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多114.5.29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1.時間:114年5月29日下午3:30-5:30
    2.地點:線上視訊
    3.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依報無住世界假相分第三十一:原典、譯文、注釋。(p.546~p.548)。二、講話及一。(p.530)。
    4.帶領人:洪美沙
    5.記錄:劉珍齡
    6.拍照:劉珍齡
    7.出席:劉珍齡、李虹慧、周財生、洪美沙、張晉民等5名.

    一、原文重點

    (一)「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1.佛陀處處要人離見、離相,若有人認為佛陀真的在宣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麼這個人並未真正理解佛法的深意。因為佛陀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些概念只是佛陀方便說法的假名,本質上會隨因緣而改變,是虛妄的,並非真實存在。
    2.佛陀雖然提及這些概念,但並非要讓人執著於它們,而是要讓人理解它們的空性,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不能執著於表象。這種理解能夠幫助我們超越分別心,進一步體悟無我與空性的智慧。

    (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此三句的含意是什麼?
    1.佛陀強調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修行者,應當以智慧觀察一切法,理解一切法的空性,並信解其真實性,而不執著於任何形式或相狀。要破除執著、超越法相概念的束縛,進入無相的智慧境界。

    (三)「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法相」指一切事物的本質或特徵,是空性的,真正的法相並非固定不變的概念。但如來所說的「法相」,其實並非真正的法相,而是方便說法的概念。
    2.「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這表明我們不應執著於任何形式或概念,因為它們本質上是空的會隨因緣幻化。但為了方便理解與交流,這種不執著的「法相」仍被稱為「法相」。
    3.分享與討論:
    (1)有同學分享,提醒大家隨緣變化,隨遇而安,對外相要如坐在火車上看風景,風景隨緣變化,不必執著。
    (2)李虹慧老師勉勵大家要無相隨緣布施,分享參加佛光會活動亦應做過即放下。言及5/28意外接到台北道場妙眾法師電話,嘉許她持恆護持佛光大學的菩提心,嘉惠千萬學子,散播智慧種子的興學精神,請她5/29參加台北道場「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榮譽董事授證典禮」。令他回憶起30餘年前自學校退休後承擔會長,為響應佛光山「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協助大師逐步實現興辦大學的理念,於南華大學成立時,在明曜百貨義賣募款贊助。沒想到歷經30餘年還能接此電話,雖因健康考量,未出席受證,仍讓他滿心感恩。

    二、講話之一:拂四見相,解如來義。
    (一)公案一
    黃檗禪師說: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便是佛也。
    1.強調即心即佛,修行者應該學習放下對外在的佛法,要在內心徹底放下世間事物的追求與執著,才能去除無明,真正體悟佛性。
    2.無求著,「無求」指心不生追求外在的成就或知識的執念;「無著」則不讓心停留在任何特定的境界,要順應因緣,不被欲望牽引,保持開放與自在。
    3.當修行者真正做到無求、無著時,心就不會因外在事物而生起執念,也不會因失去某些東西而感到痛苦。當心不生不滅,超越一切分別與執著,便能體悟本來的佛性。

    (二)佛陀說我等四見者,乃順俗諦也;說即非我等四見者,乃順真諦也;說是名我等四見者,乃順中道第一義諦也。佛說我等四見,義含俗、真、中道三諦,欲使一切眾生,證得我即非我,無我而我,了明自性,頓證真空妙有,自家珍寶,不假外求。
    1.在世俗層面(世間法),佛陀順應眾生的認知,說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見,這是方便說法,使眾生能夠理解;從究竟的角度來看,這些「四見」並非真實存在,而是虛妄的。
    2.佛陀進一步指出,雖然說「即非我等四見」的實相,但仍然使用這些名稱(假名)用來教導眾生,這就是中道智慧,即不落入有與無的極端,而是圓融地理解法的本質。
    3.出世間法是無我、非我等四見,認識到「我」只是因緣和合的假象。雖然無我,但仍然能夠運作於世間,使眾生了解「我即非我,無我而我」,破除對「我」的執著,這就是妙有的智慧。

    (三)《大方等如來藏經》珍寶喻解讀
    1.就像貧窮人家裡藏有珍貴的寶藏,主人不知道它的存在,而寶藏本身也無法告訴主人。長年沉浸在愚昧與無知之中,沒人指引,即使擁有寶藏也無法利用,導致持續的貧困與苦難。2.佛以智慧之眼觀察眾生,即使眾生在六道輪迴中流轉,珍貴的佛性始終存在,不會改變。佛陀觀察到這一點,便向眾生開示,使他們能夠發現自身的智慧寶藏,獲得富足與大利益。
    3.眾生若能相信佛陀所說的話,認識到自己內在的寶藏,並且以信心、勤奮與善巧的修行方式去實踐,便能迅速成就無上的佛道。就像菴羅果內的種子只要不毀壞,種入大地終能成長為大樹。即佛陀以無漏的智慧之眼觀察眾生,發現每個人內在都擁有如來藏,就像花果內含有種子,具備成長為大樹的潛能。
    4.但眾生這份佛性被無明與煩惱覆蓋,眾生應該相信並認識自己的佛性,佛性無人能夠破壞。透過修行禪定與智慧,便能圓滿具足成就佛道,即佛陀說法,開啟眾生的如來藏,使迅速成就無上佛道,就像種子成長為大樹王。
    5.這段經文的核心思想是每個人內在都擁有佛性,但因無明而未能覺悟,透過修行與智慧的開啟,便能成就無上佛道。

