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4/5/26 16:00-16:30
    貳、地點 蘭陽別院307教室
    叁、參與成員名單
    力峰 玉麟 秋華
    國治 素如 徐明
    玉美 椿旎 薇靜"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一切由己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當我們願意放下對「別人擁有」的執著,轉而積極地看待「我能做什麼」「我與這個世界有何關係」,那麼生命就不再是抱怨與逃避,而是充滿希望與力量的實踐。

    一切由己,不只是責任的承擔,更是自在的根源。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從這句話中找到心靈的安住處,開創一條安樂、自主的人生之道。
    「一切由己」不是自私,不是封閉自己,而是一種主動承擔、正向面對、融合世界的生活態度。它提醒我們,不要把幸福寄託在別人手裡,不要把命運交給外在環境,而要從內在建立起信念、責任與行動力。當我們願意對人生負起責任,就能活出自在安樂的人生,也能帶給他人溫暖與希望。

    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卻是一生的修行。願我們都能在生活中不斷練習「一切由己」,活出一份真正屬於自己的智慧與幸福。"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4/5/11 16:35-17:00
    貳、地點 線上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鄒德莉、江春鴻、林佳珍、李美蘭、林惠菁、陳倉福、陳溪長、林素如、陳瑞英、王國禎、邱幸璇、郭玫均、陳麗如、陳林寶琴、廖偲伃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一切由己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再共讀回顧篇章
    1、無我,是一個超越時空、泯除分別對待的'涅槃世界。
    2、人一旦有了這樣的心態,不管他走到哪裡,都會感到人生很痛苦。
    3、「一切由己」,就會「自在安樂」。
    4、這個世界、一切的眾生,都是和我有關係的生命共同體,又怎麼會不希望大家共存共榮,彼此安居樂業、幸福吉祥呢?
    5、一個人若能感受到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和自己有關係的,自然會對它產生歡喜,進而與它融和共存,那麼他就能擁有一個自在安樂的人生了!"
    伍、心得分享
    一切由己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可謂無我至高境界。
    人往往因所有的一切,別人有而我沒有而感到苦惱。
    若有此心態,不管走到那裏都會覺得痛苦。
    但,假若能「一切由己」就會「自在安樂」
    秉持這世間,這世界,都是我的,愛便由然而生。
    所以,能「與有榮焉」
    能「感同身受」
    有同理心,而體認生命共同體。
    世界上,一切眾生,都是和我生死相繫的生命共同體時,便會由衷期盼與人共存共榮,彼此一起安居樂業,。
    一個人若能感受到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和自己有關係,自然會對它產生歡喜,進而與它融和共存,那麼我們便能擁有自在安樂的人生。"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4/5/26 11:00-11:30
    貳、地點 蘭陽別院307教室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陳玫君、江春鴻、鄒德莉、詹素月、吳文琪、陳豐碧、柳美珠、趙貞媛、陳麗如、蔣忠慈、廖偲伃、黃秀琴、林佳珍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一切由己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大師引用《大般涅槃經》中的一句話:「一切屬他,則名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樂」,點出了人生幸福的關鍵所在:當我們把責任推給外在,把所有的好壞都歸因於他人,內心便會充滿不滿、比較、嫉妒與埋怨,這種「屬他」的心態,使人陷入痛苦的深淵。反之,如果能把人生的一切視為自己的責任、自我的選擇,便會轉化出一種積極、主動與踏實的快樂,這正是「由己」的力量。
    更深一層的體會在於,當我們將整個社會、世界、眾生視為「與我有關」的共同體,自然會產生關懷、愛護、願意承擔的心。這樣的胸懷不僅帶來個人的安樂,也促進社會和諧與整體的幸福。這是一種從個人出發、進而融入眾生的大乘精神。
    這篇偈語與說明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快樂與痛苦,常常不是來自環境的好壞,而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與態度。"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4/1/5 11:00~11:30
    貳、地點 蘭陽別院307教室
    叁、參與成員名單 " 邱秋微,趙貞媛,吳文琪,楊豐碧,郭玫均,黃秀琴,鄒德莉,柳美珠,詹素月,林佳珍, 陳麗如,廖偲伃,蔣忠慈,林君懿等 11人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隱者無爭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摘錄佳句、內容 "1、農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農夫們一步一步後退,便可以把一畦田的秧苗插好,原來退步也是一種向前。要知道,前面的世界固然錦繡滿眼,退一步的世界更是海闊天空。
    2、素食,既可培養慈悲心,又可增進健康,訓練耐力。
    3、安分守己,安於粗茶淡飯的生活,擺脫種種物欲的牽絆,我們的思想境界自然更高人一等。"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以隱者的心處世,
    海闊天空!
    無往不利,
    無處不行!
    因隱者能凡事
    一切平常心而隨緣自在。
    無得無失,名利上不增不減。
    因不爭,世事有何行不通之理。
    所以「手把青秧插滿天,低頭便見水中天」
    因六根清淨,而能
    退步原來是向前。
    以隱者的心處世,
    海闊天空!
    無往不利,
    無處不行!
    因隱者能凡事
    一切平常心而隨緣自在。
    無得無失,名利上不增不減。
    因不爭,世事有何行不通之理。
    所以「手把青秧插滿天,低頭便見水中天」
    因六根清淨,而能
    退步原來是向前。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4/1/5 16:00~16:30
