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5/18
    帶領人:張儀芳
    電腦紀錄:張儀芳
    讀書會成員:張儀芳,陳愛卿,林綠蓉
    我說佛光山的因緣
    經常有人問:「佛光山怎麼建起來的?」我也說不出什麼原因?一切都是因緣,很難表達明白的。因為因緣你要找它,千難萬難,它要來找你,非常容易。

    我自號貧僧,現在除了出家的徒眾,小時候的親人也早就沒有什麼來往,出家後只有師父、師兄,但也只是短時期,因為他們早已過世了,可以說這世界上我真的是孤單一人,自號貧僧也是當然的。

    我的生命是在佛陀那裡,我的靈魂是在信仰裡,我的錢財都在信徒的荷包裡,但是我的緣分在十方世界之中。我從青少年開始,雖不以為自己貧窮,但並無大志,也不想到我能為佛教做什麼,只想到能為佛教煮飯、挑水、擔柴,做一個苦行僧。當然也有一些同學、朋友,他們常發表自己的志願,將來做什麼、做什麼……我只是帶著羡慕的眼光看他們,覺得真偉大。不過,貧窮養成了我從小安於忍耐、安於苦難的性格,出家後安於信仰、安於苦行中。就這樣,童年、青少年過去了。

    有機緣流浪、漂泊到台灣來,這是人生一大轉機,最初遭遇到的一些困難,也是人生當然的機遇,不足為奇。但我到了宜蘭之後,在那邊跟青年、兒童,甚至一些知識界、中小學的老師,通信兵學校的軍官相處,且為了朋友義不容辭,而有了現今佛光山這一個大家庭,也可以說,在宜蘭是「十年磨一劍」。

    後來編輯雜誌、出版佛書,結交文教界朋友,讓我的世界更擴大。隨緣的生活,進取的個性,讓我有了周遊世界的機會,雖然遇到些許的困難,不過愈是有壓力,就如籃球一樣,愈是有跳躍的人生。

    我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每年的定期講演,三十年來沒有斷過;在紅磡香港體育館、何文田大會堂,幾萬人的集會中,二十五年來我也沒有缺席過。

    四十歲來佛光山開山,我今年(二○一六)九十歲了,整整的五十年。這五十年中怎麼度過的?我不知道有多少酸甜苦辣,也不知道有多少讚譽、毀謗或批評,我也不計較。

    佛光山這一次五十週年紀念,說要讓我「話說佛光山」,我才想起經常有人問:「佛光山怎麼建起來的?」我也說不出什麼原因,一切都是因緣,很難表達明白的。因為因緣你要找它,千難萬難,它要來找你,非常容易。現在大家講說佛光山,我也以人家問佛光山怎麼樣建起來的,說說這其中的因緣。

    第一、是靠《玉琳國師》和宜蘭青年幫助我買地

    因為像我這樣五音不全,不會念經,也不會趕經懺,也沒有聚積金錢的習慣,佛光山的土地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我想是玉琳國師幫忙的。玉琳國師是清朝順治皇帝的老師,是四百年前的人物,他怎麼會與佛光山有關係呢?就憑著我的一本小書《玉琳國師》,這五十年到六十年之間,在海內外不只出了一百版以上,與其他小書共同積聚的版稅、稿費,這許多錢,我也沒有使用的習慣,不知道怎麼辦,加之佛學院的學生人數日漸增加,於是就有了購買土地的最初構想。

    期間更有宜蘭的青年慈莊、慈惠、慈容他們辦的文化服務處所得的積蓄,普門幼稚園的薪水結餘,後來兩處變賣,將所得一起貢獻出來,才有佛光山這塊土地。所以有人常常問:佛光山的土地從哪裡來?應該說是《玉琳國師》和宜蘭青年他們幫我購買的。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