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松智開心讀書會
    日期:9月12日( 週五)
    時間:14:00~13:30
    地點:台北道場11樓教室一
    書籍:《八大人覺經十講 法華經大意》
    導讀: p34—56
    主題: 八大人覺經十講、第一講《八大人覺經》的概述、第二講 佛教的世間觀
    導讀:施郁麗
    紀錄:鍾瑀瑩
    出席:朱美鈴、鍾瑀瑩、陳素珍、周美珠、施郁麗

    概述:《八大人覺經》有「八」條修行成佛的方法
    辦了生死、度眾生的「大」事業的「人」所應該「覺」悟的「經」典。
    經︰契合歷萬劫而不磨滅的真理,以及千萬變化的眾生根機。
    經 = 徑 = 路,照著佛陀指示的路徑去走,就能達到了脫生死、自在安樂的境界。既契理又契機,是佛為眾生所說、引導走向解脫的寶徑,具最高指導意義
    東晉時的道安法師把每部佛經都分作三分,就是所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如頭,正宗分如身,流通分如腳。

    第一覺悟:覺悟世間無常
    菩薩不是畫像,不是光供在三寶殿給人供養禮拜的,菩薩是象徵著活潑潑的人生,有無限的熱情,有無量的悲願,能夠自利利他的才是真正的活菩薩。
    「五陰無我」的這句經文,是佛教的「無我觀」。五陰就是「我」的代名詞。五陰即指色、受、想、行、識。我人是由物質和精神聚集的和合體;所謂物質,在佛法裡叫做「色」;所謂精神,在佛法裡是指受、想、行、識而言。
    五陰無我本經語:「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五陰非實有,無固定主體,故曰「無我」。
    佛教是快樂幸福之教,我們是為了離苦得樂才信奉佛教。知苦,就是入道之門。

    分享:
    帶領者提到「人生是苦聚之處」,並提問參與者生命中有哪些「苦」讓他們得以成長或提升。
    郁麗分享:自己「千錘百鍊」的歷程:在職場中經歷多次部門調動的經驗,與一位長期固定崗位的同事形成對比。這些挑戰和磨練雖然辛苦,卻是成長和提升自我的重要過程。
    美珠分享:對未來的不安:自己一人獨居,擔心獨自生活的經濟與照護問題,將此視為一種潛在的「苦」或「不安」。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