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駿程讀書會記錄
    時間:2022、04、19晚上7:30-9:10
    地點:網路視訊
    主題:佛陀本懷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二)
    成員:中山七分會會員18名
    召集人:林秀娟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一日生活
    (一)、前言:
    1.若要形容當時佛陀的生活,「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作、隨心而有」,應該是最貼切不過了°
    2.佛陀在《遺教經》中説:「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也勉勵弟子們要精進用功、禪坐思惟、誦讀真理、勤勞作務°

    從佛陀的二六時中來了解他是如何修行度眾:
    (二)、早上的起居:
    早期印度社會,人們習慣嚼楊枝來潔浄口腔,就等於現代人使用牙刷刷牙一樣°據《五分律》記載,佛陀告訴我們嚼楊枝有五種利益:消食、除冷涎唾、善能別味、口不臭、眼明°

    (三)、如何乞食:
    1.所謂「次第」,是指不可以分別、踰越,不論哪一家富有、哪一家貧窮,都要依序向前,不撿浄穢、不別精粗,只把飲食當作湯藥來維護療治色身°從這裡就可見佛陀的「平等觀念」°
    2.比丘們走路必然要遵守遠近、次第的行儀°因為態度沉穩莊嚴,才能讓信者生起尊敬的信仰°當初舍利弗就是見到正在王舍城托缽乞食的阿説示比丘儀容端正,具有神聖感,才皈投在佛陀座下°
    3.托缽乞食的制度,使得佛教和信徒密切接觸,也與社會的脈動保持關連°
    4.民眾以物質布施,佛陀和弟子們說法布施,講述人生的道理,讓大眾心開意解°
    5.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平等食」是佛陀制訂托缽乞食的主要意義,也增益了人間佛教的發展°
    6.Q.為何?
    A:(1).因為心態的關係,信者以恭敬心來供養,佛陀或弟子以法來布施、結緣°
    (2).佛陀借著托缽的機會主動與民眾接觸結善緣,就如同我們現在人間佛教「我在眾中」的理念,主動的去宣導我們佛教,讓信眾能接觸、了解佛教與佛法°
    (3).讓每個人都有修福慧的機會°
    7.吃飯時,必須按照乞食法進行,就像現在叢林五觀堂的「五觀想」,佛陀時代的比丘們吃飯,也有這樣的規定°
    8.「飯食經行」,飯食後通常會有一段經行的時間°
    經行-就是在精舍道場圍繞走動°
    據《四分律》記載,經行可以獲得五種好處:堪遠行、能靜思惟、少病、消食、於定中得久住°
    9.之後,佛陀便率領弟子靜坐,在各自的坐位上,展開坐具°接著,便為大家開示,説法論道°
    10.説法開示也不一定都由佛陀發起,只要弟子們在生活上、思想上、內心的感受上,對修道有一些見解,都可以提出來向佛陀詢問,佛陀便會一一給予開示正道°而弟子們也會以靜坐、思惟、冥想,或者思考佛陀剛才的教示,反覆背誦°
    11.這許多道理多由弟子背誦下來,日後再予結集記錄,成為今日所見的經、律、論三藏經典°在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佛陀的生活不離禪思、道念,時時刻刻「念佛、念法、念僧」;與僧信弟子的往來,也總能「示教利喜」°弟子們也是「依教奉行」歡喜作禮而去°
    12.看起來,佛陀的一日生活,與一般凡夫的生活沒有兩樣,一樣是吃飯、睡覺,但內容卻大不相同°
    13.Q:為何?説説有何不同?
    A:心態的問題,如果以不分別,不撿擇的心、感恩之心去吃飯,就很安然自在,就如同佛陀°如果心是不安的那麽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那就不一樣°
    14.佛陀過的是實踐六度、表現般若風光的生活,與凡夫經常計較、紛爭的情況天差地別,非常不一樣°
    15.(1).布施波羅蜜-托缽乞食,不但信眾可以種植福田,佛陀也為他們説法°
    (2).持戒波羅蜜-披搭袈裟,以示應常行清浄戒法°
    (3).忍辱波羅蜜-次第乞食,不分貴賤,不避怠慢°
    (4).精進波羅蜜-親自洗缽,鋪設坐具,勤奮不懈°
    (5).禪定波羅蜜-經行、靜坐、冥想,思惟法義°
