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1 個月前
    緣起:長者喜歡聽故事,故採說故事方式
    地點:宜蘭員山同樂日照中心
    王瑞玟主任、工作人員4人及長者共約25人
    日期:113.8.20 上午10:00~10:30
    主題:大迦葉 頭陀第一
    一.樹下生偉人
    大迦葉尊者出生在離中印度不遠的摩訶薩羅陀村裡,是一個非常富有的家庭,他出生時天有奇異的瑞相,他母親臨產時坐在大畢鉢羅樹的樹蔭下休息,不知從哪裡來的天衣,突然飄落在樹枝上,大迦葉發出娃娃的聲音來到人間。
    8歲時受波羅門的戒條,老師教導各種學問從祭祀法.書畫.算數.文學.五明,星宿運行.陰陽兇吉.音樂歌舞等,他非常聰明每一樣都研究的很透徹,但他從小就討厭世上的歡樂, 厭惡不淨,希望離群獨居。

    二.不同床的夫妻
    他18歲時已是一位英俊又帥的青年,他的父母要為他取妻,但是他說我唯一的希望是修行,他的父母找了藝術家雕塑一個美麗的金像,大迦葉對他父母說:如果你們要我娶妻的話,就要找一位跟這個金像一樣的女人,否則我就不娶。
    他的父母真的請人做一個大傘蓋,將黃金雕塑的美女,沿著村莊不停的巡迴
    好多少女都來祈求希望能夠嫁給他,當時也有另外一個大富豪的女兒叫妙賢是
    非常漂亮的美女。雙方父母都很高興就為他倆辦了婚事

    三.守約12年當天晚上到了五更,夫妻倆都沒講話,大迦葉問新娘說:妳心中有什麼心事啊 ? 什麼事都可以商量。 新娘說你破壞了我的志願我希望去修行, 但是父親卻是要我結婚,大迦葉一聽很高興,所以兩人就商量在房中設兩張床,名義上是夫妻但是不同床而眠,經過的12年,大迦葉就想出家去修道。後來妙賢在大迦葉的父母往生後,有一天他叫僕人去炸胡麻油,僕人們說看到裡面有很多小蟲在蠕動 心裡想:壓死了這麼多生物不知道是會受到多可怕的果報? 妙賢一聽,就請僕人們
    不要再榨油。大迦葉剛好也到田莊巡視,他看到耕牛的辛苦,也看到農人們拼命的工作,田裡也很多小蟲都被鋤頭或腳踏傷死傷殘狀,回到家後他們夫妻商量大迦葉就決定離家去修道了。

    四.出家去修道
    出家後大迦葉到竹林精舍聽佛陀的說法,因為佛陀的德惠漸漸打動他的心,在他聽完佛陀說法後走到城門不遠的地方,在一棵大樹下看到佛陀正在那裡靜坐 他覺得很奇怪他臨走的時候,就明明看到佛陀坐在竹林精舍的法坐上,怎麼又會看到佛陀呢? 他看到佛陀肅靜威儀之相,好像一座金山,就決定要向前禮拜,他在佛陀座前合掌頂禮: 佛陀請接受大迦葉的皈依,從此大迦葉就是佛陀的弟子。
    妙賢在大迦葉出家後也決定出家,最早因為 她的美貌都受到很多的凌辱, 大迦葉很靈敏,就求佛陀的允許將每天乞回來的飯食分一半給她吃,有些人看到就講一些閒言閒語, 大迦葉鼓勵妙賢要發憤修行, 最後妙賢格外的認真嚴厲的修行,發露懺悔,終於開悟 佛陀還讚嘆妙賢在比丘尼中,沒有一個能比妙賢比修尼更通宿命的!
    心得分享:
    1.從本故事中,看到年輕時的大迦葉尊者及妙賢修行的決心及守戒的
    嚴謹,夫妻同屋居住12年均未逾越,也看到兩人的慈悲心,不忍殺生。
    2.分享星雲大師的三好理念:隨時要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
    3.期盼能接引長者們親近佛法,為迎接長者們來蘭陽別院參訪做準備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1 個月前
    日期:113.9.7 下午14:00~ 14:30
    地點:蘭陽別院1樓
    帶領人: :林綠蓉, 與會人:陳愛卿,施素美,楊郁貞
    研讀主題:人間佛教 雙月刊 35期

    一. 做人正派發心第一
    50多年前大師要建立佛光山時,有許多青年跟著大師幫助開山,他們都是佛教的寶,有人問:出家的條件是什麼? 如何保持法喜和願力?
    ◎大師說:做人要正派,發心第一。
    二.先給人
    ◎大師說:我一生的願望就是凡事讓人歡喜、讓人快樂,先給人;例如說一句好話,為人指出一條明路或是幫忙,你給人家因緣,自己才
    會有好因緣。
    三.學習慈悲 心地用功
    四.有信仰就快樂
    大家要不忘初心把握好因緣,運用所學用心為常住服務,只要內心不起分別,有緣人都是家人。

