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蘭陽-善緣讀書會
    主題:[行佛]分享
    地點:壯圍鄉永鎮濱海休息站
    時間:2025年06月08日10:00~11:00
    帶領人:韋秋菊
    記錄人:韋秋菊
    參加人員:韋秋菊 于淑卿 胡保甜 李寶彩 潘彩雲 林達仁 林彩雲 楊天賜 陳慧卿 吳金福 陳茂春 許麗琴 游佳倩 李麗燕 邱曉瑩 陳揚慧 陳儀玲 林美貴

    文章摘要
    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㊾行佛

    過去一般佛教徒都說「我信佛」,若問他:「佛」是什麼?他卻說不出來。有些人遇到苦難時,就說「我求佛」、「我拜佛」;有的人平時覺得,自己有些行為需要規範,所以「我念佛」、「我學佛」,用以克制妄念、行為。但比拜佛、求佛、信佛更上一層的,那就是「行佛」。

    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任何時候都能自動自發,覺照現前所行是否清淨,並藉由佛心把自己本具的寶藏開發出來。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例如:行佛的慈悲、喜捨、無我、忍耐、平等。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而已;想要有所成就,是要時時刻刻,每日地在生活中實踐,而不應是知道了訣竅卻束之高閣。

    在佛教的經典裡,每部經都以「如是我聞」作為開頭,以「信受奉行」作為結束;能夠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所以,佛教講「解行並重」、「福慧共修」,都是說明學佛不能只在義理上鑽研,佛法要在生活中體驗、印證,唯有透過自己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為自己血液裡的養分,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因此,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我提倡「行佛」,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確切實踐佛法。例如佛要我們慈悲,則不可輕易傷害生命;佛要我們忍辱,則不可瞋心怒罵他人;佛要我們廣結善緣,則不可自私自利……唯有真正落實「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都能自動自發、自覺自悟的「行佛所行」,我們才能獲得佛法的受用,佛教也才能根植於人間。

    成員心得分享
    ●胡保甜師姐分享:去長輩家關心訪視,聽他們說說心裡的話感覺很歡喜,不覺得自己也已經是75歲的長者了,服務中真的會忘記年齡。

    ●林美貴師姐分享:每天在大寮烹煮美味佳餚、看大家吃的很歡喜,自己更歡喜、一天沒來都覺得少了什麼的、也會忘卻自身的病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