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蘭陽-大道讀書會
    時間:2024.5.16
    地點:蘭陽別院1樓
    閱讀讀書書籍:佛光山名家百人碑牆  第一課 精益求精
    人數:如欽法師、吳榮乾、黃水泉、嚴宜暉、林革娜
    帶領人:嚴宜暉
    導讀及心得分享:
    【碑帖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孔德成

    【作者】王之渙(六八八~七四二)盛唐詩人。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歸鄉十五年。後補文安郡文安縣尉。在職以清白稱,天寶元年卒於官。為人慷慨倜儻,才銳能詩。常擊劍悲歌,且與王昌齡、高適交往頗深。其詩以描寫西北風光最有特色,故「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名動當世。其詩文今多散佚,僅有絕句數首傳世。

    【書者】孔德成(一九二○~二○○八)當代國學大師、書法家。字玉如,號達生。生於曲阜孔府,係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書法初從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入手,後轉顏體及北魏〈張猛龍碑〉;四體皆擅,且精於甲骨、金石文字。後來遷往台灣,復建台北家廟,倡導儒學。自一九九五年起,於台灣大學中文系、人類學系兼任教授;歷任中央故宮博物院聯管處主任委員、中華民國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

    【賞析】
    這首詩看似平淡,卻傳達出一種深遠、遼闊且生生不息的人生觀,詩人在夕陽裡看見黃河滔滔流向大海,他不像一般人只會追憶過往,或升起「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慨嘆;反之,他知道如果想要再看到更遠處,還必須多費些力再爬一層,人不能只安於現狀,必須精益求精,才能從目前的環境中超越,提升更高的境界,不然就如死水一塘,了無生氣。努力進取的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往往有許多困難與挑戰,有待我們去突破、克服。

    過去印度有一名叫善順的人,為了求法,攀山越嶺,甚至被外道綑綁,火澆水灌,有感於求法事大,心力越加奮勇,終於掙斷了身上的繩索,來到祇園精舍,聽聞佛陀說法而得道了。唐朝玄奘大師到西方取經,也是歷經險難,幾至死地,卻無礙他求道的決心,十六年後,終於學成歸國,為中國佛教鋪設康莊的大道。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唯有步步踏實,步步登高,才能體嘗腳下扎實的安心及登高望遠的喜悅。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蘭陽-大道讀書會
    時間:2024.5.23
    地點:蘭陽別院1樓
    閱讀讀書書籍:佛光山名家百人碑牆  第6課 惜陰積善
    人數:如欽法師、吳榮乾、黃水泉、嚴宜暉、林革娜
    帶領人:嚴宜暉
    導讀及心得分享:星雲大師:惜陰積善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許多人在遇到禍事臨頭時,每怨天尤人,其實「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如果仔細檢點,將發現這都是在平時種下惡因,以致惡果現前。因此佛家常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中國古德也說:「愚者闇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如能平常多做好事,多積陰德,一旦因緣聚合,善報自會源源而至。光陰似箭,人生苦短,求福最佳良方莫過於把握當下,積極行善了。
    雖然大家喜歡求福報,可是每個人的福報卻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姊妹也都不會相同。這是為什麼呢?依佛教的立場來說,當然是脫離不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因果關係。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清楚說明了前世、今世、來世三世的福報厚薄是緊密相連的,就像串聯的鎖鏈,彼此牽引,相互影響。

    過去世的善惡行為我們已無法挽回,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為今生與來世的福報努力;不僅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當要如是,就是一個有福報的人,也要懂得惜福、培福。因為如果只知享福而不知惜福、培福,福報遲早會用盡;就如銀行存款只出不進,存款必定一天少於一天。又如一位學生,即使再聰明,如果不用功,最終也會落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下場。

    當然,福報有福報的來處,福報不是偷來的,福報也不是搶來的,福報不是妄想就有,福報更不是怨恨就可以獲得;那麼,福報從哪裡來呢?其實,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一念的善心,可以消除很多的罪業;一念的慈悲,能夠增加很多的功德。有的人因為「拾金不昧」而獲得福報;有的人因為「不貪不義之財」有了善緣;有的人因為「救苦救難」而消災免難;有的人因為布施明燈,而得以全家團圓。如「貧女阿照」,就是藉著施燈的因緣而遇到大富長者協助,所以能和父親團聚。

