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駿程讀書會記錄
    時間:112、04、25晚上
    7:30-9點
    地點:線上Zoom 視訊
    主題: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序、第一章)p19-27
    成員:中山七駿程讀書會陳淑華等共23人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緣起:
    1.因為大師圓寂,所有的佛事大多以〔金剛經〕為主,想讓大家對金剛經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2.學佛、行佛,無非就是〔心的修持〕,行者最大的成就也是回歸本來面目
    ,照見法身慧命,大師這本成就的祕訣-金剛經,是擷取金剛經的重點精華,最適合大家選讀。

    二、內容導讀:
    1.大師開示:〔經營人情,不經營利益;經營分享,不經營個人;經營善友,不經營錢財;經營知足,不經營五欲。〕這就是生命中最大的喜樂與財富。
    2.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三部〔心的經典〕-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
    3.〔金剛經〕闡述了〔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皆空
    〕的〔般若空性〕;
    4.一旦證悟了〔空〕、通透了〔般若〕,我們在人間,出世入世都能受用、皆得成就。
    5.〔般若〕,正是成就的祕訣。
    6.成就:波羅蜜-〔度〕
    7.目標:想要度過煩惱、困難、生死。
    8.方法:轉苦為樂,轉差別為平等,轉煩惱為菩提。
    9.實踐:行六度波羅蜜。
    10.金剛經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11.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肉體的生命、大衆的生命、超越的生命、不死的生命。

    三、分享:
    1.大衆的生命-有如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把自身的角色扮演好,則社會就會和諧。
    2.在人群中不計較、不比較,互相幫助,人我關係就會和好。
    3.何謂〔空〕性-以事相說明比如空杯可以裝水、可以裝牛奶、豆漿等等不同東西,但必需杯子要空
    ,表示空性是不定、是變化的。
    4.隨著緣起而變化,因此一切世間人事物都是無常,了解了就能以〔無我〕的心態來做事,也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5.〔真空生妙有〕如握拳是有,但鬆開則無。

    四、結論:
    不死的生命-就是證得法身慧命,也是我們修行的最高境界,今天以大師這本成就的祕訣-金剛經來選讀,無非想讓我們在學習中能更提升,希望大家共勉之!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駿程讀書會記錄
    時間:111、05、29下午3-5點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佛陀本懷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三)
    成員:中山七分會會員16名
    召集人:林秀娟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1.佛陀本懷就是容納空,容納萬有,大家共同存在,彼此尊重°大師在寫「一筆字」時,常寫共生共有、共生共榮、共生共存,就是希望能把佛陀的本懷説得讓人了解,讓人們能在生活中奉行°
    2.《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浄其意如虛空」説明虛空是不生不滅的,你能體會虛空的這種特性,人從這個色身修持而能到達法身°
    3.所謂法身者,就是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本來面目,那便是修道的目標°
    4.佛陀在哪裡?佛陀在我們的心裡,佛陀在我們的虛空裡,佛陀在我們的信仰裡°

    (二)、虛空法界 皆是佛陀真身
    1.佛教的傳播都會提到「人人有佛性」、「佛在我心裡」、「我是佛」°
    2.佛陀應該是在虛空法界裡,經典也説「如來法界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在虛空裡,哪裡沒有佛呢?
    3.世間萬物,我們都可以把它看成佛陀°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浄身」,青山綠水,日月星辰,哪一樣不是佛陀的示現呢?這樣看來,虛空法界應該就是佛陀的真身°
    4.充滿虛空,遍滿法界的佛陀真身,就更不是那麽容易能夠認識、體證的了°
    5.其實,佛陀在哪裡?就在我們的信仰裡°信仰是有層次的,佛陀的樣子也是有層次的°我的信仰到什麽程度,佛陀就跟著我的信仰到達什麽程度°
    6.想要認識佛陀,不是一個知識分別的世界,而是信仰的層次°解行到了最究竟的地方,就會體會到你活在佛陀的法身之中,佛陀的法身也在你的心中,這正是所謂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三)、人間佛教 還原佛教面目
    1.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所闡述的根本佛法°
    2.其實佛陀廣大無邊的證境泯言絕慮,非心思意想所能到達,甚至於結集的《阿含經》等經典、各種有形的語言學説,又哪裡能説盡佛陀無相、無住、無念、無邊的境界呢?
    3.唯有你心中能有這種境界,佛陀才能確實是會在你的心中°今日講人間佛教,我們應該從人到佛,應該依住佛陀的這種次第,慢慢地擴大自己°
    4.所謂「擴大自己」,就是自他一體,物我兩忘,古今同體°
    5.讓人人從煩惱中浄化自己,從凡俗中昇華世界,從有相裡超越到無量、無相、無邊的法界,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和佛同具的法性真如,那就是大圓鏡智的法身同體°

    重點復習:
    一、苦空無常的究竟真義
    1.「苦」從何來?
    A:(1).苦-a,因為煩惱而起,煩惱因貪瞋癡慢疑無明而起°
    苦有八苦:五陰熾盛苦、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b,十二因緣而造成的生死輪迴,也讓人在六道輪轉受苦°
    2.何謂「空」?
    空-由「緣起性空」的世間真相°世間萬物皆由緣起法,緣生緣滅是世間法,當緣聚(四大和合)就「有」,緣滅即「無」就是空,即所謂的真空生妙有°空即是一切法的本體,所以説自性本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無常」又是什麼?
    無常-世間真理既是因緣而起,那當然就是「無常」,隨時會變化的,不會永遠存在°
    4.何謂「無我」?
    無我-世間法既是無常,那你還會執著在我這個色身嗎?
    (一)、如何能修持圓滿:
    就是修持六度:
    1.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都以三輪體空°
    2.持戒-三聚浄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饒益有情戒°
    3.忍辱: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忍主要在:認識、接受、承擔、化解、放下°
    4.精進-四正勤
    5.禪定-千變萬化的,生活中的 行住坐臥°
    6.般若-五度有了般若,就是出世間法°
    *般若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的智慧°

    三、結論
    今天把第三章結束了,前三章我們採取了細讀的方式,主要是讓大家能夠真正了解佛陀以及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是真正出自佛陀的本懷,後面我們由於時間上的關係,所以我們從下週起,就用題庫來上課,謝謝大家今天假日再加上天氣不錯還能參加讀書會,真是感恩您們喔!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駿程讀書會記錄
    時間:111、05、22下午3-5點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第三章: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
    (二)
    成員:駿程讀書會(中山七分會會員)19名
    召集人:林秀娟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一)、大乘佛法的圓滿修行
    在大乘佛法裡面,人要得度,有六種方法,即所謂之「六波羅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1、布施:
    (1).真正的修行是要能可以做到三輪體空的無相布施°凡是讀過《金剛經》的人,就知道佛陀心包太虛的胸懷,他常教導弟子,「布施要無相,度生要無我」,這是一種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物我兩忘的大乘佛法°
    (2).説到布施,大師説:如果給人,或許善財難捨,如果想到布施不但是給人,也是給自己,彼此共榮互利,所謂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
    (3).説到捨得,大家有沒有經驗,要分享嗎?
    A:師兄分享:他利用工作之餘,都會去帶盲人路跑、爬山、運動等等,雖然捨去一些時間,但卻因為常常到郊外運動而練出一身好身材與健康的身心°
    *這真的是一個捨得的最好見證°
    (4).佛門所説的布施是何意義?
    a.信徒以財物布施供養教團,教團的比丘、比丘尼,則以佛法布施給信徒,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佛陀一再強調二者平等無別,這就是佛法殊勝之處°
    b.不過除了錢財布施、佛法布施之外,重要的還有一個「無畏布施」°所謂無畏布施,就是給人不要有掛礙、不要有恐怖°
    *無畏施-不只帶給別人無畏的勇氣、希望、安心,重拾對未來的信心,但自己也要具備無畏的信心與正能量°
    (5).布施在佛法裡面,有一個最偉大的意義,即:「施者、受者,等無差別°」
    (6).我們布施給人,不要只是想自己能得到多少功德,其實接受的人,也和布施的人有同等的功德°

    2、持戒
    (1).持戒究竟是束縛?還是自由呢?
    A:持戒是防非止惡,你能可以做到,則戒不但不是束縛,而且還是自由°
    (2).佛陀的戒律東傳中國以後,要正式成為一名出家人,需受三壇大戒:初壇沙彌、沙彌尼要受「攝律儀戒」,就是講究行、住、坐、臥的威儀;
    (3).到了二壇比丘、比丘尼,就要受「攝善法戒」,要能可以做種種的善事,要積極的去教化和度生,為社會服務;
    (4).如果說想再受菩薩戒,不管是在家的信者,或者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就要進一步受持「饒益有情戒」°
    *此為三聚浄戒-修持菩薩道行者都必須受持°
    (5).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真正做到像《金剛經》説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是最究竟的持戒°

