社會教化有極大壞影響力,對受害者的家屬受冤屈的心情更是難以開懷、平復。c.沒有公平的處置更是後人學習的壞榜樣。
    (2)廢除死刑要深思。
    人性本善,但有的人泯滅人性,無法覺醒,如無死刑威脅,出獄後更會為所欲為。
    (3)落實學校品德教育與家庭教育。
    雖然金錢、財富、名利、地位,眾人嚮往,但是少子化下的寶媽寶爸,為孩子在學校受責罰而控告老師,媒體與新聞記者的報憂不報喜,為提高收視率偏頗報導也影響老師們的教書熱忱,左右大眾的判斷力,加之目前學校品德教育不受重視,父母忙賺錢忽視家庭教育,環環相扣社會風氣逐漸敗壞,均讓人憂心。應當回到倡導道德、良知、因果觀念與重視家庭教育,父母要身教重於言教。
    (4)政府要倡導正向社會風氣,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5)推廣福報教育。
    (6)學佛行佛,自覺覺他,把自己做好,並影響周遭的人。

    三、分享
    (一)當前社會亂象,年輕人重視短利,當車手,販毒,賣帳戶帳號,購物詐騙、網路詐騙越來越猖狂,這是教育未做好,民進黨的政策引發兩岸危機,政府宜考慮兩岸交流,讓台灣人明白世界局勢,否則美國川普上台要台灣交保護費的剝削將是惡夢的開始。
    (二)兩岸和平極為重要。
    (三)學佛要將妄想除去,保持清淨心,提升般若智慧極為重要。
    (四)財生師兄的宣講極為受用,學佛因緣的感想,覺得自己也在經典讀書會收獲很多。
    (五)在想自己未來的出路,如財生師兄當大師的代言人宣揚人間佛教,在讀書會中闡揚佛法,是不錯的選擇。因為上了年紀有智慧,更能將自己自佛法的受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讀書會的宣講中發光發熱。

    三、帶領人結語
    (一)佛教講緣起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具足則事成,因緣不具足則創造因緣,廣結善緣,有佛法就有辦法。在讀書會中與有緣的分會結法緣,是自利利他的善事。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1月2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p.452~458)。
    帶領人: 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10.31
    多113.10.31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0月3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原典-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譯文、注釋(p.459~461)。
    出席:劉珍齡、李虹慧、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陳金鈴、賴平熙、洪美沙等9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一、 復習重點
    (一)布施要無相
    1.布施要無相,要三輪體空:無布施的我、無布施的物,無受布施的人,也就是做了就放下,要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相。
    2.比如在佛光會做了事或幫助了對方,就不要放在心上,才能享受當下真正的快樂,否則受害的是自己。放下才能輕鬆,放不下幫助對方這件事,只是苦惱自己。
    3.我幫助他人,往往是當下看到,自覺應該去幫助就去做,比如,下雨看到盲者要過馬路,當下即上前扶他同過馬路。看到老人迷路,當下即前去協助他找到家,做了就放下,回家。
    (二)學佛的人,當下應如何降伏其心?
    答:1.要無住生心。
    2.當在境界中,心裡有不舒服的感覺時,即反觀自照:是誰在不高興?是我嗎?是「我執」在,才心裡不舒服嗎?心態立即改變、轉念,這是我練心的方法,心情就平復了。
    3.自己會以佛法來觀照,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借事練心,以佛法來調伏妄心,也會向會員們分享。
    4.我們要體悟人生的無常,把握當下的因緣來學習,隨境界成長,並提升自己。
    5.因此我們,當下對境生迷時,就要「常覺不住」,因為煩惱即菩提。
    (三)佛光會對各分會的優秀分會選拔
    1.準備考評的資料很累,以往覺得參加活動是個人的選擇與個人的成績,但如今當會長要彙整成果當分會團體成績時,就很辛苦,心態有點不平衡。(會員紛紛打氣,表示(1)要認真但不必當真,只要記得佛光會舉辦那麼多活動,只是想接引更多的人來學習。認真去執行活動,給機會接引信眾進來學習。(2)要積極隨緣,要無住生心,給自己機會給別人機會。(3)學佛的智慧用在團體的活動上。)