    貳、地點 蘭陽別院307教室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黃薇靜、楊國治、林素如、范椿旎 等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隱者無爭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忙碌生活中,時而帶著隱者之心,讓自己處紅塵中,自築清淨地,雖忙而心不忙,
    俗務纏身也能抽絲剝繭的,沉著淡然一一圓滿處之。
    隱者心念,就是自在逍遙的心念。
    袖裏乾坤,腹中自有經緯。
    持正念,正知且正見,
    菩提道上自在前行。"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4/3/1611:00-11:30
    貳、地點 蘭陽別院307教室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陳玫君、江春鴻、鄒德莉、詹素月、吳文琪、陳麗如、黃郁雅、廖偲伃、郭麗容、黃秀琴、林佳珍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行慈悲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摘錄佳句、內容
    1、經典裡所說的,並不是要人去分別誰好、誰不好,而是告訴我們信仰要專一、要有智慧,不是信得多就有保佑;更何況佛教重視心地的開發,比求發財、求富貴更為殊勝長遠
    2、佛法裡有各種法門,不管是什麼法門,都是教我們如何調伏自己的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慈悲。
    3、慈悲為本」,修學佛法、行菩薩道最根本的條件,就是慈悲心的培養;儒家也說「仁者無敵」,慈悲的人因為廣結善緣,不與人結怨,所到之處都沒有敵人;慈悲是做人的根本道德,甚至可以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慈悲,就不像個人了
    4、人生最重要的是能行慈悲。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人生不能沒有信仰,而信仰要專一,要有智慧,要實地施行。
    佛法教我們如何調伏自己的心,最重要的要行慈悲。
    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修行就是在修正我們的行爲。
    慈悲心即佛心。
    修行佛法,行菩薩道
    根本的修行,就是慈悲心的培養。
    「仁者無敵」慈悲的人,因爲廣結善緣,不與人結怨,所到之處,都沒有敵人。
    慈悲是做人的根本德行,不慈悲不足爲人。
    慈是給人快樂;悲是爲人拔除痛苦。
    行三好,行四給就是慈悲的表現。"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3/12/15 11:00~11:30
    貳、地點 蘭陽別院307教室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 鄒德莉、柳美珠、詹素月、趙貞媛、吳文琪、楊豐碧、黃秀琴、陳玫均、郭麗容、 陳麗如 等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有道才重要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摘錄佳句、內容
    1、以救人救世的心,大慈悲的心、降魔的心,雖誅殺亦有功德。
    2、只要心裡有道念,就是心出家。
    3、能身心俱出家固然很好,若身不出家心出家,像六祖惠能大師在獵人群中十幾年,仍一樣在修行,也是境界很高的。
    4、只要是以佛心對待世間,箭箭射出的都是白蓮花。
    5、真正有修行的人,是身披精進的鎧甲,手持智慧的寶劍,統領六度的大軍,殺除煩惱的賊寇,表相並不重要,有道才重要。"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有道才重要
    「佛在靈山莫遠求
    人人有個靈山塔
    靈山就在汝心頭
    好向靈山塔下修」
    我們每個人內心本具真如佛性,應該好好地往自己心地下功夫。
    有人說「公門好修行」
    在公門即在公家機關做事,ㄧ要負責任,二要為人們服務,
    因緣廣泛,對向多元,要做得好,做得圓滿,在在都考驗著我們的處事能力與智慧。
    官做得越大,影響層面越多,是修福修慧的好因好緣。
    心中有道,官場即道場,正是福田可勤耕。
    修佛即修心,
    學佛就學一顆慈悲心
    ,有道,無處不菩提。"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3/7/7 16::00~16:30
    貳、地點 蘭陽別院307教室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 鄒德莉、柳美珠、詹素月、趙貞媛、吳文琪、楊豐碧、黃秀琴、謝明潔、游淑珍、郭玫均、陳素嬌、 陳麗如、黃郁雅、黃偲伃 15人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識人之要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摘錄佳句、內容
    1、所以真正的朋友,要從平淡裡知有真味。等於我們吃菜一樣,太油、太膩、太豐盛,你吃了幾次,可能就不高興吃了,反之,青菜豆腐,百吃不厭,就能吃出真味來。
    2、朋友之交有三種,上等朋友︰推衣解食患難扶持;中等朋友︰同甘共苦互助互勉;下等朋友︰利用友誼非法行事。"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與人相處先識人
    ,彼此相處愉快;
    與人共事先識人
    ,彼此共事愉快;
    領導人先識人,
    容易成就人。
    人生在世,少有完人,
    我們都是因不夠完美,而來人間修行。
    所以世間之人,總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用人先識人,取其所長,協助改造其所短;
    待人先識人,學其所長,容其所短。
    所以,先賢教我們
    「君子之交淡若水」
    彼此保持平淡有情,
    情義易長久。
    「無友不如己者」
    酒肉朋友少接近,
    患難見知己。
    朋友是我們人生中很重要的助緣。
    故,要以知慧識人,
    擇善而交,個個都是我們學習的善知識,
    生命中因而更加緣滿。
    與人交,識人很重要。
    多修習善法,以法識人,多善緣。
    先賢教我們
    「君子之交淡若水」
    彼此保持平淡有情,
    情義易長久。
    「無友不如己者」
    酒肉朋友少接近,
    患難見知己。
    朋友是我們人生中很重要的助緣。
    故,要以知慧識人,
    擇善而交,個個都是我們學習的善知識,
    生命中因而更加緣滿。
    與人交,識人很重要。
    多修習善法,以法識人,多善緣。"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3/5/26 11:00~11:30

