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4/5/11 16:35-17:00
    貳、地點 線上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鄒德莉、江春鴻、林佳珍、李美蘭、林惠菁、陳倉福、陳溪長、林素如、陳瑞英、王國禎、邱幸璇、郭玫均、陳麗如、陳林寶琴、廖偲伃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一切由己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再共讀回顧篇章
    1、無我,是一個超越時空、泯除分別對待的'涅槃世界。
    2、人一旦有了這樣的心態,不管他走到哪裡,都會感到人生很痛苦。
    3、「一切由己」,就會「自在安樂」。
    4、這個世界、一切的眾生,都是和我有關係的生命共同體,又怎麼會不希望大家共存共榮,彼此安居樂業、幸福吉祥呢?
    5、一個人若能感受到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和自己有關係的,自然會對它產生歡喜,進而與它融和共存,那麼他就能擁有一個自在安樂的人生了!"
    伍、心得分享
    一切由己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可謂無我至高境界。
    人往往因所有的一切,別人有而我沒有而感到苦惱。
    若有此心態,不管走到那裏都會覺得痛苦。
    但,假若能「一切由己」就會「自在安樂」
    秉持這世間,這世界,都是我的,愛便由然而生。
    所以,能「與有榮焉」
    能「感同身受」
    有同理心,而體認生命共同體。
    世界上,一切眾生,都是和我生死相繫的生命共同體時,便會由衷期盼與人共存共榮,彼此一起安居樂業,。
    一個人若能感受到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和自己有關係,自然會對它產生歡喜,進而與它融和共存,那麼我們便能擁有自在安樂的人生。"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4/5/11 16:35-17:00
    貳、地點 線上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鄒德莉、江春鴻、林佳珍、李美蘭、林惠菁、陳倉福、陳溪長、林素如、陳瑞英、王國禎、邱幸璇、郭玫均、陳麗如、陳林寶琴、廖偲伃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一切由己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再共讀回顧篇章
    1、無我,是一個超越時空、泯除分別對待的'涅槃世界。
    2、人一旦有了這樣的心態,不管他走到哪裡,都會感到人生很痛苦。
    3、「一切由己」,就會「自在安樂」。
    4、這個世界、一切的眾生,都是和我有關係的生命共同體,又怎麼會不希望大家共存共榮,彼此安居樂業、幸福吉祥呢?
    5、一個人若能感受到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和自己有關係的,自然會對它產生歡喜,進而與它融和共存,那麼他就能擁有一個自在安樂的人生了!"
    伍、心得分享
    一切由己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可謂無我至高境界。
    人往往因所有的一切,別人有而我沒有而感到苦惱。
    若有此心態,不管走到那裏都會覺得痛苦。
    但,假若能「一切由己」就會「自在安樂」
    秉持這世間,這世界,都是我的,愛便由然而生。
    所以,能「與有榮焉」
    能「感同身受」
    有同理心,而體認生命共同體。
    世界上,一切眾生,都是和我生死相繫的生命共同體時,便會由衷期盼與人共存共榮,彼此一起安居樂業,。
    一個人若能感受到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和自己有關係,自然會對它產生歡喜,進而與它融和共存,那麼我們便能擁有自在安樂的人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4/3/15 16:00~16:30
    貳、地點 聖湖社區活動中心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林鎂茹、黃華明、詹素月、蔣忠慈、林佳珍、陳麗如、范椿旎、陳林寶琴、郭麗容、楊豐碧、陳瑞瑛、王國禎、楊國治、常黃梅、廖幸子、林素如、黃薇靜、裝秀貞、李秀玲、闕秋媚、陳榮財、李美惠、簡花子、林秀卿、林惠菁、陳倉福、陳溪長、林寶昌、吳寶蘭及社區民眾。
    "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轉心的重要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摘錄佳句、內容
    1、人生要「轉」才能成長,吾人的心也是要「轉」,才能開闊。
    2、如果能將抱怨轉為仁慈,人慈悲了,心地也柔軟了,智慧就會生出,所謂「慈悲無障礙,智慧遍十方」
    3、轉懶惰而勤勞,會受人肯定,受人尊重
    4、放下一分執著,就少一分癡迷;少去一分疑迷,就增長一分明理,人生也就多一分智慧與圓融。"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第一、不貪心而喜捨,  
    第二、不抱怨而仁慈,
    第三、不懶惰而勤勞,  
    第四、不執著而明理。