    二、 本次重點
    (一)「化」無所「化」的化指什麼?「化無所化」什麼意思?
    1.指度化,度脫。
    2.「化」者,以法度生也;「無所化」者,以平等心度平等眾,外不見所度的眾生,內不見能度的我,能所俱忘,自然是「化無所化」。
    3.第二十一分「非說所說」,是無法可說;第二十二分「無法可得」,是無證可證;此分「化無所化」,是連根本的惑根都要除去,如來是無生度生。
    (二)如來對須菩提說:「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答:你們不要認為,如來還有『我應當度脫眾生』的念頭。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當體即空,能受如來來度脫,因為眾生並非實有自性,如果如來還生心動念要度脫眾生,那麼如來也就落入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之中。
    (三)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答:如來說有『我』,實際上並無有實有自性的『我』存在,是假相的我,是佛陀為了度化眾生,權巧方便設立的。
    而凡夫的眾生,執相成迷,卻以為有個真實的我。
    (三)「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答:「凡夫」者,如來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凡夫都具有如來智慧,凡夫與佛,本來平等,所以從這個面向來說,「凡夫」「即非凡夫」;但是因為這「凡夫」是一時沉淪不覺,隨逐妄緣,未能了悟生死,所以假名為「凡夫」。

    三、分享
    (一)要無四相,但我們「我執」太重,在生活中落入有形、有相的影響,要學心經的常「照見五蘊皆空」,修正己心,再用出來。
    (二)就是做到無分別、無四相,平等心,中觀。
    (三)佛光會的平台,讓自己視野及眼光更擴大。非獨自在經本內鑽研,要走出去,過行佛的人生。
    (四)擺脫外相,內外意在,色身是會敗壞,因緣和合而生,我們要擺脫色身的束縛,進到法身,即去掉執著的障礙如我執、法執等。
    (五)對事認真做但不當真的心態處事。碰到因緣就去作,不執著做了要得到什麼,或因為了什麼,或得到什麼而一定去做,這樣的執著會帶來煩惱。如果只是因緣下去做這件事,不為名聞利養,心就無負擔,面對挑戰能更靈活應付。
    (六)我們要常反觀自照,以空性智慧處事,心自然清淨自在。
    (七)待人處事要無我,不比較、不計較得失,心自然清淨自在。
    (八)學佛讓心慈悲,讓心靜 下了,布施,為人做事,幫忙他人為人服務也是功德。
    (九)學佛讓人有慈悲心,求真善美,但是有團體就有利益衝突,而生比較、計較,衝突就發生,戰爭就產生,如團體對團體,區域對區域,國家對國家。

    四、帶領人結語
    (一)佛陀說「無所化」者,是以平等心度平等眾,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要有分別心來對待。因此外不見所度的眾生,內不見能度的我,能所俱忘,自然是化無所化。不只是凡夫成佛,更加提升眾生的能量,做更多慈悲的事。
    (二)學佛的我們在生活中將慈悲、智慧用出來,心就能轉清淨、自在。
    (三)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1月7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講話一、究竟離相降伏妄心(p.445~451)。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p.451~458)。
    帶領人: 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8.22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8月22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2025-2026年「人間佛教宣講員」宣講考核預講,洪美沙、車金枝、周財生三人。
    成員:劉珍齡、李虹慧、周財生、鄭月娥、車金枝、江麗滿、洪美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一、 本次重點
    ---2025-2026年「人間佛教宣講員」宣講考核預講,洪美沙、車金枝、周財生三人。計時,與大家的回饋。

    二、題目
    (一)洪美沙-另類的財富、
    (二)車金枝-遊樂園、
    (三)周財生-珍惜因緣

    三、消文
    (一)洪美沙-另類的財富
    *再舉另類的財富數事,以為佐證:
    1.歡喜,2.健康,3.信仰,4.滿足,5.感恩,6.慚愧.

