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2023.10.25 (三) 20:10~22:00 金觀音讀書會(實體+線上)舉辦(紀錄)
    參與成員:慧禾法師、李進士、洪美玲、李俞嫻、李儀嬋、王俐文,共6人。
    紀錄:李儀嬋
    地點:禹舜地政士事務所 + ZOOM線上

    本次讀書會由 慧禾法師 擔任帶領人,

    文章主題:共生與共榮〔2023 世界會員代表大會〕心保和尚大會主題演說
    文:人間社 楊璽樺 高雄大樹報導
    出處:人間通訊社 2023-10-07

    第一階段(聞)由帶領人提問,其他成員擇一回答。大家輪流導讀文章一遍。
    第二、三階段(思、修)各自分享閱讀文章後的聯想

    王俐文分享:
    經過三年的疫情洗禮,就旅行社而言,旅行社是無法單獨存在的,大家都是唇齒相依的靠在一起。

    李俞嫻分享:
    文章提到大師曾開示,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萬事萬物之間,都是因緣關係的存在,彼此應該互相尊重、包容、和好,有共生才有共榮。主要是在教導我們廣結善緣。

    李進士分享:
    1.文章提到要環保護生,與地球共生共榮。吃素可以響應環保與護生。但最近在新聞報導看到有人發心要吃素,但去素食店包便當,夾6樣菜要被收700多元的餐費。若這樣的新聞常常發生,該怎麼推廣吃素呢?
    2.雙方要在共同點上(要有共識)的前提上,才有辦法共生共榮。

    李儀嬋分享:
    在工作上業務需要,常常要接觸到很多關係企業的同仁,從中溝通協調事情。但大家不約而同的目標,就是要把上級主管交辦事情做好且不要被罵。
    所以每次與關係企業同事溝通討論時,會把許多隱形的工作做好。例如多給關係企業一些提醒及叮寧,整個事情就可以順利完成。
    我的想法很簡單,因為如果事情沒有做好,主管會先罵我之後,再去罵關係企業的同事。所以為了大家都不要被罵,我在第一關審案件時,就要先把關好。
    而關係企業的同事都誤以為我一直在幫她們,但事實上我是在幫我自己。但也因為大家都有著「不要被罵」的共識,所以不論我的初發心在是幫我自己,但因為同體共生、共生共榮,所以幫自己的同時,也就是在幫別人。

    慧禾法師分享: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方向找對,事半功倍。

    佛陀如果沒有六年的苦行,那有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頓悟的一刻?十大弟子如果沒有經歷各自的苦難,何來道業的成就?南陽慧忠國師,居山四十年;東林慧遠大師,三十年不出廬山。禪門諸祖所受的屈辱難堪,都成為他們弘道的資糧,成就了莊嚴的聖格。
    佛光人除了效法古德先賢的刻苦自勵,我再以松、梅、蘭、菊的特質,提出四點勉勵大家。

    一、佛光人要像千年老松:禁得起歲月寒暑的遷流

    松樹是世間上較為長壽的植物,因為它禁得起歲月寒暑的遷流,所以長得又粗又高,因此常有人用它來比喻老人的壽命,為人祝壽時也常說:「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我們能像山中的老松,挺立在山林水邊,年年月月,風霜寒暑,終不枯萎,一直展現它的生命,向有情世界驕傲的宣示它的韌性嗎?佛光人應該有像千年老松的生命力,不怕路遠,不怕年久;如禪師們,寒冷的時候到寒冷的地方去,炎熱的時候到炎熱的地方去,能夠承受得起寒暑歲月的遷流。果能如此,我們的道業、學業、事業,還怕不能有所成就嗎?我們不能安住於崗位,不能經過人情世故的洗鍊,沒有時間歷史,如何能養深積厚呢?

    讀書的人要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練武的人要歷經數十載的熬練筋骨。如果能在禪堂裡一支香、一支香坐下去,十年、二十年不動;在藏經樓上,閱藏讀書,八年、十年的精進用功,甚至陀頭行單裡,有你三十年的道行,何患大器不能晚成?

