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文章:《佛光教科書第二冊-佛教的真理》無常
    時間:111年1月23日19時至20時30分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苑
    帶領人:如浩法師 紀錄:盧志榮
    出席:滿慈法師、翁玉瓊、許乃寅、楊婉霜(回饋)

    帶領人:
    1、 帶領人將文章整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表格易於了解受持。
    2、 帶領人提示文章的關鍵與重要字句,「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心念有生、住、異、滅;四季有春、夏、秋、冬」。
    3、 請大家分享「平時對無常體悟如何?如何應用在生活日常中?」。
    4、 面對犯十惡業的眾生也要觀待因緣,因為人有不同的教育環境、家庭背景;對於醫生宣告只剩下幾年壽命,不是自取煩惱,那是自私我好就好的負面思惟,應要把握當下,檢視起心動念,突破困境。
    5、 大師說要有「無我的心量」才能蓋佛陀紀念館,因為心心念念都是為眾生的方便。
    6、 以前佛法遭他人以盲導盲、有是似而非的說法,雖然是因應不同時空背景,但仍不脫離佛陀真義的本懷,因為無常一直在改變。
    7、 接受各種不同的理念,包容他人的意見與摩擦,大師常說和而不流,而不是等到要蓋棺論定後,當下即要轉變心態。
    8、 最後大師說:「因為無常,所以好的會變壞,壞的也能轉好」。「因為無常,所以使我們脫離不滿的現狀」。「因為無常,所以才會生起出離心,進趣佛道」。

    分享:
    滿慈法師:
    1、佛堂小朋友常常串習背誦華嚴經,也是薰習善念種子,因為小孩也發願要來出家當住持,就是在轉化善的業力。小朋友也常說:「我也是來學佛的喔!」
    2、把每天當做「人生最後一支香,我還有妄念嗎」的心態來做,把握當下、活在當下。

    許師兄:
    1、 以前想開餐廳,學廚藝,但接觸佛法後,改變心態,學習修電腦、水電,證明心是可以薰習。
    2、 無常故苦,是因為執著愛,怕失去,有誰可以承受的住?像是讚美別人,反而被人覺得是再酸本人,當下就要自己覺察,不再攪煩惱,給人因緣。
    3、 體認「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盧師兄:
    1、 體會無常現狀,就像一首詩詞所說「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2、 相應的一偈頌:「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策發自我精勤修學、努力不懈的心。

    翁師姊:
    1、 無常隨時都在,會產生緊張、害怕,反省自我遇到境界,要轉念化解,給他人快樂。
    2、 念念無常、隨順因緣、珍惜當下。

    楊師姊:
    1、〈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以此來警惕自己,謹記無常,慎勿放逸啊!
    2、因為無常,才有機會轉變我們的生命,提昇生命,以前投資被騙,了解因果法則後,就不責怪他人,因緣所生法,自作自受。況且人生無常,多反省自己,就會心開意解。現在懂得感恩知足,充滿希望幸福的路前進。

    總結:
    學佛從自我做起,同時要給人有得度的因緣,隨時調整自己心念、習慣、習氣。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文章:《人間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講義-八大人覺經》
    出自星雲大師