    3、忍辱
    (1).在修行中,與我們關係更為密切的,就是修忍辱波羅蜜°
    (2).佛陀所提出的忍,是一種力量;面對外境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你能擔當多少,就看你忍的力量有多大?
    (3).説到這,那就問問大家,針對這八風,您覺得您對哪個有做到「忍」,或哪個是您最不能忍的?分享一下吧!
    A:我覺得都做得不夠,現在都還在學習,比如我在接引信眾時,有時也會受到各種對待,有贊同,也有毀謗的,就只能告訴自己,不在意!
    *這確實是我們行菩薩道時的一些考驗,也是我們必經的過程,更是藉假修真的實證°

    (4).忍,也是一種承擔的智慧,一種寬容的慈悲°你能忍,必定對這件事情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因緣果報,故能看得開、想得破,所謂「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濶天空°」
    (5).大師説:對於忍,大家可以深思一個問題:忍,究竟是吃虧?還是討便宜呢?一般的人説,忍耐是在吃虧°實際上,忍者是討便宜,不能忍的人才是吃虧°
    (6).因為能忍,我們就有修養,就有力量,就有智慧°在各部大乘經典中,都不斷地倡導修習菩薩道的過程,必須重視「忍辱波羅蜜」°
    (7).古德説:「唯忍能安°」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安樂,更需要大家鼓吹人我互易、彼此忍耐的觀念°能夠忍耐一點委屈誤會、忍耐一點榮辱毀譽,那就天下無事了°

    (二)、無生法忍 一切法爾如是
    1.在《阿含經》裡面提到,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意思是説,我們要生存、要生活在這一個世間上,唯一的智慧力量,就是忍耐°
    2.生忍:就是為了生存,要有智慧認識這個世間的善惡好壞°
    (1).忍,也是一種接受,不論遇到嬉笑謾罵、功名富貴、好壞對待,你都要能接受,要能擔負責任,要能可以化解°忍者,要有勇氣去擔當苦難,給予別人安樂°
    *所以忍是接受、責任、化解、承擔°
    (2).生忍,是為了生存而在人間所醞釀的耐力、勇氣,並從生活、人際關係的歷練裡自我提升,從中淬鍊出面對困難的智慧與力量°因此,人生遇到許多不平等的對待,能不能接受,能不能進步,端看你的智慧,你的力量°
    3.法忍:
    (1).即所謂的「八風不動」:生活上的一切,世界上的一切諸法,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等,不但不為所動;而且要能真正地認知、處理、化解、消除,進而轉化、昇華°
    (2).對於「法忍」做一點補充:就是我們學習佛法以後,了知世間真相,對於自己內心的貪嗔癡慢疑等習性,能夠覺察到,因而認知、而能用智慧去慢慢去除,遇到事情時,就能做到「八風不動」°以上是末學的一點淺見,跟大家共勉!
    4.無生法忍:
    (1).是更高的不生不滅的境界;也就是了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平等不二,故能達到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
    (2).若能隨處隨緣地覺悟無生之理,則無所謂忍或不忍,一切都是法爾如是°
    5.所以大師説:忍的妙用、忍的力量,忍的功力有多少,成就的事業就有多高°

    4、精進
    (1).修持菩薩道裡面,不但要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也是一項重要的行持°
    (2).世間有所謂「勤有功,戲無益」之説,而佛陀則以四種精進,即「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
    (3).沒有做的善事,要趕快去做;已犯的惡行,要趕快斷除;沒有犯的惡事,要勇敢的克制,不要給他暴發;想要犯的惡行,如貪瞋、嫉妒、侵略別人的心念,一定要克制自己°
    (4).如果今天普世的人民都能加一把勁,將一點快樂給人;人人都能有此想法,世界還不安樂美妙嗎?

    (三)、六度萬行 人生圓滿自在
    5、禪定
    (1).在六度萬行裡面,固然要懂得這許多做人處事的方法,在菩薩道自度度人的方法中,禪定的修行也是非常的重要°
    (2).因為我們心裡的不安,主要是受到煩惱的鼓動°心中充滿了貪瞋愚痴、忿恨嫉妒,哪裡能肯對人做一些利益福樂的事情呢?
    (3).禪定,是安心立命的修行,是一切六度的動力°
    (4).一般人以為坐禪要眼觀鼻,鼻觀心,要像「老僧入定」般如如不動,否則不容易得道°實際上,打坐只是過程和方法°用來幫助我們生定發慧°
    (5).禪的真義-應該是活活潑潑的,所謂搬柴運水是禪,喝茶吃飯是禪,行住坐臥是禪,語默動靜、揚眉瞬目都是禪°禪,是用一種行雲流水、瀟灑自在的態度來應對萬事萬物°

    6、般若
    (1).一般而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是世間法,有了般若波羅蜜,才能成為出世間法,其境界也就不一樣了°
    (2).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導」,例如布施、持戒,一般人的布施、持戒執相而求,是屬於世間法,有了般若,所有的布施、持戒等,就能離相、離執著、離人我對待、離比較計較,成為出世間法,是一種人生更高的圓滿解脫°
    (3).般若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的智慧°
    (4).人生有了般若,就能泯除人我對待,跳脫無明煩惱,達到隨緣自在,任性逍遙的境界°
    (5).所以,六度萬行字面上看似簡單,其所蘊含的意義卻是很高深的°
    (6).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7).在《華嚴經》裡面提到事法界、理法界,到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其實就是要我們在做人處世、應事接物中,了悟法界圓融的真理,享有歡喜自在的人生°

    (三)、人間佛教的神聖真理
    (1).三好運動:就是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能做到「身做好事、口説好話、心存好念」,這還不夠神聖嗎?
    (2).信仰就是神聖,修行就是神聖,自己從凡夫慢慢的浄化,到成聖、成賢,就是神聖的信仰之功°
    (3).佛教不主張樂行,是因為太過的人間欲樂,會迷失自己;也不標榜苦行,即使贏得別人的崇仰,對於社會大眾又有什麼利益呢?真正的人間佛教應提倡緣起中道,如佛陀之所説、所行°
    (4).今後佛教的出路,應真正依止佛陀的人間佛教教示°所謂「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好,人人能開悟,還怕不能成佛嗎?
    (5).佛陀教我們度眾生要用「四攝法」,要發「四弘誓願」,要我們重視在生活裡面衣食住行、行住坐臥的修行,並且要能將這許多超越的、高遠的、深長的義理,運用在日常之中,讓自己在人間的生活,獲得安寧,獲得自在,獲得灑脫°
    (四)、平等尊重 即能了生脫死
    1.平等也是佛教足以睥睨天下的教義°説到平等,在維摩丈室裡,舍利弗受女青年的教化開示,可見得有志不在年高,即使是大阿羅漢也要聽女性菩薩的開示,這不就是平等嗎?
    2.大師説:不只是男女要平等,僧信也要平等,古今也要平等,甚至事理都要平等,可以説,真理本來就是平等的°
    3.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實際上,這四句偈裡,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和「忍」,才是真正佛法的精神,佛法高深的意義°
    4.何謂「了生脫死」?
    真正的了生,應該是對生不要執著,不要計較,不要貪戀;對死亡不要懼怕,不要認為死就是毀滅°其實,死亡如喬遷、如移民、如換車、如更衣,也是可喜的事情°再説,人會死是因為有生;如果不生,不就不會有死了嗎?
    5.真正的信仰,是發揚人間的佛教信仰精神,要能犠牲、奉獻、服務,實踐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菩薩道°
    6.人間佛教就是要發菩提心,能發菩提心才是人間佛教;所以要行佛,不要光是求佛、拜佛,行菩薩道才是真正佛陀人間佛教的精神°