    (二)車金枝-遊樂園
    *遊樂園對人生的諸多啟示。略述如下:
    1.眼界要如觀景平台看得遠:
    2.心胸要如摩天轉輪達十方:
    3.生活要如咖啡茶杯有情調:
    4.情感要如自由落體能提放:
    5.思想要如雲霄飛車通天地:
    6.人我要如旋轉木馬知周旋:

    (三)周財生-珍惜因緣
    *人生的富貴窮通、得失好壞,都看我的因緣如何?珍惜因緣,才有因緣。一粥一飯,來處不易;一絲一縷,都有因緣,我們怎麼能不珍惜因緣呢?

    四、建議
    (一)洪美沙-另類的財富
    1.時間17分,超過,內容需再做刪除,確保在15分鐘內。
    2.內容是個人的實證可供大家借鏡學習。(洪美沙的另類的財富有:一、信仰人間佛教。二、「保持運動習慣」、維護身體健康。三、喜歡求取佛學新知識。)
    3.有同學建議:一、三可做整合再闡述,二、取消。

    (二)車金枝-遊樂園
    1.前面的打招呼的人太多,會影響時間,宜斟酌。
    2.遊樂園的情境,由其消文的敘述讓大家享受到愉悅、生動、活潑的臨場感。
    3.述說兒子考研究所時的失戀,她以佛法與「情感要如自由落體能提放」來勸導,而讓兒子走出陰霾,精進而考上了研究所,母親的智慧令人佩服。
    3.消文敘述的六點,在個人的體證可只取2-3點,宜針對對自己生命的啟示,做人處世的態度去思考及表達。
    4.結語的部分與全文的表達有點突兀,如果前面的體證表達改變,結語也要隨之改變,使有連貫性。

    (三)周財生-珍惜因緣
    1.娓娓道出一生學佛的經歷,過程吸引人,學佛因緣的確難思義。
    2.因為學股票,在師大教室聽慈济的吳老師講課,課前需念佛15分钟,開啟學佛因緣,隨吳老師的團體參訪大陸名山古剎,接觸普陀山禪堂、四大名山看古刹懸空寺,金山寺腰帶談佛印與苏東坡軼事的啟示,1300人的團體至佛光山跪拜朝山與如來殿旁聽法,當帶領人解說金剛經領悟對自己的肯定,可看到周兄能把握與隨順因緣而能成就福慧雙修等生命的故事,最後因太太加入佛光會而加入佛光會,與佛光山的結緣後,讓生命發光發熱,成為宣講員與讀書會帶領人行法布施,利人利己,精彩動人。
    2.建議珍惜因緣可就學佛對個人生命與生活的影響為重點來發揮而有所增刪。
    3.周兄表示因為尚未定稿,將會歸納出數項重點,再做整理。