    時間:
    (一)、110 年 11 月 21 日 19 時至 20 時 50 分
    (二) 、110 年 12 月 5 日 19 時至 20 時 50 分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苑
    帶領人:楊婉霜 紀錄:盧志榮
    出席:滿慈法師、如浩法師、暖治、李浯燕、翁玉瓊、許乃寅(回饋)
    帶領人:
    一、 師姊先帶領大家唱大師的「十修歌」,以揚州小調帶動,增進大家讀書會默氣與情感。
    二、 帶領人提示文章的關鍵與重要字句,如「八大」意指「菩薩」;「五蘊」指「色受想行識」;「四大」指「地水火風」,因緣和合敗壞而散;「五欲」在世間指「財色名食睡」;佛法是指「色聲香味觸」。以李白詩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表示光陰易逝、勸人珍惜美好時光。
    三、 心是惡源,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四、 請大家分享「多欲為苦、心無厭足,是不是有造成身心疲勞,增長罪惡」的親身體驗?
    五、 請大家分享「四個覺知感受如何?如何應用在生活日常中?」。
    六、 分享對治懈怠,就是要常行精進,如 普賢菩薩警眾偈 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七、 愚痴從無明起,要學菩薩常念廣學(戒定慧)多聞(聞思修)能自利,而教化眾生能利他。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師、藕益大師,均說要廣學,而不是自是非他,而有排他性。
    八、 覺知貧苦多怨的行相,就是「上怨天神、下怨世間、內怨眷屬、外怨師友」,要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富貴從布施而來,所以對人我誤會、緊張,要釋出善意,要常給人歡喜,慈顏善目。舉例迦延尊者開釋貧窮者,要把貧窮賣出去給尊者的故事。
    九、 佛陀有八萬四千法門,發大乘心,普濟一切,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如何廣修福德?就是要修十善業、持戒、供僧等。舉例,印度的阿育王為見佛陀舍利子,因廣修福德,福報身相因而重於龍王。
    十、 五慾過患就是「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快樂常無聲流逝,如刀刃上之蜂蜜,有割舌之患。
    十一、 大乘菩薩道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天人要考驗舍利弗是否具有大乘心,示現孝子要尊者布施眼睛為母親治病,尊者因為碰到違緣障礙,因而退失大乘心。
    十二、 最後行菩薩道就是要精進行事,慈悲修慧,至涅槃岸就是常樂我淨之境。

    分享:
    滿慈法師:
    1.舉 5 位小朋的許願,最後一位許下願「我永遠都非常滿足」,以滿足來止息,安貧守道。淡泊名利簡單為要,不是看到拍賣會、有折扣、有促銷活動,而想要囤積物慾心態,產生煩惱,像之前有學生為了佛館 STARBUCK 沒有開門,不能換點數鬧脾氣的故事。
    2.把每天當做「人生最後一支香,我還有妄念嗎」的心態來做,把握當下、活在當下。
    3.希望引導鼓勵各分會於共修或開會來研討,產生對人間佛教宣講員的信心,並廣結善緣,常常出現菩薩相。

    如浩法師:
    1、.我們無法出離生死,是因為執著有個我,常常自問「為什麼總是我?」所以思惟器世間領受共業果報,在有情世間得報土環境,才有機會脫離生死淪迴。
    2. 「八大人覺經」有 3 個面向:(1)轉迷為悟:轉菩薩道果位(2)回小向大:轉心識,趣入大乘(3)三乘皈依:歸於一佛乘。3. 以安世高大師傳為例,還要去償還他宿生所殺的命債。所以因果是不可隨便造的,也不可以隨便發脾氣的。比丘沒有隔夜之仇。像是佛教的布薩,到佛堂舉眾誰犯錯,但是離開即視為清淨。我們常常牽扯只為了一個「理」字,沒有反求諸己。
    4. 持戒即是不侵犯人家,不只是隨順因緣,否則破戒無法出離輪迴。佛陀成道要入涅槃,由大梵天王及釋提桓因等諸天勸請,佛陀才肯為一切眾生宣說佛法與解脫法門,只因鈍根眾生長久以來沉淪生死、難以出離。
    5、.眾生貪愛產生執著愛染,而生起種種痛苦,佛陀教導觀想「不淨觀」,以減少對他身及自身的淫欲貪愛。如果能以不淨觀善攝其心,就能去除貪愛染著。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許師兄:
    1、.以前開餐廳,喜歡生魚片;現在受戒,聞聲救苦,發大願,不忍眾生苦。
    2、.立定自己目標,學習玄奘大師「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的精勤精
    3. 以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念佛觀、數息觀」等五種息滅心中煩惱魔障,分別來對治「對治貪欲、瞋恚、愚痴、我執、散亂」。
    4、.「人要活得有價值」,電學考試不是僅考 60 分及格就好,精勤不懈怠,以後提醒不會犯錯。
    5. 相應三皈依,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以彌補自己不足,布施法,把心打開、為善最樂。給人幫助,就是自利利他,如佛光山都會為迎接信徒準備便當一樣。之前參加修道會,連同房睡覺的師兄都口口聲聲唸佛,常行精進。