    二、討論:
    你們在這二個小章節中,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麽,要説説您的心得嗎?
    A:1.這章所説的佛教根本教義,就是我們學習佛法的根基,了解得越透澈,用在生活中,在每個起心動念中去修正,讓八識田中的念頭,不斷的往上提升,這就是我們讀這章的意義°
    *謝謝師父的提點°
    2.我覺得六度中,精進對我來説是比較不足的,或許在生活中有做到精進,但在佛法修持上尚嫌不足,今後在這方面要再努力一點°
    *師姐客氣了,你的精進與用心,我們有目共睹,還要向您學習呢?
    3.我覺得六度中,般若為導,沒有般若就是世間法而已,而且還要精進的去修持,否則就成空談了°
    *其實六度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三、結論
    今天很抱歉的是週日假期,還要煩請各位來讀書,只因為我們的進度落後,不能再怠惰了
    ,也想説疫情大家還是不要趴趴走,乖乖在家讀書是最好的選擇,事實證明我們駿程的成員最棒了,還有19人上線,真是謝謝大家!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駿程讀書會記錄
    時間:111、04、29晚上7:30-9:1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二章佛陀人間生活(三)
    成員:中山七分會會員16名
    召集人:林秀娟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一)、佛陀成道 應機普照
    1.佛陀成道後,行走五印度,從南方的摩偈陀國走到北方的舍衛城,從波羅奈又走到毗舍離,走遍了恆河沿岸,從未停止度化利生的工作°
    2.他在49年弘化的生涯裡,最初直暢本懷,講説《華嚴經》21天,後因觀機逗教,再説《阿含經》12年,《方等經》8年、《般若經》22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8年,這是大會的宣講,至於佛陀對個人特別的教化則是無量數次°
    3.度化的弟子有:
    先前提及的外道領袖、出家的王子、許多大富長者、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
    4.佛陀的教法:
    (1).如無邊的大海,容納眾流;如日月之光,普照大地°
    (2).對商人説「經營」之道;對農夫説「耕種」之道;對政治家説「治國」之道;
    (3).對弟子的教化方式,常是應病予藥,都給予平等關懷°
    (4).不只在精舍修持,也和弟子們在各地跟「民眾」接觸,「説法教化」,甚至協助排難解紛°
    5.佛陀如何度化阿闍世王:
    (1).頻婆娑羅王在佛陀未成道時,曾經允諾 希達多太子要予他一半的國土勸他(佛陀)不要出家,當時的希達多太子未答應,但允諾如果成道必來度化他(頻婆娑羅王),果然成道後的佛陀也信守諾言回來度化頻婆娑羅王,而頻婆娑羅王也全心護持佛陀°
    (2).所以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受到提婆達多的挑撥,把他父王餓死在獄中°但殺害父親後的阿闍世,並未因得到王位而歡喜,反而心中不時的悔恨悲愁°
    (3).身體也生病了,名醫耆婆對阿闍世王説:「醫生能治身病,但不能治心病,國王的苦,是從心生起,佛陀是無上醫王,只要肯拜見佛陀,一定可以把心病醫好°」阿闍世於是歡喜前往拜見佛陀°
    (4).佛陀告訴他説:「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現在你抱持懺悔之心,知過必改就是好人°你以後要以正法治民,不要行非法的事;以德化民,不要用暴力治國°多行仁政,善名美德可以遠播四方,還是能受到眾人的尊敬°

    (二)七不退法 權巧化解戰爭
    1.阿闍世王討伐跋耆國,佛陀以七不退法,方便權巧的智慧,化解了一場血腥的戰爭°
    2.幫波斯匿王化解哀傷°佛陀對他説:「人生在世,從古至今,有四件事最可怖:
    (1).有生就會有死;
    (2).生病就會枯瘦難看;
    (3).死後神識就會離開身體
    (4).死後將與親人永遠訣別°
    3.任何人逃不出這種「生滅無常」的定律°徒然為死去的人悲傷,不如為亡者作福積德,這樣對亡者才有實質的助益°
    *老病死生是每個人必須面臨的事,無人可以倖免,這是生命輪轉的因緣軌則°
    4.Q.想問問大家您們對於生死的看法如何?害怕嗎?
    A:1.本來一直以為不怕,因為知道從出生以後,就一直往死亡的路上前進°但是最近同事的弟弟染疫,才驚覺到疫情離我很近,甚至死亡似乎也很接近,才感覺到害怕°
    2.我們念佛是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但如果阿彌陀佛,突然要帶我們去,試問我們真的了無牽掛了嗎?
    3.那天聽永固法師的分享,她多年前以歡喜心面對絕症,而因為這份歡喜心讓絕症不見了,真的太不可思議°而想想如果是我們,一定是驚慌失措的説「怎麼是我?」°
    4.在我們身心還健康時,有時真的不要忌諱死亡,在身心上能做好萬全準備°
    *依照佛教的觀點,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斷生滅變異,能夠從生滅法中求證不滅的生命才是一種智慧°

    (三)、智慧之光 照破闇昧心靈
    1.世間無常,人身難得,時光難再,佛陀也會藉由一些利生的故事,來勉勵懈怠的大眾要精進服務,具備正知正見°
    2.佛説譬喻經裡:
    大象是指「無常」,對我們緊追不捨°枯井就是「生死」之淵;四條大蛇是組合我們人體的地、水、火、風「四大」;緊靠著生命線的枯藤°黑白二鼠,是指時光不停的咬著枯藤°蜜蜂滴下的五滴蜜,就是財、色、名、食、睡「五欲」°
    *這個旅人嚐到些許的甜蜜,竟忘了切身的危險°這個故事精闢深刻,實在發人深省°
    3.友有四品喻如花、如秤、如山、如地,説明交友之道°
    4.盲人摸象:
    譬喩眾生的愚痴,好像瞎子摸象,偏執一方,墮於偏見,不能洞悉世事的本來面目°《佛説長阿含經》世間上最可怕的不是貧窮、饑渴、恐怖,是愚痴°
    *因為愚痴不明事理,不明事理的人,顛倒、邪見、惡行,不但影響自己、影響一時,而且影響他人、影響後世°
    5.結鬘童子喩:
    愚痴的人,才會關心無意義又玄奧的問題°佛陀關注的是與生命、人生的相關切身問題°

    (四)、經證記載 孝親衛國典範
    1.佛陀會生氣嗎?佛陀會罵人嗎?佛陀會發脾氣嗎?我們在佛經裡發現,佛陀有時候慈悲給予眾生教化,有時也會發脾氣,甚至也會罵人,但是他罵人、發脾氣並不是像一般人罵的得那麽醜陋粗俗°

    (五)人間佛陀 教法傳揚國際
    1.根據《佛説興起行經》載,佛陀歷經被木槍刺腳、被擲石出血、食馬麥、受苦行、患頭痛、患背痛、患骨節疼痛等十次災難°
    2.波斯匿王曾經針對此問題請問佛陀:「您的品德威嚴是天上人間所沒有的,為什麼還會遭受那許多災害呢?」
    3.佛陀慈悲的回答:「大王,諸佛如來的永恆之身是法身,為度眾生,才應現這些災害,傷足患背、乞乳服藥,乃至涅槃,以其舍利分塔供養,這些都是方便善巧,欲令一切眾生知道業報不失,令他們生起怖畏的心,斷一切罪,修諸善行,獲證永恆法身,無限壽命,清浄國土°
    4.人間的佛陀一向倡導平凡、平常、平淡、平等、生活化、人間化°
    5.大師説:我們要還原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才能把人間佛教應用十方,傳揚國際°
    6.從佛陀出家求法、成立教團,以及日常生活、教化弟子、利生服務各方面來認識佛陀,了解他真實的人間生活,相信更能為現代人所接受和信仰°
    7.佛陀是人,不是神,畢竟佛陀的人間佛教,是真實無欺無妄的教法°

    二、討論:
    Q:讀了這個章節,有對那個
    內容比較深刻的印象?
    A:1.對於譬喻經裡對「愚痴」的説法,好像我們眾生都如此,常會去關心一些無意義的事情,然後自尋煩惱,其實我們要常思惟檢察自己有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嗎?
    2.最近騎摩托車跟一位婦人擦撞,是那人闖紅燈,只因慈悲心問她有否受傷,卻被索賠1萬
    元,想想世上還真有貪心之人°我還一直檢討自己到底錯在哪裡°
    3.同學安慰她,沒關係,有失就有得°
    4.對跳進枯井的故事有一點心得:人在生活中,沒有產生智慧前,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是每天都在享樂中度過,而不知其實人生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可做,讓我們感覺更充實更有智慧,他們以為在吃喝玩樂中過日子很快樂,卻無法了知世間的實相°

    三、結論
    今天第二章結束了,我的記錄比較多,是因為想讓大家當成教材來復習,所以內容會多一些,請同參們不要嫌棄°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駿程讀書會記錄
    時間:2022、04、19晚上7:30-9:10
    地點:網路視訊
    主題:佛陀本懷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二)
    成員:中山七分會會員18名
    召集人:林秀娟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一日生活
    (一)、前言:
    1.若要形容當時佛陀的生活,「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作、隨心而有」,應該是最貼切不過了°
    2.佛陀在《遺教經》中説:「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也勉勵弟子們要精進用功、禪坐思惟、誦讀真理、勤勞作務°

    從佛陀的二六時中來了解他是如何修行度眾:
    (二)、早上的起居:
    早期印度社會,人們習慣嚼楊枝來潔浄口腔,就等於現代人使用牙刷刷牙一樣°據《五分律》記載,佛陀告訴我們嚼楊枝有五種利益:消食、除冷涎唾、善能別味、口不臭、眼明°