    五、帶領人結語
    (一)因旅行出遠門將11月下旬才回國,讀書會暫停,大家在家自行精進。11月底12月初再相聚共學。群組上聯絡與公布,謝謝大家。
    (二)2025-2026宣講員考試,歡迎參加。
    1. 初審資料繳交:
    9月30日前E-mail繳交「重點摘要表(一頁即可)、完整原文及受戒證書」,逾期或未繳交者,無法複試。
    範圍:《星雲大師全集》第五類【文叢】之《迷悟之間》、《人間萬事》、《星雲法語》。
    2.複試線上報名:
    通過初審,收「複試編號」、「複試報名連結」後,即可線上報名。
    10月14日前完成報名。
    3. 2024年11月2日(星期六)北區/桃竹苗區宣講。上午09:00前福山寺報到完畢。(已是宣講員參加本次考試:年度講滿5場以上)。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月11月下旬或12月,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大家可群組上建議與討論)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多113.8.15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8月15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寶山有限般若無價分第二十四講話二、四句功德絕去百非(p.437~442)。
    成員:劉珍齡、李虹慧、周財生、陳淑華、江麗滿、賴平熙、洪美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一、 本次重點
    (一)甚深微妙的佛法,若無善知識教導,眾人無法成就一切的威德與莊嚴,無法學佛圓滿,無法聽到一切菩薩行,無法引發一切菩薩善根,無法開發一切菩薩佛法的光明世界,無法成就一切菩薩功德的理由。
    1.《普賢行願品》說善知識具十種功德:(1)猶如慈母,能幫助人們生出一切佛種性;(2)猶如嚴父,囑咐如何產生廣大利益;(3)猶如乳母守護我們不會作出惡法;(4)猶如教師,教導菩薩們所應學的佛法;(5)猶如好的嚮導導引我們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道,究竟涅槃;(6)猶如良醫,能治種種煩惱病;(7)猶如雪山,能長出一切種智的妙藥;(8)猶如勇將,能排除一切恐怖;(9)猶如船師,幫我們度過生死大河;(10)猶如明智的商人,讓我們到有一切智寶的安全處。
    2.要親近到諸多的善知識,端看我們有無正向的思惟,虛心求教,就能斷絕去除各種非正確的行為。

    (二)一切佛法,因為親近善知識而生,空理雖非語言文字可以通達,我們仍應發大心,為他人說的原因:
    《金剛經》說空理雖非語言文字可以解釋清楚、通達,但是在因地修行中,仍應發大心,為他人說法,因為說法具有「以指指月」、幫人「渡河乘舟」之功能,使能度脫煩惱,出離生死,到涅槃彼岸。因此,為他人說法,仍是不可廢棄的方便工具。

    (三)寓意深長的故事說:佛殿中佛桌旁銅鑄大磬,向殿中供奉的銅鑄大佛抗議:「都是銅鑄的,可是信徒來參拜時,都拿香花、水果供養你,向你頂禮膜拜,為什麼他們不供養我,不禮拜我呢?」大佛說:「同樣都是一塊銅,雕塑師開始雕塑我們時,我忍耐了很多的苦痛,歷經很多的煎熬,千錘百鍊,才成一尊佛像。而你只要有人輕輕在你身上敲一下,你就痛得嗡嗡大叫,當然沒有人會禮拜你、供養你啊!」你學到什麼?
    答:大佛和大磬同是銅鑄成的,就像凡夫和眾生的佛性都是一樣,只是我們被妄想塵緣迷亂本心,造作惡業,恐怖空無之理,而輪轉生死不已;而佛任人割截,心無瞋恨,廣修一切善法功德,因此受一切世間人、天香華供養。因此我們應該體悟空無道理才能免除煩惱,出離生死。

    (四)跋提王子,出家做比丘。有一次,他與阿那律、金毗羅等三人在樹林裡修行時,他們忽然大叫起來說:「啊!快樂啊!實在太快樂!」快樂的原因是什麼呢?
    答:1.跋提告訴佛陀過去他做王子的時候,有許多侍從護衛著,但仍然畏懼刺客的謀害;雖然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的奢華生活,卻老是覺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現在出家當比丘,獨自一個人靜靜在樹林中坐禪,卻不用怕有人來殺害,衣食都非常簡單,但內心覺得平靜祥和,可以自由地坐,自在地睡,一點也沒有不安的感覺。因此,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悅。
    2.佛陀深知空無的寬廣飽足,所以才會老婆心切,要我們聽信受持無上的般若妙法。打破五蘊假相,認清有為有限量的人天福德,只是增添外相的端嚴,福樂的享用,但面對生死苦厄時,卻無法做為我們的依靠,煩惱時,也難以聚集威力來降伏煩惱。只有空無的世界,才能安穩充滿、永不匱乏,威勢堅固、任運自如。