    盧師兄:
    1.自己也有「心無厭足」的體驗,以前自己投資買賣房地產,買了一間後賣掉,賺了營頭小利,又繼續再買,已經擁有了還是慾望很多,賺了 100 萬,還想再賺 1000 萬,增長貪瞋癡三毒。現在想想真得是「何處惹塵埃」,生死疲勞,從貪欲起。.
    2.常常思惟起生死無常,就會隨時提醒自己,要提起正念。
    3.大師就是「發大乘心,願代眾生受無量苦」的榜樣,而且發願要「普門大開」。

    翁師姊:
    1、.以前應酬吃飯,現在減少,因為步入中年,思惟「如果還有明天」,還有多少年可以為眾生服務。
    2.簡單生活,少欲知足,親近道場,心中有佛祖。

    暖治師姊:
    1.「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因為自己沒有思惟無常,造成貪得無厭懈怠、墮落,還有很多要學習。
    2.走入道場,聽聞佛法,覺得幸福又美滿。要常多多用功薰習經典。有時也常想富貴險中求,因而墮落萬障深淵,所以要朝菩薩道精進,珍惜眠滿人生。

    李師姊:不要期待他人,因為是非對錯很難分清楚,自己的心頭抓得住。

    總結:「佛說八大人覺經」是戒定慧三學的基礎。佛弟子們應於晝夜六時,至心誦念。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文章:「佛法真義」第2冊P.145「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出自:星雲大師
    時間:110年11月7日19時至21時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苑
    帶領人:盧志榮 紀錄:吳麗麗
    出席:滿慈法師、如浩法師、翁玉瓊、楊婉霜(回饋)、黃暖治

    一、帶領人:
    1、 給人利用也是一種結緣。人,不要害怕給人利用,有東西也不要怕和人分享。
    2、 「給人」就是給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3、 自己吃虧一點,被人利用、占便宜,也是一種廣結善緣。
    4、 能給人利用,發揮生命的功能。
    5、 給人利用,就是廣結善緣;因緣愈多,成就愈大。

    二、 提問一:大師給人利用價值的功德? 提問二:日常生活中,我有給人利用的價值嗎?

    三、分享

    滿慈法師:
    (1) 金剛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2) 不僅拜佛,要常常聽經聞法,為他人宣說,種下得度的因緣而開悟解脫。
    (3) 大師為成辦道業,忍受餓好幾餐,因而發願普度眾生,創立樟樹林、滴水坊以隨喜方式投功德箱,不訂價錢,成就大師「給的人生」。也把人生當三百歲,發揮極限。
    (4) 近來投入偏鄉孩童的好苗子計畫、公益信託之善款利用,都是大師印證「非佛不做」,大師一心都為弱勢偏鄉學子著想,所以我們後學要努力完成大師心願。
    (5)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為什麼好相應,因為給人利用而肯定,要常說OK、YES,能量才會滿滿。

    如浩法師:
    (1) 以大師給人利用的價值為追尋的目標,比對自心學到多少?遇到不如意事,就不歡喜而不來道場,學佛愈久執著愈大,只求自我感受。人人都有成佛機會,但個個沒有把握。
    (2) 要思考負面能力,否則逆境來了,起不了作用。要學習放下,調整為零,不是產生躲好躲滿的心態。對事不人,改變自己。
    (3) 主動幫忙是菩薩性格,給人利用是給人因緣。未成佛道,先作眾生牛馬,就是給人利用的價值。

    婉霜師姊:被人利用生氣?但我可以給您利用服務;未成佛前,先結人緣。大師成辦印度沙彌學巴西如來之子計畫、菲律賓光明大學,都是奉獻佈施。

    麗麗師姊:六年前接觸道場因學習大師不計較、不比較,改變想法,因為水無深淺、自已才有深淺,歡喜給人利用。

    暖治師姊:認同大師「人生三百歲」,我們又做了什麼?另外參加「心的里程」活動,了解有價值被人利用,被肯定利用。發心發願,追隨佛陀教法,不輕易得罪人,待人厚道。

    玉瓊師姊:在道場打掃清理,被人說是傻瓜,但是做得歡喜,也感動女兒也主動來幫忙。感謝家人付出,給人感動,做好榜樣。

    四、最後帶領者請大家用一句話歸納今日感想:

    志榮師兄:給人利用就是廣結善緣。
    玉瓊師姊:給人利用才有歡喜的價值。
    暖治師姊:給人利用才能發揮生命的功能。
    麗麗師姊:給人利用就是別人肯定你的能力。
    婉霜師姊:給人利用就是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五、總結:大師的給人利用價值,就是因緣所生法的體認,建立感恩美德、培養隨緣習慣,了悟真實人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普賢十大願」
    出自:星雲大師
    時間:110年4月25日19時至21時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 帶領人:吳麗麗 紀錄: 楊婉霜
    出席:如浩法師、許乃寅(回饋)、盧志榮

    帶領人:
    1、 以吉祥鼓開場,唱「點燈」收攝身心。「普賢十大願」第一大願,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禮敬低頭是降伏了自己的慢心,慢心降伏了就能廣結善緣,與人為善。
    2、 稱讚如來,是「語言的布施」。學習說好話,以隨喜讚歎給人歡喜,也是種修行。
    3、 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無限的奉獻」不管有緣無緣,都是我供養結緣的對象。
    4、 懺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要信願佛力的攝受加持,藉此激發我們內心的清淨,不再重蹈覆轍。
    5、 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在隨喜的當下,超越人我的分別,平等護念一切的眾生。舉左宗棠出兵打戰後回來輸「天下第一棋手」的故事。
    6、 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以善巧方便傳播真理,讓佛教可以普及化、生活化於大家的生活之中。大師創辦佛光會,誏檀講師來宣揚佛法。
    7、 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對於有賢能、有道德、有學識的人,我們都要把他們視為諸佛,禮遇、護持他們。
    8、 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恆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普賢菩薩的第十個大願,將所有的願力、功德集合起來,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使大家都能成熟善根。
    9、 提問一:哪一段您自己印象最深刻? 提問二:如何實踐普賢十大願?

    分享:
    如浩法師:
    (1) 廣修供養,所供養對象,不論有緣無緣,一律等施,不可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也不可有我慢心,也不誏接受者產生自卑愧咎之心。
    (2) 以社會新聞無常為例,問大家有無胸量,說:「還好無常是發生是自己的家人,不是他的家人」。歷史上范仲淹的心胸寬大,別人不要絕子絕孫的墳墓,他接受己用,反而造就風水寶地。另外還捐出家裡做學堂,心念改變因緣。
    (3) 吃素,不再跟眾生結惡緣,但一善不能抵一惡。
    (4) 當眾生的千手觀音,改變自心就改變他人,發揮同事攝。
    (5) 佛陀將要入涅槃,帝釋天梵王一直來勸請佛住世,就是「聖賢禮遇」護持。
    (6) 「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任何起心動念,都要看待心念要如何解決,要學習斷我執、法執。
    (7) 佛制戒是隨做隨制,而以懺悔來彌補不再犯,自己不如法要警愓不犯懺悔,他人好事情就要隨喜讚歎。
    (8) 十法界(四聖、六凡),無分別心來恒順您,也就是為我;真理遍法界,要在生活體現,不是二分法,說理想與現實的不同。

    許師兄:
    (1) 分享敦煌壁畫中「捨身餵虎」故事,深受愛戴的國王之三太子願意捨身餵虎,此乃釋迦牟尼佛的前生。
    (2) 《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3) 隨喜他人功德,不毀謗、不嫉妒,也不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而抱怨。

    楊師姊: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六度告訴我們方法,不是要求他人,要從自心做起。

    吳師姊:過度擔心子女反而不安,現在改變心態用讀頌大乘經典,心就不掛礙。

    盧師兄:實踐普賢十大願,就是發揚大師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希望」。

    總結:學習大師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多看他人優點,不看他人過失。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非-德本禪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年前
    影片欣賞:「雁行。菩薩行」 出自:人間佛教讀書會
    時間:109年11月22日19時至21時00分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苑
    帶領人:盧志榮 紀錄:楊婉霜
    出席:如浩法師、許乃寅、吳麗麗、翁玉瓊(回饋)。