    研習心得分享:
    1.今生有緣與大師學習佛法非常珍惜,雖然每位佛光人來自不同地方,有機會當義工是很好的因緣,大家要不忘初心,實踐大師的四給及
    三好,與人廣結善緣。
     2.若在工作執行上有不同有意見,大家應摒除己見,以利他為原則,共同完成任務。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5/25
    帶領人:林綠蓉
    電腦記錄:林綠蓉
    讀書會成員:陳愛卿.游淑珍.邱麗惠

    十大弟子傳
    舍利佛皈依佛陀的因緣:
    舍利弗誕生於南印度的摩羯陀國, 父親提舍與母親及舅舅都是婆羅門教宗富有盛名的論師, 舅舅知拘稀羅 到處參訪名師研究學問,連指甲都沒有時間剪,他的外號叫長爪梵志。
    舍利弗在八歲的時候 .就通解一切書籍有2位長者,吉利與阿伽羅兄弟, 設宴款待國王太子,大臣論師,作樂歌舞。
    8歲的舍利弗坐上論師的寶座 ,他與諸大論師辯論, 言辭清晰義理週詳 ,贏得所有人的讚嘆
    舍利弗20歲時與目犍連, 創設一個學團招收弟子。
    有一天在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說示比丘 ,他說直到聽聞佛陀的四聖諦法才証得聖果。他說老師佛陀 常講的道理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舍利弗聽聞後 對佛陀非常的敬佩 決定與目犍連帶領200弟子到竹林精舍皈依在佛陀坐下。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5/18
    帶領人:張儀芳
    電腦紀錄:張儀芳
    讀書會成員:張儀芳,陳愛卿,林綠蓉
    我說佛光山的因緣
    經常有人問:「佛光山怎麼建起來的?」我也說不出什麼原因?一切都是因緣,很難表達明白的。因為因緣你要找它,千難萬難,它要來找你,非常容易。

    我自號貧僧,現在除了出家的徒眾,小時候的親人也早就沒有什麼來往,出家後只有師父、師兄,但也只是短時期,因為他們早已過世了,可以說這世界上我真的是孤單一人,自號貧僧也是當然的。

    我的生命是在佛陀那裡,我的靈魂是在信仰裡,我的錢財都在信徒的荷包裡,但是我的緣分在十方世界之中。我從青少年開始,雖不以為自己貧窮,但並無大志,也不想到我能為佛教做什麼,只想到能為佛教煮飯、挑水、擔柴,做一個苦行僧。當然也有一些同學、朋友,他們常發表自己的志願,將來做什麼、做什麼……我只是帶著羡慕的眼光看他們,覺得真偉大。不過,貧窮養成了我從小安於忍耐、安於苦難的性格,出家後安於信仰、安於苦行中。就這樣,童年、青少年過去了。

    有機緣流浪、漂泊到台灣來,這是人生一大轉機,最初遭遇到的一些困難,也是人生當然的機遇,不足為奇。但我到了宜蘭之後,在那邊跟青年、兒童,甚至一些知識界、中小學的老師,通信兵學校的軍官相處,且為了朋友義不容辭,而有了現今佛光山這一個大家庭,也可以說,在宜蘭是「十年磨一劍」。

    後來編輯雜誌、出版佛書,結交文教界朋友,讓我的世界更擴大。隨緣的生活,進取的個性,讓我有了周遊世界的機會,雖然遇到些許的困難,不過愈是有壓力,就如籃球一樣,愈是有跳躍的人生。

    我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每年的定期講演,三十年來沒有斷過;在紅磡香港體育館、何文田大會堂,幾萬人的集會中,二十五年來我也沒有缺席過。

    四十歲來佛光山開山,我今年(二○一六)九十歲了,整整的五十年。這五十年中怎麼度過的?我不知道有多少酸甜苦辣,也不知道有多少讚譽、毀謗或批評,我也不計較。

    佛光山這一次五十週年紀念,說要讓我「話說佛光山」,我才想起經常有人問:「佛光山怎麼建起來的?」我也說不出什麼原因,一切都是因緣,很難表達明白的。因為因緣你要找它,千難萬難,它要來找你,非常容易。現在大家講說佛光山,我也以人家問佛光山怎麼樣建起來的,說說這其中的因緣。

    第一、是靠《玉琳國師》和宜蘭青年幫助我買地

    因為像我這樣五音不全,不會念經,也不會趕經懺,也沒有聚積金錢的習慣,佛光山的土地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我想是玉琳國師幫忙的。玉琳國師是清朝順治皇帝的老師,是四百年前的人物,他怎麼會與佛光山有關係呢?就憑著我的一本小書《玉琳國師》,這五十年到六十年之間,在海內外不只出了一百版以上,與其他小書共同積聚的版稅、稿費,這許多錢,我也沒有使用的習慣,不知道怎麼辦,加之佛學院的學生人數日漸增加,於是就有了購買土地的最初構想。

