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蘭陽-菩提心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Introduction
Joined 1 年前
0 Achievement
4 Points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蘭陽-菩提心讀書會
蘭陽-善緣讀書會
主題:歌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地點:蘭陽別院
時間:2025年02月14日16:00~16:40
帶領人:韋秋菊
記錄人:韋秋菊
參加人員:韋秋菊 張美雲 魏佩筠 江游琇婷 賴萬來 林瑞婷 曾繁奎
內容
「成就」在一般的理解,不外乎現世的成就自我,以及擁有名聲、掌握權力、累積財富等等;在大乘佛法裡,「成就」,即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
有不少人認為,出家人若要由凡轉聖,就必須割愛辭親、隱於叢林,也經常誤解「四大皆空」的含義,誤解「空」便是什麼都不要、都不追求,以為佛教講「空」就是空談玄理。
對佛教來說,「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也就是「波羅蜜多」。
「波羅蜜」是古梵語,意思是「度」──從此岸度到彼岸,「多」則是語助詞,意思等同「了」。翻譯成中文的佛經,在文字上選擇保留古梵語的「音譯」,而不作「意譯」,是為了保留最接近佛陀傳法時的完整概念,而不受文字翻譯的局限。
我們想要度過煩惱、度過困難、度過生死,更進一步轉苦為樂,轉差別為平等,轉煩惱為菩提,都要靠六度波羅蜜。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般若。稍後會有舉例和說明。
《金剛經》的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就是從此岸度到彼岸,達到波羅蜜多的法門,這個法門再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肉體的生命。
二、大眾的生命。
三、超越的生命。
四、不死的生命。
「肉體的生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肉身,人身難得,要好好愛護。「大眾的生命」是在群體生活中盡自己的本分。「超越的生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裡,為別人、為群體、為眾生奉獻所能並且利他。「不死的生命」就是佛教所說的「法身慧命」,生死不住於心,超越了生的苦惱與死的怖懼,了生脫死,不再輪迴於生死之中的永恆生命。
人間佛教
我們學佛,也理解佛法在世間,但是,佛法究竟是什麼?
佛,就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佛,超越有情眾生不覺悟的無明;也不若聲聞、緣覺二乘只追求自己的覺悟;佛,覺悟了菩薩尚未圓滿之境。
佛陀出生在人間、成長在人間、悟道在人間,涅槃也在人間;所以,佛教本來就是人間的佛教。目前世上流傳的佛教經典,是佛陀說法度眾的記錄,佛陀涅槃後由弟子集會、整理結集而成。佛陀時代的佛法,原本就是針對眾人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思想舉止,以及最終如何能得解脫而說,佛法自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出指導。佛教流傳到了現代,我們學佛,當然要有自己在世間積極的、勇猛精進的角色。
有些人以為佛法是用來逃避的,所以說「遁入佛門」、「遁入空門」等等,好像把佛法理解成遁逃、放棄、消極,而不要有所成就。
《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六祖惠能也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們若是厭離這個人間而求覺悟,若是放棄自己的能力,而心生退縮逃避,是沒有成就可言的。
佛教不是出家人專有的宗教,也不是供學者研究的思想文字,佛教應該是有益於全民大眾的;佛教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能為人間帶來幸福快樂的宗教。學佛法在於學出快樂來。自在、解脫、禪悅法喜都是快樂,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歡喜、快樂,因此活得快樂、幸福、自在,就是人間佛教所倡導的,是佛教精神在世間的實踐。