    (6).般若波羅蜜-這一切可以説都流露出一位悟道者的般若生活°
    (七)、傳教弘道 重視人間生活
    1.比丘們少欲知足,生活簡單不會散漫無紀、吃喝玩樂,大家都是精進行道,安住正念,嚴守佛陀制定的戒律、規章,以浄化身心、變化氣質°
    2.佛陀率領比丘集合座談,探討修道心得,有所懷疑的即提出詢問°現今我們所看到的經典,可以説都是當初僧團中問答的記錄°
    3.佛陀又再和社會大眾接觸,加強佛法在各地的推動°佛陀重視人間教化生活的情況,即可見一斑°
    4.到了夜晚,依個人修持的方式不同,大眾各自精進,但大部分都是在禪定裡擴大自己、昇華自己,慢慢地提升自我的人格,與佛陀理想裡的聖道相應°
    度化弟子
    (一)、前言
    1.佛陀的一日、教化並不刻板°
    佛陀是隨弟子們的性格、喜好來觀機逗教,講述的道理也都契理契機,所以觀察佛陀的教化,要先從他對弟子的用心、愛護、教育説起°
    2.舍利弗尊者-已經是證悟的大阿羅漢,是教團的領導者之一°
    見舍利弗在園子經行散步,問明原因才知原來是因為人多而讓位給初學比丘休息,次日,就集合大眾,開示大家對長老要尊重°
    3.目揵連尊者-他知道自己母親生前的惡行,請示佛陀希望為亡母祈求冥福°佛陀告訴他,可以在教團結夏安居後解居的那一天,設齋供養僧眾,以此功德力,可以免除母親在惡道受苦,這是北傳佛教盂蘭盆會的起源°
    4.富樓那尊者-説法第一,有著弘法的熱忱,希望到輸盧那國傳播佛法°不畏人民生性強悍,而能為真理犠牲奉獻°
    5.阿難尊者-多聞第一,因為長得莊嚴而引起女難,但佛陀都幫忙化解,方便教化°
    6.大迦葉尊者-品德高尚,喜歡清修苦行,佛陀為了讓其他弟子對他表示尊重,特別分半座予大迦葉共坐°
    7.大迦葉「乞貧不乞富」,大多到貧窮人家托缽,讓窮人種植福田°因為他認為富貴是由於過去世懂得布施種福田所招感的果報,不必再錦上添花°
    8.須菩提-解空第一,正好相反,他覺得貧苦人家連自己的三餐都難以溫飽,何忍再去增加他們的困境,所以他是「乞富不乞貧」°
    *佛陀知道以後,特別開示大眾:「乞貧、乞富,都是心不均平,佛法應該建立在平等之上,儘管世間充滿差別對待,但是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平等法中,才能自受用、他受用°」
    9.佛陀對於弟子,總是心思細膩的關照°例如曾去探望老病比丘,親自為他們洗滌身體,為他們倒水、洗衣服等等°為阿那律縫補袈裟,對二百億耳説:「修行和彈琴一樣,琴弦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中道為好°
    二百億耳果然遵照指示修行,心安靜下來,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就是這樣慈悲的教化弟子們°
    (二)、因宜制戒 出世不離人間
    1.佛陀對於能夠依教奉行的弟子,佛陀給予耐心的調教,對於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也方便加以攝受;對於懈怠不知精進的弟子,則激勵他上進,對於剛猛的教他緩和漸進°
    2.無論聰明、愚笨,佛陀都會觀機逗教,契理契機的説法、開示,讓教團更加清浄、健全°
    3.周利槃陀伽不善記憶,佛陀就教他誦持「拂塵除垢」諄諄教誨,每天手持掃帚,一面掃地,一面用心持誦,終於悟道,並且受人尊敬°
    4.挑糞的尼提感於身份卑賤,特地避開不敢見佛陀,佛陀特意繞道與他相遇°邀他出家,尼提大驚:「我能做偉大的佛陀的弟子嗎?」佛陀説,在他的教法中,沒有分別、貧富、貴賤、種姓都只是假名°所以他用功修道,證得果位°
    *佛陀認為一個人,只要你尊重他、愛護他,以慈悲心對待,給予鼓勵,讓他覺得有尊嚴,他就會向上、有所成長°
    5.佛陀在制戒時,都會考量諸多因緣情況,做出合情合理的決定°比如因又黑又高大的迦留陀夷,因夜晚托缽嚇到孕婦導致流產,因而制訂「過午不食
    」的戒律°
    6.在佛陀的制戒中,在在説明他的教法是出世而不離人間的°
    7.佛陀的人間教化方式不勝枚舉,度化的弟子不分貴賤、貧富、男女、職業、種族、信仰,都給予平等的對待°
    8.佛陀的教法,是究竟的自由平等慈悲,不論智慧、職業,只要奉行佛陀的教示,誰都能夠成為佛陀的弟子,證得真理°
    9.佛陀説:「出家學道,先要降伏驕慢心,我先許可優波離出家,你們應該向他頂禮°優波離尊者自我要求嚴謹,行事莊嚴,備受大眾的尊崇°