    期間更有宜蘭的青年慈莊、慈惠、慈容他們辦的文化服務處所得的積蓄,普門幼稚園的薪水結餘,後來兩處變賣,將所得一起貢獻出來,才有佛光山這塊土地。所以有人常常問:佛光山的土地從哪裡來?應該說是《玉琳國師》和宜蘭青年他們幫我購買的。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5/8
    帶領人:張儀芳
    電腦紀錄:張儀芳
    讀書會成員:楊書寧,施素美,林麗萍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序
    ——在人間成就

    在中國佛教的傳布史上,有三部經堪稱為「心的經典」,包括佛陀的《般若心經》(簡稱《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以及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

    西元五世紀,中國歷史上的後秦,鳩摩羅什翻譯過《般若心經》,時至西元七世紀,唐朝玄奘大師所譯的版本在民間普遍流傳。至今《金剛經》流通最廣的版本,也是本書使用的版本,則為鳩摩羅什的譯本;玄奘大師也重新翻譯過《金剛經》。

    中國兩大譯經師如此全心全力翻譯《心經》和《金剛經》,可見,這兩部經多麼不凡、多麼重要。

    大家只要提起《金剛經》,就想到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剛經》。現在的佛教徒大多以誦持《金剛經》來祈求消災、增福、增壽;有人往生,其助念的親友、僧侶也誦《金剛經》作為度亡之用。可以說高僧大德、一般大眾,都閱讀誦持《金剛經》。

    《金剛經》的文字優美、節奏有致,就算不能意會,光是讀誦或聽聞,也讓人心生平和、歡喜。

    一九九七年,我完成過《金剛經講話》一書,用以爬梳、解《金剛經》之義,全書近三十萬字;十幾年後的今天,我想透過這本《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和大家分享《金剛經》所揭示的實踐成就法門。

    什麼是「金剛」?什麼是「般若」?什麼是「波羅蜜」?五千餘字的《金剛經》,該如何解?應如何用?

    《金剛經》藉由佛陀與座下「解空第一」的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闡述了「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皆空」的「般若空性」;一旦證悟了「空」、通透了「般若」,我們在人間,出世入世都能受用、皆得成就。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和大家共享佛法實踐於人間的信念:佛法是用來實踐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離開不了見聞覺知,離開不了人我大眾,若這一切都作為成就我的修行,成就我的信仰,則如禪宗六祖惠能法師所說:「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我們不但讀經,並且要能夠「行經」,學佛是為了在人間成就,在我們生活的行住坐臥之間,哪裡不能修行呢?

    「般若」,正是成就的祕訣。

    除了引述《金剛經》和其他大智慧的佛經外,我也佐用了歷代禪門大德一燈破千年暗室的機鋒公案,希望大家在繁忙的現代生活,能會心一悟,一悟究竟,自身熾然光明!

    整部《金剛經》可說有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佛陀在兩千多年前講的道理,不僅可以用在個人、僧團,也可以用在組織、企業。身為佛弟子,弘法利生是歡喜、是責任,我時時想到《金剛經》,並實踐《金剛經》的四大要義,信受奉行。

    願大家從《金剛經》通曉成就的祕訣,都能在人間大成就!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4/19
    帶領人:張儀芳
    電腦紀錄:張儀芳
    讀書會成員:楊書寧,施素美,林麗萍

    主題討論:口氣

    人和人在一起,難免要說話交談。聽人講話,不但要注意對方話中的意義,同時也要注意對方說話的口氣。有的人說話口氣不好,語帶諷刺,話多挖苦,像這樣不良的接觸,必然發展出不好的關係,所以注意說話的口氣,不但是個人的重要修養,也是發展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

    如何修養「口氣」,試說如下:

    一、問候的禮貌要周到:人與人初見,相互問候的方式,或握手,或點頭,或微笑,或注視,或鞠躬,都是為了表現做人的禮貌。但是有的人問候別人時,昂仰著頭,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如此就算說了「早安」、「你好」,別人也會嫌你傲慢無禮,對你也生不起好感。

    二、語言的表達要真誠:人和人說話,既然要使用到語言,語言也能看出你的心意是真誠?或是虛假?是有心?或是無意?跟人說話,不要讓人覺得你是虛應了事,不夠真誠,否則後面要談論事情,就很難開誠布公,難以相談甚歡了。