    帶領人:
    1、 以「點燈」歌曲開場暖身,讓大眾身心自在,點一盞心燈,照亮心中的菩薩行。
    2、 「雁行理論」強調的是團隊合作、輪流領導、激勵同伴和互相扶持等四項內涵。
    (1)「團隊合作」,是指組織中的成員若目標一致,團結合作,會比個別努力更快到達目的地。
    (2)「輪流領導」,是指輪流擔任領導的任務。
    (3)「激勵同伴」,則是指同事之間的互相鼓勵,以提升組織的效能。
    (4)「互相扶持」,是指同事間互相協助,以共度難關。
    3、 「團隊合作」就是佛光山的宗風:集體創作、同體共生、尊重包容,心中有大眾,您中有我,我中有您。「一個人雖然走的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的更遠」。
    4、 「輪流領導」就是制度領導,換位思考來成就一切。
    5、 「激勵同伴」:接受批評與鼓勵,相互扶持,目標一致,面對未來。
    6、 大師說,佛光人的理念:(1)光榮歸於佛陀(2)成就歸於大眾(3)利益歸於常住(4)功德歸於檀那(施主)。佛光人的精神: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眾第一,自己第二。信徒第一,自己第二。所以要學習雁行的助緣「風」,不需要掌聲、不期待讚美,只是默默地給予。
    7、 大師說,佛光人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所以我們要以善巧方便來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學習大師「給」的人生,以無為有,成就佛光長流五大洲。
    8、 提問一:菩薩行的目標為何? 提問二:影片中最深刻體認哪一點? 提問三:要如何學習「雁行。菩薩行」?
    分享
    如浩法師:
    (1) 菩薩行的目標就是成佛,但要以無畏、無私不棄捨眾生,為大眾不為自我,有一致性方向、不放棄的態度。不以方便當成是隨順,忽略自覺。也要隨喜他人的良善,放大眼界、心胸開闊,關懷眾生。
    (2) 佛光山是臨濟宗的傳承,但是八宗兼弘,同體共生,每個時代皆有因緣,以我們佛教為傲,造福後代子孫。
    (3) 人間佛教離不開生活的行住坐臥,脫離了三法印,便落入所知障,走偏而不自覺。要具有正知正見,反思印證,一切如法行持。
    (4) 大師成立佛光會,給我們信眾一起發揮的舞臺,給人因緣,要對方感受我們的好。

    許師兄:
    (1) 菩薩就像風一樣,馨香會隨風飄散,讓眾生如沐春風。布施不是只給人溫飽,而是藉由心靈撫慰人生,引發善的傳遞,如同「食物銀行」,設身處地給人方便,不用言語,以慈悲心攝受。
    (2) 學佛不寄情虛空、把握眼前,身體力行五戒十善。

    吳師姊:人之初,性本善。要與人結緣,引發善的循環,而且要從自我做起,默默給予,如同賣菜阿嬤陳樹菊,讓世界看見臺灣不平凡的慷慨。

    翁師姊:道場就是團隊合作的寫照,如辦法會要有香燈、場地佈置、大寮等分工,大眾一起集思廣益,集體創作,而且要放下自我身段,來面對不同衝突,像雁行的風一樣,只是默默地給予。

    楊師姊:學會領導及被領導,從服從領導者,體悟尊重他人才是優秀。

    總結:學習大師同體共生,尊重包容,發揚人間佛教。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非-德本禪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年前
    文章:「三四六經:見法入流」。
    出處:佛陀的人間佛教-來自阿含經的真理。作者:釋永海法師
    時間:109年12月20日19時至20時40分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苑
    帶領人:許乃寅 紀錄:翁玉瓊
    出席:如浩法師、楊婉霜(回饋)、吳麗麗、盧志榮。

