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09年7/2,14:00-16:00
    地點:普門寺10樓1002室
    主題:六祖壇經2、第三品決疑品經文p1-18、問題1、p18-26
    成員:劉珍齡、賴平熙、鄭月娥、洪美沙、周財生、陳淑華等6人
    帶暖身:賴平熙
    帶領:劉珍齡
    記錄:陳淑華

    一、暖身:
    帶領大家做七分鐘的全身伸展操,三分鐘靜坐。

    二、主題討論:
    (一)決疑品的經文上次其實已經討論過了,但因疫情隔了很久,所以今天我們再複習一下。
    (二)決疑品主旨是六祖惠能回答韋刺史三個問題:
    1. 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實無功德?
    2. 念佛願生西方,得生彼否?
    3. 在家如何修行?惠能大師告訴大眾,在家可以用無相頌來幫助修行。
    (三)第三品決疑品有幾個原因讓我們很喜歡:
    1. 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功德。
    2. 功德與福德的區別?
    3. 告訴大家如何才能到極樂世界?
    (三)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因為有所求、是屬福德,是有相的。功德是無相的,本能反應,自性發出的善念,起心動念是利他的,無私心,無所求的。比如:前幾日在十字路口,遇到一個師姐剛好手上的玻璃杯突然暴破,玻璃碎片灑滿地,令她不知所措,我即時給予協助,同時也帶動週圍的人一起幫忙,頓時都彌漫著善的氛圍,真歡喜。
    (四)大師在問題一也解釋「常行喜捨,才是富貴」。布施猶如播種、儲蓄。隨時布施儲蓄在心田裡的隨喜、隨心、隨口、隨力等功德寶藏,才是致富之道。隨-自性發出。
    (五)大師說布施功德因心-起心動念(施者),田-福田-布施的對象(受者),事-布施的這件事,心田事三者不同,功德分勝劣。所以我們在布施時要以三輪體空為最勝。大師也告訴我們喜捨心中的寶藏是致富之道。比如:梁武帝把頭上的斗笠布施給淋雨的佛像,感得帝王的果報。
    (六)大師說布施如橋樑-布施是人天三福行,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也是人我之間的橋樑。所以也可以幫我們舖路造橋,讓我們往後過得更好,通往更美的地方。
    (七)西方就在眼前,心淨則佛土淨即是西方。對於外境的一切,了解緣起性空,過去心不可得,無所住心,則心就清淨,那何往西方。
    (八)如何讓心清淨?
    剛學佛時心無法靜,就要藉由禪坐來調伏心,慢慢的如果可以做到境隨心轉,那就是生活禪了。能自我觀照,不執著,常覺才能不住。深觀因緣法,才能做到無住,方能清淨。因緣來時要珍惜,緣滅時要放下。
    (九)菩薩道是以利他為主,但同時也是自利,比如宣講員在宣講的同時也要反求諸己,自己也在學習,也是修持。
    (十)六祖說在家修行如果能夠如法,等同在西方。在寺出家如果不行善,那等同在東方不在西方。這也是僧信平等。
    (十一)同學一致對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這二句最相應。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自性能覺悟,而且能夠真心的去作好自己不是向外去求神拜佛。
    (十二)布施要以慈悲心、感恩心,將心比心的心態去做,就不會捨不得。如果剛開始還不習慣布施,先以小額來喜捨,慢慢的就能讓心胸開闊
    。比如每天微笑的面對別人、隨喜讚嘆、給人方便,也是一種最好的布施。
    (十三)我們在境界中的起心動念造諸多煩惱,如何轉迷成悟獲得解脫的經驗分享一下吧!
    1. 三心不可得,尤其過去心不可得,比如:家人之間,有時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磨擦,以前會怒目相向,現在就以同理心去面對,甚至如果覺得對方的指責有道理,還會欣然接受,自我覺照,對於不愉快的事,不會「住心」。
    2. 對於跟家人的不合,現在可以用般若智慧去尊重對方,更以分工方式來分配工作。
    3. 學佛是學習快樂,尤其是人間佛教,了解因緣法,一切都隨順因緣,不挑剃不執著,做個可愛老人。別人快樂,自己也高興。

    三:回饋(今天的收獲):
    (一)對於福德與功德終於明白了。
    (二)以前總認為學佛就應該要出家,今天知道原來在家也是可以慢慢藉由薰習佛法,而能得解脫。
    (三)了解修行其實不用出家,在家用心修持也是可以往生西方。
    (四)對於家人的晚睡或看不慣的地方,
    現在學習放下。
    (五)看到貧女的公案,了解區別功德與福德,不在布施的多寡,在於「起心動念」。
    (六)心淨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希望慢慢的能把佛法傳承給家人。
    (七)福德可以存資糧-福。功德是自性本具有,但卻被習氣覆蓋,必須要靠般若智慧來讓佛性顯現名為慧。修行者必須福慧雙修,即是福德、功德都要修持,方能成佛。
    (八)當宣講員如果心存名而宣講,就只是福德。如果為傳法,想讓別人因為我的宣講而受益,那就是功德。
    (九)終於了解大師為何把六祖壇經排在大師全集的123冊,因為整部的六祖壇經就是人間佛教,就是生活禪,跟我們大師的理念很契合,讀起來很順暢,很舒服,很棒!
    (十)大師教導我們布施法門:三好、四給,給我們很多法布施、義工舞台讓我們實踐。

    四、總結:
    今天第三品讓我們學到很多,了解禪淨雙修,念佛是為了要學佛、行佛,心中有佛,方能成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