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3/5/26 11:30~12:00

    貳、地點 蘭陽別院307教室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廖思伃、黃郁雅、林佳珍、蔣忠慈、陳麗如、郭麗容、吳文琪、江春鴻、詹素月、鄒德莉、趙貞媛、郭玫均、游淑珍、黃秀琴、楊豐碧、柳美珠、謝明潔、林素嬌、陳品芸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積極的人生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邱秋微理導讀
    三、摘錄佳句
    1、人,要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凡事要往好處想、往積極面去做。
    2、人要自我健全;自己健全了,凡事難不倒自己,自然就無須求人了。
    3、凡事要動手去做,做比說重要。
    4、妒他不如學他,把他當成善知識。
    5、人不要認命,應該奮發向上,為自己的前途創造出一番事業來。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林佳珍:大師提到求人不如求己,凡事從心、從個人著手,個人心態心念正確,對自我有足夠信心,方向性便更為明確,便無需外求了!另外,妒他不如學他,在生活中對待事物以平等心出發,你好、我好,一起共好,彼此間成長空間更大,人的心量也變寬廣。

    廖偲伃:文章提到世界上最大的力量是「心力」,心的力量奇大無比;人的意志往往可以決定自己的前途,所以吾人應該建立積極的人生觀,有四點意見:
    第一、 求人不如求己:凡事先向內求,如果自己還沒有能力或有困難,起初還真得向外尋求他人幫忙,事後,自己還是需多加練習,直到學會其做人做事的方法後,能達到不求人。強調自己需不斷學習的重要性。
    第二、 動口不如動手:出一張嘴的人總是把自己的想法、期待、認知套用在別人身上,希望別人依照他的想法去做,但自己未必真的有做過或真的會做,話說完了,但事情終究沒有推進,徒勞無功且弄得雙方心情不愉快。還不如實際動手做做看,試了才知道會怎麼樣、好不好、適不適合等等,累積自己的經驗。
    第三、 妒他不如學他:這真的是人的劣根性阿~需時時覺察自己,因為忌妒是對自己不好的負能量!人都需要被看見、被鼓勵,所以,看見他人有好的地方,我們學起來,用「共好」的想法去面對,才能真正讓自己變好。
    第四、 認命不如改命:人的生命裡有些是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我覺得佔30%,所以就認命;剩下的70%是自己可以掌控與改變的,更要積極去改命,每一個自己的選擇,都讓自己的生命產生下一個不同的局面。

    趙貞媛: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積極的人生恆有光明。大師的文章裡,有透亮的人生觀,提綱挈領教導我們點亮自己的心燈,照見自己也照亮他人,詆毀、妒忌、暴亂都是一種內耗,安逸在舒適圈裡,永遠沒有進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心底積極改革,才能揚起風帆、掌起船舵,迎向嶄新的未來。

    詹素月: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世上最大的力量是心力,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做事勤奮熱心有餘,
    但要低調做人。

    帶領人結語:以我而言很感激我的母親,在我的人生過程中,凡事讓我去試,所以養成我勇於挑戰積極又歡喜的心態。在妒他不如學他,人要學習藏鋒收斂,但做事熱熱忱低調,處事便圓融。以我為例,民國77年經歷生命的幽谷,聽完佛教對命運的看法,頓時人生豁然開朗,大師渡人就是沒有痕跡,跟著師傅走人生就不一樣,也培養著我有一個主動積極歡喜的人生態度與熱枕。
    "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