    (三)、巧喩調教 引導弟子改過
    1.沙彌羅睺羅愛開玩笑,捉弄來拜訪佛陀的信者°有一天羅睺羅拿水給佛陀洗足°佛陀就以水來跟羅睺羅「巧喻調教,來引導他改過」°
    2.羅睺羅聽了佛陀的教誨,慚愧無地自容,從此不敢妄言説謊,努力改變自己的身心,後來成為「密行第一」,佛陀對羅睺羅的教育,慈悲中有嚴厲,嚴厲中有慈悲°
    3.迦旃延尊者派弟子回來關心佛陀,而佛陀細心的關懷,讓遠方弘法的弟子知道,都感動於心,由此可見佛陀就是這麽一個具有人情味的聖者°
    4.佛陀不但現生示範教育,有時也會引證過去生中的因緣,曾做過的犠牲奉獻,來勉勵修道者,如《佛説九色鹿經》中九色鹿悲心救人,反被出賣;
    《六度集經》裡鹿王代替懷孕的母鹿前往送死;《太子須大孥經》裡,須大孥太子發願廣行布施,濟拔眾生,雖然遭受極大的痛苦,也無怨無悔°《中阿含經.長壽王品》記載長生童子的以德報怨,他有幾次機會可以殺梵豫王來替父親報仇;但是一想到父親忍辱不怨,惡來善往,「莫起怨結」的教化,他三次放下手中利劍°寬宏大量的舉止也感動了梵豫王,從此解決了兩國的仇恨,這些不都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慈悲的示現嗎?

    二、討論
    1.讀了這二個章節,你覺得佛陀的一日生活跟我們有不一樣嗎?
    A:我覺得不一樣,如果不精進,當然不一樣,但如果精進,就一樣啊!
    2.我讀了以後,更有信心,覺得我們只要精進,其實也可以成佛的°
    3.我對二百億耳的典故,很有感覺,記得剛開始學佛時,也給自己很大壓力,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讓自己很鬱悶,不快樂,慢慢了解穿衣服整齊、不花俏即可,之前過午不食二年,結果弄得胃不舒服,所以體會到還是以中道最適合,現在越來越快樂°
    4.今天讀了佛陀的一日生活,就是佛陀在人間示現,如我們大師也是如此,對於阿那律的精進,很值得學習,也因看到大師的成就,欽佩不已°讓我們覺得不能荒廢道業,一定要加油!

    三、結論
    今天的讀書會真的很感謝大家的參與,昨晚臨時才決定,還不少人上線,可見大家都是愛書人,也都很精進,期望我們因為讀這本佛陀本懷,能更了解佛陀的生活,也才能知道佛法的好,進而去落實在生活中才真正體悟到什麽是人間佛教°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