佛教是讓人得幸福的佛教,是讓人有成就的佛教,是人間的佛教,是人的宗教,是教人的宗教;恆以「無常」觀看人間而悟得「諸行無常」,勇猛精進並能「諸法無我」,「以無所得故」才能於「真空」得「妙有」,「涅槃寂靜」,成就無限。
這正是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轉化金錢為善財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認為,衡量功成名就的標準之一就是賺大錢。其實,關於財富,佛教雖然主張出家人要清茶淡飯,所謂「三衣一缽」、「衣單二斤半」、「頭陀十八物」;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貧賤夫妻百事哀」,一個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沒有錢財,否則如何孝養父母?如何安頓家庭、養家活口?何況布施救濟,也需要錢財作為助緣資糧,更不要說國家社會的各項發展,都需要國庫的豐實作為後盾。因此,人間佛教不輕賤錢財,只要是來路明白、用途正當的「淨財」、「善財」,都是有用的助緣資糧。
然而,我們也必須明白,世間的成就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比如:一個人的成長,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這過程有父母養護、師長教導,乃至各行各業供應衣食住行的因緣等等。我們讀書做人、成家立業,無不希望有所成就。但成就不是憑空想像,也無法不勞而獲。適當的外緣幫助,固然對自己有利;過分的依賴他人,也不能有所成就。
人往往貪心,如果有了錢,就會只想把錢存到銀行裡,就要積聚,那就不能創建事業;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都是五家共有*1的,若能夠不執著於錢的擁有,讓錢財流通,成就更多的好事,才能發揮金錢的價值。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共結萬人緣」,那麼俗世的錢就兼具了出世與入世的大用。
有些人執著於修行就不要有錢、不能有錢,要住在貧窮裡;但是,貧窮並不保證更高的道行,這樣也是有我、有住,執著於「我要有貧窮的樣子」才是行者。除非一個人不必做事,要做事就離不開錢,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若是一無所有,怎麼財布施?我們度生、布施,要有體力、才華、能力或願心,為什麼獨獨要排斥輕賤錢財,心或物質的貧瘠,在不同層面上會令布施和度眾有所侷限。
真正值得關心的課題,應是如何將信施的善財、淨財、聖財,好好用在有利眾生的事情上,不應該落入「貧窮才表示修為足夠」的執念。現代化的佛教,只要是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經濟、生活有利的事業,佛教徒都應該去做,這才是真正的「無住」、「無我」。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蘭陽-菩提心讀書會
蘭陽-善緣讀書會
主題:十修歌
地點:壯圍鄉永鎮濱海休息站
時間:2024年09月19日11:00~13:00
帶領人:知康法師
記錄人:韋秋菊
參加人員:知康法師 游勝芳 韋秋菊 陳揚慧 于淑卿 林妏晏 林達仁 楊天賜 張麗慧 胡培塘 張美雲 李麗燕 邱曉瑩 游佳倩
文章摘要
【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 佛學思想92 十修歌
一般佛教徒,為了求得證悟佛道,有的人參禪,到處打禪七;有的人一心念佛,希望將來往生極樂淨土;有的人熱中聞法,到處聽人講經開示;有的人喜歡法會唱誦,到各個寺院道場參加法會;也有的人勤於朝山,不畏奔波之苦,到處巡禮參訪。
佛教裡種種修行的方法很多,最終的目的就是想要「修行成佛」,但卻很少聽到有人講「修行做人」。實在說,修行首先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把人做好,所謂「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好,還怕佛道不能成就嗎?