    帶領人:
    1、 帶領人分享文章故事中,外道之須深用假出家、偷法的前後因緣,以為「離生喜樂得初禪」、「心定而身心喜樂成就二禪」、「正念正智身心樂受成就第三禪」、「斷除憂喜心一境性成就第四禪」,不生煩惱,心就能得解脫嗎?
    2、 比丘僧團回答:「正觀四聖諦、十二因緣法,精進修持,以智慧斷除喜貪,自知作證,不受後有的慧解脫阿羅漢」,須深也是不了解,而去請示佛陀開示。
    3、 佛陀開示「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如實知見因緣生滅、苦空無常、無我,思惟再體驗,必能覺悟寂滅解脫的涅槃境界,須深當下遠塵離垢,得眼淨。
    4、 須深當下也懺悔,看見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的罪過,對於未來,將以正法律儀來約束自己,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功德增長,終不退減。
    5、 要觀照生命的緣起,五蘊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而永斷貪瞋痴煩惱,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才能成就阿羅漢的果位。

    分享
    如浩法師:
    (1) 雖然在禪定較容易正住,可以制心一處,但靜中修持、動中養性也是一種禪定,六祖惠能大師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只看見佛性,禪定有多種境界,所以也不一定修持都是要經過禪定功夫。
    (2) 「法住」別名也稱法性、真如,不管聖凡增減、善惡等,依然如如不動,境界是因緣和合而成;「涅槃」也稱「常樂我淨」,常者為恆常不變,沒有生滅;樂者永遠寂滅無絲毫的煩惱;我者沒有絲毫的束縛;淨者解脫一切的垢染,非常清淨。
    (3) 大師就像菩薩倒駕慈航,教化眾生,像建立佛陀紀念館就是要無我的人,才蓋得出來,因應眾生的需要,創造佛國淨土。大師在宜蘭佈教也是以攝受力度化眾生,如同佛陀度憍陳那等五比丘公案。
    (4) 佛法因緣生因緣滅,就像佛不能度無緣的城東老母,反而城東老母卻很容易接受阿難的教化,並且當下證得了初果;如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而佛無瞋恨心說:「當我成佛後,第一個度的便是歌利王」。修行秉持正念、正見,才能破除我執,看清每一個當下的因緣,都是成就菩提的方便。

    小米師兄:
    (1) 六祖大師為無盡藏比丘尼講解大涅槃經,說:「諸佛心法的妙理—即以心印心頓教的法門,與文字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2) 五祖為六祖講《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家開悟了。應無所住,就是他知道常住真心性凈明體;而生其心是什麼?能夠運用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我們是有所住而生妄心,人家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迷悟之不同。

    吳師姊:改變自我的命運,就是要選擇自己不後悔。

    楊師姊:有人問「您很快就會成佛?」「您知道什麼是佛嗎?」覺得自己唸佛行佛更要安住內心,累積福報,增長智慧。

    翁師姐:因為人生無常,所以要好好珍惜,把握當下。

    盧師兄:大師說「我是佛」,要依止佛陀教法,直立承擔「我是佛」,給人信心、歡喜、希望、方便。最後仍要「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總結:「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慈悲引導,往往容易走錯路,仍需藉善知識的智慧慈悲啟發領悟,直指究竟清凈自性。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非-德本禪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年前
    文章:「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
    作者:星雲大師
    時間:109年12月27日19時至21時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苑
    帶領人:吳麗麗 紀錄:盧志榮
    出席:永勤法師、許乃寅(回饋)、翁玉瓊、張彩薇、董束琴

    帶領人:
    1、 帶領人分享妙慧童女向佛陀請教十種幸福之道,要得到受端正身,就要修大慈、不起瞋心;得富貴身就要修行施、無輕慢心、不希果報;要眷屬和睦就要棄捨離間語、令住正見、正法令久住;要解脫,就要不妄加損害、於佛菩提生淨信;要自由自在,就要見他修善隨喜、禪定勤修習;
    2、 要處世無怨就要無諂心親近善友、無嫉妒心、獲名譽心常歡喜、於菩薩行無輕毀心;所言人信就要言行一致、不覆諸惡、聞法不求過失、說法者不生惡心;離法障清淨就要意樂攝三律儀、聞經不生誹謗、見菩薩生一切智心
    3、 要能離諸魔就要了知法性平等、發起精進。、常勤念佛、一切善根皆悉回向;要臨命終時諸佛現前就要所求施令滿足、諸善法深生信解、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4、 職場遇到溝通不良、見解看法不一的同事,就常會看讀頌此經文,種什麼因感什麼果,要與人為善,不要結惡緣。

