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2024年3月份幸福中鋼讀書會
    日 期:2024年3月7日(田金)
    時 間:20:30-21:10
    地 點:小港講堂1樓觀音殿
    參加者:陳煌湶、張淑琴、林炳吟、董翔祥、陳國銘、葉茂笙、傅世光、李淑敏、吳登葉、李淑鈴、吳怡真、柯海倫(共12人)

    帶領人/記錄:張淑琴
    ※導讀書名:【星雲法語 8 / p108 談讀書】
    做人要從讀書開始。書讀得好,人才做得好;不讀書,雖然會做人,但是 不夠完美。所謂「人不學不知義」,不讀書就不能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 就不能做一個好人,所以人人要讀書,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必定有所為.
    讀書要讀什麼?有四點:
    第一、讀做一個人:讀書能 昇華人格、堅定道德,所以一個人要懂得讀書。
    倘若一個人不懂得忠孝仁 愛信義和平、不懂得禮義廉恥,人道都不全,更何況是要成聖成賢呢?因 此,讀書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像個人.

    第二、讀明一點理:理是規矩、 理則、原則,不是你有錢,就可以恣意妄為,不是你有勢力,就可以任性 而為的;理是平等的、共尊的,社會況且講「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何 況因果的理則是不變的真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世間上最公平的 裁決。所以我們要明理,明理比能力重要,比勤勞重要,比一切事都還重 要。

    第三、讀悟一點緣:宇宙間的一切都是因緣組織、聚集而成,即使再好的 種子種在田裡,也要有風、雨的滋潤,土壤、肥料的涵養,才能開花結果.佛教常鼓勵人要廣 結善緣,一個微笑、一句讚美、一點關懷、一些祝福,都可以建立彼此的 緣分,維護已經建立的關係。所謂「緣聚則成,緣滅則散」,當珍惜現前 有的因緣。

    第四、讀懂一顆心:人心是無常的、會變動的,唯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 的人,所以我們不能只想明白別人在想什麼,也要能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 才能拿捏好做人處世、應對進退的分寸,不致因為誤會而壞了好事。人的 快樂與否,常在心的一念之間,因此要成就一個自處又能處眾的人生,要 了解自己的這一顆心.
    陳煌湶會長分享: 響應讀書會鼓勵大家多讀書,不讀書就不容易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就没有智慧做好事情.

    張淑琴督導分享: 讀悟一點縁,宇宙間是由因縁聚集而成, 佛教常鼓勵人要廣 結善緣,一個微笑、一句讚美、一點關懷、一些祝福,都可以建立彼此的緣分,承擔會長後才真正懂得悟縁的重要.