    伍、心得分享
    人生要轉,才能成長;
    吾人的心,要轉才能開闊。
    轉心良方:
    一、不貪心而喜捨
    轉貪心爲喜捨,就能廣結善緣,無所罣礙,獲得自在。
    二、不抱怨而仁慈
    怨氣引生恨意。
    若能將抱怨轉爲仁慈
    人慈悲了,心地就柔軟了,智慧便由此而生。
    三、不懶惰而勤勞
    勤是精進不懈;
    勞是付出努力。
    轉懶惰爲勤勞,
    受人肯定,受人尊敬。
    四、不執著而明理
    執著會使我們無法認清真相,不能認識真理,煩惱由此而生。
    放下執著,少了癡迷,因而能生智慧而圓融。
    只要我們心ㄧ轉,
    人生有無量可能。"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個月前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4/4/12 16:00~16:30
    貳、地點 聖湖社區活動中心
    叁、參與成員名單 " 邱秋微、陳寶桂、林鎂茹、邱幸璇、江春鴻、林素春、宋湘雲、陳林寶琴、陳麗如、廖思伃、鄒德莉、林佳珍、徐明、林素如、楊國治、黃薇靜、王國禎、黃玉英、蔣忠慈、李秀玲、吳玉鳳、陳秀英、闕秀媚、李美惠、林秀卿、廖幸子、楊豐碧、藍雪花、陳倉福、林寶倉及社區民眾。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廣結善緣之法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摘錄佳句、內容
    1、懂得廣結善緣,才會有人緣,才能得道多助,如同農夫,也是先有一杯茶與明太祖結的善緣,而後才有獲得官位的果。
    2、「口邊就是緣」,對他人施予關懷,也為彼此結下好因好緣。因此,關懷讚美是結緣的最佳妙方。
    3、「瞋拳不打笑臉人」,微笑代表友善與溝通,能相處融洽,減少磨擦;常常與人問好,對方得到你的安慰、鼓勵,彼此間,即已結下一份善緣。
    4、「愛語」即是以體貼溫和的語言待人接物。
    5、他人有所困難請求相助時,不輕易推托,花一點時間,吃一點虧,發心與對方結緣。
    6、「拒絕要有代替」,也要顧及對方的尊嚴,如語帶和緩婉拒,對方自能感受我們的善意
    "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第一、關懷他人要多讚美, 
    第二、面帶微笑要常問好,
    第三、言談舉止要能溫和,  
    第四、有事相求要不推托。"