    貳、地點 蘭陽別院307教室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廖思伃、黃郁雅、林佳珍、蔣忠慈、陳麗如、郭麗容、吳文琪、江春鴻、詹素月、鄒德莉、趙貞媛、郭玫均、游淑珍、黃秀琴、楊豐碧、柳美珠、謝明潔、林素嬌、陳品芸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歡喜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邱秋微導讀
    三、摘錄內容、佳句 "1、人生的煩惱、憂愁、歡喜、快樂,都是可以由自己創造的。人心好像工廠。
    2、不感覺到憂愁、苦難,反而覺得快樂。
    3、能創造歡喜,對自己的生活、修行非常重要。給人歡喜,把歡喜、禪悅佈滿人間。
    4、佛教要帶給眾生的,是歡喜的佛法。
    5、我們當下承擔、當下觀想、當下發心、當下接受世間的一切,和人生不必對立;甚至憂愁、困難也不必拒絕,那你即刻就可以轉苦為樂、轉憂為喜。
    6、創造歡喜、快樂,佛教應該鼓勵信徒這樣做,如此信仰才有價值。"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蔣忠慈:佛教常常強調是苦、空,苦會被強調出來,可是在大師的這篇文章歡喜裡面,歡喜放在苦前面,就是我們有一對歡喜的眼睛、歡喜的心,這個世界就有可能改變。

