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普門經典讀書
    時間:2021/01/19,14:30
    地點:普門寺光明教室
    題材:《六祖壇經講話》第十付囑品
    帶領人:羅妙琴
    出席: 羅妙琴、張玉珍、徐牡丹、莊燕雪、廖月霞、許喜榮、翁淑芳
    一、經文導讀
    1、「付囑一」:緣起。p203
    「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2、「付囑二」:緣起。p205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作,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3、「付囑三」:緣起。p206頁。
    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和人?」師曰:「…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詩賦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4、「付囑四」:p206。
    「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處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5、「付囑五~八」:p207~p208
    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6、「付囑九」:緣起。p210~p211
    法海白曰:「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師曰:「…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
    「付囑十」:p211~p212。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二、 問題討論:
    1.何謂三十六對法?
    ˙關於外境無情的,有五對:天與地,日與月,明與暗,陰與陽,水與火。
    ˙關於法相語言的,有十二對:語與法,有與無,有色與無色,有相與無相,有漏與無漏,色與空,動與靜,清與濁,凡與聖,僧與俗,老與少,大與小。
    ˙關於自性起用的,有十九對:邪與正,愚與智,亂與定,痴與慧,煩惱與菩提,戒與非,慈與毒,長與短,直與曲,實與虛,險與平,悲與害,喜與瞋,進與退,生與滅,捨與慳,法身與色身,化身與報身
    2. 如何成就中道義?
    3. 《真假動靜偈》的真義如何?
    4. 六祖為何不傳衣缽給弟子?
    5如何修持「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6. 禪宗的祖師傳承如何?
    7. 如何認識「自心的眾生」?
    8. 《自性真佛偈》的內容與意義如何?
    9. 禪者如何面對生死?
    10. 六祖和《壇經》在中國的地位如何?
    三、回饋分享
    張玉珍
     六祖大師的《自性真佛偈》主要在說明佛不在他方國土,就在自己的心中,所謂即心即佛。而大師也常常勉勵我們要大聲的說出「我是佛 」就是要我們能夠肯定自己並直下承擔,而直下承擔就是邁向成佛大道的第一步。
     襌者面對生死的態度非常的灑脫達觀,例如宗衍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復歸於水」。 能作如是觀,自然就能夠生不貪求死不畏懼,生死一如並能超越生死。
    三、 下期預告
    時間:2021/03/16,13:30
    地點:普門寺社教館
    題材: 《維摩詰經》
    帶領人:徐牡丹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