    因此,平時看到人點頭微笑、親切問候,或是舉手之勞的服務,乃至見人有難熱心幫助等;能夠成就他人的善事,隨時多做好事,這些都是和人結緣的方法,如此自然會增加福報。因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相互依存成就,共存共榮的生命體,所以想要獲得福報,廣結善緣,勤修布施,必能為我們累積今生、來世無量的福報。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蘭陽-大道讀書會
    時間:2024.5.30
    地點:蘭陽別院1樓
    閱讀讀書書籍:佛光山名家百人碑牆 第二撤 第9課 普渡眾生
    人數:如欽法師、吳榮乾、嚴宜暉、林革娜、張秀媚、張雲鳳、焦楊素卿、鄭香蒜、吳慧玲
    帶領人:嚴宜暉
    導讀及心得分享:指以一種廣大、無分別的慈悲心,引導一切眾生超越煩惱的生死流,到達解脫境界。《紅樓夢》第二五回:「我笑如來佛比人還忙,又要講經說法,又要普渡眾生《金剛經》云:「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佛教在現代如不重視資訊的價值,仍然關閉在深山叢林裡,形成個人自我的圈圈,坐井觀天,自我陶醉,不能和世界脈搏同時跳動,不能和大眾人心同時共鳴,怎麼能弘揚佛法?怎麼能普渡眾生?怎麼能解除眾生的憂悲苦惱?怎麼能貢獻於國家社會?現在寺院裡裝設電話,用電話連絡法務多麼方便;現在道場裡安置傳真、電腦,大家的心意交流多麼迅速!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蘭陽-大道讀書會
    時間:2024.5.31
    地點:蘭陽別院1樓
    閱讀讀書書籍:佛光山名家百人碑牆 第3冊 第9課 人人是佛
    人數:如欽法師、吳榮乾、嚴宜暉、林革娜、張秀媚、張雲鳳、焦楊素卿、鄭香蒜、吳慧玲
    帶領人:嚴宜暉
    導讀及心得分享:佛陀說:你會成佛。每個人都是佛。那麼,並沒有一個外在的權威或偶像,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如果我們存在問題,任何的問題,只有回到我們自己的內部,才可能得到解決。
    比如愛的問題,比如工作的問題,比如財富的問題,等等,一切的人生問題,之所以一直是問題,是因為我們一直從外部尋求解決的途徑。所以,永遠在滿足與不滿之間輪轉。

    就好像美國電視劇《整形室》裡的一個故事,一個美女覺得別人只看到她的美貌,而忽略了她真正的自我,於是要求整形醫生把她整成一個醜女。結果,做了一陣子醜女,她還是覺得別人不了解自己,又要求醫生把她整回去。
    我是佛」這句話不是傲慢的話,也不是夜郎自大的狂妄之言,這是佛陀開示的言教。佛陀成道時說「人人都有佛性」,這句話是要我們直下承擔,要肯定自我,要我們相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性能。
    在佛教裡求受過三壇大戒的比丘、比丘尼,應該都有誓願過:「我菩薩某某,今天在得戒某某菩薩座下求受具足戒……」所以,既然都已經成為菩薩了,如今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我們就應該要直下承擔「我是佛」。

    我認識佛,甚至鼓勵大家承認「我是佛」,這是因為佛教講究平等。佛有過去的諸佛,有未來的諸佛,也有現在的諸佛。如《法華經》裡,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你知道我是個好人,我是個善人,過去也有稱讚是智人、哲人、超人、能人、仁人;可是我們卻遲遲的不敢說「我是佛」。我雖是人,但人能成佛,佛是人成,人成即佛成;既然佛是人成,而佛陀也明確告訴大家,人人都能成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蘭陽-大道讀書會
    時間:2024.5.5
    地點:武荖坑風景區
    閱讀讀書書籍:佛光菜根譚第一冊中〈慈悲智慧忍耐〉篇
    人數:如欽法師、郭成昌、郭黃麗珠、吳榮乾、林志賢、嚴宜暉
    林革娜、張秀媚、黃巧、黃金葉、張雲鳳、吳蒼松、吳慧玲
    帶領人:嚴宜暉
    導讀及心得分享:
    星雲大師所撰寫的《佛光菜根譚》,以般若智、菩提心述說成佛的智慧。本文之作,是以第一冊中〈慈悲智慧忍耐〉篇的文字節選作為闡釋與發揮的材料,文中申明「人」,須經過「人事」的歷練,才能成長,
    「人」,須尊重「別人」的存在,才能擴大。
    一碗慈心粥,勝飲人蔘湯; 一杯清和茶,勝喝瓊玉漿;
    一口菜根香,勝嚼酒肉飯; 一念思無邪,勝辦滿漢席。
    時間是人生真正的資產,學問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智慧是人生真正的力量,健康是人生真正的快樂,
    自由是人生真正的幸福,慈悲是人生真正的寶藏。
    人生最高的美德是慈悲,慈悲歡喜可以美化生活;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智慧,智慧靈巧可以規劃生涯。
    人生最美好幸福的事,是心中有一盞明燈;
    人間最自由平等的事,是心內有一個真如。
    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可以用慈悲去化除;
    人與物之間的不協調,可以用智慧去解決。
    謙虛服務才有前途,禮貌尊重才有人緣,
    良好習慣才有威儀,勤儉好學才有成就。星雲大師正是最能將深奧的佛法以平易近人的文字予以彰顯的大家,筆者受益良多,為之疏解,作為自己的成長資糧,值得我們敬仰其偉大志業。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