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非-德本禪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文章:「佛法真義」第1冊「布施」 出自:星雲大師
    時間:110年3月22日19時至21時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苑
    帶領人:翁玉瓊 紀錄:盧志榮
    出席:如浩法師、吳麗麗、許乃寅、楊婉霜(回饋)

    帶領人:
    1、 「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但現在的人常常把布施局限在金錢的施捨上,其實佛教對布施有狹隘的見解。
    2、 「布施」不光只是給錢,別人在布施、說好話、做好事,你能存好心,心生歡喜,功德是一樣的。可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布施佛法、道理給他,給他知識就是法施;無畏施就是讓他人不要恐懼罣礙。只想著兒孫滿堂不快樂,但可以付出愛別人;只想得僅靠我養家活口不快樂,但可以用自己名譽幫助人,這樣才會改變觀念想法,活得更快樂。
    3、 「布施」也像深井汲水,你愈捨得提起桶水,給人灌溉,給人飲用,井裡的水就愈是源源不斷。這就是所謂「捨得、捨得」,能捨才能得,從布施中能捨去內心的慳貪,廣結善因好緣,自然能獲得無限的法喜和自在。
    4、 我們說好話讚歎他人,心存慈悲、隨喜隨緣的給人一個點頭、一個招呼、一個隨手幫忙,你能把歡喜布施給人,這就是結緣 ,其意義遠勝過金錢的布施。
    5、 提問一:哪一段您自己印象最深刻? 提問二:如何善用布施?

    分享:
    如浩法師:
    (1)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因此付出布施不是想要要求回報,而是體證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布施物、沒有所布施的人)。
    (2) 要有自覺力,當下察覺而不起心動念造業,思惟為了誰而作?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所造的業最後回自身,若我愛我執,跟著無明習氣流轉,就無法解脫。
    (3) 要廣結善緣,不是他人缺不缺的問題,而是要自己能力所及;善念不否定,關心少不了。共成佛道就要有善因緣。一佛出世,萬佛護持,就是要給人因緣。
    (4) 布施以智慧為導向,當菩薩的手腳,給人因緣,當播種的人。

    許師兄:
    (1) 布施也可以說「等同身受」,知道對方的難處痛苦,因為境界由心造作,不能自我感覺良好,如趙人施弓,由孔子、老子引述就有不同心境。
    (2) 學菩薩戒就要求自我,不是常常掛嘴邊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而拿這句話當藉口,是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
    (3)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今生若生活資具匱乏,就是前世無布施因,所以想要來生資財具足,就要有布施的心與作為。

    楊師姊:布施不是要求別人,而是自修自得,做義工不計較金錢、時間。因看書「正信的佛教」因緣,而成為佛弟子,學佛真的是最快樂最享受的事情,心中常充滿法喜,可以讓自己遇事轉煩惱為菩提。

    吳師姊:要給人布施的因緣與意樂,如老婆婆給算命師一碗加米糠的茶水,帶來福報。

    盧師兄:布施就是體現大師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總結:「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