    林炳吟督導分享: 讀書,尤其是讀大師的書, 讀懂一顆心, 讓自己能夠多了解自己一點,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 一念之間就上了天堂, 一念之間也有可能下地獄,所以要觀照好這顆變動的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幸福中鋼讀書會
    1/09日(星期二) 【高雄三區小港講堂】
    時間:20:300~21:00
    材料:金玉滿堂 1 佛光菜根譚第四課 認識因果
    參加人員: 陳煌湶,傳世光,吳怡真,蔣清月,葉茂笙,林炳吟,吳家鈴,潘經原,高小鳯,吳登葉.宋秀香,李淑鈴,李淑敏,張淑琴
    帶領人: 張淑琴
    記録:張淑琴
    主題: 篤信因果者,必定是有道德的人; 了解緣起者,必定是有智慧的人
    【提要】 因果是亙古不變的定律,有人常怨嘆自己一生懷才不遇、事業無成、諸事不 順,殊不知人的一生禍福窮通皆是自我的造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 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個人若希望長壽、富貴、健康,就要常行 善行,例如:布施可以獲得富貴,護生可以獲得長壽、健康。若能不造作惡 行,從因上斷除不良的行為,無有惡因,自然就不會感召惡的果報,「菩薩畏 因,眾生畏果」,就是要我們隨時照顧當下的起心動念,攝身守意,並且「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
    佛陀時代,有一個弟子叫善和,人長得矮小黑醜,可是音聲卻曼妙好聽。一 天,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向佛陀請示:「佛陀!善和比丘是什麼因 緣長得那麼醜陋?可是,他的聲音卻是那麼和雅悅耳呢?」佛陀說:「很久以 前,當人的壽命有四萬歲的時候,也就是拘留孫佛 進入涅槃後,當時有一 位國王得到幾顆舍利,就請來很多土木工人,要建造一座巍峨的七層寶塔。
    這時有一個工人對同伴說:『僅僅幾顆舍利,國王為何要建築這麼大的寶 塔來供奉?這樣,既浪費金錢,又浪費人工。』同伴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 然,並勸他別多嘴,建塔是好事情,不要出口破壞。不久,七層寶塔終於完 成,很多人都生起無限的歡喜心。這時候,造塔的工人看到莊嚴巍峨的寶塔矗 立在眼前,忽然間,對先前生起的輕慢心感到慚愧。為了懺悔前罪,他辦齋供眾結緣,並且在塔尖上,裝懸一個金鈴。
    當時起輕慢心的就是現在的善和比丘,由於輕慢佛塔,所以受醜陋之身的果報;後來他能夠懺悔,並奉獻金鈴,所以今生有和雅的聲音,令聽到的人都能覺得身心舒暢。」 《瑜伽師地論》云:「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告訴我們佛教的因果論,種下 「因」未得「果」之前,果報是不會自動消失的。所以,不管時間經過多久, 所種下的善惡諸因,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 佛教的三世因果,指的是時間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認識因果不是宿命論; 因果業報,不是有佛或神在控制,更不是命中註定。而且要明白,凡事各有因果。種下什麼樣的因,自然會有什麼樣的果。就如《大寶積經》所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陳煌湶會長分享: 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貧窮的因果,經常喜捨的人生是富貴的因果,要學習手掌向上的人生。
    傅世光副會長分享: 1.明白因果,就不怨天;了解自己,就不尤人,相信因果絶對是公平。
    葉茂笙督導分享: 因果業報,不是有佛或神在控制,更不是命中註定,不是不報,而是時間未到.
    張淑琴督導分享: 種下 「因」未得「果」之前,果報是不會自動消失的。所以,不管時間經過多久, 所種下的善惡諸因,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所以身口意要清淨, 並要廣結善縁.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高雄小港講堂幸福中鋼讀書會
    日期: 2023年11月30日
    時間: 晚上8:30~9:10
    參加人員:陳煌湶.傅世光,蔣清月,吳登葉,董翔祥,李淑玲,李淑敏,林炳吟,張淑琴
    帶領人: 張淑琴
    出處:金玉滿堂1 佛光菜根譚 p064 第十課 學佛修行
    做人處世要知理、知事、知人和知情,
    學佛修行要知佛、知法、知眾和知慧。

    【提要】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修行?每個人從無始以來因為無明妄想,身、口、意三業造作許多業行,這些業有善的、惡的,也有非善非惡的業,透過學佛修行讓自己明白善惡行為的好壞,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為,能夠止惡行善,明因識果,去妄存真,以佛陀的言教作為修行的準則,讓人生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正文】

    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欽佩或景仰的對象。小時候,我們崇拜的對象,大多是父母;上了小學後,轉換對象為老師;到了青少年,對象轉成時下的青春偶像;過了青春飛揚時期,熱愛的對象逐漸減少,開始回歸可以啟發我們生命的對象。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真正圓滿覺悟的人,是人間的智者。因此,他的精神人格可以為我們所效法學習。話說,在舍衛國,有一位青年,衣不蔽體,神情慌亂的狂奔著。佛陀的弟子阿難*1遇見了,叫住他:「年輕人!為何這樣慌張?」「尊者!婆羅門*2說,如果想要生天,必須在十五月圓之日,赤身露體,身擦胡麻油,朝東疾走,遇到任何凶惡都不要避開,這樣就能生天了。我正在努力修行,希望能夠生天。」「你想要生天,不如我陪你去問大智慧的佛陀吧!他會教導你生天的方法。」阿難與青年來到精舍,阿難便將事情原委向佛陀報告。「佛陀!十五月圓日赤身露體向東疾奔,真的可以生天嗎?」佛陀對青年慈祥地開示道:「善男子!十五月圓,就如同我們內心沒有貪瞋痴的烏雲,心光能圓滿照耀。婆羅門要你把衣服脫光,這是要你把我執的鎧甲卸下,呈現我們本來的面目;婆羅門要你向前疾奔,是要你在修行道上,努力的精進,最後終能超越五欲六塵的五濁世間,到達禪悅法喜的天界。善男子!心中圓滿的明月,比天空的月圓更加重要啊!」

    我們為何要學佛?因佛陀是大智覺者,透過佛法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開發心地,使原本澄澈的心靈展現。古德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靈山塔,只要我們好好修持,清淨身口意,落實慈悲和智慧,自己就是一尊佛!