    速食的力度不能持久,速成的物品不能耐長。日本有一位僧侶,總是嫌中國的僧侶學術不夠深厚,當他在天童寺見到一位老人,問他多少歲?答曰:「八十歲」。又問:「所任何職?」答:「典座飯頭」。再問:「做了幾年?」他說:「六十年了。」聽了這一句話,日本僧侶不得不合起掌來,深深敬禮。

    六十年的安心,一甲子的飯菜結緣,不成道者,幾兮?所以,才可以和千年老松相比,才能不計歲月的遷流。人生就如馬拉松的跑步,要靠生命的耐力,走得愈久、愈長,才能有成績。

    二、佛光人要像嚴冬臘梅:受得了冰天雪地的考驗

    詩云:「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梅花經過嚴冬的冰霜雨雪,愈冷愈開花。這是說,人要能禁得起考驗,不要因為環境的壓力而動念改變自己的心志。一個青年學子,在叢林參學,無情的打罵、無理的委屈,要能禁得起、熬得過,才能被老師詡為僧才。像禪宗二祖慧可的立雪斷臂;像浮山法遠,一盆水澆不熄他求法的進取之心。再如六祖惠能的「侮辱不以為恥,迫害不以為意,卑屈不以為賤,艱難不以為苦」;密勒日巴愈歷苦難,愈受挫折,愈快成道。乃至諸佛菩薩,修行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都不以為遠;修行成佛要歷經千生萬死,更不以為苦。這些都是我們佛光人學習的典範,應該時時以此自我砥礪。

    世間上,美麗的花兒雖多,大都禁不起寒冷;能幹的人才雖有,大都禁不起挫折。我們自出生以來,受到父母的呵護,在愛的培養下成長,但是要想成材,就必須面對嚴格的訓練,如果我們禁不起千錘百鍊,大死一番,如何能脫胎換骨,如何能成就一生功業呢?

    一朵梅花,芬芳遠揚,也是要經過冰雪寒霜的考驗;花的種類雖多,但如梅花獨傲枝頭,就不容易尋找了。佛光人應該有這種志氣,當發如是願,才不愧立足於天地之間。

    人生在世,挫折委屈,侮辱傷害,可以說無處沒有,就像雨雪霜寒,終有季節的考驗,如果頂不住外境打擊,就會自己倒下來,過不了冬,撐不過嚴寒。假如能遭受挫折不以為苦、受到侮辱不以為意,把苦難當成營養,把傷害視如甘露灌頂,在叢林裡安住,與眾和諧相處,反能如梅花吐露芬芳。叢林裡的四十八單職事,行行都能,就像十八般的武藝,樣樣精通,將來久經沙場,成為一個有苦不覺得苦,有難不覺得難,做一個不受情緒左右的佛光人,如此,則何患不能成就一番功業呢?

    三、佛光人要像空谷幽蘭:耐得住清冷寂寞的淒涼

    往昔的僧侶,割愛辭親,出家學道,或者深山叢林居住,或者山林水邊苦行,或是獨自茅屋清修,或是身單影隻雲遊參訪,既無群眾,又無供養,沒有人情的溫暖,沒有食住的方便,像空谷幽蘭,只寂寞的在山壁上成長,直到空谷飄香方為人所知,那是要經過多少淒涼歲月的熬練呀!

