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星期前
    三) 從接受的人間說到報恩的人間

    社會上一般的人,處處都在爭取自己的利益,只想獲得.不能施予。

    閻羅王對著兩個小鬼說:「讓你們到人間投胎做人,一個一生給別人東西,一個一生從別人那裡獲得東西,你們願意投胎做哪一種人?」

    小鬼甲聽了,趕快跪下來說道:「閻王老爺,我要做那個一生從別人處得到東西的人。」小鬼乙選擇當個一生給別人東西的人。

    閻羅王撫尺一振,宣判道:「下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間做乞丐,可以處處向別人乞討東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時常布施周濟別人。」

    一般人往往凡事都以自己為前提,只想接受,不想付出,當然更遑論報恩了。我們學佛的人,應學習佛陀的慈悲,以大眾的安樂為安樂,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對於宇宙世間,要能知足、感恩,要有「我能給別人什麼」的胸懷;不能自私貪求,只想「別人能給我什麼」。因為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寬大;施者所獲得的快樂,比受者更豐富。唯有分享快樂給人,懂得報恩的人生,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我們要感恩什麼呢?佛教說「報四重恩」:一、感念佛陀攝受我以正法之恩;二、感念父母生養撫育我之恩;三、感念師長啟我懵懂,導我入真理之恩;四、感念施主供養滋潤我色身之恩。

    除上述以外,我們要感念眾生自曠劫以來供我所需之恩;感念宇宙自然界的太陽供我光明與熱能,空氣供我呼吸,雨水供我洗滌,花草樹木供我賞悅等。一個人應該時時自忖:自己何功何德,而能生存於宇宙世間,接受種種供給,不虞匱乏?每一個人都要抱持感恩的胸懷,感念世間種種的給予。如果我們能時時以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間,會覺得這個世間很可愛,自己很富有。

    古來的大德,都知道從感恩中去體證佛法,如印光大師二十一歲出家,在一個寺院裡掛單當水頭,每天燒熱水供應全寺大眾,柴火沒有了,還要親自上山砍伐。如果是現在的人,可能會怨恨寺院的住持和執事太殘忍了,分給自己如此粗重的工作;但是印光大師卻非常感謝:「你們對我太好了,給我的恩德實在是太大了。你們准許我掛單,並且給我學習的機會,我要感恩圖報,把熱水燒得更好!」

    印光大師帶著感恩的心情,雖然做的是粗重的工作,卻也能夠逍遙自如。過去的人都是「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如韓信接受漂母一飯,後以千金相報。人與人的相處,若能時時懷抱感恩的心情,則仇恨、嫉妒便會消失於無形,是非煩惱自然匿跡於無影,生活的人間自可獲得和諧美滿。

    佛教常被人誤解為太玄妙、太深奧、太迷信,似乎和人間生活脫離關係,其實,若真了解佛教,體悟佛教,就知道生活與佛教有著深刻不可分離的關係了。

    張彬彬督導分享: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教導大家要把握時間要擴大小我融入大我.常懷懺悔感恩.將佛法運用於生活獲益良多。
    林孝雄督導分享: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依憑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創造出來的.四十八大願也是無量阿僧祇劫中完成.我們不能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應該努力去修行.認真去創造以自己願力加上虔誠的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極樂世界凈土。
    賴碧華帶領人總結:
    大師文中鼓勵我們:
    1對佛教要有信心.
    2短暫的人生應把握當下充分利用.
    3對大眾有利對佛教有貢獻的事就去做.
    4一般人往往凡事都以自己為前提我們要學習學佛陀的慈悲常存感恩日月.大地自然界供給我們能生存於宇宙世間。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