    分享:
    李淑玲:透過學佛,明白善惡行為的好壞,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並學會結縁

    蔣清月: 學佛及修行,解行並重,透過法會,經藏的神妙章句,讓自己的精神能量愈來愈好.人生也愈來愈充實.

    張淑琴: 學佛修行,透過禪悅法喜,及宣講弘法,讀書會帶領人,讓我深入經藏,法喜充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高雄小港講堂幸福中鋼讀書會
    日期: 2023年11月7日
    時間: 晚上8:30~9:00
    參加人員:陳煌湶.傅世光,蔣清月,吳登葉,楊士鐸,李淑玲,李淑敏,陳美智,張淑琴
    帶領人: 張淑琴
    出處:講演集10 人間與實踐 / 208 佛光會員的任務(續)

    四、發展佛教教育
    佛光會與普通社團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佛光會不以社會福利事業為限,更注重發展佛教教育,以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
    佛教,意謂佛陀之教,而佛陀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家。由於佛教的教育直指人心,活潑無礙,所以能適應各種時空,發揚人性光明的一面。
    佛光會經常舉辦各種佛學講座、佛法座談會,對於人心之美化不無小補,除希望大家能踴躍參與、共襄盛舉之外,更希望有志加入弘法行列的青年男女參加八關齋戒會、短期出家修道會等活動,乃至進入佛教學院、勝鬘書院就讀,接受佛教教育的洗禮,必定能更進一步將佛法勝義推廣到社會各個階層。
    五、推動國際弘法
    所謂「宗教無國界」。正信宗教追求至真、至善、至美,所以能超越時空,佛教的教主佛陀來往天上人間、佛國淨土說法度眾,是為國際弘法的先驅;佛法的真理主張眾生平等、重視群我關係、提倡融和交流、具有包容精神,所以在短期間內從恆河中游發展到整個印度。國際佛光會員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對國際弘法應具備當仁不讓,直下承擔的決心,以前瞻性、全面性的觀點來共同推動,例如︰在人才方面,我們應該自我培養正知正見、功德清望,並且發心成為解行並重的檀講師;佛光會員們不但盡力培養自己的語文能力,而且應該接引更多的當地人來弘揚佛法,讓佛教的菩提種子在世界各個角落生根結果。
    六、建設人間淨土
    每一尊佛有每一尊佛的淨土,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來完成西方極樂淨土,藥師如來以十二大願來實踐東方琉璃淨土,佛光會員應該效法十方諸佛,發心立願在人間創造我們的淨土。
    一個國家如果能做到國富民安、繁榮進步,這個國家就是一方淨土;一個社區如果能做到守望相助、彼此關懷,這個社區就是一方淨土;一個家庭如果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個家庭就是一方淨土;一個人如果能做到慈悲為懷,人我平等,這個人的內心就是一方淨土。簡言之,淨土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必求來世往生,如果大家都能從心理上自我健全,自我清淨,自我反省,自我進步,從而擴及到家庭、社區、國家,那麼整個世界就是佛光普照的人間淨土。