    (三)、如何乞食:
    1.所謂「次第」,是指不可以分別、踰越,不論哪一家富有、哪一家貧窮,都要依序向前,不撿浄穢、不別精粗,只把飲食當作湯藥來維護療治色身°從這裡就可見佛陀的「平等觀念」°
    2.比丘們走路必然要遵守遠近、次第的行儀°因為態度沉穩莊嚴,才能讓信者生起尊敬的信仰°當初舍利弗就是見到正在王舍城托缽乞食的阿説示比丘儀容端正,具有神聖感,才皈投在佛陀座下°
    3.托缽乞食的制度,使得佛教和信徒密切接觸,也與社會的脈動保持關連°
    4.民眾以物質布施,佛陀和弟子們說法布施,講述人生的道理,讓大眾心開意解°
    5.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平等食」是佛陀制訂托缽乞食的主要意義,也增益了人間佛教的發展°
    6.Q.為何?
    A:(1).因為心態的關係,信者以恭敬心來供養,佛陀或弟子以法來布施、結緣°
    (2).佛陀借著托缽的機會主動與民眾接觸結善緣,就如同我們現在人間佛教「我在眾中」的理念,主動的去宣導我們佛教,讓信眾能接觸、了解佛教與佛法°
    (3).讓每個人都有修福慧的機會°
    7.吃飯時,必須按照乞食法進行,就像現在叢林五觀堂的「五觀想」,佛陀時代的比丘們吃飯,也有這樣的規定°
    8.「飯食經行」,飯食後通常會有一段經行的時間°
    經行-就是在精舍道場圍繞走動°
    據《四分律》記載,經行可以獲得五種好處:堪遠行、能靜思惟、少病、消食、於定中得久住°
    9.之後,佛陀便率領弟子靜坐,在各自的坐位上,展開坐具°接著,便為大家開示,説法論道°
    10.説法開示也不一定都由佛陀發起,只要弟子們在生活上、思想上、內心的感受上,對修道有一些見解,都可以提出來向佛陀詢問,佛陀便會一一給予開示正道°而弟子們也會以靜坐、思惟、冥想,或者思考佛陀剛才的教示,反覆背誦°
    11.這許多道理多由弟子背誦下來,日後再予結集記錄,成為今日所見的經、律、論三藏經典°在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佛陀的生活不離禪思、道念,時時刻刻「念佛、念法、念僧」;與僧信弟子的往來,也總能「示教利喜」°弟子們也是「依教奉行」歡喜作禮而去°
    12.看起來,佛陀的一日生活,與一般凡夫的生活沒有兩樣,一樣是吃飯、睡覺,但內容卻大不相同°
    13.Q:為何?説説有何不同?
    A:心態的問題,如果以不分別,不撿擇的心、感恩之心去吃飯,就很安然自在,就如同佛陀°如果心是不安的那麽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那就不一樣°
    14.佛陀過的是實踐六度、表現般若風光的生活,與凡夫經常計較、紛爭的情況天差地別,非常不一樣°
    15.(1).布施波羅蜜-托缽乞食,不但信眾可以種植福田,佛陀也為他們説法°
    (2).持戒波羅蜜-披搭袈裟,以示應常行清浄戒法°
    (3).忍辱波羅蜜-次第乞食,不分貴賤,不避怠慢°
    (4).精進波羅蜜-親自洗缽,鋪設坐具,勤奮不懈°
    (5).禪定波羅蜜-經行、靜坐、冥想,思惟法義°
    (6).般若波羅蜜-這一切可以説都流露出一位悟道者的般若生活°
    (七)、傳教弘道 重視人間生活
    1.比丘們少欲知足,生活簡單不會散漫無紀、吃喝玩樂,大家都是精進行道,安住正念,嚴守佛陀制定的戒律、規章,以浄化身心、變化氣質°
    2.佛陀率領比丘集合座談,探討修道心得,有所懷疑的即提出詢問°現今我們所看到的經典,可以説都是當初僧團中問答的記錄°
    3.佛陀又再和社會大眾接觸,加強佛法在各地的推動°佛陀重視人間教化生活的情況,即可見一斑°
    4.到了夜晚,依個人修持的方式不同,大眾各自精進,但大部分都是在禪定裡擴大自己、昇華自己,慢慢地提升自我的人格,與佛陀理想裡的聖道相應°
    度化弟子
    (一)、前言
    1.佛陀的一日、教化並不刻板°
    佛陀是隨弟子們的性格、喜好來觀機逗教,講述的道理也都契理契機,所以觀察佛陀的教化,要先從他對弟子的用心、愛護、教育説起°
    2.舍利弗尊者-已經是證悟的大阿羅漢,是教團的領導者之一°
    見舍利弗在園子經行散步,問明原因才知原來是因為人多而讓位給初學比丘休息,次日,就集合大眾,開示大家對長老要尊重°
    3.目揵連尊者-他知道自己母親生前的惡行,請示佛陀希望為亡母祈求冥福°佛陀告訴他,可以在教團結夏安居後解居的那一天,設齋供養僧眾,以此功德力,可以免除母親在惡道受苦,這是北傳佛教盂蘭盆會的起源°
    4.富樓那尊者-説法第一,有著弘法的熱忱,希望到輸盧那國傳播佛法°不畏人民生性強悍,而能為真理犠牲奉獻°
    5.阿難尊者-多聞第一,因為長得莊嚴而引起女難,但佛陀都幫忙化解,方便教化°
    6.大迦葉尊者-品德高尚,喜歡清修苦行,佛陀為了讓其他弟子對他表示尊重,特別分半座予大迦葉共坐°
    7.大迦葉「乞貧不乞富」,大多到貧窮人家托缽,讓窮人種植福田°因為他認為富貴是由於過去世懂得布施種福田所招感的果報,不必再錦上添花°
    8.須菩提-解空第一,正好相反,他覺得貧苦人家連自己的三餐都難以溫飽,何忍再去增加他們的困境,所以他是「乞富不乞貧」°
    *佛陀知道以後,特別開示大眾:「乞貧、乞富,都是心不均平,佛法應該建立在平等之上,儘管世間充滿差別對待,但是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平等法中,才能自受用、他受用°」
    9.佛陀對於弟子,總是心思細膩的關照°例如曾去探望老病比丘,親自為他們洗滌身體,為他們倒水、洗衣服等等°為阿那律縫補袈裟,對二百億耳説:「修行和彈琴一樣,琴弦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中道為好°
    二百億耳果然遵照指示修行,心安靜下來,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就是這樣慈悲的教化弟子們°
    (二)、因宜制戒 出世不離人間
    1.佛陀對於能夠依教奉行的弟子,佛陀給予耐心的調教,對於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也方便加以攝受;對於懈怠不知精進的弟子,則激勵他上進,對於剛猛的教他緩和漸進°
    2.無論聰明、愚笨,佛陀都會觀機逗教,契理契機的説法、開示,讓教團更加清浄、健全°
    3.周利槃陀伽不善記憶,佛陀就教他誦持「拂塵除垢」諄諄教誨,每天手持掃帚,一面掃地,一面用心持誦,終於悟道,並且受人尊敬°
    4.挑糞的尼提感於身份卑賤,特地避開不敢見佛陀,佛陀特意繞道與他相遇°邀他出家,尼提大驚:「我能做偉大的佛陀的弟子嗎?」佛陀説,在他的教法中,沒有分別、貧富、貴賤、種姓都只是假名°所以他用功修道,證得果位°
    *佛陀認為一個人,只要你尊重他、愛護他,以慈悲心對待,給予鼓勵,讓他覺得有尊嚴,他就會向上、有所成長°
    5.佛陀在制戒時,都會考量諸多因緣情況,做出合情合理的決定°比如因又黑又高大的迦留陀夷,因夜晚托缽嚇到孕婦導致流產,因而制訂「過午不食
    」的戒律°
    6.在佛陀的制戒中,在在説明他的教法是出世而不離人間的°
    7.佛陀的人間教化方式不勝枚舉,度化的弟子不分貴賤、貧富、男女、職業、種族、信仰,都給予平等的對待°
    8.佛陀的教法,是究竟的自由平等慈悲,不論智慧、職業,只要奉行佛陀的教示,誰都能夠成為佛陀的弟子,證得真理°
    9.佛陀説:「出家學道,先要降伏驕慢心,我先許可優波離出家,你們應該向他頂禮°優波離尊者自我要求嚴謹,行事莊嚴,備受大眾的尊崇°

    (三)、巧喩調教 引導弟子改過
    1.沙彌羅睺羅愛開玩笑,捉弄來拜訪佛陀的信者°有一天羅睺羅拿水給佛陀洗足°佛陀就以水來跟羅睺羅「巧喻調教,來引導他改過」°
    2.羅睺羅聽了佛陀的教誨,慚愧無地自容,從此不敢妄言説謊,努力改變自己的身心,後來成為「密行第一」,佛陀對羅睺羅的教育,慈悲中有嚴厲,嚴厲中有慈悲°
    3.迦旃延尊者派弟子回來關心佛陀,而佛陀細心的關懷,讓遠方弘法的弟子知道,都感動於心,由此可見佛陀就是這麽一個具有人情味的聖者°
    4.佛陀不但現生示範教育,有時也會引證過去生中的因緣,曾做過的犠牲奉獻,來勉勵修道者,如《佛説九色鹿經》中九色鹿悲心救人,反被出賣;
    《六度集經》裡鹿王代替懷孕的母鹿前往送死;《太子須大孥經》裡,須大孥太子發願廣行布施,濟拔眾生,雖然遭受極大的痛苦,也無怨無悔°《中阿含經.長壽王品》記載長生童子的以德報怨,他有幾次機會可以殺梵豫王來替父親報仇;但是一想到父親忍辱不怨,惡來善往,「莫起怨結」的教化,他三次放下手中利劍°寬宏大量的舉止也感動了梵豫王,從此解決了兩國的仇恨,這些不都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慈悲的示現嗎?