    三、交談的音量要適中:與人交談,音量大小要適中。有的人講話音量太大,聲震屋脊;有的人講話音聲太細小,讓對方聽得很吃力。講話時,要注意對方的年齡、習慣,以及當時的距離,加以調整音量,務必要讓人聽起來很舒適。就如唱歌,不管二部合唱、四部合唱,都要和諧最重要。

    四、溝通的措詞要委婉:雙方溝通,不能一直為自己說理,讓對方生厭。既曰「溝通」,管道要暢通,不要一開始就讓言詞成為溝通的障礙,所以要多為對方著想,多說明了解對方的立場、困難,如此才能獲得對方的體諒、好感。即使談到一些尖銳的問題,也要委婉曲折的表達,不要直來直去,僵持、執著都有礙溝通。

    五、說話的語氣要溫厚:兩個人說話,或是三個人、五個人說話,語氣溫厚、誠懇,最容易為人所接受。我們看三國時代,諸葛亮在吳國舌戰群儒,他的言詞用語,都是先替對方著想,先站在對方的立場、利益講話,因此吳營裡參與的人員,雖對諸葛亮心存芥蒂,但因諸葛亮說話既能切中要點,又不失做人的溫厚,最後也都拿他莫可奈何。其他如蘇秦、張儀、范雎、樂毅等春秋戰國時代的說客,他們所以能成為成功的說客,不僅能照顧對方的利益,而且顧及對方的尊嚴,因此一說就能把人折服。

    六、講演的語調要動聽:在諸多的說話當中,「講演」的難度最高。因為一場講演,與會的聽眾程度不齊,需求不一,如何讓所有人在聽完這一場講演後,都能感覺你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句句都能打動他們的心扉,並且對你所說的話都能認同。除了要懂得「觀機逗教,應機說法」以外,還要注意講話的語調要生動,要有抑揚頓挫,才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讓大家的情緒隨著你的話語奮發昂揚,這才是一場成功的講演。所以,不管學習講演或說話,先要從語調、口氣注意起!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帶領人:張儀芳
    電腦紀錄:張儀芳
    讀書會成員:李寶珠,李寶琴,林聖傑,林惠玲,陳曉慧,陳朝旺,林麗萍,李佳靜,許千惠,羅敬霓,羅詰霖。

    主題內容: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序
    ——在人間成就

    在中國佛教的傳布史上,有三部經堪稱為「心的經典」,包括佛陀的《般若心經》(簡稱《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以及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

    西元五世紀,中國歷史上的後秦,鳩摩羅什翻譯過《般若心經》,時至西元七世紀,唐朝玄奘大師所譯的版本在民間普遍流傳。至今《金剛經》流通最廣的版本,也是本書使用的版本,則為鳩摩羅什的譯本;玄奘大師也重新翻譯過《金剛經》。

    中國兩大譯經師如此全心全力翻譯《心經》和《金剛經》,可見,這兩部經多麼不凡、多麼重要。

    大家只要提起《金剛經》,就想到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剛經》。現在的佛教徒大多以誦持《金剛經》來祈求消災、增福、增壽;有人往生,其助念的親友、僧侶也誦《金剛經》作為度亡之用。可以說高僧大德、一般大眾,都閱讀誦持《金剛經》。

    《金剛經》的文字優美、節奏有致,就算不能意會,光是讀誦或聽聞,也讓人心生平和、歡喜。

    一九九七年,我完成過《金剛經講話》一書,用以爬梳、解《金剛經》之義,全書近三十萬字;十幾年後的今天,我想透過這本《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和大家分享《金剛經》所揭示的實踐成就法門。

    什麼是「金剛」?什麼是「般若」?什麼是「波羅蜜」?五千餘字的《金剛經》,該如何解?應如何用?

    《金剛經》藉由佛陀與座下「解空第一」的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闡述了「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皆空」的「般若空性」;一旦證悟了「空」、通透了「般若」,我們在人間,出世入世都能受用、皆得成就。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和大家共享佛法實踐於人間的信念:佛法是用來實踐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離開不了見聞覺知,離開不了人我大眾,若這一切都作為成就我的修行,成就我的信仰,則如禪宗六祖惠能法師所說:「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我們不但讀經,並且要能夠「行經」,學佛是為了在人間成就,在我們生活的行住坐臥之間,哪裡不能修行呢?

    「般若」,正是成就的祕訣。

    除了引述《金剛經》和其他大智慧的佛經外,我也佐用了歷代禪門大德一燈破千年暗室的機鋒公案,希望大家在繁忙的現代生活,能會心一悟,一悟究竟,自身熾然光明!

    整部《金剛經》可說有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佛陀在兩千多年前講的道理,不僅可以用在個人、僧團,也可以用在組織、企業。身為佛弟子,弘法利生是歡喜、是責任,我時時想到《金剛經》,並實踐《金剛經》的四大要義,信受奉行。

    願大家從《金剛經》通曉成就的祕訣,都能在人間大成就!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