    各位佛光會員們,我們有六項任務︰鼓勵研究佛學、護持文教事業、舉辦社會服務、發展佛教教育、推動國際弘法、建設人間淨土。大家應當自許為社會的中堅、佛教的尖兵,以無上的悲心、無比的願力來完成我們的任務!
    陳煌湶會長: 建設人間淨土,淨土不在他方, 而是在內心,常常自我反省,不可以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除反省自己外,更要知錯能改,大師說: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 心靜國土淨,要自我進步,佛光人要為家庭社會盡一份力.
    傅世光副會長: 在人間福報看到師父們在國際人權的會議中發聲,把佛法的平等理念包容精神傳播世界,真的很了不起,如果没有專業的語文能力,良好的佛學基礎,是無法辨才無礙的.身為佛光人要起而效尤.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高雄小港講堂幸福中鋼讀書會
    日期: 2023年10月12日
    時間: 晚上8:30~9:10
    參加人員:陳煌湶.傅世光,葉茂笙.蔣清月,吳登葉,林炳吟,李淑玲,李淑敏,陳美智,張淑琴
    帶領人: 張淑琴
    出處:講演集10 人間與實踐 / 208 佛光會員的任務
    內容:
    「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地萬物都有生存的任務,所以儘管是一塊微不足道的小石子,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如果能善盡職責,成就大眾,都能在世間占有一席之地。現在的社會之所以有「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之譏,乃因許多人只貪圖權利享受,而不想盡責任義務,所以物質愈加豐美,心靈反而愈加腐蝕。處身於萬丈紅塵中的佛光會員,在這個世間上應負有何種任務呢?大師分六點為各位說明︰
    一、鼓勵研究佛學
    從過去以來,多數的佛教徒只重拜佛誦經,祈求福祿,所以不但不能提升層次,甚且有礙佛教發展,實在可惜!如果以學校為譬喻,誦經祈福只是小學的修持,如果要廣利眾生,還必須更上一層樓,做一個研究佛學,實踐佛法的真佛子。尤其大家都是抱定弘法利生的目標,同來參加佛光會,並非痴聚的烏合之眾,更應該精研佛理,彼此切磋,精進修持,互相勉勵,才能將佛法落實生活,利己利人.
    二、護持文教事業
    慈善布施固然是修持之一,但文教事業更能跨越時空,廣利十方三世眾生。所以《金剛經》強調弘揚四句偈功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功德。經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說︰「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此外,佛教的十法行包括書寫、供養、法施、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凡此無非說明文教在佛教弘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佛光會員除響應追隨、發心護持之外,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未來我們還可以成立佛教資訊中心、佛教報社、圖書館等,舉辦多種國際佛教會議,設置獎助學金,鼓勵大家撰寫佛教論文,創作佛教音樂、佛教歌曲,期能使佛法傳遍三千界內,妙諦普揚萬億國中.
    三、舉辦社會服務
    佛教非常注重社會服務,在經典中,佛陀曾說︰「我是眾中之一。」又說︰「佛法在大眾中求。」歷代以來的高僧大德,或修橋鋪路,方便行人;或施茶施燈,利濟行旅;或施粥施飯,救濟難區居民;或設立當鋪、磨房,以利百姓急需;或舉辦義診、施棺,賑助貧民;或成立養老院、孤兒院,濟老扶幼。佛教對於國治民安實在是貢獻良多!

    佛光會秉持佛陀廣度社會大眾的胸懷,除設有急難救助會,賑濟世界各地天災人禍、貧病疾苦之外,還舉辦淨化人心、把心找回來、環境服務、資源回收等活動,並組織服務隊為聯考考生、醫院病患、留學生、移民僑胞服務。今後,我們還應該成立電話法語中心、佛法諮詢中心、職業輔導中心、養老基金會、佛書交換研讀會、佛教慈愛團,讓社會各階層人士都可以得到佛光的普照,法水的滋潤。

    陳煌湶會長:身為佛光會幹部,深深的體認到做為一個佛光會員不但要深入經藏,要讓自己能夠智慧如海,更要發願弘法利生,考取宣講員後,除響應追隨文教的弘傳,「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吳登葉委員: 身為佛光人是榮譽的,是能夠人盡其才的平台,只要想發心就會有舞台.
    張淑琴督導: 一日佛光人,終身佛光人, 是我生命翻轉的開始.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112年8月份幸福讀書會
    日期∶112年8月8日(一一)
    時間∶20:30~21:05
    地點∶小港講堂1F觀音殿
    參加者∶董翔祥、葉茂笙 、陳煌湶、傅世光、李淑玲、李淑敏、張淑琴(共7人)
    帶領人∶張淑琴
    記 錄∶張淑琴
    主題∶金玉滿堂1 佛光菜根譚 288 第六五課 耐得住

    一. 以信心、耐心耕耘的田圃,收成必定豐碩;
    二. 以恆心、善心栽培的果園,結果必定甜美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賽跑,有耐力,能支持到最後的就是成功者,倘若中途脫隊,放棄了都不行。因此,只要我們有恆心達到目標,即使比別人慢完成也沒有關係,到達終點時,一樣會有人為我們喝采。