    二、討論
    1.讀了這二個章節,你覺得佛陀的一日生活跟我們有不一樣嗎?
    A:我覺得不一樣,如果不精進,當然不一樣,但如果精進,就一樣啊!
    2.我讀了以後,更有信心,覺得我們只要精進,其實也可以成佛的°
    3.我對二百億耳的典故,很有感覺,記得剛開始學佛時,也給自己很大壓力,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讓自己很鬱悶,不快樂,慢慢了解穿衣服整齊、不花俏即可,之前過午不食二年,結果弄得胃不舒服,所以體會到還是以中道最適合,現在越來越快樂°
    4.今天讀了佛陀的一日生活,就是佛陀在人間示現,如我們大師也是如此,對於阿那律的精進,很值得學習,也因看到大師的成就,欽佩不已°讓我們覺得不能荒廢道業,一定要加油!

    三、結論
    今天的讀書會真的很感謝大家的參與,昨晚臨時才決定,還不少人上線,可見大家都是愛書人,也都很精進,期望我們因為讀這本佛陀本懷,能更了解佛陀的生活,也才能知道佛法的好,進而去落實在生活中才真正體悟到什麽是人間佛教°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駿程讀書會記錄
    時間:111、04、09下午3:45 - 5:05
    地點:五樓智慧教室
    主題: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
    成員:中山七會會員25人
    召集人:林秀娟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一).前言:
    1.本文《佛陀的人間生活》,一窺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讓社會大眾認識正信、正常的佛教的原貌°
    2.佛陀他一生念茲在茲眾生的幸福安樂與否°說法49年,受到各界人士推崇°二、佛陀的人間生活
    (二).出家求法:
    1.緣起:
    他為什麽想要出家:
    a.因為觀照到人生社會的種種無常現象:
    b.當他發現政治不能解除人間的生死苦惱、煩惱無明,因而興起出家念頭:
    c.最終找到了人生的究竟歸宿°
    2.過程:
    Q.家人同意他出家了嗎?
    a.他的父王浄飯王不同意他出家,悉達多太子便提出了四個願望,如果能滿足,他就可以不出家:
    (a).人生沒有生老病死的現象
    (b).內心沒有憂悲苦惱的逼迫
    (c).人間沒有悲歡離合的苦痛
    (d).世間上所有一切不增不減
    b.他的父王當然不能滿足他的這些問題°
    (三).出家修證的過程?
    a.只好在某一天的夜裡,和侍從車匿騎著白馬出城°
    b.剛開始他還拜外道仙人阿羅藍為師,想跟他學習解脫的方法,但一切都難以如願,最後惜達多太子進入個人的苦修°
    c.在苦行生活裡,以麻麥充饑,鳥雀在他頭上築巢做窩,可見他修行的情境°
    d.五大臣想要勸回太子,反而把五位留下來,跟隨他苦修°
    e.但經過多年,還是不能進入真理,悟知救度眾生的途徑°因此他毅然起座,決定轉換地方修道°
    f.在尼連禪河沐浴時,卻因為體力不支而昏倒°幸有牧羊女供養乳糜,才讓他恢復體力,但五位隨從誤以為他退失道心,而離他而去°
    g.最後希達多太子在現今菩提迦耶,在一株菩提樹下結草為座,並立下誓願:「如果不能證悟真理,我將永遠不離開這個座位」°
    h.在禪思冥想的過程中,他的煩惱不斷,外有功名富貴、聲色貨利的誘惑,內有貪瞋愚痴、疑忌不平的騷動°但他勇敢正視這一切煩惱,一一克服,終於在西元六百多年的十二月初八日,星月交輝的時刻,廓然大悟°
    Q.他證悟到什麽道理:
    (四).法界平等 醞釀治心理論
    1.據《佛本行集經》卷三十記載,頓時如同天崩地裂,虛妄的世界消滅,呈現在他眼前的,是另一個金光閃爍的真理世界°
    2.在這個真理的世界裡,他看見了法界平等,世間的生滅、空有、事理、成壞、愛恨等對待,都在一念之間完全消除°
    3.他悟到了「緣起性空」,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緣起緣滅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4.他自知可以用覺悟的真理向世人宣説,他口中喃喃發出:「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謂「生佛平等」的宣言°
    (五)、教團成立
    Q.佛教成立是在何時?
    1.佛陀想起過去跟他一起修行的憍陳如等五人,希望將悟得的道理和他們共享°
    2.向他們「三轉法輪」講説佛教的總綱「苦集滅道」°在《佛説三轉法輪經》裡記載:
    3.第一轉:他說:「世間的苦,逼迫性;人生的集,招感性;圓滿的生命,可證性;解脫的道,可修性°」這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大轉法輪°
    4.第二轉:佛陀教誡五位同修者:「人間逼迫的苦難,你們應該知道;人生的煩惱無明,你們應該斷除;不死的生命,你們可以圓滿,解脫的道法,你們應該修證°」這是第二轉法輪°
    5.第三轉:他又説:「這許多苦難,我已經知道;這許多煩惱無明,我已經斷除;這種不死的生命,我已經證得;這許多道法,我已經修學°」這是第三轉°
    6.這五位修道者在聽聞佛陀説法之後,也都心地開朗,成為大阿羅漢°然後也做佛陀的弟子,所以他們就跟著佛陀共同度化眾生°
    7.在《過去在因果經》卷三中記載,他們就這樣成為佛陀最初的五位比丘弟子°而佛、法、僧三寶具足,一個宗教的雛形也就宣告完成°

    (六).法為中心 開發自性智慧
    1.這時南北印度有了道場,佛陀率領弟子在各地展開傳道,都獲得社會上大力支持,連北方憍薩彌羅國的「波斯匿王」也加入了信徒行列°
    2.這樣有了南北兩個國家的國王護持,由上而下傳道,就會非常順利的展開,信徒與日俱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教團°
    3.佛陀的偉大在哪裡?
    在於度眾方法和其他宗教不同°
    他不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一再強調「我在眾中」,是眾中的一個°
    4.他告訴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在《雜阿含經》,表明信仰真理最主要的是信仰自己,開發自性的慈悲
    、智慧°
    5.教團是以「法」為中心的教團,並且提出學道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七).教團的成立:
    (1).弘揚佛法:如何散播救人救世的真理°
    (2).度生弘化:人民如何救苦救難°
    (3).六和敬:僧團組織、衣食住行的生活等問題,佛陀為了安住僧團訂立了「六和敬」作為和合共住的原則°
    a,「身和同住」-行為不侵犯別人,大家相處和樂°
    b,「口和無諍」-言語要親切,彼此沒衝突°
    c,「意和同悅」-大家志同道合,內心和悅平靜°
    d,「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
    e,「利和同均」-在生活上,衣食住行享用平均分配°
    f,「見和同解」-聽聞佛陀説法,以取得思想上的統一°
    自作自受
    (八).無故謾罵 將會自作自受
    1.有一次佛陀在鹿母講堂説法受到一位婆羅門迎面而來,衝著佛陀開口怒罵,佛陀不予理會,安詳的繼續前行°婆羅門氣憤的抓起一把泥土向著他擲過去°正好有一陣風把他拋出去的土吹了回來°
    2.佛陀慈祥的對著婆羅門説一首偈語:「有於不瞋人,而加之以瞋,清浄之正士,離諸煩惱結°於彼起惡心,惡心還自中,如逆風揚塵,還自坌其身°

