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駿程讀書會記錄
    時間:111、03、25晚上7:30-9:00
    地點:網路視訊
    主題:第一章 總説(三)
    成員:中山七分會16名會員
    召集人:林秀娟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一)、托缽生活 智慧光明普照-
    1.、人間佛教生活的準則
    六度波羅蜜在大乘佛教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則必須要讓般若來統攝°
    2.、放光-般若智慧光明的普照,是如來放光的生活
    (1).手上放光-著衣、持缽
    (2).足下放光-城中乞食
    (3).眼睛放光-次第乞食
    (4).口中放光-飯食訖、收衣缽°
    (5).通身放光-洗足已,敷座而坐是通身放光°
    3.這是一般通俗的生活,卻把佛陀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的精神表現無遺°
    4.這當中不但是佛陀實踐六度波羅蜜的示現,同時也展現了人間佛教的深義°
    5.大師説:佛法不能只看表面的形象,我們對佛陀行化之間的悲心宏願,也要能深一層的去透視,才能真正了解佛法°

    3.一般人的信仰?正確的信仰?
    (1).一些信徒的自信心不足,信仰力不夠,把佛陀當成保護傘,當作靠山°求佛陀保佑健康、家庭和諧、發財富貴°
    (2).對於佛陀的信仰,不能貪求、要求、祈求,這是長養貪心,不是信仰的真義°
    (3).應該是為信仰來奉獻、服務、供養°
    (4).信仰的意義就是一種捨己為人,犠牲小我,成就大眾°
    (5).人間佛教秉持佛陀的精神,倡導信仰的意義,是奉獻,不求回報,利益眾生、對人間犠牲、奉獻的精神,是人間至難、至尊、至貴的行為°即是經文所言:「佛起大悲心,饒益諸世間」°

    (二)、利他普濟 奉獻不求回報
    1.發菩提心:
    人間佛教要有利他性與普濟性
    ,「人間佛教」是以菩提心為主,以菩薩道為行,能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實踐佛陀對人間的開示、教化,效法佛陀犧牲、奉獻的行誼,這就是菩提心°
    2.如何實踐菩薩道:
    (1).九色鹿:
    (2).鸚鵡啣水救火:
    (3).焦芽敗種:
    (4).出世與入世的運用: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
    (5).行佛:從人道到佛道,中間少不得「菩薩道」的實踐°
    3.菩提心:也是諸佛菩薩度眾的重要動力;
    慈悲-觀世音菩薩
    般若-文殊菩薩大智大慧
    行持-普賢菩薩大修大行
    願力-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救度眾生的願力°
    4.人間佛教就是要把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發揮°
    5.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把原始佛教的「四聖諦」,與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相互結合°
    6.大師把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歸納為四點:
    (1).文化弘揚佛法
    (2).教育培養人才
    (3).慈善福利社會
    (4).共修浄化人心
    7.雖然世間也有在做,但佛教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更超越社會世俗的行事,因為佛教講究無相、無我、無著、無求,呈現一個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世界,這才是佛教不同於一般社會之處°

    (三)、自我修行 生命更上層樓
    1.説明人間佛教由四聖諦延伸到四弘誓願:不但是自我修行,也提供了人生解脫的方便,讓生命進入更上一層樓的境界°同時也讓人間佛教成為「行解並重、古今一體」的佛教°
    2.原因如何?
    大師認為佛教不是光坐談理論,佛教更起而為人間解決問題,還要用願力、修行、和實踐,才能解決人生的問題°
    3.人間佛教的精神內涵與實踐:理解四聖諦再以四弘誓願來實踐°如此過程,才能讓人間佛教更具體,讓生命更上一層樓°

    (四)、研究佛教 不能光作比較
    1.研究佛教的學者都把佛教在做比較
    2.結果:大師認為這是在褒瀆了佛教的尊嚴°
    3.應該如何做:佛教講究信仰、悟道,不是研究、比較,一個宗教一切依據聖言量而不容許有許多的異説°

    (五)、妄自論斷 只會造成傷害
    1.中央藝術學院田青教授曾説:「學者研究佛學,不能成道,修道的人,要奉行佛法,才能成道°」可見重在實踐°
    2.要從佛教的「信仰」出發,佛法不是在文字裡,是在心裡,在宇宙的空間裡°
    3.大師説:我們提出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時代,就是基於知道佛教的流傳、有時間、地點、生活、習慣、文化的不同,大家要互相尊重包容,彼此合作,不要排斥,讓人間佛教包容一切°

    (六)、尊重包容 世人皆有佛性
    1.人間佛教以人為尊,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心的信仰,所以要互相尊重與包容°
    2.實際上,真正的宗教,就如學生在學校讀書一樣,有一級一級的分別°
    3.光是菩薩就有五十一位,羅漢就有四果的分別°
    4.人人皆有佛性: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所以佛教分為五乘°
    5.人天乘-入世思想的佛教°
    聲聞、緣覺乘-出世思想的佛教°
    大乘菩薩道是調和入世和出世的人間佛教°

    (七)、生活寶典 圓滿完成人生
    1.人間佛教包容一切修行者、信者:
    2.人間佛教是佛陀一脈相承的教法:
    3.希望做出一套「生活寶典」

    (八)、回顧展望 回歸佛陀本懷
    1.讓大家都能了解人間佛教的思想內涵、精神特質等等都清楚認識:
    2.回歸佛陀本懷,能共同和人間的佛陀同在°
    3.希望大家一起弘揚與倡導「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主要意義與目的°

    二、討論:
    Q:請問您對哪一個主題,最深刻,或是學佛後,有何心得,分享一下?
    1.時時記住佛陀的精神本意,在生活中如何去運用,以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以無所求的去為別人服務,就不會去比較、比較,就不太有煩惱°
    2.剛學佛時,非常的精進,一段時間以後,好像覺得看周遭的人都不太順眼,別人也覺得自己怪怪的,人緣變得不太好,自覺到不行,才慢慢修正過來,現在比較圓融了°
    3.在櫃台值班時,看到一些信徒會因為有些觀念上的執著與不了解,就會較有耐心去解説°
    4.最喜歡當義工,從義工服務中讓我學到很多的佛法,比如有一次,在值班時,正在用水沖洗浄房,恰巧有位菩薩,她説她習慣用我正在洗的這間,當下也只好清洗好再擦乾請她用,這是一個很好的測試自己修持程度°
    5.有時覺得人生很無常,心情低落導致身體不適°同學都勸她要多想開,多參加活動,轉移注意力°

    三、總結:
    第一章:總説的重點
    1.中道生活 解決人間問題
    2.五戒十善 是做人的根本
    3.戒律精神 不侵犯而尊重
    4.菩薩精神 人間佛教根本
    5.三好四給 消業重於祈福
    6.了然生命 啟智慧教明理
    7.解脫煩惱 重在身心安住
    8.佛法指導 豐富生活意義
    9.利他普濟 奉獻不求回報
    10.自我修行 生命更上層樓
    11.生活寶典 圓滿完成人生
    12.回顧展望 回歸佛陀本懷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