    一個人一時的不得志,不必氣餒;人生需要培養許多因緣,才能大器晚成。陽光、空氣、水分,如果少了一些因緣,即使你是很好的種子,也不能發出蘭花的清香;所謂「千錘百鍊」,要待機緣成熟,百花燦爛,才有芬芳。就像雪竇禪師「陸沉禪堂」、道安大師「力役田舍」;又如唐朝的慧熙法師「衲衣一時」,等待因緣;承遠法師「人疑僕從」,他也不計較,這些大德的行誼,正如蘭花,慢慢的散發他們的芬芳。

    人,最怕的是高不成低不就,尤其滿瓶不動半瓶搖;當一時的時機因緣不具,不必強行推銷自己,更不必急於出頭,正如黃金鑽石,不要急於求售。做人如果能像玫瑰薔薇種於市街道旁,當然很好,只是價值有限,不若幽谷蘭香,更為高貴。

    姜太公八十歲才遇文王,神鼎諲禪師隱居南嶽二十年才被推舉出來當住持。青年人不要太過炫耀一時的才華,是真的珠寶鑽石,不怕沒有人識貨。 「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飯未煮熟,不要妄自一開。」做人要耐得住,要等得及,就像醃菜,時間愈久,愈是甘美;又像醬瓜,封口愈是緊密,愈是清脆。黃龍禪師說:「道如山,愈飛而愈高;道如地,愈行而愈遠。」在學道的路上,我們要能像古德,不急於出頭,要像空谷幽蘭,發出自然的芬芳,但也不必孤芳自賞。一盆蘭花置於庭院,雖不豔麗,但是百花必然尊敬他的品格;溈山禪師願做一頭老牯牛,為眾生服務。假如我們願做一盆幽蘭,散發芬芳,供養十方,不也是同等的貢獻嗎? 佛門的隱居、閉關、禁足、自修,都是讓時間來醞釀;能夠等待因緣成熟,龍天推出,適時弘法利生,自能如空谷幽蘭,散發真理的芬芳。

    四、佛光人要像秋天黃菊:熬得過寒霜雨露的摧殘

    「荷盡猶有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所以周敦頤愛荷,陶淵明愛菊。佛光人受人尊重,不在於你的成就多麼輝煌、偉大,而是佛光人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節操;正如菊花,即使,榮華過去,花葉殘敗,它的枝幹仍頂立不屈,向風霜雨雪展現傲然不拔的個性。今日的社會,像牆頭草,東吹西倒;像蔓藤到處依附,到處攀爬,不計是非利害。佛光人要像秋天盛開的黃菊,展現它的雍容華貴,固然是其本性;即使歲月和氣候的變化,摧殘黃菊,葉落枝枯,它仍然在風中頂天立地。 古人說:「大丈夫達則兼善天下,不達則獨善其身。」唐朝韜光禪師「不赴俗筵」,宋朝無德禪師「八請不赴」,元朝世愚法師「廢寺隱居」,明朝無聞聰禪師「久處深山」。就算是佛陀,他也是「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因此我們佛光人不必羨慕榮華富貴,不要見異思遷,要像黃菊保護自己的晚節,才不負一生之勤勤懇懇,佛光人的貢獻,也才能全始全終。

    這一講的怎樣做個佛光人,以植物的四點特性來勉勵佛光人。這四點是:
    第一、佛光人要像千年老松:禁得起歲月寒暑的遷流。
    第二、佛光人要像嚴冬臘梅:受得了冰天雪地的考驗。
    第三、佛光人要像空谷幽蘭:耐得住清冷寂寞的淒涼。
    第四、佛光人要像秋天黃菊:熬得過寒霜雨露的摧殘。

    第四階段證:

    李進士:家和萬事興。

    李俞嫻:共生共榮是信仰傳承治家之道。

    王俐文:我們都是生命共同體。

    李儀嬋:誰都不能單獨存在,大家要互助互敬、共存共榮,那才是懂得佛法的核心精神。

    慧禾法師:
    幸福安樂,是每個人所渴求,也是全人類所追求的願景,有幸福的人生觀才有安樂的生活。希望今後我們所有的佛光人,以及有緣的十方大眾, 大家都能涵養「知足淡泊」的性格,擁有「慈悲包容」的心胸,學習「提放自如」的灑脫自在,圓滿「無私無執」的人格,共同為人類的幸福與安樂奉獻心力,創造 一個現世幸福安樂的「人間佛國」。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