    伍、心得分享
    1、廣結善緣如同一條隱形絲線,今日善意以對,在不預期的時空之中,卻能為自我在緊要關頭給予拉力。
    2、微笑是最好語言,以會長而例,常於搭乘高鐵時微笑待人,給人溫暖柔和的無聲示意,卻能引起他人注意這份溫柔,也曾如此讓陌生人願意訂閱人間福報接受善訊息,便是最好例證。
    3、人有不方便時,給人留餘地樂於助人,眼前吃虧不見得是真的吃虧。凡助人與人交往,量力而為,評估雖能力不及,但卻能站在對方立場,顧及他人尊嚴委婉拒絕,才不失應對之禮。"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4/1/4 16:00~16:30
    貳、地點 聖湖社區活動中心
    叁、參與成員名單 " 邱秋微,陳寶桂,林鎂茹,邱幸璇,江春鴻,宋湘雲,黃華明,柳美珠,陳林寶琴,陳麗如, 鄒德莉,林素如,陳溪長,張鶴子,吳寶蘭,王玉蘭,謝寶菜,陳倉福,林怡臻,林文英,陳碧燕,姚李雲,李秀玲,林美華,林寶昌,黃玉英,林玉枝,古玉美,黃麗華,陳榮財,藍雪花,洪望惜,洪錫桂,陳貴祥,陳秀英,藍秀暖,陳清子,簡花子,常黃梅,林秀卿,游春香,廖幸子,吳玉鳳,李美惠,徐碧蓉,蔡玉秀,楊春蓮,何明達,徐明,林素春,陳馨強及社區民眾。
    "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一碗臘八粥的智慧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摘錄佳句、內容
    1. 有溫暖的意思。臘月初八,天氣寒冷,吃了臘八粥,身體立刻就能暖和。
    2. 有和諧的意思。
    3、所謂和諧,不是要求人人都一個模樣,例如眼睛管看,耳朵管聽,口說話,手做事,腳走路,分工就是合作,就能和諧。
    4、有圓滿的意思。象徵人類通力合作,有圓滿、供養的意義。
    "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大師將臘八粥賦予新義,讓我們深感人間佛教佛法無所不在!吃臘八粥,讓我們感受佛法的真義!
    臘八粥傳溫情,給人溫暖;
    臘八粥,以眾食材合煮成粥爲新味,彼此不奪味,有和諧融和深意;
    臘八粥取材樸實不高貴,色香味具足,能解渴除飢,益健康,
    示意生活淡泊節省
    吃了起歡喜,
    在大眾通力合作下,成就ㄧ碗美味臘八粥
    因緣圓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Photogenic
    Photo uploader. To unlock this badge, you need to upload 30 new photos on the site.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3/11/9 16:00~16:30
    貳、地點 線上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林鎂茹,邱幸璇,張鶴子,林惠菁,陳倉福,鄒德莉,林佳珍,柳美珠,詹素月,郭玫均,陳麗如,陳林寶琴,郭麗容,施淑雲,黃薇靜,黃郁雅,江春鴻,18人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滅除傲慢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摘錄佳句、內容
    1、內心傲慢的人,比沒有知識、沒有道德還要糟糕,這種人內在膚淺,個性不成熟,不懂得謙卑的道理。
    2、自然界裡,樹上的果實成熟了,樹枝會垂下來;田裡的稻穗愈是成熟,稻穗會垂得愈低;愈是偉大的人物,待人愈是尊重謙卑。
    3、不管是老或少,更需要人們對他謙虛,對他關懷,讓他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人情的善意。
    4、能夠語帶親切、微笑尊重,才能自他歡喜。
    5、「發言先慰問,滅除己傲慢」。"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滅除傲慢:
    傲慢心,是待人接物的不良顯行,最易引人反感不悅,是行事的最大阻力,往往事未行,先火燒功德林。但,人們往往因優越感,不自覺易起傲慢心。因而事事不能如願,難以遂行。
    謙和態度,是待人的根本,見人未語先微笑,多關懷,多讚嘆,給人溫暖,口說好話,心存好心,身行好事,
    多行三好,常行四給,
    即是秉除傲慢心的良方。"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3/12/14 16:00~16:30
    貳、地點 聖湖社區活動中心
    叁、參與成員名單 " 邱秋微,陳寶桂,邱幸璇,張鶴子,林惠菁,陳倉福,鄒德莉,林佳珍,柳美珠,詹素月, 陳溪長,陳麗如,陳林寶琴,郭麗容,林素如,林怡臻,范長妹,黃志琴,陳碧燕,謝清山, 宋湘雲,范椿旎,江春鴻 及社區居民。
    "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懺悔的希望:
    人生在世,誰能無過,
    有過要能知過改過。
    勇於懺悔,是最好的改過之道,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佛教是最給人機會的宗教,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給有
    過時,最大的鼓舞。
    常從懺悔中,改造我們的心,
    讓心懷慈悲,
    觀想善境,
    日日精進,
    菩提道上,
    穩步前行。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隨身語意之所造,
    ㄧ切我今皆懺悔。」
    懺悔,讓我們從過失的泥淖中自拔,輕安自在。
    常懷懺悔心,能與佛心跟近。"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摘錄佳句、內容
    1、佛教很重視戒律,戒律是生活的規範。
    2、受戒、持戒的根本精神,並不在於要求人不可以犯戒,重要的是犯了過失還能勇於改過。
    3、懺,是請求原諒;悔,是自申罪狀,追悔過去所犯的過錯。
    4、罪業在事相上是造什麼罪,得什麼業,然而我們的真心本性是清淨無染的。
    5、認錯、懺悔,能減輕我們造下重罪的負擔,激勵自己改過,為未來的生命找到希望。"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懺悔的希望:
    人生在世,誰能無過,
    有過要能知過改過。
    勇於懺悔,是最好的改過之道,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佛教是最給人機會的宗教,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給有
    過時,最大的鼓舞。
    常從懺悔中,改造我們的心,
    讓心懷慈悲,
    觀想善境,
    日日精進,
    菩提道上,
    穩步前行。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隨身語意之所造,
    ㄧ切我今皆懺悔。」
    懺悔,讓我們從過失的泥淖中自拔,輕安自在。
    常懷懺悔心,能與佛心跟近。"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3/5/26 11:30~12:00

    貳、地點 蘭陽別院307教室

    叁、參與成員名單 邱秋微、廖思伃、黃郁雅、林佳珍、蔣忠慈、陳麗如、郭麗容、吳文琪、江春鴻、詹素月、鄒德莉、趙貞媛、郭玫均、游淑珍、黃秀琴、楊豐碧、柳美珠、謝明潔、林素嬌、陳品芸

    肆、執行方式 人手一篇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積極的人生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邱秋微理導讀
    三、摘錄佳句
    1、人,要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凡事要往好處想、往積極面去做。
    2、人要自我健全;自己健全了,凡事難不倒自己,自然就無須求人了。
    3、凡事要動手去做,做比說重要。
    4、妒他不如學他,把他當成善知識。
    5、人不要認命,應該奮發向上,為自己的前途創造出一番事業來。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林佳珍:大師提到求人不如求己,凡事從心、從個人著手,個人心態心念正確,對自我有足夠信心,方向性便更為明確,便無需外求了!另外,妒他不如學他,在生活中對待事物以平等心出發,你好、我好,一起共好,彼此間成長空間更大,人的心量也變寬廣。