    (五)寓言說有一個國王,為心愛的王妃病逝,悲傷、不思飲食;後來仙人來訪,帶國王去王妃投胎的地方,甚至讓國王直接與她交談。王妃,已經投胎轉世成為吃牛糞的甲蟲妻子。國王問甲蟲說:「你喜歡生前的我,還是喜歡甲蟲為夫呢?」王妃回答說:「我生前受到國王的恩寵,過著幸福的生活。不過往事已如雲煙,現在的我當然是喜歡吃牛糞的甲蟲丈夫。」
    國王聽後,如夢驚醒,回宮立刻命令大臣埋葬王妃的遺骸。你學到什麼?
    答:了解般若空理才能引領我們,覷破浮生諸相:世間憂喜不定,於此無常、無我的世間,只有般若智慧、法身佛才能常住安樂。

    二、討論
    (一)為何說為人說法,讓人體悟空無的世界,生命才能安穩充滿、永不匱乏,威勢堅固、任運自如呢?
    答:1.人間佛教除出家眾說法外,也推廣佛光會在家眾擔任壇講師、監獄布教師、宣講員、讀書會講師、讀書會帶領人,甚至佛光會會長、督導、幹部等,能提綱挈領為人說法,讓人了解般若空理智慧,在無常、無我的世間引領我們,覷破五蘊皆空,不受無明牽引攀緣外境,造作惡業,致無法出離煩惱,只有開啟般若智慧,體悟空無的世界,空中生妙有,生命才能安穩充滿、永不匱乏,因應力堅固,能任運自如,常住安樂。
    2.李虹慧老師:因為從事教育工作,有例子:兩個小孩,甲出身優渥環境,從小到高中都是同校直升,不必參加考試;乙出身困苦家庭,要半工半讀與申請獎學金貼補。兩人大學畢業後,甲因一直在安逸環境長成,在職場上,因不滿職場環境有失落感而一直更換工作未能事業紮根得到成就。而乙因歷經艱困辛苦環境已千錘百鍊,在職場能忍受職場環境,努力工作,如是因得如是果而不斷獲得高升機會。甲乙二例讓我們了解,困厄環境能讓人千錘百鍊、不氣餒而成長,而優渥環境容易讓人失去挑戰困厄的勇氣。如果他們能學佛,佛教講緣起法,能促人體悟佛法說的空無的世界,空中生妙有,面對困難就能產生力量去面對,生命力能愈挫愈勇,生活才能安穩充滿、永不匱乏,能任運自如,常住安樂。
    2.帶領人分享,他自己過去在職場,擔任教育工作,有機會升任教務主任,但體認到空有不二、空中生妙有,喜歡教書,安於當教師精進教學內涵與盡情發揮創意,讓受教學生更能提升學習效果,自己更能享受教學樂趣、生活安穩、任運自如,常住安樂。
    3.另一同學說他自己過去在銀行業職場,體悟做好本分的工作,不妄想要達到何種高位,只是認真做好當前職位的工作,與顧客互動中好好對待,建立情誼與口碑,無形中業務得到擴展與成長的業績。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最後比起其他同事只是妄想要達到何種高位,未認真做好其職位的工作,他反而更早得到升遷。這是無得而修,因地有限結果無限的印證。這也是空中生妙有的實證。

    (二)同學們分享曾經遇到的善知識與影響。
    1.每個人的邏輯不同、因緣不同,只要聽到他人的一句話入心、受用,就能悟道,或促起學佛動力,這人就是善知識。
    2.每個人都是善知識,都能由與對方相處中學到東西。
    3.好因好緣,在齊聚分享的機緣裡,凡能讓你增長佛法的,例如參加讀書會,社教課程、聽佛學講座、法會法師開示等,只要對方的話能讓你受用的,對方都是善知識。
    4.善知識,是只要每件事對你成佛作祖有方法、有好處的都是善知識;我的善知識來自多元,如讀書會,佛學講座,法會,網路,人間福報文章,只要受用的就會抄下來,有空複習,因此人、事、物都可能是善知識。

