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日期:2022.11.12
    時間:10:00-12:00
    地點:線上ZOOM
    帶領人:朱繼文副會長
    出處:怎樣做個佛光人
    明、 清以後的佛教徒總以為隱居山林,不問世事,才算修行,以致佛法真理幾乎在世間隱沒消失。幸賴民國以來,有志之土挺身而出,極力闡揚佛陀的弘法精神,雖已逐 漸喚起佛子的偏差觀念,但由於長久以來佛教徒囿於門戶之見,始終無法放開心胸,大步邁進。成立佛光會即是為了帶動佛子一起深入城鄉,關懷群眾,甚至超越國 界,弘化全球,為眾生分擔更多憂苦,為社會承擔更大責任。國際佛光會不屬於某一個宗派、某一個寺院,也不屬於某一個人,它是一個國際性的團體,我 希望各位佛光會員也應該具備宏遠的世界觀,做一個同體的慈悲人,做一個共生的地球人,做一個明理的智慧人,做一個有力的忍耐人,做一個施捨的結緣人,做一 個清淨的修道人,做一個歡喜的快樂人,做一個融和的佛光人,讓我們將佛光普照三千法界,讓我們將法水常流五大洲中。
    李月梅:
    現在的佛教所需要的,應如過去太虛大師、慈航法師都曾提倡的「今後佛教的發展寄託在教育、文化、慈善」。我對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也歸納了四點:第一以教育培養人才,第二以文化弘揚佛法,第三以慈善福利社會,第四以共修淨化人心。
    李貞瑩:
    佛光人很多,在佛光山的聚集,不是癡聚!我們有興隆佛教的理想,我們有普濟社會的願心。我們知道未來佛教的慧命,完全寄在佛法的事業上。教育、文化、慈善等佛化事業,都是傳教的方便。我國自明清以來,教務衰微,僧伽素質下落,主要原因就是佛教沒有事業。社會信眾除了喪葬儀式偶需佛教外,竟不知佛教對它們還有其它關係。三十年來的台灣,我們為佛教造就人才,而這些人才辦了養老院、育幼院、託兒所、幼稚園、學校、雜誌、電台、電視、講堂、醫院、出版社、圖書館等,可以說我們的事業帶動了佛教的發展。

    韓秀梅:
    菩薩道的弟子,本來就該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台灣號稱大乘佛教地區,但目前能有幾人具備菩薩道的慈心悲願?所以吾人應披心瀝肝,誓願身為佛光人,要以弘法利生的事業為職志!「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只求佛教的發展,不管自我如何犧牲,也是甘心情願,我們決以弘法利生的事業,供養三寶,奉獻給一切眾生。
    帶領人結語:
    人為了股票漲落,緊張徬徨,覺得時間漫漫,不知如何度過?更有人為了一件事,急得大汗直流;還有一些人,在忙亂中顧此失彼。所以,不管慌張也好,緊張也罷,總會耽誤好事。人,遇到事情必須冷靜思考,因為緊張,說話必有錯亂;因為緊張,做事必有誤判;因為緊張,身心必會失衡;因為緊張,事理必然不明。慌張誤事,豈可不慎!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