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非-德本禪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文章:「三四六經:見法入流」。
    出處:佛陀的人間佛教-來自阿含經的真理。作者:釋永海法師
    時間:109年12月20日19時至20時40分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苑
    帶領人:許乃寅 紀錄:翁玉瓊
    出席:如浩法師、楊婉霜(回饋)、吳麗麗、盧志榮。

    帶領人:
    1、 帶領人分享文章故事中,外道之須深用假出家、偷法的前後因緣,以為「離生喜樂得初禪」、「心定而身心喜樂成就二禪」、「正念正智身心樂受成就第三禪」、「斷除憂喜心一境性成就第四禪」,不生煩惱,心就能得解脫嗎?
    2、 比丘僧團回答:「正觀四聖諦、十二因緣法,精進修持,以智慧斷除喜貪,自知作證,不受後有的慧解脫阿羅漢」,須深也是不了解,而去請示佛陀開示。
    3、 佛陀開示「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如實知見因緣生滅、苦空無常、無我,思惟再體驗,必能覺悟寂滅解脫的涅槃境界,須深當下遠塵離垢,得眼淨。
    4、 須深當下也懺悔,看見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的罪過,對於未來,將以正法律儀來約束自己,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功德增長,終不退減。
    5、 要觀照生命的緣起,五蘊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而永斷貪瞋痴煩惱,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才能成就阿羅漢的果位。

    分享
    如浩法師:
    (1) 雖然在禪定較容易正住,可以制心一處,但靜中修持、動中養性也是一種禪定,六祖惠能大師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只看見佛性,禪定有多種境界,所以也不一定修持都是要經過禪定功夫。
    (2) 「法住」別名也稱法性、真如,不管聖凡增減、善惡等,依然如如不動,境界是因緣和合而成;「涅槃」也稱「常樂我淨」,常者為恆常不變,沒有生滅;樂者永遠寂滅無絲毫的煩惱;我者沒有絲毫的束縛;淨者解脫一切的垢染,非常清淨。
    (3) 大師就像菩薩倒駕慈航,教化眾生,像建立佛陀紀念館就是要無我的人,才蓋得出來,因應眾生的需要,創造佛國淨土。大師在宜蘭佈教也是以攝受力度化眾生,如同佛陀度憍陳那等五比丘公案。
    (4) 佛法因緣生因緣滅,就像佛不能度無緣的城東老母,反而城東老母卻很容易接受阿難的教化,並且當下證得了初果;如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而佛無瞋恨心說:「當我成佛後,第一個度的便是歌利王」。修行秉持正念、正見,才能破除我執,看清每一個當下的因緣,都是成就菩提的方便。

    小米師兄:
    (1) 六祖大師為無盡藏比丘尼講解大涅槃經,說:「諸佛心法的妙理—即以心印心頓教的法門,與文字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2) 五祖為六祖講《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家開悟了。應無所住,就是他知道常住真心性凈明體;而生其心是什麼?能夠運用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我們是有所住而生妄心,人家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迷悟之不同。

    吳師姊:改變自我的命運,就是要選擇自己不後悔。

    楊師姊:有人問「您很快就會成佛?」「您知道什麼是佛嗎?」覺得自己唸佛行佛更要安住內心,累積福報,增長智慧。

    翁師姐:因為人生無常,所以要好好珍惜,把握當下。

    盧師兄:大師說「我是佛」,要依止佛陀教法,直立承擔「我是佛」,給人信心、歡喜、希望、方便。最後仍要「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總結:「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慈悲引導,往往容易走錯路,仍需藉善知識的智慧慈悲啟發領悟,直指究竟清凈自性。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