    (三)白雲守端禪師的〈子規〉:「聲聲解道不如歸,往往人心會者稀,滿目春山春水綠,更求何地可忘機。」是什麼含義呢?
    1.一個人有心去修行悟道,追求明心見性,雖看到美麗的翠綠山水能不為所動,專心去修行。到處都可做修行的道場。
    2.人們常常形容杜鵑(子规)一声声的啼叫像似向那些在外奔波的修行人說「不如歸--暗示回去找自心本性。」但是,常常很少人明白這樣的勸告。其實,修行者應當當下、當處下手,满目都是春天的綠山绿綠水美景,還想到什麽地方找修行之地呢?心中有佛,我是佛,處處即是道場。
    3.以杜鹃的叫声「不如歸」,修行人應當意會要回到本身自性,將心安住修行道路,向內求不必要四處外求。

    三、分享空與有的理解
    1.李虹慧老師:金剛經四句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般若智慧能照見五蘊皆空,學習般若不易,要能無相,要受想行識不執著,心空才能心包太虛、量週沙界,才能安住如如不動,八風吹不動。才能完成六度的修行不退轉成就佛道。又如富公子高樓上看雪吟出「大雪紛紛滿天飄。」高樓下面一個無家可歸的窮流浪漢,聽到回應「老天又降殺人刀。」樓上的富公子又再吟:「再落三尺方為景。」樓下的流浪漢又回對:「我輩怎得到明朝。」說明:貧富之人對於世間的看法不一。有錢的人看雪,覺得很美希望再下,而貧窮的人看下雪,等於是刀劍一樣,難以活命。因此,世間上的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每個人都是依據各自立場、利害來斷定其價值。而學佛修道的人,則有般若智慧對於山水之美、風光之美,不會在心外著意。面對坎坷困頓的境界、飢寒交迫的生活、人情道義的冷暖,也不會掛在心頭。因為緣起性空的智慧,真空生妙有,自有定力慧力去處理去應付,能安心自在。
    2.有同學說緣起性空,真空生妙有,對空性的了解,能影響生活中處世的智慧。最近有位大學退休教授,因年邁,子女都忙事業,無人照料,決定搬到安養院,而能帶去的東西有限,面對過往一生積聚的書籍、珍寶、相片都需丟棄,痛苦不捨的心情難以言喻。如果我們愈早了解空性的道理,做事或購物之前就能琢磨,做明智抉擇,減少浪費,與去除煩惱的決定,生活就能任運自如。
    3.另一同學分享夢參老和尚36歲因莫須有的罪名被下獄與勞改33年,因為學佛,知道緣起性空,真空生妙有的智慧,明白雖然才學佛20年,卻要被關33年的事實,能安住有定力慧力去處理去應付困境,終而能在艱難的獄中弘法得安心自在,69歲被釋繼續海內外弘法直到103歲圓寂。
    4.另有同學說,與朋友相處時分享上週入心的「六祖惠能大師〈修心偈〉:『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他們聽了說我在宣揚佛法。(在座大家都讚揚她,說這是法布施。)

    四、總結
    (一)帶領人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人、事、物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大佛與大磬的例子,讓我們了解,要經過修改、琢磨、磨練、千錘百鍊的工夫才能有大成就。如大海能納百川,大海與河川都是水,但大海能包容一切,才成其大,我們也要能擴大心胸,包容一切,成就自然不同。空性智慧,引導我們在無常、無我的世間能不執著,才可任運自如,常住安樂。空有不二、空中生妙有是我們修行的功課。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8月22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2025-2026年「人間佛教宣講員」宣講考核預講,洪美沙、周財生、陳淑華三人。
    帶領人: 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