    廖偲伃:文章提到世界上最大的力量是「心力」,心的力量奇大無比;人的意志往往可以決定自己的前途,所以吾人應該建立積極的人生觀,有四點意見:
    第一、 求人不如求己:凡事先向內求,如果自己還沒有能力或有困難,起初還真得向外尋求他人幫忙,事後,自己還是需多加練習,直到學會其做人做事的方法後,能達到不求人。強調自己需不斷學習的重要性。
    第二、 動口不如動手:出一張嘴的人總是把自己的想法、期待、認知套用在別人身上,希望別人依照他的想法去做,但自己未必真的有做過或真的會做,話說完了,但事情終究沒有推進,徒勞無功且弄得雙方心情不愉快。還不如實際動手做做看,試了才知道會怎麼樣、好不好、適不適合等等,累積自己的經驗。
    第三、 妒他不如學他:這真的是人的劣根性阿~需時時覺察自己,因為忌妒是對自己不好的負能量!人都需要被看見、被鼓勵,所以,看見他人有好的地方,我們學起來,用「共好」的想法去面對,才能真正讓自己變好。
    第四、 認命不如改命:人的生命裡有些是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我覺得佔30%,所以就認命;剩下的70%是自己可以掌控與改變的,更要積極去改命,每一個自己的選擇,都讓自己的生命產生下一個不同的局面。

    趙貞媛: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積極的人生恆有光明。大師的文章裡,有透亮的人生觀,提綱挈領教導我們點亮自己的心燈,照見自己也照亮他人,詆毀、妒忌、暴亂都是一種內耗,安逸在舒適圈裡,永遠沒有進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心底積極改革,才能揚起風帆、掌起船舵,迎向嶄新的未來。

    詹素月: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世上最大的力量是心力,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做事勤奮熱心有餘,
    但要低調做人。

    帶領人結語:以我而言很感激我的母親,在我的人生過程中,凡事讓我去試,所以養成我勇於挑戰積極又歡喜的心態。在妒他不如學他,人要學習藏鋒收斂,但做事熱熱忱低調,處事便圓融。以我為例,民國77年經歷生命的幽谷,聽完佛教對命運的看法,頓時人生豁然開朗,大師渡人就是沒有痕跡,跟著師傅走人生就不一樣,也培養著我有一個主動積極歡喜的人生態度與熱枕。
    "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壹、讀書會進行日期: 113/5/11 16:30~16:50

    貳、地點 蘭陽別院青年團辦公室

    叁、參與成員名單 如純法師、邱秋微、林惠菁、陳溪長、張鶴子、莊秀貞、黃華明、邱幸璇、陳瑞瑛、鄒德莉、林佳珍、郭麗容、陳麗如、郭玫均、黃郁雅、林韻茹、林志賢、林美麗、林素如、陳倉福

    肆、執行方式 本次線上會議,於會前先將文章傳群組,會議結束時,接續共讀大師文章
    一、共讀篇章 禪機
    二、分段導讀 由讀書會帶領人 邱秋微導讀
    三、摘錄佳句
    1、有了禪,可以把我們的煩惱妄想止於無形。
    2、應對要講禪話,講話幽默、機智、風趣,給人歡喜、信心、希望,是禪話。
    3、來往要聽禪音,心不隨意轉,則「隻手之聲」,皆美妙無比,是禪音。
    4、工作要做禪事,能自利利他、自覺覺人、自度度人的事情,都是禪事。
    5、修行要用禪心,禪心就是感恩的心。
    6、禪,沒有形式,沒有語言,更沒有文字,其中奧妙不便說破,端看個人心領神會。只要一心參禪,必可淨化人心,找到自我。"
    四、再共讀回顧篇章

    伍、心得分享
    郭玫均:禪,沒有形式,沒有語言,更沒有文字,其中奧妙不便說破,端看個人心領神會,心心相印。所以,如何體會禪機妙趣?如何修行?就是要有一顆禪心。禪心就是包容的心,禪心就是平等的心,禪心就是感恩的心,禪心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慚愧的心。用禪心去體會世間人生,將我們的菩提心、般若心、禪心參究出來,人生會更加美好。謹記星雲大師所提點的四點。

    陸、大師綱要
    第一、應對要講禪話,
    第二、來往要聽禪音,
    第三、工作要做禪事,
    第四、修行要用禪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