    在我們的社會團體,乃至生活周遭裡,常見一些大器晚成的人,經過時間的沉潛,一飛沖天、鵬程萬里。這正是說明,一個人的成長需要經過歲月的熬煉,就如松柏也需要經過霜雪嚴寒的洗禮,才能長得更為蓊鬱蔥蘢.
    鯨豚沉潛於大海,幽蘭深藏於山谷,能夠耐得住、禁得起沉潛的人,才會有更高的成就。正如一年的樹木只能當柴燒,十年的樹木可以製成椅凳櫥櫃,百年的樹木才能成為棟梁。

    自古以來,一般的讀書人都能韜光養晦,他們不急於出仕,重在涵容養量,以期大器晚成。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都是經過了沉潛、耐得住,才能散播自己的盛德清香。

    佛教的高僧大德,更是隱於山林,陸沉於大眾之中。像淨土宗的慧遠大師,三十年不出廬山;南陽慧忠國師,四十年安居一處;道楷禪師婉拒政要宴請;日本的滴水和尚沉潛於乞丐群中;印度八世紀的寂天菩薩*1沉潛於那爛陀寺*2,最後終於成為一代高僧;六祖惠能大師潛藏於獵人群中,十五年的歲月之後,才能成為中華文化之光。

    雖然人生光陰苦短,我們也不一定都要隱居山野,陸沉林泉;像現在的神童、天才,能夠早期展現才華,貢獻社會,服務人群,並無不可,也非不好。只是樹上的果實尚未成熟,不可輕易採擷;母雞孵蛋,尚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早熟的動植物和早成的人生,爭取時間發揮所能,固然很好;但是當因緣條件尚未成熟時,能夠自我沉潛、耐得住,以待因緣,也不見得沒有未來!

    1.忍得住責備,才堪造就;耐得住委屈,才能進德。

    2.想要求得進步,必須具有「學徒性格」,耐得住別人教、別人怪、別人訓,才會進步;不當「學徒」,如何「出師」?

    3.真理產生在寂寞中,耐得住寂寞,才有真理的產生;智慧產生在忙碌裡,捱得過忙碌,才有智慧的產生。

    張淑琴分享: 要忍得住責備,有時候事情考慮不週到, 衍生了浪費時間,所以就被別人訓了, 要耐得住,才能進步.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讀書會名稱: 幸福中鋼讀書會
    活動時間:112/5/11 時間PM20:30-21:30
    活動地點: 小港講堂1樓觀音殿
    召集人:陳煌湶會長
    帶領人/紀錄:張淑琴
    參加人員: (11位)張淑琴,陳煌湶,林炳吟,蔣清月,葉茂笙,李淑玲,李淑敏,董翔祥,潘立源,高小麗,傳世光
    題目: 佛光菜根譚 第23課: 忍耐

    忍耐不是退縮,而是面對人間不平時,用平常心對待;
    忍耐不是無能,而是面對毀謗譏諷時,用質直心釋懷。
    ──《佛光菜根譚》

    「能忍自安」,忍耐看起來是吃虧保守,其實「忍」之一字,是大力量,是大智慧,忍的力量勇銳無比。一個能夠忍耐的人,其性情是沉穩、安詳、理性、和平的,正因為有好的性情,遇到事情能夠忍耐處之,即可逢凶化吉、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經典說:「諸修行中以忍耐最為第一。」如果不能忍耐,縱有一些修行、功德,也不能成就。所以,一切修行功德中以忍耐最為第一。說到忍耐,要能忍耐貧窮、忍耐困難、忍耐痛苦。有時候受人的氣,能忍一口氣,便能避免是非爭吵,即使受人誹謗、輕視、誤會,也得忍受下來。俗語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人往往對喜歡的人、喜歡的境界容易生起貪著心,對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境則生起瞋恨心。如果我們對貪著心,能忍耐不執取,就不會有患得患失的苦惱。對於違逆的境界和人事,能忍一時之氣,不起瞋恨心,便不怕侮辱甚至災害降臨到我們身上。能忍一口氣,便增加了一份力量。

    有權力不能壓服人,會罵人的人不見得有力量。強權、武力更不能平服人的反抗心,中國秦始皇、德國希特勒都是明證。只有忍耐的力量最大,如漢朝韓信,他能忍胯下之辱,最後終能成就大功業。