    分享
    永勤法師:
    (1) 有佛法不講外道神通,是要淨化我的心、實踐六度。像有人看到阿飄,就說是看到白衣大士觀音菩薩,因為要給予信仰。
    (2) 要給人因緣,自己才會有好因緣,如童軍的行持、做義工,不是只求眼前的果報。
    (3) 慈容法師說「幸福之道」就是「家庭沒病人,牢獄沒親人,外頭沒仇人,圈內沒小人,身邊沒壞人,辦事有熟人,談笑有哲人,聚會有高人,喝茶有賢人,閒聊有達人」,以五和理念共同創造美好社會。

    小米師兄:
    (1) 五祖大師說以神秀的偈文「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依此偈修可以免墮惡道、有大利益,是給我們方便法門(不了義法),因為我們都有執取妄想,就像眼睛成像原理是用倒影在看世界。
    (2) 舉廣欽老和尚被指責偷拿東西的公案,是老師要考驗他,廣欽老和尚的心也是如如不動。對於惡友所不起瞋心一段,用摩登伽女愛上阿難的公案,佛陀以慈悲開示觀身不淨(五停心觀),摩登伽女因而證果。
    (3) 學習大師的「老二哲學」,您大我小、您對我錯、您有理我無理,這樣就不會有輕慢心。

    董師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起煩惱,已生惡令永斷,不把煩惱帶去明天。

    張師姊:若人生無事,就不要去惹事。遇同修的無理回應,但了解他人無惡意,站在他的角度為他著想,就會很快樂。

    翁師姐:職場遇到同事沒有站在他的立場,他人就會生氣不理人,但仍要時時刻刻對人笑臉、適時伸出援手幫忙他,因為具正知正見,才能看清楚事實。

    盧師兄:產生勝解心,就要依止善知識,知道做的殊勝,與不做的過患,才有能力知取捨。

    (4) 總結:學習花朵從種子綻放、萬紫千紅,也是經過六度(布施:見心生愉悅、持戒:不侵犯其他植物、忍辱:耐得住風霜雨雪、精進:生命而生生不息、禪定:寧靜地開放、般苦:蘊含無限的智慧)。用恭敬心、清淨心來看自己和眾生,自己是佛,眾生也是佛。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非-德本禪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年前
    文章:「長阿含經-遊行經之一」
    出處: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時間:110年3月7日19時至21時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苑
    帶領人:許乃寅 紀錄:翁玉瓊
    出席:如浩法師、楊婉霜、吳麗麗、盧志榮

    帶領人:
    1、 帶領人說明文章中「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應當自己皈依生命、皈依佛法,而不是皈依他人。
    2、 分享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要觀身不淨(身念處)、觀受是苦(受念處)。
    3、 佛陀要我們觀察內身不淨、精勤奮勉而不懈怠,憶持不忘,清除世間種種貪欲和憂患,能夠修行這種教法者,才是真正的弟子,世間第一學者。
    4、 思惟四念處可以安頓身心,要「觀受是苦」,因接觸而「樂受/苦受」,苦多於樂,即使有快樂還是會因時空的變化而消逝;要「觀心無常」,因思想感受都會隨著心念轉變而不同,因此,不執著於一時的好壞感受,才會放下自在。
    5、 分享「諸行無常」佛陀發現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緣生、因緣滅。雖然世間在變,但是觀照內心,不辜負佛陀的本懷。

    分享:
    如浩法師:
    (一)給人因緣即是在八識田埋下的種子,會再感果,如佛陀渡化提婆達多公案、佛光會也有更生人發心發願做會長、打架的孩子不能放棄他、吸毒者浪子回頭,事業發達等。
    (二)一佛出世,萬佛護持,給人因緣,才有機會度人。
    (三)正知正見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下手處,不是同流合污,而是合而不流,不隨順世俗的見解,而是依佛的見解。
    (四) 佛法是實踐法門,要身體力行,否則只是空談。
    (五)受菩薩戒者應不豢養寵物,因為要斷除我執,否則來生因緣又會牽扯在一起。

