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雲林講堂 斗六分會
    快樂讀書會 【人間佛教小叢書(228)P3-12頁】
    日期: 6月25日下午2:30-4:30
    地點:雲林講堂三好觀音祈福園
    人數:4人
    帶領人:*美
    導讀文章:慧的應用—生活行儀,人間慧用
    《星雲大師全集26·第二類【人間佛教叢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網路搜尋:首頁 / 第二類【人間佛教論叢】 /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 216 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慧學 / 268 三、 慧的應用——生活行儀,人間慧用
    268 三、 慧的應用——生活行儀,人間慧用
    在《大乘起信論》提到,眾生「一心開二門」,即「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又說一心的本體、相狀、作用廣大無限,所以稱體大、相大、用大。「體相用」三者不可分割,本體的精神、意義,要能隨機、隨緣、隨宜的權巧應用,才能發揮他的價值。

    般若智慧就是我們的「心真如門」,般若不是談玄說妙,要表現在生活行儀上,成為人間慧用,才有意義。當初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破顏微笑,師徒印心,禪於是成為人間的一道光明;佛陀成道前,放下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養,五比丘相約不理睬佛陀,但是當他們見到成道後的佛陀,被佛陀的威儀攝受,忍不住跪地禮拜,並且再度隨侍佛陀,於是成為佛教「最初的僧寶」。佛陀的行儀度化,就是人間的慧用。

    山東湛山寺倓虛大師,有一次在佛前上香,一位王居士剛好來寺,居士深受大師虔誠肅穆的行儀感動,主動捐錢為他建了「湛山寺」,做為弘法道場。在禪門裡,祖師栽松、鋤田、篩米、掃地等生活行儀,都是禪;就是喝茶吃飯、著衣持缽、出坡作務、應酬往來、揚眉瞬目、語默動靜,也都藏有微妙的禪意和開悟的因緣,這也是人間的慧用。

    在叢林裡面,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止間特別注重威儀。甚至平時上殿要排班,吃飯要過堂,舉止進退皆有規矩,在在都要學習。但是一般人心裡會想:「都幾十歲的人了,還不會走路嗎?吃了幾十年的飯了,還不會吃飯嗎?」這是因為不了解寺院的規律。寺院不同於俗家,在寺院中,一舉一動都是修行,走路吃飯睡覺都可以參禪,這其中都有很深妙的解脫境界。所以,到了叢林裡,你會感到自己確實是不會走路,不會吃飯;身心千般束縛,積年累月成了習慣,確實需要一一用心擺脫。吃飯端碗,要如「龍吞珠」;持箸夾菜,要如「鳳點頭」;行進走路,要像雁陣一字排開,上身不能動,像頭頂著一盆油,四平八穩的走,在叢林裡真是事事修行,處處法門!有一首偈語,很能說明這些律儀: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皈依三寶復何憂。

    佛門講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用意在培養一個人出眾的威儀。昔日馬勝比丘以威儀度化舍利弗,成為千古的佳話。因此,樹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條件,更可以成為度眾的方便法門。是以傳統的叢林道場很重視制度,不但個人有戒牒,僧團也有清規。所謂「清規」,是指禪宗寺院組織章程及寺眾日常生活的規則,也就是禪宗叢林關於大眾行、立、坐、臥等威儀所訂定的僧制,為眾僧所必須遵守的儀規,類似現代的「共住規約」,是為僧眾日常修行的規範,以及僧團組織、行事的依循。因此,「清規」是健全僧團的圭臬。

    當初百丈禪師為禪宗叢林立下《百丈清規》,使得中國的僧團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例如明定四十八單職事,各司其職,使得寺務運作組織化、系統化;又訂定各種修持行儀、日用軌範等,使得僧眾具足威儀,心不放逸,身不踰矩。尤其設立住持一職,領眾薰修,綜理寺務,叢林規模於焉建立。

    叢林清規,禮法有度;叢林生活,祥和有序。叢林道場體現了中國儒家所嚮往的天下為公、人人崇樂好禮的理想藍圖,無怪乎時人每見僧團兩序行儀,無不慨嘆「禮失求諸野」!

    為了樹立叢林規矩,落實生活佛法,我在佛光山特別建設寬廣明淨的雲居樓,提供全山徒眾與來山信眾、遊客一起過堂。每天到了用餐時間,全山職事、學生上千人,僧俗依序排班過堂的莊嚴隊伍,常令遊客讚歎、感動,可見莊嚴的威儀也能度眾。

    在佛門,語默動靜安詳,一切合法合宜,就是禮儀;身語意的行止,表現在外,就是生活的禮儀。禮儀合度,也能發揮無言的說教。唐朝時,曾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被貶至潮州當刺史的韓愈,有一天去參訪大顛禪師,大顛禪師正在坐禪,久久不出定。侍者看韓愈等得不耐煩,心裡很著急,便在大顛禪師的耳邊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意思是說:「禪師!你的禪定已經打動了韓愈的心,現在你應該要用智慧跟他說法。」韓愈一聽到這兩句話,很高興,他說:「幸於侍者口邊得個消息。」

    「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就是人間的慧用,乃至仙崖禪師「感化夜遊沙彌」、金代禪師「養蘭不是為了生氣」,以及佛陀的「殺一救百」、末利夫人的「飲酒救人」、一休和尚的「做人女婿」、丹霞禪師的「燒佛取暖」、石屋禪師的「教人偷心」等等,都是般若的人間慧用。

    此外,歷代不少僧眾以自己的風儀影響帝王,成為佛教的護法。例如,終南山惟政禪師曾入朝為唐文宗解釋「蛤蜊觀音」之事,啟發文宗對佛教的信仰。西域高僧佛圖澄,度化殘暴殺人的石虎、石勒,解救無數生靈,二石尊佛圖澄為師,時常請教社稷大事。佛圖澄的弟子道安大師,曾勸諫苻堅休戰。唐朝玄奘大師,在主持譯經大業的同時,經常隨駕太宗左右接受諮詢國事,玄奘大師圓寂時,唐高宗罷朝三日,悲慟的對大臣們說:「朕失去了一件國寶!」玄奘大師受到朝野崇仰之深可見一斑。

    甚至禪宗初祖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時,與梁武帝一番「對朕者誰」、「並無功德」的論道,雖然彼此機緣不契,達摩於是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但這段對話卻影響了後來中國佛教「有為法的福田不究竟,無為法的福德性才究竟」的思想。

    可見一切法,只要能方便權巧、契理契機、隨緣教化,就是人間佛教的慧用。

    讀書會紀錄
    律動、共讀、分享

    下次讀書會日期:7月16日
    帶領人:*絹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