    《佛遺教經》說:「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從字面上看,心上一把刀,一把刀插在心上而能面不改色,那是需要很大的耐力,或許忍受的當時很痛苦,但往往能得到意外的結果。忍的美德常是持戒者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名之為有大力的人。
    一代高僧玄奘大師,能到印度求法,能經過八百里流沙,克服種種困難,在於他「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的願力,而能有這麼大的抱負、願心和毅力,難道不是因為具有忍耐力嗎?唐朝鑑真和尚為了到日本傳戒法,歷經十二年,經過六次的艱難與挫折,最後到達日本時,雙目已失明,雖然他肉體受損,但是完成了畢生的願望,戒法也因此東傳。他這種為法忘軀的精神也就是從「忍耐」中培養出來的。

    在《雜寶藏經》中說明忍耐有五種利益:一、能忍耐就沒有人能怨恨。二、能忍耐就能成就一切事業。三、能忍耐就能受眾人愛敬。四、能忍耐就能有好名聲。五、能忍耐就能得生善道。

    當我們遇著不如意的事,碰到不如意的人,若能平心靜氣,自己反省,或許可以找出一條平順的路;用生氣來抵制,只有讓事情更惡化。
    葉茂笙督導: 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忍耐+和藹=力量, 忍耐是痛苦的, 但它的結困是甜蜜的.
    傅世光副會長: 忍耐可以逢凶化吉,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潘立源會員分享: 能忍一時之氣,就能夠海濶天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讀書會名稱: 幸福中鋼讀書會
    活動時間:112/6/08 時間PM20:30-21:30
    活動地點: 小港講堂1樓觀音殿
    召集人:陳煌湶會長
    帶領人/紀錄:張淑琴
    參加人員: (9位)張淑琴,陳煌湶,林炳吟,蔣清月,葉茂笙,李淑玲,李淑敏,宋秀香,傳世光
    題目: 佛光菜根譚 第22課: 讚美

    讚美的語言,像香水,小小一滴,就能瀰漫四周。

    「讚美」是一種發自內心對別人的讚歎之語,能令聽聞者增長信心、希望,生起歡喜、愉悅之心。而樂於讚美他人者內心是光明、健康的,能夠對別人讚美也是一種自我修養的美德。生活中有些人吝於讚美他人,這往往顯示自己沒有風度,不耐他榮,傲慢心、好勝心作祟。自我優越感太重的人,會覺得自己最好,別人都很差,當然也就無法欣賞、接受別人的美好了。

    讚美的語言人人愛聽,就是對於小孩子的教育,用讚美的言詞代替責備,效果往往更佳,而且用讚美方式教導的孩子,也會比常被責罵的小孩子來得有自信。

    在佛教中,讚美也是一門修行的功課,如普賢十大行願中,不僅要「禮敬諸佛」還要「稱讚如來」。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修菩薩行時,曾為一外道仙人,一次上山採藥時,看到弗沙佛入定,身放光明,景象殊勝,不禁生起無限的歡喜心,雙手合掌讚佛道:「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如此七天七夜,因此讚佛功德,而比彌勒菩薩早九劫成佛。

    有一位「香口」沙彌,於多劫前,因為讚歎佛的功德,而感得生生世世口出蓮香的果報,即便是在現世,只要看見別人有些微的長處,也一樣真誠地歡喜讚歎,因此,人人都樂意與之親近。

    我們和人相處,對人多一些讚美,就是在廣結善緣,增加福德。此外,讚美要有藝術,要能皆大歡喜,要能實至名歸。

    人際溝通專家黑幼龍曾談到,讚美要說到對方的心坎裡:讚美不要用空泛的形容詞;要真誠、具體地說出你感激對方什麼地方;主管、長輩也需要我們的鼓勵讚美;同時也要誠心感謝,並回應對方對自己的讚美與肯定。

    善用讚美的言詞,令人如沐春風,能促進人際間的和諧。同樣一件事,以不同的言詞表達,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例如,老王和小陳一起去吃清粥小菜,稀飯一下子就吃完了,老王向老闆要求加稀飯時,皺著眉頭說:「老闆娘,你真小氣,只給我一口稀飯,我呼嚕一下就喝完了。」結果,老闆娘臭臉回道:「稀飯是要成本的耶!」還加收他稀飯的錢;而小陳去加稀飯時,則笑瞇瞇地對老闆娘說:「老闆娘,你煮的稀飯真好吃!一下子就吃光了,可不可以再添一碗?」老闆聽了眉開眼笑,免費再送小陳一大碗香甜的稀飯。

    讚美是一門學問,讚美得當,是說真實語;讚美言過其實,則可能變成妄語、綺語,有阿諛、諂媚之嫌。無論如何,生活中多用語言讚美人,自己並沒有損失,又能令他人歡喜,何樂而不為呢?