    廖偲伃:文章中的這句話「人生的煩惱、憂愁、歡喜、快樂,都是可以由自己創造的。」意思是指自己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沒有人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無論外在環境的好壞,自己需有能力去面對它及隨之產生的情緒,當下可以抒發情緒及發洩,甚至是轉念,所有都是自己的事,亦即所謂的「操之在己」,有智慧的人會選擇讓自己開心及充滿正能量,並且不斷地學習讓自己充滿歡喜的方法。

    鄒德莉:身體的緊繃尚且容易察覺,意念的執著卻難以覺察。大師雖生於憂患,長於困難,卻能喜悅一生,在於他「當下接受世間的一切,和人生不必對立」。若我們能放下執念,即刻就可以轉苦為樂、轉憂為喜,當下人間即是淨土!

    江春鴻:願意接受世間的一切,不計較,不比較,不執著,學著「轉苦為樂,轉憂為喜」,那麼一定能使自己歡喜也給人歡喜 照真圓照真圓

    趙貞媛:慈,是予樂;悲,是拔苦,能給人歡喜,必是菩薩心腸慈悲之人。有些人習慣把憂愁掛在臉上,彷彿全世界都虧欠了他,善緣就無法開展,常言道:「人在山上是個『仙』字,人在谷底,是個『俗』字。」哭著過一天還是笑著過一天,不妨學習佐賀的超級阿嬤,樂天知命,歡喜面對,轉念之後,柳暗花明又一村。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3/5/26 11:00~11:30

    貳、地點 蘭陽別院307教室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廖思伃、黃郁雅、林佳珍、蔣忠慈、陳麗如、郭麗容、吳文琪、江春鴻、詹素月、鄒德莉、趙貞媛、郭玫均、游淑珍、黃秀琴、楊豐碧、柳美珠、謝明潔、林素嬌、陳品芸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歡喜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邱秋微導讀
    三、摘錄內容、佳句
    1、人生的煩惱、憂愁、歡喜、快樂,都是可以由自己創造的。人心好像工廠。
    2、不感覺到憂愁、苦難,反而覺得快樂。
    3、能創造歡喜,對自己的生活、修行非常重要。給人歡喜,把歡喜、禪悅不滿人間。
    4、佛教要帶給眾生的,是歡喜的佛法。
    5、我們當下承擔、當下觀想、當下發心、當下接受世間的一切,和人生不必對立;甚至憂愁、困難也不必拒絕,那你即刻就可以轉苦為樂、轉憂為喜。
    6、創造歡喜、快樂,佛教應該鼓勵信徒這樣做,如此信仰才有價值。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蔣忠慈:佛教常常強調是苦、空,苦會被強調出來,可是在大師的這篇文章歡喜裡面,歡喜放在苦前面,就是我們有一對歡喜的眼睛、歡喜的心,這個世界就有可能改變。

    鄒德莉:身體的緊繃尚且容易察覺,意念的執著卻難以覺察。大師雖生於憂患,長於困難,卻能喜悅一生,在於他「當下接受世間的一切,和人生不必對立」。若我們能放下執念,即刻就可以轉苦為樂、轉憂為喜,當下人間即是淨土!

    江春鴻:願意接受世間的一切,不計較,不比較,不執著,學著「轉苦為樂,轉憂為喜」,那麼一定能使自己歡喜也給人歡喜 。

    帶領人:總歸一句:歡喜心如同下雨天,心念一轉看世界角度就會不一樣。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