而真正的修行,則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佛光山的各個道場,都在提倡〈十修歌〉,也就是:
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彼此不比較;
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
五修吃虧不要緊;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內無煩惱;八修口中多說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國淨土樂逍遙。
〈十修歌〉相應佛法,以音聲做佛事。因為佛教的梵唄、讚誦,大家都不是很懂得真正的意義,要依之而修並不容易;但是〈十修歌〉很淺顯、白話,與日常生活及人民的知識貼近,容易了解,容易做到。
〈十修歌〉的緣起,是因為我的母親在他九十多歲時,有一次到台灣。我怕他在台灣住得無聊,有一天就對他說:「過去當我還是孩童的時候,您叫我們要修行呀,怎麼修呢?」
「我來告訴你們!」於是母親就開始述說起來:一修怎麼樣、二修怎麼樣……在一旁的徒眾聽了,就把它記下來,他們說,這〈十修歌〉很有佛法的教化意涵,即使不懂得佛法的人,也能了解其中的意義。
比方說,「一修人我不計較」,我們不要跟人有太多的計較,就會覺得身心輕安自在。「二修彼此不比較」,平時不要有事沒事就喜歡跟人比較來、比較去,自然就不會生出許多無謂的煩惱。「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做人要有禮貌,跟人合作共事,要懂得尊重、包容、謙卑、禮讓;見了人要招呼、問候,尤其能夠經常面露微笑的人,自然到處受人歡迎,人家就會接受你。「五修吃虧不要緊」,所謂吃虧就是福,吃虧才有功德,才能進步,才能成長,所以要肯得吃虧,不要總想要到處討便宜,那是貪圖、僥倖、自私的想法。
「六修待人要厚道」,做人厚道,這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能夠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可以使人生昇華。「七修心內無煩惱」,這是更重要的修行,提醒你不要有太多的自私、執著、貪瞋、嫉妒、怨恨;再有口中要常常說好話,修讚歎法門,也就是「八修口中多說好」,那麼自然就會有人緣。當然,你若懂得,進一步做到「九修所交皆君子」,那麼就是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了。「十修大家成佛道」,如果人人都能按照〈十修歌〉來作為個人修行的密行,雖然不能馬上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你在當下,就已經成就個人的人間淨土了。
所以,道無古今,悟在當下,你能在唱〈十修歌〉的當下,感受到自己的道德在增長,人格在昇華,內心裡無比的安祥自在嗎?這就是〈十修歌〉所要帶給我們的修行利益,也是古今不異的修行意義。
心得分享:大家歡喜唱十修歌、陳揚慧師姐還用歌仔戲調表演、唱作俱佳、環境清潔完、再熏習佛法、大家都法喜充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蘭陽-菩提心讀書會
蘭陽-善緣讀書會
主題:[行佛]分享
地點:壯圍鄉永鎮濱海休息站
時間:2025年06月08日10:00~11:00
帶領人:韋秋菊
記錄人:韋秋菊
參加人員:韋秋菊 于淑卿 胡保甜 李寶彩 潘彩雲 林達仁 林彩雲 楊天賜 陳慧卿 吳金福 陳茂春 許麗琴 游佳倩 李麗燕 邱曉瑩 陳揚慧 陳儀玲 林美貴
文章摘要
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㊾行佛
過去一般佛教徒都說「我信佛」,若問他:「佛」是什麼?他卻說不出來。有些人遇到苦難時,就說「我求佛」、「我拜佛」;有的人平時覺得,自己有些行為需要規範,所以「我念佛」、「我學佛」,用以克制妄念、行為。但比拜佛、求佛、信佛更上一層的,那就是「行佛」。
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任何時候都能自動自發,覺照現前所行是否清淨,並藉由佛心把自己本具的寶藏開發出來。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例如:行佛的慈悲、喜捨、無我、忍耐、平等。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而已;想要有所成就,是要時時刻刻,每日地在生活中實踐,而不應是知道了訣竅卻束之高閣。
在佛教的經典裡,每部經都以「如是我聞」作為開頭,以「信受奉行」作為結束;能夠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所以,佛教講「解行並重」、「福慧共修」,都是說明學佛不能只在義理上鑽研,佛法要在生活中體驗、印證,唯有透過自己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為自己血液裡的養分,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因此,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我提倡「行佛」,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確切實踐佛法。例如佛要我們慈悲,則不可輕易傷害生命;佛要我們忍辱,則不可瞋心怒罵他人;佛要我們廣結善緣,則不可自私自利……唯有真正落實「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都能自動自發、自覺自悟的「行佛所行」,我們才能獲得佛法的受用,佛教也才能根植於人間。
成員心得分享
●胡保甜師姐分享:去長輩家關心訪視,聽他們說說心裡的話感覺很歡喜,不覺得自己也已經是75歲的長者了,服務中真的會忘記年齡。
●林美貴師姐分享:每天在大寮烹煮美味佳餚、看大家吃的很歡喜,自己更歡喜、一天沒來都覺得少了什麼的、也會忘卻自身的病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You need to login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stream items.
登入
or
現在註冊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