    3.「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肉」典故-外道要破壞佛陀說法,他們説:「我們做你的弟子,穿你的衣吃你的飯,但敗壞你所説的修行、戒行°」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獅子女身上蟲還食獅子肉°
    4.佛陀的遭遇及弟子們的信心具足,不受動搖,而鞏固了教團的安全°
    5.佛陀憑著大智大勇、大無畏的精神,終於從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的勢力範圍內突圍而出,把佛教弘揚起來,成為古老印度最偉大的文化、最偉大的人間佛教°

    二、討論:
    Q.讀到佛陀的修持經過,了解到他有著常人所不能及的忍耐力與智慧,請問您們在生活中如何面對謾罵你的人?
    A:1.我要看對方罵的內容如何,有理的會接受,無理的有時會反駁回去,讓他了解到什麽是對錯°
    2.我會看對象,如果是老闆或長官當然是忍耐,如果是平輩就看事情而定°
    3.以前別人罵我,我會反罵回去,但學佛以後,了解因緣法,就明白了有因有果,而能用善解的方式來了,似乎也在無形中,改變了自己的壞脾氣°
    4.遭受別人謾罵時,有時冷靜的去了解這個人為何而罵,或者了解這個人的個性,就能讓自己不會有瞋心,而能原諒她°這也是一種修持°

    三、結論
    今天因為時間上的關係,沒有辦法做較深入的討論,是比較可惜的部份,下次會再做改進,謝謝大家!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駿程讀書會記錄
    時間:111、03、25晚上7:30-9:00
    地點:網路視訊
    主題:第一章 總説(三)
    成員:中山七分會16名會員
    召集人:林秀娟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一)、托缽生活 智慧光明普照-
    1.、人間佛教生活的準則
    六度波羅蜜在大乘佛教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則必須要讓般若來統攝°
    2.、放光-般若智慧光明的普照,是如來放光的生活
    (1).手上放光-著衣、持缽
    (2).足下放光-城中乞食
    (3).眼睛放光-次第乞食
    (4).口中放光-飯食訖、收衣缽°
    (5).通身放光-洗足已,敷座而坐是通身放光°
    3.這是一般通俗的生活,卻把佛陀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的精神表現無遺°
    4.這當中不但是佛陀實踐六度波羅蜜的示現,同時也展現了人間佛教的深義°
    5.大師説:佛法不能只看表面的形象,我們對佛陀行化之間的悲心宏願,也要能深一層的去透視,才能真正了解佛法°

    3.一般人的信仰?正確的信仰?
    (1).一些信徒的自信心不足,信仰力不夠,把佛陀當成保護傘,當作靠山°求佛陀保佑健康、家庭和諧、發財富貴°
    (2).對於佛陀的信仰,不能貪求、要求、祈求,這是長養貪心,不是信仰的真義°
    (3).應該是為信仰來奉獻、服務、供養°
    (4).信仰的意義就是一種捨己為人,犠牲小我,成就大眾°
    (5).人間佛教秉持佛陀的精神,倡導信仰的意義,是奉獻,不求回報,利益眾生、對人間犠牲、奉獻的精神,是人間至難、至尊、至貴的行為°即是經文所言:「佛起大悲心,饒益諸世間」°

    (二)、利他普濟 奉獻不求回報
    1.發菩提心:
    人間佛教要有利他性與普濟性
    ,「人間佛教」是以菩提心為主,以菩薩道為行,能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實踐佛陀對人間的開示、教化,效法佛陀犧牲、奉獻的行誼,這就是菩提心°
    2.如何實踐菩薩道:
    (1).九色鹿:
    (2).鸚鵡啣水救火:
    (3).焦芽敗種:
    (4).出世與入世的運用: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
    (5).行佛:從人道到佛道,中間少不得「菩薩道」的實踐°
    3.菩提心:也是諸佛菩薩度眾的重要動力;
    慈悲-觀世音菩薩
    般若-文殊菩薩大智大慧
    行持-普賢菩薩大修大行
    願力-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救度眾生的願力°
    4.人間佛教就是要把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發揮°
    5.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把原始佛教的「四聖諦」,與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相互結合°
    6.大師把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歸納為四點:
    (1).文化弘揚佛法
    (2).教育培養人才
    (3).慈善福利社會
    (4).共修浄化人心
    7.雖然世間也有在做,但佛教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更超越社會世俗的行事,因為佛教講究無相、無我、無著、無求,呈現一個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世界,這才是佛教不同於一般社會之處°

    (三)、自我修行 生命更上層樓
    1.説明人間佛教由四聖諦延伸到四弘誓願:不但是自我修行,也提供了人生解脫的方便,讓生命進入更上一層樓的境界°同時也讓人間佛教成為「行解並重、古今一體」的佛教°
    2.原因如何?
    大師認為佛教不是光坐談理論,佛教更起而為人間解決問題,還要用願力、修行、和實踐,才能解決人生的問題°
    3.人間佛教的精神內涵與實踐:理解四聖諦再以四弘誓願來實踐°如此過程,才能讓人間佛教更具體,讓生命更上一層樓°

    (四)、研究佛教 不能光作比較
    1.研究佛教的學者都把佛教在做比較
    2.結果:大師認為這是在褒瀆了佛教的尊嚴°
    3.應該如何做:佛教講究信仰、悟道,不是研究、比較,一個宗教一切依據聖言量而不容許有許多的異説°

    (五)、妄自論斷 只會造成傷害
    1.中央藝術學院田青教授曾説:「學者研究佛學,不能成道,修道的人,要奉行佛法,才能成道°」可見重在實踐°
    2.要從佛教的「信仰」出發,佛法不是在文字裡,是在心裡,在宇宙的空間裡°
    3.大師説:我們提出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時代,就是基於知道佛教的流傳、有時間、地點、生活、習慣、文化的不同,大家要互相尊重包容,彼此合作,不要排斥,讓人間佛教包容一切°

    (六)、尊重包容 世人皆有佛性
    1.人間佛教以人為尊,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心的信仰,所以要互相尊重與包容°
    2.實際上,真正的宗教,就如學生在學校讀書一樣,有一級一級的分別°
    3.光是菩薩就有五十一位,羅漢就有四果的分別°
    4.人人皆有佛性: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所以佛教分為五乘°
    5.人天乘-入世思想的佛教°
    聲聞、緣覺乘-出世思想的佛教°
    大乘菩薩道是調和入世和出世的人間佛教°

    (七)、生活寶典 圓滿完成人生
    1.人間佛教包容一切修行者、信者:
    2.人間佛教是佛陀一脈相承的教法:
    3.希望做出一套「生活寶典」

    (八)、回顧展望 回歸佛陀本懷
    1.讓大家都能了解人間佛教的思想內涵、精神特質等等都清楚認識:
    2.回歸佛陀本懷,能共同和人間的佛陀同在°
    3.希望大家一起弘揚與倡導「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主要意義與目的°

    二、討論:
    Q:請問您對哪一個主題,最深刻,或是學佛後,有何心得,分享一下?
    1.時時記住佛陀的精神本意,在生活中如何去運用,以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以無所求的去為別人服務,就不會去比較、比較,就不太有煩惱°
    2.剛學佛時,非常的精進,一段時間以後,好像覺得看周遭的人都不太順眼,別人也覺得自己怪怪的,人緣變得不太好,自覺到不行,才慢慢修正過來,現在比較圓融了°
    3.在櫃台值班時,看到一些信徒會因為有些觀念上的執著與不了解,就會較有耐心去解説°
    4.最喜歡當義工,從義工服務中讓我學到很多的佛法,比如有一次,在值班時,正在用水沖洗浄房,恰巧有位菩薩,她説她習慣用我正在洗的這間,當下也只好清洗好再擦乾請她用,這是一個很好的測試自己修持程度°
    5.有時覺得人生很無常,心情低落導致身體不適°同學都勸她要多想開,多參加活動,轉移注意力°

    三、總結:
    第一章:總説的重點
    1.中道生活 解決人間問題
    2.五戒十善 是做人的根本
    3.戒律精神 不侵犯而尊重
    4.菩薩精神 人間佛教根本
    5.三好四給 消業重於祈福
    6.了然生命 啟智慧教明理
    7.解脫煩惱 重在身心安住
    8.佛法指導 豐富生活意義
    9.利他普濟 奉獻不求回報
    10.自我修行 生命更上層樓
    11.生活寶典 圓滿完成人生
    12.回顧展望 回歸佛陀本懷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駿程讀書會記錄
    時間:2022/03/11 晚上7:30-9:00
    地點:網路視訊
    主題:佛陀本懷-第一章總説
    成員:中山七分會會員17名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一)、菩薩精神 人間佛教根本-菩提心
    1.大乘佛教更加倡導菩薩的精神,合乎佛陀的本意、合乎人間的精神°
    2.菩薩道-每位菩薩都因為發菩提心而來成就菩薩道°
    3.根性不同-因為弟子的根性不同,對佛法義理的理解,乃至在修持體悟上各有不同,對於佛陀的教法就有了不同的見解與主張°甚至各自執著自己的理念、想法,於是產生了所謂的「我執、法執」,也因此使得佛法的信仰難以統一,甚至影響了佛教的發展°
    Q:讀了這一小節,我們知道菩薩精神就是人間佛教,對吧!那你在生活中又如何落實呢?
    A:1.我覺得我是沒犯大錯,但小錯不斷,但我每個月會參加八關齋戒來修持與懺悔,也會用隨順眾生來接引眾生來落實菩薩道°
    2.自我觀照來修正自己的身、口、意的造作,而一點一滴的讓自己能夠往上提升°

