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屏別院博愛分會讀書會
    時間:2021.10.16
    地點:陳璟璐師姐家(高雄市鳥松區大智路116號)
    主題:佛法真義 第2集-同體共生
    帶領人:朱繼文
    出席:朱繼文、李月梅、鄭善品、貢月培、盧瑞隆、李鴻選、貢月培、郭尹穎、陳璟璐、傅鳳蘭。
    帶領人朱繼文副會長: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三稱)
    我自己近一、二十年來雲遊在世界各地弘法時,為了要做得更像一個擁抱世界的「地球人」,每到一地,我總是入境隨俗的探問民情風俗,並且學習一些當地語言,走在路上,一聲「How are you?」,總能博得對方友善的微笑;站在台上,一句「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往往也能獲得聽眾歡喜的掌聲。我把自己奉獻給全世界的眾生,也希望凡是與我一樣有國際觀的同好,都一起來擁抱地球,為世界的和平安樂攜手合作。
      另外,我還成立世界性的國際佛光會,這是一個超越地域、宗教、僧信的佛教組織,我們的目的不只是佛教徒幫助佛教徒、本國人幫助本國人而已,而是本著「天下一家,眾生一體」的理念,所有會員們彼此不分職業、種族、宗教、國家,大家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努力推動淨化人心、福利群生的工作,甚至結合各地會員的力量,做跨國的服務。
      因此佛光會自從創會以來,我們除了舉行各種賑災活動之外,更經常舉辦國際青少年營、國際參訪團、國際互助會、國際學術會議、世界佛學會考、國際文化交流,並且將《禪藏》送往世界各地,在海內外設立獎助學金等等。
      總之,我們注重人我,互通有無;我們擴大心胸,包容異己;我們發展文化教育,普利天下有情;我們以地球人自居,從不侷限於一方一宇,我們以「佛教的國際化」為努力目標,而不拘囿於狹隘的地域觀念。
      我之所以提出人間佛教的國際觀,主要是感於一般人的愛,都是有緣、有相的慈悲,尤其有親疏、愛憎、人我的分別,因此有比較、計較,繼而有人我紛爭。我希望以「國際宏觀」來打破人我的界線,希望人人都有「同體共生」的認識,因為有同體的觀念,自然就會有慈悲心;有共生的觀念,自然會做個地球人。
      所以,我除了在二年一次的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中,發表「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歡喜與融和」等主題演說以外,我也經常勉勵佛光會員要做個共生的地球人,更希望藉著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弘揚,能喚起大家共同建立「世界一家」的美好未來。
      只是遺憾的是,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思想,有的人思想裡沒有「天下一家」的恢宏心量,因此地球上除了有亞洲人、澳洲人、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之分以外,在不同洲際裡,又分出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不同國度的人。甚至在同一個國家裡,還要用狹隘的地域觀念,分成你是北方人,我是南方人;你是外地人,我是內地人;你是外來民族,我是原住民等等,於是造成民族與民族,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其實,哪裡人只是一個代稱,只是一個方位的標誌,事實上大家腳下踩的都是同一個地球,頭上頂的是共同的天空,我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又何必自我設限,何必將自己侷促於某一個國度裡呢?就如現在歐洲有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但現在他們建立歐洲共同市場,都說「我們是歐洲人」。美國加拿大的人,都說自己是美洲人,智利、巴西、祕魯、巴拉圭,都說他們是南美洲人,如果再擴大一點,不就是地球人了嗎?既然同為地球人,就應該「同體共生」,而不應該自我設限,不要畫地做牢才對。
      怎奈「同體共生」的真理,畢竟不是人人所能輕易體會,也不是人人都能實踐的,所以世間上的人與人之間還是黨同伐異,國與國之間仍然戰爭不斷。尤其近代的戰爭,多數都是為了侵城掠地,這是由於眾生有地域、種族的情結,所以世界上任何地方,凡是占有了都是他的。有一首短謠說:「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若人從此過,丟下買路財。」可見過去的地球是公產,誰先占有了就是那一個人的。
      說到這裡,讓人聯想到一四九三年西班牙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甚至更早之前,中國明朝的三寶太監鄭和就曾七次下西洋,當時他已經到了麻六甲,如果再繼續向前行,就到了今天的澳洲,那麼澳洲就屬於中國的領土了。只可惜中國人「內鬥內行」,對內鬥爭很行,對外卻不開拓,即使是元朝的騎兵強悍,對外拓展領土,曾經遠征到達土耳其、伊朗、俄國,但因為沒有人大智守成,當然就更別說是建設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若以佛教的時空觀來講,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在豎的時間上來說,我們的真心本性超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限制;在橫的空間上來說,我們的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
      既然宇宙法界都在我們的心中,哪裡還有國界之分呢?所以對於心外的空間,我們不必去執取,最要緊的是必須去體會心內的空間,開闊心內的空間;一個人如果能夠把握心內的空間,就能同時獲得心外的空間,因為法界之大,其實只存乎我們的一心之中。

    傅鳳蘭:
    大師不僅廣引經論以突顯佛教中的「同體共生」 精神,還強調這種精神非佛教所獨有―儒家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來發揚大同世界的「共生」精神,以「人溺己溺,人飢己飢」、 「四海之內皆兄弟」來體現民胞物與的「同體」胸懷。
    郭尹穎:
    從生物學的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到大地眾生「同體共生」的現象。生物 學上有三種的共生:(一)鯨魚與藤壺之間的「片利共生」;(二)人類與 蠕蟲之間的「寄生共生」;(三)水牛與牛椋鳥之間的「互利共生」。動植 物以不同時間呼吸氧氣與二氧化碳,各取所需,相互受惠。在「食物鏈」裡, 草食動物以大地的青草為食物,肉食動物則捕捉草食動物為生,細菌又將死 後的肉食動物分解,變成養分,回歸大地,蘊育草木,如此環環相扣,生生 不息,這就是「同體共生」的因緣法。甚至水鳥的鵜鶘互助捕魚,海狸合力 築壩,海豚群居團結,保持生機,人類日常生活所需,也是仰賴社會各行各 業供給。
    李鴻選:
    「同體共生」概念與現代科學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相通之處,儒釋 道文化與現代科學並不衝突,甚至能夠為科學發展提供某種可能的思路。這 是佛教的優越性。佛教非科學,然而其根本精神並不違背科學,甚至,比如 「五明」、「資生樂具」等等還可以成為一種真正的科技哲學。
    帶領人結語:
    正如大師所云:「我們現在揭櫫『同體與共生』作為這次大會的主 題,不但合乎真理法則,更富有時代意義。」「同體共生」,一方面合乎自 然科學(「現代綜合進化論」),另外一方面又體現了人文精神(儒釋道三 教),達到了事實與價值的統一。佛光山弘揚「同體共生」的精神,一方面 是在完成佛教「化現代」的神聖使命,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弘揚中華文明的根 本精神。可以這樣說,星雲大師提倡「同體共生」的精神,表明佛教的理念 能夠成為社會公共性價值,為現代社會的培育與發展提供精神支援。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