    (四)公案二:皓月供奉請示趙州禪師
    1.陀羅尼密咒為一心總持的功德,無形無相,無音無聲,是真空妙有的流露。皓月希望了解密咒的真正含義,並期待一個具體的咒語或口誦的方式。趙州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用手指向禪床的一側,暗示密咒的本質不在語言或聲音,而在「指向」的意境。
    2.皓月仍然困惑,執著於「聽到」密咒,認為誦咒應該有聲音。趙州:「你難道不明白,真誦無響,真聽無聞。」 意指真正的誦咒不依賴聲音,真正的聆聽也不依賴耳朵。這是一種超越感官的領悟。
    3.皓月開始理解,認為音聲無法進入法界的本質。趙州:如果離開色相去尋找「觀察」,那就不是正確的見解。皓月問: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不離色、不離聲而達到正見、正聞。
    4.趙州示偈道:眼睛所見的世界並非真正本來的色相,耳朵所聽到的聲音也非真正本來的聲音。所以我們眼睛所看出去的不是真實不變的形象(本非色)。滿耳,耳朵所聽的也不是真正不變的聲音(本非聲)。因為花會隨四季晨昏而變化,聲音亦同。文殊菩薩以智慧觀察萬物,觀音菩薩則以耳根來聽聞,這都是超越感官的智慧。
    5.法身、化身、報身,這三身本來就是一體的(「會三元一體」)。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這四個智都一樣,都是真的(達四本同真)。法界性全部進入獨一無二的真心佛性本體了(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即宇宙的本質是空性,超越一切分別,萬物皆具佛性,心、佛、眾生無需分別。
    *註:
    (1)「三元一體」也可能是空觀、假觀、中觀三者的圓融統一或身、口、意三業合一純淨無染或戒、定、慧三學,均圓融,契入佛法。
    (2)「四本同真」也可能指地、水、火、風四大本質上皆是空性,無有分別或生、住、異、滅四相本質無常,超越表象,見到真理。
    6.這則公案讓我們學到「超越語言與感官的執著,透過智慧的理解,內在的領悟與實踐,才能體悟佛法的智慧。
    7.討論與分享:李虹慧老師提到,佛本無聲息,眾生流轉得色身,藉由念佛、持咒讓心靈得寄託,藉假修真,身心舒暢。已有許多科學家研究證實念咒、念佛而得力量,故有各種密咒的流傳。

    (五)公案三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1.讓我們了解一切都從因緣合和而來,各種條件互相成就。
    2.討論與分享:
    (1)有同学認為老婦人聽完世尊的说法與譬喻,應會明白只要活在當下,不必多想我是誰?來何所從?去何所歸?
    (2)李虹慧老師勉勵大家要能貢獻自己,參與集體創作,以感恩心接受所有的一切。入佛界亦入魔界,與《維摩詰經》中的「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的「不二法門」思想相契合。許多宗教團體在監獄中進行布教,幫助受刑人改變心念,走向正道。這種不執著於世俗的善惡分別,而是以平等心對待所有眾生的行為,正是「入魔界」的實踐。監獄中的人可能因業力深重而受苦,但佛法的智慧能夠幫助他們解脫煩惱,這正是菩薩行的展現,不僅在清淨的佛堂弘法,也能在最艱難的環境中度化眾生。提醒我們,真正的修行不僅僅是遠離世俗,而是能夠在環境中保持智慧與慈悲。

    (六)公案四
    間宮參的「隻手之聲」公案讓我們看到妄心如何導致人我之間的爭端、痛苦與輪迴。佛法教導我們,應該透過智慧與修行來降伏妄心,轉化煩惱為菩提。

    (七)公案五
    鎌倉時代,真觀僧人面對僧人提出草木並未覺知,如何成佛的問題。回答「草木能否成佛,於你何干?你應該重視的是,你自己要如何成佛!」
    1.強調不要執著於佛陀是否有得法、證果等外在的問題,佛法理論的探討固然重要,但真正的修行應該離色、離相,關注自身的覺悟與實踐,尋找真正的智慧。

    三、结語
    (一)萬事萬物的存在與變化,都是因緣條件聚合而成,沒有一樣東西是憑單一力量或有個主宰決定的。佛陀要我們認清這一點,尤其是我們賴以為「自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本質上是無常而脆弱的(心經所說「五蘊皆空」)。種種外在的現象(稱為「法塵」)也不是實有的,它們只是感官與意識接觸時產生的暫時影像。只有當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再被染污,內心真正清明時,才會突然明白這個世界的假象,看見背後不變的真理,證悟本自清淨的「真如自性」。

    (二)佛陀提醒我們,即使是在修行初步階段(信、理解、實行),也要保持「無所住」的心,不應執著於任何成果。真正理解佛法的人,會知道佛陀說法並不是執著於語言與形式,而是「無住生心-從無執著處自然生起慈悲智慧的心」,是無說而能說、無得而能得的境界。萬法因緣而生,不可執著為實有,世界與人生看似真實,其實都是條件聚合的假相。當我們看清它的虛幻無常,不再被它牽著走,就能逐步看清本來面目,體會到無所住的自在。

    (三)下次讀書會
    1.時間:114年6月5日下午3:30-5:30
    2.地點:線上視訊
    3.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依報無住世界假相分第三十一,講話二、發菩提心,生正知見。(p.556~)
    4.帶領人:劉珍齡
    5.記錄:洪美沙
    6.拍照:江麗滿
    目前顯示的是「1000005108.jpg」。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