    小米師兄:
    (1) 上公民課的老師談到是否贊成「師生戀」,依佛制五戒,應該要避免犯戒,從此制止,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
    (2) 現在去高職進修部上課,用心幫同學準備便當,但同學說「您有什麼目的?」,但是自己還是保持為人著想、自心比他心的學習態度。
    (三)「佛在世時,弟子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當以何為師?」佛陀回答:「以戒為師。」清淨身口意三業,如是信受奉行,成就佛道。

    吳師姊:深刻體認「迷時師度,悟時自度」,要時時警覺自我的心。

    楊師姊:我們愛讀書人有沒有「找到自己回家的路了呢?」,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翁師姐:在佛道上精進,遇煩惱要摒除雜念,度一切苦厄。

    盧師兄: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落兩邊,不執著妄想,行中道生活。

    總結:給人因緣、給人種下歡喜信心的種子。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非-德本禪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年前
    文章:「佛法真義」第1冊「布施」 出自:星雲大師
    時間:110年3月22日19時至21時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苑
    帶領人:翁玉瓊 紀錄:盧志榮
    出席:如浩法師、吳麗麗、許乃寅、楊婉霜(回饋)

    帶領人:
    1、 「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但現在的人常常把布施局限在金錢的施捨上,其實佛教對布施有狹隘的見解。
    2、 「布施」不光只是給錢,別人在布施、說好話、做好事,你能存好心,心生歡喜,功德是一樣的。可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布施佛法、道理給他,給他知識就是法施;無畏施就是讓他人不要恐懼罣礙。只想著兒孫滿堂不快樂,但可以付出愛別人;只想得僅靠我養家活口不快樂,但可以用自己名譽幫助人,這樣才會改變觀念想法,活得更快樂。
    3、 「布施」也像深井汲水,你愈捨得提起桶水,給人灌溉,給人飲用,井裡的水就愈是源源不斷。這就是所謂「捨得、捨得」,能捨才能得,從布施中能捨去內心的慳貪,廣結善因好緣,自然能獲得無限的法喜和自在。
    4、 我們說好話讚歎他人,心存慈悲、隨喜隨緣的給人一個點頭、一個招呼、一個隨手幫忙,你能把歡喜布施給人,這就是結緣 ,其意義遠勝過金錢的布施。
    5、 提問一:哪一段您自己印象最深刻? 提問二:如何善用布施?

    分享:
    如浩法師:
    (1)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因此付出布施不是想要要求回報,而是體證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布施物、沒有所布施的人)。
    (2) 要有自覺力,當下察覺而不起心動念造業,思惟為了誰而作?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所造的業最後回自身,若我愛我執,跟著無明習氣流轉,就無法解脫。
    (3) 要廣結善緣,不是他人缺不缺的問題,而是要自己能力所及;善念不否定,關心少不了。共成佛道就要有善因緣。一佛出世,萬佛護持,就是要給人因緣。
    (4) 布施以智慧為導向,當菩薩的手腳,給人因緣,當播種的人。

    許師兄:
    (1) 布施也可以說「等同身受」,知道對方的難處痛苦,因為境界由心造作,不能自我感覺良好,如趙人施弓,由孔子、老子引述就有不同心境。
    (2) 學菩薩戒就要求自我,不是常常掛嘴邊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而拿這句話當藉口,是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
    (3)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今生若生活資具匱乏,就是前世無布施因,所以想要來生資財具足,就要有布施的心與作為。

    楊師姊:布施不是要求別人,而是自修自得,做義工不計較金錢、時間。因看書「正信的佛教」因緣,而成為佛弟子,學佛真的是最快樂最享受的事情,心中常充滿法喜,可以讓自己遇事轉煩惱為菩提。

    吳師姊:要給人布施的因緣與意樂,如老婆婆給算命師一碗加米糠的茶水,帶來福報。

    盧師兄:布施就是體現大師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總結:「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非-德本禪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年前
    金蓮-增慧讀書會 uploaded a photo in the album Story Photo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