    張淑琴督導分享:自從煌湶當了會長後,幹部與會員都感到會長很樂於讚美他人, 讀了這篇文章才發現讚美他人者內心是光明,健康的,是有修養美德的,中鋼分會很有福氣.
    林炳吟督導分享: 讚美如同寒冷的冬天的太陽,讓人溫暖.
    蔣清月會員分享: 讚美能讓家人和諧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Photogenic
    Photo uploader. To unlock this badge, you need to upload 30 new photos on the site.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讀書會名稱: 幸福中鋼讀書會
    活動時間:112/7/11 時間PM20:30-21:30
    活動地點: 小港講堂1樓觀音殿
    召集人:陳煌湶會長
    帶領人/紀錄:張淑琴
    參加人員: (10位)張淑琴,陳煌湶,吳怡真,蔣清月,葉茂笙,李淑玲,李淑敏,蘇惠鐘,顏宗欽,傳世光
    題目: 佛光菜根譚 第九課: 寬容

    了解別人是體諒之道,寬容別人是和睦之道;
    接納別人是群我之道,關懷別人是友愛之道。

    【提要】

    有的人生性尖銳,待人苛刻,凡事計較,絲毫不肯吃虧。面對這樣的家人、朋友、同事,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寬厚的心體諒他、包容他,因為寬容別人是和睦之道,寬容可以絕恩怨。所謂「做事要專,做人要寬」,能夠用寬容的鑰匙,打開褊狹的心扉,把身心安住在體諒上,世界會更寬廣。
    所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與人共處,以一顆寬容的心待之,能得人和,對人寬厚、包容,才會有福報。

    春秋時代的楚莊王,有一次因打了勝仗,在宮中舉辦盛大的晚宴,招待群臣及有功將士,楚莊王更叫寵妃許姬,替群臣斟酒助興,大家興致十分高昂。

    忽然一陣大風吹來,蠟燭滅了,現場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在混亂中,有人趁機拉住許姬的衣袖想要親近他。許姬就扯下那人的帽纓,然後掙脫離開,來到大王的身邊告訴他說:「有人趁黑想調戲我,我已拔下他的帽纓,請大王趕快叫人點燈,檢查是誰沒有帽纓,把他抓起來處置。」

    楚莊王說:「今天我請大家喝酒,難免會發生酒後失禮的事,不宜怪罪。再說,將士們為國賣命,我怎能為了顯示你的貞潔而侮辱我的將士呢?」於是,楚莊王即對大眾說道:「諸位,今天喝酒一定要盡歡,請大家把帽纓都扯掉吧!不拔掉帽纓不足以盡興啊!」
    於是臣子們都拔掉了帽纓後,楚莊王再命人重新點亮蠟燭,大眾盡歡而散。

    三年後,晉侵楚,楚莊王御駕親征。兩軍交戰中,楚莊王發現自己軍陣中有一名軍官,奮不顧身,所向無敵。眾人也受了他的影響而鬥志高昂,於是這次的戰役楚軍大勝而歸。

    事後,楚莊王找來那位軍官,問他說:「寡人見你此次與晉交戰,英勇無敵,寡人平時並沒有對你有特別的照護,為何你如此奮不顧身呢?」

    那人就對楚莊王懺悔三年前的「帽纓事件」,因感恩大王的寬厚包容,所以時時刻刻都想用生命來報答大王的恩德,這次兩國交戰,正是一個報恩的好機會!

    所以,生活中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若將他人的過錯牢記在心,念念不忘,只有增加更多的怨懟與仇恨,內心的不平只會帶給自己更大的痛苦。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心中能包容一切,自能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
    張淑琴分享: 與同修之間相處之道,寬容,讓自己能夠減少生氣
    陳煌湶會長分享: 與會員之間選擇寬容別人, 讓會長的工作較順利,叫義工也較能如願.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