    二、三好四給 消業重於祈福
    1.業報-業就是行為,命運的好、壞,都是自己行為造作的結果,也就是「業力」所致°
    2.消業-大師認為消業比祈福重要°
    3.如何能消災免難、增福滅罪:奉行「三好」,實踐四給;
    三好-身做好事(就是善)、口説好話(就是真)、心存好念(就是美)°
    四給-就是四無量心:
    (1)「給人信心」自然不會説話傷人°
    (2)「給人歡喜」=說好話(口業浄化)°
    (3)「給人希望」別人有挫折,會給予鼓勵、關心、祝福=存好心(意業浄化);
    (4)「給人方便」行事自然不會官僚而主動助人=「做好事」(身業浄化)
    *三好、四給都是人間佛教的思想原則°
    4.佛教的「因果觀念、業報思想」-人生不變真理,布施如播種,要如何「得」,就要如是「栽」,這就是人間佛教°
    5.Q:您同意:實踐三好、四給就可以消災免難的説法嗎?怎麽說?
    1.説好話可以跟人廣結善緣,行三好三業清浄,自然不再造業°
    2.做好事幫助別人,説好話可以讓人歡喜,存好心,心存善念,與人都是善意,在生活中有如天堂,每天歡喜,自然不易有煩惱,而煩惱是造業的根本°
    三、了然生命 啟智慧教明理
    (一)奉行人間佛教的利益:
    (1)啟人智慧、明白事理
    (2)了然生命的來去
    (3)現世生活能夠安心自在
    (4)免於「生死」的憂悲恐懼
    (5)圓滿「生命」的意義價值

    (二)如何實踐佛法信仰
    (1)以無盡燈傳承後代
    *學習佛法,有了智慧心燈、慈悲心燈,隨著心性的提升而往上超越,甚至能夠一代一代的傳承後代子孫°沒有熄滅的一天°
    (2)以自性佛覺悟心性:我是佛,覺悟到自己的佛性,而有自信我也可以成佛°
    ( 3)以三法印印證佛法: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4)以四聖諦統攝信心: 苦集滅道,因為感悟到苦是集一切煩惱而來,故而修持佛法來熄滅煩惱,讓自己能到涅槃境界°
    (5)以五乘法貫通法界:人天福報,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6)以六度門進入佛國: 布施、持戒、精進、禪定、忍辱、般若,是菩薩道的修行方法°
    (7).以七覺支開展智慧: 擇(撿擇善法)、進(精進修持)、喜(悟入佛法,心生歡喜心)是修慧,除(去除煩惱)、捨(捨離一切妄想)、定(心不散亂)是修定,念(心念常處在自我覺照)是修定、慧°
    (8)以八正道圓滿修證
    正知正見,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正知正見°
    *佛陀度眾的本懷是什麽?所以人間佛教是人間真正需要的佛教,可以幫助眾生在人間過著幸福安樂的生活°

    四、解脫煩惱 重在身心安住
    (一)人間佛教的法要:
    (1)幫助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2)要著重在宣説佛陀證悟開示的真理,如緣起、中道、因果、業報,乃至無常、苦空等義理°
    (二)佛陀化世的精神與特質
    (1)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等°
    (2)佛説的、人要的、浄化的、善美的°(3)佛教在行事上,不要太計較,在義理上單純化,不要太多的談玄説妙,回歸佛陀本懷
    -信仰、修行單純化°
    (4)各地的佛教,由於文化、語言、習俗、氣候、地理環境的不同,自然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生活樣貌°
    (5)大家必須要重新思考,要在精神上、義理上、心靈上、生活裡,找尋信仰的宗要,要與時俱進,以現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
    (6)六祖惠能大師説「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再如百丈禪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這也是依循著佛陀當初在印度建 立的教團示範°
    *讀到這,相信大家都能悟入佛的知見,而才更能實踐,讓自己身心安住,脫離煩惱°

    五、大乘八宗 沒有脫離大眾
    (一)中國八宗:
    1.重在慧解-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
    2.以行持為要-浄土宗、禪宗、律宗、密宗°
    *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沒有離開人間生活,沒有脫離人群大眾°
    3.八宗都做了些什麽?
    (1)從事慈善公益來福利社會,因此受到普羅大眾的信仰°
    (2)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宣説法要來教化人群,因此有許多高僧大德都應邀為帝王、大臣説法,就如同佛陀當初一樣°
    (3)人間佛教是佛説的、人要的,人在世間,不能缺少社會大眾的因緣成就°
    (4)人從物質生活再精神生活的親情、愛情、友情、恩情等各種浄化的感情生活,生死問題,所以要有信仰的生活°
    (5)所以大師提出了「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社會,功德歸於信徒」°
    (6)人間佛教四個宗要:「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間因緣、心意和樂」°
    *看到祖師大德們的貢獻,你們還會説傳統佛教不是人間佛教嗎?再看看四個宗要,我們有幸在現代學佛,更應該要精進°

    六、佛法指導 豐富生活意義
    佛法帶給生活上的意義:
    1.金剛金上説「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段經文含有悟道者「自覺覺他,自度度人」的修持與慈悲、智慧°
    2.「食時,著衣、持缽」-説到吃飯時,衣冠整齊、形容威儀、安祥有序的依照規矩手持瓦缽次第去乞食,這是持戒精神°
    3.「次第乞已」就是不分貴踐,不撿精粗,不分貧富,是忍辱、平等、隨緣、隨喜的精神°
    4.托缽時,信者以飯食供養僧團的生活,僧團就以佛法開示信徒,讓大家心開意解,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這是布施的實踐°
    5.飯後整理衣、缽、具等用品,接著潔身洗足,晏然端坐,以禪坐安定身心,這就是精進波羅蜜°
    *看到了佛陀的生活,讓我們了解到「法」真的是在生活中與眾中求,對吧!

    七、討論:
    今天總共讀了六大點,請問您對哪點印象最深刻,為何?能説説看嗎?
    1.我是第一次參加讀書會,我覺得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很讚同,信佛要信、願、行,大師用簡單的方式來讓大家了解佛法,讓佛法不再是艱澀的,而是人人在生活中隨時可得的°
    2.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剛剛書中所提到的佛陀的乞食,就是呈現我們生活中的修持,大師提倡的三好運動,就是提倡佛教的三業修行,三好就是在生活裡,把它完全的融入進來,生活就落實了身口意三業°
    3.人間佛教,其實是佛陀時代就在實踐的,所以説人間佛教就是佛陀本懷,大師只是再次的「倡導」,讓大家能了解而已°
    4.我最深刻的一點是「消業重於祈福」,每個人都有業力,我覺得要發「菩提心」,奉行三好、四給,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要以信心與願力只要做到三好、四給一定能克服的°因為大家都有信仰力量,用集體創作的方式來完成每次的活動°比如今天去上讀報教育,師父就有開示:如何推廣福報教育,我們要讓人了解這份報紙是善美的,讓全家人看了不會臉紅,不像坊間的報紙多少都有一些腥煽的°我也期許自己能夠發菩提心來盡己所能°
    *累世累劫的造業,我們就以實踐三好四給來修持,祈能慢慢消災免難°

    三、結論
    因為今天是臨時決定的,但還是很感謝不少人上線一起讀書
    ,我想我們就以今天這種模式來讀,就是我把書中的重點跟大家來講解,大家聽了之後再自己把書本重讀一遍,就會很清楚°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駿程讀書會記錄
    時間:111、03、06下午3:40-5:00
    地點:普門寺五樓智慧教室
    主題:序、第一章總説至戒律精神
    成員:中山七分會會員25名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復習回顧:
    (一)序
    1.什麽是「人間佛教」?
    A:教主是釋迦牟尼佛,他是人,不是神,佛教和一般宗教不一樣,是由人創設的佛教,當然叫做人間佛教°
    2.人間佛教是一個什麽樣的佛教呢?
    A:(1).佛陀以「人」為本,所以倡說「五乘佛法」,只要有慈悲、般若、菩提,就能獲得解脫°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這就是菩提心的佛教°
    (2)佛陀所說的「人人有佛性」,直下承擔「我是佛」,
    具有和佛陀一樣的真如自性°
    (3)依止佛陀的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4)走入社會、服務社會大眾
    ,所謂「弘法利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3.人間佛教以什麽為本體呢?
    A: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浄化的、善美的,以「戒定慧」為本體、以「緣起中道」為真理根本,以現代群眾需要「安身立命」的方法為依歸°
    4.信仰人間佛教有什麽好處?
    A:可以浄化身心,可以增加道德,可以心存慈悲,可以認識自我可以依靠自己,可以服務他人、包容別人,可以了解佛陀緣起緣滅的真理,可以增加智慧昇華,到達證悟真如本性的境界,可以獲得自由解脫的生活°
    5.佛教說「了生脫死」以後,究竟住到哪裡去?
    A:住到哪裡呢?還是在人間啊!怎麽說呢?即使成聖成賢,甚至成佛了以後,都不離人間,做一個「自在的好人」°十法界都在心裡,所謂「唯心浄土、自性彌陀」心、虛空,包容一切法界°所也是離不開「人間」°

    二、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一)人間佛教真正的意義
    1.自我提升,肯定自我,我有如來智慧德相,承認「我是佛」這種自我的提升,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
    2.人間佛教的精神就是彼此不對立,人與人不是兩個,所有的眾生都有一體的關係°大師認為佛陀證悟的「緣起中道」,就是人間佛教的真理°我們把它傳承下來,就是人間佛教的信仰°
    3.人間佛教的信仰認為生命是永恆的,生命的流轉是「圓形」,所以說「十法界流轉」這是人間佛教的主張°
    4.人間佛教不一定要成佛,我們所需要的是「覺悟」°覺悟我與十方法界眾生都是同體平等的°
    5.生命在輪迴裡就解脫了,沒有所謂「輪迴」的問題,因為輪迴也是在世界的空間裡,可以「昇華」,可以「遠離」,但是那個世界究竟在哪裡呢?還是在輪迴裡,輪迴在哪裡?虛空之中°所謂「法界圓融」,到處都有,到處都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勉強的說,可以用「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來表示,那可以說就是人間佛教的世界°
    6.生命到了覺悟以後,他有般若智慧會處理自己°對於自己有如旅行在這個世界,他的能量是廣大無邊的,明白好壞、是非、善惡、對待,甚至五欲、六塵都不放在心上,這不就是人間佛教的解脫嗎?
    7.信仰的價值:
    就是自我擴大,自我的昇華,自我的解脫,自我的圓融,大師說,這就是人間佛教最後的目標,都要自我去完成°「做自己的貴人」,這就是佛陀°

    第一章:總説:
    一.中道生活 解決人間問題
    1.為何有「人間佛教」?
    (1)佛陀成道後,他告訴世人,唯有過著離於苦樂、有無二邊的「中道」生活,才能解決「人生、人心、人事」等諸多的人間問題°
    (2)所以佛教就是佛陀為了解決人間的問題,而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

    二、五戒十善 是做人的根本
    1.佛教講「皈依三寶」,其實「皈依」的主要意義就是找回自己的真如佛性°
    2.五戒十善的意義何在?
    (1)佛性平等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重要思想°也說明眾生本就該受到平等對待°

    三.戒律精神 不侵犯而尊重
    1.所謂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的意思°
    2.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都必須由持戒才能生起°

    二、結論: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無法提問,我們把之前上了三次的讀書會內容,做一個總復習,下週開始,每週一次的讀書會,除非有法會等才會停課°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駿程讀書會記錄
    時間:110、12、11晚上7:30-9:00
    地點:網路視訊
    主題:人間佛教 佛陀本懷第一章總説p22-30
    成員:中山七分會會員13名
    召集人:林秀娟
    帶領人:宋玉鳳、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一).前言
    1.印度在佛陀時代的社會,人民依出生的身分、階級、職業等不同,分為「婆羅門(宗教師)、剎帝利(王公貴族)、全舍(工商界)、首陀羅(賤民)」等四種性°
    2.這個階級制度讓人民天生就必須被迫接受「尊卑貴賤」的差別待遇,造成社會種種不平等的現象°
    3.希達多太子在「遊歷四城門」之後,了解到
    (1).人民生活疾苦(2).生死無常的無奈(3).打破人我階級森嚴的種姓制度(4).實現「眾生平等」的佛法真義(5).藉此解決社會人事的紛爭、對立,幫助眾生減少內心的憂悲苦惱(6).認識生命的真諦,解開生死的迷惑(7).增加人生的幸福解脫°
    4.於是佛陀做了什麽呢?
    (1).發心出家修道(2).終於證悟「緣起」及「眾生平等」的真理而成道°

    (二).中道生活 解決人間問題
    1.為何有「人間佛教」?
    (1).佛陀成道後,他告訴世人,唯有過著離於苦樂、有無二邊的「中道」生活,才能解決「人生、人心、人事」等諸多的人間問題°
    (2).所以佛陀說法,都是給大眾「示教利喜」也正是佛陀的慈悲教化,人間就有了「佛教」°
    (3).所以佛教就是佛陀為了解決人間的問題,而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
    (4).人間佛教就是佛陀「降誕世間、示教利喜」的本懷,所以人間佛教就是佛教的全部°

    2.既然佛教就是人間佛教,為何要特別強調「人間」呢?
    (1).在漫長的弘法過程中,因為人為的諸多因素,包括弟子對「佛陀教法」及「佛所制戒」產生許多的岐見與異說°
    (2).佛教傳到中國之後,由於政治、社會變遷等因素,形成「清修自了」的遁世佛教°
    (3).法師説法總以出家人的立場,過分強調「出世思想」,經常會把現實所需的財富説金錢是毒蛇,夫妻是冤家,兒女是討債鬼,不重視人間生活,所以要正本清源,回歸佛陀本懷°

    3.那麽我們要如何正本清源,回歸佛陀本懷呢?
    (1).重新審視佛陀最初説法的本懷,希望透過「人間佛教」的倡導,能夠把握佛陀的根本教法與化世的精神°
    (2).讓佛教重新走入人間,才能把佛陀當初的開示、教化,徹底落實在生活裡°
    (3).讓普羅大眾都能對佛法的理解與實踐,得以增加人間的幸褔與美滿,這才是佛陀「降世說法」的本懷°

    (二).五戒十善 是做人的根本
    1.佛陀成道後的第一時間,就發出了一個重要宣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跟人間有何關聯?
    (1).現在舉世都在追求「和平」,都在倡導「自由、民主、平等」,不就是了嗎?
    (2).其實從這句話中,就說明了每個人的自性裡都跟佛陀一樣,本具佛性,只要把自己的內在佛性開發出來,人人都能「解脫自在」,都能做自己的主人°
    (3).佛教講「皈依三寶」,其實就是皈依自己,也就是佛陀對弟子教誡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4).所以「皈依」的主要意義就是找回自己的真如佛性°
    2.五戒十善的意義何在?
    (1).佛性平等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重要思想°也說明眾生本就該受到平等對待,因此佛陀創立「六和敬」就是要維護僧團的和樂,人人平等°
    (2).甚至教導在家信眾要受持五戒,要奉行十善°是人間佛教家庭和樂的基石°更是人生自由的保障°

    (三).戒律精神 不侵犯而尊重
    1.所謂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的意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不吸毒°
    2.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都必須由持戒才能生起°
    3.所以[華嚴經]説:「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甚至[大般涅槃經]也説:「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由此可見戒的重要°因守持戒律,才能讓佛性顯現°
    4.五戒十善,是佛陀初步給予人間的指示,不但為社會大眾訂下了一個行事的依循標準,也讓人生有了明確的依歸和指標°
    5.如太虛大師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道能完成,佛道就會完成°

    二、討論分享:
    1.五戒十善是做人的根本,我們來討論一下,在生活中,你落實了幾項,有哪方面的困難度嗎?
    A:(1).十善中的惡口,學佛前的脾氣不好,學佛後,慢慢修正自己,常反觀自照,脾氣也改了很多,但有時兒女的不聽話(如晚睡、喝飲料)等等,難免會唸兩句,過後就會懺悔不已°
    (2).五戒中對於蚊子還是常不放過,只能以懺悔回向°
    (3).也是對蚊子不太留情,但會救螞蟻°
    (4).門縫中的蟑螂不知要如何處理,想封起來,又怕殺生°
    *生活上的種種,會因為受了五戒後,而在思惟、行事上,有所改變,只是習性猶在,慢慢修正°

    三、總結:
    聽到大家的討論,其實五戒十善在生活中並不好持,稍不注意就多少會觸犯到,所以要「常常反觀」自己的身口意造作,盡量修持°今天人數較少,但大家還是反應熱烈,尤其感恩瓊慧明天公公告別式,今天還參加,真是發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